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超獨立美媽:我從來沒有為熊孩子煩惱過

點姐姐:

夭夭是我們Queen主義的新媒體運營總監,也是90後辣媽。我發現,這傢伙經常拋下老公和2歲的兒子跑出去交朋友、聽講座,要不就是隨時出沒在編輯群里吐槽、討論選題。

我派給她的任務非常繁雜,但她很少以個人理由請假或者拖延,我還經常在大半夜收到她鬼一般的信息,我估摸著,這一切都源於她有一個獨立、不粘人的良心寶寶。

她特別重視培養兒子的獨立性,每看到分離困難、黏人的熊孩子,白眼就能翻到天上去,極盡吐槽之能事,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前兩天,我把小朋友丟給媽媽,跑去和老公去玩了一圈。好容易丟開熊孩子,過過二人世界,臭美嘚瑟地發了條朋友圈,結果是這樣的~

藍後,我就把他們屏蔽了......

港真,朋友圈裡的評論絕對是最好的試金石,比發紅包啥的靠譜多了。

那些說我們不陪伴孩子,出去浪的人啊,且不重複「夫妻關係才是家庭關係的核心」這句名言了。

單是給自己的生活留白,留出一段時間來經營夫妻關係,沒事兒從爸媽的崗位上翹個班出來做對小情侶這件事兒,就草雞有意思。

畢竟,偷來的時間才最寶貴,偷來的約會才更值得珍惜嘛。

而且,我家這個畫風清奇的美寶寶,也壓根就沒有想過我。雖然想像里,他會眼淚汪汪坐在門口成為一尊「望母石」。事實卻是:我在每個無聊的排隊時間要跟他視頻一會,或者發現好玩的東西要和他分享的時候,他都只是一臉高冷的湊過來叫一聲「媽媽」,藍後就走了......

被叫的次數多了,就一臉不耐煩地說「媽媽,我在畫畫/玩球」,潛台詞就是,你別打擾我了。

回家以後,小盆友興高采烈地奔過來,還不知從哪裡學來一句「休息休息吧~」把我感動地一把老淚都要飆出來了。

可是親親、抱抱5秒鐘後,他就專註地拆禮物去了,除了幾句「謝謝媽媽"外,再沒多廢一句話。

有這麼個高冷的熊孩子,我經常會自我懷疑他是不是我親兒子,是不是愛我......

但是我之所以能夠把他丟下出去浪,就是因為他能足夠地獨立、不粘人啊。

讓孩子學會獨立才是你的頭等大事

一向覺得通過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學會獨立、專註地做一件事,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堂必修課。

蒙特梭利女士就指出:

「在兒童教育中,成人要扮演的是一個旁觀者、協助者,而不是教導者的角色。成人通過觀察,了解孩子的發展、進步及遇到的問題,然後決定給孩子提供協助的方法、時機,避免無端地干擾孩子。」

但是現實里有很多熊家長,卻總是不斷地去破壞孩子的專註力:

孩子要用積木搭一個小火車,橫向排列,他非要指導孩子縱向搭一個高樓;

孩子正在聚精會神地玩小車,他非要拿一本書來給孩子講故事;

孩子安靜地玩了五分鐘沒有理他,他就非要湊上去親親孩子臉蛋,摸摸孩子頭髮,表白「我有多愛你。」

拜託,作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就不要在孩子面前怒刷存在感,破壞他的專註力了,好咩?

在孩子的腦海中,積木可以做成城堡還可以做成吃月亮的梯子甚至可以變身齜牙咧嘴的抽象派大恐龍,你那體制化又僵硬的思維揣摩的來嘛?

還不如閉上嘴巴,讓他發揮想像力、獨自工作,給你打開一個神奇的世界。

還有一些家長,喜歡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衡量什麼東西對孩子好,並打著「為你好」的名義,粗暴地干涉孩子。

「你都玩這個玩具20分鐘了,有什麼意思,玩這個吧......」

「你畫的不對,樹是綠色的不能用這個顏色......」

「這個曲子昨天練過了,我們換一個.......」

花費金錢、耗費精力去為孩子選擇玩具、選擇課程,卻又一次又一次的干擾他的專註力、打壓他的想像力。等孩子長大成一個普通、乏味的人,又來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沒有想像力,你就是「父母皆禍害」的活體代言人。

兒童有自己的內在驅動力和秩序感,不去干涉他,將自以為是的「暴政」擱置一邊,就能看到孩子嶄新的一面。

」陪伴質量「和時間長短真沒多大關係。

很多人將陪著當成了「陪伴」,以為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夠長,就是好的陪伴。

和他一整天待在一起,你玩手機、他看動畫片,這不是真正地陪伴;

陪他出去玩,不斷地去「教育」他、「教導」他,還要逼他回家以後寫日記、畫下一天的經歷,這也不是真正地陪伴。

1、真正的陪伴是傾聽、觀察,而不是「教導」。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愛的意願的本質,是一種關注。

如果都不能百分百去關注、傾聽自己的孩子,怎能培養出一個有安全感、又獨立的寶寶?

陪伴他的時候,只需要去觀察、傾聽他,而不要做自以為是地一個「教育者」。孩子需要你時,第一時間給他回應,不需要你時,就安靜的在他身邊觀察他。

還要了解他不同敏感期的表現,順應他的成長規律,不管他做了什麼傻事,都不要粗暴地去干涉他。

我家寶寶剛剛兩歲,特別痴迷於「歸位」這件事情。

帶他去玩的時候,他最喜歡做的就是把散落各地的玩具撿起來、放好,和其他小朋友相比起來,特別傻、特別二。但我知道他正處在秩序的敏感期,雖然感覺丟臉,也不可以去干涉他,只是看著他搬過來搬過去。

如果我去粗暴地干涉他,讓他不能好好度過這個敏感期,長大後,他就會用「強迫症」、「潔癖」等種種問題來彌補這個敏感期的缺失。

2、陪伴質量越高,寶寶就越獨立

我每天的微信運動步數都是倒數第一,可是每天陪小寶散步就要走幾千步。

被手機綁架的我,如果陪他的時候也拿著手機,就會不停地發信息、回語音;如果這時他在旁咿咿呀呀說話,我還會嫌棄他打擾我的工作。這樣的陪伴,對我倆都是折磨。

所以陪他出去玩的時候我就會把手機丟在一邊,全心地陪他玩、感知他的世界。等回家以後,就告訴他「媽媽要工作,你先自己玩一會或者去找姥姥。」

然後我就會得到相當長一段安靜的獨處時間,來專心處理自己的事情。

有時回頭看他一眼,就會發現他在認真地在玩玩具,畫畫,或者自己翻著繪本喃喃自語。感覺到我看他的時候,抬起頭叫一聲「媽媽」,就又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3、陪伴質量越高,分離越容易。

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陪伴質量越高的父母,和寶寶分離就越容易。

因為寶寶知道,爸爸媽媽過一會就會回來,他們有足夠的安全感,就不會懼怕分離。

我家寶寶七八個月的時候,我就經常和老公溜出去看電影、吃東西,但我們每次出去的時候並不會刻意避開寶寶,而是大方和他說再見。他雖然懵懂,但是相信我們一定會回來,也就不會哭鬧。

如果是每次都悄悄溜走,寶寶沒有心理接受過程,反而會更不安、更吵鬧。「總是被恐嚇」我不要你了」的寶寶」,也會特別懼怕分離。

對產生「分離恐懼」的寶寶,父母更要多「陪伴」,多給他的儲愛槽里儲存愛、儲存安全感,不要怕寵壞他,更不要怕陪他越多他越黏人。

沒有被「愛」壞的寶寶,只有「缺愛」的寶寶。

寶寶得到的愛越多、得到的陪伴越多,就會越獨立、越不黏人。

也只有高質量的陪伴,才能真正讓孩子得到滋養。在高質量的陪伴中長大的小孩,會充滿好奇地去探索新奇的事物,自信滿滿的去做事情,不畏懼、不恐慌、不自卑、不膽怯。

並且,善解人意地寶寶知道父母每天要花大量時間在無聊的應酬、泡沫劇上,他們才不會扼殺你全部的時間。

有數據研究,每天1小時的全身心陪伴,就能讓寶寶感覺到自己是在真正被愛,他們就會滿足了(看人家多體貼)。

如果你連這1小時的時間都不願意給他,那他就會通過黏人、哭、不自信種種做法來吸引你的注意力,奪回屬於他的爸爸媽媽咯。

所以,如果我家寶寶需要我陪伴他,過來黏我的時候,我就會趕緊放下手頭事情陪他一會。

就算為了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全心全意地陪伴他這件事兒也是只賺不賠吶。

作者:夭夭,Queen主義編輯

推薦閱讀:

qq傷感個性簽名_是不是一樣沒有煩擾 才能過的比你好
《女青年160825》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
「沒有人看見過黑洞
撤回也沒有用,簡單一步教你如何查看女票撤回的圖片!
沒有平白無故的分手,只是做得不夠

TAG:孩子 | 熊孩子 | 獨立 | 90後 | 煩惱 | 沒有 | 美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