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賞梅讀書養生得法的愛國詩人陸遊
賞梅讀書養生得法的愛國詩人陸遊
陸遊(1125-1210年)85歲,中國南宋詩人
業績:南宋孝宗時賜進士出身,在朝中官至寶章閣待制。他一生創作豐富,為傑出詩人,現存詩9000多首,是中國文學史上作品最豐富的一位詩人。亦工詞,主要著作有:《劍南書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書庵筆記》《放翁詞》等。他的愛國詩篇在中國詩歌園地豎起一面愛國主義旗幟。南宋後期的詩壇是在陸遊的籠罩下發展的,與他同時或稍後的許多人受到他很深的濡染。
生活情趣:在他坎坷的生涯和創作中,始終貫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自幼喜愛讀書,愛梅成癖。喜歡練劍、種花、掃地、閑嬉、練習書法。
益壽格言: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
養生食物:提倡素食,粥、蔬菜、蘿蔔、山藥。
我生學步逢喪亂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生在北宋內憂外患江山不保的動蕩年代中。他不僅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也是養生長壽的名家,他高壽到85歲,這比當時宋朝人平均壽命30歲高出近兩倍。他是怎樣長壽的呢,這得從頭說起。
陸遊還未出世時,他的父親陸宰(字元鈞)--直秘閣轉運副使,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奉上諭,卸任進京。陸宰帶著家眷,打算通過淮水,開進汴河到達京城。卻不料官船在淮水上沒行幾日,便遇到一場風雨。那一天,狂風起,驟雨下,浪翻水滾,打的官船搖擺不定,有孕在身的夫人被晃的頭暈腦脹,連連嘔吐。陸宰忙命船靠岸,暫避風雨。
無情的風雨咆哮著,浪頭不斷地打進倉里。陸宰坐在倉中茫然地望著水天一色之處,尋思著這次調任,不知吉凶如何。正在這時,夫人要臨產了。風雨飄搖之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哪裡去找醫生。幸好陸宰懂得一些醫道,再者夫人已是第三次生產,因而順順噹噹生下一位小官人。這一天是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因為頭一天晚上夫人曾夢到詩人秦觀(字少游),於是陸宰為孩子取名為陸遊。
陸宰進京後,調任京西路轉運副使,他將家眷安置在河南滎陽,便獨自上任了。因為時局緊張,他主要負責供應澤(澤州,今山西省晉城縣)、潞(潞州,今山西省長治縣)一帶的糧晌。這時的北宋在宋徽宗的統治下,昏庸腐朽已經到了頂點,徽宗趙佶天資聰慧,蹴鞠騎射,筆硯丹青樣樣精通,但在治理國家上卻樣樣不能,昏潰之極。他在位期間,寵信奸臣,奢侈腐化,致使國力日衰。在北方,日益強大的金國對北宋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侵。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陸遊出世兩個月後,金國調動軍隊,大舉南下,進攻宋朝。面對強敵,徽宗不思抵抗,只想逃跑,驚恐之下,匆忙將皇位傳給太子趙桓,自己去做太上皇,稱為道君皇帝。趙桓即位是為欽宗,改次年年號為靖康元年(1126)。欽宗也無心抵抗,派人議和,隨後接受了金軍的所有條件,靖康元年二月十二日金兵撤退。
同年八月金兵再度強渡黃河,包圍了汴京(今河南開封),十一月欽宗向金兵投降,汴京陷落。靖康二年四月,金兵將徽宗、欽宗二帝,皇后、太子、公主、宗室及皇親國戚3000多人作為俘虜,一起撤回北方。北宋宣告滅亡。
靖康元年四月,陸宰受人攻擊被免除了京西路轉運副使之職。汴京被圍之前陸宰帶著全家南歸,沿路兵荒馬亂,有時聽到一陣"番人"來了的吼叫聲,全家只有躲在草窩裡,他們自中原"渡河,沿汴,涉淮,絕江,間關兵間"逃歸了山陰。幼小的陸遊隨家人逃難,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沿路的情景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後來他在詩中嘆曰:"我生學步逢喪亂"。
徽、欽二帝被擄後,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即皇帝位,是為高宗改年號為建炎,史稱南宋。高宗無意抗敵,有心偏安,當金兵大舉南侵時,他扔下江山與百姓一路逃到了海上。建炎四年的新年,高宗就是在海上的大船上度過的。金兵因為戰線拉得過長,補給無法跟上,便於三月從南方撤回,四月高宗回到越州,改越州為紹興府,次年改年號為紹興元年(1311),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陸宰於建炎初年帶著全家回到山陰後,對於仕途便沒了興趣,但是不做官,便沒有俸祿,一家人的生活有些拮据,於是他請求祠祿。宋朝對文人的待遇比武人優厚得多,文官有優厚的俸給,離職後也可以領宮觀使的名義支取半俸。陸宰得到了這個待遇,不必為生活忙碌,他安安穩穩地坐在家裡,讀書、教子,但是,這樣的日子也沒過多久。
建炎二年(1130),山陰已經捲入了戰爭的邊緣,敵人的鐵騎和殺敗的官兵把這一帶弄得煙霧塵天,百姓受盡離亂之苦。為了躲避金兵的擄掠,陸宰帶著全家逃到了東陽(今浙江東陽)。直到陸遊9歲時,由於抗戰派將領和各地義軍的奮勇抗擊,迫使金兵北撤以後,才重新回到山陰。"兒時萬死避胡兵"與人民共災難的童年,使陸遊從小就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命運。
陸遊一家回到山陰後,陸宰已無心問官,他自己蓋了些房子,又買了座宅子,打算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潛心讀書、教導孩子。陸家"收書之富,獨稱江南",雖經戰火之亂損失了一些,但大部分還是保存下來,八、九歲的陸遊便隨父親讀書習文。此時的南宋與金國的戰爭起了很大的變化。開始時金國窮追猛打,宋軍不堪一擊,節節敗退,如今南宋上下同心對敵,在著名將領吳蚧、吳轔、韓世忠、岳飛、劉綺的帶領下打了一個個勝仗,眼看要收復中原,可是有心偏安,無心對敵的高宗卻並不高興,他嫉恨這些將領的功勞,害怕金國失敗後,送回徽、欽二帝,自己的皇位不保,他便處處制約前方將領,重用投降派的代表秦檜,以秦檜之手制住主戰派的群臣。
秦檜在紹興年間兩任宰相,前後執政19年,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奸臣。秦檜一掌權便主持和議,凡是反對和議的大臣都受到排斥。紹興十一年(1141),為給和議掃清道路,秦檜與高宗狠下殺手,將岳飛處死,並將韓世忠與張俊罷職。除去了持反對意見的幾員大將軍,再無人敢對和談提出異議,便立即與金國簽訂和約向金國稱臣,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東以淮水為界,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以屈侮和出賣中原廣大地方換來了暫時的安寧。
陸遊在政局稍稍穩定的情況下得以潛心讀書。陸家是書香門第,陸遊的祖父陸佃曾做到尚書右丞,讀了一輩子書,寫了200多卷著作,父親陸宰是位藏書家,著有《春秋後傳補遺》等。陸遊面對萬卷藏書,自小就養成了好讀書的習慣。"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他自稱"兒時愛書百事廢"。他每每拿到一本好書,便在房中專心致志一氣讀完,天晚了,家人喚他進食,他彷彿沒有聽到;夜深了,大家都已就寢,他還在讀書,早將吃飯休息的事忘置腦後。陸遊就是這樣,一讀起書來便忘記了周遭的一切,全身心投入。他對書的痴愛貫穿一生,一直到老。陸遊57歲在山陰故居作《讀書》一首,記述自己廢寢忘食,辛勤讀書的情況:"藜羹麥飯冷不嘗,要足平生五車讀。有時達旦不滅燈,急雪打窗聞簌簌。"
他77歲時說"讀書猶自力,愛日惟兒時";84歲時還作詩"老人世間百念衰,惟好古書心未稱。斷碑殘刻亦在櫝,時時取玩忘朝飢。"讀書忘憂對陸遊的健康有很大的好處,也是他長壽的原因之一 。他生活在一個多事之秋,國事、家事、個人命運紛繁複雜,憂心不已。而他在讀書中能獲得良好的心理安慰和心理寄託,從而調整心理情緒。現在醫學研究發現,心理安慰是有物質基礎的,也就是人在得到安慰時,體內可產生一種結構與真嗎啡相近的化學物質,"內生嗎啡",從而對人體產生有益的調節作用,使人延年益壽。
陸遊十二三歲開始寫詩,十七八歲時就小有詩名,他的詩歌創作是以愛國主義為基調的,這是由於他自身慘痛的經歷和環境的熏陶,從小就培養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他父親陸宰是一位有愛國思想的士大夫,經常和父親往來友人也多為愛國志士,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說:"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背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詡戴王室,雖丑裔方張,視之蔑如也"。父親的友人每談論到當前局勢"未嘗不相與流涕哀慟,雖設食,率不下咽引去。"在南宋與金訂立喪權辱國的"紹興和議"後,因痛斥秦檜而被免職的李光與陸遊的父親談論時。"每言秦氏,必曰"咸陽"(指秦檜),憤切慨慷,形於色辭。"陸遊稱"其英偉剛毅之氣,使人興起"受此影響,陸遊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壯志。
為了實現自己的志願,為了能夠早日征戰沙場,為國效力,他特別注意研讀兵書,他在詩中多次提到"夜讀兵書",同時還學劍,《醉歌》中提到"學劍四十年,虜血未染鍔。"學劍不僅能幫助他實現為國殺敵的願望,也使他的身體得到鍛煉,增強了肌體的抵抗力,精力充沛,充滿活力。傷心橋下春波綠
少年陸遊學習寫詩時在文字技巧上苦下功夫,在模仿前輩詩人中摸索自己的道路,但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往往因襲前人,沒有自己的特色,"我昔學詩未有得,殘餘未免從人乞"。在他18歲時,認識了愛國詩人曾幾,才算找到了一條路。曾幾與其兄曾開力排和議,忤秦檜被罷官。他是一位學者,著作有《易釋象五卷》、《論語義二卷》,他還是當時最有名的詩人。在18歲的陸遊看來,除了江西派以外,沒有誰算得上詩人,而曾幾便是江西派唯一活著的前輩,也是那時最有成就的愛國作家。陸遊跟隨曾幾學詩,在曾幾的指教和積極影響下,學到了寫詩的技巧,更加深了自己原有的愛國感情,確定了他的詩歌的愛國主義基調。到20歲時,陸遊詩文面都有一些成就,並出了名。老師對這個學生非常滿意,陸遊對曾幾也是稱道備至。
陸遊20歲左右時,由母親做主與美麗多情的才女唐琬結了婚。婚後,夫婦之間伉儷相得,琴瑟甚和。陸遊與唐琬每每相偕出遊,觀賞滿城春色,或在閨房之中填詞作畫,一個寫詩,一個撫琴吟唱。有時,唐琬親自下廚做幾樣小菜,為丈夫殷勤把盞,夫妻二人縱情暢談,陸遊常向妻子講起自己為國家報效的壯志豪情,唐琬也極為贊同。夫妻二人志趣相投,生活中充滿了柔情蜜意。然而,這卻引起了婆婆的不滿,陸遊的母親對這位有才華的兒媳總是看不順眼,她據《禮記·內則》中的一條禮法"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硬是逼迫著陸遊將唐琬休了。陸遊百般勸諫、哀求母親不要拆散他們夫妻,陸母堅決不答應。母命不能違,伉儷情更深,陸遊便背著母親在外面找了一所宅子,將唐琬安置在那裡,兩人時時暗暗相會。不久,陸母終於發現了這個秘密,十分生氣,立即採取斷然措施,將唐琬嫁給了同郡宗人趙士程,與此同時,馬上為陸遊娶了一位王氏為妻,終於把這對有情人活生生拆散了。
紹興十三年(1143),皇上下詔求書,曾到陸家錄書一萬三千卷。因為秦檜一直對陸宰不滿,因此對陸宰沒有加以表彰和重用。陸宰於紹興十八年(1148)六月去世了。
紹興二十三年(1153)29歲的陸遊到臨安應考,他奪得省試第一,次年殿試,極有希望奪魁,偏偏秦檜的孫子秦塤也來應考,秦檜存心要孫子通過省試、殿試,博取狀元及第的榮譽。這就為主考官製造了矛盾,一邊是有名的才子,一邊是丞相的孫子,主考官以才選人,將第一的位置判給了陸遊。這下可惹惱了秦檜,他非常怨恨陸遊,加之陸遊又"喜論恢復"、"語觸秦檜",於是陸遊被黜落了,連考官都幾乎受禍,幸虧第二年秦檜死了,才不至於發生意外。陸遊被黜落後,返回鄉里,潛心於詩歌的創作,研讀兵書,學習劍法,一心準備為國征戰沙場。陸遊和唐琬的"千古邂逅"也發生在這一年。出山陰城東南四里,禹跡寺南的沈園,是當地的名勝。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失意不得志的陸遊到沈園遊覽,想排解一下心中的鬱悶,恰巧與偕夫同游的、幾年未曾謀面的唐琬邂逅相遇。陸遊遠遠望著憔悴消瘦的唐琬,憐惜之情、撫慰之意、痛傷之感一時湧上心中,無語傷神地陷入沉思,他能怨母親嗎?自己恩愛夫妻被迫離異後的痛苦,舊情不斷,相思不舍的情意有誰知曉,這割不斷的愛縷情絲纏繞心頭,真是百感交集。唐琬徵得丈夫同意,派人給陸遊送去酒肴,她看到陸遊面對酒肴默默沉思,悵恨不已的神情,不禁淚流滿面,為了掩飾感情她急忙起身,匆匆離開。陸遊見那驚鴻般的倩影匆忙遠去,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哀湧上心頭,猶如萬箭鏃心,他舉起酒壺,一飲而盡,提筆對著一堵粉牆題下了一首《釵頭鳳》: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詞中表達了陸遊與唐琬之間眷戀之深和相思之切,抒發了陸遊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的凄楚心情。
唐婉看到這闋詞後,引動起八年來的千種愁恨,萬種委屈,她也和了一首《釵頭鳳》,描述幾年的生活以及對陸遊的一往情深。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
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長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這些年來,陸遊的心中雖苦,唐婉的處境更悲,在那個社會男子除了家庭還有事業,而女子所有的只是家庭。唐婉從昨天的美滿婚姻,到今天的兩地相思;從被迫離異,到被迫改嫁,受盡摧殘。在那個時代,一個被休再嫁的女人何其難做,趙士程雖是一位懂得體貼的丈夫,但他畢竟不是陸遊,唐婉常常是一夜哭泣到天明,又怕被人知曉,還要咽下淚水,強顏笑將對陸遊的一往情深和矢志不渝的忠誠珍藏在心底,此時她心境之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病魔纏身,不長時間,她就死去了。她留給陸遊的是一世斷不了的情,一生忘不了的夢。
陸遊得知唐婉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他只有以詩言情來憶念唐婉。陸遊的感情是始終如一的,直到七八十歲也忘記不了那"驚鴻倩影"。他在74歲時作《沈園》一詩悼念唐婉。
城上斜陽畫角哀,
沈園非復舊池台。
傷心橋下春波綠,
曾是驚鴻照影來。
80歲時又作《十二月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懷念唐婉。
路近城南已怕行,
沈家園裡更傷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
綠蘸寺橋春水生。
陸遊可算是一位至情至性痴情人。
唐婉去世後,儘管他的心情沉痛,但他還有壯志宏願需要實現,有詩歌創作需要完善,這些都起到轉移注意力,分解鬱悶的心理作用。他寄情詩作,吐露心中之憂,抒發慷慨激情,不使憂愁集結在心中,對他的心理健康大有益處。秦檜死後3年,紹興二十八年(1158)33歲的陸遊才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主簿只是縣官的屬員,但畢竟是官了。後又調回臨安,任敕令所刪定官之職,他的工作主要是編纂公布的法令,地位並不重要,位置也不高,但可以更多地接近朝廷,多與人來往。
紹興三十二年(1162),高宗做了太上皇,孝宗繼位之初,抗戰派稍得抬頭,老將張浚被起用,準備北伐,收復中原。因為陸遊"力學有聞,言論剴切",被孝宗召見,賜進士出身。他乘機提出許多政治、軍事方面的建議,積極贊助張浚北伐,表現出他對政治改革的熱烈願望。
不久,因為他得罪了孝宗的親信,被黜為鎮江通判。隆興二年(1164),張浚視師江淮,過鎮江進行北伐,陸遊予以大力的宣傳和支持。但南宋軍隊準備不充分,加之軍隊的戰鬥力早已隨著統治者的腐朽而削弱,妥協派又極力制肘,北伐終無成效。南宋再度向金屈膝議和。抗戰派又被壓下去了。隆興二年後,改年號為乾道(1165),這年夏天陸遊被調隆興府通判軍州事。這一時期,他的思想很苦悶,將精神寄托在道經中。乾道二年(1166)41歲的陸遊以"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免除了隆興判的職務。他懷著滿腔慷慨激動的情緒回到了家鄉山陰。
罷官回鄉後,陸遊著手經營三山的住宅,三山在山陰縣西九里,從乾道三年至乾道六年夏天,陸遊的許多時間都用在這方面,他將最初的10餘間房屋,逐年增加,建成了一所大宅院。他還在鄉間買了田地,有時派兒子出去收租,有了這些收入,他們一家的生活也有了保障。陸遊非常喜歡農村生活,在陸遊的詩中反映南宋農民生活、描寫農村風光的詩佔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他有時也和農人一樣,吃一碗芋羹,燃起晒乾的蒔草取暖。
陸遊很講究養生之道,他在飲食調養、生活起居方面,主張素食,認為食粥最妙,蔬菜蘿蔔山藥最養人,有詩道:
羔豚昔所美,
放斥如遠佞。醫學研究表明,人以素食為主比以肉食為主更有利於身體健康。素食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可以預防冠心病、高血脂病。素食可使人們容易控制體重,減少心臟負擔,減少心臟發病的可能性。
陸遊還喜歡食粥,他一生視食粥為養生之妙品,並說食粥可以延年益壽。有詩云:
世人個個字長年,
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立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
陸遊提出,每晚上床要洗腳,"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這樣做從醫學的角度看,睡前洗腳可以加快血液循環,經絡通道暢通,促進身體功能的協調。還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正確的養生法,使陸遊身體健康,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創作中去。
陸遊對這種賦閑在家的日子並不滿足,他所求的是報效國
家,收復中原,他一心等待著這樣的機會。
多情誰似南山月
乾道六年(1170)年,45歲的陸遊入蜀任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還是一位通判,官職依然,路卻是愈走愈遠了。他的朋友韓元吉在《送陸務觀序》中說:"朝與一官,夕要一職,曾未足傷朝廷之大;旦而引之東隅,暮而置之西陲,變無害幅員之廣也……"幾句話寫盡了他這些年的遭遇。從臨安到夔州,陸遊用了160天,"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萬里看無窮",一路上,他遊覽了大江兩岸的名勝,也憑弔了屈原、李白、杜甫等詩人的遺迹,尤其對屈原深表敬意,引起感情上的強烈共鳴:"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沿路寫景抒情。他在夔州,官銜是"左奉議郎、通判軍州、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事"。奉議郎是正八品官。人家當官越當越大,而他越當越小。在這裡雖然他得到了上級官吏的重視,但官系虛職,無法建功立業,他感到痛苦。此時他的蒼涼的詩句,透出了豪邁的氣概。他學詩是從江西詩派入門,從曾幾學到字句、音律、對仗、用典等方面的詩法,入川以前他的詩歌創作已經有了成就。到夔州後他接觸到下層人民的機會更多了,開始認識到國家興亡的根源,詩詞的風格也開始發生變化。乾道八年(1172),正當陸遊慨嘆著:"我獨胡為淹此留",打算離開夔州時,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他為幹辦公事,官銜是"左承議郎、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那時四川宣撫使司設在南鄭,主持西北軍民事務,南鄭是當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他在四川,掌握著西北的軍力、財力、人力,是最有實力率軍收復失地的人,他本人也積極為此做著準備和部署。對於王炎的招請,陸遊感到很興奮,他可以親臨前線殺敵報國,因此,這次調任給了他極大鼓舞。
乾道八年三月47歲的陸遊到達南鄭。他身著戎裝,戍衛在大散關頭,來往於前線各地,以南鄭為圓心,半徑三百里以內,除了正東一面,他都常去巡視,對南鄭的形勢了如指掌。他積極出謀獻策,草擬軍書,時刻準備打擊敵人。他生活在戰士中間,參加了邊界上一些小的戰鬥。當時王炎雖為戰爭做著準備,但無論他如何主張對外作戰,在宋金雙方還保持和好局面的時候,他都不敢輕開邊釁,但前敵的試探戰,始終是不會停止的,陸遊就親歷過兩次。
打仗之外,主要的生活是打獵,作為作戰的一種訓練,打獵是必不可少的,它必須經過偵察、布置、合圍、射擊,有時還有一些驚險的場面,打獵就是打仗。南鄭周圍的中梁山,番冢山、定軍山,每一處都有陸遊與幕府中人打獵的足跡。打獵成為一種有益的運動,鍛煉了他的身體,提高的應變能力和膽量,每每獲取到獵物,使他享受著收穫的喜悅,當然,打獵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的。
陸遊還曾有過雪中刺虎的壯舉。那一天,滿地白雪,冷風瑟瑟,陸遊與同伴在山中打獵,行了大半日沒見一樣獵物的蹤影,看看時間不早,他們也走得倦了,便下馬休息。這一帶時常有老虎出入,食人不知其數,陸遊他們幾次出獵都沒找到這隻惡虎。這天他們正在喝酒痛飲時,一陣風起,遠遠聽到虎叫聲,陸遊馬上驚覺地站起來,環顧周圍的士兵,他們的臉色變了,個個瞪目凝視前方,這時,再去布置、合圍都已來不及了。陸遊一言未發,挺起手中的長矛,大吼一聲,向虎叫的方向衝過去。那老虎看到有人衝來,猛地一跳,像人一般直立起來,準備朝前直撲,緊要關頭,陸遊已衝到跟前,挺矛一刺正中老虎喉管,頓時血流如注,落在皚皚白雪上,不可一世的老虎慢慢倒在地上。那30多位士兵,面青氣短互相對視,過了一會才一同發出歡呼聲。
陸遊在軍中的生活是愉快的,他與王炎意氣相投,意見一致。他們與大小將領都真切地認識到,只有發動戰爭才能奪回失去的土地,解救被奴役的同胞。為了了解敵人的情況,王炎不斷刺探長安的軍情。長安是金軍西方軍事根據地,那時的許多當地百姓被迫當了將吏,他們都和四川宣撫司進行聯繫。他們把對方的消息寫在四五寸見方的細絹上,團成彈子,封上蠟,想方設法送過來。金軍得知這種情形後,不得不在長安的四周掘起三道護城河,作為防禦工事。
此時金國的形勢對南宋非常有利,金國統治者之間矛盾重重,加之被他們佔領的土地上的百性,心向宋廷,這就迫使金國統治者既要防備南鄭方面的襲擊,又要防備內部的反抗與響應。然而南宋朝廷的作戰意志不夠堅決,高宗時代,只知偏安無心征戰。孝宗時雖想有所作為,但經不起挫折,稍有不利,便打消戰爭的念頭,何況孝宗之上還有太上皇高宗,只要太上皇不點頭,孝宗便不能做。在這種情況下王炎也不能輕舉妄動。當時,只要他一起兵,長安城就唾手可得,敵人的心臟就會崩潰。王炎在等待時機,等待朝廷的許可。
陸遊在軍中生活得很快樂,戰爭的準備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著,隨時都有可能攻入長安收復中原。他除了作戰、打獵,更多的時間用在室內,作許多案頭工作。他又時常與幕府、將領們在歌女的陪伴下於漫漫長夜裡秉燭狂飲,在酒酣興濃時吟詩作詞,抒發收復關中的奔騰激蕩的熱情。其中有一首詞《秋波媚》,非常有代表性。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陸遊在憑高遠望長安諸山時,收復關中的熱情不可遏止,創作了許多詩,但多屬於離開南鄭以後的追憶之作。這首《秋波媚》是在南鄭即興抒懷的一篇,情調特別昂揚,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樂觀主義精神,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全詞充滿著樂觀氣氛和勝利在望的情緒,這在南宋愛國詩作中是很少見的。
如火如荼的戰鬥生活和壯美的祖國河山,更加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使得陸遊的創作有了更豐富的內容,並使他領悟到"詩家三昧"。自此他的詩歌里所表現的抗敵呼聲更為響亮,對妥協投降派的抨擊更為尖銳,勝利的信心更為堅定,而且還常常帶有一種理想的、樂觀的、充滿浪漫主義氣氛的情調。陸遊的詩歌進入成熟階段,形成了宏麗悲壯的詩風。
陸遊在南鄭不到一年,整個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積極備戰的王炎被調回臨安,這顯然是朝廷臨陣換將不願有所行動。
乾道八年十一月,陸遊離開了他眷戀的南鄭,攜同家眷赴官成都。此時他的心中還是充滿希望的,他認為這只是在勝利的道路遇到一些挫折,若克服了這些挫折,勝利必須會到來。陸遊調成都後,又相繼在蜀州(今四川樂山)榮州(今四川崇慶)、嘉州(今四川榮縣)等地供職,遷徙頻繁,自"身如林下僧",很不得意。
在成都,陸遊擔任參議官,這是個空銜,沒有公事,"冷官無一事,日日得閒遊",他的時光多半消磨在酒肆歌院中,陸遊在詩中有時也直接把歌院的生活寫下來。宋代衙門中有官伎,軍中有營伎,她們主要是在文武官吏集會時奏樂清唱,她們的身份只是歌女。此外,在都市中也有妓女,她們一般都有較好的文化修養,能知書作畫、賦詩填詞。陸遊到歌院去是尋求精神上的安慰,他想在沉醉和調笑中將心中不斷湧出的痛苦壓下去,正如他自己說的"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嘉州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當過刺史的地方,陸遊自小就非常喜歡他的作品,於是陸遊在嘉州任上刻岑參像和岑參詩80餘首,以傳給知詩律的人。陸遊在嘉州的生活豐富多彩,他修堤、種花、築假山、修岷江浮橋、練書法,陸遊的草書在當時很有名。練習書法需要凝神靜氣,古人主張寫字時"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這樣能使人氣血和暢,經絡疏通、培益真氣,
使人的生命力旺盛。此外,書法能陶冶性情,給人以藝術享受再者練習書法要用腕力、臂力、指力、腰力,是一種輕微的體育活動,對人是一種良好的鍛煉。
陸遊身在嘉州,心繫南鄭,時常拿出大散關地圖看,懷念南鄭的前線,並作《觀大散關圖有感》,抒寫他理想中抗戰勝利,國土恢復後的情況。
淳熙二年(1175)陸遊從榮州又調回成都,任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幕府。范成大是有名的詩人,又是陸遊的舊友,兩人在公務之外,"以文相交",享受唱和之樂。
陸遊愛花,在成都這個有名的海棠王國里,他幾乎把成都附近的花園都走遍了,陸遊尤這喜愛梅花,可以說愛梅成癖,一生共創作了幾十首有關梅花的詩詞,有表達他對梅花喜愛的《梅花絕句》:
聞道梅花訴曉風,
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前一放翁。
有讚賞梅花"氣節高堅"的《落梅》:
雪虐風號愈凜然,
花中氣節最高豎。
過時自合飄零去,
恥向東君更乞憐。
有以梅花自喻的《卜運算元·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哪裡有梅花,哪裡就有陸遊的足跡,"放翁年來百事惰,惟見梅花愁欲破","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過春"。賞梅使他心情舒暢,解除煩惱,這對陶冶性情,健康長壽都有好處。
成都酒肆歌樓消磨了陸遊無數時光,他將無限的凄涼和感慨排解在淺斟低唱、輕歌曼舞中。他嚮往的是南鄭戎馬戍邊的生活,而今卻無所作為,空懷了一腔報國志,在酒肆歌樓中尋找精神慰藉,排遣報國無路的苦悶。
淳熙三年九月,陸遊又因"不拘禮法"、"燕飲頹放"而被免職,他因此為自己起了一個別號,曰放翁。被免職後,朝廷給了他一個台州桐祟道觀主管一職,這與他父親回到山陰所得職位樣,不必赴任便可領取半俸。丟了官,他索性放開來喝。他整日生活在美酒、琵琶、銀燭、歌舞之中,有時他把整個酒樓包下來,與朋友們賭博、狂飲。然而他的心緒煩亂,為了國家,他願犧牲一切,但切恨"報國欲死無戰場"。中原北望氣如山
漸漸地,陸遊對四川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樂其風土,有終焉之志",正打算終老此地時,他的作品受到孝宗的注意,於淳熙五年(1178)53歲的陸遊被召回臨安,先後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官。
陸遊離開成都,到臨安見過孝宗後,被任為福建茶鹽公事,上任剛一年又被孝宗召回臨安,改任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往撫州赴任。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旱災,陸遊親自去祈雨,雨是求來了,卻又下個不停,一連十多天,河水洶湧上漲,淹沒無數村落,百姓們跑到山上躲避,帶在身邊的乾糧沒幾日就完了,陸遊立即吩咐用小舟把糧食分散給眾人,一邊奏開義倉,賑濟災民。災荒是僥倖度過了,陸遊卻因開義倉,而以"擅權"的罪名免官還鄉。
淳熙七年(1180)年末,陸遊回到山陰,以"主管成都府玉局觀"的名義領取半俸。回到家以後,他到處游賞,但把更多時間放在田園中。他在讀書之餘到田裡種瓜點豆、灌水除草,既活動了筋骨也調解了精神。陸遊愛花也喜種花,有詩云"薈蘭移取偏中林,餘地何妨種玉簪。更乞兩叢香百里,老翁七十尚童心。"在鄉下,表面上看陸遊安心桑耕,實際上他志在當世,要為國立業。這些思想在他的詩作中比比皆是,"老夫壯氣橫九州,坐想提兵西海頭"。收復中原的思想在他悠閑的鄉居生活中從未消失過。他不勝感慨地說:"少攜一劍行天下,晚落實村學灌園!"
淳熙十三年(1186)61歲的陸遊又被委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他準備過江到臨安朝見,這時創作了流傳於世的《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孝宗召見陸遊,說"嚴陵清虛之地","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嚴州是臨安西南的一個大州,陸遊對這個職務不感興趣,堆積如山的官司、文書使他厭煩,他常常回憶起南鄭的生活,南鄭對他是一個擺不脫的夢,只要一有感觸,就會想到南鄭。他心念所系的依然是"安得鐵衣三萬騎,為君王取舊山河?"
淳熙十三年的八月,陸遊在成都所娶的楊氏為他生了一個女孩,陸遊一共有6個兒子,因此對這個女孩特別疼愛,取名閏娘,又名定娘,有時陸遊只稱她"女女"。第二年八月,這個一歲的女兒死了,陸遊非常傷心,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他開始思念故鄉了。嚴州3年任期一滿,他請示祠祿,得到批准回鄉。
回到山陰後準備不再做官了,然而光宗又啟用了他,任為軍器少監。
淳熙十六年(1889)孝宗退位,傳位於太子趙淳,是為光宗。陸遊任"朝議大夫尚書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他藉機向孝宗、光宗提出建議,指出富國、強兵、挽救弊政的根本方法,這深為當權所嫉,不久又以"嘲詠風月"的罪名被劾去官。他自述"予十年間兩坐斥罪,雖擢髮莫數而詩為首。"光宗紹熙元年(1190),陸遊65歲,此後20年時間,除去一年到臨安撰寫先帝孝宗、光宗的傳記外都是在山陰度過的,生活寧靜而簡樸,他"身雜老農間",參加一些勞動,相交往來的多是農夫、織女、牧童、樵夫等等。農村秀美的風景,農村的習俗與民風深深地感染了他,他寫的《游山西村》就表達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扣門。
他栽桑、養蠶、種菜、種胡麻、釀酒,做醬。有時也種葯。他常到村裡去送葯,救活了許多貧苦農民,他們為了感謝陸遊就以他的姓"陸"作為他們孩子的名。與農民們生活在一起,陸遊對農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因而創作了大量反映農村殘酷現實和描寫田園風光的詩。
生命在於運動,老年陸遊除做一些農活外,還提倡經常掃地,詩云:
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掃地。
既省課堂奴,也以平血氣。
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
不如掃地法,延年直差易。
陸遊把掃地作為養生延年之道,此外還常與兒孫閑嬉。既活動筋骨,又能樂而生喜。詩云:
整書拂幾當閑嬉,
時取曾孫竹馬騎。
故致小勞君會否,
戶樞流水即吾師。
正是由於陸遊養生有道,他才能在77歲高齡時,前往臨安主修孝宗、光宗實錄,此時在位的皇上是寧宗。陸遊的官銜是中大夫、兼實錄院同修撰、兼同修國史。一年後他又回到山陰。
陸遊在家鄉放浪山水,做一個瀟洒送日月的閑人並非他的意願。他一生以抗金為己任,但請纓無路,頻繁調任,屢遭貶黜。晚年退居山陰,有志難申,但他的愛國之性始終不衰,82歲時還唱出"一聞戰彭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的豪語。他詩歌的戰鬥性非常強烈,"寄意恢復"的詩篇,充滿堅定不移的信心,當時就遍傳天下,受到廣泛歡迎,成為南宋全民族的戰鬥號角,在中國詩歌園地里豎起一面愛國主義旗幟。
陸遊57歲時寫道"八十將軍能滅虜,白頭吾欲事功名"在當時他把希望放到80歲,從中可看出他頑強的精神,也只有這種精神支持他等待恢復中原的日子,也只有這種精神使他在宦海沉浮中能夠支撐過來,一直活過80歲高齡,仍然壯心不已。陸遊晚年雖然多病,但強烈的愛國情使他精神不老,直到85歲高齡。嘉定二年(1210)十二月85歲的陸遊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與世長辭。去世前他寫下一首詩《示兒》
死去方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死了,不僅他的愛國詩篇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他的養生之道也一直作為人們長壽的經驗在學習著。讀者朋友相信您在讀完本篇之後對於如何健身長壽將會有所啟迪。
推薦閱讀:
※公共行政學經典讀書筆記之五
※365讀書
※暢想之星 陪你讀書 | 第八期
※文以載道丨摸黑而行 不如炳燭讀書
※我喜愛的讀書名言警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