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孩子為什麼會厭學?以學習為中心的家庭文化是根源

民小編說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學情緒的根源在哪裡?今天小編與你一起聆聽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陳默老師的精彩講解。

在新東方舉行的一場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中,都是做青少年心理工作的宋少衛和陳默老師針對孩子的厭學問題展開了一次談話。

切莫把學習為家庭文化唯一的中心

宋少衛:您和我都是做青少年心理工作,您在青少年很多行為問題方面有很多特別好的見解,比如說青少年的厭學問題,您能不能給厭學青少年的父母,從家庭文化營造角度提一些良好的建議和意見。

陳默:從我這兩年的臨床上經驗來看,厭學有一種低齡化的趨勢。原先厭學是到高三厭學,或者是中考前,初二的時候蠻普遍的;現在已經到了小學二年級,越來越低齡化。我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實際上背後還是家庭的原因。從大的文化原因上來談,以上海來看,很多家長在育兒文化上已經走向了那種畸形。到了什麼程度?那些小學一年級的家長,他們如果要在一個QQ群或微信群裡面討論一些問題,討論來討論去一定都是討論孩子的學習,還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他們就已經焦慮得不得了。孩子的學習絕對是一個家庭的中心問題,然後就是逼著孩子學習,整個家庭營造一種孩子學習是中心的家庭文化。

宋少衛:只要你學習什麼都可以不幹。

陳默:一個家庭的首要任務就是孩子的學習,這是我們常遇到的家庭的文化。從哲學上來說,任何事情走到極致一定是物極必反。你看,幼兒園星期六從早到晚排滿各種學習任務,星期天也是,這個就叫極致。一個小學一年級學生家庭裡面,只要他上學,爸爸媽媽張口說什麼話都可以繞到學習,就算是講其他跟學習沒有關的事,最後還是繞到學習。現在這個大的家庭文化現象,背後的原因其實今天上午討論的非常多。

家長的價值觀影響育兒觀

宋少衛:我感覺更多像是價值觀問題,很多父母對學習採取的態度,可能更多是自己人生中一些價值觀所導致的。

陳默:這也是我接下來想說的,現在為什麼是這樣一種狀態,文化的背後就是教育觀念,教育觀念背後就是家長價值觀。我們現在的價值觀有什麼樣的問題呢?就是育兒都很糊塗。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你不是老師,你是家長,你的目標一定是他這一生過得好。什麼樣的一生是過得好的,這就是家長的價值觀。拿一個問題問家長,如果你覺得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社會精英,你願意不願意把他培養成一個社會精英?他肯定說願意。假如我再問,社會精英等不等於幸福呢?他說等於不對,不等於又不對。這時候跳出來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生是好的,我一問家長,都回答不出來。好像是這樣,好像又不是那樣,就講不清。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家庭教育要做的東西,夯實了這個基礎,家長他的教育理念正確了。

所以我一直說在家庭教育里,有幾個因素一定要考慮,這些因素在學校很難落實,但是它對於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很重要,家長要是有這些意識的。比如說一個人身體是健康的,要是一個孩子是慢性病,私人生活怎麼會過得好,心理健康上最低也要是可以適應環境的,總之身心是要健康的。家長有這種價值觀,他才會在育兒過程中給到孩子,沒有是不可能給到的。

比如家長的理念是,一個人收入不能低於社會平均水平,如果低於社會平均水平,他一定是不幸福的,因為太窮了,日子是不可能好過的。但是如果這個孩子他將來的收入達到了社會平均水平,也幹了自己非常願意乾的事情,這個人就一定可以得到內心的快樂嗎?很多家長很難回答這問題,比如我問他,隔壁的鄰居,他的女兒是外資企業的,你的女兒是小學老師,你的女兒非常願意做小學老師,那個外資企業的比你家女兒多了雙倍工資,你是不是認為他的媽媽是成功的?如果你真的回答是,他媽媽比我成功,那你一定會貫徹在你的教育過程當中,你女兒就是有錢也不會快樂。這就是家長他自己的一種價值觀。

還有你培育出來的人,他將來是什麼樣?是不是那種能為自然美、藝術美而感動的人?現在的家庭教育很忽視。你看現在的人,腰纏萬貫,帶著客戶到自然美景裡面去,根本不會欣賞,滿肚子都是陰謀詭計,哪裡還有什麼樂趣。你要知道自然美景是為人塑造的,因為動物是不會享受的,你能夠在自然美景裡面流連忘返,這才是享受到作為一個人應該享受的東西,但這方面一般家庭不會去想到培養。

宋少衛:您說的我覺得特別重要,其實今天很多孩子厭學,我覺得概括起來就是因為很多父母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去學習,你該學什麼。這兩方面可能是現在出現厭學的一個終於原因。

陳默:這就是家長教育觀念有問題。家長首先要通過學習去端正,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向是什麼。家庭文化背後實際上就是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值得家長去思考。

家庭文化的營造和建設不可操之過急

宋少衛:您覺得從家庭文化的營造和建設的角度上來講,我們怎麼解決?

陳默:具體處理孩子厭學的操作上,首先母親一定要克服焦慮,因為很多媽媽經常是不停在說考試,比如月考考完了,接下來就說期中考試,期中考試考完又說下個月考、說期末考試,張口閉口不停在說考試,這實際上就是製造一種焦慮的氣氛,這是很感染孩子的,不應該這樣做。

還有一個小學生很常見的問題,現在城市裡的孩子小學一二年級都是陪讀,我也認為一二年級可以陪讀,但是我們操作有問題,很多問題厭學是陪讀造成的。怎麼造成的呢?首先是陪讀的家長心態不對,她是個大老虎,孩子是一個小白兔,就是她在做一個監工,她就這樣看著孩子做功課,然後不停地在旁邊指手畫腳,小孩子好不容易寫出一個字,她說難看要擦掉,過一會兒小孩子東摸摸西摸摸,媽媽就說,快點做做好了再玩,做數學更慘了,這道題錯了重做,小孩子擦掉,又錯了,來媽媽給你講,這個小孩肯定不要聽了,再做出來又是錯的,這下子媽媽火上去了,你上課到底有沒有。或者媽媽在那裡打遊戲機,孩子想你怎麼在這玩,心裡不平衡,爸爸就跳起來,罵孩子。孩子在這種狀態下學習,整個一個被騷擾的對象。

宋少衛:其實我們家長特別願意去矯正孩子,總是不停去告訴你錯了,想要達到一個讓你走對了的目的。後來在做注意力調整的時候發明了一個小方法很有趣,就是讓這個孩子不斷地犯錯,恰恰不矯正。但他自己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努力集中注意力千萬不要出錯,結果最後的時候,他的注意力變得非常集中。

陳默:因為他連出錯你都不說他,他還怕什麼呢?所以他就不需要去消耗這個能量,而集中能量在注意力上面,反而越來越不出錯。如果家長不停地騷擾,一驚一乍,那孩子能量就會消耗殆盡。還有小學老師也是這個問題的製造者。有的孩子變成了競爭專業戶,他那個競爭量比他作業量還要大,有的時候上一些音樂課、美術課就是到教室里去競爭,這個孩子每天在搞前面的那些東西,後面叫他怎麼學?所以很快就會厭學。這兩個因素是我們國內現在小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

初中以後孩子厭學,是因為孩子開始有思考,他想知道自己做這些是為什麼,我為什麼要學習,但這個問題通常我們給他的解答都是孩子們不接受的。所以這個階段的厭學就變成根源性的厭學。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育有很大的缺失,我們給孩子的解答基本都是錯的。

一次有個學校把我叫去,一個教室里都是初一的孩子,還有一個教室是他們的家長。我先進學生的教室問初一的孩子,說同學們問你們個問題,你們為什麼要學習?有學生回答,為我老媽。我說那不為老媽還為什麼?又有學生回答,因為九年義務教育不完成教育局要找他。我來到隔壁家長的教室,說我剛從你們孩子的教室里出來。在座的家長,我剛才的問題你們怎麼回答他?我讓一個學生的爸爸說,學生的爸爸回答,我會跟他說你要好好學習,因為現在社會競爭很激烈,你要參與競爭就一定要努力好好學習,因為好好學習才能有好的文憑,有好文憑才會有好工作,才會有好日子過。我說如果你的孩子問你什麼叫好日子,如果這個爸爸說好日子就是有房有車,那孩子會說我現在都有了。我說為房子和車子讀書是你們這一代,不是他們這一代。

所以我們對中學生的教育,實際上涉及到四個問題。第一個是為什麼要學習,學習有什麼意義。我一般是跟孩子們說這樣說沒有意義。地球上生活著動物和人,動物過的日子是原始的,動物過一千年還是動物,人呢?人過的日子是創造性的。因為人會學習,學習是人的生活內容。

第二個學了有什麼用。我跟他們說,你要有用的學烹調,馬上去炒菜了,學裁縫做衣服就行了。課堂學習的用處不能直接看出來,但你學習不停訓練你的思維,你的思維水平被訓練地越來越高。比如說你到鄉下去找一個老太婆,你提個問題我們兩個老太婆回答出來一樣嗎?肯定不一樣,這個問題我一看質變數,因為我學過三角函數,她沒學過,解釋問題肯定是不一樣,途徑不一樣,方法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這個時候我就會問孩子,兩個老太婆帶回去一個,你會帶誰?

第三個問題他們會問這個問題,這個時候說老師我不是不要學,其實我也要學的,但太多東西了,太苦了,學不好。我就跟他說,苦不苦其實是一種感覺,是情感體驗,苦不苦這東西,情感體驗是隨個體而不同的。有人請你和一個和尚吃飯,端出來全是蔬菜,和尚開心得不得了,你卻很生氣。你想為什麼同樣的事情兩個人反應不一樣?你覺得很苦,但調整一下心態就不一樣。人活著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有收穫,而沒有地方比課堂學習更能體現收穫。從1+1=2,每一步都是你自己走的,現在回頭一看,誰都不能替代你,這就是精彩,這就是快樂。為什麼不享受這快樂?現在如果能把我倒退到14歲,天天讓我做練習我都開心,對吧?但已經退不回去了。

有的孩子還會有問題來挑戰你,他說我鄰居我親戚,還有報紙上誰誰誰,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人家現在是億萬富翁。我就跟他說,誰告訴你讀書多等於賺錢多?他說,古人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我說古人說話都有省略的,書中自有黃金屋,他省略了讀完書要做官,而且要做貪官才有黃金屋,但貪官是要殺頭的。那讀書等於什麼呢?我說人生他有兩部分享受,一部分是物質享受,這部分享受其實動物也可以有的,一隻別墅里的哈巴狗就比鄉下草狗享受到的多。還有一部分享受,是人特有而動物沒有的,就是精神的享受。這部分享受是看不見的,是更深更大更廣的內心愉悅的來源。而這種享受和教育和文化相關,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和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在精神享受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孩子好好學習有什麼用,就是享受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快樂。

宋少衛:我個人有一種觀點,我覺得在跟孩子講你為什麼學習的時候,更希望讓他理解人類為什麼學習,學完之後對你的人生,此刻和未來有什麼作用。

陳默:一旦得到功利就會退,現在孩子是這樣。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有一部分孩子——在上海比例高一些,大約5%以上——他們有學習困難,有神經功能障礙,因為家長不了解這種疾病,小學老師對這個問題也是知之甚少,這部分孩子得不到幫助。所以我給小學老師開講座一直跟他們講這個東西,就是希望他們能了解,這部分孩子怎麼去照顧,甚至很多時候是要去訓練的。

宋少衛:無論是家庭還是孩子自己本身都對這個問題很糾結。好的,非常感謝陳老師給我們的精彩講解,希望將來有機會再探討關於厭學的問題,謝謝陳老師!

文章來源 |新東方網


推薦閱讀:

性格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玄明子的BLOG--《麻瑞亭治驗集》第七段(臟腑)——我的學習
學習八字的基礎
清代私藏秘本《書法秘訣》,為你點破書法學習上的桎梏

TAG:孩子 | 學習 | 家庭 | 文化 | 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