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卞東華(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教育是當今無法迴避的大問題,我們的教育到底要從哪些方面培養我們的學生?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退休的國際問題與美國研究專家資中筠先生在其文章中說:家長都喜歡說一句話叫「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中國的孩子已輸在起跑線上了,中國現在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的就是完全扼殺人的創造性和想像力的極端功利主義。教育沒有別的目的就只是奔著升學去,而且現在的學校兩極分化特別明顯,如果進不了所謂重點,其他的那些學校就變成了放羊的學校。

作為一個從教近三十年的中國中學教育工作者在看了這段話、閱讀了一些留美華人學者或學生的文章、對照一些工作實踐之後認為:我們似乎可以從美國教育的一些內容中得到啟示。

啟示一,關注體育古希臘人的奧林匹克精神是生命在於運動,三十年代中國的大學校園裡就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充分運動才可能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只有飲食營養、生活規律才可能在學習上持之以恆、刻苦努力,只有身強體壯才可能承受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創新發明。

美國人強調身體素質並認為身體素質不好、不健康關係到學校教學理念的落實,或許因此才在美國大學守則中有了「必須吃早餐」這樣一條強行規定,這在我們國內是聞所未聞的,「一日三餐」中早餐是很重要是人人都十分清楚的,這終究是個人的事情,但美國就在學校層面強制這一行為。美國的高中學生是蠻辛苦的,不但要成績好還要做各種社區服務、參加校園俱樂部等,沒有健康的體魄是不行的,繁忙的作息熬夜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美國教育和家長一方面注意加強營養,學生處於發育時期、均衡營養須多加重視(但我們現在有些理解有偏頗,不然怎麼有那麼多的胖人、戴眼鏡者)。另一方面注意身體鍛煉,我們中國家長的軟肋就是不夠重視體育和領導力的培養,而這一切恰恰是美國大學審核的重要方面(中國的大學錄取只看高考分數,幾乎從來不看其他,即使看又能看到多少真實內容)。體育屬才藝,但美國學生、家長、學校對體育的重視遠遠超過我們中國人的想像。

我在國外任教的大學同學說:2011年去美國,無論在紐約機場、曼哈頓的街道上還是在美國大學校園裡經常看到的就是很多年輕人有者較多的運動,他們都顯得很健壯而陽光;後來回中國大陸,在街市上所看到的中國年輕人總覺得精神萎靡,除身材相對不那麼高大主要還是因為普遍運動不多、沒那麼健壯所致。在她看來:參加體育運動可釋放壓力、提升自尊、保持健康,參加學校或各種俱樂部比賽還可培養拼搏精神、頑強意志、團隊合作等;身體健康是心理、精神健康的基礎。確實如此,我國政府所倡導和極力推行的陽光體育狀況到底如何?

美國中學的體育文化盛行,放學後健身房永遠是最火爆的,大家都在搶機器、拚命鍛煉!在美國身體好似乎和學習好同等重要。

第三方面就是健康不能影響學習。美國的華人家長認為:高中生的健康非常重要,生病就會影響學習和成績。因此,為了健康他們要求孩子每天服用複合維生素、每年冬季來臨時讓孩子打感冒預防針,提醒孩子盡量避免運動受傷,在他們看來:一旦運動受傷住院,拉下的課要補、受過重傷的身體能否吃得消今後的學習?

啟示二,關注計劃。這個計劃既包括個人發展的計劃,制定時兼顧個人興趣特點和持續發展,也包括學校發展的計劃。所以,在美國個人有明確的目標選擇,學校也有因人制宜的課程表;在美國中學選課是很重要的,那個留美學生就以以前鄰居家的女孩為例來說明,那個女孩目前在牙醫診所工作,之前想考個洗牙助理的牌照,可她高中時沒有選修過生物課、於是她就去成人高中學這個課程,考試合格後再去修相關的洗牙助理課才拿到了執照上崗,由此可見一斑。一位在美國聖瑪麗男子讀書的高中生覺得最先面臨的難關是一個許多人不曾提及的制定學習計劃:與國內「所有人一張課程表」完全不同,八年級暑假就可開始做規劃。

選課是精英意識的起點,選你所愛、愛你所選,關係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個人一生的生涯。這位在美國聖瑪麗男子讀書的高中生在文章中介紹美國高中從九年級開始必修和選修課全由學生自己選擇,這對於剛到美國讀高中的中國留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在國內長這麼大,突然要自己決定學什麼、不學什麼真有點犯難,沒人和你商量,你需要想清楚未來想幹什麼然後決定課程計劃。

我在國外任教的大學同學說:這裡的教務處為每一個學生排課表,一個年級也要三五百人,只有教務處的每個年級一個教導員,沒有班主任、每個課任老師每次課都要打考勤,期末每個課任老師都要為自己教的每個學生寫評語,大概就是一兩句話、十幾個字的樣子。她說:我女兒讀高中時有幾次接到學校錄音電話,說她某節課沒去上課,當時嚇一跳、趕緊過問;原來他們採取的是跑課制,下了這節課要趕緊去下一位老師的教室上課(課間只有五分鐘時間、樓上樓下或A區、B區地跑),稍微去晚一點,老師已打過考勤就被記錄送到教導處,當天下午教導處統一打電話通知家長;這也是對學生負責、及時讓家長了解學生的行蹤,好多問題學生都是從曠課開始的,學校看不住、家長不知道、出事就晚了。

那位華人學生還說:在美國英語人文是必修課,此外須選一門以上的數學、一門外語、一門科學(如理、化、生等)。他想想希望以後學醫,於是在必修課中選了生物學和電腦學,此後的十、十一年級每年制定一份學習計劃和目標;將四年高中課程規劃好(以後可按自身情況和課程時間逐年調整),要自己留一份備份計劃,因常會有修不到想要上的課或課程時間衝突而影響整個規劃。

啟示三,關注閱讀。在美國大學裡文、理、工科都有大量文獻或專著的閱讀、寫報告,管理制度充分體現激勵與管理機制的有機結合,充分注重學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強調源頭活水的求知範圍要廣闊。

美國的中小學就很注意獎勵閱讀,一般由學校圖書館負責人給加速閱讀達到十級的孩子授獎牌,學校圖書館的書籍都注有閱讀級別和所值分數(我們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工作,甚至很多無用的書放在那兒湊數,隨著電腦的發達平時也很少見學生去圖書館借書、看雜誌讀報紙),學生借閱和自己水平相吻合的書籍後就可以參加計算機考試檢查閱讀效果,正確率達到80%或以上即可計入積分,每積5分為一級,共有十級;這個評價體系對孩子們的毅力和堅持精神的考驗遠遠超過對智商水平的考查,而這對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則是一個很好的鍛煉過程。這就沒有強行要求,只有趣味性的鼓動,孩子們沒暑假作業,如果說有的話就是這個沒有強行要求的閱讀活動了(而我們的孩子不願讀書、不肯讀書、不想讀書)。暑期圖書館每周會開放一天(而我們的圖書館一到假期就幾乎關門大吉),方便孩子們借書和參加機考,完成閱讀任務、自認為達到閱讀級別的人開學時可到圖書館的禮物箱里選一個小禮物。

實際上從小學一年級到中學十二年級,不同年級都有各自的閱讀書目,還有不同的課外閱讀考查標準,在教室周圍我們經常看到有學生在課間還拿出厚厚的英文作品閱讀。

啟示四,關注思維。美國教育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造能力,教師在訓練理性思維、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上狠下功夫並在課堂上鼓勵、訓練學生批評性思維、新的問題和不同看法,要求學生化書本知識為解決問題的智慧和力量。

思維是人類固有的能力,人人都能思維,但並非人人都有正確的思維方法;思維是在表象、概念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過程,不正確的思維方法必然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做出錯誤的決策、產生不良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取決於其是否具有正確的思維方法(這說得對極了,我們的學生不會動腦思考,因為一切由師長代勞呢,懶得動腦)。

理性的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是關注、培養重點,論述一個問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觀點,但必須合乎科學的思維與論證規範,保證辯論不會變成謾罵或人身攻擊。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考藝術,它能對問題做出透徹的分析、對複雜的現象抓住本質、對多種可能和風險做出科學的評估並能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對事物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有如下四個特點:用清晰而簡潔的語言提出問題、抓住要點、擊中要害,對各種信息數據進行抽象概括、分類及有效分析,對多種前提和條件進行邏輯推理從而得出正確結論,用相關準則與標準對比、衡量與評估不同結論或方案。大家都知道: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方式,有的人三言兩語就把問題解釋得明明白白,而有的人則啰里啰嗦半天卻說不清楚。

批判性思維需要嚴密的邏輯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蘊涵著有效的人際間交往溝通的能力。批判性思維需有如下八種要素:目標--要達到什麼目的、首要目標是什麼、次要目標是什麼,問題--要提出的問題是什麼、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問題的複雜性如何,信息--擁有何種信息數據及資料,何種經驗可用來借鑒、何種信息須具備才能解決問題,推理--如何得出結論、有無其它途徑和方法,概念--中心思想是什麼、能用不同的方式解釋該中心思想嗎,前提--什麼是已確定的條件、用何種條件可導出結論,後果--當自己的結論被採納後直接後果是什麼、由此衍生出的進一步後果是什麼,觀點--從何種角度出發看這個問題、是否有另一種角度或觀點加以考慮。

掌握批判性思維方法必須克服一些常見的思維誤區:如誤區一因我自己相信它,它就是真理; 誤區二大家都相信它,故它就是真理;誤區三我一直都相信它,它就是真理;誤區四因相信它會對我有利,所以它就是真理。

培養批判性思維方法可採用提問法評判別人的思維方法、從中找出錯誤以汲取教益,即學會推理、列出可提出的問題:目標--目的是什麼、該目標是否已明確給出、是否可行,問題--是否明確提出、是否有偏見、陳述是否恰如其分地刻划了複雜性、與目標是否相關,信息--是否引用相關的資料與證據、是否精確可靠、是否論及問題的複雜性,概念--是否釐清了必要的概念、所使用概念是否可證實,前提--是否明確給出他的假設條件、該假設條件是否有漏洞、結論是否建立在錯誤的前提條件之上,推理--是否明確給出了其主要結論是如何得到的,觀點--是否展示了相關或相近的觀點、是否考慮了持不同觀點者的反對意見,後果--否說明了由其觀點引伸出來的後果。

培養批判性思維方法是美國教育界極其重視的任務,被譽為培養創造型人材的基礎。

啟示五,關注法規。美國教育將培養遵紀守法的公民作為重要的目標,強調個人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注重信用培養、契約履行、法制遵守,對於個人應承擔起責任及全部後果不容姑息,更不可能走後門。

一位在美國讀高中的華人說:人們總說美國學校管得很松,到這裡才體會到什麼叫「有條件的寬鬆」。記得進校報到時校方就讓我們在一份《聖瑪麗學生守則》上簽字;國內上學有「小學生守則」、「中學生守則」,它們貼在教室里或印在成長記錄冊的首頁(空文而已,一不貫徹二不落實),守則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不過像美國這樣做成一份正式文件、一入校就讓細讀、還讓簽字是覺得挺新鮮的:因校方要求我們在簽字前必須「認真閱讀上述內容」,讓我發現這份守則與國內的有些不同,從衣著、學校和社會的誠實正直、性騷擾和其他非法騷擾、武器、酒精、煙草和藥品、出課、逃學、機動車等各個涉及學習生活的細節都做了規定;與國內學生守則大多是原則性意見不同(比如「保護環境,珍惜資源,講究衛生,愛護公物」,這種規定空洞而無法操作),這裡的規定極其細緻比如「不能在校園裡扔雪球」,還羅列具體處罰,比如「任何在學業、功課上的不誠實行為都被視為嚴重違規,在程度最輕的情況下該作業測試會被記0分,違規或嚴重違規將導致這學期這門課掛科甚至被開除,偷盜財物等個人不誠信行為第一次犯就會被開除等……」,美國學校的氣氛固然寬鬆、老師同學間關係隨和,但有些東西不容侵犯,校規提醒我們,你可享受寬鬆的環境但不能為所欲為,從簽字那天起就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很有約束力。

別惹校規,我的中國學生被開除了(我們試試,被痴人說夢了)!正當我逐漸適應了美國高中的生活時,一個消息傳到我們中國學生的耳朵里,一個12年級的中國同學被開除了。這位華人學生在文章中寫道:學校不但宣布開除他,還讓他立即搬出宿舍,理由是從宣布開除之日起他已不是聖瑪麗男子高中的學生、沒理由繼續住在校里。這個同學只能立馬搬出學校,在校外租住旅館,以便和家人聯繫,或回國或選擇他校。學校之所以如此無情,是因他觸犯了校規:在學校抽煙。他第一次抽煙被老師發現給予警告,第二次發現他沒有認錯,還對老師豎起了中指……老師認為這是侮辱動作,憑這兩條開除了他。」(如果這樣,家長不將老師吃了、不將學校砸爛了)

基於此,我專門寫文強調製度或法規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性(見本人博客文章《由嚇人內容之變遷而引發的思考》,雖然這樣還是要適應國情的,僅僅是提倡或說說而已,人微言輕啊)。 啟示六,關注社會。美國教育認為義工培養奉獻精神、愛心、社會責任感,而有償工作能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經濟頭腦,強調無論是義工還是有償工作都不能脫離社會、脫離實際,杜絕高分低能。

美國的高中生必須做30小時的義工才可以拿到畢業證。在IB的項目里每個學生必須在諸多不同領域做350小時的義工,這絕對是一個重大的考驗,對那些面對超強度學習要求的學生來說時間是最寶貴的。很多申請到美國讀大學的學生都參加過去非洲或拉美等國家做義工的活動。

當然,這些啟示絕非否定我們的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成績、藝術水平、綜合素養,只是說不要太單一、過分強調某方面、具有嚴重的功利色彩,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培養為社會所接納的人。

在我看來,無論美國教育非常重視的能力培養,諸如批判性思維方法、人際交往能力及領導才能,還是美國教育的特點體現:學生都有著許多廣泛的興趣、可自由參加諸如競技體育、社團、俱樂部、閱讀等活動,無論是學校守則的具體規定還是學習計劃的制定、學習興趣的培養、閱讀書目的選擇,無論是學習目標的確定還是壓力的形成、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成果的體現,無論是個人目標的實現、未來發展的追求還是人生追求與價值的實現都十分重視學生掌握內驅力(動機與毅力)的激發和培養,這恐怕才是對我的最核心、最重大的啟發。

今天,我們的高中教育確實有著許多問題,有一些還相當嚴重,可是無論怎麼樣,高中教育也不會因此而損失其意義,它是迄今為止最有可能公平給予我們變好的機會。


推薦閱讀:

美對朝『斬首行動』計劃曝光!一旦開戰,美軍會選用哪種模式?
美國將出現第一位女總統
美國人對生男生女的選擇
美國投行女性著裝規則:亞洲人更愛奢侈品大牌_
美國1840年約翰·詹姆斯·奧杜邦鳥類第一版2卷

TAG:教育 | 美國 | 美國教育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