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生氣?| M周刊

身在都市,同學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累。

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中動不動就會發生讓人上火的事:

早上剛到單位就被對策劃案不滿意的老闆罵了一頓;

下午的微信聊天中又被蠻不講理的甲方氣到不行;

下班累到半死回到家還因為一點瑣事和家人吵一架。

一件件讓你生氣又無奈的事,恰恰是生活通過各種「不美好」對你進行的磨礪,只有那些懂得調解自己易怒情緒的人才能在職場中走得更快更遠,並從生活中獲得舒適美好的體驗。

今天周刊君就從「為什麼我們容易生氣」「我們應該怎樣調節怒氣」以及「有人對我們發怒時該如何應對」三方面,最大程度上讓你掌握不生氣的技術以及巧妙應對他人怒氣的方式。

生氣的危害遠遠比你想像得可怕

很多人覺得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生氣是一種自然情緒反應,無需控制或者調節。但你可能不知道,人在生氣時下丘腦會產生一種叫「胜肽」的化學物質,它會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並被細胞周邊上千個感受器所接受。如果你從來不試著控制自己的怒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身體會默認「生氣」為人體的固定情緒。

這就是為什麼「有事容易往心裡去的人」,脾氣會越來越差。

經常生氣會引起肝氣鬱結、內分泌失調,對人體免疫系統造成極大破壞,不僅讓外貌提前衰老,還很容易引發心臟病、腎病、腫瘤等各種高危疾病。

生氣的原因對方沒有達到你的期待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當人的大腦受到對方「無理或蠻橫」等態度的刺激時,會釋放某些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通過神經系統刺激你的內分泌系統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又會促使你的身體做出一系列「宣告自己生氣了」的特有反應,比如體溫上升、皮膚漲紅、心跳加快、思緒混亂、瞳孔放大,甚至發抖等。

而從人類情感角度分析,每一次有人讓我們生氣,最終都可以歸結為因為對方的態度和我們內心的期待度不吻合而催生的情感失衡。不管是被上司指責、被同事抱怨還是被客戶投訴造成的憤怒感,本質上都是基於這個原因。

因為對方無法達到你的期待而情緒失控,換句話說,也是潛意識裡對自己無法管控好對方的言行而情緒失控。

所以正常情況下,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容易生氣的人,往往也是對周圍的人或事掌控欲比較強的人——希望一切事物最終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思來。

NO.1如何平息自己的怒氣

想在突發事件中控制生氣的負面情緒,首先你要劃清「你自己」和「其他人」的界限,明白在任何一件事上,由於性格、立場、受教育程度乃至信仰不同,你永遠只能管理自己的言行和思緒,無法管控別人的所作所為。

所以你接下來就要把焦點從「為什麼對方要這樣對待我」轉移到「我應該如何化解對方讓我產生的怒氣」上。

1為自己開設情緒發泄通道

我們自然不大可能在發生矛盾的當時,總是把握機會將對方盡情抨擊一番來化解心中的憤怒。

比較好的方法還是在事後為自己開通發泄渠道,來把這些堆積在體內的不良情緒統統「逼」出去。

身臨其境發泄法

找一個沒有人的房間,打開搖滾音樂並把音量調到最大,歌手「聲嘶力竭」的聲音會在一定程度上讓你快速還原當時發生爭執或者不快的場景,這時你再想像對方站在你面前,盡情罵他出氣,這種「身臨其境」的發泄方式,會讓你非常爽快。

錄音發泄法

拿出手機並打開裡面的錄音機,大聲罵對方並且統統錄下來,罵完後放給自己聽,你會找到比較真實的「已經朝對方出過氣」的感覺,心裡會很容易平靜下來。

2為自己做進一步心理輔導

很多同學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發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後,明明告誡自己要儘快消除怒意,結果越想越氣,「根本停不下來」。

原因就是負面情緒會引發你的消極心理評價,這種負面評價會進一步刺激你的負面情緒,讓它越來越膨脹。

比如,領導罵你時,你生氣,於是觸發新一階段的消極心理評價:我這麼努力了,他竟然還老是和我過不去。

於是這一心理評價導致更持久的憤怒。

又比如,當孩子把玩具扔在地上,你生氣,於是觸發新一階段的消極心理評價:我都這麼辛苦了,你們竟然還不知道體諒。

同樣,這一負面心理評價導致持久的憤怒。

此時你可以通過兩個階段的自我心理輔導從源頭上化解怒氣。

巧用「觀察不評價法」

你可以通過 「觀察自己的身體」來第一時間放下「評判」。

方法就是當你感到憤怒時,馬上去觀察你的身體,從頭到腳,一個一個器官去觀察。

我的頭有什麼感覺?嗯,我的頭很沉,太陽穴很緊張;我的脖子有什麼感覺?脖子很酸。

這種觀察自我的方式引用了瑜伽練習中冥想的概念——將全部精力集中在怒氣產生時的身體感覺上,這能讓你快速放鬆下來並誘導大腦在最生氣的「第一個五分鐘」放空,阻止負面情緒引爆負面評價。

於此同時,你可以通過建立獎罰制度,來強化「觀察不評價法」的效果。

比如,五分鐘內,利用「觀察不評價法」放鬆自己,五分鐘後如果怒氣平息了很多就獎勵自己一點東西,如果控制怒氣失敗就給自己一點小懲罰。

一旦真實的「得失制度」載入大腦後,你內心的理性會更加主動利用「觀察不評價法」對抗負面情緒,慢慢你就會發現自己不那麼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中。

思考你渴望被滿足的需求

情緒開始平靜後,你要思考這一次的憤怒情緒,它想向你「傳達什麼」。

上面說過,人之所以生氣的根本原因是對方的反應不符合你理想中的期待。進一步而言,怒氣實則在提示:我們的某種需求沒有被滿足或者遭到了剝奪。

那麼我們就要思考,到底是哪方面的要求沒被滿足,有沒有辦法在之後改進一下。

建立了理性判斷後,你再分析一下,通過什麼方式改進,可以讓你的需求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更有機會被滿足。

比如,你被領導罵了很上火,思考後基本上可以判斷是你自己對工作成果感覺良好,認為理應得到領導的尊重和肯定,結果卻沒有被滿足。

然後你的重點就應該從「老闆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換成「怎樣避免老闆出現這種暴怒情況」。

如果老闆是針對你辦事中的某個細節發火,那就注意調整這個細節。

要是他發火的原因在於周五開完公司大會心情不好,那麼下次通過觀察,換一個他心情好的時間再彙報工作。

又比如你對自己工作辛苦,孩子卻把家裡搞得一團糟的情形發怒,那麼通過分析,你得出自己真正沒被滿足的需求是讓日子過得輕鬆自如一點。

那你就不要把重點放在一定要讓「孩子一夜長大」這個層面上,多找一點時間和自己相處,做做讓自己喜歡和放鬆的事情效果會更好。

歸根結底,一旦你把自己從混亂的怒氣中解脫出來,就能清醒地點對點想出解決辦法,減少類似發怒場景的發生。

3巧妙提出自己的需求

了解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後,除了自我協調,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巧妙用「觀察不評價法則」向對方提出真實需求,有效減輕下次又被同一場景激怒的情況。

現實中,這個方法可以很好地用在處理和親人(愛人)之間的矛盾上。

很多人的體會都是:我們更容易對親人或者愛人發火。原因就是關係越親近,我們對對方的期待度就越高,而且因為知道對方即使在我們生氣後也不會疏遠,在缺少危機感的情況下,怒氣更加容易爆發。

為了讓自己不再總是「事後後悔」,「直白地描述自我感受」遠比「評價這件造成怒火的事有多惡劣」,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對方這一星期都晚回家,你終於憋不住了,怒氣爆發。

這時,首先通過「觀察不評價法」平復憤怒的情緒,然後通過思考,得出自己真正沒有被滿足的要求是:想和對方多點時間相處。

這時你就可以心平氣和地和對方提出自己的真實需求了。

不要說:這麼晚回來,你知道我等了多久嗎,太自私了。

要說:你這麼晚才回家,並且不接我電話,我感到很委屈,希望我們能多一點時間相處,你能給我做好吃的。

NO.2對方生氣了,我該怎麼辦

現實中我們雖然管控不了其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卻可以管控面對其他人「不友好態度」時我們的反應,通過此舉化解尷尬的局面和我們內心的低落情緒。

1旁觀隔離法幫你冷靜頭腦

身在職場,很多小夥伴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老闆或者非常重要的客戶很生氣,場面失控,你明明想通過理智機敏的言行讓對方平息怒火,但是在對方脾氣很大或者你被罵得很慘的情況下,腦袋裡一片空白,找不到正確的行動邏輯。

不知道怎麼辦的話請參考最近熱映的《蝙蝠俠大戰超人》中的鏡頭效果。導演的鏡頭總是從上往下,像是一個無關的人,高高在上地觀察地面上發生的一切。

在電影中這種拍攝方式叫「上帝視角」,我們可以把它進一步轉化成「旁觀隔離法」,來讓自己從當時不愉快的場景中跳脫出來。

比如,甲方對你們的服務不滿意,覺得完全沒有達到合同上的要求,因而大發雷霆。

你雖然想安撫對方,但是自己都快要被對方「蠻橫」的指責惹怒,根本無法控制情緒。

此時如果正在和對方當面交流,立即後退幾步,深呼吸並放慢語速,如果是文字聊天就暫停發言,合上電腦或者把手機扔到一邊。

這時想像自己正以旁觀者的身份,在高空的飛機中往下拍攝地面現場,你冷靜地看著現場的一切(包括你自己在內)並暗示自我,「對方無理對待的不是我,是他想像中的那個人。」

一旦讓自己「置身事外」,理智就能很快回來,你也會更容易地想出此情此景的應對措施。

p.s.這個方法同樣可以用在前文提到的「你被對方激怒」的場景中,能讓頭腦冷靜,怒氣消解。

2用「開心時」的肢體語言帶動正面情緒

在職場上普遍有這樣一種情況:面對「重要的人」發怒時,雖然我們當時忍下來了,過後卻感覺抑鬱和委屈。

長此以往你可能會面對兩種處境:要不就一直壓抑自己讓身心受損,要不可能會在某一天同樣的場景中發飆,導致之前做的努力都白費了……

比較好的應對措施是,挨罵後,盡量調整自己的肢體語言,通過自己開心時的特有動作,比如搖頭晃腦、做鬼臉、打響指等,帶動出心底的正面情緒,多做幾次,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己的心情。

這些動作給你的心理暗示是:我何必被他破壞心情?

假裝快樂,會真的快樂起來,這就是「身心互動原理」。

這裡特別教大家一個產生衝突時快速恢復心情的動作:強迫自己把身體伸展成佔用很大空間的姿勢或者很有power的姿勢(如「大」字,或翹著二郎腿兩隻手墊到頭後面),這會促進體內多巴胺的分泌,有效趕跑負面情緒。

下面這幾個姿勢就是產生衝突時的常見自我保護姿勢,請不要再重複了,這幾個動作會延長你的「生氣低落期」。

不管是「身心互動法則」還是前面說到的「觀察不評價法則」,說到底都是通過有意義的實踐,讓你把放在別人身上的注意力和掌控欲收回到自己身上。

而一個人一旦管理好了自己,就會驚喜地發現周圍的人和事也會朝著你所期待的方向改變。

只是「回歸自我」這一點,在這個日趨浮躁的社會中總是被輕易漠視。

推薦閱讀:

面對多夢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們不應成為物質的奴隸
80多年過去了,魯迅的這些話依然影響著我們
丁書苗的發家史告訴我們什麼?

TAG:生氣 | 周刊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