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鸛
中文學名: | 白鸛 |
中文別名: | 老鸛、東方白鸛 |
二名法: | Ciconia boyciana |
界: | 動物界 |
門: |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亞門: |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綱: | 鳥綱(Aves) |
亞綱: | 今鳥亞綱(Neornithes) |
目: | 今顎總目(Neognathae)、鸛形目(Ciconiiformes) |
科: | 鸛科(Ciconiidae) |
屬: | 鸛屬(Ciconia) |
種: | 白鸛 |
分布: | 分布與黑鸛略同。分布於東北、河北、長江下游以至福建、廣東及台灣。國外見於歐洲、非洲、中亞、南亞(印度)和東亞(日本)等。 |
白鸛(學名:Ciconia ciconia)為鸛科鸛屬的大型涉水鳥。其羽毛以白色為主,翅膀具黑羽,成鳥具細長的紅腿和細長的紅喙。其具兩個亞種,大小略有不同。分布於歐洲(北至愛沙尼亞),非洲西北部,亞洲西南部(東至哈薩克南部)和非洲南部。
其為長途遷徙性鳥類,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區或印度次大陸等熱帶地區越冬。白鸛為食肉動物,其食性廣,包括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小鳥。覓食地大部分為具低矮植被的淺水區。一夫一妻制,但非終生。巢大型,可使用數年。雌鳥通常每年產4枚蛋,孵化需33~34天,58~64天後出巢。
白鸛
二名法:Ciconiaciconia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鳥綱Aves 目:鸛形目Ciconiiformes 科:鸛科Ciconiidae 屬:鸛屬Ciconia 種:白鸛C.ciconia
白鸛(學名:Ciconiaciconia)是鸛科鸛屬的一種大型涉禽,生活在中歐和南歐、非洲西北部和亞洲西南部。白鸛是候鳥,冬季遷徙到非洲和印度熱帶地區和,可以一直達到南非的南部。
白鸛身高100-125厘米,兩翼展開寬155-200厘米,體重2.3-4.5千克。除了翅膀外,全身羽毛均為白色,喙部和腿部為紅色,幼鳥則為黑色。一般在地面上緩慢而穩重地行走。飛行時將脖子伸展。
已知共有兩個亞種: 指名亞種CiconiaciconiaciconiaLinnaeus,1758. 中西亞亞種CiconiaciconiaasiaticaSevertsov,1873. 東方白鸛(Ciconiaboyciana)過去也被認為是白鸛的一個亞種,現在獨立為一種。
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態優美。它的體長為110—128厘米,體重3.9—4.5千克。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並且略微向上翹。眼睛周圍、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硃紅色,
眼睛內的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上面的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並具有綠色或紫色的光澤。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外 除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逐漸轉為黑色。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豎直起來。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白鸛東方白鸛屬於大型涉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約有2500~3000隻。常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以小魚、蛙、昆蟲等為食。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東方白鸛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遠離居民區,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冬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
除了在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組成群體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常聚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群漫步在水邊或草地與沼澤地上,步履輕盈驕健,邊走邊啄食。休息時常單腿或雙腿站立於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部縮成S形。
有時也喜歡在棲息地的上空飛翔盤旋。在地面上起飛時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離,並用力煽動兩翅,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後才能飛起。飛翔時頸部向前伸直,腿、腳則伸到尾羽的後面,尾羽展開呈扇狀,初級飛羽散開,上下交錯,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滑翔
,姿態輕快而優美。它的性情機警而膽怯,常常避開人群。如果發現有入侵領地者,就會通過用上下嘴急速啪打,發出「嗒嗒嗒」的嘴響聲,並且伴隨著頸部伸直向上,頭仰向後,再伸向下,左右擺動,兩翅半張和尾羽向上豎起,兩腳不停的走動等動作,表現出一系列特有的恐嚇行為。
在東方白鸛的全部食物中,魚類佔79—90%以上,所捕食的魚類中最大的個體可達0.5千克以上,但隨著季節的不同,取食的內容也有變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採食植物種子、葉、草根、苔蘚和少量的魚類;夏季的食物種類非常豐富,以魚類為主,
也吃蛙、鼠、蛇、蜥蜴、蝸牛、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甲殼動物、環節動物、昆蟲和幼蟲,以及雛鳥等其他動物性食物;秋季還捕食大量的蝗蟲,此外平時也常吃一些沙礫和小石子來幫助消化食物。覓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時和下午4—6時活動最為頻繁,
中午在樹上休息或在領地的上空盤旋滑翔。繁殖期覓食活動的範圍大約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時也常飛到1—2公里,甚至5 —6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覓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單獨或成對覓食,秋季和冬季則大多組成小群覓食。在地面上尋覓食物主要依靠視覺,常常伸長頸部,
低垂著頭,一邊大步而緩慢地在地面上行走,一邊四處尋覓,發現食物後急速向前,迅猛的進行啄食。在水中覓食則主要通過觸覺,通常單獨漫步在水邊的淺水處,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一邊緩慢地向前行走,一邊不時的將半張著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鐘將嘴插入水中的次數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鐘就能捕獲到1—1.5個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達65.5%。
性溫和而警覺,飛行緩慢,常在高空中翱翔。休息時常以一足站立。受驚時常彈嘴,發出「噠噠」聲。
白鸛夏季繁殖,在大樹高處以枝丫、茅草等營巢,每窩產卵3~5枚,白色。6月開始繁殖,營巢於樹上。每窩產3-5枚白色卵。卵為圓形乳白色,重150克,雌雄白鸛共同產卵,但以雌鳥為主,卵孵化期約32天左右。
繁殖地:黑龍江撫遠三角洲,洪河,蘿北,寶清,伊春,樺南,迎春。黑河地區的嫩江,富裕,扎龍,吉林莫莫格,內蒙古科爾沁。
越冬地:江蘇洪澤湖,鹽城,邵伯湖。安徽升金湖,武昌湖,石臼湖。江西鄱陽湖,湖北沉湖,洪湖,梁子湖。廣東梅縣、深圳、台灣、湖南洞庭湖、天津、陝西平利、貴州草海、西藏瀘沽湖、上海崇鳴島。
2004—2006年,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陳等,在安慶市望江縣武昌湖地區對東方白鸛的繁殖生物學進行了研究。東方白鸛在當地開始營巢時間不一致,最早為2月5日,而受干擾的繁殖個體則延至5月6日。產卵期最早開始於2月11日,最晚6月21日,窩卵數4.2±0.4(4—5)枚(n=6)。育雛期71.0±16.1d(n=3),日育雛5.1±2.6(n=38),
雛鳥離巢時間最早6月14日,最晚9月20日。2004和2005年東方白鸛在該地區共營巢8窩,產卵25枚,孵出雛鳥9隻,出飛7隻。繁殖失敗5巢,其中,人工干擾造成4巢失敗,高壓電擊毀1巢。繁殖不同時期,親鳥的覓食、休息、警戒、取材、翻卵、育雛、交配、
在巢、視野外行為時間分配差異顯著,而飛翔、行走、理羽、擊喙、整巢和其它行為差異不顯著。雛鳥在發育的不同時期,覓食、飛翔、休息、整巢、在巢、行走、視野外行為時間分配差異顯著,理羽、警戒、擊喙和其它行為差異不顯著。 上海動物園1984年首次籠養繁殖成功,
1987年合肥逍遙津動物園繁殖成功。此後,成都動物園和哈爾濱動物園也繁殖成功。1992年中國有22個動物園共飼養方白鸛120隻,其中雌雄各36隻,性別不明者48隻。 白鸛可以成對籠養,也可成群飼養,一般用鐵絲網籠或散放飼養,鐵絲網籠空間以50立方米為宜,
籠過小不利於繁殖.籠內的食、水具宜深大、堅固,以防被啄壞。野外散養可倚水搭一涼棚,食、水用具規格一般為50厘米×100厘米,深30厘米左右。飼料以魚為主,幼鳥期每天三次集中餵養,以泥鰍 、虎魚、彈塗魚、鯽魚為主。在野外,常食小魚、水生昆蟲、鼠、蛙、蛇等。
2日齡時將魚剪成小段,讓它們自行吞食,15日齡後可整條吞食,日飼餵量在300-400克之間。它們覓食時,將魚叼起,調整好方向,魚頭先入,即可吞食。每次餵食均任它們隨意採食,直至食管充盈成筒狀。幼雛對食物的消化過程相當迅速,只需2-3小時食道便空了,4-5小時後即發出似仔豬的單鳴聲,顯示出飢餓感。正常情況下,白鸛幼雛的生長發育異常迅速,
3日齡即能嗑喙發聲,6日齡長出正羽黑色羽芽,8日明顯,10日齡初級、次級飛羽黑色羽芽排列顯著,17日出現正羽,喙灰黃色,眼圈、下頜、喙基桔紅色,肩羽、三級飛羽羽軸先端黑色,長20毫米,40日齡飛羽長出,65日齡開始試飛,70日齡則可自由飛翔。人工孵化白鸛較自然界野生幼雛飛翔時間約晚10天,其它生長指標均高於同日齡的自然雛鳥。管理上最重要的是控制溫差,不能時高時低,此外幼雛的衛生也是育雛成功的關鍵措施之一。
在中國主要越冬地的總數量約為2000—2500隻,1991—1992年冬季洞庭湖有404隻(1988—1989年為917隻),沉湖等635隻,鄱陽湖625隻,升金湖1105,鹽城1隻(1993—1994年為68隻),以上共為1 775隻。1984—1986年繁殖區統計有211隻、25個巢。北戴河南遷東方白鸛的數量1986年10月11日至11月16日為2 729隻,1990年11月2日至11月14日見848 只。
保護級別:中國一級保護動物白鸛:德國國鳥
東方白鸛從前在東亞地區是常見的鳥類,甚至在日本東京市的教堂屋頂上也曾有營巢繁殖的,但在1868—1395年間,由於非法狩獵、農藥和化學毒物污染等原因,東方白鸛的種群數量在日本逐漸減少,現在僅能在冬季偶爾發現少量的越冬個體。
分布在朝鮮、韓國的繁殖種群也已於70年代初絕滅。由於人口密集,工農業的發展,使得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東北黑龍江、吉林兩省殘存的繁殖地也變得極為狹小,總數有3000隻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漢沉湖發現的越冬群體達900多隻,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東方白鸛群體。
天台籍著名散文家陸蠢寫了一篇《鶴》,文中敘述他十七八歲時,鄰哥兒在平頭潭邊捉到一隻鳥,「長腳尖喙,頭有纓冠,羽毛潔白」。開始,以為是一隻鶴,搶回家裡養,只見這隻鳥「樣子確相當漂亮,瘦長的腳,走起路來大模大樣,象個「宰相步」、「頭上有一簇纓 毛,略帶黃色,尾部很短」、「老是縮著頭頸,有時站在左腳上,
有時站在右腳上,有時站在兩隻腳上,用金紅色的眼睛斜看著人。」他們將這隻鳥養了相當時日,有一天,他的舅父來了,才知道這是一隻 「長腳鷺鷥」。 陸蠢所描述的這隻漂亮的鳥,實際上應叫「東方白鸛」,在始豐溪兩岸的樹林中,蘆葦叢里棲居。《辭海》載:「鸛,烏綱……大型涉 禽。形似鶴亦似鷺;嘴長而直。翼長大而尾圓短,飛翔輕快,
常活動 於溪流近旁,夜宿高樹。主食魚、蛙、蛇和甲殼類。在中國分布較廣的種類如黑鸛……另種白鸛較前種為大,頭頸和背部均白色。都在我國北方繁殖,至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由此可見,《辭海》上說的白鸛是一種候鳥。而天台特有的東方白鸛卻是在當地繁殖,當地越冬的,因此是鸛類中一個珍稀的品種。
鸛屬鸛科,全世界大約有19種,和鷺和?有親緣關係。它們體型大,腿長,腳趾有蹼。尖而筆直的喙比頭大,而且強健。歐洲白鸛是一種普通的遷徙鳥,身長大約1米,頭。頸和身體都是潔白的白色。翅膀有一些黑顏色。喙和腿都是紅色。脖子很長。
胸部的羽毛長而且下垂,白鸛經常把它的長喙藏在胸部的羽毛裡面。它們常在潮濕的沼澤地出沒,吃鰻鱺和其他魚類,以及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幼鳥和小型哺乳動物。它們粗糙的窩築在高大的樹頂、建築物的廢墟或者擯棄的煙囪上,一般用樹枝和蘆葦搭成。
白鸛是一種無聲的鳥類,它們在很高的高空飛翔,顯得強健而有力。在食物豐富的地方,它們會大批地聚集在一起。亞洲南部的印度東部的禿鸛頭和頸裸露無羽。最大的身高達2米,以食腐肉為主。在印度受到保護。
產於亞洲的白鸛數量稀少,屬於瀕危動物。發布在我國東北、西北和東南沿海一帶的白鸛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南和東南沿海的黑鸛也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布在廣東、浙江、福建的彩鸛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推薦閱讀: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小鷗
※百萬野生動物葬身人腹 千年陋習屢教不改(組圖)
※澳洲野狗--生態系統守護者
※Denis?Mayer?Jr.逼真的野生動物繪畫作品
※國內打鳥釣魚太沒勁了,這次到北美獵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