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政治制度中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
關於中國政治制度中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
筆者作為一名工作20餘年的民主黨派專職幹部,常常思考我們經常強調的一些有關參政黨的基本問題,即:在確立政治發展方向上,為什麼要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在制定中國政黨制度的模式上,為什麼強調中國不能搞西方的多黨制?在實行多黨合作的實踐上,為什麼要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處理我國的政黨關係上,為什麼強調要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作為一名參政黨的成員,必須清醒地認識這些基本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犯政治性錯誤。只有我們的思想認識提高了,我們才會在貫徹執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不動搖,做到思想清醒、政治堅定、行動一致。
一、在確立政治發展方向上,弄清為什麼我們要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不僅關係著該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走向,而且關係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政權的穩固。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踐中,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一)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既有科學的指導思想,又有嚴謹的制度架構;既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要求,又有符合國情的實現形式和可靠的推動力量。
政治發展是政治關係包括政治行為、政治體系、政治文化的變革和調整,同時也是政治關係各種外延形態和表現形式的發展變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方面。不同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歷史傳統和文化、人口、地理等具體國情不同,必然會形成不同的政治發展道路。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因此,我國確立的政治發展道路是符合國情的,也是科學的。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科學內涵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實現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構成的政治制度,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政治體制的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共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著眼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使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內涵更加豐富,更加明確,是一條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性質,能夠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提供根本保障的政治發展道路。
(二)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具有鮮明特點和巨大優勢
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植根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廣闊沃土,產生於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進行的偉大實踐,發展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之中,顯示出鮮明的特點和巨大的優勢。
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具有鮮明的特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保證了我國正確的政治發展方向,鞏固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先進的執政黨,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是我國政治發展的領導力量和根本保障。
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為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根本的政治基礎。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就是要走出一條最有利於實現全國各族人民民族復興偉大理想的道路。
堅持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四項政治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政治制度框架。
堅持運用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這兩種重要的民主形式。中國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大創造,它為人類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民主形式。兩種民主形式功能作用相輔相成,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
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巨大優勢表現在:既能廣泛發揚民主,又能實現高度集中。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無論價值取向、制度設計,還是政策選擇、操作實施,都充分體現著廣泛民主與高度集中的緊密結合。
既充滿生機活力,又富有較高效率。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調動和發揮,同時,民主集中的制度設計又使政府決策等富有效率。
既可以尊重大多數的意願,又可以照顧少數人的意見。堅持民主的多數與少數相統一的原則,既聽取支持的、一致的意見,又聽取批評的、不同的聲音,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這是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優勢,也是社會主義民主的理念和要求。
二、在確立政黨制度的模式上,弄清為什麼要強調中國不能搞西方的多黨制
西方的多黨制,從根本上講是由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決定的,也同他們的歷史形成有關。例如,英國兩黨制中的保守黨和工黨,就是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代表不同利益的兩大政治派別。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也大體如此。由於他們分別代表不同社會集團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而形成了相互競爭的政黨關係,而且兩黨為了取得執政地位,彼此互為對手,相互傾軋,手段無所不用。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中國有八個民主黨派,如果像西方多黨制那樣,各自都去與共產黨爭奪執政權,那國家將成什麼樣子?答案只有四個字「四分五裂」。由於政治制度的根本區別和目的及手段的不同,而產生的最終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民主黨派與共產黨是為共同的目標奮鬥的,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我國各民主黨派既不需要也沒有必要為謀取執政地位而與執政黨彼此傾軋,勢不兩立。這就是我們所強調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國的各民主黨派同共產党進行合作時,不是反對黨或在野黨,而是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與各民主黨派的親密友黨和參政黨地位,決定了我國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的關係實質是親密團結、合作共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相互依存和共同發展的關係。這與以競爭為特徵的西方多黨制具有根本的不同。半個多世紀的實踐證明,我國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這種團結合作關係,有利於集思廣益,實現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有利於平等協商、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利於溝通交流,保持團結穩定的政治局面,它既能避免多黨競爭、互相傾軋造成的政治動蕩,又能避免一黨專制、缺少監督造成的種種弊端,它是發揚民主與實行集中的統一,富有效率與保持穩定的統一。總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具有巨大的優勢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在多黨合作的實踐上,弄清為什麼要強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各民主黨派必須遵循的一項重要政治原則,也是各民主黨派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政治基礎。共產黨在多黨合作中的領導是政治領導,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領導。在我國的多黨合作制度中,各民主黨派具有憲法規定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地位,與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主要是依靠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發揮,它寓於同民主黨派的民主協商之中,通過協商和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黨的方針政策轉化為民主黨派的指導思想和廣大成員的自覺行動。
一是歷史的選擇。在世界上實行政黨政治的不同國家,具有不同類型的政黨制度。最基本的有三種,即一黨制、多黨制和多黨合作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選擇這樣的制度,是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縱觀中國的歷史,在一百多年的近代歷史中,中國幾乎對世界上出現過的各種主要政治發展模式都進行過嘗試和選擇。如:19世紀下半葉,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人士力圖效法日本與俄國,走君主立憲制的政治發展道路,但在中國行不通;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者實行西方式多黨制宣告失敗;國民黨實行一黨專制,推行「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最終導致了政治上的孤立、經濟上的崩潰和軍事上的失敗。中國共產黨在創立初期,也曾照搬蘇聯的革命模式,導致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經過幾代人的艱難探索和多次痛苦的失敗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一條全新的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因此,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充分證明,在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發展中大國中,只有中國共產黨有資格、有能力成為保證中國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才能保持團結穩定,才能走向繁榮富強,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
二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共產黨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領導核心,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使命決定了它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和執政地位,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中國共產黨在與各民主黨派實行多黨合作中處於領導地位,民主黨派是被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政黨制度的根本特徵。
三是包括民主黨派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選擇。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它所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是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它得到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擁護和愛戴,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共產黨在我國多黨合作中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外力強加上去的,而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也是各民主黨派的自覺選擇。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主黨派中有許多志士仁人,為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解放奔走呼號、拋灑熱血。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後,中國共產黨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召開新政協,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了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的熱烈響應,各民主黨派領導人紛紛發表談話、聲明或宣言,表示接受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和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全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建國偉大目標的實現,也標誌著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一政黨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並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各民主黨派在與共產黨合作共事中,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更加自覺地擁護共產黨的領導,並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寫進了各自歷次代表大會的章程。
四、在處理政黨關係上,弄清為什麼要強調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是中國共產黨在多黨合作長期實踐中逐步總結形成的。1956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係》中提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同年9月,中共八大將「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寫入了決議。1957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對此方針作了更為系統的闡述,指出凡是確實致力於團結人民從事社會主義事業的、得到人民信任的黨派,我們沒有理由不對它們採取長期共存的方針。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主要監督共產黨的是勞動人民和黨員群眾,但是有了民主黨派,對我們更為有益。在這一正確方針的指導下,形成了我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既真誠合作又互相監督的新型政黨關係,奠定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國內階級狀況的根本變化,民主黨派的性質也發生歷史性變化,統一戰線內部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致性進一步增強,團結合作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這個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豐富和發展,是正確處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關係的重要準則。
「長期共存」,是指共產黨存在多久,民主黨派就存在多久,一直要共存到將來社會發展到不需要政黨的時候為止。「互相監督」是指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但由於共產黨居於領導地位,主要是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肝膽相照」是講開誠相見,「榮辱與共」是講共同的事業把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的思想,「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則生動地表述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之間彼此信任、真誠合作的關係。這一方針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戰略意義,明確了合作共事的重要方式,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新型的社會主義政黨關係。《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把這一方針明確為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政治準則,對於發揚團結合作、協商共事的優良傳統,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筆者之所以把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當作我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基本問題來加以思考和認識,是基於兩點考慮:一是所選課題涉及的問題都極其重要,事關黨派工作的全局;二是問題涉及制度層面的政治性、原則性較強。因此,如果我們真正把這些問題都學通弄懂、心領神會了,那麼,我們必定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滿信心。筆者相信,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必將迎來更加生動活潑的局面和燦爛輝煌的明天。
(作者:潘昌慶,民革黨員。作者單位:民革鄂州市委會。本文榮獲湖北省參政黨理論研究專委會第四屆年會三等獎)
推薦閱讀:
※學校中存在「教師的子女學習很差卻可以進入實驗班」的現象是否公平?
※「單方化」共犯制度思維及其現實意義
※略述天台智者大師所建立的教團制度
※重訂社會契約,構建准全民公費醫療制度(下)
※黨的組織生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