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秋傳統 求新求變

中秋傳統 求新求變

(2011-08-31)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體";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社論 2011年8月31日

  剛剛告別了長達一個月的中元節熱鬧氛圍,新加坡人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中秋節原本是華人的傳統節日,但是自從新加坡報業控股三大華文報,即《聯合早報》、《聯合晚報》和《新明日報》於2007年聯袂在新加坡河畔發起長達十五天的「月圓河畔慶中秋」大型燈會以來,這個傳統節慶活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現在似已成為跨種族、跨文化,日益受到各族同胞喜愛,吸引越來越多在本地工作生活的外勞、外工甚至遊客參與的國際嘉年華。

  若干年前,在西方文化的強勢作用下,本地的華人傳統佳節日益衰微,不少華社領袖為此憂心忡忡,做出了各種努力,意圖挽狂瀾於既倒,例如許多傳統會館都曾經舉辦過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的慶祝活動,宗鄉總會還專門出版了《華人禮俗節日手冊》。這些努力不能說一絲收穫也沒有,但若純粹只是為了保留傳統形式而不賦予新的內涵,傳統佳節就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新傳統。事實上,傳統佳節在形成人們今日所知的傳統的過程中,就經歷了不斷改變的過程。以中國古代的中秋節慶習俗為例,宋代就不完全等同於唐代,清代雖沿襲明代卻又有了新的內容。職是之故,中秋節等華人傳統佳節要在新加坡生根發展,就得在本土化和現代化這兩個方面著力用心,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新節慶傳統。

  在高度商業化的現代社會,要讓傳統佳節重煥生機,首先有賴於商家的積極配合和鼎力支持。反過來說,只要商家在傳統節慶活動中發現有利可圖的商機,就會積極投資,推出一系列與節慶活動內容有關的產品與服務,吸引消費者進行消費。消費者的慾望與需求的提高,又會進一步刺激商家在產品與服務上不斷推陳出新,以求爭取更多消費者的支持以提高利潤。在消費者和商家的良性互動下,傳統節慶市場的規模就會越來越大。以聖誕節和情人節為例,這兩個源於基督教文化的西方傳統節日,現在之所以會發展成為全球性節慶活動,就是傳統節慶市場規模化的結果。

  除了賞月以外,中秋節的傳統節慶元素主要是提燈籠和吃月餅。這兩大元素,恰恰是可以商品化的。多年前,市面上除了傳統蠟燭燈籠以外,早就出現了電子燈籠。自從「月圓河畔慶中秋」在五年前開始舉辦以後,主辦者每年都會推出新的燈組,今年還出現了以成語故事為主題的燈組,以及用試管組成的燈組等等。由各種不同的新材料製作,形式上五花八門的新燈籠的出現,其實就是商家在產品上求新求變的結果。毫無疑問的,這將給予消費者以不同的驚喜,自然也會刺激他們提燈籠的慾望。

  燈籠如此,月餅也不例外。近年來,由於越來越多商家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月餅,除了傳統餡料如蓮蓉、豆沙、五仁以外,榴槤、雪糕等新餡料相繼出現,今年還有商家推出了黑巧克力香橙冰皮月餅、咸焦糖杏仁冰皮月餅等西洋風味十足的新月餅。此外,為了照顧以馬來同胞為主的回教徒的需求,還有商家推出了halal月餅。

  無論是賞月或提燈籠,其深刻寓意都是嚮往光明。在能源供應漸趨緊張,環境危機日益嚴峻的現代社會,節能減排已經成為了全球關注的課題。本地首座綠色購物中心城市廣場和國家環境局在中秋佳節期間,聯手推出的「最長排的花盆」等一系列綠色中秋活動,顯然是在強調既要光明也有節能的環保信息,這無疑是賦予中秋節慶內容以新的內涵。

  燈籠和月餅的商品化過程,同時也是中秋節節慶內容多元化、豐富化與現代化的過程。與此同時,中秋節這個傳統華族節日,也經歷了植根於傳統但超越了傳統的蛻變過程。而這樣的變化,是絕對有利於中秋傳統在變化中發展,並在發展中保留的。 不過,商家在推陳出新之際,也得「萬變不離其宗」,須是對傳統中秋節慶文化的補充與發展,以富有文化底蘊的產品取勝,慎防淪落成借傳統節日之名而無文化之實。
推薦閱讀:

試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法治國家建設的影響
三個傳統的取名方法,為孩子取一個好聽有寓意的名字
中華傳統四靈獸:何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傳統形而上學的價值及其限度——從「生命現象」的視角看
傳統「中」「和」思想探源

TAG: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