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技水平獨步全球的觀點是錯誤的,與清朝相比半斤八兩
作者簡介:曾磊,現供職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代史學系。
作者授權愛思想首發。原標題為:《明耶?清耶?有關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點思考》
全文共5351字,閱讀需要10分鐘
中國特色的小農經濟所導致的四民社會制度、腐朽的專制皇權體制、無官不貪的封建官僚制度,才是導致中國科技創新無法培育出現代化的因素的根本原因。
明清易代雖然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破壞,清軍入關後的剃髮、易服、圈地、遷界、禁海等政策又激化了社會矛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科技的完全停滯和倒退。事實上,清代科技在明朝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
中國皇權官僚制度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阻力,不過,更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的小農經濟社會才是中國皇權官僚制度的基礎,其產生的極為頑固的士、農、工、商四民社會體制非常頑固,才是中國科技雖然成就很大,但是發展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隨著明朝熱的蔓延,一部分網友開始指責起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認為清朝沒有完成近代化轉型,他們認為中國近代化轉型早在明代末年就已經有眉目了,而清朝統治集團是一個文化後進的統治集團,打斷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這導致了一些極端網友抓住清朝滿洲貴族統治集團和清朝皇帝的非漢族身份大做文章,大肆進行民族攻擊,污染了網路氣氛,阻撓了正常討論的進行。
在當今網上關於晚明科技成果的討論一般都集中在軍事科技領域,這些討論本身沿襲了史學界關於晚明社會變革的界定,實際上並沒有太多的新意。這些言論將火器史同科技史相互混淆,認為明代火器獨步於世界,只是清軍入關不重視火器,打亂了火器發展的歷史進程,這些網路言論遭到了一部分有責任感的網友的批判,網友們拿出翔實的資料,他們指出,明代以軍事變革為主要內容的科技創新,其實質內容多為仿製、抄襲國外先進成果。例如神機營的創立是學習交趾之法,弗朗機的引進、棱堡技術在書本上的引進是學習歐洲的成果,明代中國的軍事科技和其他科技成就都已經大大落後於西方社會,那種認為明朝科技水平獨步全球的觀點是錯誤的。
那麼,應該怎麼看待明清兩朝的科技成果呢?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的小農經濟所導致的四民社會制度、腐朽的專制皇權體制、無官不貪的封建官僚制度,才是導致中國科技創新無法培育出現代化的因素的根本原因。
一明代知識分子的科技創新努力極其失敗
不可否認的是,明代中後期,一方面,隨著專制皇權制度的腐朽沒落,社會風氣逐漸開放,明初高度集權、血腥、恐怖的專制局面不復存在,為學術的創新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隨著西方傳教士的不斷進入中國,社會上一些同傳教士多有接觸的士人開始接觸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基督教,並且將它們介紹到中國,這些人的努力自然是值得肯定的,他們的成果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值得國人為之驕傲。但是,應該看到的是,明末的專制皇權制度依然存在,伴隨著專制皇權制度而存在的官僚制度,依然在各個方面扼殺著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科技創新。現列舉幾個比較重要的科技創新的知識分子以說明問題。
△明清最著名的三位傳教士,按來華時間從左至右:(1582年利瑪竇,1619年湯若望,1658年南懷仁)
我們先談談徐光啟。徐光啟是萬曆到崇禎時期一位著名的士大夫,官至禮部尚書。他對西洋火器、西洋曆法都有著很深的研究,徐光啟一輩子最重要的科技成果可謂是《崇禎曆書》的編纂,該書在明末已經編寫而成,繼承了西方很多先進的科技成果,甚至也介紹了西方方興未艾的日心說,但是應該注意的是,該書的編纂恰恰是為了修改腐朽的明王朝二百多年都未曾修改的,繼承元朝郭守敬的授時歷局部修改而成的大統歷,僅此一點就恰恰說明中國的天文學、曆法學已經大大落後於西方,而且徐光啟的科學成果實際上多來自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傳授,並非自己原創。如果從徐光啟的政治生涯來看,其人晚年生活在崇禎時期,此時明王朝大廈將傾,僅靠徐光啟一人根本無法挽回局面,雖然他引進的紅衣大炮在抗清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由於明王朝腐朽不堪,冤殺大將袁崇煥,在此後的抗清戰爭中也沒有充分發揮火器上的相對優勢,反而讓後金也獲得了火炮技術。因此徐光啟的活動是無法挽救大明王朝的滅亡的。
再說孫元化。一提到徐光啟,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孫元化。孫元化是徐光啟的學生,也是一位優秀的知識分子和武器專家,他所編著的《西法神機》、《經武全書》等著作詳細介紹了西方先進火器技術,其《幾何演算法》也是介紹西方數學的重要專著,他的這些科技成就依然是由利瑪竇處獲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雖然有一定科技知識,但是他並沒有獲得進士功名,只具備舉人身份,在仕途上不太順利,天啟二年(1622),孫元化向朝廷條呈《備京》、《防邊》兩策,受到朝廷的重視。兵部尚書孫承宗出任薊遼督師,用孫元化為監軍。他協同袁崇煥駐守寧遠,由於奸人魏忠賢專權,袁崇煥被迫引退,孫元化也被罷官回鄉。崇禎即位後孫元化復出,在袁崇煥死後,孫元化隨孫承宗鎮守山海關,後升登萊巡撫。孫元化在登州網羅人才,組建一支葡萄牙外籍軍團。然而,孫元化的軍事統帥能力嚴重不足,他接收了皮島的叛將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人,結果他們於崇禎四年八月發動兵變,孫元化又犯下了過度綏靖的錯誤,要求朝廷以招撫為主,以至叛軍攻佔登州,孫元化自殺不死,從登州出走,最後被朝廷抓捕斬首處死。
最後說說茅元儀。茅元儀(1594年9月17日—1640),字止生,號石民,明代文學家茅坤之孫。他自幼喜讀兵農之道,曾任經略楊鎬幕僚,後為兵部尚書孫承宗所用。茅元儀目睹明朝武備廢弛狀況,曾多次上言富強大計,彙集兵家、術數之書2000餘種,歷時15年輯成《武備志》,對後世影響較為深遠,《武備志》總結了明朝二百多年的軍事技術,雖然不免有不少錯訛,甚至也有不少在今天看來屬於封建迷信的內容,但仍不失為當時的一部重要的兵書。但是,《武備志》並沒有給茅元儀帶來多少好處,他以知兵之名被任為贊畫,隨大學士孫承宗督師遼東,與同僚鹿善繼、袁崇煥、孫元化等人一起,在山海關內外考察地形,研究敵情,協助孫承宗作戰,抵禦後金的進攻,併到江南籌集戰艦,加強遼東水師,提高明軍的戰鬥力。由於閹黨魏忠賢專權,孫承宗被排擠去職,茅元儀也隨之被削籍,於天啟六年(1626)告病南歸。次年十月,朱由檢即帝位,隨後殺魏忠賢,閹黨勢力大落,茅元儀即趕赴京城,向新帝進呈《武備志》,因被權臣王在晉陷害,被放逐到定興(今屬河北)江村。崇禎二年(1629)冬,後金騎兵直撲北京,孫承宗再度受命督師。茅元儀輔佐孫承宗收復四城,為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因功升副總兵,督理覺華島(今遼寧興城菊花島)水師。不久,水師發生兵變,他受到同僚的嫉妒陷害,又被權臣梁廷棟所忌遣戍福建。此後,茅元儀再也沒有機會為國家服務,一直受到權臣奸黨的排擠而在江湖上流亡,家產耗盡,寄人籬下,最後於崇禎十二年(1640)縱酒而亡。
從這三位有代表性的明朝知識分子的遭遇可以看出,明代腐朽的專制皇權政治,恰恰是阻撓他們發揮才幹的重要原因。在今天,我們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待他們,將他們讚譽為偉大的科學家,但是不要忘了在明代,他們是士人群體的一員,而不是專業科技人員,沒有專業的諸如中國科學院一類的機構容許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從事科技創新,整個社會對科技的重視程度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今日社會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他們要想獲得統治者的青睞,只有攀附權貴或者從事科舉考試,進入腐朽的官場,然而他們無法改變大明王朝混亂腐朽的政治現實,也因為種種個人因素而受到同僚的陷害和上級的打擊,最後鬱鬱而終,這恰恰說明了在傳統小農經濟的條件下,其所支持的專制皇權的官僚制度是無法給他們發揮聰明才智的空間的。
二清代科技:依然向前發展
明清易代雖然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破壞,清軍入關後的剃髮、易服、圈地、遷界、禁海等政策又激化了社會矛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科技的完全停滯和倒退。事實上,清代科技在明朝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
以清朝中前期為例,軍事技術方面,在湯若望等傳教士的幫助下,製造出來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龍炮」等科技成果,清軍的火器裝備率也非常高,甚至在某個歷史階段超過了明代。中國本土的科學家中,戴梓比較具有代表性,他博學多能,通兵法,懂天文演算法,擅長詩書繪畫,通曉天文、曆法、河渠、詩畫、史籍等,是著名的機械、兵器製造家,曾製造了「連珠銃」(又稱「連珠火銃」)和「威遠將軍炮」(「子母炮」)、 「蟠腸鳥槍」等火器。醫學方面。乾隆時官修的《醫宗金鑒》九十卷,徵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並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學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醫林改錯》一書。他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並對古籍中有關臟腑的記載提出了疑問。他通過對屍體內髒的解剖研究,繪製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為祖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地理方面。康熙時,曾組織人力對全國進行大地測量,經過三十餘年的籌劃、測繪工作,製成了《皇輿全覽圖》。這部地圖「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最後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根據測繪的新資料,製成了《乾隆內府皇輿全圖》。在這份地圖裡第一次詳細地繪出了中國的新疆地區。農學方面。清代的農書約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兩朝為繁盛。有《欽定授時通考》《廣群芳譜》《補農書》等著作。其中大型綜合性農書《欽定授時通考》,是乾隆二年(1737),由乾隆帝弘曆召集一班文人編纂的。全書規模比《農政全書》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書,各省大都有復刻,流傳很廣,國際上也頗有聲名。
進入晚清,中國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一部分愛國知識分子更是奮發圖強,試圖趕上世界科技的先進成果。僅軍事科技方面就湧現出來了丁拱辰、龔振麟、丁守存、黃冕等一大批學者,他們重視引進西方的火器技術,提高清軍的戰鬥力以抗擊外國侵略,但是在腐朽的清朝政府統治下,同明末一樣,腐朽的清軍戰鬥力並沒有因此提升,對外戰爭屢戰屢敗。因此,清王朝不是靠幾個專家就能免於滅亡的,和明王朝一樣,清朝腐朽的專制皇權制度,無官不貪的封建官場,迂腐可笑的保守文官,愚昧落後的民間社會,最終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三四民社會結構是古代科技變革的巨大阻力
中國皇權官僚制度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阻力,不過,更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的小農經濟社會才是中國皇權官僚制度的基礎,其產生的極為頑固的士、農、工、商四民社會體制非常頑固,才是中國科技雖然成就很大,但是發展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民社會體制下,士大夫群體處在社會的金字塔頂端,當然,跟這個群體平行的還有一些專制皇權政治下的世襲貴族和宦官也可以看作是金字塔頂端的那一部分社會群體,然而,士大夫群體文化水準遠超過統治集團中的其他人,因此在專制皇權政治以及儒家文化上擁有壓倒性的解釋權,因此也就獲得了很強的話語權,而傳統中國的官僚政治制度恰恰是為士大夫階級而量身定做的制度,它以科舉考試為選拔機制選拔人才,表面上看上去非常公平,但是從明清開始,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考試內容,以朱熹對四書的思想為準繩。這種考試製度,在一方面的確訓練出一些較為優秀的人才,但另一方面,考試內容同近代化所急需的科學技術沒有任何關係,這就導致了長於科學技術的士大夫只能將科技作為一種業餘愛好,或作為陞官的資本,他們的主要精力還是忙於鑽研四書五經和經史、文化,這就完全不能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積累所必須的專業性、高效性,導致了中國社會中士大夫身份的科學人才,雖然能作出一些不乏有創新的成果,卻無法在整個社會層面形成一種重視科學技術、重視人才的社會氛圍,再加上傳統中國社會的文獻保存極為不易,朝廷的重視程度也極為不足,更加增加了科技知識積累的難度。
四民結構不僅阻礙了士大夫群體的科技創新能力的發揮,也阻礙了非士大夫群體的科學人才突破社會身份的限制,發展科技創新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四民結構社會及其適應其的儒家保守主義思想,言必稱「三代」,動輒認為「井田制」、「周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的主張,對現代理性的科學思想、啟蒙思維存在著嚴酷的壓抑,這就造成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科學人才的思想和成果不能融會貫通,科技創新活動不能受到長期的刺激和鼓勵,再加上中國特色的官僚地主制度的長期存在,導致成功的商人很容易自覺轉化為官僚地主,大大抑制了中國商業資本的再積累,其轉化為資本主義產業資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就更不可能在生產力上給科技創新以巨大刺激,因此,中國古代的科技創新成就,同現代科學技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封建社會專制政治制度和小農經濟制度的頑固性,導致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困難重重,最終錯過了現代化的良機,這固然令人痛惜,但也是無法阻擋的歷史命運。晚清中國在各個方面都落後於西方,最後導致了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其慘痛教訓告訴我們,專制皇權制度必須推翻,腐朽的小農經濟下的官僚體系是近代化的天生敵人,迂腐、脫離實際的集權式的儒家文化不適應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需要,必須被時代所淘汰,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軌跡恰恰是拋棄了明清專制王朝的發展模式,通過中國人民革命和辛勤建設,走向了現代化社會的康庄大道,那種因為反感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就嚮往腐朽的明王朝的觀點,既幼稚,也膚淺。
推薦閱讀:
※專訪丨傲意信息倪華良:做價格便宜實用的智能假肢,幫助他們觸摸這個世界
※SOCKET套接字
※無厘頭問題:為什麼小米的生態鏈都叫「X米」?
※感冒藥可以製成毒品獲得更高利潤,藥廠會不會因此鋌而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