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發生機制
而實際情況是,雖然2009年M2增長了10萬億,中國根本就沒有出現惡性通脹(喊「惡性通脹」的人根本不懂,「惡性通脹」是指貨幣信用崩潰。房地產的上漲與不正確的房地產政策有關,也與總量貨幣政策無關,對此一些人也分不清楚,將房地產的畸形上漲歸結於總量寬鬆的貨幣政策)。但是,包括央行貨幣管理層的人員,大多也都是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觀念持有者,理論底氣不足,因此,當5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1%,就連忙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一方面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至17%、另一方面發行央票收緊貨幣供給。
接著,就發生了與2008年(從2007年「兩防」開始)緊縮的貨幣政策後相類似的具有戲劇性的一幕。股市大幅下跌,中小企業資金緊缺,民間地下信貸利息高漲。經濟不僅沒見到通脹,反而出現相當程度的通縮苗頭,國民經濟的各項先行指標直線下滑那樣一種在2008年曾發生的可怕的景象在今年六、七月份時再次重演。不過,有了2008年的緊縮貨幣政策所造成的歷史教訓,管理層對緊縮貨幣政策所造成的危害還是保持很高謹惕的。正象2008年那樣,今年六月份領導人再次紛紛出動各地調研,緊縮的貨幣政策恢復到適度放鬆。
為什麼消費物價指數(CPI)明明在上漲,卻不能用緊縮貨幣來進行控制?
為什麼貨幣政策不能從緊,一從緊經濟就出大問題?
為什麼現在的宏觀調控「兩難」問題那麼多?「兩難」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兩難」問題的實質,是持與現實完全不符的、完全錯誤的貨幣理論與觀念來觀察CPI,來調控貨幣,因此才產生南轅北轍的結果,橫豎不對勁。
其實,我從2007年就開始大力講授這方面的理論,2008年發了《我國宏觀調控的應有體系與方法》等一組關於宏觀調控的文章, 2009年月份再發《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經濟高速發展所必須的》等一系列相關文章,對今年五月央行的再次緊縮貨幣,即發文《央行又在緊縮貨幣置頂首頁》文章,陳述緊縮貨幣必將給經濟造成哪些危害。可以說,我的《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的寫作動因,就是因為貨幣主義的錯誤觀念,已嚴重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的後續發展。雖然這次緊縮貨幣的錯誤政策二個月後就得到了部份的糾正,但必竟已給經濟造成了波動與不必要的損失。從這其中可以看出,錯誤貨幣理論並不是象一些人認為僅是說說而已,而是會影響到決策,對國家、對人民是有著千萬財富的損失的。只有正確的理論才是實現正確的宏觀調控,保證國民經濟順利而快速發展的依據。
下面將通過幾個分題,講述《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中所論述的當代貨幣運行的特徵與過程,其對物價指數有的影響。必須說明,由於所涉及的理論比較複雜,這裡僅只是個對理論結論作簡要的演示性的說明,不作論證,省略複雜的關係說明。要真正弄懂當代信用貨幣新理論,還是需要看原著。一、經濟的時代變化引起的貨幣運行規律的變化
《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指出,當前世界經濟所處的是壟斷金融資本主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的經濟有三大特徵:
一是全面的產能過剩與資本過剩,消費需求相對不足。傳統的貨幣數量論所描述的貨幣與通脹的關係大多是發生在物質生產還相對緊缺,消費生產還是相對不足的階段中的情況。歐美國家在60年代以前,由於戰爭和戰後重建,生產能力是相對不足,物資仍是相對緊缺。而經歷戰後30年的高速發展,歐美國家已逐漸相繼進入生產過剩與資本過剩的新階段。我國則是在進入到21世紀才後,消費品生產才徹底改觀,從而進入到生產相對過剩的階段。弗里德曼的《美國貨幣史》所考察到的貨幣運動,是局限在60年代以前(1867-1960)的這一階段的貨幣運動。時代變化了,貨幣運行規律必然要發生變化。但人們在讀《美國貨幣史》的時候,卻總是忽略弗里德曼所描述的貨幣所處的時代與當今有什麼不同?其實,《美國貨幣史》出版發行之時,恰恰是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論開始過時之時。在新的條件下,特別是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元與黃金脫鉤,金本位制貨幣已成為歷史,世界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信用貨幣時代,貨幣的運行規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代。其中一個巨大的變化是,貨幣數量的變化與通貨膨脹之間只是一種可能關係,並不是必然的關係;哪種情況下會引起通脹,哪種情況下不會引起通脹?這個問題遠比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論中的增發貨幣=通貨膨脹那種簡單關係複雜得多。
人們被弗里德曼《美國貨幣史》中大量的實證數據所鎮服,但恰恰是弗氏的這種將貨幣運行過程當作黑箱,不問貨幣的運行過程,只考察貨幣輸入與輸出的結果,這種黑箱式的研究方法,將西方宏觀經濟學導入了死胡同。經濟規律產生於運行的過程中,當詳細考察運行過程後,就會發現原因與結果可能是個互為因果,也可能是因果倒置。不幸的是,恰恰是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論的結論,在當代的貨幣運行過程中,發生了因果倒置。即因為壟斷金融原因、資源緊缺原因,造成了物價上漲,反映這種上漲的貨幣需求增加,引起的貨幣數量必須增加,而不是貨幣數量的增加引起物價的上漲。
貨幣數量論的錯誤實在太多,要真正認清這些錯誤,就必須要遵循《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的思路,從當代貨幣的本質特徵、貨幣的運行過程開始,對現實地考察貨幣運動,才能找到當代信用貨幣的運行規律。
二是壟斷金融佔據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世界壟斷金融美國壟斷金融財團為代表。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美國壟斷金融全面興起。在我的理論中,「壟斷金融」與「金融壟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金融壟斷」是指金融資本對生產資本的壟斷,「壟斷金融」則不僅包括了是指金融資本對生產資本的壟斷,而且包括國際壟斷金融資本對金融全行業的壟斷經營。例如,美國金融控股公司,控制並壟斷經營著包括儲蓄信貸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經紀公司、保險公司、期貨交易所等全行業的金融業務,不僅僅是控制著生產性資本的經營環境,同時也使得實行了全市場化的不發達金融國家也受其掌控(為何美國動用一切手段要我國開放金融市場,其原因就在於此)。此一金融壟斷的時代性變化,使得曾經發揮過有效保值工具的金融衍生品,不再是有效的保值工具,而是通過掌控大宗商品定價權、貨幣與匯率定價權,對生產性資本、生產性國家實現掠奪的工具。因此,傳統的商品供求與價格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壟斷金融財團也能製造「通脹」(通過大宗商品漲價或美元匯率、幣值的貶值,通過輸出通脹的手段,使生產國產成本大幅提高)。此種「通脹」的產生與各國自已的貨幣政策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對這種「通脹」(以物價上漲為「通脹」實際上是個錯誤的概念,這裡沿俗成),如果緊縮本國貨幣應對,會發生國民福利的輸出。
美國的貨幣政策將控通脹作為目標,與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通過財政赤字的數量來掌控美元的幣值有關,其國際儲備貨幣的與地位與被動跟隨美元匯率的人民幣完全不同。如果實行的是與美元浮動匯率則又是另外的一種情況。輸入性通脹在貨幣政策上唯一的解是升匯率,但此又會與其它事情相關連。在輸入性通脹的情況下貨幣需求會增加,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以緊縮貨幣政策來應對就會發生貨幣流動性不足。
美國國際壟斷金融財團近年來通過壟斷金融手段,從中國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只是因為金融危機才將自身玩砸了。本次美國金融改革法案的重新規範,並沒有真正束縛壟斷金融財團的手腳,可能其掠奪的手法更注重於國外,因國外監管法規還是空地。我國將高盛等美國金融財團視為管理顧問和銀行的戰略合作者,事實證明其設置的很多陷井我們並不能事先識別和有效防範。這其中最關健的是一直甘心情願地接受錯誤的(美國人自已並不用的)貨幣理論的誤導。到目前為止,只有《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才能挽救這種迷失,給你新武器重新武裝。
三是當前世界已進入「資源經濟」時代,資源已開始對經濟發展產生束縛作用。此一時代特徵我早在2006年的「《資源經濟》論」中就已作了描述。現在,雖然「資源經濟」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從經濟理論上,多數人還是在信奉著「看不見的手」,忽視由資源束縛而產生的對供求關係與價格關係的重大影響。在資源束縛條件下,因資源緊缺則會發生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原有的供求曲線失靈了,市場的自動均衡規律也失靈了。如果將此種條件下的物價上漲也看作是通貨膨脹,並意圖通過緊縮貨幣來控制,則顯然是適得其反的。同樣,因資源束縛而產生的漲價,需要再度增加投資以緩解緊缺,而漲價所代表的貨幣需求也同時增加。如果不問源頭,只是機械地以CPI、PPI指數作為控通脹、緊貨幣的依據,問題就大了。當然管理層對此還是知道的。例如,2008年初的豬肉大漲價,引起了CPI指數的大增,管理層則加大對養豬場的投入。從廣義上說,農產品、勞動力都是資源。不過有一些資源還沒有形成緊缺而已。
不顧此時此地的變化,不顧時代特徵的變代,一味照搬西方哪怕是成功過的經驗,或是權威書本上的東西,在實踐中必然會招致失敗,此在歷史上就有過王明作教訓。即使是當時正確的理論,如果是些頭腦簡單者死讀書、讀死書者,同樣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何況西方貨幣主義理論是根本錯誤的理論。
象我國2008年的CPI指數直上8%,今年四月的CPI指數的3.1%,其中有多少是由進口原油、有色金屬等資源性大宗商品漲價傳導而產生的?有多少是因農產品季節性漲價、自然災難所造成的漲價而產生的,國家的統計數據無考察無說明,這些不能被貨幣政策所調控的因素如果不分離出來,而動用貨幣政策就是盲目的做法。但是不幸的是,上述的兩次所發生的情景中都動用了緊縮貨幣的政策,結果都造成了貨幣緊縮、經濟(或先行指標)直線下滑,損失是巨大。對2008年執行「兩防」緊縮貨幣政策我有專門的系列分析文章存在博客中,在《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中也有相關的分析。這些教訓說明,正確的貨幣理論對國家來說是價值千均的。通貨膨脹通常定義為,因貨幣供給大於對貨幣實際需求,導致貨幣貶值;是指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現在人們將凡物價上漲就看成是通貨膨脹,實際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應將物 價上漲與通貨膨脹嚴格區別開來,才能正確進行理性的思辨。雖然不能絕對地否認「通脹」與貨幣數量的關係,但當代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很多情況下物價上漲與貨幣數量根本沒關係,而且,上一篇文章已經例證,在有些情況下是因為物價 上漲引起貨幣(需求)數量增加,物價上漲是原因,貨幣數量增加是結果。弗里德曼貨幣主義在這裡是將因果倒置了。
不管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中,都已證明貨幣數量論是絕對錯誤的。不要說已經錯了,既使是過去在美國正確的理論,如果照搬於現實的中國,也是錯誤的。歸納一下照搬貨幣主義理論於中國實 踐的錯誤,還有如下四點錯誤:
1、金本位貨幣與當代信用貨幣在本質上的不同,以國家信用為保證的貨幣已經不守原來金本位制自有價值而派生的「中性」的屬性,貨幣已經不具有保值的功能、原有的貨幣價值保值功能已經 演變成價值保持功能,而且是各國進行宏觀調控的政策工具,貨幣的這些功能變化,是不以個人、個別國家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任一個別國家想「不」都不行的。
2、時代的變化,歷史時期的變化。壟斷金融資本主義時代有著大量的過剩資本,這些都是由過剩的而且能實現快速流動(包括跨國)的貨幣構成的。從數量上來說,貨幣早已很多很多,「通脹」 在你出生之前已經發生過N多次了,已經「通脹」到有些麻木了。再增加一些也不一定就能形成「剌激」,不增加「通脹」也不能說就不發生。所以說,時代的變化使貨幣數量論早已過時。
3、國別的不同,美國貨幣是世界儲備貨幣,在美元眼中,全世界都是一個大家庭(或一個國家),每年都要用赤字財政來增加美元世界貨幣的流動性和控制美元幣值,「通脹」指標就是美元幣值 的指標。以控「通脹」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國經濟是封閉的,不與外國發生貿易與貨幣流動,這種情況與美元也是一樣的,「通脹」指標就是貨幣幣值指標。但當一國與他國發 生商品流與貨幣流時,則可以通過流入商品的漲價和外匯的貶值而使本國內物價上漲,也就是「輸入通脹」。這時本國的「通脹」指標就不再是本國貨幣幣值指標,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世界儲備 貨幣的幣值指標。此時,如果意圖通過緊縮本國貨幣來治理這種「通脹」,就如同別人得病,自已吃藥一樣荒謬;不僅如此,而且還會增加因緊縮貨幣所造成的幣值損失(因貨幣緊縮而可能造成幣值 上升,從而拉大與貶值外貨幣的差距),和緊縮貨幣給經濟發展所造成的損失。
4、土地、勞動力二大資源的價格上升,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已成為剛性的推動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歐美國在發展的過程,這二大資源價格的上漲,雖然也是推動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但這些 國家還有著向第三世界、或不發達國家轉移成本的機會,而我國為出口導向獲得價格優勢,一開始就將土地和勞動力價格降到了不能再降的底線,今後的任何提高國民福利的措施都會引起土地價格、 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而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的任何上漲,都會成為產成本(物價)推高的因素。由此所引起的價格上漲除部份可由人民幣升值替代外(見蔡定創《人民幣升值的替代途征》),沒有 任何向國外轉移的可能。由此所引起的價格上漲也是貨幣政策所不能調控的。經濟學理論是一種高度抽象的使用概念進行思維的學問,能準確地運用概念思維是對一個經濟學者的最基本要求,否則,特別是在宏觀經濟學裡,就會產生差至毫釐,失之千里的結論。但是,經常可以看到我國的一些經濟學者將房產價格說成是資產價格,並且與股票這種資產價格混用在一起。這就是一種典型的連概念都拎不清學者。
為何房地產價格不能說成是資產價格?資產是指資本所擁有或控制的資源,其帶有資本的屬性。而房產在企業使用或作投資品時,才是一種資產;對普通居民來說則是居住消費品。這就是說房產具有二重性。這種二重性決定了房產價格對貨幣政策的反映,貨幣政策在其中的傳導機制與股市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能將股票價格與房產價格通通都稱之為房產價格。如果在此基礎上大談宏觀調控、貨幣政策,都是幾近胡說。
由於房產的這種二重性,房產與股市在對貨幣政策的反映上有著完全不同的機制。房產只有在作為投機品時,才會象股票一樣,資本是以預期的資本利潤率作為是否投入的依據。居民居住消費時,資金是否進入則是以可支付的購買力為依據,這其中包括按揭貸款所形成的增量購買力。而銀行對居民的居住消費這一塊貸款,由於有抵押作堅實的基礎,所以常常被銀行當作優質貸款項來對待,會優先於有風險的投資貸款而發放。而投機性的房地產購買通常也是偽裝為居民消費購買以獲得按揭貸款。因此,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緊縮的貨幣政策對其效果不大。因為,不管是貨幣政策如何的緊縮,銀行都是將房產的按揭貸款優先於其他有些風險的資本類貸款而發放,結果,貨幣政策緊縮的首先是投資風險最高的股市,其次到中小企業投資等,房產是排在最後的。
因此,對房地產價格的調控,在貨幣政策上不能用總量緊縮的政策,只能用專項的改變按揭貸款比的方法(詳見蔡定創《當前房地產調控政策誤區》)。今年四月以來,我國的房地產調控新政也正是循著這一方式進行的。如果意圖用總量緊縮的貨幣政策對房價泡沫進行調控,首先傷及的是股市,其次到中小企業,最後才傳遞到房地產。如果讓緊縮的貨幣政策作用直到傳導到房地產後才收手的話,在「雙輪經濟」的自激作用下,在傳導到房地產之前經濟早已崩潰了。
一些大談「資產價格泡沫」者,將房產與股票混同,將房地產價格漲跌機制與股票漲跌機制混同,大談資產價格漲跌與貨幣政策寬鬆與否。這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西方貨幣主義的思維方法,即只問貨幣輸入端的鬆緊與輸出端的價格漲跌的結果,不問貨幣運行的過程與作用機制。從這些事例可以證明,如果我們將弗里德曼貨幣主義看作是庸俗經濟學,是頭腦簡單人之經濟學是一點也不過份的。
我在《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中,通過對貨幣運行過程的詳細考察,已揭示了貨幣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大經濟體不同的作用機制,股市是虛擬經濟的主體,而房地產則是實體經濟,其運行機制是完全不同的。此也決定了房地產與股市具有完全不同的對貨幣的需求原理,不同的貨幣供給機制:股市能創生價值,影響貨幣的外供給,房地產是實體經濟,只會產生貨幣的內供給機制。這個過程以及作用機制是十分複雜的,完全不是那麼簡單的增加或減少貨幣的輸入,就輸出價格的漲跌,「通脹」或「通縮」的。
特大城市中的房地產,還是一種嚴重受資源約束的產品,在當代巨大的過剩資本的炒作下,會產生嚴重的價格泡沫。有關其調控不是本文的話題,這裡必須要弄清楚的是,(主要的)不是因為貨幣政策的寬鬆與否而產生房產價格的上漲(應該說寬鬆的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形成也不是說一點影響也沒有,影響還是有些的,這裡主要是說這種影響與其他的各種影響因素比較排行靠後一些)。而是因為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從而產生對貨幣需求的增加(貨幣數量論者在此同樣將其本末倒置了)。
房價雖然不計入CPI指標,但它所導至的企業生產成本的上漲,勞動力個體的生活成本上漲,最終都會向CPI傳遞。但這問題就來了,由於房價上漲的價格傳遞到CPI,有一個比較大的時滯,這個時滯是二年、還是三五年?到目前還沒有任何這方面的研究。那麼當前的CPI指標所反映物價漲幅,就有可能是二或五年前傳導而來!實際上,前文所論及到的輸入性「通脹」、資源性「通脹」等都有不同的傳導時滯。那麼,依據現在的CPI指數而出的貨幣政策,難道還能調控三五年前的房價不成?據此說明,以控「通脹」或說是以CPI指數作為貨幣政策調控的依據,有可能是一種很荒謬的事。現實中已經發生以貨幣政策為控「通脹」的宏觀調控,發生「兩難」問題增多,貨幣政策一松就亂,一緊就潰的反覆教訓,是該明白以控「通脹」為目標的貨幣政策是根本錯誤的時候了,是該明白以西方貨幣主義作為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是吃錯了葯。
推薦閱讀:
※體制之門:宋代的官場進入機制
※教你一套機制,3步篩選真命天女
※常任理事國的在位機制應該改改
※孫立平嶺南演講:建立防止既得利益集團扭曲改革的機制
※在線互評機制是MOOC成敗的關鍵套件
TAG: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