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錢王《咸豐通寶寶福大清壹百》比較考略

原文地址:天外有天錢外有錢--清錢王《咸豐通寶寶福大清壹百》比較考略作者:京川遊俠天外有天錢外有錢清錢王《咸豐通寶寶福大清壹百》比較考略

《咸豐通寶寶福大清壹百》,因其在2009年嘉德拍賣會上再次創出196萬的古錢成交天價,而被稱為清錢之王。此錢曾在1999年首次上拍,首次創出成交天價25萬,為陝西金泉公司拿下(註:陝西金泉公司現已破產倒閉)。後此泉進入華光普編的《中國古錢大集》,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泉竟然在泉譜上只以象徵形墨跡替代,並無拓圖!顯示其很不嚴肅,個人認為此是華譜之最大敗筆。關於此泉的由來,其傳奇故事是這樣講的:(轉載)1998年初,一個福建人撿起了一枚頗有特色的錢幣。此人雖非懂泉的行家,但平日里也零星攢過幾枚,對錢幣略懂一二。「此枚錢幣品相上好,況幣上刻有大清的國號實為難得。」他的眼力不錯,這枚錢幣的確不是什麼尋常之物。在古錢幣中,常見的是年號錢,即所謂面文鑄帝王年號的錢。如唐「乾封泉寶」、宋「宣和通寶」、明「永樂通寶」直至清末「宣統通寶」等。而國號錢雖不及年號錢常見,但數量可觀,有戰國時期「東周」布、「齊法化」、唐朝「唐國通寶」等。 但集國號年號於一體的錢可就屈指可數了。如東晉十六國夏真興年間鑄「大夏真興」錢,遼天慶年間鑄「大遼天慶」等。其中最應稱道的恐怕就是福建人手裡的這枚「大清咸豐通寶」了。它不僅集國號與年號於一身同時還刻有紀局與紀值。這可是難得的。在之後的專家評議中,該幣算是孤品。不久,上海的一名私人收藏家施志民也聞到了風聲,專程從上海來到福建。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確,不管花多少錢也要將咸豐通寶弄到手。說到這,有人也許會覺得奇怪。此枚錢幣再有什麼四大特點於一身,也不過是區區一枚通寶罷了。何必大驚小怪拿它當大錢看呢?不過,細心的施志民明白個中的奧妙,它雖是咸豐通寶,但絕與普通的平錢不同,它是當百而用的。這可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如破案尋到了蛛絲馬跡一樣,令發現者興奮不已。施志民手中這枚錢幣的版式別具一格。按照慣例,平錢為通寶,當十至當五十稱重寶,當百至當千大錢名之元寶。也就是說,此枚錢幣應該叫「元寶」才對,有了如此玄機,難怪施志民會踏破鐵鞋,不遠萬里也要將它弄到手。「還好,那個福建人很爽,我們成交的價格很合理。」施志民如釋重負。回到上海,施志民馬不停蹄地請了一位錢幣界著名的學者,原上海博物館的錢幣學專家孫中匯來做鑒定。孫老的鑒定隻言片語,但透著威嚴:「這的確是寶福局鑄的大清一百·咸豐通寶。」不過,孫老在吐出「寶福局」三字時停頓了一下。這讓施志民覺得寶福局一定有什麼名堂。從清順治開始各省可以自鑄錢幣,寶福局就是這一時間起來的福建省鑄幣機構。咸豐年間,寶福局所鑄大錢較其他各省為早,態度也比較認真。所以無論從版式還是鑄造工藝上看,都比別省所鑄咸豐大錢精美(筆者註:此文字讀者需細心體味並比照錢品圖思之),富有地方特色。因此,寶福局所鑄錢幣在後世收藏家眼裡算得是上品。得到如此「珍寶」,施志民的心裡自是十分高興。1999年初,就在朋友的攛掇下,把錢幣送到了上海國際商品拍賣有限公司(國拍),只為尋個好價格。其實,好價格並不難求,天下愛泉者眾多,「咸豐通寶」不愁沒有買家。果然,在當年國拍的春季拍賣會上,「咸豐通寶」從十幾萬的底價,一路飈升。據參加過現場的人員回憶:「當時的場面很火,能夠堅持到最後的只剩兩家,一家是來自新加坡的神秘買家,另一家就是陝西金泉公司,國內玩泉的大鱷。」最終,咸豐通寶以25萬元的價格(不含傭金)被陝西金泉公司競得。之後,這枚「曾經幾易主人」的錢幣就藏於金泉公司的博物館裡,幾年下來,倒也「相安無事」。不過近來又有傳聞,說該枚錢幣雖未流通,但目前的市場價格已達28萬元。面對如此誘惑,金泉公司的工作人員回答得乾脆:「此枚錢幣永遠不賣。」這裡,我們不去過多分析這個由來故事本身的真假,只是作為本文研討之首先要讀的一篇背景介紹文章。(筆者再註:另有網友跟帖提示:「該錢當年有提早設計的陰謀,真正的成交價是16萬,但在拍賣時故意提高給全世界觀賞,錢幣界的黑事件,很多從上海啟發!!!」)後來在2009年隨著金泉公司經營不善倒閉此錢出現在嘉德拍賣會上,並由嘉德撰文,進行了更加刻意的造勢,在「孤品」二字上做足文章,最終吸引闊卓買家競拍,並導致其價格猛烈翻番,而登王座。但是,此泉究竟是不是孤品?或者此泉本身是否也有疑問?隨著近年藏家觀念的更新,秘藏觀念的逐步打破,《咸豐通寶寶福大清一百》另品,終於浮出水面。而這浮出之品,是否就是「孤品」之同胞姊妹兄弟,確還需謹慎對待,既不能立即將其打入冷宮,又不能輕率封侯。筆者之品(見題圖)與「清錢王」之品見下圖:

首先,筆者之品描述:形制規整,穿邊廓規矩,地章平整,通體各部乾淨利落,錢文深俊挺拔,無較明顯之砂眼凹坑。錢文深俊,寶福局鑄錢之特有山谷體書法特徵鮮明。紅銅質,錢體滿銹。以錢體之整體品貌判斷,其貌確應為樣錢所應該具備之形體特徵。眾所周知,寶福局大錢一向以鑄制規整精到著稱於世,大錢錢體均難見大的翻砂鑄制砂眼。再看,「錢王」,王者之身,錢文乃寶福局著名山谷體書法無疑。錢體厚重有加,符合寶福局百當類大錢常制。錢文深俊挺拔,筆劃清晰,無粘滯。邊圓廓正,無不協調。然,此品通體鑄造砂眼明顯而密布,更凸顯較大翻砂鑄凹陷之坑。包漿淺淡。地章銅凸刺頭密布而顯平整不足(非實物觀察,難免有誤)。上述為兩品除了以上錢體鑄造上的差異之外,仍然還有值得注意之差異。兩品其它差異:一是,錢文書法的細節差異,其主要體現在「咸」字的寫法上,結構差異,尤其是咸字第一筆橫,錢王收筆下勾,本品為頓。「通」字差異主要體現在第一筆橫折之後的第二筆「點」的位置有所不同。錢面其餘字均略有差異,但不明顯。背文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壹」字上,錢王的士下寶蓋頭右筆有所拖長後再反勾,稍嫌不協調,本品則相對更顯其正。二是,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兩品重量的差異。兩品的直徑尺寸均在72毫米上下,差異很小不足一毫米,屬於完全正常。但是,顯而易見兩品的厚度不一,這是導致兩品重量差異較大的唯一原因。錢王重達196克,本品重105克左右。相差約為90克,差異較大。三是,材質不同,錢王為黃銅,本品為紅銅。後面將還有和本品一樣之其它品圖照,可參閱比較。寶福局鑄錢向來有紅黃銅材質分鑄同規制錢的傳統,故材質差異可不予計較。顯然,問題已經提出,這兩品錢中,孰是孰非,抑或二者皆非,又二者皆是?首先,錢文差異問題,在中國古錢大系之中,同規行制之錢但錢文書寫或者鑄制上有差異的現象較為普遍,這被稱為同種但不同版式。這一點,我們如果認為其都真的話,可用不同版式解釋之,似不為過。其次,重量之別,如果按照寶福局鑄大錢之常制,其百當大錢,均為厚重有加,厚度至少6毫米至8毫米之間。依此慣例,本品厚度只有5毫米,重量105克,那必產生較為明顯的疑問。如此以來,不難看出,兩品之研判重點便自然推論集中到「重量」之上了。首先,必須明確一個重要前提概念!即,直到現在,我們均沒有文獻記載和充分之硬性鐵證證明寶福大清一百當初試鑄的情況。錢王發現以後,其並無相同參照物,其判為真,並定為孤品,是經孫仲匯先生等人,依據一枚實物而主觀判定的。這一情況,使「孤品」,往往具有真偽各半的概率。即,在無文獻和參照物的前提下,但凡「孤品」,均可定其孤真,又可定其孤偽!在泉界不成文的規則中,但凡名家定孤真,則多數人便信其孤真,反之不然。所以,直到現在,對錢王我們仍然可判偽,事實上也有人至今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我們找不到與錢王一樣厚重的另一品出現,作為非雕母的錢王,距今又只有一百多年,若採用當初只鑄此一枚之說,顯然腳難站穩。那麼我們假定以下情況:A、錢王為偽,核心理由:錢體鑄造砂眼和凹坑明顯,包漿淺淡,不僅與樣錢精鑄品質差距大,更與寶福局鑄百當大錢常規品質相去甚遠,或為好事者臆造之品。B、本品為偽,核心理由:錢體相對過薄,儘管其錢文典型,鑄制規整,但與寶福局鑄百當大錢厚重常制存較大差距。故,也是臆造之品。C、錢王為真,核心理由:錢體厚重,錢文典型,錢體砂眼凹坑,乃為翻砂鑄造之難免瑕疵。B、本品為真,核心理由:錢體規整,錢文典型,鑄造精度較高,乃樣錢之品質,其薄之錢體,乃為薄版之型,鑄此薄型,乃因為樣錢階段,厚薄均可試樣。顯然,通過對錢王本身的簡要分析,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在其身上找到疑問之處,同理,本品亦是一樣。如此,我們便沒有足夠的理由厚此薄彼!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了,那就是此兩品均為真,是為樣錢階段的不同形制試鑄之品。此例古已有之。當然,亦可以說史上壓根兒就沒有此規制之寶福錢。或一偽一真,均有存疑或肯定之處。接下來,大家已然看到以下幾張圖片,這是博友「泉海密探」在其博客上貼出的照片,其並未加以評論分析,我將其搜出來後,為研判需要,將照片轉貼本文,在此向「泉海密探」博友致謝,亦望諒之。以下三品,分別為紅銅、白銅和黃銅,三種材質。錢文特徵與題照本品一致,直徑一致,重量一致,實為完全同范之品。觀三品,紅白銅兩品,已然有包漿在身,儘管似顯不夠厚重,然,清錢,尤其是清大錢,只要未長埋地下,此種包漿絕非鮮見。第三品黃銅,通體基本無包漿銹色,然,可見長期把玩磨損痕迹極其明顯,從未入地,傳世也可有此像,正如傳世明宣德香爐一般,三四百年通體仍可見精銅黃亮之色也。而以不同材質試鑄,樣錢可為也。如此,甚為有趣的情況便出現了,加上本品,已然已經有四品「薄版」型出現,如果這四品為贗仿,那麼其當初參照什麼原始樣品來仿?需要知道,錢王的傳奇故事描述其是1998年發現,首次上拍為1999年。意即,1999年方才公見。如果這四品是以錢王為參照贗仿,那麼仿之必在本世紀初,而非前。認真察看本品,再看下面三品可以基本斷其並非失蠟法鑄制。實為翻砂精鑄之質,本品包漿厚實,更勝其它三品。而如在本世紀初參照錢王仿鑄,那麼為何不參其厚重之身,一仿到底?偏要留出最為明顯之重量差異一大破綻?反之,由於錢王只有此一品現世,那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錢王其實是以本薄版為參照物仿鑄之品,此理亦非無理也。進一步推理,如果《咸豐通寶寶福大清一百》根本就是上世紀的臆造品,那麼以孫仲匯先生為首的上海專家們之判斷就是錯誤的,錢王和本品皆為臆造之品。其196萬之王價,豈不縮水萬倍?值得令人深思的是,錢王從被發現到炒作上拍,並拍出高價,只有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如此珍貴之泉,發現後即刻快速出手,此點諸位愛泉之人當可依據自己的想法思之,筆者不再贅述。觀錢王之體,其包漿同樣淺淡,邊廓黃亮有加,若以包漿論真偽,那泉海密探貼出之三品,豈不與之相同,無疑之問?若無疑問,那又怎可將此四品斷其為贗仿?至此,我們將以上簡要考辯做完,孰是孰非,諸位可自斷!就本人個人意見而言,我在假定不否定錢王之基礎上,拙見四品為真之可能性大,可釋為不同版式之薄型試鑄樣錢也。因為,咸豐錢,距今一百三四十年,時間甚短,其時寶福局開模應該試鑄多枚樣錢,加之體大鑄精,更易於保留傳世,時至今日,仍然有多枚存世,相對更加令人信服,反倒是什麼孤品更叫人巨疑!「泉海密探」博友貼出之《咸豐通寶寶福大清一百》三品紅、白、黃銅圖照:

無與倫比的咸豐雕母續「無與倫比的咸豐雕母」博文發表後,有泉友疑為衝壓或失蠟法鑄造,需要深入研判。認識這類尤物確實需要經過深入探討和時間的磨練。為給大家提供更多的素材,再掛上兩張同類的照片,一張紅銅的,四年前源於內蒙,一張黃銅的,兩年前源於吉林,這兩枚錢與以前那枚有明顯差異,不是同模壓制或鑄造。三張圖供泉友比較分析,希望得到泉友更多的評判。

yingying93101請問泉海老師,作為您自己是怎樣認定這幾枚錢幣的呢??是真品還是機仿工藝品?我個人愚見為到代的雕母呈樣,非現代品。大型背「離」「義記金錢」是義門陳氏的分家紀念幣

「義記金錢」自1936年 《新光雜誌》首次披露至今, 已有多位學者專家著文論述。但都認為「義記金錢」錢是清咸豐末年浙南天地會支派金錢會的入會信物之一。附兩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供泉友參考。(見後)但據有關資料記載,對背「離」義記金錢應該有新的解釋。背「離」義記金錢實際上出自宋代的「義門陳氏」家族,初鑄的年代是宋仁宗嘉佑七年,即公元1062年。「義記金錢」背"離" 是義門陳氏的分家紀念幣。陳姓是舜的後裔,「義門陳氏」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很奇特的家族。自唐初開始聚族而居,以「義」為精神支柱,不置私產,共同勞作,和睦相處,數千口人不分家。公元884年,被唐僖宗封為「義門」。宋太宗趙光義旌表「義門陳」,並賜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但到了宋仁宗時,包拯等人以「恐後失於檢束,變起不虞,上負德於朝廷,下遺羞於厥祖」為由,奏請皇帝敕令分析。嘉佑七年,「義門陳」奉旨拆分,並經皇帝敕許,鑄造了「義記金錢」背「離」紀念幣,雖然「離」家了,又以雙勝文暗示後輩勿忘「回」家之義,分發義門陳姓家族留存紀念。此事在義門陳氏家譜中有相關記載。(見圖)

由於「義門陳」後裔源遠流長,其後裔元末的起義軍首領之一、稱帝後被朱元璋打敗的陳友諒、清末金錢會八大會首之一的陳十一等,在使用有關信物時,都有可能受此影響,留用甚至翻鑄此幣。目前見到的「義記金錢」背"離" 有三種類型,一是開口記(大型)、「金」字內出頭,「錢」字上無點,二是閉口記(大型),三是小型錢,義字上部為「八王」。而且小型錢「金」字從「入」,大型錢則不是。按照義門陳氏家譜中的記載,大型錢應是陳氏紀念幣。小型錢,包括背有方勝文但無「離」字的小型錢,才是金錢會的信物。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麼只有「義記金錢」背"離" 有大型錢,其他「義記金錢」都只有小型錢了。多年來,我比較留意收集該幣,來源於多個省市人家的傳世品,有銀、白銅、黃銅、青銅等材質,大型錢直徑46-49毫米不等。現附圖於後,供參考。

網上也有幾張較好的圖片,整理好一併附上,並向持有者致意。

附兩篇相關文章,雖是個人觀點,也可供參考。


推薦閱讀:

淺談咸豐寶鞏大錢
清珍《寶黔局咸豐重寶當五十》紅銅大錢展賞
咸豐錢中的12名珍與3大新貴
寶雲局咸豐當十開爐錢鑒藏

TAG:寶寶 | 比較 | 咸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