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擁有健康?
如何擁有健康?
健康就像幸福一樣,很難有明確的定義。當我們生病時,渴望能擁有健康,但在健康狀況良好時,就忽視了它的重要性。健康的身體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很少有人能夠完全享有這個權利。對於如何獲得健康,人們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認為是運動是最重要的;有些人認為心理因素是至關重要的,而對於從事營養學研究的人士而言,食物才是影響健康至關重要的因素。
近年來,現代營養學的發展和亞健康人群的日趨增多,許多學者開始呼籲社會民眾,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健自己的身體,在飲食上及時給予身體所需的營養,從而達到以保養減少醫院治療的健康理念。
營養學是比較新的一門學科 ,但它不是一門全新的知識,營養學發展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最早的醫典<<黃帝內經>>已經對營養有有了明確闡述,強調「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禽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可謂最早的營養學理論。不過,古代人的營養認識只是感性的。人們對營養的認識伴隨著人類的發展歷程,雖然在不斷進步,但是直到十八世紀才開始有了快速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營養已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人們希望通過改善營養以促進健康。而如何吃才會健康,一直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說,營養就是多補充蛋白質如:魚、動物性食物;也有人說,魚類、肉類不能多吃,要多吃青菜,豆腐。而這些都是片面的。要全面的獲取營養保健信息,就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知識。而知識是在生活中不斷學習累積而成的。在需要時就可以拿出來運用。
生活中,發燒了,不知是怎麼引起的,胃腸不好,不知如何改善,大多數人習慣將自己交給醫生,可卻沒想過,醫生雖然是具備專業醫學健康常識的人,但不是最健康的人群。許多醫學工作者一輩子都在研究一種病,可他也會患有這種病,如治療腦瘤的醫生也會得腦瘤,研究內分泌系統疾病的醫生也會得糖尿病,其結論是:醫生是世界上不會保養的人之一。
什麼因素導致人們的身體容易生病,容易衰老,經常處於亞健康的狀態呢?
一、膳食結構的失調
現今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現代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促使一些現代人食物趨向於精細,高脂肪、高熱量、高蛋白「三高」的飲食結構。而隨著工作節奏不斷的加快,使人們用於烹調三餐的時間越來越少,一些人就不吃早餐。午餐選擇快餐、油炸之類的單一食品,而晚餐常常是大於大肉。這樣的飲食結構,勢必造成人體所需的營養嚴重不平衡或營養不足,久而久之,就導致了肥胖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動脈粥樣硬化等患者增多。
二、 環境的污染
自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已有3500多種人造的化學製品被應用於加工食物,包括殺蟲劑、抗生素以及穀類和肉類中的激素的殘留。這些對身體有害的物質不斷被攝入,不斷在身體中積累,當超過身體的解毒能力時,毒素就會在脂肪組織中堆積,人類四分之三的癌症和攝入過多的毒素有關:其一,可能使致癌的化學製品;其二,吸煙而吸入的大量自由基,包括從關節炎到慢性疲勞的許多問題都與毒素的積累有關。
據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謝克特曼教授的研究表明,一名吸煙者每天攝入的VC的量要200毫克以上,才相當於一名不吸煙者每天攝入60毫克的營養學會標準日推薦量。諸如此類的存在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為了代謝毒素勢必要消耗大量人體的營養物質。
三、 生存的壓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壓力的時代,經濟壓力、家庭壓力等,壓力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壓力也成為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一天繁忙工作的結束之後,你會感到特別疲勞,這僅僅是身體上的;心理上的,比如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或者生意場上的競爭,被對方至於極度被動局面等,都可能造成自己身體的損耗,長期下去,再得不到更好的保養與維護,就將面臨病倒的可能。
四、自然的損耗
人之所以衰老、疾病、死亡 ,是因為身體的細胞長期的損耗不能及時的修補,最終導致細胞的死亡速度加快而造成的。因為人體是要進行新陳代謝的,新生細胞替代衰老死亡的細胞,以維持機體組織的正常活力,這期間如果能給予充足的營養,加速新生細胞的生成和維持原有細胞的活力,這樣的生命體就是健康的。如今人們得了腫瘤或糖尿病,不是今天突然莫名其妙得的,而是幾十年來日積月累,以及不正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造成的細胞不斷損耗的結果。
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讓人類的壽命沒能徹底走完,幾乎都減少了一半左右,並且在生存的同時也不能做到真正的健康。今天提出以養代修的理論並非偶然,從人類未來的發展和人類生存的本身也是絕對需要的。
前邊提到了影響人類健康的幾個方面,為了很好的改變這些因素,以達到預防,保健代替住院維護的目的,特用以下文字加以講解。
一 、平衡膳食
1、主食與副食的平衡,。每餐按個人食量的不同,再吃各種蔬菜、肉食等副食的同時,要添加相應的主食,包括穀類、麵食等,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及無機鹽,可以滿足人體生長發育的需求。
2、酸性食物與鹼性食物的平衡。正常的人體成弱鹼性。如果出現弱酸性或鹼性變化時,人就成了亞健康狀態,就有易疲勞、免疫力低下等表現,為了保持體液的酸鹼平衡,防止酸血症或鹼血症的產生,可以從日常的飲食中調節,比如海帶、醋為鹼性食物,而肉類是酸性食物,在烹調時可一起食用。
3、雜糧與精糧的平衡。雜糧中含有人體必需的膳食維生素,可以改善消化,促進消化系統的工作,防止便秘,減少體內毒素。然而單純的雜糧因口感不佳,故一些人不愛吃。精糧口感好,但營養成分微乎其微。這就要求食用時按比例雜糧與精糧搭配吃。
4、葷與素的平衡。葷類食物脂肪含量較高,大量食用易使人發胖,在增加人體能量的同時,也給高血脂、糖尿病種下了禍根。長期素食,也會導致營養的失衡,只有合理搭配,才能保證良好的機能。
5、飢與飽的平衡。工作繁忙或減肥等原因,容易導致人們飲食不規律,造成營養失衡及消化系統疾病等。只有定時定量、不偏食、有規律的攝入營養,才能使機體保持良好的狀態。
還有其他的一些平衡:寒與熱的平衡;攝入與排出的平衡;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之間的平衡;等。合理膳食應達到以下要求:
(1)攝取的食物應供給足夠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以保證機體活動和勞動所需的能量;保證機體活動和勞動所需的能量;保證機體生長發育;維持和調節體內的各種生理活動;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適應各種環境和條件下的機體需要。
(2)攝取的食物應保持各種營養平衡,包括各種營養攝入量和消化量以及各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
(3)食物通過合理加工和烹調,儘可能減少食物各種營養素的損失,提高其消化吸收率,並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形,使食物多樣化,促進食慾,滿足飽腹感。
(4)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別按30%、40%、30%分配為宜。
根據中國居民實際情況,一日三餐食物總量控制在:穀類400左右;蔬菜
推薦閱讀:
※怎樣防治疥瘡?
※頸椎疼,脖子僵?這些壞習慣一定要改
※有人說吃飽飯用手搓肚子會越搓越大,還有人說用手搓肚子可以幫助燃燒小肚子的脂肪,該信誰呢?
※如何讓健康的骨頭不打「折」?
※「臍帶血存儲無用論」的三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