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無隔閡相處?趕緊吵一架
親愛的,大家晚上好!我是祁祁喵,這裡是平涼家長之家電台,今天是2018年7月2號,是我們的第137期。
如何和孩子無隔閡相處?趕緊吵一架
一、開局,吵架前的妥當準備
吵架前的準備至少要包括四個維度,一是人數,二是距離,三是高度,四是離場。
1、人數
吵架前清場原則:吵架的當事人只能是兩個人,孩子+媽媽、孩子+爸爸、爸爸+媽媽等,除當事人之外的所有非當事人,必須全部離開。
清場原則是:誰主張,誰清場。比如媽媽準備率先破冰,計劃好要和孩子吵一架,那麼,媽媽就必須擔負起清場任務。被清場的孩子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阿姨等第三人必須全部離開。
清場注意事項:一是非當事人的離開,不是躲進自己房子里的那種離開,而是直接離開家;也不是潛伏在家門口的那種離開,是離開小區。二是離開之後,必須嚴格遵守約定時間,比如當事人約定好了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到點以後才能回來。三是清場原因及說服工作,全部由媽媽承擔。
「主張人」孩子優先原則:比如某一個家庭成員看見了這篇文章,而且接受了通過吵一架重新創建親子親密關係這種方式,並且在家庭小會議上提出來了。孩子一聽,立馬興奮了,要求自己作「主張人」,與此同時,爸爸、媽媽都想當「主張人」,這時候,孩子是有無條件優先權的(爸爸媽媽可以輪換到下一次)。孩子既然成為了「主張人」,那麼清場工作就必須由孩子全部完成,被清場的一方不論是爸爸或媽媽,都不要輕而易舉讓孩子達成目的,可以適當地增加一點勸服難度,故意表示想要留場旁聽等。通過增加難度,一是可以讓孩子更加慎重對待這一次非同尋常的溝通渠道創建遊戲。二是可以使孩子通過想方設法勸服其他家庭成員離開這個過程,體驗到成就感、掌握基本的溝通方式。
諸如此類,如果是爸爸和媽媽之間準備吵一架,以重新創設夫妻情感溝通模式,那麼,主張的一方,就必須承擔勸退其他非當事人的任務。
2、距離
吵架前的準備是否妥當,直接決定著主動發起的這一場吵架,作為家庭成員之間新溝通模式的渠道創建工作是否能夠順利達成。除了人數,第二個重要條件是距離,空間距離。
社交距離原則:家長和孩子之間,必須隔著一個辦公桌那麼遠,相當於1.2-1.5米之間。為什麼要強調距離呢?常規來說,根據交往雙方人際關係及所處情境不同,會有四種自然而然形成的自我空間範圍: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強調吵架雙方當事人的距離,是為了從心理意義上把孩子與家長之間血緣至親的親密感給拉開,通過人為拉開的距離形成一個客觀的、容易產生尊重氣場的社交距離。
疏而不離原則:親密距離本身,是肌膚相觸、耳鬢廝磨的親近,是能相互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這很不利於「吵架」這個事情的順利進行。一是容易讓孩子有壓迫感,會被傳統文化的孝道、尊敬、父母威權等無形捆綁,放不開;二是容易使爸爸媽媽陷在「家長」身份中出不來,容易情緒失控,或以家長身份壓制。而社交距離本身,會將兩個人從「親密無間」的固有情感關係和心理體驗中給拉出來,拉成隔著一張辦公桌那樣的關係。疏而不離原則:即,家長和孩子之間,不是真的隔著一張桌子,兩個人之間必須是空蕩蕩的,什麼也不隔的,方便於彼此看見對方從頭到腳任何一個小動作、任何一個小表情。
3、高度
高度,這點強調的是什麼呢?人們常說,家長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說話,蹲低身子意味著把自己變成一個孩子,看見孩子眼睛裡看見的那個世界,體驗孩子能夠體驗到的那些現象和心情。
孩子「高上來」原則:祁祁喵需要強調的是,在創設吵架情景時,這個高度不是讓家長蹲下去,而是讓孩子高上來。怎麼個高上來呢?找一個凳子或者茶几,讓孩子站上來。孩子站上來之後,眼睛能夠和大人平視,就表示這個高度是合適的。
「危險」平抑原則:為什麼要強調孩子「高上來」呢?因為孩子站在高處,就意味著危險。孩子危險時候,大人肯定是要分出一半兒的心提著、吊著、看著。只剩下一半心的大人,就很不容易情緒失控,因為生怕嚇著孩子一不小心給掉下來,這就確保孩子不論說了什麼「大逆不道」的話,大人都不會瞬間情緒飆升,或借「家長」身份以勢壓人。這個設定就是為了「利用」家長對孩子的愛,利用「天性之愛」實現家長與孩子之間「這一刻」士氣和心理上的完全扯平,進而實現真正的平等對話。
尊重原則:有些家長常說自己很尊重孩子——其實這都是自欺欺人的假象,家長和孩子之間,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尊重。然而,當孩子處於危險狀態時,家長是確實能夠小心謹慎、心平氣和的。
安全注意事項:當然,不是真的要讓孩子有什麼危險。切切,一定要注意凳子穩定性、凳面大小等,最好是有小粗腿的那種正方形茶几。
4、離場
雙方當事人必須事先有約定,且承諾任何一方不得先行離場,哪怕多麼生氣、多麼憤怒、多麼氣急敗壞,都得把這一場架吵完,吵到最後一個環節雙方同時同意結束,才可離場。
以上吵架前的準備工作,一是人數,二是距離,三是高度,四是離場,其中任何一項沒有約定好、承諾好,這一場還沒開始的吵架,就可以提前收官,大家該幹嘛幹嘛,或者洗洗睡吧,或者心情和時間都合適的時候,重新開始。
二、高潮,吵架時的正確姿勢
吵架前地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正式開吵!
請注意,一場吵架式溝通的真正高潮來臨了。在此期間,孩子可以完全沉浸其中,但家長不可以。家長必須自始至終保持足夠地清醒,必須自始至終嚴格遵守吵架高潮的兩個:一是絕不打斷孩子說話,二是一次只解決一件事。
1、絕不打斷孩子說話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台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我哺華安足足哺了一年,到現在,看見別的母親解衣哺乳,我還忍不住駐足貪看,看那肥肥的小手撫摸著豐滿的乳房,看那嬰兒滿足恬適的小臉,看那母親低頭的溫柔,啊,我神為之馳,真想再來一次。」
這才是一個母親、一個父親真正應當給予一個獨立新生命的態度,像龍應台對自己孩子一樣平等地、欣喜地、敬畏地態度。只要孩子願意參與並積極發起這一場吵架,家長就偷樂去吧!畢竟,孩子有這個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打開溝通渠道的願望,有這願望,雙方心門為對方敞開,就有機會不是?難道真等到雙方之間疏離、隔膜、冷戰終至再也無任何話可說,家長哭都沒地兒哭的時候么?
孩子也許在剛開始時候完全不知道說什麼,不知道怎麼開始,不知道怎麼進入角色。這時,家長就必須要不著痕迹地引導。比如可以用特別誇張地語調和超大幅度的動作,把孩子平常最討厭的、家長最常說的那些話重複一遍,簡單說就是「挑事兒」。任何一個家長都有許多個能在最短時間把自家孩子惹炸毛的秘方兒,就盡情地用吧,把孩子真的給惹毛、惹生氣、惹到沖你開始吼最好——當然,孩子可以吼,家長不可以。家長半邊心操心著孩子安全,半邊心全神貫注傾聽孩子在吼什麼,注意孩子的語氣、表情、動作等等。只是注意觀察、注意聽,絕不是時刻想著去矯正、控制或收拾孩子。
家長只要時時刻刻跟隨著孩子,跟隨著他的思想、精神和話語,跟著跟著自己也會不由自主參與其中,可以毫無負擔地、自由自在地描述自己最真實地委屈、擔心、辛苦和盼望,達到這個程度,恭喜你:這一場無比默契、無比和諧的雙人舞,將迎來你和孩子生命中又一次全新的生枝開花和深度連接,就像回到當初他剛剛來到人世間時候那種全然地欣喜、全然地連接、全然地幸福,你們的親子關係將達到一個全新境界,隔閡與堅冰,就此消融。
2、一次只解決一件事
有些家長和孩子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同一時間之內要做好幾樣事情,一次溝通就想著解決許多個問題。這是很忌諱的,就像小學課本上那隻小猴子掰苞谷似的,肯定會抓一個丟一個,到得最後,時間費了、心血花了,卻哪哪兒都不成、哪哪兒都不順,自己還不知道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主因:一是焦慮,二是注意力不集中。這牽扯到的方法和心理原因很多,今天沒法展開說了,以後諸期繼續。
比如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東西、一邊做功課,比如家長一邊接電話、一邊摳腳丫、一邊想著今天在單位被領導訓了、被某個同事甩臉子了……類似這些壞習慣很容易導致敏感、憂慮、焦慮不安等情緒。而這些情緒,無可避免地會招來挫敗感。而這種挫敗感,是這一場「吵架式療愈」過程中最忌諱的。
最正確的做法:吵一場架,只解決一個問題。比如要解決孩子做作業磨蹭的毛病,那麼就只能就這一件事進行一場頭腦風暴,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關於怎麼才能不磨蹭或繼續磨蹭的好處壞處、怎麼才能把作業做快做好之類腦洞大開的想法、說法、做法都可以吵出來,比如飛去某個星星上找個小王子回來養著當私人教師、發明一種神奇電波把書頁嘩一掃就全裝腦袋裡去之類的,或者是爸爸媽媽逼得太狠所以不想做、報復爸爸媽媽故意不做、討厭老師所以不做、不會做所以不做等等……總之,吵一次架,只解決一件事;解決這件事的時候,不要狗娃子拉抹布一拉一串連。心平氣和說也罷,氣急敗壞吵也罷,中心永遠只有這一件事。兩個人全力聚焦一件事,就不會出現「雞同鴨語」、「對牛彈琴」之類表情達意不能到位的誤會、隔閡和障礙。自始至終聚焦於一件事,雙方更容易與對方在情感上達到共鳴,更容易一起同歡喜共悲傷——這種狀態,就是一種很理想的境界了,真正是吵出了「傾訴」和「傾聽」的雙合拍。
三、收尾,吵架後的反思整理
吵架吵到這個程度,基本上算是皆大歡喜了,雙方收穫多多、情感體驗多多,家長和孩子會不會想:還不錯啊,是該結束了吧?
不,不!最重要的環節,才剛剛開始。這就是最重要的第三個環節:吵架式親子關係療愈與創建的收尾工作——吵架後的反思整理。這個環節非常非常重要,親子關係能不能真正破冰,能不能為以後無阻礙溝通創建一條「高速路」,最重要的就是這第三個環節的反思、整理和總結。
這三個環節的重要性,就像吃完飯必須要立即洗碗一樣。一頓飯的程序是做飯、吃飯、洗碗。洗碗這個程序如果在這頓飯時候給忽略了,那麼下一頓飯的環節就不是從「做飯」開始,而是從「洗碗」開始。試想想,如果你每一天的三頓飯,每一次要臨做飯前一進廚房看到的都是滿屋狼藉,你還會有美好心情去做可口飯菜嗎?
1、一次只解決一件事的那個目標是不是明確?
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人類對活動結果的一種指向和規定,是所有行動和努力最終要達到的地點或境界。如果沒有預先設定目的地,我們開車出去,是不是會亂套?選哪條路?往哪兒開?怎麼開?……古人眼睛為「目」,箭靶的中心目標為「的」。射箭就是為了射中目標,這就有了明確的「目的」。是故,人類的某些具體動作就轉化為了抽象的概念——即「目的」,單從「目的」這個詞地來源,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有沒有目標對一件事的成敗是何等重要。
這一場有預謀地吵架,既然是有意識、有計劃的,那麼也就必須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即那一件要解決的事是什麼?
2、家長有沒有違反吵架原則?
一場高質量的吵架,過程不論有多麼曲折和痛苦,但結果一定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換。而這種心與心之間的連接,必定是通過家長時時關注孩子、用心傾聽孩子、不主觀評判孩子、不刻意做作實現的。
在這個過程中,但凡家長犯了以下三個毛病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使一場高質量的吵架式療愈及親子親密關係創建,演變為一場真的吵架或秋後算賬式的折磨。
一是不記仇。在吵架過程中,孩子不論說了什麼,過即是了,家長絕不能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舊事重提,除非孩子自己主動提起以表示他的小得意,這時候家長可以故意示弱,做著討巧可愛地小動作並配音說:「我可憐地小心臟哦!」
二是不加壓。即寬容,寬容包括「不記仇」的意思,但其本身比「不記仇」的涵蓋面要廣很多。所謂寬容,就是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生活過程中的過失、過錯,都要採取適當的「減壓政策」,而絕不是「加壓」。比如「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有路到長安。」比如「君子和而不同」,乃真正的寬容。
三是不「盲聽」。傾聽是接受言語與非言語信息,確定其含義和對此作出反應的過程。請家長一定要注意到這一句話里的要義,這是國際傾聽協會給「傾聽」這個行為下地最精準的定義。即,傾聽,除了要用耳朵「聽」對方的語言信息,更要用眼睛「看」對方的非言語信息。比如有人跟你說「滾蛋!」你的反應是什麼?是憤怒地回腳踹?還是聽話地溫柔「滾」?你要作出哪種反應,當然跟這兩個字本身關係不大,是跟說這兩個字的人是誰、音調高低、音量大小、速度快慢、其他非語言身體信息等等有關係。沖你惡狠狠地大吼一聲:「滾蛋!」沖你輕柔綿軟地一聲「滾蛋」,那能一樣么?
3、吵到最後是不是大團圓結局?
喵兒曰:
高質量地吵架結局必當美好
吵架還講究個大團圓結局么?當然。高質量地吵架,中間的過程也許有許多糾結、憤怒、痛苦或者得意、美好、會心,其最後的結局一定是雙方相視而笑或哈哈大笑。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這一次吵架事件從開局到高潮,再到收尾反思,整個過程都是在可控範圍之內、達到了最初地預期目的、解決了最想解決的那一件事情。總而言之,吵出了質量,釋放了負面情緒,創建了情感連接,找到了問題實質,探索了新溝通途徑——即:達成了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大團圓結局。
如果沒有達成大團圓結局的話,肯定就是前面兩大環節、六小環節的某一處出了問題,就要從頭去比對、尋找。找的方法有兩個,第一個是大人和孩子背對背坐,各人拿一張紙,將自己感覺最不好的地方寫出來或畫出來;第二個,兩個人面對面席地而坐,坐得很放鬆,膝蓋和膝蓋可以挨著的那種親近距離。然後從頭開始重新表達,雙方眼睛對著眼睛、手握著手,真誠地、客觀地描述自己的「那個不舒服」,不用管什麼環節和步驟,只管將自己的「那個不舒服」一股腦兒表達出來就可以。這種無遮攔地、無拘束地表達,會讓雙方潛意識發生徹底地逆轉:由原來的反對、拒絕、逃避等態度和行為,轉化為被贊成、被接受、被欣賞,進而下意識將贊成、接受、欣賞這種美好感受回饋給對方。
聰明的你,瞧出來沒?「如何和孩子無隔閡相處?趕緊吵一架!」究其實質,就是與孩子一起互為主角,共同出演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小電影。生活如戲、戲如生活,有能力把生活與戲漂亮地結合,則家庭內的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也罷,家庭外的職場人際、社會人際也罷,都將無往而不利。
這裡是平涼家長之家在線課堂,我是祁祁喵,我們下期再見!
祁云:專註於家庭教育、親子關係、作文輔導、好書評讀、語文綜合素養提升。
原創版權: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plqiyun)
推薦閱讀:
※【每日語音】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心疼父母?很簡單的!
※成龍私生女失蹤後落魄現身:父愛缺失母愛畸形的孩子最不幸
※如果孩子正處於7-14歲,請一定要傳達這36個概念,關乎孩子的一生!
※缺乏家庭關愛的孩子容易早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