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勝阻等:防範經濟轉型期的金融風險

文/辜勝阻(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偉;曹譽波

金融風險的釋放、爆發與經濟運行密切相關,經濟上行風險不易發現,經濟下行時要嚴防風險爆發。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時期,防範和化解金融領域的各項風險是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重點關注五大金融風險點

當前金融風險的突出特點是「點多面廣、相互影響、相互傳染」。從近期看,金融領域的風險點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地方政府性債務、產能過剩等領域形成的銀行信用風險和影子銀行風險;從中長期看,我國的金融風險點要高度關注企業債務率過高、流動性結構失衡等問題。

一是房地產市場「拐點」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房地產行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具有強烈的金融屬性,其金融風險不容忽視。IMF的一項研究指出,近來50件系統性金融危機爆發前,逾三分之二有房價盛極而衰的現象。我國房地產市場在面臨拐點,部分城市和地區的房地產不良貸款正在加速暴露,可能引致的銀行貸款風險不可小覷。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4年5月,我國70個大中城市中35個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出現環比下跌,數量超過1~4月份下跌城市的總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僅19個。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下行可能給金融領域帶來的不利影響引發了各界的高度關注。據統計,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和其他以房地產為抵押的貸款總額占各項貸款比重接近40%,少數銀行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高,房地產市場波動對銀行業整體風險抵禦能力衝擊較大。同時,房地產行業以信託為代表的影子銀行融資量急劇增加,這部分資金面臨的風險程度更高。2013年房地產信託餘額已經超過1萬億元,新增房地產信託6848億元,同比增長116%。

二是區域性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較為突出。地方政府性債務使「財根」「地根」「銀根」緊密相連,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相互交織,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則各種風險交叉感染,容易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嚴重影響我國金融和財政體系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面臨整體的下行壓力,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而財政支出剛性較強,地方政府償債壓力進一步加大。2014年我國到期需償還的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占債務總餘額的21.89%,是償債壓力最重的一年。目前,從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性債務的現狀和資產與負債的相互關係看,我國政府性債務風險總體可控,短期內爆發全面債務危機的可能性較小,但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弱、產業結構單一、支柱產業存在明顯產能過剩、融資能力較弱的地區償債壓力較大,存在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截至2012年底,有3個省級、99個市級、195個縣級、3465個鄉鎮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於100%。

三是產能過剩領域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正規銀行及影子銀行體系大量資金流向產能過剩領域,「去過剩產能」可能形成銀行不良貸款並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全國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船舶、光伏、工程機械等行業產能利用率最高僅為75%,這些領域的貸款已經成為銀行業不良貸款的「重災區」。2013年我國鋼材實際消費量為6.93億噸,而鋼鐵業產能約為10億噸,大量企業虧損,鋼鐵行業也由此成為各大銀行不良貸款率的「高發地」。海通證券分析稱,產能過剩行業未來兩年如果達到80%的正常產能利用水平,將有大約8%~35%的產能被淘汰,預計將產生不良貸款約5700億元。近年來,受信貸管控政策影響和出於防範風險的考慮,銀行業加大了從產能過剩行業退出的力度,截至2013年年底,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常用有色金屬冶煉、船舶五大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貸款餘額為1.65萬億元,較2013年年初減少555.43億元,降幅為3.26%。在這樣的情形下,一些向銀行融資困難的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開始轉向從影子銀行體系獲取資金,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系統面臨的潛在風險。

四是影子銀行中的金融風險。由於不受監管或監管較少,影子銀行運作不規範、缺乏透明度等問題給金融體系平穩運行帶來巨大的潛在風險。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已經超過了GDP的40%。影子銀行應籌資者和投資者們的多樣化需求而產生,依託現代信息業而發展,通過金融創新有效提高了金融效率,發揮著類似於商業銀行的期限轉換、流動性轉換、信用轉換等基本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實體經濟迫切的投融資需求。在信貸持續收緊的背景下,房地產企業、產能過剩行業和部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轉向從影子銀行體系融資,這使得各領域的運行風險向影子銀行體系過度集中,影子銀行面臨的風險不斷上升。此外,影子銀行的資金鏈涉及銀行,其風險將有可能輻射到正規金融系統。

五是流動性錯配的結構性風險。當前,我國金融運行的突出問題是流動性總量過剩而結構失衡,貨幣信貸存量推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率不斷走低。2008~2012年,中國貨幣供應量激增50萬億元,幾乎翻番。但由於金融資源嚴重錯配,大量的超額貨幣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沒有形成有效資本,助推實體經濟。摩根大通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工業部門利潤率由2011年的6.8%下降至2012年5.9%和2013年6.0%,而2014年3月的實際利率已由2011年的-1.2%上漲至8.3%,實體經濟經營收入與其融資成本之間出現嚴重倒掛。與此同時,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與國有企業、大型企業的債務風險並存。2013年,中國非金融部門槓桿率持續高漲超過100%,而德國和美國僅為49%和72%。從結構上看,我國大型國有企業的槓桿率在上升,而中小民營企業的槓桿率卻在下降,中小民營企業依舊面臨嚴峻的融資難題。

防範和化解當前金融風險的對策思考

當前我國金融領域面臨的風險,一些是金融體系自身發展不完善、監管機制不健全導致,另一些則是實體經濟風險在金融領域的反映,二者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要從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兩方面入手,既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監管轉型,又要鞏固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多管齊下」,標本兼治。

第一,要加大風險排查,規範信息披露,建立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防止各種風險疊加,構建風險緩釋機制,定點爆破局部和區域風險,及時化解金融風險隱患。實體經濟運行風險向金融領域傳導,一般會沿兩條路徑擴散與積累,一條是通過銀行體系快速傳導,另外一條是通過影子銀行領域的剛性兌付積累。化解當前面臨的金融風險,首先,應對金融領域面臨的各項潛在風險進行重點排查,建立規範的金融中介機構信息披露機制,及時披露並制止金融機構經營中存在的高風險行為。其次,要將影子銀行納入規範的監管框架,明確金融機構不同產品業務的法律關係和監管規則,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將同類的金融產品歸屬於同一監管主體,執行相同的監管標準。再次,要構建市場化的風險「熔斷」機制,避免金融風險傳染和擴散,妥善處理非系統風險,實現對潛在風險的「緩釋」。對於特定領域和地區的非系統風險要定點爆破,避免風險在該領域的過度積累。

第二,要推進體制改革和金融監管轉型,形成有效的市場風險約束機制,強化預期引導,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有序打破「剛性兌付」。當前金融體系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就是部分金融活動遊離於體制外而監管不到位。體制外金融過快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監管體制的過度管制。因此,必須通過改革實現監管轉型,防止監管真空和監管套利,對跨市場、交叉性的產品要加強協調和改革,逐步建立「混業經營、統一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監管轉型,重在構建市場化的風險約束機制。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機制、退出機制、存款保險制度等一系列市場化風險約束機制。存款保險制度,可以為推行利率市場化和銀行業退出機制的建立與實施提供重要制度基礎,不僅能有效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增強存款人對金融安全的信心,還能避免銀行風險擴散和轉嫁到政府財政領域。對於非銀行金融機構,則需要通過有序打破「剛性兌付」的手段給予投資人警示,使其逐步建立正確的風險觀,正確應對投資風險。

第三,要建立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多渠道化解房地產出現拐點所導致的金融風險。樓市是影響經濟發展走勢的最大變數。樓市一頭是投資,一頭是消費;一頭是金融,一頭是實體經濟;一頭是民生,一頭是經濟增長;一頭是政府、銀行、消費者利益,一頭是開發企業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樓市和土地市場出現降溫,下行壓力逐步加大。住房銷售成交面積連續下跌,三四線城市庫存量明顯增加,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進一步趨緊。防範房地產市場下行引致的金融風險,一方面,要建立樓市長效管理和差別調節機制,平衡房地產市場供需關係。一二線城市要擴大中低端市場的房屋供給,滿足城市低收入和「夾心層」的住房需求;三四線城市要控制新建商品房供給,並夯實產業基礎,完善公共服務,做好市場培育。同時,要構建多層次房地產金融風險分擔體系。拓寬房地產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改變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的現狀;積極推進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分散銀行住房抵押貸款集中的風險;規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使其法制化、陽光化、規範化;完善房地產貸款保險制度;探索住房開發性金融業務,發行住房金融債券籌集保障房建設資金。

第四,要「開前門、堵後門、修圍牆」,規範地方政府舉債機制,強化政府負債和預算的硬約束,防止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轉化和蔓延。短期來看,我國部分地區面臨較大的償債壓力。對於這部分地區,地方政府應主動採取措施,嚴格控制新增債務,防止風險繼續積累,積極化解現存的風險隱患。要通過設立政府性債務償債準備金、制訂應急預案等手段為可能的風險爆發做好準備,將風險控制在有限範圍內,避免風險跨區域、跨領域蔓延。中央政府應嚴格控制地方政府性債務增長速度,並做好「頂層設計」,將影子銀行納入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信貸管控範圍。從長期看,我國亟需以「開前門、堵後門、修圍牆」的方式規範地方政府舉債,構建起以債券為主的地方政府負債融資機制。一要制定嚴格規則,構建行政控制與規則管理相結合的地方債務管理體制;二要分類管理,對不同類型的地方政府債務實行不同的管理辦法;三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構建多層面、有效的地方政府債務監管體系,讓地方政府債務「陽光化」。同時,要積極利用地方政府債券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化解存量債務,防止開了「前門」,堵不住「後門」。

第五,要防範因企業融資貴引發的實體經濟空心化的潛在風險,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改變金融背離實體經濟的局面,使其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從根本意義上防範金融風險,要鞏固實體經濟堅實基礎,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穩定金融運行的基本面。短期而言,對企業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通過去槓桿化緩釋金融風險,要避免誤傷小微企業。要通過定向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給予小微企業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長期看,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我國存在嚴重的金融壓抑,老百姓有錢沒處投,企業要錢沒處籌。要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改變企業融資過度依賴銀行,金融風險高度集中在銀行的局面,讓民間資本有更多合適的投融資渠道,釋放市場的投融資需求。要推動企業股權融資,鼓勵市場併購,加快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要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將資金定價權交給市場,解決經濟中長期存在的利率二元結構現象。同時,要側重於盤活貨幣信貸存量,通過金融創新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鋪設競爭高效的多層次的融資渠道,將「迷失的貨幣」引流到「乾旱」的實體經濟領域,讓盤活金融資源與搞活實體經濟相得益彰。(完)

文章來源:《中國金融》 2014年第14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本篇編輯:孫嫻

關注巴曙松研究員「百度百家」專欄(網址:http://bashusong.baijia.baidu.com),請點擊底部「閱讀原文」鏈接。

推薦閱讀:

社會轉型期人民內部利益矛盾問題探析
中芯國際轉型期如何實現蛻變?
轉型期我國公民政治意識的嬗變與整合
姚海:轉型期的俄國為什麼盛行民粹主義? | 圓桌談
中國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分布與抗風險機制

TAG:金融 | 經濟 | 風險 | 轉型 | 金融風險 | 經濟轉型 | 轉型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