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驚得色】-淺談攝影與後期中的色溫、色彩與白平衡(全5節)
上圖中數字後的K單位即為Kelvins - 開爾文,初中物理課本中大家都學習過,它是國際熱力學的基本溫度單位。圖中的3200K、5600K等數字+單位,就是我們常說的色溫值。有了這樣的圖表,我們就可以很直觀的將色溫理解成「純黑色物體受熱溫度及對應的呈現顏色」。發光體色溫低~光線顏色黃暖,發光體色溫高~光線顏色冷藍,這是理解色溫與色彩時第一個比較彆扭的地方,需要強化記憶,在後文中,您會發現更多更加彆扭、需要反向理解和記憶的東西。那麼,不同色溫的光源發出的光線顏色究竟有什麼區別呢?請看下面的模擬演示:我現在在3D軟體中建立了一個條件較為理想的現場:純白的底面和背景,放置左中右三個球體,球體的顏色從左到右依次為:純白、淺灰和深灰,背景和球體都不具有色相屬性,且背景、球體本身表面無強烈的反射。接下來,在場景中打一盞聚光燈,按照不同的色溫值來控制燈光輸出的顏色,在燈光色溫變化的過程中,聚光燈的實際照度不發生任何改變。以下便是最終得到的圖表結果:
通過上面的幾張圖,您應該可以立刻清晰的了解了光源色溫和發出的光線顏色之間的關係了。場景中的光源色溫不同,最終看到的畫面的整體顏色不同,這是因為:本來應該是無色的背景和物體,被不同色溫的燈光染色進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經過上面的表述,到這裡,您至少應該明確一兩個概念:一,只有發光體,也就是光源才有色溫的屬性,不發光的物體是沒有色溫屬性的;二,發光體的色溫不同,導致發出光線的顏色不同。下面我列出一些問答,以便您更加深刻的理解色溫的屬性:(01)點亮的白熾燈有色溫嗎?有,偏暖。(02)燃燒火焰的內焰和外焰顏色不同,色溫以哪裡為準?不要管發光體本身是什麼顏色,我們只看發光體最終發出的光線是什麼顏色,通過這個發出的光線的顏色來判斷發光體的色溫,例如燃燒的火柴,雖然火焰由藍到黃顏色變化,但它是整體在發出黃色的光,所以我們認定火柴燃燒時的色溫較低,偏暖。 (03)日光有色溫嗎?有,隨著一天內時間的偏移而變化。(04)電腦顯示器有色溫嗎?有,且大部分的電腦顯示器都可以在選單中設置色溫。(05)天空有色溫嗎?有,雖然天空本身不發光,但我們可以認為天空屬於一個發光體,日光的光線屬於直射光,而天空的光線就是常說的漫射光的一種,在3D軟體中有專門的「天光」製作工具和方法,天光用於產生柔和的漫射陰影。(06)書本、滑鼠鍵盤、杯子這些物品有色溫嗎?沒有,只要物體本身不發光,就沒有色溫屬性。(07)熒光燈、閃電這種並不是由於被加熱而發光的物體,有色溫嗎?有,廣義的色溫包含所有可發光的光源,而不僅限於由於受熱而發光的物體。(08)鏡子反射中的燈光,有色溫嗎?有,只要是可當做場景中的發光源的物體,都具有色溫屬性,當鏡子為純鏡面,不帶任何顏色時,其色溫如同反射的原始光源色溫。(09)攝影棚里用的柔光燈箱,色溫應該以裡面的燈泡為準還是以燈罩為準?當燈罩罩於燈泡之上時,現場實際的燈光色溫應以燈罩最終打出的燈光顏色為準,如果摘掉燈罩,那麼還是應該以燈泡顏色為準。(10)黑洞這種連光都可以吸收的物體,有色溫嗎?如果你能拍到黑洞,咱們再聊黑洞色溫的問題吧,在此之前,咱們還是踏踏實實的認為黑洞沒有色溫,因為不管它吸不吸收光線,只要它不發光,就沒有色溫屬性。(11)一張沖洗出來的照片有色溫嗎?一張在電腦顯示器上看到的照片有色溫嗎?都沒有色溫,沖洗出來的照片不發光,無色溫屬性,電腦顯示器無論播放什麼內容,色溫屬於顯示器的屬性,而不是顯示器正在呈現的畫面的屬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沖洗的照片還是電腦顯示器上的照片,我們都可以通過當前照片所呈現的內容,推算出拍攝照片時現場照明發光體的色溫,這個色溫是推算或計算出來的,而不是直接呈現出來的。例如下面這張圖:
您不能說這張圖的色溫是20000K,您只能說「通過圖片中場景的顏色,大概可以推算出場景中的光源色溫在20000K左右」,或者簡要的說成:「圖片場景光源色溫大概在20000K」那麼常見的發光體有哪些呢?這個很容易想出,分成兩大類:自然光和人造光。自然光主要指的就是日光,而人造光我們暫時只考慮常見的燈光,例如白熾燈、熒光燈、閃光燈等,其他顏色較為複雜的燈光,我們會在後面引出光的三原色概念之後再單獨講解。不同的光,有怎樣的顏色表現呢?其對應的色溫值如何?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你的相機里。打開相機,進入「白平衡」選單,您會發現有若干白平衡的選項,以佳能的5D MarkII數碼單反相機為例,在白平衡選項中,您可以看到如下的選單:
選單中的各種白平衡預設選項就直接說明了一些常見自然光和人造光的色溫值,例如:日光的色溫是5200K(這裡特指晴天12點至14點左右的光線)。在陰影下和陰天時的自然光色溫分別約為7000K和6000K,顏色稍稍偏藍。鎢絲燈,也就是常見的白熾燈類,色溫約為3200K,顏色黃暖。白色熒光燈,也就是室內常用的暖白色燈管,色溫約為4000K,顏色白中透黃。閃光燈色溫,默認為5500K,關於這個5500K,我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為您講解。關於自動白平衡,用戶自定義白平衡和固定色溫值模式,會在後續的內容中詳細講解。有了這樣的燈光種類和色溫值的對應,您現在應該可以了解不同色溫的光源究竟有何表現了吧?如果還是不了解,沒關係,現在就打開家裡的透明玻璃白熾燈泡看看:
上面這種黃色的燈光就是3000K左右的色溫。再打開家裡的白色熒光燈:
這種稍稍偏向乳白色的燈光,就是4000K左右的色溫。常見的燈光還有節能燈,節能燈的發光原理和上述的兩種燈有很大區別,它主要是燈管中的紅綠藍三色熒光粉配比發光,由於紅綠藍是發光體的三原色,可以組成任意的顏色,所以節能燈的燈光色溫可以從很低一直做到極高,例如從2500K的很黃的顏色,一直到25000K的極藍的顏色(關於紅綠藍三原色以及三原色與色溫色彩的關係,會在後面詳細講解)。綜合上面的描述,我們現在再來看看下面的兩張照片:
第一張照片,場景中的光源是色溫為5500K左右的自然光,這種色溫的自然光接近純白色,所以照片中的黑色背景和鏡頭以及明暗過度部分,都是接近純黑和純灰色的,鏡頭蓋上的白色商標與型號和變焦環上的白色刻度數字此時也表現為純白色,鏡頭桶體上的銘文也呈現為正常的金黃色。
第二張照片,場景中用於照明的燈光是一個白熾燈,色溫在3000K左右,3000K色溫的發光體應該發出偏黃暖顏色的光線,所以本來應該是純灰色的筆記本表面也被這時的燈光染成了黃色。有了上面的理論介紹、模擬分析、問答舉例、實例照片,您現在應該可以很容易的判斷場景中照明光線的大致色溫了,您也應該可以從一張照片中反向推斷出拍照時場景內照明光線的大致色溫。於此同時,您也一定會產生很多的疑問:為什麼在本文中5500K的色溫值被提及了這麼多次?為什麼相機機身內的白平衡選項用來為燈光顏色舉例而不講實際的用法?色溫和白平衡到底對拍照有什麼影響?......這些問題都會在後續的內容中得到詳細的展開講解,本節的內容暫告段落,下一節,我會為您講解在攝影領域中的色溫標準值的由來和應用、色溫與色彩之間的關係。【二】 色溫與色彩在上一節中,我們已經對色溫的基本概念、由來以及發光體的色溫及發出光線顏色之間的關係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本節中,我們繼續來認識色溫和色彩之間的關係。很多朋友看過了上一節後問我:「請問色溫的標準值是什麼?」。色溫有絕對標準值嗎?答案是否定的。但根據各行各業的需求不同,一些色溫值被定義為所謂的標準值,那麼對於攝影領域來講,色溫的標準值到底是什麼呢?我暫時不給出這個標準值,我們先從光本身來展開講解:要想知道色溫的標準值,我們就要先來認識「光」的標準值。在絕大多數的領域中,我們都會把「白光」作為一種標準光。生活在公元前382-322年的人類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之一的亞里士多德、中國南宋時期的程大昌、十七世紀法國著名科學家笛卡兒等古今學者都認為:白光是純潔的、均勻的,是光的本質,而色光只是白光的變種。回想一下初中的物理課本,牛頓的三稜鏡色散實驗,使用三稜鏡將白光分解為連續的彩色光帶:
這個實驗充分的證明了,白光是一種多種彩色光的複合光,白光中包含了各種顏色的可見光。可見光色形成的連續光譜,也是我們很熟悉的東西,想想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彩虹,這就是白色自然光被色散而形成的美麗的自然景觀。各種領域的科學實驗無不把白光作為光的標準,就連音頻領域,也將標準噪波叫做White Noise,白噪波,其名稱正是來自於White Light,白光,因為白噪音如同白光一樣,平均的包含了人耳可接收到的從20Hz到20KHz的全部頻率。現在,我們聯想一下生活的細節:一張白紙在什麼顏色光的照射下才能體現白色?當然是在白光下。如果在彩色光下,白紙就會被光線染色,這個在上一節中已經有了類似的實例圖片展示。經過大量的數據積累和分析,我們知道:日光的色溫是在變化的,不斷變化的日光色溫的平均值就在5500K左右。發出白光的光源色溫是多少呢?也恰恰是5500K。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上網查一下專業的攝影燈燈泡參數,無一例外的標註為「5500K」,各種品牌的閃光燈的色溫也都是5500K,因為只有發出這種標準白光的燈,才可以讓被拍攝的物體色彩有準確的表現。這就是為什麼我在上節中反覆提及5500K這個色溫的原因,當然,這也是日光型膠捲的色溫被固定在5500K的原因,不過為什麼日光膠捲色溫為固定5500K,這個在下節中會有詳盡的講解。所以,在攝影領域,我們把能夠發出白色光的光源色溫當作標準色溫,這個色溫值就是5500K。那麼,色溫和色彩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呢?這一定是您現在非常想要知道的內容,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張圖片:
還是在上一節中同樣的較為理想環境下,淺灰色的背景和底面,5500K色溫的純白光照射場景,場景中有紅綠藍三個顏色的球體。我現在要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紅色的球看起來是紅色的,綠色的球看起來是綠色的,藍色球看起來是藍色的?有的朋友會不假思索的回答:紅綠藍球本來就是紅綠藍色的,看起來當然是紅綠藍了;更有的朋友會把問題上升到哲學層面:因為紅綠藍球先以紅綠藍的狀態存在,所以才被我們以紅綠藍的色彩感知。我們還是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吧:我們以紅球為例,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您並沒有真正的看到紅球,是這個球體反射到您眼中的光線使之在您的眼中成像,您才最終看到了這個紅球,這是色溫和色彩中的第二個與常識不符的地方,雖然比較彆扭,但一定要強化記憶。擴展來說,我們所看到的物體,並非物體本身,而是物體反射進我們眼內光線的成像,比如家裡的桌子椅子,您並沒有真正的看見它們,只是看到了它們反射過來的光線,不反射光線的物體,我們就看不見。什麼是不反射光線的物體?空氣、絕對理想純凈的玻璃等等,也就是我們以前在腦中定義為「透明」的物體,這些物體是的存在是絕對的,只是由於它們不反射光線,所以我們無法看到它們。為什麼紅球看起來是紅色?因為它只能將白光包含的全部光譜中的紅色部分反射,其他部分則完全吸收不反射。同理,綠球之所以是綠色,是因為它只能反射白光中的綠光部分,藍球之所以是藍色,是因為它只能反射白光中的藍光部分。接下來,我們保持場景中的各個參數不變,紅綠藍三個球的位置不變,唯獨將照明燈光由剛才的5500K純白光,變成2000K的橙黃色光,再看一下得到的結果:
您會發現,淺灰色的背景被2000K的光源染為橙黃色,紅球和綠球基本能保持紅色和綠色的顏色屬性,而唯獨藍球變成黑色了,這是為什麼呢?按照上面講述的邏輯來分析:藍球之所以能在白光照射下呈現藍色,說明藍球只能反射白光包含的所有光色中的藍色部分,而現在之所以無法呈現藍色,則說明2000K的橙光一定較5500K的白光缺少了藍色光的部分。藍球只能反射藍光,而場景中的照明燈偏偏缺少藍色光,藍球無光可以進行反射,那麼自然藍球目前呈現的就是黑色,也就是無色狀態。而2000K的橙黃色光中,仍然包含一部分的紅光和一部分的綠光,所以紅球和綠球仍然能大致呈現紅色和綠色。但您會發現,此時的紅球紅色和綠球綠色與在5500K白光照射下會有所不同:
之所以不同,是因為2000K的橙色光中,缺失了一部分白光中包含的光線色彩,紅球和綠球無法完整的反射可以反射的全部光線。這種由於在非白光照射的環境下,物體無法反射自身本可以反射的全部光色的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偏色。(關於光色的深入理解、紅綠藍三原色的意義、互補色、RGB與CMY的關係,這些與色彩相關的內容,我會在本文的最後幾個章節為您詳細講解,目前展開講解的意義並不大,因為這涉及到後期軟體中的色溫與色彩調整,更適合在本文的最後的軟體操作章節細緻講解分析)我們回到本節的開始,討論白色標準光部分提出的問題:一張白紙在什麼顏色光的照射下才能體現白色?當時根據常識,大家都可以直接答出「在白光的照射下」,現在,大家便可以用理論的知識來回答為什麼白紙在白光的照射下呈現白色了:因為白紙可以反射白光中所有的光色,也就是反射白光,那麼我們看到的自然是白色。如果把這張白紙拿到黃色的白熾燈下,您看到此時白紙應該是什麼顏色?當然是黃色,按照以前的習慣說法,我們會這樣解釋:白紙被白熾燈的的光色彩染黃了,但經過本節的學習,我們應該得到這樣的科學結論:雖然白紙雖然能反射全部白光,但白熾燈發出的光線色彩中缺少了除了黃色光之外其他的光色,所以白紙在白熾燈下看起來是黃色的。科學的解釋方法顯得比較繞比較麻煩,但您只需要理解這個邏輯關係即可,平常的時候仍然可以說:白紙被黃燈染色,所以呈現為黃色。有的朋友可能會想了:我能理解白紙在白光下呈現白色,在黃光下呈現黃色的理論和事實,但在實際生活中,我拿藍色的東西在黃色的燈光下,並沒有發現藍色的東西變成黑色啊,比如藍色的塑料拖鞋並沒有在衛生間的白熾燈下就變成黑色,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答案並不複雜,首先,我在上面的三色球實驗,也並非是一個絕對理想的環境,您在生活中見到的場景就更不是理想的環境了,在這種非理想環境中,物體本身很難做到準確的反射某種顏色,光線又會經過場景中各種物體的反射而形成漫反射,所以,藍拖鞋在白熾燈照明的衛生間里,多多少少還是能看出一些基本的藍色的。現在我們來回顧前兩節的內容:我們了解了什麼是色溫,知道了發光體的色溫與發出光線色彩的關係,明白了不同色溫的發光體會對場景中的物體顏色有怎樣的改變,知道了偏色的由來,那麼從下一節開始,我們來了解一下如何在攝影的過程中利用色溫來控制最終得到照片的整體色彩。【三】偏色與白平衡在前兩節中,我們已經了解了色溫、色彩的基本概念和關係,前兩節課屬於本系列文章的鋪墊,有了前兩節的基礎,我們才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統一概念和名稱,而從今天的第三節開始,才真正意義上的進入了正題。在上一節的末尾,我引入了「偏色」的概念:由於在非白光照射的環境下,物體無法反射自身本可以反射的全部光色的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偏色。我們可以再回顧一下當時舉例的圖片:
具體的偏色原因,還請您參考上一節中的講解。在這一節的一開始,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上節中的這個解釋偏色的實驗中,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看到的顏色發生了偏差呢?很顯然,上例中的偏色是因為場景中的光線造成的,因為前後兩張圖的場景中,只有燈光的色溫發生了變化,其他的所有物體屬性未發生變化。我們現在把這種由於燈光的色溫及發出光線的顏色導致的視覺上的偏色,叫做「光源偏色」。有的朋友會問了:按上面的說法來看,所有的偏色都應該是因為光源顏色造成的,難道還有什麼其他種類的偏色嗎?當然有,「偏色」二字的涵蓋範圍是非常廣泛的,例如印刷時的油墨不夠精準會導致偏色;電視機的顯像管損壞會導致偏色;戴上有色眼鏡看到的一切都會有偏色......在這裡把「光源偏色」獨立出來,是因為接下來我們要了解在攝影中的另一個很常見的偏色 - 「照片偏色」。什麼叫做照片偏色呢?在本節中,我們把照片偏色定義為:由於底片或感光晶元的色溫設置而導致的最終照片的顏色偏差。單純的文字解釋理解起來還是很晦澀,我們還是用實例來講解:同樣的較為理想的模擬場景,灰色背景、紅綠藍三色球、5500K的白光照射:
現在,我們要開始用相機對這三個小球拍照片了,我們將機身與鏡頭的參數如下設置:膠片規格:36mm快門速度:1/60s光圈孔徑:f2.8焦距:28mm感光度:ISO100使用上述參數連續拍攝五張照片,拍攝這五張照片時,分別將機身的色溫值設置為:2800K、4000K、5500K、7000K、10000K(Canon EOS 5D markII的可設置色溫範圍為2800K~10000K,機身不同,可設置的色溫範圍不同),最終我們得到以下的五張照片:
從連續拍到的五張照片,我們可以看到:在照明色溫為5500K的場景中,機身色溫從2800K逐漸升高到10000K,得到照片的顏色由冷藍逐漸變化為暖黃,而在機身色溫為5500K的時候,照片中灰色背景被呈現為純灰色,紅綠藍三色球亦無偏色。在上面的幾張照片中,除了5500K機身色溫下拍照得到的照片都有偏色,而場景的燈光一直都保持著5500K的標準白光,所以,這種由於底片和感光晶元的色溫設置而導致的偏色,就是上面提到的「照片偏色」。從上面的模擬實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當機身色溫低於場景照明色溫時,得到的照片會偏冷藍,且差值越大,照片顏色越冷藍;當機身色溫值高於場景照明色溫值時,得到的照片會偏暖黃,且差值越大,照片顏色越黃暖;當機身色溫與場景色溫相同時,照片無偏色。這個結論很重要,請大家反覆理解並牢記。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真實的照片樣例:
上面這連續的五張真實照片,機身色溫也是在2800K、4000K、5500K、7000K和10000K五個檔位,在第一節中展示這個鏡頭的照片時,我們已經知道現場的照明光線色溫恰好在5500K左右,所以當機身色溫設置為與場景照明色溫相同的5500K時,得到的照片基本上沒有偏色,而機身色溫低於和高於5500K的照片,都發生了程度不同的偏色。真實照片的結果與三色球模擬實例中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接下來,我們繼續用實例論證「當機身色溫與場景色溫相同時,照片無偏色」這一結論。在上一組的理想環境三色球模擬拍照和真實的照片展示過後,我們看到了:當場景照明色溫為5500K時,把機身的色溫設置為相同的5500K,得到的照片就沒有偏色。那麼,如果場景的色溫不是5500K而是其他的色溫值時,是不是把機身的色溫繼續調節到跟場景照明色溫相同,就可以得到不偏色的照片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同樣的場景,淺灰色背景,紅綠藍三色球,此時場景的照明色溫為3000K,您的眼睛應該看到這樣的顏色感覺:
這是在第一節中我們已經確認的常識了,3000K的暖黃色燈光下,本應是淺灰色的背景會被燈光染為黃色,同時紅綠藍球也會因為燈光色溫的關係而發生偏色。接下來,我們依次使用5500K與3000K的色溫對這個場景進行拍照,得到下面兩張照片:
從得到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見,在場景照明是色溫為3000K的暖黃色燈光時,使用5500K的機身色溫進行拍照,得到的照片恰好反映了與我們肉眼看到的比較接近的暖黃色,而使用與場景色溫相同的3000K機身色溫拍照時,得到的照片恰好可以使原本為灰色的物體呈現為灰色,彩色物體不偏色。為什麼使用5500K的機身色溫拍照,得到的照片就和我們肉眼看到的現場顏色比較接近呢?因為5500K的燈光色溫意味著「白光」,當相機的機身色溫設置為5500K的時候,說明機身的感光晶元是按照全光譜無偏頗的進行畫面捕捉的。場景內的照明光線若不是標準的5500K白光,那麼則必然缺失一部分光色,而相機感光晶元又是按照白光的全光譜進行接受,所以場景內照明光線缺失必然被相機感光晶元等量接收。例如上面實例中的照片DSC - 0006,現場照明光色溫為3000K,肉眼看起來是暖黃色,這說明此時的照明光相對於5500K的白光,缺失了除了暖黃色光以外的其他光色,所以看起來是暖黃色的,而此時機身色溫設置為5500K,按照白光的全光色光譜進行捕捉,現場光中缺失了除暖黃色光以外其他的光色,那麼得到的照片中同樣就缺失了除暖黃色光以外其他的光色,所以最終得到的照片是和肉眼看到的現場光線色彩比較接近的暖黃色。這就是為什麼我反覆的提到5500K色溫的第二個重要原因:只有相機機身的色溫設置為5500K時,拍到的照片才能相對正確的表現拍照現場真實的光線顏色。這也是為什麼傳統的日光型膠捲色溫為固定的5500K的原因所在。通過上面所有的實例和真實照片展示,我們已經成功的論證了:「當機身色溫與場景色溫相同時,照片無偏色」這個結論的正確性。那麼這個結論的實際應用在哪裡呢?答案就是數碼相機的Auto White Balance,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WB,自動白平衡。數碼相機相對於傳統的膠片相機,最大的進化之一就是使用感光晶元來替代膠片,感光晶元的色溫是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自由設置的,這就顯得比傳統的固定色溫的膠片靈活許多。數碼相機可以自動的監測場景內的顏色,然後分析得到場景中照明光源的大致色溫,同時將感光晶元的色溫設置為與分析得到的場景照明色溫大致相同,這樣拍到的照片就不會有太嚴重的偏色。簡單的說,白平衡就是數碼相機在根據場景自動調整機身色溫的過程,其結果是使機身色溫與場景照明色溫基本相同,得到的照片基本不會有嚴重的偏色。請看下面這兩張真實照片:
場景構成為:純白色的牆壁前一盞檯燈,檯燈使用色溫為2800K的暖黃色11W節能燈泡,左側照片使用固定5500K色溫拍照,右側照片使用AWB自動白平衡模式拍照。我們可以看見:左側的照片,由於機身色溫設置為5500K,所以很好的表現了檯燈燈光暖黃色的色彩感覺;而右側的照片,機身使用自動白平衡模式,機身經過檢測後,將感光晶元的接收色溫設置在3100K,與燈光本身的2800K比較接近,所以最終照片看起來白色的牆壁比較偏向白色,而不像左側的照片那樣被燈光染色那麼嚴重。本節課至此,我想大部分的朋友會有兩個很大的疑問,第一:既然場景的燈光色溫為2800K,那麼為什麼相機的自動白平衡最終把機身色溫設置在3100K而不是2800K呢?因為相機不是人,它不能把節能燈從燈罩中擰出來查看銘牌上面的色溫數值,它只能通過鏡頭取景範圍內的內容來大致估算現場燈光的色溫,所以無法做到絕對準確,而且在真實生活中,您看到的光和相機接收到的光一樣,除了光源直接發出並進入您眼中的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場景中物體的反射光,這是一種複雜的複合光,本身的色溫就已經與發光體的原始色溫有差別了,相機又怎可能絕對精準的去自動設置自身的色溫呢。第二個大疑問就是:上面左邊的那張照片,怎麼感覺比眼睛看到的要黃啊?我眼睛看到的沒有這麼暖黃的。的確,雖然5500K的機身色溫可以相當準確的表現現場光線真實的色彩,但還是那句老話,相機不是人,人眼的視覺系統是無比強大的,遠不是目前的科技產品可以比擬的,在人的視覺系統中,有一個隱藏的「白平衡」系統,這種隱藏的白平衡系統,會讓您在光線很暖黃的時候感覺不到那麼黃,光線很冷藍的時候,也感覺不到那麼藍。所以,可以說相機並沒有我們這麼人性,但它比較客觀,照片中的黃色和您看到的黃色有區別,我們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我們現場肉眼看到的黃色,但同時也應該本著科學客觀的態度認可照片中呈現的黃色。總結前三節,您現在應該得到這樣的概念體系:照明光源色溫為5500K - 標準白光照明光源色溫高於5500K - 顏色冷藍照明光源色溫低於5500K - 顏色暖黃機身色溫高於場景照明色溫 - 照片顏色偏黃機身色溫低於場景照明色溫 - 照片顏色偏藍機身色溫等於場景照明色溫 - 照片顏色準確光源色溫值越高,光色越藍;光源色溫值越低,光色越黃機身色溫值越高,照片越黃;機身色溫值越低,照片越藍正是由於上面表述的光源色溫值和機身色溫值的相反表現,所以才有了白平衡的過程。簡單的想想,光源色溫較低,場景光線較黃,為了拍到不偏色的照片,機身就要把色溫調高,讓本來是發黃的照片藍一些,這樣一平衡,最後得到的照片就不怎麼偏色了;反過來也是成立的,光源色溫較高,場景光線較藍,為了拍到不偏色的照片,機身就要把色溫調低,讓本來發藍的照片黃一些,平衡得到不大偏色的最終照片。三節課至此,很多朋友認為關於色溫、色彩和白平衡的知識已經差不多了,沒什麼其他可以講的了,其實,前兩節課連同這第三節課,也只是鋪墊部分,最重要的內容在最後的兩節中。我現在提出幾個問題,您就知道其實前三節課並沒有真正的把問題描述清楚:1 如果場景中有多個不同色溫的燈光同時照射時,機身的色溫應該如何設置?2 燈光並非只有黃藍兩種顏色,燈光的色彩千變萬化,面對顏色構成複雜的彩色燈光照射的場景,應該如何設置色溫?3 相機的若干種白平衡模式究竟如何選擇使用?色溫值設置與拍照前期和後期究竟有什麼關係?4 什麼格式的照片可以保存色溫信息?不能保存色溫信息的照片又如何調節色溫?5 在Photoshop中,什麼工具和方法是最適合來調節色溫的?在下一節中,我會將上述的前三個問題解釋清楚,這三個問題與拍照前期相關,最後的第五節中,我會詳細解釋後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與拍照結束後的軟體後期相關。【IV】前期實戰看過上一節課後,很多朋友雖然搞清楚了燈光色溫和機身色溫的意義,理解了光源偏色、照片偏色的由來以及如何避免偏色的方法,同時也理解了白平衡的工作原理,但卻更加糊塗了。以前不是很明白的時候,您還能安心的用自動白平衡去拍照,現在明白了很多,您反而不知道到底應該選擇哪種色溫模式進行拍照了。大家提出的疑問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1 照片的顏色「再現拍攝現場的光線色彩」與「呈現物體的原始顏色」哪一個正確?2 到底用固定5500K色溫拍照,還是用自動白平衡拍照?3 多個不同色溫的複雜環境,應該如何設置色溫?4 如果選擇固定色溫,色溫值就一定要放在5500K上嗎?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開始這一節的內容。首先,我們來重新理解一個詞:「真實色彩」。什麼是真實色彩?每個人理解的角度都不同,有的朋友認為:「再現拍攝現場的光線色彩」是真實的色彩,拍照現場的光線是黃色的,拍到的照片就應該是黃色的,這樣的色彩才真實;另外一部分朋友認為:「呈現物體的原始顏色」是真實的色彩,不管拍照現場的光是黃是藍,拍到的照片就應該像在純白色燈光下拍出來的一樣,這樣的色彩才真實。持這兩種觀點的人數量都很多,經常可以在攝影論壇、攝影Q群中看到這兩種觀點的碰撞。而就這兩種觀點本身而言,都是正確的,由於拍照的目的不同、對照片最終色彩的需求不同,導致了對「真實色彩」理解的不同。本文中,我們把這個已經被混淆了的「真實色彩」分為兩類:第一類,「再現拍攝現場的光線色彩」的真實色彩,我們把它叫做Live Color,現場色彩;第二類「呈現物體的原始顏色」的真實色彩,我們把它叫做Absolute Color,絕對色彩。現場色彩和絕對色彩並非已有專業辭彙,而是我為了區分兩種不同的對色彩的理解方法而自創的分類名稱。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同一張照片,在Live Color和Absolute Color狀態下的色彩區別:
上面的照片中,場景照明為暖黃色節能燈,左側Live Color現場色彩的照片表現為與現場基本一直的暖黃色;右側Absolute Color絕對色彩的照片表現為物體的原始顏色。就上面這張照片而言,在拍照時,如何得到左邊的Live Color色彩,又如何得到右側的Absolute Color絕對色彩呢?根據上一節課學習到的知識,想要表現現場的光線顏色,機身色溫應該設置在5500K,而想要實現等同於白光照射的光線效果,機身色溫要設置得與現場光源色溫一致,如果您不知道現場燈光的準確色溫,自己又拿捏不準,那麼就可以把測算現場光源色溫的任務交給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來完成。那麼,上面這張照片左右部分拍照的實際參數就應該如下圖所示:
Active Temperature,主動色溫,指的就是場景內的光源色溫值。Passiv Temperature,被動色溫,指的就是在拍照時機身所設置的色溫值,或膠片的固有色溫值。主動色溫和被動色溫也是我自己為了講解和理解方便而創造的詞,並非已有專業術語。上面的左右兩張照片,場景主動色溫均為3000K,左側照片使用固定5500K色溫拍照,所以得到了Live Color現場色彩,而右邊的照片使用自動白平衡模式拍照,所以得到了AbsoluteColor絕對色彩。至於為什麼右側照片被動色溫是3200K而不是與主動色溫完全一致的3000K,答案在上一節中已經講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那麼上面這一組左右兩張不同色彩感覺的照片,哪一個是對的呢?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對錯的概念,只看您自己更需要那種感覺的色彩,如果您想要在照片中表現溫暖的光線色彩,那麼左邊的Live Color就是您應該選擇的,如果您想要排除現場光線的偏色,追求物體的原始本色,那麼右邊的Absolute Color就是您應該選擇的。那麼,Live Color和Absolute Color各自適合什麼類型、什麼主題的照片呢?我個人認為:只有對物體原始本色要求非常嚴格的照片,才需要按照Absolute Coloe的色彩去表現,其餘的場合和題材,都應該按照Live Color的色彩去表現,例如:我現在有下面兩個玩意兒要在網上賣出去,為了表現它們的原始本色,為了最後的買家不會因為照片顏色和實物顏色不符而退貨,我會這樣拍攝這兩張照片:
而在普通的生活照中,為了表現拍攝時的現場光線色彩,為了照片的顏色可以豐富多彩,讓看到照片的人可以從照片的色彩中判斷拍照的時間和環境,我會像下面這樣拍攝:
當然,您也可能不贊同我的觀點,認為上面兩張生活照應該按照Absolute Color的方向拍成這樣:
在我個人看來,上面這兩張照片,的確都比較接近Absolute Color,畫面中的內容都呈現出較為接近原始本色的狀態,但缺少了光的色彩可以帶來的信息,第一張照片,已看不出溫暖的傍晚自然光射進房間的感覺,第二張照片也看不出是在暖黃色的工作桌檯燈照明的房間內拍攝的,兩張照片都失去了一些基本信息和審美情調。色彩是見仁見智的事情,而且沒有絕對的對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和喜好來拍攝才是真正正確的選擇。學習到這裡,您應該從此以後不再指責他人的照片色溫或色彩錯誤,您應該可以明白:只是他人對色溫和色彩的認識與喜好與您不同而已,與自己不同的,絕不完全是錯誤的。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上面講到的Live Color現場色彩,表現的一定是與我們當時在現場肉眼看見的完全相同的顏色嗎?答案是否定的,只能做到大致相同,或無限接近於完全相同;Absolute Color絕對色彩,表現的一定是與純白光照射時完全一致的物體的原始色彩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只能做到大致表現原始色彩,或無限接近於原始色彩。首先,現場照明光源的色溫雖然標註為3000K,但也只是大致為3000K,在技術監督及監測標準可允許的範圍內會有偏差,而實際上畫面中的光線色彩又由於場景內的物體反射等等原因會發生偏差,所以主動色溫本就是一個非絕對精準的值。其次,在數字相機中,連續的Analog模擬光信號被感光晶元採樣並最終轉換為離散的Digital數字信號,這個過程叫做模數轉換,模數轉換是非常複雜的,無論是採樣的過程還是模數轉換的過程,都難免出現各種在可允許範圍內的偏差,所以無論如何我們也無法得到「完全」「絕對」「毫無誤差」的數字信號。有朋友要問了,數字相機無法做到的,膠片相機能做到嗎?答案仍然是否定的,膠片使用膠片感光成像,膠片本身就有固有的偏色,再加上沖卷時的藥水配比、操作時間與溫度、沖卷環境等等因素影響,底片又會有偏色的可能,最後洗出照片時,相紙本身的特性還會再次添加偏色的可能,所以膠片相機也無法做到「完全」「絕對」「毫無誤差」的程度。攝影、拍照片本身就是一種帶有藝術感覺的行為,這種與藝術沾邊的行業,永遠沒有大是大非,所以我們也無須把色彩計較得過分精準。提到膠片相機,有的朋友問道:膠片相機使用的膠捲色溫固定,通常是5500K,數碼相機一般廠家都把自動白平衡作為默認模式,那麼,固定色溫的膠片相機和自動白平衡的數字相機在最終照片的色彩感覺的角度來看,孰優孰劣呢?我們不妨先看一下下面幾張對比照片:
左側的照片,左側是我用佳能AE1P手動膠片單反拍攝的,使用鏡頭是FD 50mm f1.4,膠捲是AGFA 200度日光彩色負片,其色溫為固定的5500K;右側是我用佳能EOS 20D數字單反拍攝的,使用的鏡頭是EF 35mm f2.0,使用自動白平衡模式,最終的被動色溫為4100K。兩張照片的取景範圍、拍攝角度與內容、相機參數大致相同,但得到的結果卻相差很大。兩張照片的差別在哪裡呢?有的朋友會說:「膠片色彩濃郁,數碼的色彩暗淡」,這也是網上當談到膠片與數碼的區別是的一種非常常見的言論,您要是只是這樣拾人牙慧的得到結論,那麼這四節課的內容算是白學了。上面左右兩張照片之所以「左邊濃郁,右邊暗淡」,主要是因為兩張照片的被動色溫不同,左側膠片的固定色溫是5500K,照片會表現拍攝當時的Live Color現場色彩,所以整個畫面都帶有下午進入室內陽光的暖黃色;而右側數碼機身拍攝的到的照片,自動白平衡的色溫結果是4100K,比較接近現場光源的主動色溫值,所以照片更加接近Absolute Color絕對色彩,所以沙發更接近其原始的紫色,孩子的衣服也更接近其原始的淺藍色,孩子的膚色也更接近原始的白皙粉嫩而不像左側膠片照片中的泛黃的膚色。那麼,如果在這個場景下,我們把數碼相機的機身被動色溫設置為與膠片相同的5500K進行拍照,會得到怎樣的結果呢?請看下面一組對比:
在數碼機身被動色溫設置為與膠片相同的5500K之後,左右兩張照片的色彩感覺基本相同了,不仔細看的話,很難看出明顯的差別。至於左側膠片照片暗部的微偏藍,以及與右側數碼相片微微不同的色彩及色彩過渡感覺,以及放大之後才可以看見的膠片顆粒質感,才是膠片相對數碼的獨到之處。我們可以再看一組膠片與數碼的對比:
這一組的照片,第一張還是由佳能的AE1P+FD50mm f1.4拍照的,但膠捲更換為Ferrania Solaris 200度日光型彩色負片,後兩張的數碼相機及鏡頭也更換為佳能的5D markII+EF 50 f1.4,但實際對比結果與第一組幾乎完全相同。所以,在網上動不動就感嘆數碼機身出片色彩暗淡的朋友們,不妨先停止使用機身默認的自動白平衡,改用固定色溫5500K來拍攝,一段時間之後,您會對光線、色溫、色彩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也會對原來總是不滿意的相機有了嶄新的認識。有的朋友可能早就按捺不住想要問道:「這5500K的固定色溫就這麼牛嗎?所有的場景都通吃嗎?」當然不是,5500K只是一個常用的標準被動色溫而已,它也經常不靈光,例如下面這一組照片:
這是一組在浴霸的照明下拍攝的照片,一般的浴霸燈泡會採用A級發熱鎢絲燈,這種燈泡的色溫在2350K左右,所以色彩非常黃,如果這時候還使用5500K的機身被動色溫去拍照,得到的是就如同第一張照片那樣一片慘黃的悲劇照片。這是,我們把機身被動色溫設置在3000K,得到的第二張照片,顏色不再那麼黃了,但也還帶有一定的暖黃感覺,可以不是很誇張的表達現場的燈光色彩。3000K的色溫值,也正是燈光型膠捲的固定色溫值,專門用於在室內色溫偏低的燈光照明下拍照使用的。有的朋友還要繼續發問:「為什麼反覆提膠片,而且還要用膠片和數碼來做什麼對比,膠片年代早就過去了,數碼機身難道在色溫控制上不如膠片?」我反覆提及膠片,是因為膠片的固定色溫5500K,經過四節課的學習,您應該已經知道這個5500K並不是隨便定下的數值,這是攝影界的專家和從業人員幾十年前便制訂下來的標準。我們現在用到的幾乎所有的攝影技法,都是在膠片年代已經存在的了,正規的學院攝影課程,也是從膠片開始學起的,我們在這幾節課中談到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就已經存在的了。數碼機身在色溫控制上,從來都是遠遠強大於膠片相機的,單單一個白平衡功能,就已經把膠片甩出幾條街了,更何況您還可以簡單快捷的利用數碼相機的自定義色溫功能拍一些膠片年代需要濾色片等輔助器材才能完成的照片:例如上面的兩張耳機和相機的照片,降低機身被動色溫,得到時尚的冷藍色:
升高機身被動色溫,得到復古的暖黃色:
之所以那麼多的朋友認為數碼相機的照片偏灰,色彩暗淡,很大程度上是沒有真正的體會色溫的含義和用法,拍了幾萬張照片,若還停留在自動白平衡的級別,那的確有些說不過去了。當場景中的光源並非唯一,且多光源色溫不同時,應該怎麼辦呢?請看下面這組照片:
場景中的左上角打入一個3000K的黃光,右上角打入一個5500K的白光。先按照右上角的燈光色溫,選用5500K的機身色溫拍照,得到第一張照片,相機右側色彩較為正常,但左側太黃。再按照左上角的燈光色溫,選用3000K的機身色溫拍照,得到第二張照片,相機左側色彩較為正常,但右側太藍。最後,我們把色溫定在3000K和5500K之間的4500K,得到第三張照片,相機左側偏黃右側偏藍,黃藍都不嚴重,整張照片看起來比較舒服,復古和時尚感就同時表現了。本節課的最後,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第二節中曾經提到的相機的不同色溫模式:
其中,第一個自動白平衡模式和最後一個固定色溫值模式,已經在上一節和這一節課中詳細講解過了,我現在簡單講解一下其他幾個白平衡模式的使用方法:日光白平衡:色溫約5200K,適合使用在室外自然光場合,所以拍下的照片色彩都比較接近Live Color現場色彩,在室內使用這種白平衡模式可能會拍到色彩比較黃的照片。陰影白平衡:色溫約7000K,適合在攝晴天室外被建築物或巨大物體遮擋而產生的陰影中拍照時使用,這種晴天室外陰影會表現為略帶藍色,使用陰影白平衡可以拍攝到較為正常的顏色感覺。陰天白平衡:色溫約6000K,空氣質量較好的城市,在室外陰天時特別是陰雨天時的光線會稍稍偏藍,此時用陰天白平衡會得到較為正常的顏色感覺。如果城市的空氣質量很差,陰天時的光線反而會偏黃,這時用這種陰天白平衡拍攝出來的照片就會更黃。鎢絲燈白平衡:色溫約3200K,適合在暖黃色的光源下進行拍照,例如白熾燈、暖黃色節能燈等。白色熒光燈白平衡:色溫約4000K,適合在稍稍偏暖的熒光燈下拍照。國內的白色熒光燈一般有「暖白」和「冷白」兩種,其中暖白色的熒光燈色溫在4000K左右,而冷白色熒光燈色溫較高,顏色偏藍,所以如果在這種帶有藍色感覺的熒光燈下使用這種白平衡進行拍照,得到的照片就會明顯的偏藍。閃光燈白平衡:色溫為標準的5500K,適合在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使用,配合閃光燈的5500K的主動色溫,拍攝下來的照片色彩會顯得比較正常。以上的幾種白平衡模式都是根據長期積累的經驗,採用固定色溫來避免照片偏色。用戶自定義白平衡:機身被動色溫可以以一張已經拍攝下來的照片為基準進行測量和微調,適合在場景光源色溫較為複雜的情況下使用。具體的操作方法,可以參考您手中的相機使用說明。以上的幾種白平衡模式以及各種白平衡模式的對應色溫,可能會根據相機的不同而不同。一些老型號的相機甚至可能沒有白平衡選單,而直接通過機身快捷鍵來設置白平衡模式,例如佳能的EOS 20D。拍照前期時的色溫如果設置錯誤了,究竟對拍照的過程和最終的照片會有什麼影響呢?通過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已經看到了:錯誤的手動設置並使用固定色溫,得到的照片偏色會很厲害,這樣的話,本來一張很好的照片,就這樣因為偏色而報廢了。而如果過分的依賴自動白平衡,拍出的照片可能永遠都是暗淡的色彩,讓人無法滿意。無論是色溫錯誤的偏色還是自動白平衡的暗淡,都可能導致您把一張本來應該挺好的照片直接刪除掉了,這是很可惜的而且無法挽回的。所以,在拍照前期根據實際需要和現場的光線條件選擇合理的色溫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我相信很多的朋友現在仍然無法確定應該用什麼色溫或白平衡模式去拍照,其實,對於非專業的、對物體原是本色要求不是極高的情況下,色溫和白平衡大可使用的隨意一些,例如:自然光下,就用5500K的固定色溫,很黃的燈光下,就用3000K的固定色溫,而如果實在拿捏不好,那就使用自動白平衡。從本文的一開始到現在,一定會有很多的朋友在想:「我早就知道數碼單反的RAW可以保留照片的色溫,後期可以隨意調解,幹嘛唧唧歪歪的說這麼多,把色溫弄得這麼複雜?全都自動白平衡,然後後期隨便調解去不就得了嗎?」,這種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至於為什麼錯誤,在下一節也就是最後一節中我會為您詳細講解,而上面也講到了,現場拍照得到的照片色溫有問題,很可能在剛剛拍完當時就給刪除掉了,根本就保留不到電腦後期的階段。在電腦後期調整照片色溫的時候,如果對色溫和色彩本身不夠了解,那基本上就是在全憑感覺胡亂調解,而在後期軟體對於照片修正和校色的過程中,色溫調整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是接下來一切調解的基礎,這一步如果操作錯誤,後面所有的操作都是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上繼續的,這樣又怎能得到一張真正讓自己滿意的照片呢?本節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下一節課是本文的最後一節,我會為大家詳細講解如何在軟體後期中進行色溫和色彩的矯正。【五】後期實戰本節是本文的最後一節,在本節之前,我們已經認識了色溫,並且懂得了在什麼場合下應該如何設置和利用色溫,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至少我們在拍照之前會想想:眼前的光線究竟是什麼顏色,我們最後想要的到的畫面究竟是什麼顏色,如何得到我們想要的顏色。色溫在攝影前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說:「攝影是光影的藝術」,「光影」二字,並不只是明暗,還包括色彩,光圈、快門、感光度這幾個攝影的常用功能參數都是側重於明暗的表現,而色溫則是側重於色彩的詮釋,明暗和色彩才完整的構成了一張畫面。事與願違的是,無論是畫面的明暗還是色彩,對於非專業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都很難在拍攝前期做到完美無瑕。我們都希望拍照片的過程就僅僅凝結在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快門閃過,最終的作品呈現在眼前,但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很難一次性的得到完美的作品,有時是因為拍攝前期的設置或操作失誤,有時是因為原始的照片還不夠完美、還有更大的創作空間,總之,我們經常需要在拍攝結束後對照片進行後續的調整或再加工創造,在數碼年代尤為如此。而色溫在後期調整過程當中,是相當重要的,甚至是高於其他一切的重要,因為色溫調整是在為整張照片「定調子」,您想要得到怎樣的最終色彩效果,在色溫調節的時候就需要基本確定,而其他的色彩調整,都應該是在色溫既定的基礎上進行的。也正因如此,眾多的圖形圖像處理軟體和系統,都會把色溫調整放在Over All的第一位。在學慣用什麼軟體、如何調整色溫之前,我們要先做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那就是校準顯示器。為什麼要校準顯示器?在多媒體領域,校準監視/監聽器材是進行後期處理的第一步,如果您的觀測設備不準確,您看到的畫面就是不準確的,在一個無法準確觀測結果的環境下,任何調整都是無意義的,這就像鋼琴師在演奏之前,都要調一下琴,讓每個琴鍵的音調和音色正常,這樣彈奏出來的才是正常的曲子,用一台走調的鋼琴,即便技巧再強大的鋼琴師,都無法演奏出動聽的旋律,圖片後期處理如此,音頻後期處理如此,複雜的音視頻剪輯合成縮混亦是如此。顯示設備校準是相當專業且複雜的工作(很多朋友都知道「Spider」系統,不了解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作為我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無論是在投資上還是在精力上都不允許動用繁雜昂貴的設備,我們只需要進行最基礎簡單的調整,避免出現原則性的、低級的錯誤即可,所以在這裡我也僅介紹適合我們業餘愛好者的顯示器校準方法。簡單的校準顯示器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系統校準,一種是硬體校準。系統校準指的是通過調整電腦操作系統的畫面輸出參數來控制最終觀看到的色彩,硬體校準是通過調整顯示器本身輸出的參數來控制最終看到的色彩,通常情況下,兩種方法可以配合進行。如果您是PC用戶,我強烈建議您使用Windows7操作系統,因為Windows7的顏色校準和色彩管理是比較強大的,同時目前大多數圖形圖像軟體的最新版本,在Window7操作系統下運行起來會更加穩定。Windows7的校準顏色功能在:「控制面板 - 外觀和個性化 - 顯示 - 校準顏色」的位置:
點擊左側選單中的「校準顏色」,就可以開始進行顯示顏色校準。
Window7的顏色校準功能非常體貼,每一步都有詳細的提示,您可以根據提示來理解每一步的意義並進行正確的操作。Windows7的顏色校準分為幾個步驟,分別是:伽馬值(灰度係數)、亮度、對比度、色彩平衡,其中前三步都是在矯正顯示器的明暗和反差,校準說明以及圖片非常簡單易懂,在這裡就不詳細展開講解了,我們重點來看一下最後一步的色彩平衡矯正,因為這一步將會明顯的影響到您最終觀測的顏色。
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們現在要進行的色彩調整,目的是讓灰色的內容正常顯示為灰色,如果本應是灰色的內容看起來偏黃或偏藍,那就意味著您的顯示器呈現的色彩是錯誤的。跟著系統的提示,使用紅綠藍三色推桿,讓畫面中的各種明度的灰色塊正常的顯示為灰色即可:
需要提示的是,在調整標準灰色的過程中,您最好在夜晚房間內沒有強烈光照的時候進行,例如晚上,因為此時顯示器顯示的顏色不會被環境內的光線干擾,您可以得到更加準確的結果。如果您本身對色彩不是很敏感,無法確定最終調節的到的灰色是否為純灰,這時不妨找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來幫您來確定一下,直到調節到大家都認可的純灰色,就可以點擊「下一步」按鈕結束色彩調整了。Mac OS的用戶,在色彩校準上會更有優勢,Mac OS的色彩校準比PC來得更加詳細而專業。Mac OS的色彩矯正功能在:「系統桌面 - 系統偏好設置 - 顯示器 - 顏色」的位置,其校準方法與上面講到的PC系統下的較色方法大致相同,只要按照提示一步一步的調整和操作即可,所以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硬體校色的方法也不是很複雜,首先,您需要一張簡單的顯示器校色卡,例如下面這張:
接下來,使用顯示器上的按鈕開啟功能菜單,在菜單中找到有關於色彩的選項。眼睛看著校色卡,然後分別調整亮度、對比度等參數,儘可能的保證能從背景中看清上圖中左上角的全部暗部梯度和右上角的全部亮部梯度,如果太暗的部分和太亮的部分無論如何調整都看不清,沒關係,不用太在意,我們不需要做到非常精準,只要保證倒數第二個暗部色塊和亮部色塊可以從黑白背景中看出即可,只要您的顯示器不是特別糟糕,這一點就應該能做到。最後,我們還是需要調整中性灰色,有一些顯示器可以直接選擇廠家設置好的色溫值,您可以選擇不同的預設測試一下效果,如果不滿意的話,還可以通過紅綠藍的配比最終得到比較準確的灰色表現。根據經驗,絕大多數的朋友在進行顯示器校準之後都會覺得非常不適應,例如有的朋友覺得顯示器變暗了或變灰了,沒關係,如果您覺得顯示器較以前偏灰偏暗了,這很可能說明您以前的顯示器的亮度和對比度太高了,很多的廠商都喜歡把顯示器的默認亮度對比度設置得很高,因為這樣畫面看起來才比較漂亮,但這種漂亮並不是我們需要的。用這種亮度對比度較高的顯示器調節出來的照片,在其他的校準較好的顯示器上看起來,會偏灰偏暗,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朋友的照片偏灰偏暗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些朋友在自己的顯示器上看著很不錯,殊不知自己的顯示器在未校準之前,亮度和對比度都經過了誇張的提升,同理,這也是這些朋友看別人的照片總覺得過曝或黑死的原因之一。另外,很多的筆記本用戶在色彩校準後會覺得,顯示器看起來沒有以前那樣「亮藍」了,這也說明,您以前的顯示器設置可能色溫過高,現在看到的才是更加真實的色彩。顯示器的校準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非常重要,只有校準自己的顯示器,才能統一大家的交流語言和標準,才能真正的欣賞到一些好作品的明暗及色彩表現。有了基本的顯示器校準,我們在接下來的後期軟體調整中才有一個最低的保障,至少您調節的東西在別人的顯示器里看來,不會太離譜。接下來,我們就要真正的開始進行後期色溫和色彩調整了。上一節中,我們提到了RAW,很多朋友都知道:「RAW可以保留照片的色溫」、「RAW可以調整光源色溫」,但其實這種理解方法是錯誤的,對RAW調節的到底是什麼色溫?首先,絕不是照片的色溫,通過第一節的學習,我們應該知道,無論是沖洗出來的膠片照片,還是數字照片圖片,都不具有色溫屬性,只有發光體才具有色溫屬性;對RAW調整的也不是光源的色溫,現場的光源色溫是事實存在且既定的,在已經拍攝完成的情況下,無法時光倒流去干涉拍攝時的色溫。其實,從根本來說,我們可以對RAW調節的,是上一節講到的Passive Temperature,被動色溫,在後期軟體中對RAW進行色溫調整,就等同於拍攝前期調整機身的色溫。關於RAW,本來我在這裡寫了兩千多字的介紹,後來還是決定刪節掉了,因為想要了解RAW,簡單的話,在Google上搜索一下,就能得到很多答案,深入一些了解的話,區區兩千字是絕對不夠的,為了不跑題,我僅對RAW做與本文相關的介紹,更多的關於RAW的知識,我會在即將要製作的Camera Raw視頻教程中詳細為大家解釋說明。那麼,RAW是什麼呢?RAW是剛剛完成模數轉換(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ion)的數字信息,它並不是可觀看的圖片。無論用什麼方法在任何設備的顯示器上看到RAW的圖像,其實看到的都是對RAW先解碼再編譯為可觀看的圖片格式。(也有一些朋友認為RAW近產生並停留在光信號轉換得到的電信號程度上,只是電信號,但我個人認為,電信號是沒辦法被電腦磁碟儲存的,僅從這一點上,我們就應該可以判斷RAW還應該是一個數字信息,產生於「光 - 電 - 數字信號」的過程)RAW的優勢在於:1 Original! - 原生!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原始光影,保證不經過機身內部的程序及電路過濾、處理、轉碼與壓縮,給用戶一個最最原始的光影信息用於後期處理和編輯。能影響RAW的只有光圈、快門、焦距、感光度以及色溫,其他的所有機身設置都無法影響RAW。2 16bit!遠遠超越8bit的jpeg的16bit色彩深度,為您提供更細膩的畫質和更寬廣的操作空間。3 Nonline!- 非線性!您在拍攝後期調整RAW的時候,有的參數就如同時光倒流您回到拍攝時在調節相機機身參數一樣。正如上面提到的:在後期過程中對RAW進行色溫調整,就如同拍照前對相機機身進行色溫調整。4 Nondestructive!非破壞性編輯處理!在後期過程中,所有對RAW的編輯和處理都不會影響到RAW本身,這符合專業多媒體領域對於Footage素材的「Nondestructive Editing - 非破壞性編輯處理」理念。(什麼是非破壞性編輯處理,如何在圖形圖像領域進行非破壞性處理,請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 《圖形圖像的非破壞性處理》)數碼單反的最強大點之一,就是可以拍攝RAW,近年來,一些民用的相機也開始支持RAW,例如幾年前的松下LX5等。在您相機的選單的「照片格式」類別中,就可以選擇設置使用RAW拍照,方法很簡單,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設置,請查閱相機的說明書,我在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當我們拍攝的到了RAW之後,用什麼軟體來打開、預覽和處理呢?常用的軟體有:
上圖左一,Adobe Photoshop + Camera RAW,Camera RAW是Adobe公司提供的一款專門用於處理RAW的工具,無法獨立使用,必須以插件的形式寄宿在Photoshop、Lightroom、Bridge這樣的宿主軟體中。Camera RAW是A目前非常通用的一款RAW處理工具,也是下文中重點講解的內容。上圖左二,Adobe Lightroom,是一個集合圖片管理和處理功能於一體的軟體,適合攝影師或以攝影為主的圖片管理需求者使用,Lightroom中的RAW處理部分,其內核就是Camera RAW,所以在操作界面、方法上與Photoshop中的Camera RAW大同小異。上圖左三,Nikon Capture NX,是尼康公司的一款專門用於圖片處理的軟體,只能讀取尼康品牌相機拍攝的後綴名一般為.nef的RAW。上圖左四,Canon 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簡稱Canon DDP,是佳能公司的一款專門用於圖片處理的軟體,只能讀取佳能品牌相機拍攝的後綴名一般為.cr2的RAW。其他的RAW處理工具也有很多,例如Phase One - Capture One、Google - Picasa、Silkypix、光影魔術手等等,這些都不是我個人的推薦,理由就不一一解釋了,特別是光影魔術手,千萬不要使用它來開啟和編輯RAW。我個人建議大家使用Camera RAW,因為它不限相機品牌,通用性很好,而且功能和性能較其他的常用RAW處理軟體要更加強大,操作也非常人性。至於是選擇Photoshop + Camera RAW還是使用Lightroom,這看您的需要,如果您只是單純的處理RAW然後直接導出最終的jpeg成品照片,那麼Lightroom是非常好的選擇;如果您在RAW處理後還要進行更進一步的調色、局部處理、文字編排、配圖等等,那麼還是最好選擇Photoshop + Camera RAW組合。無論是哪一個RAW處理軟體,您都會發現,色溫調整都被放置在所有調整的最上方:Capture NX:
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
Adobe Lightroom:
Adobe Camera RAW:
各個廠商對於色溫的重視程度說明:色溫調整的確是後期處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下面的講解將會以Photoshop + Camera RAW為準,我使用的是Photoshop CS6 + Camera RAW 7.0,您使用的版本也許與我的不同,沒有關係,其實大體是相同的,特別是色溫調節部分,連續幾代的Camera RAW在色溫調節位置都沒有任何的修改和變動。接下來,我們以幾張照片的操作演練為例來學習在Camera RAW中調節色溫和色彩的步驟及方法:首先,我們拖拽一張RAW進入Photoshop視窗,Camera RAW就會自動彈出並開啟RAW:
這張照片是我有意使用浴霸(2350K)進行照明拍攝的,將浴霸朝向房間中的一面牆壁,利用反射回來的光作為照明光,在拍照時的機身色溫設置為4700K,結果得到了這樣一張顏色過黃的照片。在Camera Raw里對照片進行色彩矯正方法很簡單,首先,在White Balance位置點擊開啟下拉選單:
您可以看見,在Camera RAW的White Banlace選單中,可以選擇一些白平衡模式,而這些白平衡模式與相機內部的白平衡選單中的模式幾乎完全相同:As Shot:使用拍照時機身設置的色溫Auto:使用自動白平衡Daylight:日光白平衡Cloudy:陰天白平衡Shade:陰影白平衡Tungsten:鎢絲燈白平衡Fluorescent:熒光燈白平衡Flash:閃光燈白平衡Custom:用戶自定義這就可以印證我上面提到的RAW的優勢之一:「非線性」,當您機身設置使用RAW,無論在拍照時如何設置機身色溫,都可以在Camera RAW中讓時光倒流,重新回到拍照時任意設置色溫,並且這種在Camera RAW中更改色溫的過程,不會有任何的畫面精度損失。上面例子中的這張圖嚴重發黃,這是由於機身被動色溫4700K遠高於現場的照明光源色溫3250K造成的,為了得到較為接近Absolute Color絕對色彩的照片,我們就需要在Camera RAW中降低色溫值,首先我們可以把色溫降低到2350K看一下效果:
很明顯,畫面現在不再那麼嚴重的偏黃了,但您會發現,畫面現在也不是正常的白光照射效果,整體帶著一點綠色,為什麼會帶有綠色呢?因為拍照的場景並非一個理想環境,光源發出的光線經過房間內各種物體的反射,已經偏離了光源本身發出的原始色彩了,所以單純的調整色溫還不能做到準確的校色,而Camera RAW以及其他的RAW處理軟體,在Temperature色溫調節選項推桿的旁邊,一定都會有一個Tint色調選項推桿,這個Tint推桿便是在色溫推桿調整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對畫面的偏色進行調整的。我們知道,色溫推桿是在畫面色彩的黃和藍之間進行調整,增高色溫值,畫面會偏黃,降低色溫值,畫面會偏藍,而Tint推桿則是在綠色和洋紅之間進行調節,這種黃&藍 + 綠&洋紅的色彩調整,基本上可以調節出任何一種人眼可見的光色,為什麼這麼說,我會在後面為您解釋。當前畫面雖然調整了與現場照明光源接近的色溫,但整體還是偏綠,那麼我們只要適當的向右滑動Tint推桿,讓畫面色彩向洋紅的方向偏移,最終就會得到較為接近Absolute Color的色彩:
同時,我們可以在這裡使用Auto選項,這就相當於在拍照時使用AWB自動白平衡模式,此時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畫面色彩:
最終的畫面色彩仍然帶有一些黃色,沒有手動調整色溫和色調來的準確。除了調節色溫和色調推桿的方法之外,Camera RAW還提供了另外一個非常方便的用於得到Absolute Color絕對色彩的工具,那就是White Balance Tool - 白平衡吸管工具,它就是Camera RAW視窗的左上角第三個工具,快捷鍵是I。選擇了白平衡吸管工具之後,滑鼠游標就會變成一個吸管圖標,這時,您只要點擊畫面當中的本色應該是純灰色的物體,就可以以點擊點為中性灰色同步調整全片的整體色彩,例如這張照片中,相機的機頂部分應該是純灰色,所以我在機頂Canon商標附近的位置點擊滑鼠左鍵使用白平衡吸管工具得到下面的結果:
我們可以看到,使用白平衡吸管得到的結果還是較為準確的。白平衡吸管工具雖然方便快捷,但又相當大的局限性,首先,要想使用白平衡吸管工具得到Absolute Color,照片畫面中至少要有純灰色的物體;第二,照片的光照需要儘可能的簡單,如果有多種彩光照射的話,白平衡吸管工具的結果很可能會極其不準確;第三,照片需要儘可能純凈,不要有過多的噪點,不要使用過高的感光度,因為當感光度過高時,畫面中會充斥著彩色噪點,如果您使用白平衡吸管工具恰好點選到了彩色噪點上,那麼最終得到的結果也會極其不準確。最後,儘可能不要在接近純黑或純白的位置使用白平衡吸管工具,這樣同樣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偏色。所以,白平衡吸管工具,最好是在影棚拍攝產品時,使用較低的機身感光度配合足夠亮度的照明以及專業的灰卡或校色卡使用。面的例子,我們是在使用色溫與色彩推桿得到一個偏向Absolute Color絕對色彩的最終效果,那麼如何得到Live Color的現場色彩效果呢?我們打開第二張圖片:
這張照片拍攝時使用的是自動白平衡模式,相機實際設置的色溫是4850K,但從畫面來看,這種顏色並不討好,人物臉色蒼白還帶些藍色,而本來是在秋季下午四點左右拍攝的照片,卻絲毫看不出季節和時間感覺。就這張照片而言,想要得到Live Color,方法很簡單,把色溫設置到5500K並適當的調節Tint色調推桿即可:
如果想要強化「秋天」與「下午接近傍晚」這兩個信息的話,如何處理呢?很簡單,繼續提升色溫並適當調整Tint色調即可:
如何用色溫及色調來創意一些色彩呢?請看下面的這張圖:
悶熱的夏季夜晚,一場雨過後,雨水蒸發後的濕氣,這張照片看起來很普通,現在我們可以使用色溫和色調來調節出比較詭異的色彩感覺,大幅降低色溫值和色調值,讓濕氣變成綠色的「瘴氣」:
除了色溫和色調推桿以及上面說到的白平衡吸管工具,還有什麼其他的色溫調整方法和工具嗎?在Camera RAW 7.0中,Graduated Filter漸變濾鏡工具和Adjustment Brush調整筆刷工具被大幅強化,下圖是Camera RAW 7.0版本以前的漸變濾鏡和調整筆刷可以控制的參數:
只有Exposure曝光度、Brightness亮度、Contrast對比度、Saturation飽和度、Clarity清晰度、Sharpness銳度以及Color濾鏡顏色這幾個參數可以控制,而在Camera RAW 7.0中,漸變濾鏡和調整筆刷的可控制參數擴展到了如下圖所示:
去掉了Brightness亮度參數,增加了Highlights高光、Shadows陰影,讓明暗控制更加細膩,同時增加了Noise Reduction噪點消除和Moire Reduction摩爾紋消除功能,最重要的是添加了Temperature色溫和Tint色調的調整功能,這一點實在是太強大了。在Camera RAW 7.0以前的版本,想要調整色溫和色調,其結果是應用於整個畫面的,而現在我們可以對畫面的局部進行不同的色溫色調調整,這就使得我們對照片的後期處理空間又被大幅的擴展了,接下來我們用一張照片的處理流程來示範:首先打開一張RAW,如下圖所示:
這是一張使用D300+17-55鏡頭長時間曝光的片子,原片看起來沒有什麼特色,我們現在要實現這樣的效果:位於照片中的上半部分頂棚上的照射燈、放映室發出的燈光,我們想辦法把它們變成偏藍的顏色,從而體現時尚感,而照片畫面下半部分座椅要保持紅色且需要更加艷麗,那麼首先我要適當的降低照片整體色溫值並進行基本的明暗調整:
接下來,使用Camera RAW視窗上方的工具欄中右數第四個工具,也就是Graduated Filter,漸變濾鏡工具,先從畫面的上方下中央進行拖拽,新建第一個漸變濾鏡,同時降低此漸變濾鏡的色溫到最低值,適當向右推動Tint色調推桿,讓結果更加偏藍,同時適當提升曝光和對比度:
用同樣的方法,從畫面下方想中央進行拖拽,新建第二個漸變濾鏡,這個漸變濾鏡的色溫值要調節到最高,色調、曝光值、對比度也適當的進行調整:
最後再整體的矯正一下明暗及色彩:
這樣,我們得到了一張顏色濃郁視覺效果誇張的照片:
調整筆刷的使用方法與漸變濾鏡類似,漸變濾鏡是使載入的效果以梯度漸變的形式變化,而調整筆刷工具則是使載入的效果以羽化圓的形式變化,我們來看下面這張照片:
一張太陽快要落山時的逆光照片,同樣毫無特色可言,我們現在要這樣調整:夕陽位置的色溫要提升,體現夕陽的紅黃色彩,而天空的顏色要由夕陽位置開始漸漸變藍,同時為了美觀,可以讓天空稍稍偏一點綠色,首先還是簡單的調整色溫色調以及明暗:
接下來,選擇漸變濾鏡工具左側的調整筆刷工具,在夕陽的位置使用調整筆刷,筆刷半徑和羽化半徑大一些,色溫提升到最高值,同時配合調整色調及其他參數:
再整體微調一下:
最後我們得到了一張色彩濃郁的還有那麼些反轉負沖感覺的照片:
通過上面幾個實例,您現在應該了解了如何在Camera RAW里調整色溫和色調來得到我們最終想要的效果的原理和方法。細心的您可能會發現: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僅僅調解Temprature色溫是不夠的,還需要配合調整Tint色調,這樣才可以準確的、自由的掌控整體畫面的色彩。而網上多年來都在不停熱議的:「尼康片子色彩濃郁適合拍風景,佳能片子色彩清淡適合拍人像」、「尼康照片偏黃、佳能照片偏粉」等等話題,都是和色溫以及色調有關的。在一台尼康相機以及一台佳能相機,使用性能與屬性基本一直的鏡頭,採用相同的曝光參數以,手動設置固定的色溫和色調拍同一個場景,最終得到的顏色差別微乎其微,絕大多數的朋友應該完全無法用肉眼明確的判斷出哪一張是哪一台相機拍的。那麼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得到了「尼康濃郁偏黃,佳能清淡偏粉」的結論和實際結果呢?這是因為,這些朋友都還在使用相機的自動白平衡進行拍照,尼康和佳能的自動白平衡結果的確有各自的特點,在同樣的場景和取景範圍下,尼康和佳能機身都使用自動白平衡,尼康機身的確會設置稍高的被動色溫,而佳能的機身的確會在Tint色調位置偏洋紅一些。用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解釋網上盛傳的「尼康怕紅,佳能怕紫」說法。「尼康怕紅」主要指的是尼康相機在拍攝面積較大的紅色物體時,比較容易出現紅顏色溢出的現象,這與尼康的自動白平衡狀態下機身色溫設置較高是有一定的關係的;「佳能怕紫」主要指的是佳能相機在拍攝面積較大的紫色物體時,比較容易出現紫色溢出的現象,這與佳能的自動白平衡狀態下色調偏洋紅有一定的關係。而實際上,在相機的選單里,廠家已經為您準備好了色調調整的功能:
您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實際需要來設定照片偏色的方向,而不必因為相機自動設置結果的煩惱。所以,我們的老祖宗的很多話是相當有道理的,比如「少見多怪」,當我們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深不夠客觀的時候,就很容易有奇怪的感覺並得到錯誤的結論,如果大家都懂得了色溫的原理和用法,那麼其實尼康和佳能那一點點的顏色差別,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特別是尼康進入CMOS年代後,尼康和佳能的色彩差別也越來越小了。所以,照片的色彩不應該是您購買一台機器的最主要的理由,更不是抱怨自己的機器不好,覬覦其他品牌機器的理由。是不是只有RAW可以調解色溫呢?其他的圖片格式可否調解色溫?的確,只有RAW可以真正的調解被動色溫,因為RAW只是光信息的數字化結果,並不是被編碼的圖片,其他的常見圖片格式例如jpeg、tiff等不具有調整色溫的能力,不過,可見光本身就是RGB三原色組成的,我門可以通過調整RGB的配比,對普通格式的照片做出色彩調整,使其最終結果近似與RAW調整色溫。我們都知道,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紅綠藍三色光等量疊加,就會構成純白色的光,如下圖所示:
所以,在數字圖形圖像中,如果我們忽略色域範圍概念的話,從理論上來講,我們可以通過紅綠藍三色的配比實現所有人眼可見光的顏色,正因如此,在RGB色彩模式下,我們可以通過紅綠藍三色的細緻配比調整從而實現一張照片的顏色校準工作,這也是很多Photoshop基礎教程的重點內容之一。在Photoshop中如何進行顏色調整呢?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Level色階工具和Curve曲線工具了:
由於這兩個工具是Photoshop中最基礎最常用的工具,所以我在本文中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如果您還不明白這兩個工具的使用方法,不妨查看一下Photoshop的使用說明書,裡面有非常詳盡的介紹,同時我也推薦您上網搜索「李濤 Photoshop 視頻教程」,李濤老師在這個教程中對色階和曲線工具做了非常精彩的講解。這兩個工具中需要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如果想要用色階或曲線校準照片顏色的話,一定要分別在R、G、B三個通道下根據需要調整,如果僅在RGB通道調整,那麼始終只是在調整畫面的明暗,因為紅綠藍三個通道的調整量是相同的。第二,色階和曲線工具界面中都有一個灰色吸管,我在上面的圖中已經用黃圈標出位置了,這個灰色吸管的作用是:為照片定灰場,其使用方法與Camera RAW中的白平衡吸管工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原片合適的話,用這個灰色吸管吸中畫面中本應是純灰色的無色物體,就會立刻將畫面的整體色彩校準到非常接近Absolute Color的程度。色階和曲線是Photoshop的常用工具,也是校準顏色的常用工具,但它們並不是本文講解的重點,在Photoshop中,有更好的校準照片色溫和色彩的方法,那就是接下來要引出的Lab色彩模式。一提到Lab模式,很多朋友就會浮想聯翩,什麼Lab調色如何如何神奇之類的東西就會在腦中閃出,其實Lab色的原理,比很多人想像的複雜,但使用起來,比很多人想像得簡單,而且,當您正在操作的是jpeg、tiff等這種不包含色溫信息的圖片格式時,而您又想校準照片的色溫表現和色彩感覺,那麼Lab色彩模式是最適合的工具和方法。在Photoshop的選單中,選擇Image - Mode - Lab Color,就可以將當前的圖片轉換到Lab色彩模式下:
在RGB模式中,畫面由紅綠藍三色構成,而在Lab模式中,色彩是由三個通道構成:
這三個通道分別是:L通道,這裡的L代表Lightness或Luminance,亮度;a通道,控制顏色從綠到洋紅範圍內變化;b通道,控制顏色在藍到黃的範圍內變化。L+a+b三個通道的不同配比組合,可以完整的表現人眼可見的全部色彩,其色域範圍要遠高於常用的RGB與CMYK。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應該已經明白為什麼Lab色彩模式更加適合調整照片的色溫表現了,因為在Camera RAW和其他的RAW處理軟體中,Temperature色溫,調整的結果正是畫面色彩或更黃或更藍,Tint色調,調整的結果正是畫面色彩偏綠或偏洋紅。這也就是說,在Lab模式下,對色彩的調整思路和方法,與在Camera RAW中基本一致,Temperature色溫調整近似於b通道調整,Tint色調調整近似於a通道調整,這也是為什麼RAW處理工具的色溫調節工具旁邊一定要配合一個色調調節工具的原因了,因為黃到藍、綠到洋紅恰好可以完整的表現全部的可視色彩。由於Lab模式的ab通道和Camera RAW的色溫色調調節部分的相似,所以在Lab模式下,我們可以非常快速的通過曲線或色階工具來校準照片的色溫和色彩表現,例如下圖:
為了表現溫馨和隨意的感覺,這張照片我在拍攝的時候將機身色溫設置到了8000k,照片看起來顏色很黃,偏向Live Color,甚至比現場肉眼看見的顏色更黃暖,但有一些朋友認為這種顏色難看,一定要把顏色校準到接近Absolute Color的樣子。如果在RGB模式下,我們可能需要調節很久,到最後也沒有一個滿意的結果,而在Lab模式下,使用一個曲線工具,並在ab通道上分別進行如下的調整:
就可以得到下面這張比較接近Absolute Color色彩感覺的照片:
同樣,您也可以在Lab模式下使用ab通道來將一張本來比較偏向Absolute Color色彩的照片,調節成較為偏向Live Color色彩的照片,例如下圖:
對ab通道進行如下曲線調整:
最後得到下面這樣的較為偏向現場黃色燈光照射的Live Color色彩感覺:
需要注意的是:在Lab模式下校色完畢之後,一定要記得重新回到RGB模式,不要將照片直接保存為Lab模式,因為在網路傳輸上,是RGB模式的天下。(至於Lab、RGB以及本文中未提到的CMYK、HSB色彩空間模式究竟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在這裡就不做過多的講解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查找相關的介紹內容,在這裡還是要推薦李濤老師的Photoshop視頻教程,其中對於各個色彩模式的原理和使用範圍進行了非常生動的講解。)有的朋友可能會問:「我不怎麼用Photoshop,也覺得在RGB和Lab之間倒來倒去的比較麻煩,有沒有什麼簡單的辦法可以快速的調節jpeg、tiff這種無色溫信息的圖片格式的色溫表現呢?」當然有,而且實現的工具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那幾個RAW處理工具。上文提到的所有的RAW處理工具以及絕大多數的RAW處理工具和軟體,都不僅僅只可以做RAW的調整和處理,它們一樣可以用來打開並處理常見的jpeg、tiff的圖片格式。其中只有Camera RAW的方法相對麻煩一點,我在這裡著重介紹一下:在Photoshop中想要啟用Camera RAW開啟jpeg圖片,要使用Photoshop的「Open As - 打開為...」命令,快捷鍵是Ctrl+Alt+Shift+O。首先,開啟「打開為...」窗口。
在瀏覽器中選擇想要使用Camera RAW開啟的圖片,在Open As位置,選擇Camera RAW,然後點擊「打開」,這樣,一張jpeg文件就可以在Photoshop中使用Camera RAW打開了:
這張照片由於拍攝時的機身色溫設置得過低,而畫面准瞬即逝,根本沒有時間做調整,再加上是使用jpeg直接出片,所以我們看到的畫面偏藍。現在使用Camera RAW打開之後,您就可以正常的使用Temperature色溫和Tint色調推桿來對畫面的色溫表現進行校準了,簡單調整就可以得到較為合理的色彩結果:
當使用Camera RAW開啟jpeg圖片進行色溫調整的時候,實際上Temperature推桿調整的並不是在真正意義的色溫,因為jpeg圖片本身不具有色溫信息,這時的色溫和色調調整,幾乎完全是等同於Lab模式下的ab通道調整,所以您可以看見:此時的色溫單位不再是K,而是正負數值表示畫面偏黃或偏藍的程度和級別。使用Camera RAW開啟jpeg圖片時,Camera RAW的其他功能也都可以正常的使用,例如,我現在使用漸變濾鏡工具,嘗試著降低圖片上半部分的色溫,使其天空更藍,同時提升圖片下半部分的色溫,使其車體更紅艷,濃煙更偏黃:
在太陽位置,使用Adjustment Brush調整畫筆,提升色溫並進行簡單參數調整,用於強化陽光入射的感覺:
最後得到一張色彩正常、飽滿且略誇張的照片:
到此為止,本文的五小節已經全部結束了,感謝您對本文的關注,真心的希望本文可以為您解決一些問題。由於我個人並非色彩和攝影的專業從業人員,所以在這幾節存在大量的主觀臆斷和含糊其辭的地方,在這裡也請大家見諒,我只是希望可以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和對一些問題的理解原封不動的呈獻給大家。近期我打算製作一套Camera RAW的視頻教程,目前正在撰稿中,如果您有對CameraRAW的操作和用法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歡迎您來告訴我,如果我懂並且知道如何解決,我會在視頻教程中儘可能說得詳細、演示得清楚。如果有興趣的話,您也可以加入我的攝影群123811469共通討論與攝影與後期相關的話題,另外,我在新浪的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magicubeyan,有什麼新的小經驗和小技巧,我也會在這裡發布與大家共享。另推薦一個很不錯的攝影QQ群:58711013,此Q群的群主造詣很高而且為人謙和,群里很少有無謂的器材爭執,經常集中討論各方面的技術,氣氛很融洽。最後,再次祝願大家可以把攝影玩兒得很開心。(全文完)2011年12月14日Magicube Yan(Kick Ass@蜂鳥)
推薦閱讀:
※拍婚照不會擺POSE?不重要!這12個小道具,瞬間提高婚紗照Level
※國慶香港人擠人!避開人潮,來這些小眾又不失格調的景點打卡吧!
※鏡間名錄 | 夢醒時分 祿來hy6
※特別的一年(圖多)
※2017職業排行榜:攝影師排名154位,前10都是什麼職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