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最偉大的謀臣策士

中國最偉大的謀臣策士(2010-10-10 01:02:03)

轉載

標籤: wq 分類: 歷史智慧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姜太公是眾望所歸的謀聖,他的智謀和才識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崇拜和敬仰,太公之後,中國的謀臣策士風起雲湧,燦若星辰,他們沿著太公開闢謀略之路繼續前行,用他們過人的聰明和才幹輔佐明君,開創了一個又一個嶄新時代,其豐功偉績為世人傳頌。

○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 ?~前645),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早年家貧,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入齊,輔佐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他也被後世譽為「春秋第一相」。管仲注重經濟,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的「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理論,被歷代開明政治家奉為圭臬。齊桓公命其主持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製,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由此齊國力大振。對外,管仲主張「尊王攘夷」,聯合北鄰抵抗山戎南侵,獲得巨大成功。管仲之輝煌業績為世人高度讚頌,孔子曾云:「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勇而有謀伍子胥。

伍子胥(前559~前484),名員,字子胥,春秋時吳國大夫。公元前522年,因其父伍奢被殺,由楚入吳,助公子光(即吳王闔閭)刺殺王僚,奪取大位,被召行人,參與國事。他輔助闔閭,整飭內政,加強武備,舉賢納士,國力日盛,此後,多次率吳軍攻楚伐越,屢獲勝利。公元前519年,豫章(在今安徽境內)之戰大敗楚軍,攻入居巢。公元前516年,偕孫武與吳王定破楚之策,一舉攻破楚國郢都。之後,吳國又相繼戰敗越國與齊國,成為一方霸主。伍子胥以功封於申,又稱申胥。伍子胥對吳忠心耿耿,闔閭逝後,他力勸吳王夫差與越講和,並諫勸棄齊而伐越,不為採納,被迫自殺。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漢書·藝文志》著錄兵書《伍子胥》十篇、圖一卷,已佚。

○偉大軍事家孫武

孫武(約前535~?),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大軍事家。逢齊內亂,出走吳國,為伍子胥薦,進呈吳王闔閭兵法13篇,受到重視。闔閭欲試其用兵,將宮中嬌弱美女授其演練,孫武通過斬違命后妃等嚴厲軍規,將之訓練成為紀律嚴明、具有一定戰鬥能力的女兵,從而獲得吳王信任,取得吳國將軍大印,與伍子胥共同輔佐闔閭興國治軍,制定了以破楚為首務,繼而南服越國,而後進圖中原的爭霸方略,並實施分師擾楚、疲楚的作戰方針,使吳取得與楚爭雄的主動權並最終大敗楚國。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軍事指揮家,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所著《孫子兵法》,總結了春秋末期及其之前的作戰經驗,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的兵書,受到歷代兵家和學者的推崇。毛澤東就曾評價其:「不簡單,用兵不教條。大千世界,千變萬化,哪有一成不變之理!」

○足智多謀之范蠡。

范蠡(前517~前448), 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後期越國名臣,著名謀略家。他精通韜略,足智多謀,被越王勾踐任為大夫,後隨越王入吳國做人質兩年,「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歸國後,輔佐勾踐卧薪嘗膽,苦心戮力,卒於滅吳,成就一番霸業。此後,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達齊國,定居於陶(今山東定陶縣),改稱鴟夷子皮,又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他認為對付敵人要隨形勢變化制定計策,強盛時應戒驕,衰弱時要爭取有利時機,創造有利條件,使轉弱為強。又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係的有餘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其言論見於《國語·越語下》和《史記·貨殖列傳》。史書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軍令如山田穰苴。

田穰苴,生卒年不詳,春秋晚期齊國著名軍事家,因曾官至大司馬,後人又稱其為司馬穰苴。穰苴文武兼備,為景公任為將軍,治軍謹嚴,執法如山。他曾向景公要求:「臣素卑賤……人微權輕,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齊景公便派寵臣庄賈做監軍。穰苴與之約:「旦(明)日日中會于軍門。」庄賈遲到,穰苴以軍法斬之。景公派使者持節,飛車入軍中營救,穰苴非但不懼,還扣住使者,說:「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又問執法官:「馳三軍法何?」答道:「當斬!」穰苴說:「君之使不可殺之」,下令斬殺使者隨從,傳示三軍,官兵無不敬畏。田穰苴對違犯軍紀的人毫不姑息,對衝鋒陷陣的官兵卻愛護備至,他還經常把自己的財物分給士兵,因此他的軍隊出發,「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士氣高昂。「晉師聞之,為罷去。燕師聞之,度水而解」。100多年後,田齊威王「大仿穰苴之兵」。司馬遷贊曰:「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

○第一流名將吳起。

吳起(﹖~前381),戰國初衛國人,自幼勤奮好學,精通韜略。初為魯國將軍,公元前412年,齊軍大舉進攻魯國,吳起避其鋒芒,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麻痹敵人,趁其不備,率精銳之師,一舉擊潰齊軍。以後,吳起去魏。公元前409、408年,兩度率師討秦,一連攻下五座城池,隨後又乘勝掃滅中山國。在以後的23年里,吳起「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使魏國的勢力得到發展。先後「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在楚國擔任令尹期間,吳起亦十分重視軍隊建設,取得了「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輝煌戰績。吳起著有兵法48篇,總結和研究了當時的戰爭理論和經驗,豐富了古代軍事理論寶庫。近代,梁啟超對其卓越的軍事才能進行了評價,並說:「吳起為我國第一流名將。所著與司馬穰苴、孫武書,同為兵家祖。」

○身殘志更堅孫臏。

孫臏,齊國人,戰國中期著名軍事家,真實名不詳,因曾受臏刑,故稱。據載,青年時臏與龐涓同師從鬼谷子習兵法。涓為魏惠王所用,嫉臏之才能勝己,設計陷害,使其殘廢。臏處危境,佯狂自晦,潛歸齊,任軍師。公元前354年,涓率軍伐趙,齊以田忌為將援趙。臏令輕兵乘虛直驅魏都大梁,另以主力伏於魏軍歸途。涓見大兵壓境,急率疲憊之師回救,至桂陵,遇齊伏擊,全軍覆滅。12年後,魏伐韓,齊威王採納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在兩國幾經激戰、韓危魏疲之際,再次出兵救韓。臏仍依前計,率兵直逼大梁,魏國汲取前車之鑒,撤韓國之兵,準備與齊決戰。臏果斷引兵東撤,途中漸次減灶,造成軍士大量傷亡假象,誘敵深入。涓上當,率輕騎精銳兼程窮追,至馬陵又遇齊軍伏擊,涓智窮力竭,憤愧自殺。之後孫臏辭官歸隱,潛心軍事理論,寫成千古之軍事名著《孫臏兵法》。

○曠世之名將樂毅。

樂毅,生卒年不詳,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名將,賢而好兵,後入燕,為亞卿。樂毅輔助燕昭王改革,主張:「察能而授官」,「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經過28年努力,燕國殷富,伺機攻打齊國。在樂毅的建議下,燕國聯合樂趙、秦、韓、魏四國,於公元前284年,共同伐齊,大破齊軍。隨後樂毅又率燕軍乘勝深入,先後攻下齊都臨淄等七十餘城。樂毅既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他意識到人心向背對於戰爭的重要作用,在伐齊之餘,還積極收攏人心:整飭軍隊,嚴明紀律,禁止兵士擄掠;尊重當地習俗,廢除暴政,減輕百姓負擔;用官爵、封地寵絡當地有影啊的人;親自到齊桓公、管仲廟祭祀,博取民眾好感。這一些都為軍事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利條件。三國時諸葛亮曾以樂毅自許,希望能向他那樣輔佐明主,建功立業。

○縱橫捭闔之蘇秦。

蘇秦,生卒年不詳,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蘇秦在第一次遊說後不被重用,後得周書發奮研讀,以至於「頭懸樑,錐刺股」,在有所收穫後,重新出遊。至秦,不被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說服六國合縱抵禦強秦,並出任縱約長,佩六國相印。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君。此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他入燕復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因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蘇子》31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其中有11篇蘇秦上燕王或趙王書,不見於《戰國策》、《史記》等傳世的古籍,另有兩篇其部分內容見於《戰國策》,它們是了解蘇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詭譎多謀之張儀。

張儀(?~前310),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著名縱橫家。魏惠王時入秦為客卿,後為秦國第一任相國。張儀所處時代正是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之際時代。他結合秦國耕戰結合的特點,「外連衡而斗諸侯」,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遊說諸侯,「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使秦國國威大張,為以後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讚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可見他在當時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彙集了張儀的有關的材料。已佚。在傳世的戰國銅兵器中,有一銅戈之上刻有「十三年相邦儀之造」和「咸陽工師」之類的銘文,當是秦惠王十三年張儀任相國時所作。

○繼往開來之范雎。

范雎(?~前255),又作范且,字叔,魏國人。范雎善辯,欲求仕魏王,家貧無資,遂事魏中大夫須賈。從須賈使齊,被誣以通齊賣魏,歸國後幾為魏相笞死,後易名張祿,潛隨秦使王稽入秦。隨後他上書秦昭王,抨擊穰侯魏冉越韓、魏而攻齊之弊端,提出遠交近攻之策略,受到昭王重用被擢為客卿。他又說昭王,指出太后擅權、「四貴」用事,恐致「卒無秦王」之危,最終宣太后被廢,穰侯、高陵君、華陽君、涇陽君遭逐,范雎被拜為相。長平之戰,范雎用反間計,使趙以趙括代廉頗為將,秦將白起因而大破趙軍。秦圍邯鄲之役,范雎舉薦為將的鄭安平兵敗降趙,隨後他舉薦的河東守王稽也因私通諸侯被誅,范雎內慚,舉蔡澤自代,辭歸鄉里。范雎相秦十餘年,對秦之發展起到了繼往開來的推動作用,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曾給予高度評價:「昭王得范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戰無不勝之白起。

白起(?-前257年),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秦國名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初為左庶長,領兵攻打韓之新城。後遷左更,出兵攻韓、魏,運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之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24萬級,俘大將公孫喜,攻陷城池5座,因功升國尉,再升大良造。此後30餘載,屢戰獲勝,攻城70餘,殲敵百萬,未嘗敗績,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白起針對趙軍統帥趙括驕躁輕敵、缺乏實戰經驗等弱點,採取分割包圍,恃其飢疲交迫,一舉殲滅的策略,大勝對手,史傳其坑殺降卒40萬。後因觸怒昭王,貶為士伍,旋被迫自殺。白起戎馬一生,勇謀兼備,長於野戰進攻,史學家司馬遷稱其「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但後世在盛讚其巧妙用兵之餘,也多對其殺戮無度之譏評。

○功績卓著之李斯。

李斯(前280?~前208),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著名政治家。年輕時曾做過管理文書的小吏,後入秦,先為丞相呂不韋之門客,取得信任後,改做秦王政之侍衛。其間,他建議秦王抓緊「萬世之一時」,「滅諸侯成帝業」,以成「天下一統」之大業,受到重用,被擢其為長史,後升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國宗室借口韓人鄭國在秦搞間諜活動事件,要求秦王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力陳逐客之失,秦王讀後,欣然收回成命,不久官廷尉。李斯憑藉其卓越才識,佐助秦王政制定了一系列吞併六國、實現統一的政策,對於秦帝國的最終建立,可謂嘔心瀝血、功勛卓著。秦統一六國後,李斯出任丞相。他反對分封制,主張焚《詩》、《書》,禁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又以「小篆」為標準,整理文字,對中國文字的統一有卓越貢獻。

○空留余恨之范增。

范增(前277~前204),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區亞父鄉)人,秦末農民戰爭中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他曾勸項梁立楚王后裔為懷王,以此號召天下。項梁亡後,他追隨項羽,後來官封歷陽侯,項羽尊其為「亞父」。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中,范增力勸其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但終未被採納。在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上,范增力主暗殺劉邦,無奈項羽猶豫,劉邦最終逃脫。其後,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項羽勝利在望之際,誤中劉邦謀臣陳平的反間計,棄范增不用,范增大失所望,嘆道:「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餌」,未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市)而一命嗚呼,「空餘孤冢在湖濡"。沒有了范增,項羽很快兵敗自殺。劉邦在總結項羽失敗教訓時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漢興第一臣蕭何。

蕭何(?~前193),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初年大臣。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劉邦入咸陽後,諸將皆搶金銀財寶,獨蕭何忙於接收秦之律令、圖書,使劉邦得以掌握全國戶口、山川險要和民生疾苦。劉邦受封漢王,蕭何為相,力主以巴蜀為基地,與民休息,招賢納士,並薦韓信為將。楚漢戰爭時,何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鞏固後方。楚漢相持於滎陽、成皋時,劉邦屢敗,失軍亡眾,蕭何調遣關中兵卒馳援,並轉漕供給軍用,保證前線兵員糧餉之供應,促使戰局發生根本性轉變。漢朝建立後,以何功最大,封侯。之後蕭何受命採摭秦法,重定《九章律》,公元前196年,協助呂后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王,被拜相國。高祖亡後,何又勤懇輔佐惠帝,臨終時,以曹參繼己任。蕭何一生,對漢室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司馬遷評價其:「位冠群臣,聲施後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

○運籌帷幄之張良。

張良(?~前186),字子房,傳為城父(今河南郟縣東)人,西漢初年著名謀略家。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聚眾響應,不久歸屬劉邦,成為劉的重要謀士。他協助劉制定作戰方略,並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許多重要建議。項羽入關後,劉、項關係緊張,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之叔父,使其順利脫身。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一戰中遭到慘敗,張良建議劉邦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起兵反楚,從而奠定了日後對項羽實行戰略包圍的基礎。劉邦即帝位後,張良勸說其封舊有怨隙的雍齒,以安撫功臣不滿情緒,并力主建都關中,擁立劉盈為太子。這些建議有助於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劉邦封功臣,因張良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要封其為三萬戶侯,張良辭卻,最終受封留侯,卒後謚文成侯。

○功蓋天下之韓信。

韓信(?~前196),淮陰(今屬江蘇)人,西漢開國名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韓信配劍從軍,投奔項梁、項羽叔侄,為其所輕,憤而奔漢,受蕭何舉薦,拜為大將。漢高祖元年(前206),率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關中。二年,引兵出函谷關,逼使韓王、殷王歸降,隨之伐魏,上下決戰,劉邦以韓信為主將。他採取側翼攻擊之法,避敵銳氣,專行側擊,中軍推進,形成合游渡河奇襲魏軍,俘獲敵首。三年,收復代郡,其後領軍東下,背水一戰,拔幟易幟,以一萬眾破趙二十萬大軍,斬殺敵帥,生擒趙王,接著又用上兵伐謀之策降服燕。四年,重兵急襲,破齊都臨淄,然後藉助淮水,分割楚軍,將齊、楚各個擊滅,取得淮水大捷。五年,楚漢垓圍。入夜,四面楚歌,擊垮敵軍鬥志,一舉將其殲滅,為漢贏得楚漢戰爭得最終勝利。此後又與張良整理先秦以來兵書,得182家,為我國軍事史研究奠定了基礎。十一年,終因勇略震主、功蓋天下為呂后誘殺,天下為之扼腕。

○神機妙算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問以天下大計,亮以《隆中對》答,劉備豁然開朗。此後諸葛亮出山為其軍師,聯孫抗曹,赤壁大敗曹軍,奪荊州。十六年,取益州,繼又敗曹軍,得漢中,形成天下三足鼎立之勢。二十六年,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武鄉候,領益州牧。他賞罰嚴明,事必躬親,聯盟東吳,改善與西南各族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出駐漢中,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後積勞成疾,卒于軍中。諸葛亮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發10箭;作木牛、流馬,便于山地運輸;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他的嫻熟韜略、運籌帷幄、神機妙算,更為後世推崇,陳壽評價其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威振四方之李靖。

李靖(571~649),本名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東北)人。隋末任馬邑郡丞,後歸唐,參與平定中原割據勢力,南伐蕭銑,東討輔公祏,功勛顯赫。貞觀三年(629),奉命統兵10萬,北擊突厥。次年親率三千精騎,夜襲頡利可漢之牙帳所在地定襄,隨之又率一萬精兵突襲陰山,俘或敵軍一千餘帳,突厥兵退往鐵山,李靖窮追猛打,生擒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北境從此肅清。八年,李靖請纓西征土谷渾。次年,積石山大敗敵軍,土谷渾可汗伏允被殺。李靖作戰有勇有謀,史家稱讚其「臨機果,料敵明」。十一年,受封衛國公。二十三年病逝,太宗特命其墓陪葬昭陵,其冢修成鐵山、積石山形狀,以表彰他擊滅東突厥,征服土谷渾的輝煌戰功,謚號景武,其畫像懸掛於凌煙閣。李靖著有《李衛公問對》3卷、《李衛公兵法》等,前者在宋神宗時被列入《武經七書》,為中國傳統軍事經典之一。

 ○勝於長城之李勣。

李勣(594~669) ,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賜姓李,後避太宗諱,單名勣,祖籍離狐(今屬山東)。隋末參加農民起義,後歸唐。唐武德四年(621),隨李世民迫降王世充,擊滅竇建德。貞觀三年(629),與李靖滅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及五萬餘眾。鎮守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四夷賓服,號為稱職。十五年,征為兵部尚書,封英國公。逢漠北薛延陀攻東突厥,受命反擊,大獲全勝。十八年,太宗征高麗。李勣採用疑兵之計,長驅直入敵軍腹地,前後一年,會同各路兵馬,攻佔高麗10城。不久薛延駝部叛亂,李勣討亂,僅率6000騎兵在烏德建山大破叛軍。乾封元年(666),高麗內亂,李勣再次披掛出征,攻佔平壤,滅掉高麗。回京後,加封太子太師。李勣逝後,陪葬昭陵,冢起三山,象徵他曾經縱橫馳騁過的陰山、鐵山和烏德建山。李勣戎馬一生,歷事三朝,深得朝廷倚重,被譽之為唐之長城。

○滿腹經綸之劉基。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學識博恰,滿腹經綸,其學問涉及程朱理學、諸子百家、天文、兵法等諸多領域,為人剛毅,慷慨任事,注重大節,朱元璋聞其名,禮聘而至。劉基上書「時務十八策」,倍受優禮。此後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及北伐中原等軍國大計,所謂「贊畫帷幄之奇謀,恢復中原之大計,往往屬之劉基,故在軍有子房之稱,剖符亂孔明之喻。推其登基之功,基實為多。」明朝建立後,劉基清理獄囚,制定律令,詳定曆法,參與制定天子及文武官的朝服公服,完善科舉制度,奏立軍衛法,建議減輕民眾負擔等立法創製之大事,「以儒者有用之學,輔翊治平」,屢勸朱元璋修德省刑,為政頗有知人之明。晚年隱形韜跡,飲酒弈棋,口不言功,被後世譽為「明朝開國文臣第一」。蔡元培贊其:「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廟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遺像千秋。」

推薦閱讀:

孕1周到40周胎兒發育全過程3D呈現,生命太神奇!母愛太偉大
不是所有的母愛都偉大 |心相
【佛涅槃日】至誠頂禮偉大的佛陀
此人屬中國最偉大皇帝,卻庇護小舅子吃人,這是他人生最大污點
AFI|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四)

TAG:中國 | 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