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後一位獲「女中堯舜」美譽的皇后
說到堯舜,大家都知道,他們是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傳說中的聖明君主。那麼何又為「女中堯舜」呢?所謂「女中堯舜」,即婦女中的賢明人物,古代多稱頌執政的女王,歷史上像這樣的例子也不乏有之,到底誰才是最後一位獲「女中堯舜」美譽的皇后呢?她就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光緒帝的隆裕皇后。
隆裕皇后像
隆裕皇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2月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滿洲鑲黃旗人,姓葉赫那拉,名靜芬。她生性怯懦而又優柔寡斷,且其貌不揚,是慈禧的親侄女,慈禧的弟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
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欽點21歲的侄女葉赫那拉·靜芬與光緒帝成婚,次年正月被立為皇后。(光緒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光緒帝與慈禧先後去世,醇親王載灃年僅三歲的兒子溥儀繼承了大統,登上帝位,改元宣統,隆裕皇后被尊為皇太后。由於溥儀年幼,隆裕太后垂簾聽政,溥儀生父載灃為攝政王,一起執掌沒落的清王朝。)
隆裕皇后雖然是光緒帝名正言順的原配妻子,實際上是慈禧逼迫光緒帝所娶,光緒帝根本就不喜歡她,也得不到其寵愛,一直獨處鍾粹宮,加上隆裕皇后又是慈禧安插在外甥光緒帝身邊的耳目,光緒帝知道後對她就更加反感,唯獨寵愛珍妃。隆裕皇后還生性怯懦,相貌醜陋,行走宮中又不太有威信,自慚形穢,這些都使得她漸漸悲從中來。據美國傳教士赫德蘭所著的《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一書所記載:「隆裕皇后長得一點都不好看……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太后、皇上接見外國使節夫人時,皇后總是在場,但她坐的位置卻與太后、皇上有一點距離。」當時的隆裕皇后就處在這樣一種自悲式的生活環境之中,那麼她後來又是因何而獲得「女中堯舜」這一美譽的呢?
隆裕皇后之所以能夠獲得「女中堯舜
」這一美譽,主要源於她頒布的《清帝遜位詔書》,雖說是被歷史發展的形式所迫,但是卻讓她迎來了人生最輝煌、最璀璨的時刻。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后頒布了《清帝遜位詔書》,詔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清政府讓權已是一種不可改變的趨勢了,主張天下共和更是人心所向、天命所歸。
清朝宣統帝溥儀退位詔書(畫紅線處為上面所選內容)
隆裕皇后頒布的《清帝遜位詔書》這一舉動得到了後來諸多海內外報社以及人士的讚譽,尤其以北洋政府總統黎洪元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讚譽頗高,他們一致讚譽隆裕皇后為「女中堯舜」。黎洪元這樣讚譽隆裕皇后:「德至功高,女中堯舜。」;孫中山也讚譽隆裕皇后:「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此外,還有很多讚譽隆裕皇后賢明的記載,但是真正讚譽她為「女中堯舜「者僅有北洋政府總統黎洪元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這兩位,而隆裕皇后也因此成為了清朝政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被載入了史冊,永遠地留在了歷史的記憶里。同時她還是清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后,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獲「女中堯舜」美譽的皇后。
黎洪元和孫中山之所以讚譽隆裕皇后是「女中堯舜」,是因為她頒布的《清帝遜位詔書》意義極其深遠,一來促使天下共和,二來造福蒼生,給人民帶來了和平,可見隆裕皇后絕對是歷史的不世之功,如果擱在今天,諾貝爾和平獎非她莫屬不可。
隆裕皇后雖然締造了「女中堯舜」這一美譽,見證了天下共和的歷史時刻,但是命運不濟,讓她一生都得不到光緒帝的寵愛,最終又在被迫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後憂鬱成疾而崩於鍾粹宮,走完了她46年短暫的坎坷人生。中華民國政府為她舉行了極其隆重的國葬儀式,將她與光緒帝合葬於崇陵,上謚號為「孝定景皇后」。(陳令申)
推薦閱讀:
※【中國傑出歷史人物紀念金銀幣】精典集
※二月河《落霞三部曲》讀書札記
※歷史階段特徵
※《歷史感應統紀》連載:心懷善念 趨吉避凶
※中國歷史上神秘失蹤的4位名人,其中有兩位是皇帝,至今仍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