立秋四件事,把秋天過成詩【國學是活的·曹雅欣】
古琴曲《平沙落雁》 琴演奏:楊青
(古琴藝術家中國文化網路傳播研究會副會長)
文 | 曹雅欣
都立秋了,別再以避暑的名義到處浪了!
有些愜意之事,古人會在秋天做,今人也能效仿美意。
而且最關鍵的是,在家裡就能經濟實惠的完成。
01秋天必做雅事一:望天
望天,很簡單吧?在窗口一站,在巷口一停,都能做到。
但人在炎炎夏日不會願意往窗口太陽邊上蹭,在冷冷寒冬也不樂意站在室外的風裡凌亂,春天又冷熱不定、氣流繚亂。唯有秋日的天空,天高氣爽,風輕雲淡,藍天格外開闊,流雲分外閑適。
秋天的天空,是不能錯過的美好。
馳目騁懷在秋空下,那種悠遠,那種寧靜,讓人生況味都大氣了起來。所以秋空下的身影,最能剪影出一道瀟洒淡遠的哲學意味。
比如劉禹錫的思想境界,就靠這麼一首與眾不容的《秋詞》傳遞了出來。他說: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別人都說秋天肅殺、秋日悲戚,偏偏我在秋景里閑閑地一站,心如白鶴遼遠高飛,思如碧空澄澈清湛。
我站在這裡,就是一道景,就是一首詩。——如果拍人物寫真,一定不要錯過秋天碧空的背景。
沒有什麼底色,能比秋日的天空更淡遠如畫、更開闔如詩。
想當年王勃題寫《滕王閣序》的時候,不遵守潛規則,不肯讓賢給主人的女婿按照設計好的套路來作序表演才華。王勃是上來就主動加戲,不客氣地自己親自來為滕王閣寫序,以致主人勃然大怒而去。
人家辛辛苦苦請一大幫人來登樓,就是為了在這些知名媒體人面前推出自家網紅的,誰知竟來了一個沒加V認證過的自媒體擅自搶戲,令人忿恨不共戴天。
然而,當王勃洋洋洒洒地一路題寫,書寫到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的時候,連拂袖而去的主人家也讚嘆不已,顧不得私憤,折返席間。他看著這樣一篇註定要破10萬+的爆文誕生在眼前,立即改弦更張,加入了王勃的粉絲陣營。
王勃文章的燃點,能把人「黑轉粉」的關鍵一句,就在於他對秋日長空的精準把握——「秋水共長天一色」,在朗朗碧空下,在遙遙碧霄中,王勃藉助秋空傳遞出的人格魅力,不僅僅是他的才華橫溢,更是心性的廣闊,視野的遼闊,思維的開闊,境界的曠闊。
在秋天,望一望天吧,那是心的放遠。
02秋天必做雅事二:聽雨
雨無論在何時,似乎都天然地與詩意相連。春雨訴說柔情,夏雨送來涼爽,連冬天,都能到台北來看雨。
但是秋雨,一定是要聽的。不同於春雨的細密、夏雨的傾盆、冬雨的寒浸,秋雨,在涼意澆打里,特別能讓人聽出嘆息,聽懂相思,聽盡人生。
最富情懷、最具風流自然的雨聲,是李商隱發現後告訴給世人的。他說: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夏日荷花開敗了,何必要把枯葉殘荷當做垃圾匆匆拋擲呢?它們是盛夏的寵兒,也是秋雨的知己啊。當雨打殘荷、雨落枯葉,就聽到了雨碎記憶的往事開啟,就聽懂了雨吻歲月的珍重告白。
秋雨吻上殘荷,是何等的長情啊。那種聲音,不像落在車頂的生硬,不像摔在地上的任性,而是像心聲落寞,像私語細碎,是對悠悠往日做著一場珍而重之的告別,對重重往事奏起一場敲打在心裡的調子。
秋雨滴亂了心事,秋風吹散了故事。
秋天,一定要去池邊聽一場雨,聽聽李商隱相思里的秋陰,是否還繚繞在雨落殘荷的暮晚。
池塘里隨秋雨漲起的思念,還有李商隱聽過的巴山夜雨: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雨打殘荷是叩響清商,雨敲窗欞如細語低訴。一天涼雨,兩地西風,三秋桂子,四時轉寒,五更驚夢,十分牽念。
最美的雨聲,是與你夜話閑談時,屋外那雨打西窗的背景聲。
秋雨美,就美在一份寂寞。寂寞格外綿長了相思,才更聽清對另一個人的心語。
願你在雨里落下的心聲,有人能在遠方聽懂。
更願秋雨起時,已有人陪你聽雨。
03秋天必做雅事三:觀葉
周杰倫在歌里唱: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
為何挽回要趕在冬天來之前
愛你穿越時間
兩行來自秋末的眼淚
讓愛滲透了地面
我要的只是你在我身邊」
他唱的這首《楓》,其實《西廂記》里的崔鶯鶯也唱過。當年鶯鶯在十里長亭送別張生時唱的是:
碧雲天,黃花地,
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
總是離人淚。
《西廂記·長亭送別》里崔鶯鶯的這段唱詞,是化用范仲淹的宋詞:「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秋意送別落葉,長亭送別愛人。秋葉飄落成遠行的腳印,宛若是一片落在季節里的書籤,又會夾在誰的心間?
落葉,是草木枯榮到最後定格出的唯美畫面,落葉,是秋的名片。
在秋天,拾一枚落葉,留一葉知秋,撿一片紅霜,藏一掌金風。
在秋天,把落葉夾進書里,給今歲的秋,記一回不老的紅顏,印一次不褪色的流年。
落葉,是夾在從夏到冬、季節翻頁時的書籤,是秋天寫給自己、韻味深長的日記。
04秋天必做雅事四:賞月
古禮有雲,「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在秋天,連帝王都要去祭月,可見月之於秋天的重要性。
於是民間也學著拜月。在《三國演義》的描寫中,貂蟬不就是清夜拜月的絕美身姿驚艷了王允,使他就此想出了要讓董卓、呂布都愛上貂蟬,以致父子反目的美人計嗎?
因為秋天的月,是一年中最美的月啊。天清雲淡,風柔夜靜,在秋季格外開闊舒朗的夜空中,月也亮得格外明媚清麗。所以連禪詩都誇讚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可見,秋里望月,才是最合適宜的賞月。
中國人太愛秋月了。愛細弱的月,有「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嬌俏;愛清冷的月,有「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醒」的孤涼;愛高古的月,有「撩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的蒼遠;愛靜默的月,有「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幽懷……
而令人愛到極致的,便是秋月里的滿月,所以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月圓之夜,就是八月十五的月圓,成為了要舉家團圓來慶賀的中秋節。
中秋節的月格外讓人鍾愛,圓圓滿滿,了無遺憾,就像人生中所期待的那些花好月圓,那種完美無缺的狀態。
然而此時的月,注目久了,卻會讓觀望者心中升起莫名的惆悵,一種獨自安靜才發覺的隱痛,一種對美好將逝無可奈何的憂傷。
中秋節的月太完滿了,美得不真實,美得與世人相距更遠,美得令人憂傷。
月的出塵愈發照見了世人的卑微,
月的如意愈發映襯了人的失意,
月的無憾愈發引逗了人的抱憾。
月兒不食人間煙火,我們卻必定要在人世沉淪。而且,人生中還總有那麼多的恨回首、愛別離、求不得。在月的對比下,我們傷痕纍纍。
好在,這樣令人窒息的滿月一年只一次,完整的圓月每月也只有一夕,其他的夜晚,月也與人生相同,儘是殘缺。
這才讓人鬆了口氣,不至於心中的夢總要被亮亮的月光刺痛。然後微笑,「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原來,至美如斯的天上月,也要靠那麼多的錯步才能拼湊出一個滿意的結果。月的成熟亦要承受幾番陰晴的折磨。
這月缺月圓的歷程,似在提醒我們,圓圓滿滿的美好,需要的,是長長久久的等待。
而我們為任何事點滴成圓的努力過程,必是將月圓的目標堅定放在心中的歲月。因此,在平淡無奇甚至黯淡無光的每一日,我們都可以說,月正亮在我心中。
在秋天來時,賞一賞月吧,無論是滿月還是殘月,無論是圓月還是曉月,那停步望月的身姿,是屬於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名片,是中華兒女行遍海角天涯也不忘故土、不失初心的文化寄懷。
立秋了,這是孟秋時節開始的標誌。
一葉知秋意,尋古知雅意。
大可把日子蘸滿秋韻,過成一首不負韶華的長詩。
「國學」
看似與千年歷史
共同塵封於過往的記憶
卻又與社會眾生
共同生活在當下的時代
青年文化學者
曹雅欣女士作品集
「國學是活的」
為國學賦予文化的骨,字句的肉
互聯網的姿態
帶你重拾生活中的「國學」瞬間
推薦閱讀:
※描寫秋天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個秋天流行「長長長長長」,美炸了!
※在落花的詩中,等你來我的秋天
※那個不再回來的秋天
※秋燥易上火,去火用藥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