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生活 第三篇 三輪體空

人間佛教的生活 第三篇 三輪體空  第三篇 三輪體空  壹 三輪體空的定義  在人間生活,有許多因緣來成就我們,因此我們要以感恩惜福的心,與他人廣結善緣。結緣之道,首在布施,因為布施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行,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一個真摯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個隨手的幫忙,可以濟人困難危急;甚至與人為善、一句讚美、一瓣心香等等,都是殊勝的布施因緣。《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由於布施能令眾生安樂,是最容易修習的法門,有如大地一樣,一切萬物都依之生長,所以六度、四攝都以布施波羅蜜為上首。  布施可分為有相布施與無相布施二種。有相布施,指世間上一般人心希果報,執著人我的布施,所以又稱為世間布施;此種布施,只能得到有漏的人天福報,報盡又再墮落,所以不是究竟的布施。無相布施則與有相布施相反,在布施時,能體達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當體皆空,而無所執著,因為能超越世間的有漏煩惱,所以稱為出世間布施。又因為此三者有如車輪一般,能輾斷煩惱惑障,所以也稱為「三輪體空」。三輪體空的布施,能使我們越過生死海,與眾生同登涅槃彼岸,因此稱為「布施波羅蜜」。  貳 三輪體空的內容  空,是宇宙萬象的真理。三輪體空正是空理的最高體證與實踐,我們可以概略的就三方面來說明其中的妙義:  1.人我二空:眾生之所以常常感到煩惱,是因為來自內心的執著妄想,以為六塵境界是實有的,因此產生我、我所的觀念,使身心成為五欲六塵的奴役。布施行善,心存貪念,結果因為心有所系縛,不但功德減少了,自己的心情也受到受者、施物等外境的影響。其實,五蘊和合的身心是假聚之有,剎那生滅,所以那裡有能施的我呢?既然能施的我了不可得,當然也就沒有受施的對象,這就是「人空」。又因為諸法是五蘊和合而成,所以施物當體即空,法執也就跟著去除了,這就是「法空」。三輪體空的布施,使我們從二空里去除對人對法的執著,是自他二利的菩薩道。  2.一切皆空:做到人空和法空還不夠,還必須把「空」也完全空掉。因為佛教說空是要我們盪除執著,如果執著有一個「空」的存在,根本法執未除,反而病上加病,須知在分別思惟上所執的空,它的自性也是空的。三輪體空就是要我們釜底抽薪,從根本上破除一切顛倒妄想,從體性上斬斷一切執著。  3.真空妙有:雖然本無一法可得,但是諸相宛然,不可說無。當我們以智慧觀察諸法無相無我、畢竟空寂以後,般若慧現前,這時我們的心與外界合而為一,自然而然地就能隨順幻「有」,以善巧方便,大作佛事,布施行善,這時才可以說是真正的通達法性。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日光明照,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終日布施而不見布施相,不著空有相,這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了。  以上三種層次的分析,可以青原行思禪師的一段話來形容: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平常我們對於現象界的森羅萬象都僅止於一般感官的看法,所以當我們仰觀山色,俯視溪澗時,只覺得它就是高高的山,潺潺的水,這時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心隨境轉的一種分別境界。等到我們學佛修行有了心得的時候,一切假有在清朗的心境上無所遁形,這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已觀照到諸法虛妄,但是還沒有到達畢竟皆空的地步,這是第二種層次的境界。進而到完全開悟的時候,「是」與「不」、「心」與「物」之間的對立,在悟者的心中已經合而為一,所以真俗可以兼容,理事可以圓融,這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只是這山和水與剛開始學佛時的山水在意境上已經大不相同了。此時,大千世界充滿無限美好的風光,潺潺的流水是諸佛說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崗是諸佛清凈的法身。  參 三輪體空的應用  泯除了經驗世界的「有」與「無」以後,我們的世界變得遼闊了,因此,不但是施與受之間無所差別,我們在這個世間上的一切修行,也能真正做到隨緣不變,和光同塵,即俗而真的最高境界。以下就六波羅蜜的餘五波羅蜜為例,概略解說三輪體空在修行上的應用:  1.持戒波羅蜜:如果能擁有般若空慧,雖然自己堅持凈戒,無有毀缺,卻不會執著於「能持」、「所犯」之相,所以菩薩恆以平等心廣度眾生。  2.忍辱波羅蜜:如果能擁有般若空慧,雖然自己安住於忍力,度化有情,卻不會執著於「能忍」、「所忍」及度化眾生之相,自然不起嗔愛之心。  3.精進波羅蜜:如果能擁有般若空慧,雖然勇猛精進於學佛修行上,卻不見有精進修行之相,能不畏生死,不斷煩惱,任勞任怨,忍疲忍苦,以化導有情為己任。  4.禪定波羅蜜:如果能擁有般若空慧,雖然享受禪悅法喜,卻能不生味著,故能恆以大悲心、自在力,安穩眾生。  5.般若波羅蜜:如果能擁有般若空慧,則能照了諸法本性空寂,而知佛魔不二、生滅不二,乃至煩惱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故能隨緣不變,處處行道,無有掛礙恐怖。  此外,擁有「三輪體空」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享有隨緣不執著的快樂、解脫不企求的快樂;心中有了「三輪體空」的觀念,人情的冷暖淡薄,不能動其心;物質的匱乏貧困,不能挫其志。心中常懷「三輪體空」的人,不企求他人的愛護、關懷,能將溫暖、慈悲布施給別人。因為心中本來無所求,所以不曾失去什麼,縱有所得,也視為多餘的幸福。所以,「三輪體空」是真空妙有的具體表現,是知足常樂的最高意境,是隨手可修的人間佛法,是悲智雙運的菩薩道行。
推薦閱讀:

學習時間 ? 走進佛教
白象入胎在哪些佛教里提到過呢?求解?
也說:一尊佛是不夠的
圓教寺 | 聶隱娘與最後的遣唐使
佛的悟道,和一個"無我"的植物人,或者自我催眠封閉的阿Q,區別在哪裡?

TAG:生活 | 佛教 | 人間佛教 | 第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