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對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機及辨證分型的認識的論文---中醫學論文
中醫學對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機及辨證分型的認識
近年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 酒的生產和消耗不斷增加, 飲酒對身體各臟器的損害日益顯現,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我國一般人群飲酒率為59.5%,酒精性肝病發病率約佔飲酒者的20%,估計該病患者已過1000萬,且有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為此,酒精性肝病已逐漸成為慢性肝病中越來越值得重視的課題。 酒精性肝病在中醫古文獻以「酒疸」、「脅痛」、「傷酒」、「酒癖」、「酒脹」、「酒鼓」等病名稱之,一般而言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可按傷酒、脅痛、酒癖等論治,而酒精性肝硬化則屬酒癖、酒臌等病證[1]。近年來中醫學對酒精性肝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不論是病因病機或辨證分型都有總結,為中醫藥治療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1 病因病機 1.1 病因探析:中醫認為酒為水谷之精氣,其氣剽悍而有大毒,濕熱之品,味甘、苦辛、性濕、有毒,入心、肝、肺、胃經。《內經》論「酒性苦熱」。《新修本草》指出「酒,味苦,大熱有毒」。《聖濟總錄》曰:「酒性辛熱」。《本草綱目》也認為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少量飲酒,可助血脈,行氣血,但如《內經》所云「以酒為漿」可致病,入胃則酒脹氣逆,內傷於肝膽。wWW.11665.com《醫商意》指出「蓋酒之傷人,濕而且熱,永久不變」。《景岳全書?雜證謨》明確指出:「少年縱酒無度,多成水鼓。蓋酒為水谷之液,血亦為水谷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類,故直走血分」。秦景明《症因脈治?內傷黃疸》有:「酒疸之因,其人以酒為事,或飲時浩飲,大醉當風入水,……則酒疸之證成矣」的論述。清代張璐《張氏醫通》亦曰:「嗜酒之人,病腹脹如斗,此乃濕熱傷脾而成此病」。嗜酒無度為長期致病之因,而素體稟賦不足,脾胃虛弱為發病內因。《聖濟總錄》稱「論曰胃弱之人,因飲酒過度……謂之酒癖」。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言「蓋酒之為物,隨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有濡唇而輒亂者」,說明了其中長期飲酒,酒毒濕熱內蘊為主因,而體質因素的不同則是發病的關鍵,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述「勇者氣行則己,怯者則著而病也」。 1.2 病機推演:《諸病源候論》認為:「酒精有毒,有復大熱,飲之過多,故毒熱氣滲溢經絡,浸溢臟腑,而生諸病也」。《內經》亦指出「以酒為漿」可致病。故其病因病機是飲酒過度導致脾胃損傷、濕熱內蘊、脾失健運、氣機不暢論文聯盟http://收集整理、氣血失和、痰濁內生、氣血痰搏結而致病,長期大量飲酒造成酒毒濕熱之邪內蘊不解。酒毒之邪傷人,脾胃首當其衝,壅塞中焦,釀痰生濕,痰阻氣機,肝氣因之不暢,而成肝鬱之證。濕熱之邪,灼傷陰液,導致肝腎陰虛。肝氣鬱結,一方面克脾犯胃,可使脾氣愈虛,水濕更盛;另一方面使肝脾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瘀阻,氣滯血瘀。脾虛不運,水谷之精微則不能游溢於腎,腎之精氣必然衰減,因而導致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水泛於內。命門火衰,不能溫運脾陽,脾陽愈虛,腎陽愈衰,水濕更加不利。總之,本病由於脾胃、肝、腎功能相互失調,終至氣、濕、痰、水、血內停腹中,形成本虛表實,虛實夾雜之證。根據飲酒的時間長短,飲酒量大小的不同以及病變程度的不同,本病的發展也按傷酒、酒癖、酒疸、酒鼓幾個階段進行,其中酒疸可在其他階段中並見。 1.3 發病節氣:中醫除了認為人的生理活動依循天地四時節氣作出改變,同時也指出人若不適應四時節氣變化就會很容易感受六淫病邪,繼而發生惡寒發熱等一系列疾病。而對於肝病來說,《黃帝內經》這樣一段關於肝病病情的論述:「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而現代研究表明,這種以自然節氣變化作為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的理論確實成立。北京高京曉等[2]研究了4513例肝炎發病的時間,通過病數整理和節氣統計,發現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後皆為肝炎發病高峰期,並且就全年各節氣分析白露前後肝炎發病數逐漸增加至大寒前達到高峰。總的來說,對於中醫而言按傷酒、脅痛、酒癖、酒臌等論治酒精性肝病,發病有一定的規律,多數以冬春季節為主,而以清明、霜降節氣前後為發病高峰。 2 辨證分型 臨床上對於酒精性肝病的辨證分型紛繁複雜,尚無統一標準,大致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辨證分型。 2.1 按臨床中醫藥治療進行辨證分型:王伯祥[3]通過臨床中醫藥治療辨證分型分6型: ①濕熱蘊結型,患者肝功能多不正常,臨床已發展為脂肪性肝炎或肝硬化階段, 證多見目黃,身黃,尿黃,納差,噁心,嘔吐,口乾口苦,右脅脹痛,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數;②膽熱瘀積型,證見腹脹脅痛、口乾口苦、噁心納差、便秘尿黃、舌紅苔膩、脈弦數;③肝鬱血瘀型,多為肝纖維化或肝硬化早期患者,可見肝掌,蜘蛛痣,證見脅下痞塊,脅肋脹痛或刺痛,腹大堅滿,口渴不欲飲,面暗色黑,體倦乏力,納差,舌質紫紅或有紫斑,脈細澀者;④肝鬱脾虛型,證見脅肋脹滿、疼痛,身軟乏力,精神差,納差,噯氣,腹脹,腸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者;⑤脾陽不足型,多見於酒精性肝硬化晚期,而晚期中屬陽虛者較少見, 證見腹脹,納呆,神倦乏力,肢冷怯寒,下肢浮腫,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溏薄,舌質淡胖或膩,脈沉弦者;⑥肝腎陰虛型,此型多見於脂肪性肝纖維化或肝硬化早期,證見脅肋隱痛,納差,神疲,腰膝酸軟,口乾咽燥,心中煩熱,面色晦暗,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張明雪[4]通過臨床中醫藥治療分3型論治:①痰濕中阻、土壅木郁、氣滯濕阻型;②酒濕濁毒搏結氣血,水鼓癖積型;③酒癖血瘀氣滯型。
轉貼於論文聯盟 http://www.ybask.com裴道靈等[5]按臨床表現分為三型:①肝鬱脾虛型:右脅脹悶,脘悶食少,飢不思食或稍食即飽,體態較胖,動則疲乏,氣短嗜睡,舌淡,苔白,脈弦或弦細;②血瘀痰阻型:右脅隱痛或刺痛,可捫及癖塊壓痛,面色晦暗論文聯盟http://收集整理,胸悶不舒,脘腹痞脹,食少納呆,舌質暗,苔薄黃膩,脈細澀;③肝腎陰虛型:右脅隱痛,口渴欲飲,腰酸乏力,潮熱心煩,常伴有慢性肝炎史或糖尿病史,舌紅苔少,脈沉細或細數。 朱均權[6]認為:酒精性肝病整個病變過程有脾虛痰濕或濕毒內蘊→肝鬱氣滯→痰瘀互結的發展趨勢,辨證分型可分為:①脾虛痰濕型:表現為胸脅隱痛,腹脹不適,脘悶便溏,面色萎黃,神疲納呆,頭暈噁心。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緩。②濕毒內蘊型:表現為胸脅脹痛,脘腹痞悶,面有油脂,睏倦乏力,噁心嘔吐,口乾口苦,小便黃濁,便秘或穢而不爽。舌紅、苔黃膩,脈弦滑。③肝鬱氣滯型:表現為兩脅隱隱脹痛,脅下痞塊,腹脹不舒,善太息,口苦便干。舌質淡紅或紅、苔薄,脈弦滑。④痰瘀互結型:表現為右脅剌痛,脅下腫塊,推之不移,體胖腹脹,納差乏力。舌質黯紅或有瘀點、苔薄,脈弦澀。 崔閩魯[7]以清肝解酒飲專方清利酒濕,和肝祛積。並以此為基本方分型論治:濕熱鬱蒸、肝胃不和型;濕困脾虛、肝氣鬱結型;濕瘀夾阻、肝脾兩虛型。 2.2 按臨床分期進行辨證分型:按《醫宗必讀》之論酒精性肝病的辨證可分為初、中、末三期[8]。初期:病初多以濕阻、氣滯為主,病位多為肝胃。辨證多為肝氣鬱結,痰濕內阻。此期相當於輕型酒精性肝病或酒精性脂肪肝階段。證見患者全身倦怠,有易疲勞感,胃納不佳,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右脅,臍周或胃脘部疼痛,偶有黃疸。病理屬性多為氣滯、濕停、痰阻、血瘀的邪實之證。在初期又根據病邪的偏盛偏衰分為三型:①氣滯濕阻,②濕熱蘊結,③氣滯血瘀。 中期:酒毒濕熱之邪不解,肝脾俱病,氣、血、痰與濕熱酒毒相互搏結,隧道壅塞,結為痞塊,停於腹中、脅下,發為酒癖。此時,邪氣日盛,正氣漸消,病位在肝脾,證多為肝鬱血瘀兼有濕熱。此期相當於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纖維化或早期肝硬化階段。證見脅下積塊明顯增大,質地中等,脅脹而痛,納呆泛惡,全身倦怠,發熱腹痛,面色灰白或萎黃,形體逐漸消瘦。或伴輕度黃疸、腹水。可分為濕熱內盛、肝鬱脾虛、痰氣交阻、瘀血內停四型。 末期:氣、濕、痰、血日久不化,病邪漸深,肝脾愈虛,久必窮及腎,三焦氣化不利,終至水液不能施泄,小便不利,水液貯留,形成氣滯、痰凝、血瘀、水停於脅下,終致腹部日漸脹大之酒鼓之證。病位為肝脾腎三臟。此時邪氣亢盛,正氣日衰,辨證多屬本需標實之肝腎陰虛,脾腎陽虛,肝脾血瘀,脾虛水停等。此期相當於酒精性肝硬化階段。見腹脹大痛或不痛,按之如囊裹水,脅下積塊,按之堅硬,腹部青筋暴露。面色萎黃或黎黑,四肢明顯消瘦,亦可見紅痣血縷,手掌赤痕,皮膚瘀點、瘀斑,衄血,甚則吐血、便血。此時,患者脾氣不足,氣耗陰傷,可形成氣陰兩傷之證;腎陽虛,無以溫煦中焦,使脾陽愈虛,形成脾腎陽虛之證;腎陰虛,肝木失其滋潤,或素體陰虛,形成肝腎陰虛之證。至此階段,邪氣未去,正氣已虛,形成正虛標實,虛實夾雜,以虛為本的病機變化。辨證應以顧虛為主,臨床上分為氣陰兩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三型。 張均倡等[9]將中醫辨證與西醫診斷相結合治療,辨證分型為:①痰濕中侵,土壅侮木,氣滯阻膽(相當於酒精性脂肪肝);②痰濕膠結,傷陰化燥,肝火熾盛(相當於酒精性肝炎);③酒濕濁毒,搏結氣血,水臌癖積(相當於酒精性肝硬化、肝癌)。 3 展望 酒精性肝病在中醫學中雖然沒有專門的病名相對應,但其整個疾病的病因病機的闡述較深入,對其辨證分型有很大幫助;現階段仍存在諸多不足,臨床上對於酒精性肝病辨證分型,各個醫家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經驗對其辨證分型紛繁複雜,尚沒有統一的標準。未來發展的重點,應在中醫學方面對酒精性肝病儘快建立統一的辨證分型及診療標準,便於對酒精性肝病進行更好的治療。轉貼於論文聯盟 http://www.ybask.co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