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想要有成就,必須認識到這些誤區1
中國目前,研究和探討太極拳核心作用的文章較少,深究原因,可能由以下因素造成:一是中國傳統思想根深蒂固,讓人們很難從思想上去改變的,慢慢的就丟失武術搏鬥的核心價值;二是格鬥家缺乏實戰經驗,水平還停留在理論上;三是論述理論相對較為容易,論述技擊難度要大得多;四是受當今人們興趣愛好的影響,一些太極拳家過分追求健身作用,而忽略技擊,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讓許多熱衷於太極拳者不知所從。當前太極拳在傳播中存在很多誤區,要學好太極拳,首先要弄清以下幾個誤區。
一是力的誤區
任何拳術在實戰中都必須以「力」作為根本,太極拳也不例外,沒有力就無法用於技擊,只能作為強身健體的一種功法。太極拳講究「放鬆」、「柔軟」、「用意不用力」以及「四兩撥千斤」等,並不是完全否認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學者換掉天生的笨力,具備太極拳所要求的「鬆柔彈性內力」,這是個換力過程。學拳之初,必須嚴格做到無須用力。過了這個階段,並不是要有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蠻力、犟力,而是通過許多年的鬆柔不用力練習之後,練就的一種剛中寓柔(也即剛柔相濟)之力如今人們練太極拳的目的與過去大不相同,雖知道太極拳講究剛柔,但卻只知道柔不用力,不知道剛要用力和用多大力,所以目前太極拳在廣泛普及中過多地注重「柔」,而忽視了「剛」。要想成為真正的太極拳高手(能實戰技擊的),首先必須明白剛柔的真正內含,只有達到了剛柔相濟,方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太極拳技擊高手,而不是理論高手。
太極拳中「剛」體現的就是「力」,雖講究不以僵力、蠻力、犟力體現,但必須以強大的力量為基礎,才可能去論巧力、內力。以柔克剛的「柔」也必須是剛柔相濟的柔。所謂的「外家拳」雖體現的是以剛為主,但得其真傳者也從未離開過柔,也講究剛柔相濟,只不過從開始就將「剛」擺在首位,與太極拳恰好相反,但最終還是爭取達到剛不離柔、柔不離剛、剛柔相濟的目的。
慢的誤區
為什麼太極拳在練習時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樣,在初學階段是為了換勁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練、規矩(即守規矩階段),力求達到動作協調,勁力順暢,內力充足,技法熟練靈活,因此太極拳所要求的慢僅僅體現在學拳的熟悉和提高階段上,當具備了以上條件後,就必須追求速度,由慢轉快,每個式子都要越快越好。太極拳要求的「以靜制動」也是一種避其鋒芒的應戰技巧,「靜」是等待最好的時機,「動」則是快速反擊,慢了則錯過良機。「靜」最終要過渡到快速的「動」。「後發先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都說明了「快」的重要性。「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從這些話中也可看出沒有速度、不講究快」的太極拳是不可能用於技擊的。
拳架及推手的誤區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這是對練拳過程的概括。拳架開展則大方好看,緊湊則不中看。拳諺云:「好看不中用,中用不好看」,道出了開展與緊湊的真正含義。參加套路比賽者,要想得獎牌,拳必須打得舒展大方。因此很多大型的套路比賽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實用性發展,誤導練習者舍本求末。
推手是檢驗拳架的「試金石」,在拳架和技擊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但現在有的人誤把推手當成太極散手,這是天大的笑話,他們不知「推手」離太極拳散手技擊階段還相距甚遠。在掌握了推手八法之後,技法應在推手中充分體現,否則就只能啟下而不能承上,這也是許多人在推手比賽中比力氣頂牛的根本原因。如果將技法充分體現於推手中,誰還敢去比力氣、頂牛呢?現在,許多拳師傳授推手越來越簡單化,只局限於基本八法之內,被無形之圈束縛而不知,仍自以為是,使後學者茫然不得其法。這裡可明確一點,套路和推手水平較高之人,不一定實戰技擊水平較高;而實戰技擊水平較高之人,也可能拳架及推手水平較高。
技法與規矩的誤區
任何拳種都有較全面系統、較獨特的技法,而每一技法都有一定的「心法」。心法包含技法於其中,技法靠心法的靈活運用才能體現;心法是全面的,技法是片面的。何謂心法?師傳「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就是對心法最好的概括,非真傳口授不能知。心法有其內在規律,前人早已歸納總結,純熟者便可靈活運用,非故弄玄虛,乃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知者難明其中之妙。「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並不是某些人解釋的只在推手中去粘住對方,去聽對方勁路,而是進攻和防守,根據對手所處位置、動作姿勢等,運用心法便可大致預知對方將從什麼角度、採用什麼方式向我發動進攻,胸有成竹地做好攻守的準備,即使打擊不到對方,也不會被對方所襲。
拳術技法首先講究守規矩,然後破規矩。守規矩在書本,破規矩則須離開書本。規矩在平時就要守好做到,使用時則全無規矩可尋,不再受規矩的約束。破規矩時,技法與拳架、推手在表面上要求不相同,而內在實質是一致的。如內外三合是守規矩時練習拳架的基本要求,但從破規矩角度分析,則內三合的主要作用是「防守」能加強自身的抗擊能力,「進攻」能最大限度加大自身整體的爆發力。外二合則是「防守」時能較好地保護自己,「進攻」能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有效打擊對方。《用武要言》曰:「何為打,何為顧,打即顧,顧即打,發手便是。」概括了內外三合要求中技擊的內涵。
散手技擊的誤區
太極拳難懂、難練,正因為如此,大多數習拳者都把主要精力花在拳架及推手上,而在有了相當水平後仍停留在原地,不能提高到技擊階段。散手技擊是太極拳的實踐功夫.拳架推手是理論功夫,理論不在實踐中檢驗是永遠達不到實用水平的。前輩們授拳有「打入場、打出場」之規,師父是徒弟的靶子,徒弟能打贏師父才可以出師,表明弟子已將師之所學全部學到手,要想進一步提高拳藝就必須另投高師,多方求教,反覆實踐檢驗所學。找出不足,增補新的「營養」,方能有望成為頂尖高手。可說檢驗拳藝水平高低的惟一標準就是「散手技擊」。
名家的誤區
過去學拳的不易,創拳的更是不易。如今市場經濟則不同,編套路創拳的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五花八門的拳種、功法層出不窮,「神功、神拳」比前輩們創造的拳種要「神」上許多,且簡便易學,一學就會。過去幾年、十多年才能學好的,現在幾個月、一二年就全「學會、學好」,甚至十八般兵器樣樣都能在幾年內「精通」。有的「名家」善於隨意篡改前人套路而簡化成新的拳路,堂而皇之地成為「宗師始祖」,有的以傳「豆腐架子」而出名。他們不知過去的一個拳種要增減一、二式子,都要經過反覆比較,反覆實踐檢驗論證,方才定型編人拳路中,可謂慎之又慎,為的是避免貽誤後人。而今隨意加減拳式已成時尚。太極拳的流派及套路多而雜亂,關鍵是如何把前輩們的精華繼承下來,提高「質量」,而不是追求「數量」。
過去以武打天下,演變為如今以防身自衛、祛病健身為主,這是歷史前進和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過去許多較難練的精華絕技不可避免地受到失傳的威脅,有的甚至已經失傳。加上當代科技發達,人們生活節奏加快,與武術在時間和功力上的過高要求形成了一個反差,當代人超越前輩們水平的客觀條件受到了很大制約。因此,當代的武林「高手」已很難與過去的前輩們相比較,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
羅老師指點徒弟太極推手
太極拳所說的松,你覺得你自己在打拳的過程中也能松。但是一搭手一推手就經常出現頂,這是什麼原因呢?是由於你的胯的圈不夠大,那麼我的圈比你大,走到你的圈的極限處,你則無法走動,感覺像是被卡住了一樣,這個時候你就無法鬆了,你就只有頂,如果不頂你就只有被輕易地壓垮。一頂就產生僵,我又從陰點再回一個圈,如果你還可以抵擋,那麼我再回一個圈,你就會被輕輕鬆鬆地發出去,所以說要想松就要在行拳架的時候注意圓襠開胯。
師兄互相交流太極推手
每一次打拳,每一個動作都要把這個胯拉開,跨沒有拉開走不動了,就會被拔根,有的時候又是由於肩沒被打開,肩沒有打開就會被捉住,被拿住,拿住後勁路就無法走化,最後也會被發出去,經常在推手當中,手肘被向上推或者是向後推被拿死,困住了,這個時候就是肩沒有被鬆開,那麼還要注意開肩。在行拳的時候除了開胯還要開肩,這樣才能把圈越打越大,只有圈夠大了,才不會產生頂勁,也不會丟,最後才會真正地松。
羅老師指點徒弟太極推手
有一拳友,酷愛武術,習練多年,頗有成就。婚後得一子,悉心調教,望其傳承父藝。小兒初長成,十三四歲光景,已習得數套拳法,體魄強健,身材高大,發勁通透。數年前,忽一日,托我在京尋一拳擊、摔跤明師教小兒實戰技法。甚詫異?詳問之下得知:小孩經常在學校被壞小子欺負,自己練拳之家,甚是丟人。友人詳述其子臨場情景,就對手個體而言,都不是其兒對手,初交手,也占絕對上風,對方一旦認真,就慫了,結果反而落敗。故判斷是實戰經驗不足,所以想從旁家尋得一法調教小兒,以壯其膽。
對於遍訪明師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武術就需要多交流,實戰是需要強化訓練的,多與拳擊、散打、摔跤的選手交流,對傳統武術的修鍊也大有益處。但其子落敗的根源並不在實戰經驗不足,而在於以下兩點:
其一,已在《內家拳拾遺:太極防身》中已有詳細論述,即沒有將打鬥思想轉化為競技的思想,不能好好發揮自己的技巧,思想中的雜念太多。不管對手多麼認真,你只需要好好完成技法即可。普通人在實戰中的認真,只是鬥狠。試問一個普通人要如何鬥狠,能夠打敗職業拳手?在競技的場景下,咬牙切齒,幾句狠話,是無用的,想要取勝能幫到你的就只有臨場心理與技術發揮的穩定性。
其二,在對手面前後撤了,通俗點:逃跑了。這個逃跑有兩個方面:心理與身體,前者更加重要。心理上的寸步不讓,這個需要多體會前篇,太極防身中的思想轉化,尋找自己出拳的意義。無事惹事的人,遇到狠角色,必定會膽怯。如果自己善於管理自己的拳腳,出拳有內在涵義,如:保護家人,為家國民族,那麼出拳才是真正的無畏,這是需要大智與大勇的。正所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思想中的寸步不讓,需要明了不能讓的大義;身體上的寸步不讓,則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的技能。不僅是實戰搏擊不能讓,歷史上多少戰役都是在撤退的時候潰敗的。如何能做到寸步不讓呢?多數情況下,如果互相不讓,兩人就頂在一起拼力氣了,僵持對需要全身而退的自己是非常有害的,需要的迅速解決眼前問題,快速突圍。但也正因為這一點,絕不能讓,一讓對手就能重新組織進攻,或者包圍起來了。
寸步不讓的進攻原則在於兩點:
攻擊其虛點,打點不打面。大多數人遇到抵抗,本能就在力點加力,想要壓制對方,但是在實戰中,硬碰硬的打法,不僅打擊不了對方,而且還會耗費過多的體力。所以,遇到對手的力量反抗,避開其力量方向,直接向前穿刺擊其虛點才是正途。
拳隨身動,以下帶上。遇到抵抗,許多人除了本能增加力以外,還會存在一個現象,妄動手腳。這也是陷入纏鬥,最終變為摔跤的根本原因。避開其力量,可不是不管其力量,而是看著對方的這個力量(方向),不讓其變化的情況下去攻擊其虛點。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遵循《內家拳拾遺:拳拳皆有槍意》中的從腳到手為一體的運動方式,拳隨腳動。
寸步不讓訓練:
準備條件:
力大朋友一位;
五米長廊,在兩入口各畫一條白線;
兩人站在長廊中間。
開始訓練:
你左弓步姿勢站立,出左拳,右拳舉起靠近下巴;
請朋友站在你對面,可以任意選擇站立姿勢,只要方便對方出勁;
讓對方可以隨意出手阻擋你的拳或者直接避開你的拳,推在你的身體上;
你進攻,讓朋友來阻擋你的力量,迫使對方讓開,快速到達其身後白線;
利用之字形跟步,配合拳槍,不論對方如何躲閃,都將其趕到白線之外。
訓練說明:注意對方出力的節奏以及出力的方向,多考慮如何既管控對方的力,又能鎖定對手的虛點。遇到對手力量過大,兩人即將膠著的時候,運用步法向左右前方微調攻擊方向,切記,不可亂動拳。
訓練目的:感受對手的力量(變化與方向),訓練臨場應對大力與蠻力時的處理方法,逐步養成以身帶拳的習慣。
慢練是學好太極拳的基礎。陳鑫云:「由起至止,須慢慢運行,能慢則儘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到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返以我術為奇異,是人之恆情也,殊不知是先難之功效也。」說明慢練太極拳的重要性。太極拳緩慢的練習,能夠有效地規範自己的動作,體會拳架中豐富的內涵及精髓。慢練就是細練,細練能松透全身,松透全身就能適應太極拳的萬千變化,練成周身一家。如果動作練習的較快,許多細微動作之處、動作間的轉換和過渡等細節,就會一帶而過,使動作不到位或產生偏差。如想追求更高層次的太極拳便成為空談。因此,根據我的恩師陳正雷大師傳授,結合自己練拳多年經驗,談談其練法。
慢練悟松靜。能靜就能松,太極拳的靜分心靜和體靜,只有心靜下來,才能使整個身體放鬆。如何在練習太極拳中獲得松靜?那就是放慢練習。在慢練中尋找身體中的松靜狀態和感覺,不僅要尋找身體內部的松靜,也要仔細尋找每一個拳式里的松靜。細心揣摩拳架在靜止定式時保持這種狀態,在運動過程中也仍然要保持這種狀態。在逐漸強化練習太極拳深度的過程中,將身心放鬆到自然通透,最終實現一種忘我松靜的高級境界。 慢練悟用腰。慢練能體悟腰運轉中的各種變化。練拳時如果只有手動而腰不動,就失去了太極拳的根本,只能叫太極操。太極拳以腰為軸帶動肢體屈伸旋轉運動的程序是:由腰軸轉動帶動軀幹運動,再由軀幹轉動帶動下肢和上肢的運動。這種傳承轉帶動作,能使肢體運動形成上下相隨、全身協調一致。當你分別用這兩種不同方法打拳時就會發現,用手主動帶腰動,手臂和肩就會緊,不靈活;當用腰主動帶動時,手臂和肩是放鬆的。長此默識揣摩慢慢練習,拳架會愈練愈精,身上越練越松,下盤越練越穩,腰胯越練越活,勁路越練越整,練拳興趣極為濃厚。
慢練悟銜接。練拳時要慢慢體會上一動作與下—動作之間不能間斷、不能停頓地銜接起來,銜接在太極拳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承上啟下。沒有銜接,太極拳動作與動作之間就無法圓滑過渡,就無法實現摺疊轉換,就練不出連綿不絕的纏絲勁。上一動作與下一動作之間銜接的規律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後,即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銜接處要不僵不滯,沒有停頓斷續之處,無有缺陷處,勿有凹凸處,動作要連貫圓活。每—個動作都能如此,就能練出太極拳運動中運勁如抽絲、連綿不斷,似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的宏大氣勢。
慢練悟轉換。練太極拳時,左右腳由虛到實,或由實到虛,都不可頓變、驟變,要放慢均勻地的練習,交替得越清楚、越細緻越好。太極拳的虛實轉換,是通過松胯下沉實現的,在進退顧盼動作轉換時,要用尾閭找腳後跟。進步時,要用尾閭找前腳跟,退步時用尾閭找後腳跟。凡胯的前進、後退、左右放置都必須用腳底緊貼地面左右擰的反作用力來帶動,這樣由腳底的力帶動兩胯,由兩胯帶動全身的動作,練習愈久,全身則愈來愈放鬆而輕靈,所有的力,均由腳底作用於地面的反作用而出。如此就能將勁沉至腳底,練出「勁起於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指」的境界。
慢練悟呼吸。太極拳緩慢的動作,自然地能使呼吸變得深長。開始時先求自然呼吸,拳架練到一定階段後用腹式呼吸,然後呼吸與動作相配合。要注意動作與呼吸的配合不能過於機械,有些動作能夠結合的就結合,不易配合的不要勉強配合。太極拳的呼吸是根據動作變化而自然形成的,與動作配合不起來或用自然呼吸法的人,堅持練拳時間長了,也會不自覺地使動作和呼吸結合起來。開合、虛實與呼吸要自然結合,合和虛是蓄、吸,開和實是發、呼,一開一合就是一呼一吸。開合是姿勢上的現象,虛實是內勁的輕和沉的現象,呼吸是運動生理上的自然現象,三者密切地自然結合,構成了太極拳鍛煉方法上練意、練氣、練身三結合的整體性和內外統一性。
在太極拳緩慢的練習中,一定做到慢而不散、慢而不斷、慢而不僵、慢而不呆。練慢是為了快,而這快也是在慢練的基礎上漸序而來的,唯有這慢練能築基夯實,才能練出太極拳「靜如山嶽,動似江河」的磅礴氣勢。
推薦閱讀:
※一個非穆對伊斯蘭的一點認識
※你不認識佛,內心的佛
※五、認識你的敵人
※正確認識「膳食纖維」及其作用
※孩子遇三個壓力期 父母要認識求救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