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林召棠狀元故里行

林召棠狀元故里行

清道光三年(1823年),吳川縣吳陽霞街村的林召棠高中狀元。這是中國自隋朝開科舉考試1300多年以來,粵西地區唯一的一名狀元。以前雖也聽過一些有關林召棠的傳聞軼事,但真正對林召棠其人其事知之很少。最近,我和單位的一些同志慕名來到林召棠的故里吳陽鎮霞街進行尋訪,親身感受狀元故里的歷史文化,多了解些歷史上科舉考試方面的知識,收穫還真不少。

林召棠故里吳陽鎮的霞街,實為清代時期吳川縣城所在地吳陽的一條街村。街道是用紅磚側豎立來鋪路面的,美觀耐用,幾百米長的窄小街道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侵蝕,留下了滄桑的印記。林召棠故居就在村中間拐彎處的一座小院式老房子,「狀元故居」幾個字很引人注目。他的後人早已搬出,只是還雇請人幫忙照看房子。在霞街村,還專門建有「狀元紀念館」,牌坊上「狀元」二字為林召棠中狀元後所書,雄厚、蒼勁,功力不凡。紀念館裡收藏的史料不少,如林召棠殿試上的「對策」卷(應是複製品),林則徐到訪所贈的對聯「綵衣榮似三公袞,珂策祥留五色雲」等,都是很有價值的藏品。而村中的林氏祠堂,是我見過的粵西地區最大的祠堂。祠堂門口左側豎立的「狀元標誌」,是朝廷專為出了狀元的地方立的標誌,也是光宗耀祖的一種體現吧!祠堂里突出紀念狀元林召棠和村中歷史上的名人。這是一條文化底蘊深厚、詩書傳家、名人輩出的街村。明、清兩代,這村子就出了三名進士、一名狀元。當然現代也出了好幾名博士。祠堂里懸掛著各個時期朝廷冊封的各種牌匾,以及展出的一大批有關史料,對我們了解林召棠,了解古代科舉制度以及激勵村中後人定很有幫助。

據有關史料記述,道光三年,林召棠參加殿試後,傳臚唱名那天,太和殿上,百官齊集,林召棠與一批貢士立在一旁,等候道光皇帝欽點狀元。當傳臚官唱到「廣東省」三字時,林召棠已為之激動。再唱到「高州府」時,他神經緊張了。因參加殿試的廣東只有兩人,高州府則是自己。這時,他確定自己無疑是「中」了,一時悲喜交集,似乎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當繼續唱到自己的名字時,反而沒有注意聽到了。當時,太和殿上鴉雀無聲,林召棠還毫無反應,早已忘記了禮部傳臚官事先教的禮儀,沒有向皇上叩頭謝恩。道光皇帝有點不悅。宰相曹振鏞看出事態的嚴重,大聲高呼:「請新科狀元林召棠出班謝恩。」林召棠這時才回過神來,應聲上殿,「謝主龍恩」。這時,皇帝微笑,群臣歡呼。在這緊急關頭,是曹振鏞幫了大忙,不然後果真難設想。

過去,有傳說林召棠是粵西人,聽不懂官話(普通話),高中後不懂叩頭謝恩,差點成了「廢狀元」。其實不然。據介紹,林召棠十多歲就開始踏上科舉考試之路,十八歲就參加縣試考取秀才,但舉人科鄉試(省試)就不那麼順利,三年一考,他已數次落第。直到嘉慶十八年(1813年),河南人程國仁任廣東學政(主管考試官),他評閱林召棠試卷,認為林召棠有發展潛能,並鼓勵他不要灰心,繼續攻讀。他還以實際行動,悉心栽培。一年後,程出使山東按察使,又把林召棠召到山東官邸,延名師教習。二年後,三十一歲的林召棠參加皇城順天(北京)鄉試,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跨地區考生,中了舉人。此後幾年,林召棠又幾次在京參加禮部會試(即考進士),都名落孫山。道光二年(1822年),程國仁調京任刑部侍郎,他又領林召棠北上其家讀書,接近京華人物,開闊視野。第二年,林召棠終於在他三十八歲時高中狀元。林召棠有這麼多年在外求學的經歷,恩師又是北方人,他能不會聽官話嗎?再說,嘉慶八年(1803年),十八歲的林召棠在高州參加院試,主考官就是時任廣東學政姚文田,他是浙江人。他也特別看重林召棠的才學,稱林是「海濱俊才」。姚也是狀元出身,學問淵深,特別是他的書法,是清代狀元中的佼佼者。他知道道光皇帝喜歡趙體書法,也教導林召棠專攻趙體。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林召棠殿試答卷,就是十分標準的趙體字,殿試上深得皇上欣賞。所以,林召棠能高中狀元,除了個人的天賦和努力外,還與他的幾位恩師的悉心栽培分不開的。

過去,我曾想,科舉考試是怎樣進行的呢?考多少時間呢?這次,通過聽解說,又查閱了有關資料,對這些問題總算是基本弄清楚了。如林召棠當年參加考試的順天貢院(省試的地方),內有數千間號房(試室),單人單間,每個試室高六尺,深四尺,寬三尺,沒有門,內砌小磚牆,上有木板兩塊,可以移動。白天將木板分開,一上一下,上桌下凳,晚上,將上層木板移下,合在一起便成睡床。參試期間,寫文章、吃飯、睡覺都是靠這兩塊木板,條件真可謂艱苦。好在考試時間是秋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場。考生是試前一天進入貢院,經過搜查、找座號、領試卷,便依試作答,後一天交卷離場。考試正式時間為一天。那時,鄉試的發榜日在九月初的寅日或辰日,寅屬虎,辰屬龍,故稱「龍虎榜」。

鄉試中了舉人,不等於就能赴京參加全國會試。還要經過「磨勘」和「複試」合格後才取得會試資格。「磨勘」,即由朝廷派出官員,抽查原來的試卷,看硃、墨、卷內容是否相符,有無作假抄襲,核對準確。「複試」,是由省里的大員複試,作文寫詩,各答一則。過了這兩關才有會試資格,由省布政司發給咨文,向禮部投遞。同時,還可領取上京考試的路費白銀二十兩,還發給用黃布書寫的「禮部會試」的標誌,沿途給予方便和保護。所以,那時能上京會試,已是很光榮的事情了。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又一次參加禮部會試,為鄉試後的第二年的癸末年,是為會試的正科。時為三月,分三場,每場三日,也是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場。前一日點名進場,後日交卷放出。考試規則和樣式和鄉試大致一樣。因放榜時正逢杏花開放,故稱「杏榜」。會試中式稱「貢士」(習慣稱進士)。林召棠這年中了進士,後又要經過「磨勘」和「複試」合格後,才能參加殿試。

過去,我們只知科舉考試是考八股文,但什麼是八股文,有哪些具體要求?林召棠當年應試的試題是什麼?這些問題這次也可以說基本弄清了。如試帖詩是科舉應試的內容之一。林召棠在京城會試時,詩題是:《賦得雲隨波影動得「波」字》。這就是說,用波字作韻,寫一首五言八韻詩。首聯名破題,次聯名承題,三聯為起股,四五聯如中股,六七聯如後股,結聯如束股。但作為一首排律詩,也象其他律詩一樣,講求對仗、用典、出韻、平仄,條件之嚴,忌諱之多,是很難寫出好詩來的。可惜未能見到林召棠試帖詩的答卷。但他殿試上的「對策」卷,即中狀元的試卷我們看到了,是一篇典型的構思縝密、行文流暢的八股文。行文在結構上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每部分的句數、句型均有一定的規定。破題,用二句話破題目要義。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思加以闡明。起講,為議論開始。入手,要求進入角色,模擬聖賢口吻說話。從起股到束股,才是真正的議論。每股之間,用一、二句轉折過渡。束股之後,用一二句話收結全篇。起股,又稱比起,比是對偶之意。起股以下,每股均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句。每股少則四句,多則可達二十句。句之長短,字之多少,以致聲調之緩急,都必須相對成文。每篇字數在三百至千把字。只許為聖賢立言,講《四書》、《五經》所講的道理,闡述發揮不能超過程(灝)朱(熹)經學的範圍。這就是應試中的八股文的要求。據查,八股文,定格於明朝,清朝也一直延用。不僅內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許多連接虛詞也限定。這就是束縛思想,僵化式的考試,難以發揮。而對閱卷考官來說卻帶來很大方便,使各種不同的考生,納入了一種相同話題和固定格式下的充分可比性,只是難為那些一心想通過科舉而步入仕途的莘莘學子了。

1823年,道光皇帝剛上任不久,也想有所作為,振涮朝綱,銳意革新。因而殿試上,皇上策問(試題)為:「國家無事,思與天下臣民同樂太平,允臻上理……」皇上出的試題有一千多字,問了四個方面的問題。由於是文言文,也太長了。按我理解,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培育人才,教訓何以正俗,師儒何以有得民之責?二是如何興節儉之風,力戒浮華,欲使天下黜華屏欲,治登淳古,何道以致之?三是郅治之世,如何廣納群言,糾正施政的偏差?四是如何搞好水利,特別是如何治理南北運河、永定清河、滹沱河等五河,興利除害?

林召棠對策的立意緊扣策問:「臣聞致治本於育才,正俗先乎謹度,聽箴規斯能綜眾善,勤疏浚所以慶安瀾……」他先是破題,概括地回應四個問題,然後按規定格式,逐個議論。現縱觀林召棠答卷,洋洋洒洒,對治國之道條分縷析,宏觀紮實,無不中的。裡面所涉及的內容之廣,引經據典,而且還回答了現實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可見其知識淵博,文化功底深厚,確是殿試中的一篇好文章,被譽為「天下第一策」。

高中狀元,是科舉的終點,也正是仕途的起點。林召棠中狀元後,即被皇上封為翰林院修撰。品級為從六品(清代官員分九品,每品分正從之分),比七品知縣大一點點。清代翰林院,是國家的人才庫。狀元進入翰林院,還要邊工作邊學習,三年之後又進行大考,成績一、二等的擇優分派官職。林召棠散館考試(翰林院中的大考)成績為一等五名。於道光十一年出任陝甘兩省鄉試的主考官。本來,他這次任務完成的很好,受世人稱讚。但自此之後,他便告假還鄉,出任廣東端溪書院院長,在此傳道授業十一年,還在高州高文書院任教一段時間,以後才回到霞街老家,怡養天年。這為很多人不理解。認為林召棠辛苦攻讀二、三十年,終於登上科舉頂峰,仕途正值起步,卻有官不做,何故呢?鄉間也有傳說他不是做官的料。相傳林家的右鄰有對小夫妻,因雞毛蒜皮之事,爭吵得難分難解,便找狀元公評理。聽了那丈夫的述說,林召棠說:「你有理」。又聽了那婦人陳言,林又說:「你有理」。這樣,問題仍未能解決。狀元夫人就對林說:「誰有理,誰無理,斷一句,好讓人家回去耕作。」林召棠聽後就說:「你講得也有理」。這事後來傳開了,有人添油加醋,說林召棠處事,二人爭吵,三人有理,連這樣的小事都處理不了,哪來本事做大官議大事?當然,這只是一般的傳說,屬幽默笑話。據說主要是他不諳熟官場之道,特別是不能忍受奸臣穆彰阿(宰相)的結黨營私、排斥打擊。同時,也體現了林召棠淡泊明志,修身立品,剛正不阿,寧願辭官歸里,也不與貪官同流合污。封建時代這樣的讀書人也不少。

根據有關史料統計,清代共有狀元一百一十四人,擔任過協辦大學士、大學士(宰相)的有十四人;官至部、院大臣的有六人;官至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的有三人。以上四種屬一、二品大僚。官至三、四品的有二十二人,始終是翰林院修撰或略有升遷的有四十八人,可見官運不好的為多數。像林召棠這樣不願為官者也不乏其人。聽說後來道光皇帝還專門過問林召棠為何不做官,還派人勸說他再度出仕。但林召棠不為所動,堅持留在鄉村。這就是歷史上的林召棠。他有他的做人原則,他的淡泊明志,堅持教書育人,桃李滿園。吳川出了狀元林召棠,是粵西人的光榮。他的博學、他的勤奮、他的品行,對後人必然有很大的影響和激勵。狀元故里行所見所聞,很有收穫。

2007年7月18

推薦閱讀:

金狀元的八字取運
狀元地師第七課 陳名
狀元菜獨創飄香魚如何製作?
被崇禎親自定為頭名狀元且官至首輔,李自成入城後卻搖尾乞憐!
崇禎親點的狀元親選的首輔,卻帶頭投降了起義軍,最後還是死於非命

TAG: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