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市場經濟理論體系觀點總匯(176-350)
按:本「社會市場經濟理論體系的觀點總匯」,是根據「整個理論體系」的「前因後果」等的內在邏輯發展關係進行的「體系化、系統化和條目化」的重新排序和匯總整理,並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個別理論觀點也做了相應的修正和完善,是目前聽嬋釋禪最新的理論認識總匯(部分內容)。是與聽嬋釋禪的另一部分「世界文化架構理論體系的觀點總匯」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的完整理論體系。凡是感興趣學習和研討的學人,可以這個「最新總匯」的理論觀點為準。
「理念治國」 是歷朝歷代治國安邦的根本法則。不管當政者想去怎樣「治國安邦」,其都必然受其所掌握的「思想理念」所左右。凱恩斯說過:「經濟學家與政治哲學家的思想理念,不論其正確與否,其力量之大,往往出於常人意料。實際上,統治世界的不過就是這些思想理念。許多實幹家自以為不受任何思想理念的影響,可結果卻恰恰相反,他們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成為某個學家學說的忠實履約者。」 聽嬋釋禪創立創新的這一「嶄新認知體系」,正是為了給那些想有所作為的實踐家們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理想和施展抱負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理念」的選擇。
當然,這個「觀點總匯」還有許多內容沒有整理完並加入進去,有些理論觀點也不一定很具有真理性,還有待於進一步加深認識和完善,特別是一些相關的「理論領域、學科和問題」等還有待於進一步開拓和研究探索。為此,也希望有「理論高手」能提出批評指正的建設性意見,以便完善這個「理論體系」,以期為人類提供一個可以「準確合理地解釋和正確有效地指導」市場經濟運行實踐的「嶄新認知體系」。
為了讓感興趣的學人,有一個導讀性的邏輯思路,現將這個「理論體系」從頭到尾的大致「內在邏輯關係」表述如下以做為引導:由「經濟、市場經濟、計劃經濟」等叫法不同的概念——引出「三而合一」的同一個「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的定義———再推演出市場經濟之「世界、國家、地區、企業、家庭」等「五大級別類型」的理論———由市場經濟之「四個環節」推演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分配力與分配關係、交換力與交換關係、消費力與消費關係」等八個概念的定義和四組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由這「四組關係」矛盾運動的力量對比,推演並提出「推動社會性質、社會形態變革的決定力量是分配力和分配關係的矛盾運動」的「成也分配,敗也分配」的千古周期規律性———並為「經濟基礎」這個概念下了更具有「準確合理地解釋」市場經濟運行實踐廣闊空間的「就是生產關係、分配關係、交換關係、消費關係的總和」的嶄新定義———進而確立了「社會市場經濟」的定義和五大基本特徵,及其「社會市場經濟理論體系」的研究範疇———由市場經濟四個環節引出「分配」環節,推演並劃分出「兩大分配格局和四種分配方式」——通過「四種分配方式的不同組合形態」——推導出「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等概念的定義及「社會主義的五大基本特徵」———再由「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等概念所定義的內容」主導和統領的「經濟、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之人類賴以「衣食住行用娛樂安全」等的運行體———推導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等社會形態之「全稱概念」的完整定義———由此推演出了「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進而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封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等的「最高級別類型」的主流文化體系———由市場經濟之四個環節推演出「四大類九個類別」的金融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進一步提出由「四輪汽車說」代替「GDP,也即三架馬車說」的宏觀經濟統計新模型———由市場經濟之「分配」環節形成的「分配力和分配關係」的矛盾運動,引出「私有制和公有制」等所有制形式「由低級向高級演變」的社會必然發展趨勢———再引出「股市等證券資本市場」的分配再分配功能———由「消費」環節形成的「消費力和消費關係」的矛盾運動,引出消費方式和消費工具的如何運用———再引出「企業存在的全部意義」,以及「科學技術和管理方式現代化條件下形成了怎樣的就業形態。。。。。。由此,也就形成並奠基了具有極強「內在邏輯關係」的完整「社會市場經濟理論體系」的「宏觀理論經濟學」基礎。
本部分綱目導讀:
。。。。。。 九、「社會市場經濟」概念的確立和定義
十、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的「重新」劃分及「封建市場經濟和社會市場經濟」之區別
十一、「封建市場經濟和社會市場經濟」中四種分配方式的「同時存在並有所側重」及演變過程
十二、「社會市場經濟」的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的劃分 十三、社會市場經濟的五大「共同」基本特徵
十四、文化的定義、「三大級別類型」架構理論和「三大主流文化」
十五、「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封建資本主義和社會共產主義」概念的定義
十六、社會主義的五大基本特徵
十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封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共產主義市場經濟」的定義及區別
十八、共產主義並非人類想像中的那樣難以實現
十九、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
二十、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金融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和內在機理
。。。。。。
九、「社會市場經濟」概念的確立和定義
(一百七十六)「社會」 與「國家」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國家是由:一是人民;二是政府、企業、家庭、黨派群團、行業組織、宗教組織等各層級組織;三是土地;四是邊界等要素組成的。「人民」融入到政府、企業、家庭、黨派群團、軍隊、行業組織、宗教團體等各層級組織體里。國家總得選擇一個代表國家行使國家「最高」公權力的組織體,這個「組織體」通常就是「大政府」組織體。這裡的這個「大政府」概念,是包括一個國家裡的所有管理國家的各個國家機關的。
「社會」,是一個從寬泛、中性、集合的角度,闡述世界和其各個國家內部組織體及其人民等的即超越「國家」這個概念的範疇,也是對組成「國家」的各級別類型組織體及其人民等的群體性分工合作的市場經濟運行現象,進行詮釋、概述和含蓋性的集合概念。「社會」是由:「國家、政府、企業、家庭、黨派群團、軍隊、行業組織、宗教組織」等各層級組織體及其成員,及土地等要素共同組成的,但其沒有「國家」那樣的「邊界」限制和約束。「世界」這個「大社會」,是以「國家」為基本單位進行政治文化交往和經濟貿易互通有無往來的,人們通常稱其為:「國際社會」。而在一個國家內部,「大政府、企業、家庭」三大基本層級組織體及其成員,則構成和奠定了整個「社會」的主體和基礎。「大政府」代表國家對「全社會」負總責。「企業和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對「各自組織體」負總責。國企轉制不辦「社會」地把下崗失業人員等包袱推向社會,實際上就是把責任推給「政府和家庭」等組織體。如果政府不收底,家庭又管不了,那麼這種「社會關係」就要充滿矛盾糾紛、痛苦掙扎和血淚爭鬥。由此,可以看出「社會」這個集合概念,在整個實踐過程中的宏觀意義上的「含蓋性」 (一百七十七)「社會」這個概念的確立。「社會」這個概念蘊含了「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科技效率、全局發展、公共公益、開放包容、自由人權、和諧穩定、協調可持續」等豐富的思想理念和架構了龐大的組織管理體系。 其不僅具有可以反映全體社會成員諸多「合情合理」意願和訴求的涵義,而且還能「包羅」參與「市場經濟」的各層級、各類經濟或是政治文化等的有如家庭、企業、國家、世界等的組織體,以及包羅「代表」這些「組織體」行使權力的家長、董事長或經理、各社會經濟團體或組織的協會、行會及會長、大小政府組織體系、調控世界經濟協調發展的有如聯全國、世界貨幣基金組織、WTO組織等的組織體的 「主導者們」。同時,所有「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活動都是要受到來自這些「主導者們」的「組織管理、規劃計劃、調節控制、監督約束」地進行法律法規、政策措施、規章制度和公共道德等的界定、規範、約束等。
而所有代表家庭、企業、國家、世界等不同級別「單位體」行使對經濟活動的「組織管理」等職能,並藉此能夠表達「公平、效率、正義」等全體社會成員意願和訴求的「部門」, 我們都可以賦予給它一個最恰當的名稱,那就叫:「社會」的稱呼。由此,「社會」這個概念也就確立了。
(一百七十八)對「社會領域、社會體制」等概念的界定。凡是「世界、國家、政府、企業、家庭、黨派群團、軍隊、行業組織、宗教團體」等各層級組織體,對「各自組織體和其他組織體及其成員」進行「組織管理、規劃計劃、調節調控、監督約束」活動的領域,都屬於「社會領域,或是叫社會體制」等。而象「社會領域、社會體制」等這樣的概念,不僅是超越「國家」這個概念,並具有更大外延的概念範疇,而且也是一個含蓋「大中小、左中右」等所有組織體和其人民等的綜合性的集合概念。是與「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等這類「專屬性概念」相區別和超越其概念範疇,並具有「可大可小、可伸可縮」地表達更廣泛的人類群體性分工合作的政治經濟文化運行現象和意義的含蓋性極強的集合性大概念。
(一百七十九) 「社會」的定義。所謂「社會」:就是指世界、國家、政府、企業、家庭、黨派群團、行業組織」等各層級組織,通過對「各自組織體和其他組織體及其成員」進行的「組織管理、規劃計劃、調節調控、監督約束」活動,並把這不同層級組織體的權益、意願和訴求充分地表達出來,上升到法規政策、規章制度和公共道德等的規範性管理高度,形成的整個「組織架構協作關係和形式,及聯結各層級組織體互助合作等的思想理念體系和各種生產關係、分配關係、交換關係、消費關係的多元化體系。
(一百八十)「市場經濟」這個概念的確立。從人類社會的整個經濟生活來看,一切最基本的經濟活動,都不過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等的「生存」需求,並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追求「衣食住行用娛樂安全享受」等的更加可口、安逸、舒適和方便等的「生活和發展」需要。又由於人類是群居的群體性高級動物,並區劃為家庭、企業、地區、國家,世界等不同級別的組織體或是經濟體等的單位,並「相對獨立又分工明確」地生存、生活與發展著。隨著科學技術推動「生產手段、分配手段、交換手段、消費手段」的進步文明,人類的這種經濟活動就必然會在越來越廣闊的「經濟時空」里展開。於是,這種人類生存、生活與發展的經濟活動,就以「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來加以實現,特別是到了由「短缺的經濟」時代過渡到「相對過剩的經濟」或是「絕對過剩的經濟」時代,以「商品交換為綱」的經濟運行體也就因此產生了。
在商品的「生產」已不在話下,實現商品的「使用價值」的「交換、交易、貿易」就變得非常重要了,而這「四個環節的循環和演變過程」,大多是在一個叫「市場」的東西所圈定的框架里進行的,並且也都屬於「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之「經濟」活動。 所以,我們就把能夠較好地完成並滿足人類的「衣食住行用娛樂安全享受」等所有經濟活動所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用「市場經濟」這樣一個概念加以確立並定義下來了。
(一百八十一)「社會市場經濟」概念的確立。我們將「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劃分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這就使人類對「市場經濟運行過程」的認識和理解變得更加明確和清晰了,從而也就使「社會」運用其蘊含的豐富的思想理念和其所具有的各層級組織的協作合作關係等,對「市場經濟運行過程」進行正確有效地「組織管理、規劃計劃、調節控制、監督約束」等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預見性、準確性、合理性、正確性、有效性和協作性了,並具有了比「封建社會「更高的效率性、效果性和效益性。而對複雜多變、浩繁深奧、演化無窮的「四個環節的循環和演變過程」也因此能「大有抓頭」了。 因此,更加符合現代經濟生活實際狀態和面貌,更能表達現代社會全體社會成員「合情合理」的意願和訴求,更能準確、恰當、簡略地表達現代經濟生活的全部內容,也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由「社會」和「市場經濟」兩個蘊含了「這個時代」全部經濟生活內涵和外延的「社會市場經濟」這個概念也就因此而誕生了。 (一百八十二)「社會市場經濟」這個概念的定義。所謂「社會市場經濟」:就是指世界、國家、政府、企業、家庭、黨派群團、行業組織」等各層級組織,把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科技效率、全局發展、公共公益、開放包容、自由人權、和諧穩定、協調可持續」等不同層級組織體的權益、意願和訴求充分地表達出來,並體現在對「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所進行的「組織管理、規劃計劃、調節控制、監督約束」之中,再上升到法規政策、規章制度和公共道德等的規範性管理高度,進而通過各種生產關係、分配關係、交換關係、消費關係進行聯結所形成的基本社會制度體系。這也是聽嬋釋禪之「社會市場經濟理論體系」的基石,是對以往所有經濟學家們對「社會市場經濟」所下定義具有顛覆性的意義。
(一百八十三)「社會市場經濟」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上天賜予給人類在科學技術推動高科技商品生產手段、分配手段、交換手段和消費手段下的「文明進步」的幸運產物,人類更要非常地珍愛它。而真正需要詬病和批判的,則是由「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指導和主導的以「私有制」為基礎,並以「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並對「市場經濟運行」缺乏「正確有效」的「組織管理、規劃計劃、調節調控、監督約束」的管制或是有計劃,任其放任自流和肆無忌憚地使社會財富向少數人手裡集中和轉移的「社會市場經濟」所包括的「中、初級階段」的「不合理分配格局和缺乏有計劃性」等。這才是產生一切社會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不合諧、不穩定,甚至危機和衝突等問題和矛盾的萬惡之源。
十、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的「重新」劃分及「封建市場經濟和社會市場經濟」之區別
(一百八十四)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的重新劃分:人類歷史已經或將要大致經歷:原始市場經濟、封建市場經濟、社會市場經濟和共產市場經濟等四個最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體系」形態。當代絕大多數國家都正處在「社會市場經濟」的社會經濟制度體系的形態之中。
(一百八十五)「社會市場經濟」這種基本社會經濟制度體系,確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劃時代」的文明和進步。幸運的是,人類必竟是從「慢長、短缺、野蠻」的「封建市場經濟」中走了出來,過渡到從總體上看,人類不太再需要為基本的「衣食住行用」等發愁的現代「商品生產和產能相對過剩」等的「社會市場經濟」中里來了。而取得這種 「文明進步」的「高效率、高效果和高效益」的最大功臣,無疑應該歸功於在「管理主義文化」正確有效地對「科技主義文化」的「組織管理、規劃計劃、調節調控、監督約束」下,科學技術推動高科技生產手段、分配手段、交換手段、消費手段和工具的巨大進步,對「財富量」創造的超群絕倫的巨大推動作用。如果再將「所有制形式」這種財富分配製度載體,由社會財富由少數人獨享的「私有制」,轉變到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公有制」,則整個社會向更加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制度過渡就變得非常容易了。
(一百八十六)「封建市場經濟」這個概念確立的條件之一。在「封建市場經濟」,社會的商品「生產」能力與「社會市場經濟」的現代化社會相比,雖然是那樣的弱不禁風、是那樣的幼稚可笑和固步自封,甚至還可以嘲笑為小農經濟的商品生產,但那必竟還是實實在在的商品「生產」。
(一百八十七)「封建市場經濟」這個概念確立的條件之二。在「封建市場經濟」,社會財富的「分配」,雖然是那樣的由「朝廷或叫政府」和「地主、作坊主」等所主宰,並為所欲為的任意揮霍奢侈,是那樣的不合理、不公平、不正義,並給人民剩下不了多少,但那必竟還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社會財富的「分配」。
(一百八十八)「封建市場經濟」這個概念確立的條件之三。在「封建市場經濟」,雖然商品流通因交通工具和信息手段的「車馬行擔」而「交換」的是那樣不順暢、節奏緩慢,並且交易的規模和範圍還極其狹小,但那還是在惡劣的條件下艱難地進行著商品交易貿易的「交換」。
(一百八十九)「封建市場經濟」這個概念確立的條件之四。在「封建市場經濟」,雖然絕大多數社會成員也因難有隔夜糧,而使「消費」能力潺弱的在災荒年月或是需要通過逃荒謀求生存、或是需要用「革命」來改變舊有的分配方式,並從中獲得新的生存發展的「消費」能力,但不管那是暴力性的,還是和平演變性的,那必竟也是一種為了生存而掙扎而戰而鬥爭的對商品的「消費」。
(一百九十)因此,我們把這種「以商品生產為綱」的相對封閉保守、非社會化、非科技化、非市場一體化等的「市場經濟運行體」,叫做「封建市場經濟」。而「封建市場經濟」所有的這一切經濟活動,都沒有逃出「市場經濟」所定義的「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的手掌心,並且是樣樣齊全,童叟無欺。你能說這種經濟運行形態不是「市場經濟」形態嗎?
(一百九十一) 「封建市場經濟比社會市場經濟」的相對落後性。「封建市場經濟」:一是在市場經濟之商品「生產和交換」環節上,還沒有能力採用先進科學技術推動「生產手段、交換手段和工具」的進步和社會化大生產、大交換的高效率的「生產和交換」方式,特別是因交通、通信能力等的限制,不得不採用了相對「封閉性」的國家和地方管理方式和經濟活動方式,並形成了條塊分割、封閉保守、固步自封、閉關鎖國、非社會化、非市場一體化等的「小交換、小交易、小貿易」方式。二是在市場經濟之「分配和消費」環節上,採用封建主義的「官本位」的「社會財富由少數人獨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單一「私有制」社會財富「分配和消費」方式。
(一百九十二)「社會市場經濟比封建市場經濟」的相對進步性。社會市場經濟,則是採用了一種比「封建市場經濟」更進步文明的進取開放、社會化、組織化、管理化、計劃化和科技效率化、市場一體化等的「管理主義文化、科技主義文化和國際主義化」等的思想理念指導下的「市場經濟運行實踐」。 整個社會,即注重運用科學技術推動市場經濟之商品的有組織有管理、有規劃有計劃、有調節有調控、有監督有約束的社會化「大生產和大交換」地去促進「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四個環節的良性循環和合理演變」,也注重社會財富的相對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的社會化「大分配和大消費」,並通過建立健全「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來彌補「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形成的漏洞、缺陷和不足等。
(一百九十三)也正是由於人類從「封建市場經濟」的國與國之間,國家內部的地區與地區、行業與行業、企業與企業,以及家庭與家庭之間等的互相封閉狀態,邁向全方位的國家之間,國家內部的地區與地區、行業與行業、企業與企業,以及家庭與家庭之間等互通有無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的經貿往來、優劣互補、調濟餘缺等的「進取開放、社會化、組織化、管理化、計劃化、約束化和科技效率化、市場一體化」等的嶄新階段,也就宣告了「封建市場經濟」的結束和「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體系的誕生。
十一、「封建市場經濟和社會市場經濟」中四種分配方式的「同時存在並有所側重」及演變過程
(一百九十四)「封建市場經濟和社會市場經濟」這兩種已經經歷過的和正在經歷的人們最熟悉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歷著不同的「分配方式組合形態」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
(一百九十五)現在成為人們「口頭禪」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等的社會經濟形態,其「定性」基本上是來自於市場經濟之「分配」環節所形成的「分配力和分配關係」的矛盾運動;來自於「分配力和分配關係」的矛盾運動所形成的「按勞分配、按資分配、按公權力分配、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四種分配方式的「不同組合形態」;來自於這「四種分配方式的不同組合形態」對整個「市場經濟之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的指導。
(一百九十六)「按勞分配、按資分配、按公權力分配、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四種社會財富分配方式」,在人類經濟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社會經濟形態」中都是「同時存在」的。無論在哪種「社會經濟形態」中,都不是單純運用一種或兩種分配方式的,而是「四種」社會財富分配方式都在同時運用,只不過是 「各有所側重」罷了。簡單地把某一種或兩種「分配方式」,在某一個「社會經濟形態」中盛行或是占相對主要地位的分配方式做為「定性」一種「社會制度」或是叫「社會經濟形態」,不僅不能準確合理地給「各種社會經濟形態」定性,而且也不能準確合理地給「各種社會經濟形態」下定義。
(一百九十七)在「封建市場經濟」制度體系中,「按公權力分配」大致分為三種基本層次。其之一: 是「朝廷或叫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並通過各種「苛捐雜稅」等分配形式獲得國家的財政收入,然後用於公平、公共、公益、公用設施等的「按公權力分配」方式的有限職責性。「朝廷或叫政府」把財政收入,用於「朝廷或叫政府」正常運行的管理國家的開資;用於國家安全的國防和戰爭開資;用於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自然和社會災害的救助和救濟等方面的開資,但其公共職責性卻非常很狹窄。
(一百九十八)在「封建市場經濟」制度體系中,「按公權力分配」大致分為三種基本層次。其之二:是企業,也即「作坊主或是地主」等的用於公平、公共、公益、公用設施等的「按公權力分配」方式的有限職責性。由於受到人身的依附和剝削壓迫關係和商品生產的相對短缺性影響,以及企業公共財富的有限性,而只能在非常狹窄的空間里進行「按公權力分配「。
(一百九十九)在「封建市場經濟」制度體系中,「按公權力分配」大致分為三種基本層次。其之三: 是家庭的「按公權力分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也是封建社會的商品非社會化生產、交換等條件下,造成的家庭必須擔負重要的「按公權力分配」職責。代表家庭行使公權力的家長,其運用「家庭公權力」,通過對家庭的公共財富、或是叫積蓄、財產等的「分配」,雖然相對公平公正,但受「家長制」等道德因素的影響,也帶有很大畸形分配的特徵。
(二百零零)在「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體系中,「按公權力分配」大致劃分為三種基本層次。其之一: 是代表國家行使「最高公權力」的大政府,對國家財政收入的分配。由於科學技術推動商品「生產和交換」手段的跨越式進步,商品生產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使商品生產及其產能由「短缺」逐步走向了「過剩」,也就為「社會財富量」的迅速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使社會財富的「分配」有了更大的迴旋餘地,從而也使國家的財政收入獲得了空前的增多,再加上「社會」所蘊含的豐富思想理念對市場經濟四個環節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的「進步和開明」的指導。於是,「按公權力分配」對整個社會的公平、公共、公益、公用等的「分配面和分配量」,也就有了極大的擴展和延伸。比如在美國等發達的「社會市場經濟」國家裡,就形成的教育、醫療、社保、住房、公益和糧食及農副產品、水電路氣暖公交通信等的「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的由國家財政收入提供和補貼的國家層面的「按公權力分配」格局,就是很好的例證。
(二百零一)在「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體系中,「按公權力分配」大致劃分為三種基本層次。其之二: 是代表企業行使公權力的董事會或是經理,對企業公共財富的分配。企業可以運用「企業的公權力」,通過對企業的公共財富、或是叫公積金、公益金、或是叫利潤等,依據國家法規政策和公共道德等,為企業全體職工進行公平、公共、公益、公用設施等進行的福利性「分配」。比如:企業為職工交納的各種教育、醫療、社保、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企業平時或是年終發的獎金、紅包、各種補貼,企業的公共宿舍、食堂、澡堂、圖書館等,及其為這些企業公共設施進行的福利性補貼、養護等的公平、公共、公益、公用設施等的通過對企業公共財富的「分配」,其都屬於企業層面的「按公權力分配」的範疇。
(二百零二)在「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體系中,「按公權力分配」大致劃分為三種基本層次。其之三: 是代表家庭行使公權力的家長,或是通過全體家庭成員的協商,對家庭公共財富的分配。家庭可以運用「家庭的公權力」,通過對家庭的公共財富、或是叫積蓄、財產等,為全體家庭成員進行公平、公共、公益、公用設施等進行的福利性「分配」。比如:家庭內各種家用電器、傢俱、廚房設施等的添置;家庭房屋的購置和裝修;家庭資產、積蓄的投資;家庭為全體家庭成員提供的教育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醫療、養老、失業供養等的公平、公共、公益、公用設施等的通過對家庭公共財富的「分配」,也都屬於「按公權力分配」範疇。
(二百零三)在「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體系中,代表國家行使國家「最高公權力」的大政府;代表企業行使「企業公權力」的董事會或是經理;代表家庭行使「家庭公權力」的家長等,對國家的財政收入,對企業的公共財富,對家庭的共有財產等的「按公權力分配」,無論是在私有製為主導的社會,還是在公有製為主導的社會,其「公共收入」都是可以通過國家、企業、家庭等制定和約定俗成的法規政策、規章制度和公共道德等進行嚴格規定和約定的,並由「各自組織體的公權力」進行強制、或是公議、或是自覺自愿而進行分配獲取,實現「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按公權力分配」 職責、職能和權力。只不過是在獲取這種「公共收入」的過程中的難易、順利、情願程度等會有很大不同和差別罷了。
(二百零四)「封建市場經濟與社會市場經濟」兩種制度體系的「按公權力分配」有著很大的差別: 一是「封建市場經濟」的國家財政收入主要是為皇權和其皇族等服務的。 二是「封建市場經濟」的作坊主和地主等的企業,其絕大多數的利潤是為作坊主和地主等家族服務的。 三是「封建市場經濟」的家庭財富主要是為家庭的家長等主要家庭成員服務的。
而「社會市場經濟」則要比「封建市場經濟」進步開明的多,其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以公權力對「各自的財富」進行公平、公共、公益、公用等的「分配面和分配量」要擴展延伸和廣泛深入得多。也即「社會市場經濟」要比「封建市場經濟」更能彰顯其「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和公平合理性」。
(二百零五)以「所有制形式」進行「財富分配」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所有制形式」決定了整個「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社會財富流動的取向」。
(二百零六)「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運行體」,所形成的社會財富分配格局,是向少數人手裡集中和轉移的必然「財富分配取向」。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運行體」,不僅存在於「封建市場經濟」形態中,也存在於「社會市場經濟」形態中。 中西方發達或是落後的「封建市場經濟和社會市場經濟」中,其大多數國家都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財富分配取向。但也有少數「以公有製為基礎」或是以「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形式」存在的財富分配取向。
(二百零七)就「所有制形式」來說,如果站在局部和個體的角度上看,其並無多大好壞之分。但若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和穩定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上看,則問題就大了。其問題主要就出在私有制企業具有把絕大多數企業利潤佔為資本家自己所有,而大多數工人卻只分配到企業利潤的很少一部分,由此也就產生了社會財富向少數人手裡集中和轉移的「社會財富分配傾向」,並形成「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當這種狀況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使「市場經濟的四個環節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發生破壞和中斷,於是各種形式的金融經濟危機就產生了,甚至會因為金融經濟危機引發社會和政治危機。對此,已在前面諸篇文章中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在此就不多說了。
(二百零八)市場經濟之「分配」環節所形成的「分配力和分配關係」的矛盾運動,產生的「按勞分配、按資分配、按公權力分配、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等四種基本分配方式,在各種社會經濟形態中都是「同時存在」的,只不過是在各種經濟形態中的「存在方式和主導統領作用」各有所側重罷了。
(二百零八)無論是在「封建市場經濟」中,還是在「社會市場經濟」中,「分配」做為市場經濟中的關鍵環節,即決定了這種市場經濟運行的好壞,也決定了這種社會經濟制度的和諧穩定程度,更決定了掌控這種市場經濟運行的「朝廷或政府」的生死存亡命運。歷朝歷代的「朝廷或是政府」的更替換班,無不「滑鐵瀘」在這「成也分配、敗也分配」的千古怪圈之中。而整個經濟社會所能引發的糾紛、矛盾和危機等,絕大多數都是出在這個「分配」問題上。所以,「分配」都被歷朝歷代的政府所重視而不敢大意,因為其必竟是關乎一個「皇族或是執政黨」所主導的「朝廷或是政府」的生死存亡。
(二百零九)市場經濟中的商品「生產、交換、消費」三個環節可以被輕視,那住往是客觀的,人們不會因為「生產」手段落後生產不出更多的商品而怨恨政府、企業或是家庭;也不會因為「交換」手段落後而買不到商品或是「消費」手段落後而埋怨政府、企業或是家庭。而多是因為分配的不公平、不合理、不公正而去埋怨、記恨政府、企業或是家庭的。因此,我們必須對「封建市場經濟和社會市場經濟」中「四種分配方式」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認識。
(二百一十)在「封建市場經濟」中,「按勞分配」這種社會財富分配方式,「廣泛地」存在於「封建市場經濟」的「分配」環節中。自耕自種土地的農民、或是給地主打工的貧僱農,城鎮里的三教九流中那些為各行各業的作坊主、店主、老闆等打工或是學徒者,為皇族、朝廷或叫政府服務的各種職業的拿工資者等等,均是按照「勞動者的體力、智力、知識、技能、服務」等參與社會財富分配而獲得收入的「按勞分配」方式。
(二百一十一)在「封建市場經濟」中,「按資分配」這種社會財富分配方式,「一般性地」存在於「封建市場經濟」的「分配」環節中。地主,城鎮里的三教九流中各行各業的作坊主、店主、老闆等,依據個人、家庭、企業、國家等在各種大小不同的實體中所佔有的土地、企業、產業、資產、資金、資本、股份等的份額或是比例,進行分配而獲得的地租、利潤、紅利、差價、租金、利息股份兌現」等的收入的正負「按資分配」方式。
(二百一十二)「封建市場經濟」中的「按資分配」方式與現代「社會市場經濟」中的「按資分配」方式,雖然兩者都採取了「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財富向少數人手裡集中和轉移的社會財富「按資分配」方式,但「封建市場經濟」的「按資分配」方式,卻不象現代「社會市場經濟」並被叫做「資本主義」的「按資分配」方式那樣的把「按資分配」方式做為整個「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主導和統領分配方式」,並成為「主導和統領」絕大多數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
(二百一十三) 在「封建市場經濟」中,「按公權力分配」這種社會財富分配方式,「法權地」存在其「分配」環節之中,並且是通過權力和法定的規則,對皇族、士紳、達官貴人、朝廷或叫政府工作人員等進行的財富「按公權力分配」方式。 皇族的土地分封制,達官貴人的特權,朝廷或叫政府等公職人員的俸祿也即工資等,社會各層級組織運用「公權力」對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產財產、皇家企業、國家安全、國家財政收入、基礎設施等「公共」資源進行的社會財富「分配」方式,都屬於「按公權力分配」範疇。
(二百一十四)在「封建市場經濟」中,「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方式,「一般性地」存在其「分配」環節中。乾隆政府時期的「和珅富可抵國」的貪贓枉法現象,正是這種「以公權力謀取私利」的分配方式最典型代表。而在各個「封建市場經濟」的不同時期里,由於各個不同政府的「吏治水平」等的不同,其「以公權力謀取私利」的分配或是叫做腐敗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一般性地」存在著。
(二百一十五) 在「社會市場經濟」中,無論是在社會市場經濟中的「初、中、高」哪個階段,其「分配」環節中的四種最基本的分配方式,都是「同時存在並有所側重」的。
(二百一十六) 在「社會市場經濟」中,雖然其中的「以私有製為基礎」的被叫做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其是以「按資分配方式」為主導並決定整個社會絕大多數財富的分配,但其必竟還另外存在著「按勞分配、按公權力分配、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等三種分配方式的。 這種在「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市場經濟的「分配」環節中,「同時存在」這「四種」最基本分配方式,並被叫做「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中,把「按資分配」方式「有所側重」地崇拜到「主義」的高度,也就可以看出「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形態,尊崇的指導市場經濟運行的思想理念,是多麼的個人主義和缺乏全局性並具有不穩定性了。
(二百一十七) 被叫做「資本主義」的這個傳統概念及其定義,已無法真實地反映整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徵。 從「按資分配」方式可以「主導和統領」全社會絕大多數社會財富的特徵和特點來看,把這種「社會經濟形態」叫做「資本主義」,也是有其合情合理的內在邏輯聯繫性的。但傳統的「資本主義」這個概念及其定義,必竟也是僅僅反映了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財富「按資分配」的這一主要特徵和特點的。同時,還把市場經濟的「分配」環節中其它的「按勞分配、按公權力分配、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三種最基本的「分配」方式給忽略不計了,並且還把市場經濟中的「生產、交換、消費」三個環節給忽略不計了。
(二百一十八)在「社會市場經濟」中,「以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形式」存在和「以公有製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分配」環節中,「按勞分配、按資分配、按公權力分配、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等四種最基本的社會財富分配方式,更是「同時存在並有所側重」的。在此就不多加闡釋了。
(二百一十九)市場經濟「分配」環節中的「按勞分配、按資分配、按公權力分配、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等四種最基本的社會財富分配方式,不僅「同時存在並有所側重地」存在於「封建市場經濟」的「分配」環節中,而且更「同時存在並有所側重地」存在於「社會市場經濟」的「分配」環節中,只不過是在不同的經濟形態里,「某種或某兩種分配方式」可能會佔據主導和統領地位,但卻也不能忽視其他分配方式的客觀存在。
十二、「社會市場經濟」的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的劃分
(二百二十)「社會市場經濟」可劃分為:「封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社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中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共產主義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等三個基本發展階段。 由於「市場經濟」對於任何「社會經濟形態」都是一樣的「四個環節的循環和演變過程」,不同的只是被「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灌注」了不同的「執政、經營、家政」思想理念體系,才把這各種「社會基本經濟形態」變得面目全非地讓人們有些辯認不出來了。
(二百二十一)由「多個主要特徵」大致相同的具體「社會經濟形態」所組成的統領性的象「社會市場經濟」和「封建市場經濟」等這樣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我們管其叫「制度體系」。之所以把「社會市場經濟」等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叫做「制度體系」,正是因為「社會市場經濟」是可以劃分出:「封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共產主義市場經濟」等的多個具體「社會經濟形態」的。
(二百二十二)在「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體系」內部,通過在「市場經濟」這個概念的前面加上「社會主義或是資本主義」等這樣的概念定語,用以區分不同具體的「社會經濟形態」。這種區分是分辨不同「具體」社會經濟形態的核心內容,是具有實質性意義的劃分,標誌著各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是採用「不同財富分配方式的組合形態」的,並在「市場經濟」前面加上有如「社會主義或是資本主義」等的這樣的「定語」做為基本標誌的。所以,也可以把上面的劃分簡化成:「封建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資本主義」的中級階段;「社會主義和社會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等三個基本發展階段。
(二百二十三)人類對「社會」所蘊含和表達的豐富思想理念,會「各取所需、各投所好、各有側重」地「灌注」到市場經濟運行實踐中去。 「社會市場經濟」可按市場經濟之「分配」環節中的四種不同「分配方式」在各種「具體」的社會經濟形態中的「表現狀態和主輔之分」大致劃分為「由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的這三個基本發展階段。但無論是在「社會市場經濟」的「初級、中級、高級」哪個階段,人類對「社會」所蘊含和表達的「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全局協調、科技效率、開放發展、公共公益、自由人權、和諧穩定」等思想理念的意願和訴求,都會因為當時的「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對其的理解和思想理念的掌握程度而「各取所需、各投所好、各有側重」地「灌注」到市場經濟運行實踐中去。當然,其實踐和實現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也會各有其很大差距,甚至是天壤之別。
(二百二十四)市場經濟之「分配」環節具有「歸屬性或是階級性」,是給各種「具體社會經濟形態」下「定義」的唯一衡量和評判標準;市場經濟之「生產、交換、消費」三個環節「沒有」歸屬性或是階級性。也即任何任何國家、任何所有制、任何企業等「生產」的商品,只要有「錢」,都可以通過「交換」的方式用來進行自主「消費」,只有社會財富的「分配」,那絕對是「誰的就是誰的,決沒有半點免費午餐的味道」。所以,判斷一個社會是什麼樣的「具體的社會經濟形態」,和給「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等的具體社會經濟形態下「定義」,就只能以「社會財富分配方式的組合形態」來做為唯一的衡量和評判標準。
(二百二十五)「封建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也即以「私有制」為基礎,並以「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為主,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為輔」的「封建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形態。這種「分配格局」的社會經濟形態,可以使社會財富向「資本家和官僚地主」等少數人手裡集中和轉移,而多數人只佔有少量社會財富。這種「社會經濟形態」正在被全世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採用。
(二百二十六)「社會資本主義」的中級階段。也即以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形式存在,或是以私有製為基礎,並以「按資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為主,以按勞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為輔」的「社會資本主義」的「中級階段」社會經濟形態。這種「分配格局」的社會經濟形態可以使社會財富:一方面向「資本家」等少數人手裡集中和轉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建立健全「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等社會財富公平合理分配的「載體形式或是叫實現形式」,使「大多數人」獲得社會主義「人本位」的「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相對公平正義、平等民主的社會財富「分配」。這種相對文明進步的「社會經濟形態」被世界上有如美國等大多數發達國家所採用。
(二百二十七)「社會主義和社會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也即以「公有制」為基礎,並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方式主導和統領,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方式只佔有極為次要的地位」的「社會主義和社會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社會經濟形態。這種「分配格局」的社會形態,可以使社會財富在全體社會成員中得到相對公平正義、公正合理的分配。這種進步文明的「社會形態」在前蘇聯的列寧斯大林時代和中國的毛澤東時代等被採用過,在朝鮮和古巴等國家正在被採用。當然,進入「社會共產主義」階段後,社會財富分配方式已在很大的程度和範圍內出現由「按公權力分配」衍生的「按需分配」方式佔有重要的分配地位了。
十三、社會市場經濟的五大「共同」基本特徵
(二百二十八)注重運用科學技術推動市場經濟之商品的社會化、市場一體化等的「大生產和大交換」,也注重社會財富的社會化、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等的「大分配和大消費」,是社會市場經濟的「共同」基本特徵之一。
(二百二十九)世界、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正確有效地「組織管理、規劃計劃、調節控制、監督約束」,也即是「有管制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是社會市場經濟的「共同」基本特徵之二。
(二百三十) 建立健全覆蓋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 以便彌補「市場經濟」的漏洞、缺陷和不足,是社會市場經濟的「共同」基本特徵之三。
(二百三十一)建立並完善可以對「領袖、領袖集團、執政黨」和政府等「選能任賢」的政治制度,並通過這種「由大多數人選擇」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理念體系,保證和維護這「大多數人」所選擇的「社會財富分配製度」和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合理演變」等,是社會市場經濟的「共同」基本特徵之四。
(二百三十二) 吸收人類所有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文化的精華、精髓和精神,形成完整的文化思想理念體系,為世界、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指導「市場經濟運行」提供「思想理念」的支撐,是社會市場經濟的「共同」基本特徵之五。
十四、文化的定義、「三大級別類型」架構理論和「三大主流文化」
(二百三十三) 「文化」的定義: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非系統的「思想理念」的多元化體系。
(註:這部分本是聽嬋釋禪關於「世界文化架構理論體系」的重要開篇內容,但由於本「社會市場經濟理論體系」需要「此部分文化架構理論」做為指引,因此特加入進來,以便掃除後面所遇到的理論障礙)。
(二百三十四)文化的「三大級別類型」架構理論。 按「級別類型」科學分類的理論方法,將「文化」大致劃分為:一是把原始主義文化、封建主義文化、封建資本主義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社會資本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社會共產主義文化和共產主義文化等做為「最高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其雖然都是「同級別類型 」的文化,但其卻是具有「由低級向高級」運動發展的歷史趨勢和走向。
二是把「管理主義、科技主義、國際主義、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英雄主義、環保主義、儒教主義、自由主義、教條主義、賣國主義」等的幾十種「思想理念」的文化體系、或是叫「文化思想潮流」做為「次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 「次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是為「最高級別類型」文化不斷「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並也在不斷「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各國或是各民族「自身」的「管理主義、科技主義」等的這類「思想理念」的多元化文化體系。 其特點:是不管在怎樣的社會形態里,其做為一種文化思潮都是或隱或現地存在著,有時某個文化思潮還能上升到很顯要的位置,比如:「儒教主義文化」這種「次級別類型」的文體化曾經有過的輝煌,但其始終處於「最高級別類型」文化的附屬服務文化地位。當然,「最高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也具有指導和指引「次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的重要作用。
三是把世界各門各派的所有各種學說、學理、學術、學技、學藝、雜談等的文化,歸類為「第三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第三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是為「最高級別類型」和「次級別類型」文化不斷「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並也在不斷「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各自門派或是思潮自己」的思想理念體系當然,「最高級別類型」和「次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也具有指導和指引「第三級別類型」的多元化文化體系「「添磚加瓦、豐富完善,或是破壞拆台、批評批判」的重要作用。
(二百三十五)「文化三大級別類型架構理論」的重大意義和積極作用。 「文化的三大級別類型架構理論」,是 聽嬋釋禪 的「世界文化架構理論體系」的基石,是主導和統領「整個世界文化」按著對人類賴以「衣食住行用娛樂安全」等的「重要程度」進行的「主、次分明」的重新排序。目的,就是為了人類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在分清世界文化的「主流、支流和泉流」等的基礎上,抓住世界文化的主流、主導發展方向,加快促進人類的文明進步。 當然,也有利於個人和集體等在學習和研究知識文化的過程中,能夠迅速地掌握整個人類的知識文化的基本結構和層次,並掌握學習和研討的重點,以便在學習和研討知識文化過程中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百三十六) 在「社會市場經濟」範圍內的「三大主流文化」:一是封建主義市場經濟的即不講「效率」,也不講「公平」的「社會財富由少數人獨享」的「官本位」的主流文化。 二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只講「效率」,不講「公平」的「社會財富由少數人獨享」的「金本位」主流文化。 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即講「效率」,又講「公平」的「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人本位」主流文化。
(二百三十七)在「社會市場經濟」範圍內的任何一個國家裡,其都會「同時存在」這三種文化「因子」,並根據其國家等的發展進程和需要,而選擇某一種或是某兩種做為「主流文化」。人類的文化也在不斷地向著「文明和進步」的方向邁進和發展,並進行著各文化之間本質和目的大不相同的「升級換代」。人類需要「架構」真正具有世界性說服力和征服力的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人本位」為主流文化「思想理念」文化體系,並用其來「準確合理的解釋和正確有效地」指導市場經濟運行實踐。
(二百三十八) 文化的趨同和同化規律: 「經濟全球化」引發的「文化全球化」發展趨勢,使各國「文化」在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相互交融、相互衝突、相互矛盾和相互鬥爭的基礎上,不僅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和客觀存在,而且還存在不斷地走向「文化趨同或是互相同化」的現象,這就是「文化」的趨同和同化規律。也正是由於這種「文化」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交流、大融合、大互補、大衝突、大矛盾、大鬥爭,才使很落後的文化,特別是那些發展中國家的文化趕了上來,使太超前的先進文化被拉了回去,而這種「追趕和後拉」的「趨同和同化」的力量,是來自某些「主流」文化國家的堅強毅志力和其文化播撒在其「市場經濟運行」實踐後所顯示的無與倫比的優越性和優勢而形成的。哪個國家的文化毅志力、堅持力強,哪個國家的文化對「市場經濟運行」實踐指導所顯示的優越性和優勢強悍,哪個國家的文化就是世界文化的「同化」者,否則就是文化的「被」同化者。也正是這種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力量的多年來的反覆較量,才出現了當今世界的「三股文化洪流」櫱合雜交而形成的有如「封建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和社會共產主義」等的特殊文化結構或是架構形式。但人類文化總的發展趨勢,則是世界文化正在向著「文明進步」的 「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主流文化」方向發展。
十五、「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封建資本主義和社會共產主義」概念的定義
(二百三十九) 市場經濟之「分配」環節所形成的「分配力和分配關係」的矛盾運動,是給「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等的具體社會經濟形態下「定義」的唯一的衡量和評判標準。對於市場經濟之「分配」環節來說,其是具有「歸屬性或是階級性」的。市場經濟之「生產、交換、消費」三個環節是「沒有」歸屬性或是階級性的。也即任何國家、任何所有制、任何企業、任何家庭和個人等「生產」的商品,特別是在「過剩的市場經濟」階段,只要有「錢」,都可以通過「交換」的方式用來進行自主「消費」。只有社會財富的「分配」,那絕對是「誰的就是誰的,決沒有半點免費午餐的味道」。所以,判斷一個社會是什麼樣的「社會性質或是社會基本經濟形態」,和給「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等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下「定義」,就只能以市場經濟之「分配」環節所演化形成的「分配力和分配關係」矛盾運動的「力量對比」和「分配方式的組合形態」,來做為唯一的衡量和評判標準。
(二百四十)市場經濟之「分配」環節所演化並具有的「按勞分配、按資分配、按公權力分配、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等四種最基本的分配方式,在某個社會制度中的「不同組合形態」和「主導和決定作用」,決定了一個社會基本制度的「性質」或是「形態」。也即「各種」社會基本制度下的「市場經濟、或是叫經濟、或是叫計劃經濟」等,都是人類賴以「衣食住行用」等的「同一個」經濟運行體,所不同的就是這些「社會主義或是資本主義」等的不同概念或是名詞所定義下來的、並代表著「四種分配方式」在「不同」的社會基本制度條件下的「不同組合方式和主導決定作用」所形成的「利益分配製度模式」。不管人們把這種「利益分配製度模式」的爭鬥和更迭變換冠上「造反有理」的激烈說法也好,還是冠上「改革開放」的平和演變方式也罷,其所要實現的根本目的,歸根到底就是要通過或是暴力的方式,或是和平演變的方式去實現所屬利益集團或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分配製度模式」,進而完成人類的生存、生活、享受和發展的「衣食住行用」等的「或是獨享,或是共享」的不同利益分配的根本需要。
(二百四十一)「社會主義」的定義:是指以公有製為基礎,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做為社會財富的「主要」分配方式,並「主導和統領」絕大多數社會財富的「相對公平正義、平等民主」的分配,而「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方式則處於「極為次要和補充」的社會財富分配地位而形成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也即列寧斯大林時代和毛澤東時代等曾經採用過的社會財富「分配」制度或是叫社會基本經濟形態。公有制是「按勞分配」得以實現的「市場經濟」的基本載體形式或是叫社會財富「分配」的基本實現方式。 「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和所有靠財政撥款的政府單位、事業單位、軍事國防等單位的開資,都是「按公權力分配」的基本載體形式或是叫社會財富「分配」的基本實現方式。
(二百四十二)「資本主義」的定義:是指以私有製為基礎,「以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 做為社會財富的「主要」分配方式,並「主導和統領」絕大多數的社會財富實現「由多數人向少數人手裡和由弱勢群體向強勢群體手裡集中和轉移」的社會財富分配,而「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方式則處於「極為次要和補充」的社會財富分配地位而形成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也即實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財富「分配」制度或是叫社會基本經濟形態。私有制是「按資分配」得以實現的「市場經濟」的基本載體形式或是叫社會財富「分配」的基本實現方式。但在「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社會經濟形態」中,只要有「按公權力分配」,就必然伴生、伴隨著「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這種社會財富「分配」的實現方式。不過,私有制則是「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的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腐敗的萬惡之源。在以私有製為基礎條件下的腐敗問題,是一個難以根治的社會化問題。
(二百四十三)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歸根到底,就在於「社會財富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還是由少數人獨享」的問題。 而實現社會主義「人本位」的「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載體形式或是叫實現方式」,那就是「公有制」條件下的「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做為社會財富的「主導和統領」分配方式;而實現資本主義「金本位」的「社會財富由少數人獨享」的「載體形式或是叫實現方式」,那就是「私有制」條件下的「以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做為社會財富的「主導和統領」分配方式。
(二百四十四)「各種社會經濟形態」下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制度及其思想理念體系,其不過都是「主要」為了保證和維護「某種社會經濟形態」下的「社會財富分配方式或是制度」的貫徹落實和正常安全運行罷了。
(二百四十五)資本主義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制度,就是要保證和維護「資產階級」的以私有製為基礎條件下的以「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方式的「主導和統領」地位,以便實現「金本位」的「社會財富由少數人獨享」的追求和理想。
(二百四十六)社會主義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制度,就是要保證和維護「全體社會成員」的以公有製為基礎條件下的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方式的「主導和統領」地位,以便實現「人本位」的「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追求和理想。
(二百四十七)「社會資本主義」的定義:是指以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混合」形式為基礎,或是以私有製為基礎,在社會財富分配方式上同時採用「按資分配、按公權力分配、按勞分配、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等四種基本社會財富分配方式,並以「按資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為主,以「按勞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為輔的「混合過渡」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也即在國民經濟初次分配上採用以私有製為基礎,或是以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混合」形式為基礎的「社會財富由少數人獨享」的「按資分配為主,按勞分配為輔」的分配格局的資本主義「金本位」文化做為主流文化,但在國民經濟二次分配上則採用「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按公權力分配為主,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為輔」的分配格局的建立「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等的社會主義「人本位」文化做為主流文化。
(二百四十八)目前,全世界大多數「發達」國家,基本上都進入到了以資本主義「金本位」為主、社會主義「人本位」為輔的兩種社會形態「混合過渡」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二百四十九)「封建資本主義或是叫官僚資本主義」的定義:是指以私有製為基礎,在社會財富分配方式上同時採用「按資分配、按公權力分配、按勞分配、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等四種基本社會財富分配方式,並以「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為主,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為輔的「混合過渡」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其不僅在國民經濟初次、二次分配上全部都採用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財富由少數人獨享」的「按資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的資本主義「金本位」文化做為主流文化,而且在國民經濟初次、二次分配上也全部採用「社會財富由少數人獨享」的「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的封建主義「官本位」文化做為主流文化。
(二百五十)「社會共產主義」的定義:是指以公有製為基礎,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及其演化的按需分配」做為社會財富的「主要」分配方式,並「主導和統領」絕大多數社會財富的「公平正義和公正民主」的分配,而「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方式則「基本上不存在或是僅存一個尾巴」而形成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二百五十一)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是「社會資本主義」文化。由「人本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金本位」的資本主義文化等兩種主流文化「融合互補」而形成的以「金本位」為主,「人本位」為輔的「社會資本主義文化」就成為了當今世界上取得絕對統治地位,並獲得整個世界文化相對平衡的「主流文化」,而這種「主流文化」正是以美國等發達國家所主導的「世界主流文化或是叫世界主流文明」。儘管這種「世界主流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社會共產主義文化和共產主義文化」相比還不是最先進的,也不是最文明進步的,但相對「封建主義文化、封建資本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還是相對先進並文明進步許多的。
(二百五十二)社會制度的轉型,就是一種「利益分配製度模式」向另一種「利益分配製度模式」不斷轉化和變化的過程。 這「各種社會基本制度」之間的由「封建主義」向「封建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再向「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等的「由低級向高級」的不斷文明進步的「各種社會基本制度」的「性質或是形態」演進過程;或是由「社會主義」向「社會資本主義」,再向「資本主義或是封建資本主義」等的「由高級向低級」的不斷倒行逆施的「各種社會基本制度」的「性質或是形態」的退化過程。也即在某個特定的「社會基本制度」向另一種特定的「社會基本制度」轉變、轉化的過程中,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將要轉移給另一些利益集團,或是向全體社會成員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地播撒。
十六、社會主義的五大基本特徵
(二百五十三) 「馬列毛主義」所指導的生產資料「公有制」, 在運用科學技術推動市場經濟之商品的社會化、市場一體化等的「大生產和大交換」,和社會財富的社會化、公平正義化、平等民主化等的「大分配和大消費」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和優越性,是社會主義的最基本、最本質特徵之一。
(二百五十四)「公有制」是一種「天然的」進行社會財富相對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分配」和採用先進科學技術推動商品生產手段、交換手段和消費手段進步的市場經濟「載體形式或是叫實現方式」。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農村集體經濟等的先進性和優越性的經濟政治社會的基礎和根本意義就在於: 其能夠建立起一個穩定均衡、公平正義、平等民主並互助合作性的 「就業制度體系和集體內生老病死等的制度安排」。
(二百五十五)「公有制」的優越性。一是「公有制」可以在國民經濟初次分配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證和解決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最基本」的可以從中獲得收入的就業問題。 二是「公有制」能夠保證國家的最基本財稅收入的穩定可持續增長,也即能夠保證國民經濟二次分配過程中所有需要財政撥款的政府、事業、軍隊等社會成員和在「社會公共福利保障體系」關照下的社會成員可以從中獲得收入的「特殊形式」的就業問題。 三是「公有制」在採用先進科學技術推動商品之生產手段、交換手段和消費手段等的文明進步方面,是具有「天然的高效率、高效果和高效益」的載體形式或是叫實現方式。
(二百五十六) 「馬列毛主義」指導和「管理主義文化」武裝的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對「市場經濟」進行正確有效的「組織管理、規劃計劃、調節控制、監督約束」,也即是「有管制、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最基本特徵之二。 「馬列毛主義」所指導的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或是叫有管制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從誕生那天起就是對「市場經濟」進行了一種「天然性」的「正確有效的管制或是叫有計劃」。
(二百五十七) 「馬列毛主義」所指導的建立健全的「全覆蓋、均等化、不斷提高」於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共享制度體系」,是社會主義的最基本特徵之三。 儘管「公有制和有管制的市場經濟」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場經濟」的缺陷和弊端,但由於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優勝劣汰的競爭規律等的作用,和要為「缺乏和喪失勞動能力」等的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和幫助,還必須通過建立健全覆蓋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來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和弊端。因此,在「馬列毛主義」所指導的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天然地」在公有制內部就形成了「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共享制度體系」的生老病死的制度安排。
(二百五十八)目前,世界上那些由「資本主義」過渡到相對文明、進步和發達的「社會資本主義」的國家,都是由於充分學習並運用了「社會主義」的建立健全的「全覆蓋、均等化、不斷提高」於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共享制度體系」,和實行「有管制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的兩大基本特徵,而完成其社會的文明進步和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的。
(二百五十九)「馬列毛主義」指導建立並完善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並通過這種政治制度「正確有效地」保證和維護「市場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合理演變」,推動社會並使全體社會成員走向「人本位」的「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之路,是社會主義的最基本特徵之四。
(二百六十) 在吸收人類所有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文化的精華、精髓和精神的基礎上,形成並完善以「馬列毛主義」 佔主導和統領地位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核心價值思想理念文化體系,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之五。
十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封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共產主義市場經濟」的定義及區別
(二百六十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定義:就是指以社會主義的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統領和指導市場經濟運行實踐的一種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具體就是:指以公有製為基礎,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兩種「主要」 社會財富分配方式「主導和統領」絕大多數的社會財富分配的「相對公平正義和平等民主」的分配,而「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方式則處於「極為次要和補充」的社會財富分配地位,並以這種「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統領和指導「市場經濟之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而形成的一種「進步文明」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其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先進性和優越性或者叫「進步文明性」,就在於其把「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放在了「主導和統領」地位。
(二百六十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定義:就是指以資本主義的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統領和指導市場經濟運行實踐的一種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具體就是:指以私有製為基礎,「以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兩種「主要」社會財富分配方式「主導和統領」絕大多數的社會財富,實現社會財富「由多數人向少數人手裡和由弱勢群體向強勢群體手裡集中和轉移」的分配,而「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方式則處於「極為次要和補充」的社會財富分配地位,並以這種「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統領和指導「市場經濟之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而形成的一種「相對落後」 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其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落後性」,就在於其把「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放在了「主導和統領」地位。
(二百六十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區別:一是「以公有制,還是以私有制」為市場經濟「載體」形式或是叫社會財富「分配」的實現方式。二是以「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做為社會財富的「主導和統領」分配方式,還是「以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做為社會財富的「主導和統領」分配方式,是區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金石。而實際上,「公有制」是與「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相對等、相匹配的; 「私有制」是與「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相對等、相匹配的。
(二百六十四)「社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定義:是指以社會資本主義的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統領和指導市場經濟運行實踐的一種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具體就是:指以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混合」形式為基礎,或是以私有製為基礎,在國民經濟初次分配上採用以「按資分配為主,按勞分配為輔」,在國民經濟二次分配上採用「以按公權力分配為主,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為輔」,並以這種「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統領和指導「市場經濟之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而形成的一種「相對文明進步」且由兩種社會形態「混合」而成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其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相對文明進步性」,就在於其在國民經濟二次分配上把「按公權力分配」放在了「主導和統領」地位。
(二百六十五) 「封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定義:是指以封建資本主義的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統領和指導市場經濟運行實踐的一種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具體就是:指以私有製為基礎,在國民經濟初次分配上採用以「按資分配為主,按勞分配為輔」,在國民經濟二次分配上採用「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為主,按公權力分配為輔」,並以這種「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統領和指導「市場經濟之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而形成的一種「比較落後」且由兩種社會形態「混合」而成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其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落後性」,就在於其在國民經濟二次分配上把「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放在了「主導和統領」地位。
(二百六十六)「社會共產主義市場經濟」的定義:是指以社會共產主義的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統領和指導市場經濟運行實踐的一種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具體就是:指以公有製為基礎,「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及其演化的按需分配」社會財富分配方式「主導和統領」絕大多數社會財富的「公平正義、平等民主」的分配,而「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方式則「基本上不存在或是僅存一點尾巴」,並以這種「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統領和指導「市場經濟之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而形成的一種「進步文明」且由兩種社會形態「混合」而成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 其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先進性或是叫「文明進步性」,就在於其在「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基礎上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實現了「按需分配」。這種只有在「以往和現在」極品的「皇族、資本家、官僚和家庭等」那裡實現的還是很初級階段的「按需分配」方式,將在更大的人群範圍內實現,並且還要提高很多「按需分配」的檔次。等到科學技術等推動物質極大豐富的「共產主義」實現了,聽嬋釋禪的「社會市場經濟理論體系」,也就到了沒有什麼實際存在價值和指導意義的光榮退休的時候了。
十八、共產主義並非人類想像中的那樣難以實現
(二百六十七)「按需分配」是對「按公權力分配」方式的進一步「引深、周延和衍生」。 在人類的整個財富分配歷史中,有一種「分配形式或是分配方式」始終被人們所忽略。比如:大政府機關里的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人員「必需或是需要」的迎來送往公務活動等的費用開支;各類企業里的企業主、經理和管理、技術人員等「必需或是需要」的生產銷售產品的公務活動等的費用開支;各個家庭里成員的就學、就醫、養老、婚喪嫁娶及「衣食住行用」等的「必需或是需要」之費用開支等。再加上以往和現在極品的「皇族、資本家、官僚地主」等少數權貴們的「必需或是奢侈」的開支等。對於此類「具體的諸多分配形式」,或是需要通過「公家報銷」的財富分配方式,也就只能依託「公權力」這種職能和權力,通過對「按公權力分配」的「引深、周延和衍生」,從「按公權力分配」方式中再劃分出一種具有「按『需要』進行分配」性質和特點的「新型分配方式」或是叫「新型分配類別」,並給其命名為一個最恰當並表達這種財富分配性質和特點的名稱:「按需分配」。
(二百六十八)「按需分配」是「按公權力分配」所「衍生」的一種分配方式類別;「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是與「按公權力分配」相「伴生」的分配方式。 因為有了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的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才形成了社會財富的「按公權力分配」方式,而正是由於有了社會財富的「按公權力分配」方式,也才「伴生」出來了被法律法規政策、規章制度和公共道德等「確定」為不正當、不合理、不合法等的「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也即「以權謀私」,或是叫」腐敗」的社會財富分配方式,並且也才「衍生」出來了被法律法規政策、規章制度和公共道德等「確定」為正當、合情、合理、合法等的「按需分配」的社會財富分配方式。
(二百六十九)政府、企業、家庭等的「公務活動」費用支出,就是一種童叟無欺的「按需分配」方式。比如:一個具有「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政府部門的「公務用車」這種具體的財富分配形式,對於「公務用車者」而言,其從「使用公務車的過程中」即沒有得到「按勞分配」的那種工資性等的分配收入;也因「小汽車」是公家財產而沒有得到「車」這種資產帶來的「按資分配」收入;在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等辦事的過程中也沒有獲得「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收入。當然,如果有「公車私用」等活動,那就是通過「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獲得個人收益的腐敗了,這是另當別論的財富分配形式。同時,在「按公權力分配」的範疇內,這即不是「人人有份」的「按公平分配方式」,也不是用於「解危濟困」的「按公益分配方式」;即不是針對「市場供求規律」等原因實行的「按公共分配方式」,也不是事關全局性、均衡性、協調性、科學發展性等投資和分配的社會公共財政分配方式等。所以,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的「公務活動」這種具體的財富分配形式,也只能「著落到」按公權力分配所衍生的「按需分配」方式身上了。
(二百七十)以「按需分配」做為主導和統領的財富分配方式的「共產主義」社會,並不是象某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想像的那麼遙遠、神秘或是難以實現的烏托邦。「按需分配」就在古往今來的一些極品皇族、官僚地主階級身上兌現著;「按需分配」就在「物質已相當豐富的「過剩市場經濟」的今天的更多人的身上實現著,只不過還不是那麼普及覆蓋、均等平衡、平等公平、公正合理,並滿足「需要」的水平和標準還沒有發展到更高端化的狀態罷了。其中,家庭就是從古至今實行「按需分配」這種社會財富分配方式最早、最廣泛、最穩固的社會裡的基本層級組織體。
(二百七十一)「由財政撥款的大政府和事業單位等」是具有「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宏觀組織體的理論依據。 理論依據就是聽嬋釋禪為「社會主義」下的定義。 靠財政撥款的「大政府」和事業單位等部門,所有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是以工資等收入的「按勞分配」方式獲得主要收入的。這些人員的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的福利收入,是通過「按公權力分配」之「按公平分配方式」獲得的。各種公務活動的費用支出也即需要公家報銷的各種公務費用開支,是通過「按公權力分配」之「按需分配」獲得的。當然,也會首當其衝地獲得「按公權力分配」之「按分益、按公共等的分配」收入。而對這各種「按公權力分配」方式的任何「法度」上的跨越和違背,就轉化為了「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當然,也會有以「公有資產「為個人和小集團謀取私利的通過「按資分配」獲得的收入,但「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從總體上講只能在這個大群體里是一種「次要和補充」的分配方式,而不是處於「主導和統領」地位的分配方式。
(二百七十二)「由財政撥款的大政府和事業單位等」這類部門的公職人員,所使用的資產財產等都是「公家」的,或是叫以「公有制」為基礎,並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做為財富分配的「主要」分配方式,並「主導和統領」這個大群體絕大多數財富的「相對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的分配,雖然其中也存在「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方式,但從這兩種分配方式所佔有的財富分配的「量」上看,與「按公權力分配和按勞分配」所分配的財富「量」相比,還是處於「次要和補充」的社會財富分配地位。也正是根據「社會主義的定義」這個理論依據,才很輕鬆地「判定」了「靠財政撥款的大政府和事業單位」等的部門,是具有社會主義「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組織體。
(二百七十三) 家庭,特別是對於象中國這種以「血緣、婚姻關係和居住在同一住所」等為特點組成的「家庭」或者「家族」來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就是一種具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微觀組織體」或叫「微觀經濟組織體」。從古至今,「家庭或是家族」這種組織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具有一定的「企業」性質的,特別是傳統封建社會的農業時代,和改革開放以後的農村土地「國有民營」形式的家庭,以及城市裡以家庭為單位和軸心所進行的各種中小型經營活動,炒股、炒房、炒作各種稀缺物品、出租房產、儲蓄等的投資活動,都是帶有明顯的「可以解決家庭成員,特別是子女、老人和下崗人員等的特殊形式互助合作瞻養性質」的就業,並也是以贏利為目的,並追求利潤最大化」等的具有企業性質和特點的經濟運行活動最基礎最基層的經濟運行體。「個體經濟或是叫個體戶」就是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組織細胞的最現代版的詮釋。也就是說,除了毛澤東時代以外,古往今來的這種家庭基層基礎組織體,實際上就是「家企合一」的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組織體。
(二百七十四)直到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時代的到來,才把這種「家企合一」的「公有制」組織體「升級」到管轄更多社會成員、普惠性更廣泛的「政企合一」的有如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那樣的綜合性「集體所有制企業性質」的公有制形式。城市則更多地「升級」為「政企合一」的管轄更多社會成員、普惠性更廣泛的「國營企業」等的公有制形式。
(二百七十五)家庭是具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性質和特點並以「按需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的微觀組織體的理論依據。 因為「家庭所有成員」所使用的資產財產等都是「家庭這個公家」的,或是叫以「公有制」為基礎,並是以「按公權力分配」諸種分配類別,特別是以「按公權力分配之按需分配」和「按勞分配」等做為家庭財富分配的主要分配方式,並「主導和統領」大多數家庭財富的「相對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的分配,雖然其中也存在「按資分配、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方式,但卻是處於「次要和補充」的社會財富分配地位。也正是根據「社會主義的定義」這個理論依據,才「判定」了「家庭」是具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組織體。其它層級組織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判定」也不過如此。
(二百七十六)家庭,對家庭外部而言,是封閉自私自利且是一個不折不扣一盤散沙式的具有「私有制」性質和特點的純種「私有化」的組織體。但對於「家庭和家族內部」的所有「家庭和家族成員」而言,則是從古至今最「公有化」的「家庭和家族財富由全體家庭和家族成員共享」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微觀組織體」了,並且家庭的「家長或是族長」也是通過行使家庭或家族的「公權力」並以「按需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地對家庭或是家族財富進行相對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分配的微觀組織體。
(二百七十七)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大多數中國人通常只關心自己的「家庭、家族及家人」的利益、幸福和福址,對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所遭受的苦難和財富分配的多少,通常是視而不見、漠不關心的,甚至是冷酷無情、落井下石的。但對於自己的家人或是族人,卻是互助合作、關愛有加、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甚至是奮不顧身、捨生忘死的。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上講,這叫尊老愛幼、仁義禮智信五德合一精神的體現,而用「馬列毛主義」的理論去解讀,這就叫偉大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精神和公共道德的弘揚。
(二百七十八)這種以「血緣、婚姻關係和居住在同一住所」等為特點,並由這個最重要的「特殊家庭組織體」所結構起來的社會結構模式,即形成了具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微觀家庭式的經濟基礎,又對更廣泛意義上的「宏觀」領域的「大政府」和「中觀」領域的「正規性企業」的「公有制」組織體,形成了嚴重侵蝕和排斥的雄厚力量基礎。家庭組織體通過「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對「政府和企業」這兩者的侵蝕和排斥,在當今社會是有目共睹的。這也是毛澤東時代嘗試的「中觀」領域「正規企業」式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等「公有制」組織體被迅速侵蝕、排擠和解構的最雄厚而綿長的基礎力量。而政府內部那些通過掌握的「公權力」而進行的「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的腐敗群體,也在嚴重地侵食和危害著「大政府」這個「公有制」組織體的。
(二百七十九)由於各個國家有了「家庭」這種「公有化」程度最高,並且是基本實行互助合作、財富成果共享性質,還具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的性質和特點,並以「按需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的最基礎最基層組織體或是叫社會細胞,才維繫和維護了那許多朝代「大不管」的政府和企業的臉面和社會的相對和諧穩定。當然,那些自私自利並總想「獨享」家庭成果的家長所領導的「家庭或是家族」的不和諧穩定也是不可避免的,並且其「封建資本主義化」也是情理之中的。
(二百八十)「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實踐活動,給各類組織體,特別是「企業」這類中觀性質的組織體,通過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等的這類「公有制」財富分配形式組織體以更強大寬泛的「按公權力分配」的權力。當然,也為「按需分配」方式拓展了更大的財富分配空間。也即「按需分配」方式,必須依靠「公權力」才能行使的特點,也就決定了其必然要從「按公權力分配」方式中進行「衍生」的內在邏輯。
(二百八十一)「大政府」這種更宏觀的具有社會主義「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組織體的客觀存在,也是具有其天然合理屬性的。也就是說,「家庭組織體」可以各顧各,「企業組織體」可以各顧各,但做為一個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並對「全社會負總責」的大政府卻無論如何也不能只顧自己的。其無論哪個朝代,在社會鬧災荒時,最次也還是要由「朝廷或是政府」出面通過「按公權力分配」去進行賑災的吧。
(二百八十二)「政府、企業、家庭」三者的公有化、私有化矛盾狀態,阻礙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回歸和實現。現在最重大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不管那種 「在宏觀上」依靠「按公權力分配、按勞分配」等的「大政府」等的「公有化」程度有多高,也不管那種「在微觀上」以「按需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的「家庭」的「公有化」程度有多足性,但承上啟下並解決絕大多數人就業並從中獲得收入的「中觀企業」的全面私有化,都將使「按公權力分配」的諸多分配類型,特別是「按需分配」方式從中大打折扣,並使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實現因為這種「中觀企業」全面私有化的「中梗阻」而徹底推遲或是泡湯。
(二百八十三)解決「中觀企業」這種阻礙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回歸和實現「中梗阻」的思路和辦法之一: 就是隨著科學技術推動高科技商品生產手段、交換手段等的日益進步,在「人的積極性、幹勁、自私自利」等在高科技商品生產線、大機器裝備、互聯網等等的「機器一響,黃金萬兩」條件下,已不再具有絕對支配能力的情況下,也即「人的積極性、幹勁、自私自利」等對商品生產等的影響已降低到相對低點,甚至是可有可無,不管是誰來上手,只要按一下電鈕,都會產生同樣的無與倫比的「商品生產高效率」,並創造更加豐厚的物質財富的情況下,也即在那種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已沒有多大意義的情況下, 「中觀企業」層面的「公有化」浪潮的襲卷,就必然為當今社會的「按公權力分配,特別是按公權力分配所衍生的「按需分配」方式的推廣,奠定更加廣闊的財富分配空間,並通過打通「中觀企業」公有化的大門,使「宏、中、微觀」三個層級的「公有化」相互貫通,形成「公有一體化」方面立下汗馬功勞。自然而然地也就推動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的實現。
(二百八十四)解決「中觀企業」這種阻礙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回歸和實現「中梗阻」的思路和辦法之二:就是共產黨領導的政府,還要審時度勢地根據社會生產力、分配力、交換力和消費力的發展狀況,也即物質財富的創造能力和水平,為了實現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崇高理想,通過憲法、法律法規政策、規章制度和公共道德等「人為適度超前地」推動這種向著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邁進的人類的文明進步。這也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真正意義和含義。
(二百八十五)按需分配」的歷史演變過程。任何事物從來都是要有「發生—發展—滅亡」之過程,「按需分配」肯定早已存在於人世間,只是人們懵懂地還不認識他罷了。長期以來的對其的不斷神秘化、幻覺化、理想化,使「共產主義」這種以「按需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的理想社會制度,被「人為地」遙遠化、烏托邦化了。但「按需分配」這種分配方式真的就是那種「神秘化和幻想化」的分配方式嗎?在整個人類的財富分配歷史裡,難道說就捕促不到其任何的蛛絲馬跡嗎?難道說任何一種分配方式都是不需要任何的「萌芽」狀態,而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那一天,「按需分配」才會突然地從天而降,福佑眾生的嗎?這顯然是自欺欺人之談。
(二百八十六)「按需分配」在人類的懵懂中「萌芽」。雖然在以往較遠的年代,由於科學技術推動市場經濟之商品生產手段、交換手段的「還不是很進步」的導致物質財富的相對短缺,而讓人類忽略了「按需分配」這種分配方式,但人類的智者還是穿越那層巒疊嶂的樓宇並透過極品皇族、官僚地主們窗戶的縫隙時隱時現地窺視到了這種「按需分配」方式在人間的閃爍。
(二百八十七)「按需分配」這種分配方式自從與「共產主義」這個概念相聯繫、相結合,並被馬克思所正式提起以後,社會財富的「按需分配」方式就被人類確切地認可並承認了,並成為人類終極追求的偉大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的崇高理想。
(二百八十八)家庭式的微觀「公有制」的組織體,需要擴大範圍並升級到更大一個的「中觀和宏觀」的「公有制」組織體的範疇。雖然自古以來有了「家庭」這種具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社會基本組織體,儘管也能通過其家庭內部的「按需分配」等方式儘可能地和諧穩定社會,但為什麼歷朝歷代還要更迭變換呢? 這是因為各個家庭雖然能夠「社會主義化」地「共享家庭財富成果」,但各個家庭之間在獲得財富成果的能力方面卻是千差萬別的。各個家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所導致的貧富差距也就成為了客觀存在。這樣在不考慮政府、企業等經濟運行體因素的情況下,僅以家庭這個「小經濟運行體」來看,勢必要產生貧富千差萬別的各個家庭,而「按資分配」的特點,就是資本越多,越容易賺錢。因此,雖然家庭都是具有社會主義「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家庭,但呈現在整個社會上的就是貧富的多元性,甚至是貧富的兩個極端。貧窮的家庭多到一定程度,甚至是吃不上飯了,這個社會就要不和諧、不穩定。 所以,就需要向更大的「中觀和宏觀」的政府和企業「公有制」組織體升級。
(二百八十九)毛澤東時代把這種「公有制」組織體範疇,從「微觀家庭」擴大到「宏、中觀」的「大政府和企業」等的組織體層面。即具有「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宏觀大政府」通過全覆蓋、均等化的「按公權力分配」的諸多分配類型,對整個國家的「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社會財富的「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的分配;具有「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的「中觀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等通過把「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的「資本」的全部收入或是利潤,通過按公平、公共、共益和按需分配等的「按公權力分配」方式,用於投入N種「社會公共福利制度共享體系」的建立健全和「擴大再生產」等的經濟建設中去的辦法,來歸避「資本」血腥天性,並尋求解決整個社會各個家庭或是各個人之間的財富收入過於懸殊的問題,並通過「按勞分配」方式給各個勞動者或是家庭輸送財富。這就是毛澤東時代「政府、企業、家庭」的「宏、中、微觀」三個層面都具有社會主義「公有制」性質和特點,並互相配合、互助合作的高度統一的社會主義財富分配的體制機制。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的這種「家庭、企業、政府」三者均具有「公有制」性質和特點並把「按公權力分配」發揮到極至的「宏、中、微觀」三者互助合作、互相協調配合的綜合效應,而在「當時」就把與生產力發展水平所能達到的社會財富創造能力的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分配方式形態組合」的潛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二百九十)然而,這種「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政府、企業、家庭「宏、中、微觀」 互助合作、協調配合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分配方式組合形態」,卻受到了「人心向私」 的基本人性和來自家庭等方面的全面圍剿,特別是對於那些能力才幹都相對強一些的人和家庭來說,就感到非常吃虧,於是一種想擺脫束縛以張揚個性的追求個人和家庭、家族「榮華富貴,揚名立腕」的「官本位」和「金本位」的封建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傳統就成了那許多自認為有能力的人和家庭的不懈追求目標。於是在中國一場輕車熟路的對傳統的封建資本主義社會的回歸就不可阻擋了。這就是逃避「按公權力分配」也即逃避「按需分配」方式的歷史演變過程。
(二百九十一)「按公權力分配」包括「按需分配」等分配方式,是符合人類追求的公平正義、平等民主等「合情合理合法」之社會理想的。只是範圍還需要不斷地擴大,以至擴大和發展到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當代社會的「按公權力分配」,特別是「按需分配」方式,已不僅僅是處於萌芽狀態的問題了,已因科學技術推動生產手段等的進步創造更多的社會物質財富而由古代的極品皇族、官僚地主等極少數人擴大到更廣泛更大眾的人群之中去了。只是現代社會的「按公權力分配」等的制度設計還很心胸狹隘的「小家子氣」地在患得患失,所以也就出現了社會分配製度倒退的局面。但隨著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這種為「按公權力分配」,特別是為「按需分配」必然要提供更廣闊的運作空間。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歷史發展趨勢。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由「資本主義」向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正是這種隨著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的向著更加「文明進步」社會制度轉化的最好實證。
(二百九十二)共產主義之「按需分配」的實證例證。這就好比一個自助餐店,人們一旦進入到那個圈子裡了,再自私自利的人,那也就當天那一個肚皮,多吃又能多吃到哪裡去。這「自助餐店」就好比是一個具有寬泛公權力的「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這個「財富共享的社會制度」就是進入自助餐店的餐費或是入門證;自助餐店裡的「按需分配、浪費受罰」的 「規矩和方圓」,就相當於那個社會建立的「社會財富共享分配製度體系」; 「自助餐店」里的食品種類和檔次等,就相當於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質財富或是叫社會財富」的「量和質」的基點。毛澤東時代的那個「自助餐店」,雖然所能供應的食品數量和花色品種等少一些、但那是真正的「按需分配、按勞分配、按公權力分配」的社會主義性質的「自助餐店」。
(二百九十三)「按需分配」的定義。所謂「按需分配」:就是指具有公權力的國家、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體及其成員,根據當下生產力發展水平所能提供的「財富量」等的條件,為保持各組織體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及其成員的「衣食住行用娛樂安全」等的「需要」所進行的合情合理合法、自覺自愿的財富分配方式。當然,如果僅有各種「需要」而沒有任何「衣食住行用娛樂」等的相關物質財富的實際「分配」活動,那也不是真正意義地實現了「按需分配」,而其只是一種虛擬的願望和慾望罷了。也即「按需分配」是實際財富與符合「法度和公共道德」等的「需要」之間的有機統一。
(二百九十四)「按需分配」,在人類的整個財富分配歷史上是始終客觀存在的。雖然在「封建主義、封建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社會裡,「按需分配」還處於僅是少數人能夠相對隨心所欲地享受的萌芽狀態,但在科學技術推動商品之生產力水平有了跨躍式進步並可以創造更多物質財富的「社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階段,就有了更多更寬泛的人群享受到了這種「按需分配」的財富分配方式。
(二百九十五)具有更強大更寬泛的「宏、中、微觀」的「政府、企業、家庭」三個層級「公有制」組織體的互助合作、互相配合的 「按公權力分配」的行使,則為「按需分配」拓展了更大的財富分配空間,特別是到了物質相對豐富的今天和物質極大豐富的明天,這種「按需分配」方式就更加擁有了用武之地。以「按需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的「共產主義」,也就並非是人們想像中的空中樓閣,而必將是隨著「政府、企業、家庭」三者的「公有化」程度斷提高和互助合作、協調配合而逐步使「共產主義理想」從人類的夢境里走出並來到現實世界人類的生活里。這不僅是共產黨的理想,而且也是全人類的終極社會理想。
(二百九十六)共產主義並非人類想像中的那樣難以實現,她就是「海面上已經露出桅杆的航船,噴薄欲出的紅日,躁動於母腹中快要出生的嬰兒」!
十九、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
(二百九十七)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不能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進行社會財富分配」之間的矛盾」。在整個人類社會裡,特別是在由某些利益集團或是階級「獨享」社會財富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條件下,聽嬋釋禪認為,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不能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進行社會財富分配」之間的矛盾。 也正是由於在整個人類的這「各種」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歷史上存在著這樣一個社會的「主要矛盾」,才使得歷朝歷代的「皇族或是執政黨」、「朝廷或是政府」在這個「成也分配、敗也分配」的社會「主要矛盾」的作用下,很難跳出其不斷更迭變換的千古周期循環規律性的怪圈。也即無論是封建主義社會、封建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等,其社會的「主要矛盾」始終都是這樣一個主要矛盾。也就是說,只有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能夠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地進行社會財富的分配,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產生諸多不和諧、不穩定、不能共存共處的矛盾、爭鬥、血淚、群體性事件,甚至是暴力戰爭的根源,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才會隨著市場經濟之生產、交換、消費的日益發展獲得真正意義的滿足和共享。
(二百九十八)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市場經濟之商品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之間的矛盾。人類不管在什麼樣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或是叫「社會基本分配製度」條件下,只有在這「四個環節的循環和演變過程」上不斷進行改善、改進、創造和完善並推廣普及,實現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不留「短板」,其整個社會的市場經濟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分配力和分配關係、交換力和交換關係、消費力和消費關係」等才能獲得均衡協調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和合理演變」的長足進步和文明發展。特別是在由某些利益集團或是階級「獨享」社會財富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里,其只能是社會的「基本矛盾」,而絕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只有那種象毛澤東時代和朝鮮那樣的不管是有多窮,還是象古巴那樣的有多富,都能使「社會財富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都能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利益分配製度模式,才能最終使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合二為一地統一成為同一個主要矛盾。
(二百九十九)在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等社會,「主要矛盾」與「基本矛盾」可以合二為一地統一為同一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與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需要達成市場經濟之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良性循環和合理演變過程」之間的矛盾。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等的「世界大同」,並已沒有了「防修反修任務」的和平和諧穩定發展時期,由於已經有了「公有制」這種社會財富分配載體形式所形成的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占絕對主導和統領地位,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處於補充地位或是僅存一個尾巴等」的社會財富利益分配模式,再加上科學技術推動市場經濟之商品生產手段、交換手段、消費手段有了極大進步和發達,並形成物質文化極大豐富繁榮、貨暢其流等地進入「過剩的市場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由此,也就為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合二而一創造了必要而充分的條件。
(三百)現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毫無疑問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不能公平正義、平等民主、公正合理進行社會財富分配」之間的矛盾,並且也將是金融經濟危機,甚至是政治社會危機等不斷爆發的「社會性質或是形態」 ,或是叫「社會的利益分配製度模式」。其離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等及的那種「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與政府、企業等各層級組織必須達成市場經濟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良性循環和合理演變過程」之間的主要矛盾,並不再會鬧什麼大的金融經濟危機和政治社會危機的時期還有很大的距離。
二十、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金融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和內在機理
(三百零一)「市場經濟」無論在什麼「社會基本經濟形態」下,其包括的有如「四環節循環規律、各環節自循環規律、競爭規律、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等各種規律性都將會同時發生作用,並因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在對「市場經濟」的「組織管理、規劃計劃、調節調控、監督約束」對「市場經濟諸多規律性」的違背程度而引起相應大小不同的各種經濟、金融、政治和社會等的危機,所不同的就看在不同的「社會基本經濟形態」下,政府等各層級組織運用各自不同的「文化思想理念」對「市場經濟有管制有計劃」的正確有效性的效果如何。
(三百零二)「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也即早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會必然發生各種金融經濟危機。 就是當今世界上那些有如美國等的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對「市場經濟運行」有良好管制和科學規劃計劃的發達「社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雖然其通過對「商品生產的極度縮減和對商品生產產能的大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可以避免或是減少「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但由於對「金融市場,特別是股票等證券資本市場」等的放任自流,同樣使其爆發了2008年那樣歷史罕見的金融危機。至於中國這樣的對「市場經濟」有著嚴格管制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包括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同樣因政府等各層級組織對「市場經濟」管制和計劃的缺失和失誤,而因違背「市場經濟的諸多規律性」地產生了「多次」大小不同的金融經濟等的危機,只不過其歷次經濟金融等的危機都是通過把大批農民工趕回農村和城鎮職工的大規模下崗運動等而得到最低成本的化解或是緩解罷了。
(三百零三)「金融經濟危機」這個概念的來源。「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兩個概念疊加而成的「金融經濟危機」這個的概念,是由於我們整個人類社會,始終有「實物商品」和「金錢貨幣」這兩種互相表示物,或是互相代表物。反映在「金錢貨幣」方面的危機表現形式,人們習慣叫它「金融危機」;表現在「實物商品」方面的危機表現形式,人們習慣叫它「經濟危機」。而要把「貨幣危機現象」和「商品危機現象」放在一起討論,所以就引出了這個「金融經濟危機」的含蓋性更強一點的概念。
(三百零四)根據「市場經濟」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所形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分配力和分配關係、交換力和交換關係、消費力和消費關係」等四組關係的矛盾運動,並需要每個環節自身都需要「良性循環和合理演變」的規律性,將違背四個環節之間和每個環節循環和演變規律性的各種「金融、經濟、社會危機」等可劃分為四大類型的金融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 一是市場經濟之商品「生產」的危機,也即生產和生產手段或是叫產能「過剩或是短缺」的危機。 二是市場經濟之社會財富「分配」的危機,也即貨幣生產「過剩、短缺銷毀、分配的不均衡」引發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貧富兩極分化」的危機。 三是市場經濟之商品「交換」的危機,也即交換和交換手段或是叫運能「過剩或是短缺」的危機。 四是市場經濟之商品「消費」的危機,也即消費和消費手段「過剩或是短缺」的危機。 而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或是兩個以上環節引發的危機,都將引發「市場經濟的四個環節的循環和演變過程」這個「最大最根本規律性」發生相應的反應,並因使「四個環節的循環和演變過程」遭到破壞或是導致中斷而發生各種形式的危機。
(三百零五)市場經濟之商品「生產」環節所形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激化可以產生並劃分為:一是生產和生產手段或是叫產能「短缺」的經濟危機。 二是生產和生產手段或是叫產能「過剩」的經濟危機。
(三百零六)市場經濟之商品或財富「分配」環節所形成的「分配力和分配關係」之間的矛盾激化可以產生並劃分為:一是社會財富分配,也即貨幣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分布「不均衡」引發的「貧富兩極分化」的經濟社會危機。二是貨幣生產「過剩」引發的「通貨膨脹」金融危機。 三是貨幣生產「短缺或是銷毀」引發的「通貨緊縮」金融危機。
(三百零七)市場經濟之商品「交換」環節所形成的「交換力和交換關係」之間的矛盾激化可以產生並劃分為:一是交換和交換手段或是叫運能「過剩」的經濟危機。二是交換和交換手段或是叫運能「短缺」的經濟危機。
(三百零八)市場經濟之商品「消費」環節所形成的「消費力和消費關係」之間的矛盾激化可以產生並劃分為:一是消費和消費手段「過剩」的經濟危機。二是消費和消費手段「短缺」的經濟危機。
(三百零九)對「金融經濟危機」進行「四大類九個基本類別」表現形式的「理論化分類」的意義。通過這種更為具體的理論化分類,所建立起來的對各種金融經濟危機的「嶄新認知體系」,不僅在人們的腦海里,可以形成一個具有宏觀整體性,並理論化、體系化的「危機理論」結構框架,而且更主要的是通過對這各種危機表現形式內在形成機理和運行機理的把握,可以「準確合理地解釋」各種金融經濟危機現象,目的就是為了「正確有效地指導」市場經運行實踐,用以避免和減輕各種金融經濟危機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傷害。
(三百一十)市場經濟之「商品生產和產能短缺」的經濟危機。人類自進入從中可以獲得「衣食住行用」等的社會化群體性活動和有嚴格社會分工的「經濟、或是叫市場經濟」運行體以後,一直到依靠科學技術推動商品的「生產手段」有了長足進步的「社會化大生產」的被稱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或是封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為止,其間的絕大部分時間,人類都是在一種實物商品生產「相對短缺」的危機中渡過的。特別是在「封建市場經濟」社會形態中,其間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落後,導致了人類商品「生產手段」的落後,小農經濟式的市場經濟的商品「生產」小規模、小範圍的活動,使市場經濟的「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其它環節也隨之變得「危機四伏」了。特別是商品「生產能力有限」導致的社會財富的不公平正義、不公正合理、不平等民主分配,更容易因此種商品生產「短缺」的經濟危機引發為爭奪「社會財富」進行的社會政治動亂的暴力性危機和戰爭式改朝換代的戰爭性危機。
(三百一十一)當今世界「絕對」的「商品生產和產能短缺」的經濟危機現象已經很少見。 這種由於「市場經濟之商品生產和產能相對短缺,特別是災荒年月等的自然災害造成的商品絕對短缺」經濟危機現象,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或是封建資本主義」產生以前是普遍存在於人世間的。雖然當今少數極不發達的國家如非洲等的某些國家還存在這種「商品生產相對短缺的經濟危機」,特別是其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的生產還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況,但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已經擺脫了這種形式的危機,而進入到了「商品生產和產能過剩」的危機階段。
(三百一十二)市場經濟之「商品生產和產能過剩」的經濟危機。 馬克思根據當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和當時科學技術推動「生產手段」的不斷進步,使發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商品總生產能力遠遠大於社會總需求水平,並使社會商品生產因其它的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與之不相協調,進而造成社會商品「生產」無法進行下去引起的企業倒閉失業現象等,馬克思把它稱之為:「商品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三百一十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在經過多次的「商品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洗禮後,已逐漸找到了解決這一危機的「四大法門」。 破解「商品生產和產能過剩危機」的第一大「法門」是:大量地對「過剩商品」向外國輸出。如果有哪個國家敢於阻擋這種 「生產過剩」經濟危機輸出、轉移和轉嫁的話,那就會受到「堅船利炮」的毫不猶豫地打通。中國從鴉片戰爭以來的受商品生產發達國家的過剩商品的強行輸入和過剩商品生產產能的移入,就是這段經濟歷史的真實寫照。
(三百一十四)破解「商品生產和產能過剩危機」的第二大「法門」是:政府等各層級組織通過法律法規政策等「打通」商品生產與其它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的各種阻礙和羈絆。 如通過國民經濟的二次分配的建立和完善有如糧食及其副食品、教育、養老、醫療、住房等生活必需品的「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極大地增強了全體社會成員的整體消費能力,使市場經濟四個環節得以「良性循環和合理演變」,並使社會商品進入到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的升級換代和品質提升的階段,由此也使其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形態進化到了「社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階段。
(三百一十五)破解「商品生產和產能過剩危機」的第三大「法門」是:大量地向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商品生產的「過剩落後產能或是銷毀過剩落後產能」,而只保留那些具有很高市場競爭能力的高、精、尖等的優質產能和高附加值的商品生產活動。 這樣即可以使這些發達國家在商品「生產」方面具有十足的「別人必須有求於他們」的話語權和巨大利潤空間,也有利於這些發達國家儘可能地縮小那些「不值得一做」的商品生產的範圍和種類,以避免那種不必要的可能導致「商品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而那些在這些國家眼裡「不值得一做」商品,只要通過互通有無的商品貿易方式,就可以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了。於是,這也就避免不了地出現中國的一億件襯衣換人家一架飛機的現象了。
(三百一十六) 破解「商品生產和產能過剩危機」的第四大「法門」是:通過資本運作和炒作掠奪別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財富。 這也是當代發達資主義國家掠奪發展中國家最快捷高效的危機轉嫁方式。
(三百一十七) 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利用以上這四種最基本方法,不僅化解了多次襲擾他們的「商品生產和產能過剩」的經濟危機,而且還不斷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商品生產手段的改善和改進,使自己始終站在可以對全世界發號施令的權威領導地位。而中國每年佔GDP的40%以上的過剩商品和過剩產能的對外國的輸出額,和目前中國大範圍大面積地淘汰落後產能並避免同一水平的重複建設等的對市場經濟之商品「生產」的有管制有計劃性活動,也標誌著在中國國內這種因企業「重組、關閉」等必然要導致大量人員失業現象的「商品生產和產能過剩的經濟危機」也是始終存在的,否則就不會因為這次世界金融危機的外國「感冒」,而對中國的「過剩商品和過剩產能」的稍一衰退購買和自已自覺淘汰落後產能等的自我調控活動,就引起大批企業停工、破產、重組等引發大量失業問題的「大打噴嚏」了。同時,中國這種漸進式並積極促進就業再就業的「淘汰落後產能」的方式,也減輕了這種經濟轉型和「生產和產能過剩」經濟危機給人們造成的痛苦。
(三百一十八) 西方發達國家無論什麼產業和行業都可以通過轉嫁的方式化解「商品生產和產能過剩」的危機,而唯獨對戰略性的產業和行業要進行完全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美國等發達國家這種把工廠開在鄰居家,把資本和產能轉移到鄰居家,並充分利用鄰國的資源、廉價勞動力、市場和污染鄰國的環境,並只是把需要的商品運回本國和在本國的大街小巷設立取款機等的辦法所形成的「世界範圍的最高級別類型」的市場經濟大循環,有效地逃避了「生產和產能過剩」的經濟危機。但象美國等這樣的對付商品「生產和產能過剩」經濟危機經驗老道的國家,其無論什麼行業、產業都可以搬到別的國家進行異地生產,而唯獨對「糧食及農副產品和軍事工業」等戰略性產業,是從來都要不惜任何補貼的代價,進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進行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
(三百一十九)市場經濟之社會財富「分配」環節所形成的「分配力和分配關係」的矛盾運動產生的危機之一:也即貨幣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分布「不均衡」引發的「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經濟危機。 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對社會財富的占「主導和統領地位的「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方式,是可以基本解決或是避免這種因社會財富不公平正義、不公正合理、不平等民主分配引發的「貨幣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分布不均衡」而導致的「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經濟危機的。但由於全世界以「金本位」的「社會財富由少數人獨享」的主流文化還處於統治地位,因此也就把許多原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態的國家,給拉入並倒退到這種以「私有製為基礎或是以私有制和公有制『混合』形式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或是社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甚至是更落後的封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形態之中去了。由此,也就必然地要形成因社會財富不公平正義、不公正合理、不平等民主分配引發的「貨幣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分布不均衡」而導致的「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經濟危機。
(三百二十)「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經濟危機,所形成的「成也分配,敗也分配」的千古周期循環規律性,是導致歷朝歷代的「皇族或是執政黨,朝廷或是政府」更迭變換的最根本的動力所在。這種形式的「危機」往往並不為各國,特別是那些發展中國家所重視,但其卻要比其它任何形式的「市場經濟危機」更能撼動整個「社會基本經濟形態」基礎,尤其是對各個國家的政府等各層級組織的更迭變換,更具有根本的和巨大無比的推翻作用和能量。當然,企業和家庭等層級組織因為此規律的作用,導致企業破產倒閉,情致家庭支離破碎等現象就更是很常見了。
(三百二十一)市場經濟之社會財富「分配」環節所形成的「分配力和分配關係」的矛盾運動產生的危機之二:也即貨幣生產「過剩或是泡沫」引發的「通貨膨脹」金融危機。 這是一種宏觀上的實物商品代表物的「貨幣的總量」遠遠超過「實物商品總量」而引發的一種貨幣大幅貶值的金融危機。 這種形式的金融危機,雖然是窮富通吃,但對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嚴重國家裡的「收入較低弱勢群體」的打擊尤為慘烈,甚至會引發社會動蕩的社會和政治危機。
(三百二十二)當代經濟全球化意義上的通貨膨脹,一般來自於資本社會多種「泡沫化印錢消費」方式的綜合性共同效應。這些「泡沫化的印錢消費」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種:一是通過「對沖」貿易順差的印錢消費方式。 二是股市等證券資本市場的「印錢消費」方式。 三是銀行「預支未來,借貸消費」的印錢消費方式。四是財政赤字的發行國債等的印錢消費方式。
(三百二十三)通過「對沖」貿易順差的印錢消費方式,是形成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印錢消費」方式,是發動有「貿易順差」的國家通貨膨脹的重要推手之一,但這種現象必竟是特例,只有在有大量貿易順差的國家才會出現這種現象。比如:到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累計為2.85萬億美元,並通過把貿易順差購買美國等國家的債券等,然後央行再開動印鈔機印製近20萬億元的人民幣用來「對沖」,並相「對應」地在本國內部發行相應份額的人民幣鈔票。這種沒有實物商品作「對應」並由貿易順差引起的泡沫化貨幣發行,是發動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百二十四) 通過「股市等證券資本市場」的「印錢消費」方式,是形成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之二:「股市等證券資本市場」這個巨型印鈔機的能量,是其它印錢方式所望塵莫及的。但這種現象卻是資本社會的常規運行方式。這幾年中國股市的幾十萬億市值的「非流通股大規模上市」和「股市上漲引起的泡沫化」所印製的超量巨額貨幣,是中國通貨膨脹的主要推手。僅2010年中小板開市以來,中國就製造了成百上千個億萬、千萬富翁。這幾年股市「非流通股大規模上市」,原來那些躺在地上的幾十萬億元人民幣的廠房、機器、資源、土地等的固定資產,現在都變成「活錢」了,都能用於投資和消費了。這種經過股市炒作已經泡沫化並多出來的錢,「無數個非流通股東們」通過這種「非流通股上市」套現的幾萬億、十幾萬億元的巨量活錢,衝進「實物商品市場」瘋狂「掃購」各種商品和進行投資。而這種行為還不是在小範圍內進行,也就必然要成為推動物價上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了。
(三百二十五)通過銀行「預支未來,借貸消費」的印錢消費方式,是發動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之三:銀行「預支未來,借貸消費」的規模如果非常巨大,就會成為發動通貨膨脹的重要推手,但這種印錢消費方式,也是資本社會的常規運作方式。只要是規模能進行合理控制就行了。現在大多數工薪收入的人,都需要通過住房按揭貸款才能買得起房子。由此可見,其「預支未來,借貸消費」的範圍有多大吧。更不要說各類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等的無法計數的「企業」進行的巨量貸款了,而中國每年幾萬億、十幾萬億元的「預支未來、超前消費」的巨量銀行貸款數額,使「有限的商品與過多的貨幣」之間的供求關係發生了嚴重失衡,也就推動了「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的深入發展。
(三百二十六)「房地產泡沫化」的根源。假如沒有銀行給房地產商和買房者那麼多的超量貸款;假如股市等證券資本市場沒有給房地產商和買房者籌集那麼巨量的資金和炒作差價;假如沒有「貿易順差」所帶給國內的「無中生有」的巨量貨幣發行等,房子會是這種「高處不勝寒」的泡沫化狀態嗎?當然,這裡也有個政府宏觀調控得不得力的問題。
(三百二十七)通過「財政赤字」的發行國債印錢消費方式,是推動通貨膨脹的一般因素之四:這也是一種「預支未來,借貸消費」的印錢消費的常規方式。這也是一種政府向富人借錢,並通過建立健全「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地發給所有社會成員錢的擴大消費方式。但與前三種方式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的印錢消費方式,並也是社會財富分配畸形化後,彌補分配不公平的缺陷,緩解貧富兩極分化矛盾的重要方式。美國是兩億人每年兩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每年人均一萬美元,相當於每年人均人民幣6。5萬元的財政赤字,並通過「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這樣的載體,把錢發放給全體社會成員,其在克服美國社會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等金融經濟危機方面起到了積極和重要的「安全閥」和「兜底保障」的作用,保證和穩定了美國的內需,並推動和保持了美國社會六十多年的經濟社會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而中國現在每年的財政赤字是9000億元人民幣,13億中國人每年僅人均700元錢。
(三百二十八) 在「過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沿用傳統的「量入為出」的理財觀念,特別是對於「貧富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的中國來說,想儘快地建立「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是很困難的。可是如果中國就是每年發行2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赤字,馬上100人中就會有99人反對。因為傳統的「量入為出」理財觀念,把中國人給徹底統治住了。也即中國的傳統經濟學教科書上說:這樣不可行。
(三百二十九)以上這「四種」主要的無中生有的「泡沫化印錢消費」方式,都有足夠的能量引發和推動通貨膨脹的產生和發展。哪個國家能把這「四種外力」通過「借力打力」的方式,給攪和的與「實物商品」供應恰到好處的境地,這通貨膨脹等的各種危機,也就能避免或是減輕許多了。但這卻是很難做到的。當然,前提得是在「過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在一個封閉的即使是「過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體」國家裡,也是不需要「折騰」來這「四種外力」的,其經濟運行體也是可以順暢運行的很好的。但進入資本社會,你不想折騰來這種「四種外力」都是不可能的。否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這「市場經濟運行體」就無法「循環和演變」。
(三百三十)通貨膨脹就是對一個國家的「貨幣總發行量」,與所有可用於交換的「實物商品總量」的「對等、對應」後,所形成的差額,進行的平衡性「校正」。貨幣相對於實物商品多了,貨幣就貶點;實物商品相對於貨幣多了,貨幣就值錢點。當然,「貧富兩極分化」是可以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的。這是因為錢都在少數人手裡,多數人想消費卻沒錢消費,就顯得實物商品貨物充足了,東西一顯得多了,價格就穩定住了,甚至還降點。但社會不穩定因素卻增大了,因為民眾看著那麼多東西買不起,而少數人花天酒地,窮奢極欲就會鬧心,就需要用那個「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來進行調節修正。也即窮人本來就窮,物價大幅上漲,生存問題就成問題了。而在沒有吃喝的情況下,什麼大道理也是沒道理了。
(三百三十一)正確的抑制、疏導和增強人們抵抗通貨膨脹的治本之策應該是:一是保障糧食及農副產品、水電路氣暖通信交通等「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應和相對穩定的低價格,至少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成本推動型的價格緩慢上漲的合情合理的正常發展態勢。二是通過股市不失時機地盡量發股上市地挖大水池子和增加印花稅等方式,抑制股市等證券資本市場的過量印製鈔票行為。三是通過貸款結構的調整減少無效低效的「生產和消費」的貸款量。如:三套房以上完全不給貸款,耗能、不環保等過剩產能的完全限制貸款等。 四是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就業和福利收入,特別是通過建立健全「醫療、養老、教育、住房、公益」等的「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的變相給所有人發錢的方式增強人們,特別是窮人的抗拒通貨膨脹的能力等。六是盡量縮小貿易順差。
(三百三十二)過於執著和頻繁地採用「加息」這類「一刀切」的對整個經濟體,全部要打五十大板的調控方式,不僅不利於中國擴大內需的長期發展經濟的政策取向,而且也無助於增強中低收入群體的抵抗通貨膨脹的能力。現在我國控制通貨膨脹的「貨幣工具」有「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差別性貸款、差別性利率」等手段。但其作用必竟是非常有限的。其中,「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差別性貸款」等貨幣工具也要比「加息」貨幣工具的弊端少一些。
(三百三十三)加息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傳導機制。加息,意味著進入中國的資金更加保值,外資都來換人民幣,人民幣就供不應求,就升值。再炒炒股、炒炒房等,就更增值,推動房價、股市上漲,就泡沫,錢太多了,就通貨膨脹,加息與通脹就是這麼個外在傳導機制。
(三百三十四)過於執著和頻繁地採用「加息」手段,將加速形成「劫貧濟富」的窮人向富人輸送利益的擴大貧富差距的「按資分配」的利益機制。加息,也意味著整個社會裡那些缺乏自有資金,需要貸款的相對弱勢的企業、家庭等群體的投資和消費,因需要付出更多的利息而使投資和消費的成本大幅上升了,並形成了「劫貧濟富」的窮人向富人輸送利益的擴大貧富差距的「按資分配」的利益機制。加息,確實無助於「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其只是通過增加貸款成本,讓企業、家庭和個人等少貸款、少投資、少消費、多儲蓄地減少投資性消費和生活消費等,是一種「一刀切」的效果並不是很好的抑制通貨膨脹的招數。
(三百三十五)控制通貨膨脹,不僅需要中國人民銀行出手,還需要證監會、外匯管理局和財政部等部門的積极參与,也即這四個政府部門都是「主角」,更需要農業部等所有的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部門,通過提供充足的商品貨物來參與支持和配合等。控制通貨膨脹,不僅要有效地約束「股市等證券資本市場」的印錢消費行為,而且還要有效地控制「貿易順差」的印錢消費行為;不僅要對銀行貨款總量進行有效地控制,而且還要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增強人們,特別是窮人的抗通貨膨脹能力。同時,還要提供足夠豐富多樣的商品貨物量用以保證供應。也只有多個政府相關部門聯合採取正確有效的政策措施,抗擊通貨膨脹才能取得成效。
(三百三十六) 美國等發達國家「嚴格的調節貧富差距的法律法規政策」等在有效地緩解了「貧富差距過大」的經濟社會危機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抑制和抵抗了「貨幣生產過剩或是泡沫的通貨膨脹」的金融危機。美國等國家的金融市場的多年穩步大漲,也形成了這種「貨幣生產過剩或是泡沫的通貨膨脹」金融危機,但由於美國等發達國家是「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非常健全並完善的國家,並由於其絕大多數社會成員都參與了金融市場的分肥食利活動,其全體社會成員隨著金融資產價格的不斷上漲,收入也都有了穩定的增長,再加上中國等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為其國民提供了全方位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因此,其國民對於「貨幣生產過剩或是泡沫的通貨膨脹」金融危機,造成美元貶值所導致的嚴重通貨膨脹的感覺和傷害並不象我們這樣強烈,而美元對人民幣等諸多國家貨幣的貶值,和人民幣等諸多國家貨幣對美元的升值,就是這種金融危機轉嫁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三百三十七)市場經濟之社會財富「分配」環節所形成的「分配力和分配關係」的矛盾運動產生的危機之三:也即貨幣生產「短缺或是銷毀」引發的「通貨緊縮」金融危機。 這是一種宏觀上的「實物商品總量」遠遠超過實物商品代表物的「貨幣的總量」而引發的一種貨幣升值的金融危機。這種形式的金融危機,這種形式的金融危機,通常是通過「貿易逆差」、「銀行巨額限貸,也即緊縮銀根」、「財政赤字大量減少」,特別是股票等證券資本金融市場」的資產價格大幅下跌而引起的金融資產嚴重縮水的「對大量紙幣進行銷毀」而形成的「通貨緊縮」的金融危機。2007年中國股市從6100點跌到1600點和緊縮銀根等,以及美國由次貸危機引發的股市等證券資本市場大幅度下跌所形成的金融危機,就是這種「貨幣緊縮或是貨幣銷毀」的「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的大規模上演。
(三百三十八)在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嚴重的國家裡,因少數人佔有絕大多數社會財富,而多數人只佔有少量社會財富的想消費卻沒錢消費,也助推並形成了這種「通貨緊縮」的金融危機。 通常在不能有效地縮小貧富差距和保證金融市場穩定上漲的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應對這種「通貨緊縮」 金融危機形式的辦法,就是採取「財政信貸」等手段地通過銀行大量發放貸款和財政發行債券等方式向富人借錢地採取「預支未來,超前消費」的方式來彌補和掩蓋這種分配製度和金融市場上的缺陷和漏洞。2009年,中國超常規地運用「財政信貸」等手段,通過銀行大量發放貸款和財政赤字發行債券等方式,以及向公共基礎設施等投資4萬億元,都是向富人借錢地採取「預支未來,超前消費」的方式來刺激經濟發展的舉措。
(三百三十九)美國等發達國家採用「小生產、大分配、大交換、大消費」的市場經濟運行模式。 美國等發達國家之所以對這種金融市場產生的「通貨緊縮」金融危機形式,在中國人看來還是很正常的「波動」,就變得是那樣膽顫心驚,主要還在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那種較發達的市場經濟中的「小生產、大分配、大交換、大消費」模式,也即這種模式就是利用其美元的霸權地位和信譽,將世界各國的財富,這一塊塊「大肉」都連哄帶騙地一古腦地投入到了他們大鍋里了,並推動著其金融市場的繁榮昌盛,使其國民分享著全世界人民的辛勤勞動為他們做成的幸福美味大餐。
(三百四十)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採用「大生產、小分配、大交換、小消費」的市場經濟運行模式。 「大生產」導致了商品生產的過剩,並通過商品輸出的「大交換」的「外需」來消化其40%以上過剩的商品生產和產能。而那種打碎毛澤東時代創立的「公有制和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制度體系」後形成的「小分配」模式,也就必然要形成與之對應的「小消費」模式了。由此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市場經濟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的破壞和中斷的各種金融經濟危機了。
(三百四十一)世界性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貧富兩極分化」三種金融經濟危機,在市場經濟之「分配」環節產生的最基礎性根源:一是「貨幣生產過剩或是泡沫的危機」引起的嚴重「通貨膨脹」的金融危機;二是「貨幣緊縮或是銷毀的危機」導致的社會財富「縮水蒸發」的分配失調引起消費疲軟的「通貨緊縮」的金融危機;三是貨幣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分布「不均衡」引發的「貧富兩極分化」的金融經濟社會危機等,由於這三者「不能有效地自我調節」,從而導致了商品「生產和交換」也必然隨之萎縮的「多重危機」的如影隨形和綜合效應,並使其再反過來助推了這三種形式的金融經濟危機的加重。 這就是世界性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貧富兩極分化」三種金融經濟危機產生的最基礎性根源。2009年8月「日本民主黨」上台成為執政黨,並重新組建政府的導致「執政黨和政府」的更迭變換,正是由於市場經濟之「分配」環節的以上「這三種分配危機」綜合效應導致的民眾對原來的執政黨和執政政府失去信心,才使那個「成也分配,敗也分配」的千古周期規律性發生了根本性的作用。不過,這只不過是一種「和平式而非暴力式」的「執政黨和政府」的更迭變換罷了。而企業主和家長等層級組織因為這類危機進行「更迭變換」的就更是家常便飯了。
(三百四十二)世界金融危機對「美元體系」的不利影響。這次世界金融危機將給「美元體系」造成極其深遠的不利影響。因為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損失的諸多國家,將不會再把所有「金融資產」都放在 「美元體系」這一個籃子里了。而這種從美元體系上將「逐漸撤退」的各國金融資產,必將使已經搭建起來的美元體系的「大架子」受到衝擊。如果亞洲國家再建立起新的「貨幣體系」,就更加對「美元體系」形成重大打擊了。但經濟全球化引導的「貨幣一元化」發展方向是一個歷史發展趨勢,只是由於各國經濟發展的極端不平衡,才導致了現在這種必然的弱肉強食,並走向分庭抗理的貨幣互相制衡的一種暫時平衡狀態。
(三百四十三)世界「通貨緊縮、通貨膨脹」等金融危機為全世界各國發出了明確的警示。也即世界金融危機警示了所有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在建立金融資本市場過程中,一定要以市場經濟四個環節的「良性循環和合理演變」為主導,國家的宏觀調控監管機構不能被包括「逐利利益集團在內的所有利益集團」的「私慾」所左右,特別是對於那些無多大用途的「即無籌資功能,也無稅收功能,而只有分配和再分配功能」的「層巒疊障」式的金融衍生產品,比如股指期貨、期貨等的創新和制度建立,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並採取特別審慎的態度加以對待。而美國以次貸危機為突破口引發的「通貨緊縮」金融危機,正是因為那大量金融衍生產品即符合「逐利利益集團」的利益,也符合美國人民分享世界各國財富的國家利益而創立創新的。也正是美國這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政府有效調控和監管的缺失造成的放任自流,和逐利利益集團的缺乏自律,才導致了在外人看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所謂「通貨緊縮」金融危機。因為這不過只是稍稍擠了一點本就不該有的泡沫罷了。
(三百四十四)市場經濟之商品交換和運能「過剩」的經濟危機。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的這種有如對飛機場、高速路、鐵路、港口、商場、互聯網、通信和飛機、汽車、火車、輪船、電話、手機等「交換設施和交換工具」等的大規模建設和發展,正是推動交換和交換手段由「短缺」向「過剩」階段的轉變。如果這些交換設施和交換工具太「過剩」了,就會形成大量的浪費閑置,也就是說進入了「交換和運能過剩」的經濟危機階段了。
(三百四十五) 市場經濟之商品交換和運能「過剩」經濟危機的表現特徵。 商品交換設施和交換工具等發展到「過剩」的時期以後: 一是該建的都建了,該製造的都製造了,經濟至少在「交換」環節方面的發展就沒有多大的動力了。二是因高速路、飛機等「交換」設施和工具的發達,開始象美國那樣的大量地拆除沒多大用途的「過剩」的有如鐵路等那樣的「交換」設施,淘汰有如費油的「通用汽車」那樣的落後運能了。 三是交換設施和工具等的「過剩」,也是對「交換」資源的過多浪費。這實際上就是政府、企業等各層級組織對經濟進行自覺的「有計劃」,并力圖規避這種可能因「交換」設施和工具等的發展「過剩」,而引發的市場經濟「交換和運能過剩」的經濟危機。
(三百四十六)市場經濟之商品交換和交換手段「短缺」的經濟危機。南京長江上現有的三座大橋等「交換」設施已不能滿足車輛等「交換」工具的高效率運行了,據說車輛過江在繁忙時期要等候一個多小時。這就是因「交換」設施不足,導致的交換手段「短缺」引發的市場經濟「小型交換危機」。而南京在長江下面的
(三百四十七)市場經濟之商品消費和消費手段「過剩」的經濟危機。對於少數佔有大量社會財富卻沒有足夠的即期消費能力的富人們來說,其消費狀態就是處在「消費過剩的經濟危機」之中了。而消費手段之各種有如飯店、旅店、商場、旅遊、互聯網等的消費設施和工具的過多的蜂擁而建立完善到一定程度,也就必然要出現「消費過剩的經濟危機」了。而每天都看到的眾多在競爭中倒閉閑置的各種消費設施和工具,以及這個行業不斷的利潤平均化等,就知道這種「消費過剩的經濟危機」都是在時時刻刻地發生著,只不過是因為這類「所謂的消費過剩的經濟危機」發生的過於小型化、常態化並被人們所忽略罷了。
(三百四十八)市場經濟之商品消費和消費手段「短缺」的經濟危機。雖然商品的「生產和交換」進入到了現代化和高效率時期,並形成了「商品生產和產能與交換和交換運能的過剩」,但由於社會財富的「分配」,還受到「所有制形式」這種社會財富分配方式的制肘,還受到「公權力對社會財富分配 」不到位的制約。因此,「分配」也就成了市場經濟四個環節「良性循環和合理演變過程」中的最大阻礙和羈絆,特別是成了「消費」的最大阻礙和羈絆。由此,也就必然要引起因分配不均衡而導致的雖然商品琳琅滿目,但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的消費狀態卻是處在消費非常疲軟的「消費短缺的經濟危機」之中了。
(三百四十九)緩解「消費短缺性經濟危機」的方法大致可劃分為四種基本形式:一是通過調整所有制結構和調整國民經濟二次分配方向來緩解「分配與消費」之間的不平衡和矛盾。二是通過發展「借貸消費」來緩解或是掩蓋「分配與消費」之間的不平衡和矛盾。三是通過股市等證券市場上漲的印鈔機發泡增加虛擬分配收入來緩解或是掩蓋「分配與消費」之間的不平衡和矛盾。 四是參與國際分工並藉助外國的「市場經濟運行體系」來促進和刺激本國的消費。
(三百五十)以上我們不僅周延性地羅列了四大類、九個基本類別的人類社會「金融經濟危機」的所有外在表現形式,而且還全面系統地解釋了這些「金融經濟危機」的內在形成運行機理和產生的根源,以及治理的方略和對策。很顯然,這個「危機理論體系」,應該是當今世界上關於「危機理論」方面最理論化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了。而且這個「危機理論」,也早已成為指導當今世界各國「應對」各種形式的「金融經濟危機」的最有說服力的「宏觀理論經濟學」武器。(待續)
2011年6月23日
概念營銷得特點及其適用性
所謂概念營銷, 是指企業在市場調研和預測的基礎上,將產品或服務的特點加以提煉,創造出某一具有核心價值理念的概念, 通過這一概念向目標顧客傳播產品或服務所包含的功能取向、價值理念、文化內涵、時尚觀念、科技知識等,從而激發目標顧客的心理共鳴,最終促使其購買的一種營銷新理念。
概念營銷產生的原因
時代背景的變遷,不斷推動市場營銷理念的創新。通過分析,筆者認為影響營銷理念的關鍵要素髮生了變化,最終促成了概念營銷:
信息爆炸引發注意力經濟
伴隨著互聯網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入應用,信息爆炸的時代已來臨。由於每個人的注意力有限,因此是一種稀缺資源。在信息爆炸的社會裡,有限的注意力與無限的信息構成了一對矛盾。這就使得企業力求提升消費者對自身及其產品的注意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概念營銷就是通過塑造核心概念來吸引眼球,是一種典型的注意力經濟。
個性需求引發個性化營銷
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對營銷理念有著重大影響。目前,消費者已不再滿足雷同的產品,更需要個性化的產品,這在高端產品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個性需求的時代已經來臨。個性需求引發了個性化營銷,而如何實施個性化營銷?概念營銷是一種重要選擇方式,通過概念營銷可以把消費者的這種個性需求加以彰顯。
產品同質引發差異化營銷
目前的市場已經形成了「買方市場」。在「買方市場」條件下,賣方如何在產品同質的情況下佔領市場?這就需要進行差異化營銷,構造同質產品的不同點,展開概念營銷,以此作為賣點來迎合消費者的買點。概念營銷是在產品同質條件下的一柄利器,通過塑造概念為產品的有形同質構造無形差異,進而贏得消費者,贏得市場競爭。
競爭升級引發營銷理念創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概念營銷是市場競爭升級的必然產物。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市場競爭的層次也在不斷提升。伴隨著競爭激烈程度的增加,低層次的營銷方式已無法贏得市場,概念營銷理念也就應運而生。
概念營銷的基本特徵
創造需求,引導消費
如果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沒有被挖掘出來的話,是無法形成現實購買力的。概念營銷的一大特徵就是通過推出某一特定概念,展現產品的核心價值,從而把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引導出來,甚至達到創造需求的境界。例如采力率先提出「亞健康」概念,這一概念被消費者認可,很快出現了一片新市場,而采力佔據了至高點。
細分市場,主動定位
概念營銷遵循STP理論,但是它又有所突破,即在市場細分,鎖定目標顧客之後,採取的是主動定位的姿態,有時定位甚至先於細分市場。這是因為概念營銷所要推出的概念在還沒有推出前,誰也不知道,目標顧客也不一定就是非常清晰的。只有當企業提煉出概念以後,突破了產品的同質,引起了顧客的認同感,產品的市場空間和目標顧客才完全明晰。比如「亞健康」概念就是一種主動定位,即主動尋找不健康與健康之間尚存在的中間狀態。
差異營銷,個性營銷
概念營銷的另一大特徵是差異營銷和個性營銷,這三種營銷理念互有相通。概念營銷既是差異營銷,因為概念幾乎是唯一的,無法複製的;概念營銷又是個性營銷,在一定程度上它是為了滿足個性需求而產生的。
概念營銷的運作方法
如何進行概念營銷,有很多技巧與智慧。人的創意是無限,也是無從拷貝的,但是方法卻是有章可循的。筆者在此把概念營銷的運作方法進行了歸納,提煉為以下五種:
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潮流相順應
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潮流對概念營銷來說非常重要,有時可以通過概念營銷引導潮流。社會經濟發展潮流包括消費者對社會時尚的追求和社會發展觀念的變化等等。目前,社會發展觀念倡導環保和節能,企業在概念營銷上如能把握住這一點必將事半功倍。
與高新技術相掛鉤
高新技術往往能夠吸引大眾目光,如果在概念營銷中把概念適當往高新技術上靠,能夠提高產品層次,促使現實購買。例如,以前有家企業利用新型材料發明了一種夜間「發光開關」,產品三次衝擊上海市場均告失敗。後來進行概念營銷,推出「夜視開關」概念,一下子打開了銷路。其實,「夜視開關」與「發光開關」在產品層面毫無差異,但是在概念層面卻大不一樣:「發光開關」只是一種普通的稱謂,而「夜視開關」卻成功地將小小的開關與高新技術掛鉤,消費者很容易聯想到曾在海灣戰爭中大出風頭的「夜視」技術。
與重大新聞事件聯繫起來
重大新聞事件往往能夠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通過將產品的核心價值與重大新聞事件聯繫起來在概念營銷經常使用,有時甚至為了概念營銷的需要而製造新聞事件。需要注意的是概念營銷中的概念與新聞事件要有一定的聯繫,不能牽強附會,而且新聞事件要有轟動效應,而不能盲目地把產品的核心價值與重大新聞事件聯繫起來。
與目標顧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
將產品的核心價值與目標顧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在概念營銷中也常常運用。目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特別關注,因此在食品概念營銷中突出健康概念,往往能夠引起目標顧客的共鳴與認同。
與目標顧客的消費心理相匹配
消費者心理需求及其觀念的變化,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因此在概念營銷中把握目標顧客的消費心理至關重要。比如,日系轎車主打的「省油」概念,雖然其「省油」是建立在車身變輕、安全度變低的基礎上的,但是隨著油價的不斷攀升,由「省油」仍然吸引了大批消費者。
概念營銷運作的注意事項
概念營銷是一種創新的營銷理念,它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在實際運作中,還須注意以下四點:
概念營銷須以市場調研為基礎
市場調研是營銷的基礎和前提,只有通過調研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場、降低營銷風險。概念營銷必須以市場調研為基礎。如果概念的運作沒有需求為基礎的話,消費者一般是難以接受的,即使能夠接受概念,也不一定會產生現實購買力。
概念營銷需要產品質量的跟進
在概念營銷中,產品是概念的載體。換句話說,產品本身要能夠體現這一概念,否則消費者即使被概念所吸引,由於對產品的不滿意,也會造成購買力下降。因此,在概念營銷中,需要產品質量的跟進,要確保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要確保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要確保產品的內在質量;要確保產品能夠體現概念。
概念營銷需要營銷渠道的整合
從概念營銷到現實購買力,中間還隔著營銷渠道,因此需要進行營銷渠道的整合,從而確保最終購買。比如,在概念層次取得了成功,吸引了消費者,但是沒有進行終端的整合,導致顧客在購買中雖認同概念,但選擇了其他品牌的產品,概念沒有促成最終購買。這就需要對終端銷售人員進行綜合培訓,並建立激勵機制,保障概念營銷的效果。
概念營銷理應實現價值最大化
概念營銷的目標是實現價值最大化。因此,須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和風險報酬分析,科學合理地做出是否進行概念營銷的決策。此外,還要從整個企業層面來看概念營銷,在打造某一概念的同時,也可以帶動本企業的他類產品。有時為了競爭的需要,在概念營銷中應為跟隨者製造進入壁壘,最大限度地實現價值最大化。
推薦閱讀:
※她親自操刀改造52㎡經濟適用房,打造屬於自己的歡樂窩!
※江南為什麼富可敵國?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
※扇形衝擊路線圖
※和學論經濟一帶一路:和平發展需「文化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