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感悟 | 腳踩污泥 心向光明 ——讀《蘇東坡傳》有感
若要談起在中國歷史上我最喜歡的人物,那沒有誰能超得過蘇東坡的,這樣一個放曠達觀,擁有赤子般的天真浪漫並能隨時隨地自得其樂的妙人,實在是深得我心。而描寫蘇東坡的作品中,尤以林語堂先生所著的《蘇東坡傳》(原名為The Gay Genius)為佳,林先生將蘇軾那种放任風流、富有生機的人格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中最打動我的,便是描寫蘇軾在黃州的那段經歷。對東坡稍有了解的人,自然懂得此處之於他的重要意義:首先是因為蘇軾的大部分傳世名作均誕生於黃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黃州的自然美帶給蘇軾藝術創作的靈感,蘇軾也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可以說他與黃州是相互成就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黃州是蘇東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分界點:在此之前,他是志得意滿的大才子,鋒芒畢露;在此之後,他踏上了一去不返的貶謫之路,然而「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也是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的起點。
書中《赤壁賦》一章開頭是這樣寫的:「現在蘇東坡過著快活的日子。黃州雖是貧瘠的小鎮,但是萬縷閑情、風光、詩人敏感的想像力、月光美酒卻混合成強大的魅力、使東坡活得很詩意」,把東坡此時的生活寫得泰然自處、無往不樂,似乎與想像中的貶謫生活相去甚遠。然而從東坡本人寫的《答李端叔書》中「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以及《卜運算元》中「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等詩文中,多少還能感受到他此刻的落寞:任誰遇到這種人生際遇的重大轉折,都不得不喟然長嘆。當然,他絕不會沉浸於這種孤獨落寞的心境中。我們喜愛蘇東坡,便是因為他即使身處困境依然不改的樂觀與曠達,就像羅曼羅蘭所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便是看清世界的真面目後依然熱愛它。蘇軾正是這樣的人。
初到黃州,蘇軾剛剛從「烏台詩案」的滅頂之災中逃脫,也已經歷了宦海浮沉;在黃州的四年,他不斷地自省與反思,終於脫胎換骨,走向了真正的成熟:這種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也正是在黃州,他寫下了著名的《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道出了一種用舍由時、行藏在我,不為物所役的瀟洒;「也無風雨也無晴」則點明了他對於今後處境順逆概不掛懷的心理。此時的日子是清貧的,但蘇東坡就是有能力將這貧苦的日子過得如享樂一般,雖有「墾壁之勞」,但這種充實反而賦予他更多的閒情逸緻,時而會敲牛角打拍子唱民歌,乃至於開始鑽研煮魚、燉肉、熬制東坡羹……蘇軾向來欣賞的陶淵明曾寫過這樣一句話:「勤靡余勞,心有常閑」,東坡想必對此也深有體會,墾荒種地讓他體會到生命的本真,懂得了人間有味是清歡。
林語堂說,蘇軾是一個「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他既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又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尤其是當憂患來臨時,他依舊不為處境所困,只求獨行其是,保持天真淳樸,終身不渝。我們喜愛蘇東坡,不僅是愛那份「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洒脫,還是愛他敢於道出「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的直率,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即便仕途多舛卻仍初心不改:「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入則致君堯舜上,責君至善;謫也必盡己所能、利一方百姓:所以他築蘇堤、滅蝗災、修浚運河、賑濟流民,可謂是懷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我猜這大概是古往今來每一代都有人發自內心地喜歡和崇拜著蘇東坡的原因吧。東坡的魅力,不僅僅來自於他生動活潑的人格,不僅僅來自於他赤子般的真摯誠懇,不僅僅來自於他對生活永不衰減的熱情,還有這種腳踩污泥、心向光明的堅守:這是一種不為個人際遇所累的瀟洒,更是不忘初心、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與擔當。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雖渺小如你我,但若能本著赤誠的初心前行,留下或淺或深但真實可見的印記,那也是極好的。
供稿:諸穎
編輯:侯宇寧 諸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