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公制禮與後世的儒學

周公是西周初年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名旦,亦稱叔旦,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曾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聯合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他出師東征,平定反叛,大規模分封諸侯,並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作為東都。史說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其言論見於《尚書》當中。周公自幼篤行仁孝,多才多藝,堪稱儒家的理想人格。文王在時,他以孝仁而異於群子;武王即位,輔翼武王,又特以忠誠而見稱於史。當時武王有病,群臣憂懼,卜求先王救助。「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願以自身代替武王之身,且稱曰:「旦巧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史記》。當時人們以「死」為去「事鬼神」。)武王死後,成王在襁褓之中,周公當仁不讓,毅然挑起了「攝行政當國」的重擔。這就是荀卿所極力讚許的「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背)周也。履天子之藉,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稱貪焉;殺管叔,虛殷國,而天下不稱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教誨開導成王,使諭於道,而能揜跡天於文、武。周公歸周,反籍於成王,而天下不輟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鄉(向)有天下,今無天下,非擅(禪)也;成王鄉無天下,今有天下,非奪也;變勢次序節然也。故以枝代主而非榖也,以弟誅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順也。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業,明枝主之義,抑亦變化矣,天下厭然猶一也。非聖人莫之能為,夫是之謂大儒之效。」(《荀子》)周公之所以能擠入儒家「聖人」的行列,最主要的一條就在於他一生輔國安邦的實踐活動,在於他對周朝功勛卓著的政績。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而「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又說,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則「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周公所做到的也正是如此,而孔子一生辛苦奔波、孜孜以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業。由於嚮往周公,他夢寐之中也時時思念。以自身的品格、能力與政跡,為儒家思想學說提供了十分理想的典範,這正是周公對儒家學派的第一大貢獻。  其次便是周公制禮。周公在完成東征的勝利和營建成周之後,即開始著手為周王朝制定新的政治制度。「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南書大傳》)這套新的政治制度,就是《左傳》記載的「先君周公制周禮」的所謂「周禮」。文獻記載的周禮內容相當廣泛,從道德標準到統治原則,從家族關係到政權形式,幾乎無所不包。然而就其主要內容來說,首先還應該是關於宗族統治和政權統治的規定。為了保持王室的團結和穩固,周公採取了當時最可靠的辦法,以擴大家族統治、加強血緣約束來維持社會安定。同時對這個大家族的各個層次的權力、義務和等級進行嚴格的規定和限制,因此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族組織法——宗法,便逐漸健全起來。宗法制度是宗族權力和土地佔有的嚴格等級制度。在嫡長子繼承製的約束下,一方面,它通過分級立宗解決權力分配上的矛盾,擴大和鞏固家族統治的領導力量,「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禮記》);另一方面,它又藉此規定來限制各級宗族的權力和等級,使上下不可逾越,保障天子的正胤地位和對各級宗族的支配權力,「立天子,不使諸侯疑(擬)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擬)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擬)焉」(《呂覽》)。這樣,全國範圍內的各級貴族就在宗法和封建的雙重約束之下構成一個多層次的宗法等級和封建等級相吻合的統治集團網。這個集團網中,周王是天下的大宗,又是海內的共主。各級封建諸侯做為小宗對周王必須「君之宗之」。諸侯在國內也是大宗,他們也以政治和宗法的責任約束支配大夫。如此,層層約束、層層支配,就使周王能夠保證在宗族分權的情況下,通過「收族」來加強他對全國的宗族統治,同時又通過對各級貴族的約束來突出王權、保障王權。宗法對於封建的依賴和附著關係是非常密切的,「長子繼承權的所有者,即長子,是屬於土地的」(馬克思《1848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沒有發達的封建等級制,沒有「授民授疆土」的層層佔有,就不可能有嚴密健全的宗法制。「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周公制禮以封建和宗法為基礎,其要義就在這裡。  周公被後世的儒家尊奉為「聖人」,說明周公制禮確實為周人的「王業」奠定了基礎。當然,我們肯定周公制禮的作用,並不是說禮全是周公制定的,也不是說周公制禮完全是出於他一個人的創造。「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周因於殷禮,其損益可知也」(《論語》),周禮和夏禮、殷禮都有一定的淵源繼承關係。然而,周公的偉大之處,卻正在於他能根據新的形勢吸收夏商以來的統治經驗並給予創造性的發展,使之成為一套經營萬方、嚴謹有致的「周禮」這一統治手段。歷史上的《周禮》一書即使不是周公撰定,其思想也一定緣起於周公。《三禮》之一的《儀禮》也實本於《周禮》,因此也跟周公的思想有密切關聯。可見,作為孔子及儒家思想學說的核心之一的「禮」,也正淵源於周公。


推薦閱讀:

王陽明《傳習錄》下246——通乎晝夜之道的良知
能說不能行這就是儒學,能說又能行這是學儒
史部明儒學案[清] 黃宗羲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九
《大學》求義:第五章 止於至善
儒學的變遷

TAG: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