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使學生知道戰國時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夠區分各家的主張;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及各家學說對後世的影響;通過比較各家各派主張的異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比較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輝煌燦爛以及思想文化在爭鳴和碰撞中不斷發展的規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孟子的仁政思想;莊子的道家思想;韓非的法家思想;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難點: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學內容
導入
回顧孔子與老子的主要思想,他們的思想在戰國時期有何發展?出現了哪些思想家?
一、孟子、荀子與儒家
(一)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孔子代表的奴隸主階級,而孟子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
小字部分介紹了孟子的生平和《孟子》一書的來歷
2.思想主張
(1)仁政學說(政治思想的核心)
內容: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人民,以德服人,爭取民心。
發展: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孟子認為實行仁政,必須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國家的三件寶物。在此基礎上,孟子又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還認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體現」順從人民的意志就是敬天。
孟子的「民本」思想,對中國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對封建統治者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並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是封建統治的一種策略。
(2)性善說(道德思想,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
理由: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說,他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人的品質不是外加的,是與生俱來的。
小字部分介紹了孟子關於人性本善的比喻
(3)義利觀(道德思想)
孟子倡導「養浩然之氣」;他強調先義後利、捨生取義;要求人們應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重義輕利」思想,對中華民族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著巨大的影響。
3.地位及影響
孟子學說是對孔子學說的繼承和發展,他們的仁政學說後來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唐代以後,《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南宋朱熹將其列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一,孟子被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荀子
1.荀子其人
荀況是戰國時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小字部分介紹了其生平
2.思想主張
(1)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哲學思想)
荀子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運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個「唯物主義者」,這是他思想的最精華的部分。
社會背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使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科技的發展使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2)「性惡論」(道德思想)
理由:人生來好利慾,好聲色。
荀子說:人餓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勞了便喜休息;苦飯不願吃,破衣不愛穿,辛苦的事不樂意干;愛聽好聽的聲音,愛看好看的顏色,順著這些天性,人就不會循規蹈矩。
並指出順從人的本性就會引發爭奪和暴亂,所以環境和教育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
思維拓展:孟子和荀子同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為何在人性善惡問題上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3)「禮法並施」(政治思想)
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主張禮法並施
來源:繼承儒家,吸收法家
閱讀延伸: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後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後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帝王所採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思想特點及影響
荀子思想雜取百家,與孔孟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在很長時間裡,荀子學說不為正統的儒家所重視,被視為儒家的異端,但其思想主體繼承了儒家學說,所以歷史上一直把荀子看作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為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學說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問題探究:孟子與荀子誰更能代表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的觀點?
儒家學派為什麼會成為顯學?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穩定社會和安撫人心是最迫切的需求,儒家的主張反應和適應了這種需求;儒家思想主張「仁義」,對於如何治理國家進行多方面的考察,適合統一後的帝國進行統治
二、墨子與墨家
1.墨子及墨家組織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戰國時期魯國的墨翟,墨子創立了嚴密的組織,成員被稱為墨者。墨者團體的領導人稱巨子。墨子是第一個巨子。墨者的行動必須遵從巨子的指揮。(舉例劉德華主演的《墨攻》)
2.思想主張
(1)「兼愛」(哲學的中心概念)
墨子把「兼愛」也稱為「仁」,但與儒家的「仁」有本質的區別:儒家的「仁」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是有等級差別的愛。而墨子主張的「兼愛」則是普遍的無等級差別的愛,不論「王公大人」還是普通「萬民」,都不分輕重厚薄。
(2)「非攻」
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各國和平共處。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中,以墨子為首的墨者為宣傳和平,四處奔波呼籲。小字部分介紹了墨子勸阻公輸般為楚國造雲梯試圖攻宋的故事生動說明了墨者團體對「非攻」思想的具體實踐。
(3)「尚力」、「節用」、「節葬」
提倡「尚力」,主張「節用」、「節葬」:強調生產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同時反對統治者鋪張浪費,主張節約。
3.墨家思想地位的變遷
(由「兼愛」和「尚力」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利益。戰國時期一度成為顯學,也曾經被其它學派廣泛吸收徵引。但戰國以後,其思想便不受人們重視了。
問題探究:墨家學派為什麼能夠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
——戰國時期,奴隸制已經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產者應運而生。墨家學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產者的要求,能夠在小生產者中產生共鳴,在當時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
三、莊子與道家
1.莊子其人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的隱士,道家的的主要代表。教材小字部分特別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徵:鄙視富貴利祿。
2.思想主張
(1)「齊物」(哲學思想)
「齊物」就是齊一萬物。莊子認為,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沒有區別。教材引用了「朝三暮四」的典故,對「齊物」的觀點進行形象的說明。
(2)「逍遙」(人生態度)
①「逍遙」的人生態度是對「齊物」觀點的發展;
②「逍遙」的具體含義就是對事物的變化採取一種旁觀、超然的態度;
③達到「逍遙」的方法是「無所恃」,不要受各種外在條件左右。(小字部分進行了生動的補充說明)
(3)天與人「不相勝」(哲學思想)
莊子說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為。屬於自然的東西本來就有,是人所不能改變的,人為是對自然的一種破壞,無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須順從自然。教材引用「混沌」的典故進行說明
(註:莊子的思想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莊子的思想比老子更為消極,是戰國中期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思想代表。莊子和荀子的天命觀是相反的:莊子主張天與人「不相勝」,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
3.莊子在文學、美學方面的成就
表現在:莊子的寓言、散文中蘊含著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義風格;莊子的文風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小字部分列舉了後世的司馬遷、李白、魯迅、郭沫若對莊子文學成就的評價)
情景實踐:如何遏制學生上課說話的現象?
儒家:這是品德問題,主張思想教育
法家:這是違紀行為,主張嚴格懲罰
道家:這是無意識的,主張順應自然,等學生自我覺悟
四、韓非與法家
1.韓非其人
戰國後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國貴族出身,與李斯同為荀子的學生。文字閱讀框還詳細介紹了戰國時期法家的基本狀況。
2.思想主張
(1)法、術、勢相結合
目的: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各自含義:(所謂「法」,就是法律、法令)法律是處理政事的基本;
(所謂「術」就是指統治的權術)權術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工具
勢力是君主的政權、威勢,即權威,是君主的「筋力」。
關係:法、術、勢三者不可分離,勢是法和術的前提,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實權,有了巨大的權勢,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權術;法是公開的,是約束公眾的,要求臣下必須遵守的;術是統治者個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是君主時刻不能離開的。
(2)變法革新
理由: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歷史永遠不會倒退。因此,儒家「是古非今」的歷史觀是不正確的。
3.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韓非的思想適應了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在西漢以後的1000多年中,這種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註:歷史學家一般把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特點概括為「外儒內法」)
五、孫臏與兵家
1.孫臏其人
孫臏是戰國時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來源主要受《孫子兵法》的影響,並廣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想。
2.軍事思想
兵家是在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頻繁發生,軍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特別突出地位的情況下產生的,
孫臏強調要懂得戰爭的規律,他注意利用和創造有利於已的形勢,重視人的作用,他的軍事思想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六、諸子百家思想的歷史影響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在經濟、政治、法律、哲學、軍事、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等眾多領域內所形成的思想理論,對後世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課堂小結
推薦閱讀:
※「百家爭鳴」的當今命理界
※天眼看歷史--無上的榮耀(11) 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齊國)之稷下學宮
※王蒙:從「百家爭鳴」到「兩家論」和「一家論」
※《風生水起,百家爭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