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風雲》:終於出現還原歷史的「武俠片」了

「『戚繼光抗倭』真的是中國人打日本人嗎?現在很多人已經開始質疑這個問題了」超前點映會上,《蕩寇風雲》的導演陳嘉上如是說。

這或許是一件令人焦慮的事,因為相關影視作品的稀少,觀眾們快要遺忘這一段歷史了,很多人已經認為所謂「抗倭」不過是一場中國人打中國人「內戰」。

「但是我還是從歷史的塵埃中,尋找到了當年的蛛絲馬跡」導演說:「我希望我的電影可以給大家一個圓滿的答案」。

真實的抗倭戰爭

在這部長達129分鐘的《蕩寇風雲》中,影片要怎樣將戚繼光抗倭這個故事講得真實可信而又不呆板乏味,就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要務。

影片首先將敘事的重點放在倭寇的人員構成上,甫一開場,就是海盜王直養子毛海峰與小出惠介飾演的日本幕府少主山川以及他的老師熊澤,三人與扶桑浪人在塔樓上抵禦明將俞大猷一波接一波的攻勢。

倭寇在城中商議戰略

根據《明史·戚繼光傳》以及當時的文人筆記記載,嘉靖年間,倭寇人員來源複雜,有中國安徽的江洋大盜王直及王直養子作為倭寇首領,又有日本戰國時期在日本本土戰爭失敗的封建主,也有日本的浪人、流寇以及海盜與商人。影片尊重這一歷史事實,在一個短短的開場中點明了人物的身份。並用俞大猷攻城的失利,為接下來戚繼光的登場與成功做鋪墊。

曾經有很多歷史專家與戰爭專家詬病過中國影視作品描繪的戰爭,在古代的戰場上,戰爭不是毫無秩序一擁而上的砍與殺,而是排兵布陣,需要不斷地變換陣型,讓整場戰爭如同一場富於節奏感與美感的團體表演。

戚繼光操演新型陣法

我們在影片《蕩寇風雲》中,首次看到了歷史上記載的、由文人唐順之發明的抗倭奇陣——鴛鴦陣,這種陣法糅合了中國傳統的五行八卦學說,是明軍得以戰勝倭寇的法寶。也是影片表現戰爭的一個精彩的亮點。

而至於片中的武器,如狼筅、泥馬、戚家軍刀、虎蹲炮、三眼銃等多種兵器的出現,都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彷彿給觀眾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反「神劇」的真實人物

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尊重敵人,就是尊重你自己」,所以我們看到影片《蕩寇風雲》中的日本人相比很多抗日題材作品而言,是立體而豐滿的。他們有著迥異的個性,或老奸巨猾、或魯莽輕率,但也有熱愛祖國、忠心護主的某些側面。顛覆了非黑即白的人物形象。

小出惠介飾演的日本幕府少主山川

影片試圖將小出惠介飾演的日本幕府少主塑造成一個高貴而有教養的武士。片中,他不滿於日本浪人流寇毫無組織紀律的奸淫擄掠,又不得不勉強自己,學著對惡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年少單純的他無法直面戰爭的殘忍與冷酷。這正對應了陳嘉上試圖創作一部反戰電影的初衷。

最後在巷戰中,少主山川那種年輕人的狂妄自負與好大喜功又間接導致了倭寇的失敗。

倉田保昭飾演的熊澤正與戚家軍巷戰

在戚繼光精心組建了一支特種部隊「戚家軍」之後,便與倭寇進行了一場殊死之戰,為貼合歷史真實,戰鬥在江南建築之間的窄巷中進行,以熊澤為代表的日本軍人對明軍的戰鬥習慣以及中國傳統兵法有著相當深刻的了解,這使得他在與明軍的對戰中屢獲奇功。最後倭寇失敗乘船逃跑,熊澤卻在護送走少主之後,勇敢地留了下來結束這一切,給自己,給這場戰爭一個交待。

影片將這些反派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而又富於層次感,不僅不會有美化敵人之嫌,反而從反襯的角度體現了抗倭戰爭的艱巨與戚家軍的強悍。我們的民族英雄,就在這最殘酷的刀光火影中、在最慘烈的血肉廝殺中,實現了夢想中的「海波平」。

反派人性化了,正派角色也沒有神話,雖然影片英文譯名為「戰神」但戚繼光的成功確實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他悉心研究陣法,發明研製對抗倭刀的武器,又訓練屬於自己的特種部隊,與被自己頂替的俞大猷將軍蜻蜓點水般地化解僵局,種種經歷,都在說明戚繼光是一個「人」,並沒有什麼怪力亂神之處,而他真正的「神」則在於用兵有道,出神入化。影片還安排了很多戚繼光夫人(萬茜飾)的戲份,戚繼光是史上有名的「懼內將軍」,夫妻之間的深厚感情與兩人在家庭地位上的博弈,承包了全片所有的笑點。

戚繼光本想拿劍威嚇戚夫人

武俠類型的新出路

武俠片之於中國電影,正如乒乓球之於中國體育一樣,是屬於中國的、獨一無二的類型電影。但近些年,中國武俠片早已式微,除了徐克還在堅持自己的武俠理想,拍攝《奇門遁甲》之外,嫌少導演染指這個領域。但這次這部《蕩寇風雲》,或許為中國武俠電影做出了自己的啟示。

《蕩寇風雲》一共有三段精彩的武打戲份,一段是戚繼光與俞大猷在錦衣衛大牢里比武,一段是戚繼光招募義烏兵,而最精彩的一段是戚繼光與熊澤的決戰。戚繼光愛民如子,雖然身份是一個保家衛國的軍人,但也正如武俠電影中的大俠一樣,扶弱助殘、行俠仗義。

戚繼光決戰熊澤

趙文卓本就是武打明星,飾演俞大猷的演員洪金寶是香港武打電影元家班的大哥,所以幾段打戲可看性很強,很燃。影片的武打風格類似於香港九十年代興起的新派武俠風,講究視覺的炫酷而非動作的真實,更易於被廣大觀眾所接受。

中國傳統俠義小說由《水滸傳》發端,《水滸傳》誕生於元末明初的戰亂時代,那時人們心中的「俠」是魯智深、武松那樣的江湖人士;而到清代,國家逐漸穩定,盛世太平時期,「俠」逐漸演變成以《七俠五義》為首的俠義公案小說中的展昭、張龍、趙虎。從武俠文化的演變來看,「俠」的組織化是武俠作品人物形象發展的大勢所趨。

我們將俠的概念擴大來看,就會發現,不止武松、魯智深是俠,其實戚繼光、霍去病、文天祥都是一種廣義上的「俠」。

戚家軍最後的血戰

《蕩寇風雲》或許啟示了武俠電影未來演變的道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主旋律電影的勝利

很久以來,中國熒幕上的主旋律作品常常給人假大空之嫌,要麼因為塑造了脫離實際的主角,要麼因為刻畫了單薄弱智的反派,其實這都不是對待光輝歷史與偉人英雄的正確態度,所以觀眾也不會買賬,甚至會進而質疑歷史的真實性。

但其實主旋律電影有其先天的土壤,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愛國主義依然是大家心中那顆不滅的火苗,只要有好的作品去激發它,就會讓它燃得更旺。這種好作品既要能將觀眾帶入偉人生活的歷史情境,又要有讓人自發地對英雄心生崇敬,《蕩寇風雲》做到了這一點。

戚繼光英勇殺敵

去年本不被看好的主旋律類型片《湄公河行動》就因動作的緊張刺激、故事的驚心動魄獲得了觀眾們意的一致好評。而今年上映的《蕩寇風雲》也以自己的方式重塑這個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或許它將延續去年《湄公河》的輝煌,讓觀眾走進戚繼光的那個年代,體會一次眾志成城抵禦外辱的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文/顧影
推薦閱讀:

從劇本分析這部武俠片為何秒殺其他武俠類型片
華語影壇武俠片跌入谷底,江湖已杳遠武俠亦凋零
最好看的25部武俠片,錯過一部都是遺憾!
華語電影中最具影響力的十部武俠片,一導演獨佔前三位
它才是近年來最被低估的武俠片

TAG:歷史 | 武俠 | 風雲 | 還原 | 還原歷史 | 武俠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