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樸實簡約到摩登豐富——汕尾人的服飾變遷
海陸豐先民的服飾以樸素實用、寬鬆簡便為尚。只在年節和重大慶典時才有穿新衣服的習慣。
清代平民傳統俱穿對襟短衫和斜襟衫,其狀長袖、直領、布扣,開襟由領口斜向右脅,里襟裝袋。男穿對襖(或大筒衫),女穿大衿(左邊釘布紐扣),下為寬腰大襠褲,即俗稱的「關門褲」,以燈芯繩作為腰帶系之。客家婦女衣領加滾飾,開襟,袖口及褲腳加花邊。均以本地出產的毛鳥布、大成藍布、白海布等黑色、藍色粗布為衣料。冬季則穿自縫的棉襖、棉褡或重綴補釘的舊衣卸寒。男人戴氈帽,嬰孩戴狗皮帽,老嫗戴遮額圈。夏季多打赤腳,也穿草鞋,晚上洗腳上床睡覺前才穿木屐。
汕尾老照片
上流社會階層穿海布長袍,俗謂「長衫客」。夏季穿薴麻衣或省城名產的「點梅」、「柱花紗」或黑漆絲綢衣服。冬季則穿長襖、毛衣和絨質衣服。
至民國,平民衣著變化不大。上流社會人士時尚穿中山裝或西裝,戴白通帽,手執「司特」(手杖),著長衫習慣也沒有多大改變。只有一些知識女性改穿旗袍或藍衣裙。
旗袍
藍衣裙
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原大檔褲逐漸改為淺檔褲,改大褲腰為小褲腰,人稱「抽頭褲」(即抽緊褲帶在腰間打結)。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男士普遍穿上了皮帶系褲。因本區地處南亞熱帶,日照長,雨水多,人們出行戴圓頭竹笠或尖頭大竹笠,漁民則戴一種圓頭有下檐用於防風的竹笠,稱甌船笠。婦女多戴涼笠,用黑布圍掛笠邊。雨天則頭戴竹笠,披用棕樹鬢編串的棕蓑,或背一種用竹篾、竹葉編織,形似烏龜殼的「月遮」。也撐塗上桐油的紙雨傘或黑色雨傘。
甌船笠
建國後,男性以穿中山裝、幹部服、軍便服為榮,女性則以列寧裝為盛,白襯衫配藍褲是一段時間盛行不衰的時尚,但色調絕多數是藍色和灰色。老年人多穿唐裝便服,婦女多穿對襟衫,布料多以粗棉布為主。
60年代中期時興穿黃綠色的軍服、戴軍帽。20世紀60年代初期人們仍穿木屐,到中期已穿人字拖鞋,70年代穿解放膠鞋、布鞋、塑料涼鞋等。改革開放之後,有「小香港」之稱的汕尾鎮,更是引領本區服裝前列,盛行穿西服、喇叭褲、牛仔服。這個時候服裝式樣多變,色彩、質料多樣。式樣有加克、西裝、獵裝、T恤、太空服等。進入九十年代,又盛行婚紗、唐裝、旗袍。
軍便裝、白襯衫藍褲
飾物方面,舊時海陸豐婦女多尚銀鬃,戴於鬢上,即頭頂扎髻戴銀簪,耳掛寶塔形的銀耳鉤,手戴玉鐲,有的戴金戒指、金耳環。當然這屬經濟殷實之家,平民之家較為簡單,但也有戴銀簪、插簪釵、蓮蕊為飾。小童多佩戴銀八卦鎖和銀腳鉗,腳鉗有的帶兩個小鈴鐺,叮咚作響,認為戴這種飾物,會長命富貴,無災無難。那時,手錶尚是稀罕之物。80年代後,各式手錶、金戒指、金項鏈、金手環已遍及萬家。進入90年代又時興腰間別BB機、手機,既為通訊工具又為飾物,鑽石戒指、鉑金項鏈、手鏈等也不稀奇了,同時各種材料製成的飾物層出不窮,豐富著人們的生活。
多元化的現代服飾
來源|《汕尾文史》
圖片|百度百科
編輯|小東
推薦閱讀:
※汕尾是一個怎麼樣的城市?
※少女心不死 蝴蝶結穿搭演繹早春嬌俏不矯情~~
※廣東汕尾一女子因丈夫出軌剪其命根後投海自殺
※【社員作業】汕尾詩社「人物四詠「作業(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