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六十年

 中國人很早就懂得「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道理。但這個歷史之鏡必須是平面的,不然就不可能反映真實的歷史,也不能從中知興替。

  如何實事求是地看新中國60年的歷史,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可以寫一本書甚至幾本書,本文只是粗線條地講一點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60年(現在是61年了),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即新民主主義、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幸的是,筆者是新中國歷史的親歷者,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一、新民主主義

  應當明確肯定,新中國成立以後,有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歷史階段。

  1949年9月29日,承擔籌建新中國神聖歷史使命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通過了一個歷史性的文件,即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共同綱領》全面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的建國思想和主張,並得到了全面實施。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經過一年的努力,在全國28個省成立了省人民政府,成立了9個相當於省一級的行政區人民行政公署、12個中央或大行政區直轄的市人民政府、67個省轄的市人民政府、2087個縣人民政府。(《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在此期間,所有的市以及1707個縣、36個蒙古旗,召開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筆者當時是江蘇省無錫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還被選為常務委員),全國大部分的區、鄉和村都召開了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會議或農民代表會議。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形成了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政黨制度。這個政權,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包括了民主黨派、民族工商業者,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的性質。這些,也是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

  經濟方面,到1949年底,共沒收官僚資本主義企業2858家,將這些企業改變成了國營經濟。從1951年底開始,對這些企業進行民主改革,使社會主義的新型生產關係進一步確立。與此同時,人民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採取許多措施,扶持和保護民族工商業。從1950年到1953年,在佔全國人口一半多的新解放地區實行了土地改革(老解放區早已實行了土改),實現了耕者有其田。這樣,就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以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為領導的、包括多種經濟成分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

  以上這些表明,在我國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的新國家和新社會。

  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近代中國面臨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民族獨立,二是國家富強。在這兩大歷史任務中,首先是民族獨立。近代中國志士仁人的政治口號都是 「救中國」,孫中山在臨終時還在呼喊「救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中國人民趕走了侵略者,收回了台灣,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並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救中國」的任務前進了一大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救中國」歷史目標的最終實現,而這是在新民主主義的旗幟下實現的。

  在新民主主義制度下,我國的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從1953年開始,實行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勝利完成。這一時期,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特別是在此期間建設的156項大型工程,為新建立的共和國奠定了相當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時的實踐證明,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制度,適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在這一時期,我國不但堅持新民主主義制度,而且進行新的探索,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的理論和政策。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時期,被稱為「過渡時期」,放棄了「新民主主義」的提法。但是,1954年9月15日,劉少奇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中說:我國正處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在我國,這個時期也叫做新民主主義時期」。(《劉少奇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報告得到會議的批准,成為權威的歷史文獻。這是以文獻的形式對這一歷史時期的準確記載。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這個新民主主義階段,既有文獻的依據,更有事實的依據。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光彩的一頁。筆者在1949年6月入團,入的什麼團?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那時,新民主主義這個名稱叫得很響!但是,現在有些人總是盡量避談這一歷史階段,不知是為什麼!

  二、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

  從1953年起,領導思想上改變了實行較長時期新民主主義的政治主張,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實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在反右的氛圍中加速推進。從1957年開始,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時期。現在看來,應稱之為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

  1957年2月,在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後,毛澤東提出:「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我們只能理解為,這是從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新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而言(毛澤東:「社會主義是中國唯一的出路」),是針對當時的各種不同意見而發,其現實意義是,指引和鼓舞人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從近代中國的歷史課題的角度看,「救中國」的目標在新中國成立時已經實現了。

  中國的社會主義,開始是照搬蘇聯模式,主要是兩種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計劃經濟體制,其他各個方面(突出的如高等教育),也照搬了蘇聯的一套。

  照搬蘇聯,實際上建國時已經開始。毛澤東早就對蘇聯的一套不滿意。1956年,他在《論十大關係》中提出「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在此後的年代裡,搞了人民公社、「大躍進」、「以階級鬥爭為綱」(包括一系列政治運動)、「文革」、革命委員會體制,等等。在政治方面,通過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和政治鬥爭,實現了高度集權和個人專斷。中國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應當包括:蘇聯模式+「中國製造」。所謂中國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概括地說,經濟上是純而又純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政治上高度集權和個人專斷,加上「以階級鬥爭為綱」;文化上「興『無』滅『資』」,個人崇拜和迷信。這個傳統模式是全面的。

  縱觀毛澤東主政的社會主義20年,主要是前10年,在發展工業、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就,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但在這期間,特別是「文革」的10年,總的說,我國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改善很少,政治運動不斷,傷害了許多人,並出現人口的非正常減少(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角度看,其性質都是嚴重的)。到「文革」結束時,沒有解決溫飽的人口竟達2.5億(全國總人口約9億),冤假錯案多(不應離開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談「以階級鬥爭為綱」,談「文革」,談林彪、「四人幫」),文化上一片荒漠。

  歷史證明: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不但不能發展中國,而且使人民吃了很大的苦頭。「文革」後期,我國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已走到了盡頭。正如鄧小平所說,再不進行改革,就要葬送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

  一個時期,人們談新中國前30年與後30年的關係。其實,前30年中的情況有很大差別,籠統地論前30年,不作具體分析,很難總結出有意義的、較為深刻的經驗教訓。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路線,確立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已有的基本制度和物質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不斷解放生產力,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長。1978年,GDP只有3645億元,到現在,已超過33萬億元,增加了近百倍,世界排名躍升到第二位,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國家的面貌,社會的面貌,人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是有目共睹的。對中國人來說,這是親身感受。

  從社會制度層面看,經過改革,建立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出現了「多種分配方式」,政治制度也有所發展。

  我們已經勝利地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前正在為實現第三步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

  對於新中國的歷史,鄧小平作過概括的敘述和評價。他在1988年說過:「我們建國三十九年,頭八年好,後十年也好,當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擾,情況不大好。我們對近十年的發展是比較滿意的,現在看來,這十年搞對頭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60頁)「頭八年好」,就是新民主主義那一段。「近十年」,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段,現在已經是31年了。他說「搞對頭了」,是肯定我們走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鄧小平說的「當中那些年」,就是傳統模式社會主義的21年。那一段為什麼「情況不大好」 ,因為沒有搞對頭,就是走的道路不對頭。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與現實

  在肯定成績的前提下,冷靜地看一下我們的現實狀況,就會發現,要解決和克服的問題還很多,而且很有難度。

  首先要看到,我們的發展水平還不高。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卻在一百位以後。按照我們自己的標準,農村貧困人口只有兩千多萬人。我國政府2008年確定的貧困線為人均年收入785元,每天僅0.3美元,同世界銀行推薦的人均每天1.25美元,差距甚大。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全面小康,任務十分艱巨。

  還要看到,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尖銳問題,如貧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污染嚴重、生態災難頻發、腐敗現象嚴重、群體性事件居高不下、道德底線受衝擊、對人的尊嚴甚至生命的漠視,等等。

  對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衷,對照共同富裕的目標,對照和諧社會的目標,對照以人為本,應當說,差距不是很小。

  最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貧富差距拉大,已經成為熱點問題。媒體發出這樣的警語:「貧富差距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我國的某些社會現象,如群體性事件頻發、公權力的公信度下降等,是這一現象的註腳。

  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了許多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發展生產力,二是共同富裕。前者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我們做得比較好。對於後者,鄧小平先是作為大政策,後來又指出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東西,最後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歸結點。我們要從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鄧小平強調:「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就是說,不會導致富的越富,貧的越貧。」鄧小平還說:「如果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72、364頁)這是富有遠見的告誡!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決不是偶然的。在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中,由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引起的矛盾,是最深層次的社會矛盾。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了這一點,這可能是我們最應當有的憂患意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距發達國家的水平很遠。中國又是一個正在改革中的國家,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還沒有完全改變,改革的任務還很重,社會主義制度遠未定型。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還要走很長的路。還要看到,社會逆轉的路並沒有完全堵死,在社會主義名義下變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來說,我們只是走了不長的一段路程。只是一代人的歷程,對我們的發展和成就,要防止估計過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鞏固和發展),確實是任重道遠。


推薦閱讀:

十年十萬張照片,中國從他的影像中慢慢顯像
修志三十年感悟
轉眼二十年
「《甲申》」六十年祭
吃了幾十年雞蛋,這種做法既浪費又傷害身體,很多人還不知道

TAG:實話實說 | 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