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打手:世界各國著名轟炸機全集

用於對地面、水面目標進行轟炸的飛機。具有突擊力強、航程遠、載彈量大等特點,是航空兵實施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有多種分類:按遂行任務範圍分為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按載彈量分重型(10噸以上)、中型(5-10噸)和輕型(3-5噸)轟炸機;按航程分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遠程(8000千米以上)轟炸機、中近程轟炸機一般裝有4-8台發動機。機上武器系統包括機載武器如各種炸彈、航彈、空地導彈、巡航導彈、魚雷、航空機關炮等。機上的火控系統可以保證轟炸機具有全天候轟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轟炸機的電子設備包括自動駕駛儀、地形跟蹤雷達、領航設備、電子干擾系統和全向警戒雷達等,用以保障其遠程飛行和低空突防。現代轟炸機還裝有受油設備,可進行空中加油。

發展歷程

在飛機用于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用飛機轟炸地面目標的試驗。1911年10月,義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義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駕一架 「朗派樂」─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公斤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轟炸。

這期轟炸任務都是由經過改裝的偵察機來進行的。炸彈或炮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待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架專用轟炸機首飛成功。這架命名為 「伊里亞·穆梅茨」的轟炸機裝有8挺機槍,最多可載彈800公手斤,機身內有炸彈艙,並首次採用電動投彈器、轟炸瞄準具、駕駛和領航儀錶。1914年12月,俄國用 「伊里亞·穆羅梅茨」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機部隊。於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襲波蘭境內德軍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當時轟炸機的時速不到200公里,載彈量1噸左右,多為雙翼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轟炸機又有新發展,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誌,載彈量可達8─9噸,航程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國的B─29最為超群顯赫,它不僅是投向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的載機,投下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十幾萬日本平民傷亡也是B─29r 「赫赫戰果」。

現代轟炸機的特點 現代高亞音速轟炸機多採用大展弦比的後掠翼,以保證飛機有較高的巡航速度和升阻比。上單翼布局形式可使機翼僅從機身上部穿過,這樣,在飛機重心附近的機身內可以用來放置炸彈。炸彈艙的底部有可在空中開啟的艙門。由於炸彈布置在重心附近,空中投彈以後,重心不會有很大變化,便於保持飛機的平衡。噴氣轟炸機載油量大,除機翼內放置部分燃油外,機身內炸彈艙的前後也對稱地布置有許多油箱。飛機上裝有完善的通信導航設備、轟炸瞄準裝置和電子干擾設備等,以保證飛機準確飛抵預定目標區域,完成轟炸任務。通常飛機上除正、副駕駛員外,還有轟炸領航員、報務員、射擊員等。為抵禦敵方截擊機的攻擊,50年代以前設計的轟炸機上普遍裝有旋轉炮塔。60年代以後,由於空空導彈的發展,炮塔自衛已失去意義。現代轟炸機多靠改善低空突防性能、採用隱身技術來提高自衛能力。

現狀和趨勢

60年代以後,各種制導武器日益完善,目標的空防能力大為提高,所以戰術轟炸的任務更多地由殲擊轟炸機來完成。自衛能力差的輕型轟炸機已不再發展。隨著殲擊轟炸機航程和載彈能力的提高,甚至中型轟炸機的任務也可由它來完成。自從出現中、遠程導彈後,戰略打擊力量的重點已轉移到導彈上來,戰略轟炸機的地位明顯下降。70年代以後,只有美、蘇兩國尚在繼續研製遠程超音速轟炸機,如美國的B-1和蘇聯的圖26,都是變後掠翼飛機,裝有先進的自動導航系統、地形跟蹤系統和電子對抗設備,攻擊武器以空地導彈和巡航導彈為主,能在複雜氣象和地形條件下隱蔽地進行超低空突防,對目標進行遠距離攻擊。遠程超音速轟炸機易於分散隱蔽,不易受敵方核導彈摧毀,同時使用靈活,便於打擊機動目標,已成為彈道導彈的重要補充打擊力量。

各類轟炸機

噴氣式轟炸機──噴氣式轟炸機是在40年代初由德國首先研製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製的Me─262型噴氣式戰鬥機於1942年7月首次試飛,後來由於希特勒的堅持,Me─262曾被用來執行轟炸任務,它可載兩枚重500公斤人炸彈,在這同時,德國阿拉多公司研製了另一種Ar─234型噴氣式轟炸機,可載彈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有的兩種噴氣轟炸機。

超音速轟炸機──超音速轟炸機是由美國研製出來的50年代,美國為了與蘇聯相對抗,研製了以高空高速突防、深入蘇聯縱深地帶投擲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58型轟炸機。B─58於1956年11月首次試飛,它的最高時速達2100公里,為音速人2倍,可載彈5000公斤以上。

「隱身」轟炸機── 「隱身轟炸機首先由美國研製成功,美國洛克韋爾公司研製的B─IB型變後掠翼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部分 「隱身」功能的轟炸機。B─IB在飛機外形、塗料和發動機的進、噴氣口形狀上作了防雷達各紅外線探測處理,這就使它在敵方的雷達和紅外線探測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 「隱身」作用。

第一種真正的 「隱身」轟炸機是美國的F─117戰術轟炸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從70年代中期開始執行秘密研製 「隱身」戰鬥機的 「臭鼬工程」計劃。1977年原型機試飛成功,1981年定型投產。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為一體,整個機身表面幾乎全部由多個小平面拚命而成,可將雷達波以各種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機身採用了大量統計表合材料。並塗有隱身塗料。這就使得F─117基本上不會被雷達和約外線探測裝置所發現。F─117原本是作為戰鬥轟炸機而設計的,但由於它優異的 「隱身」功能,敵機幾乎不可能發現它並與它進行空戰,加上它飛行靈活性不夠,所以它實際是被用來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戰術轟炸機。在美國入侵巴拿馬和海灣戰爭轟炸伊拉克的空襲中,美國多閃成功地使用F─117執行轟炸任務,而一次也沒有被對方探測到。

美國戰略空軍和諾斯羅普公司研製成功另一種 「隱身」戰略轟炸機B─2是一種純粹 飛翼」式飛機,它的機身、機翼、發動機融為一體,既無水平尾翼,也無垂直尾翼,據稱它的航程達12 000公里,載彈量達34噸,造價高達5.7億美元,堪稱世界之最。

戰鬥轟炸機──戰鬥轟炸機又稱殲擊轟炸機。它是既能執行轟炸任務,又能執行空戰任務的飛機。

1915年,德國的 「齊柏林」飛艇不斷地轟炸英國本土,英國臨時將3架泰洛伊德小型戰鬥機改裝,攜帶炸彈成功地攻擊了德國的飛艇基地。這是戰鬥轟炸機的最早起源。40年代末,最先冠以 「戰鬥轟炸機」這一名稱的是美國的F─80,它在朝鮮戰場上多次執行轟炸和空戰的雙重任務。早期的戰鬥轟炸機都是由戰鬥機改裝的。

第一種專門設計的戰鬥轟炸機,是美國於1955年首次試飛的F─105 「雷公」式戰鬥轟炸機。它最多可載5900公斤炸彈,還可攜帶核彈。F─105在越南戰場上大量執行轟炸和空戰任務。

70年代後,美、蘇、法等國戰鬥轟炸機,其載彈量和航程相當於輕型或中型轟炸機,它們裝有先進的電子設備和空對空導彈,飛行性能提高,其空戰能力也遠高於以前的專用戰鬥機。

------------------------------------------------------

美國

1、B-17「飛行堡壘」轟炸機

 二戰初期美軍的主要轟炸機,波音公司製造,共生產12700架。它擁有13挺重機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飛行堡壘」。雖然B17航程短,但它有叫大的載彈量和飛行高度,並且堅固可靠,常常在受重創後仍能「晃晃悠悠」的飛回機場,因此挽救了不少機組成員。

2、B-24「解放者」四發遠程轟炸機

B24「解放者」是四發遠程轟炸機,1941年交付使用,共生產約19,000架。海軍中使用的型號是PB4Y。B24航程遠,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有極易便別的機身和雙垂尾翼。

類型:重型轟炸機

3、B-25「米切爾」雙發中型轟炸機

B25是著名的雙發中型轟炸機,與B24同期開發,共生產了約11,000架,其中1,700多架裝備給中國、英國、蘇聯、荷蘭等國,在戰爭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特別的是它還可以從航母上起飛。1942年珍珠港事件後,為報復日軍的空襲,16架B25在杜立特的率領下於1942年4月18日從距日本海岸700海里的「大黃蜂」號航母上起飛,轟炸了包括東京在內的幾個日本城市,這也是美機首次轟炸日本本土。B25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改進,G型在機首裝備了75mm加農炮;J型機首裝備了固定的12.7mm機槍。

4、B-26掠奪者」轟炸機

B26型「掠奪者」式轟炸機於1939年1月投入生產。其原始設計只考慮了飛機在空中最高點時的速度,而沒有限制著陸速度,並採用了跨距為65英里/小時。B26型飛機於1941年2月參加服役。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以後,被大量投入使用,並作為「侵略者MK1」型提供給英國皇家空軍。與此同時,這種飛機的結構及動力系統也得到了改進,例如在機尾曾裝了炮塔,將機翼的跨距增加到71英里。並為以後的B26B等多種型號的飛機提供了有價值的依據和雛形。

5、B-29 超級堡壘

如果要評選世界上最成功的轟炸機,肯定應該是 B-29 超級堡壘轟炸機,在二戰中,B-29 轟炸機取得了非凡的戰果,而且大家都公認,是 B-29 轟炸機使太平洋戰爭提前結束了。

  B-29 轟炸機是波音公司研製的傑出成果,它比 B-17 和 B-24 轟炸機都大得多,炸彈裝載量也多得多。

  B-29 轟炸機比 B-17 轟炸機大一倍,炸彈裝載量也多一倍,最大速度高達 640km/h,它實現了巨型轟炸機的超高速夢想。

6、B-32 聯合(Consolidated)統治者重型四發轟炸機

作為 B-29 的競爭者,聯合(Consolidated)B-32 統治者重型四發轟炸機永遠躲在 B-29 的陰影之下,無論是在威名、戰績、生產數量上,統治者都遠遠遜色於超級堡壘,戰後更是慘遭拆毀,無一倖存至今。統治者是與超級堡壘轟炸機同時定購的,軍方明確表示 B-32 是美國陸軍航空軍的次要選擇,作為波音項目的後備計劃而存在,由於最後 B-29 的極為成功,B-32 只生產了很少的數量,在二戰中的最後幾個星期內參加了屈指可數的幾個作戰行動。雖然它短暫的作戰經歷不引人注目,但卻有幸參與了對日的最後轟炸。

7、B-36「和平衛士」重型轟炸機

B-36是美國空軍重型轟炸機,是按1941年10月美國空軍提出的發展比B-29更大和航程更遠的重型轟炸機的要求設計的,在40年底和50年代初,B-36是美國空軍遠程戰略轟炸威懾力量的中流砥柱,但是它從未參與任何作戰行動,但是由B-36改裝的偵察飛機在50年中期在蘇聯的領土周邊或領土上空執行過危險的偵察任務。

8、B-45「龍捲風」噴氣式轟炸機

北美B-45龍捲風轟炸機是美國空軍裝備的第一種噴氣式轟炸機,也是第一種具有空中加油能力和核彈投放能力的噴氣式飛機。B-45在50年代初期到中期曾是美國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核彈運送能相當有限,迅速被更先進的波音B-47取代,因而,B-45在軍中服役生涯很短暫。

9、B-47「同溫層噴氣機」轟炸機

波音公司的B-47「同溫層噴氣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大規模生產的後掠翼轟炸機,它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中型轟炸力量的主要支柱,共有2041架B-47生產出來,使其成為美國自二戰後最大的轟炸機項目。

10、XB-51輕型轟炸機

XB-51是50年代早期最先進和有創意的噴氣式飛機之一,以其獨特的動力設置方案和造型成為航空史上的一個傳奇,同時也是一個悲劇。

1945年,美國陸軍航空隊發布招標要求,尋求一款輕型轟炸機。1946年2月,各家廠家基於USAAF的要求開始提出自己的方案,展開競爭。同年4月1日,格倫.馬丁公司推出自己的設計,一款平直翼,6座的對地攻擊機(不知道當初馬丁怎麼想的,對地攻擊機要這麼多人搞什麼的),發動機為混合動力型,2台TG-110渦輪螺旋槳和2台I-40渦輪噴氣式發動機,設計速度最大505英里/小時,巡航速度325英里/小時,戰鬥半徑800英里。最後,馬丁公司的設計獲選,軍方賦予其XA-45的編號。稍後,陸航又修正了其要求,改為一款全天候的近距離支援轟炸機,因此也更改編號XA-45為XB-51。5月23日,軍方和馬丁公司簽訂了固定價格研製備忘錄,以950萬美元的價格製造兩架XB-51原型機,風洞試驗模型、備件等,公司內部的編號為234。

XB-51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列裝,其獨特的造型和陷阱的設計,成為50年代初期搶眼的明星之一,FLYING雜誌1951年2月刊的封面故事就是XB-51。

11、B-52「同溫層堡壘」遠程轟炸機

B-52是美國波音公司載1946年開始研製的遠程重心戰略轟炸機,也是世界最大的戰略轟炸機。該機初始設計的要求是:作戰高度在12000m以上,航程大,能作洲際飛行;可以攜帶核彈。 1952年4月,第一架原型機XB-52首飛,1952年10月,第二架原型機YB-52首飛。1955年6月,第一批生產型B-52B開始服役,到1962年10月交付最後一架,B-52共生產了744架。B-52共有8個型號: XB-52 第一架原型機,裝YJ57-P-1渦噴機,單發推力38.7KN/3950kg

12、B-57「堪培拉」轟炸機

B-57是美國空軍的全天候雙座輕型轟炸機,B-57共生產了403架。於?年退出現役,美國還向巴基斯坦和南越提供了B-57B,還向台灣提供了少量的RB-57D。

朝鮮戰爭於1950年6月5日爆發,以及道格拉斯公司的B-26老化嚴重,並且數量短缺,致使空軍急切需要一種輕型戰術轟炸機。這種轟炸機的性能規格如下:實用升限為12200米,航程為1862公里,最大速度為1024公里/小時。新型轟炸機必須能在簡易機場起降,並且在夜間和種氣象下執行常規轟炸和核轟炸任務,並還必須能執行高空偵察任務。而當時正在研製或使用的一些飛機如B-45太重,海軍的AJ-1速度太慢,而B-51的航程太短,而達不到空軍的要求。但是英國的堪培拉飛機在1949年首習時給美國空軍的參謀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0年夏天,美國空軍愛德華茲基地指揮官博伊德准將對該型飛機作出評估。評估結果認為該型飛機適用於執行全天候戰鬥機任務、偵察和中空轟炸任務,但是不適於作為對地攻擊的戰鬥轟炸機的任務,因為它在近距離支援機動時不穩定。隨後,美國空軍又派出一個高級官員委員會對堪培拉的性能作出詳細的評估。該委員會認為堪掊拉的性能初步滿足空軍的要求,但需要進一步的改進才能達到在夜間轟炸的要求。

隨後美國空軍決定採購一架堪培拉飛機,該機於1951年2月23日抵達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飛和測試,美國空軍於1951年3月2日安排在國內生產該型飛機,馬丁公司因為有著製造XB-51的經驗而成為主承包商,並指定該型機代號為B-57。

美國空軍於1951年3月24日要求馬丁公司在1952年11月至1953年10月間生產出250架B-57,並且美英於

1951年5月8日達成了協議,馬丁公司從英國獲得堪培拉的生產權。B-57於1953年7月20日首飛。

13、B-58「盜賊」中程轟炸機

康維爾公司的B-58是美軍裝備的第一種實用超音速轟炸機,1960年3月進入美國空軍服役,雖然在服役過程中未曾投擲過一枚炸彈,但該機確實成為美國空軍戰略司令部60年代最主要的空中打擊力量,該機有著以前任何轟炸機不曾擁有的性能和複雜的航空電子

設備,代表了當時航空工業的最高水準,但B-58的服役生涯卻和其研製費用、性能不甚相符,戰略空軍司令部沒能留住這種優秀的轟炸機,造成這種悲慘現象主要歸結於該機追求超音速飛行而使用了許多不太成熟的新技術,由此造成該機故障率出奇的高,當然除了本身的技術員原因外,彈道導彈的服役也是該機的過早退役的原因之一。

14、XB-70女武神式轟炸機

XB-70是原北美航空公司於60年代研製的高空高速戰略轟炸機,該機在試飛中,飛行速度曾在3馬赫以上。迄今為止,只有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米格-25高空高速截擊/偵察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SR-71戰略偵察機可以與之相比。

XB-70是一架長59.7公尺、寬32公尺、三角翼基本構型的大型噴氣機,其主翼後掠角約65.5度,兩側翼端采液壓可變設計,可根據需要在25度到65度之間切換。下折的主翼端可以在利用縮小的翼面積,控制空氣動力中心在超音速飛行下位置的變化,增加超音速飛行時的穩定性。

為了能對付以3馬赫的超音速長時間持續飛行所產生的高熱,XB-70的機身採用了鈦與鍍銅不鏽鋼為材料的蜂巢結構。六具發動機以3-3的方式安置在機尾翼面下緣,每三具發動機共享一長方形的進氣道。

為了穩定機身,XB-70的機首、駕駛艙的後方兩側配置有一對翼展約8.8公尺的大型副翼。配合主翼非常誇張的後掠角度,XB-70采雙垂直尾翼的設計以維持低速時的操作穩定。由於其超音速飛行的需要,它雖然可以籌載拋擲傳統或核子武器,但卻不能外掛任何機外設備。

XB-70的推進力來自六具由通用出品的J93-GE 3型渦輪噴射發動機,使用航空用JP6燃料。為了抵抗三倍音速飛行時產生的強大阻力,XB-70的耗油是可以想見的,因此它雖然擁有接近B-52的載油量,但航程卻只被局限在5,000海里。

除了在空氣力學設計上的實驗性之外,XB-70還有許多其他前瞻的設計,例如以當時來說極為先進的艙內電子設備,使得它得以簡化機組人員至四名,分別是正駕駛、副駕駛、投彈手與防衛系統操作員。四人皆各別乘坐在有特殊包圍保護的飛行椅上,能在超過21,000米的高空中、3馬赫的飛行速度下進行彈射。

15、B-1b「槍騎兵」(Lancer)超音速戰略轟炸機

 B-1是美國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研製的變後掠翼超音速戰略轟炸機。1962年提出研製設想,1969年開始研製。1974年12月原型機首飛。1986年 6月開始裝備部隊,由於採用戰略導彈還是採用戰略轟炸機哪個更有效的問題在美國長期爭論不休,使B-1的研製周期長達20多年。

16、B-2「精神」(spirit)隱身轟炸機

1998年,北約在對南聯盟空襲中,首次動用了B-2戰略轟炸機,使這種飛機第一次用於實戰。 B-2戰略轟炸機是冷戰時期的產物,由美國諾思羅普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1979年,美國空軍根據戰略上的考慮,要求研製一種高空突防隱形戰略轟炸機來對付蘇聯90年代可能部署的防空系統。1981年開始製造原型機,1989年原型機試飛。後來對計劃作了修改,使B-2轟炸機兼有高低空突防能力,能執行核及常規轟炸的雙重任務。美國空軍共訂購了20架B-2轟炸機,首架已於1993年底交付,預計本世紀末全部交付完畢。 B-2轟炸機的單價高達22. 2億美元,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昂貴的飛機。 B-2轟炸機採用翼身融合、無尾翼的飛翼構形,機翼前緣交接於機頭處,機翼後緣呈鋸齒形。機身機翼大量採用石墨/碳纖維複合材料、蜂窩狀結構,表面有吸波塗層,發電機的噴口置於機翼上方。這種獨特的外形設計和材料,能有效地躲避雷達的探測,達到良好的隱形效果。B-2轟炸機有三種作戰任務:一是不被發現地深入敵方腹地,高精度地投放炸彈或發射導彈,使武器系統具有最高效率;二是探測、發現並摧毀移動目標;三是建立威懾力量。美國空軍揚言,B-2轟炸機能在接到命令後數小時內由美國本土起飛,攻擊世界上任何地區的目標。 B-2轟炸機細分為三種型號。「布洛克10」型,最多能攜帶16枚B-83型核炸彈和16枚MK84型常規炸彈,巡航速度0. 8馬赫,升限19240米,航程11675公里,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則航程超過18500公里;「布洛克20」型,最多能攜帶16枚B-61核炸彈,有攜帶防空區外對地攻擊導彈的能力,還可攜帶36枚集束炸彈及16枚全球定位系統(GPS)輔助制導的炸彈,並具有某些自動完成飛行任務的能力;「布洛克30」型,最多能攜帶80枚MK80炸彈、36枚M117炸彈、80枚MK62炸彈、16枚聯合正面攻擊炸彈,還可攜帶8枚防空區外攻擊導彈,具有全自動完成飛行任務的能力。

17、F-111「土豚」(Aardvard)戰鬥轟炸機

  F-111有一門M61型6管機炮,備彈2000發;機身彈艙長5米,可帶60千克重的炸彈;翼下共有8個外掛架(有的型別為6個)、在後掠角26度時最多可帶50顆340千克的炸彈或26顆454千克的炸彈,除此外還可帶導彈或核彈,最大載彈量8噸多。現在共有9個型別。

18、F-117「夜鷹」戰鬥轟炸機

F-117「夜鷹」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下屬「臭鼬」工廠的產品。「臭鼬」工廠一直負責美軍絕密航空研製計劃,如U-2、SR-71等。F-117是一種單座戰鬥轟炸機。設計目的是憑隱身性能突破敵火力網,壓制敵防空系統,摧毀嚴密防守的指揮所、戰略要地、工業目標,可執行偵察任務。該機被美軍運用在多次局部戰爭中,取得了諸多重大戰果。目前該機正逐步退出美軍現役部隊。

美國未來轟炸機發展的一些方向

  美國空軍一方面制定轟炸機淘汰計劃,另一方面加緊研製替換用的新型轟炸力量,無論數量如何削減,總的原則是要保持美國空軍必要的作戰力量。主要從下列途徑來延續發展轟炸力量:

1、輕型轟炸機(有人操縱)

  這個概念要求調用一架中等大小飛機混合優勢,使一架戰術戰鬥機同時具備轟炸機用途,發展中/遠航程,提高有效載荷能力,擴大有效覆蓋區域。該轟炸機將會利用先進的低-可見隱形技術,能提供有效作戰能力。這種輕型轟炸機能提供大量的各式武器來打擊各類目標,用於任務需求、實時決策/重新計劃或自主操作。在後勤支持維修設備方面,系統將被增強最大通用性。美國空軍正在研究如何賦予下一代主力F/A-22隱形戰鬥機具有一定的轟炸能力。構想的FB-22有可能仍保留F/A-22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以保證FB-22在無加力飛行情況下達到超音速巡航。但FB-22機身將在F/A-22基礎上加長以容納各種武器彈藥。FB-22的航程將達2,575千米。

2、B-3

早在美國空軍的21架B-2隱形轟炸機建成之前,未來飛機的設計師們就在戒備森嚴的俄亥俄州懷特-帕特森空軍基地的地下室里開始設計未來的下一代轟炸機了。

負責美國遠程轟炸機的空軍作戰司令部提出,要在2030年左右,創建一套全新的隱形轟炸機理念,以滿足美國空軍未來的需求。作為競爭者之一的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公布了他們的部分設想。

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的設想,將未來重型隱形轟炸機分成亞音速、超音速和高超音速3個檔次。按照他們所提出的雄心勃勃的高超音速理念,飛機將在5馬赫甚至更高的速度下發射武器。

由於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對隱形技術的研究,美軍認為,新一代機型必須在雷達、紅外線以及可見光等各種波長範圍內具有隱形功能。能使熱尋的導彈失效的閃爍蒙皮、足以瞞過敵人眼睛的主動式偽裝以及接近於零的雷達反射都是新機型的重要技術指標。

換代機型不僅要具有隱形功能,而且還要在載彈量上與B-52相當。美軍認為,像B-52那樣的地毯式轟炸所帶來的心理震撼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未來的戰略轟炸機不但將具有更遠的航程、更大的有效載荷,具有發射小型無人機的能力,還應該繼承B-52的傳統。

將來的轟炸機可能不再需要駕駛員。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所提出的無人全球機理念設想,由一架有人駕駛的轟炸機母機來操控4架無人駕駛的亞音速轟炸機。這種設想如果能夠實現,那麼就可以遙控轟炸機打擊戒備森嚴的敵方領土,而決無犧牲飛行員的危險。特別是隨著美國公眾對戰爭人員傷亡的日益敏感和飛行員短缺的困擾,美國空軍對這種無人駕駛轟炸機的構想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3、高超音速未來打擊飛行器(FSA)

美國空軍高超音速「未來打擊飛行器」研究,主要承包商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和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

  這項研究預計設計一個超高速平台來實施全球打擊任務。速度方面能力範圍從Mach 2.7一直到Mach 14。飛行器將會有能力在3個小時或更短時間內直接打擊全球任何地點上的目標,不存在從別國領空飛行的問題,從美國大陸直接起飛不需要補給燃料,但返回時可能需要補給燃料,不用使用別國的空軍基地。「未來打擊飛行器」在設計方面的主要問題是速度與隱形是相對的,因為最快速的設計會犧牲隱形,最隱形的設計會是最緩慢的。「未來打擊飛行器」在作戰時不需要其他作戰人員或者基於航空母艦的戰鬥機護衛而單獨飛行。因此,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超音速飛行能力後,大多數的「未來打擊飛行器」可能不需要達到原先設想的同樣航程、飛行高度或隱形程度。

  在1999年9月,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綜合系統和飛機結構(ISA)部為一架「未來打擊飛行器」發表技術透視圖,可以代替目前的美國遠程轟炸機。諾斯羅普·格魯門的工作是在美國空軍研究合同要求內,幫助精簡必要條件用於這類飛行器平台、武器和技術,被當作去完成未來打擊能力關於成本方面有效的體系部分。美國空軍選擇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作為該項目主要參與者,主要原因是該公司具有大量製造世界先進轟炸機的經驗,例如B-2「幽靈」隱形轟炸機,還因為其具有綜合的專家技術、隱形技術、複合材料製造工藝、戰鬥機和機身設計、電子技術和無人飛機技術。

  「未來打擊飛行器」的研究將一直持續到2030年,並由可能超過這個日期。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為了「未來打擊飛行器」概念符合美國空軍預期的需要,目前研究的目標是要展現出「未來打擊飛行器」概念具有可信及引人注目的想像力,是開始顯露出來的一個技術發展方向。然而在資金方面,「未來打擊飛行器」計劃獲得的資金分配還不到一百萬美元,目前還沒有被美國軍事力量發展重視,其成為一個適合連續展開計劃的可能性不大。

4、遠程打擊飛行器-X (LRSA-X)

 美國空軍「遠程打擊飛行器」(LRSA)是提供快速響應和精確投送的全球力量,用於2015-2025年時間框架內的軍事作戰計劃。計劃需求分析和概念定義階段最遲於2002年開始。美國空軍已經構築一個連接政府和相關工業團隊來設計製造空中運載體的體系,並使用一個通用的全體戰役模式去評估對抗未來威脅的有效性。

  2001年10月,在美國空軍具有指導意義的關於最新的「遠程打擊飛行器」白皮書裡面,包括下列內容:遠程轟炸機力量結構計劃;現代化;性能;操作概念;替換時間期限。「遠程打擊飛行器」白皮書的目的是提供一個現代化的「快速打擊」能力,這被看作未來轟炸機發展的一個路標。

  除此之外,美國空軍正在引導一項「遠程打擊飛行器-X」(LRSA-X)研究去調查轟炸機替換時間期限。目前美國空軍不清楚的是,未來作戰範圍是否會減少對轟炸機的需要。「遠程打擊飛行器-X」構想下一代的遠程打擊平台,而且武器將會仰賴革命性的技術。美國空軍積極地分析保持目前各型現役轟炸機最好品質的途徑,以用於延長現有轟炸機機身壽命,從而最佳化目前的轟炸機力量。

  美國空軍空中運載體理事會綜合業務司的技術綜合分部在Wright-Patterson空軍基地從事高速宇宙航空系統概念研究並提供指導和技術評估。這些整合「遠程打擊飛行器」和「空間運轉運載體」(SOV)的概念將遞送革命性的能力給全球快速打擊和響應間隔消失(實時化)的美國空軍。關鍵要素是從在美國大陸內的基地上迅速向全球遞送武力。系統的附加要素是在隱形和速度兩者充分補足下,穿透任何綜合防空系統,有效摧毀確定的目標,並壓制不對稱的威脅。

  經過在系統發展和空間發射操作人員方面上的研究,期望在2015-2025年時間框架能夠有能力用於「日常事務有權使用空間」。因為目前來講,能重複進行空間飛行的運載體(如美國太空梭)還處在使用成本非常昂貴的階段,美國空軍的「日常事務有權使用空間」的目標就是將這種能力趨於合理的成本在日常作戰中使用。

5、安靜超音速平台(QSP)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安靜超音速平台」(QSP)計劃研究用於遠程先進超音速飛機臨界技術,用來充分減少音爆,減少起飛和著陸噪音,並相對於當前超音速飛機技術而言增加了效率,提高了生存能力。改良性能包括以二倍超音速飛行時從頭到尾沒有不利的音爆。型超音速飛機機身長47米,翼展17米,不補給燃料航程接近6,000海里,總起飛重量接近100,000磅,全部運行成本較低。

  「安靜超音速平台」計劃顯示的是重點發展充分減輕音爆的新技術,無限制的從頭到尾超音速飛行是可能的。計劃意圖用激發方法減少音爆,省略逐漸增加螺旋式發展的「一切正常」(business as usual)漸進步驟,並將重心集中在用於雜訊抑制的多樣性和創新性的「突破」技術上,從根本上設計出一個有效的「安靜超音速平台」。

  大大整合的安靜超音速飛行平台概念將會同時符合遠巡航航程和低雜訊目的。改變航空器外形和使用各種前沿技術,從而符合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用於減輕音爆的目標。「安靜超音速平台」外形輪廓被設計成一個光滑的圓形隆起物,安裝有特殊的進氣口,機翼邊緣也經過了處理。先進的機身技術將可能達到最小化音爆和最小化運載體空氣阻力的途徑,包括正常的空氣動力學研究、航空器外形、等離子體、發熱和粒子噴射以及低重量結構等方面。這些設計原理可以使超音速噴氣機的聲震水平降低到目前的七分之一左右。

  雖然「安靜超音速平台」計劃的起源是用於超音速民用運輸,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把它視為一個雙重角色計劃。因為該技術同時可以引導發展高效率、巨大有效載荷的遠程超音速轟炸機。

  2000年11月9日開始「安靜超音速平台」研究中,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麥克道爾·道格拉斯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贏得了合同。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已經為「安靜超音速平台」計劃選擇通用公司為發動機承包商,工作重心集中在一種支杆噴氣發動機(RBCC)上。與目前的推進技術相比,這種發動機由於使用新的噴嘴結使構重量減輕了三分之一,在巡航中只是使用20%的功率。

  從美國諸多未來轟炸機研究構思來看,速度兼顧隱形和本土起飛實施全球化實時打擊能力成為參照指標,成本限制將是決定美國軍方取捨的標準。上述的一些研究方向目前可能仍處於構思、預研和技術積累概念階段,研究的重心集中在多樣性和創新性的「突破」技術方面。可以預測,未來研製成功的實用型轟炸機,將極可能採用和現有轟炸機截然不同的外觀和技術手段。

6、X-45B無人轟炸機

由於「捕食者」和「全球鷹」等型無人偵察機在阿富汗戰爭中作戰效果明顯,美國空軍在3年內投資4.6億美元加快X-45B無人轟炸機的研製。X-45B無人駕駛轟炸機的主要任務是實施戰場轟炸,比正在試飛的X-45A機體加長10%,作戰能力也更強,減少了目標顯示特徵、綜合了某些武器和更寬的任務控制,從而可由一個地面站控制多架無人轟炸機。根據計劃,X-45B將重新設計,長約11米,翼展為14.3米(X-45A長7.9米,翼展10.4米),選用減少目標信號特徵技術的F404發動機,並將採用複合材料等隱身手段。第一架X-45B在2004年完成,同年晚些時候試飛,第二架X-45B於2005年交貨,並在2006年—2007年完成空中加油試驗。

------------------------------------------------------

俄羅斯

前蘇聯轟炸機主要有圖—2、16、20、22、26、160,米亞—4,蘇—7、17、24,米格—27等型號

1、米亞-4「野牛」Miya-4(Bison)遠程轟炸機

米亞-4(北約組織稱為「野牛」)是前蘇聯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研製的重型轟炸機。1951年開始設計,1953年夏首次試飛,1954年「五一」節初次公開出現,1957年開始服役。估計生產了110架。目前空軍遠程航空兵中有43架,可執行轟炸或偵察任務;有45架已改成空中加油機。海軍航空兵中有少量能執行遠程海上偵察和反潛任務的這種飛機。

2、IL-28前線轟炸機

也被稱為H-5。這種飛機有著巨大的產量,前蘇聯生產了超過6300架,其它國家總產量也達2000架。這種轟炸機曾經在包括以色列-阿拉伯等戰爭中出現果,它超常的服役時限(從1949年就開始服役),以及不可低估的有效載荷(可載彈6600磅),不容人對它小視。該機採用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平直翼型,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前線轟炸機。機頭的玻璃艙是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為導航和光學轟炸瞄準提供了良好視野。

3、Yak-25 名稱:閃光(Flashlight)前線轟炸機

Yak-25是蘇聯雅克福列夫設計局研製的雙座雙發亞音速截擊機,1950年開始研製,1953年原型機首次試飛,1954年進入蘇軍服役,一直生產到1957年停產時共生產了480架。改進型號:Yak-25M型,改進了雷達;Yak-25P偵察型;Yak-25MP海軍偵察型;Yak-25МШ靶機;Yak-25Б型前線轟炸機。

4、Yak-28 戰術轟炸/攻擊機。

當雅克-28剛剛在西方世界露面的時候,西方世界已為它是雅克-25的改進型。因為25和28太像了。但是哩這個28的設計和25一點關係也沒有。28根本就不是戰鬥機,而是一架戰術轟炸/攻擊機。

  不過,28的改型雅克-28P倒是一款地地道道的戰鬥機/截擊機。28P將28機首的導航員倉改為雷達倉,配備奧廖爾雷達,再在飛行員後面增加一個坐席供武控人員使用。飛機配備兩枚空空導彈,雷達執導和紅外製導各一枚。

  雅克-28P是雅克局最後一款在前蘇聯空軍服役的飛機了,1958年3月首飛,1961年量產,到1967年停產前共製造了437架,原型機代號雅克-129。最後一架28P於80年代中期退役。

  至此之後,便是米格21/23/25的輝煌時代,然後是Su-15的天下一統,Su-27家族的發跡,直至現在,雅克局已近沒有能力競爭下去了。

5、蘇—7戰鬥轟炸機

蘇-7是蘇聯蘇霍伊(SUKHOI)設計局研製的單座單發戰鬥轟炸機。該機於50年代初開始研製,原型機"S-1"於1955年首次試飛,1956年在莫斯科郊外的圖西諾(Tushino)機場正式公開展示,1959年服役,曾是蘇聯前線航空兵的標準戰鬥轟炸機。該機與米格-21同時出台,低空性能較好,曾經長期是蘇聯空軍使用的標準的戰術戰鬥轟炸機,它的改型蘇-17(蘇-20,蘇-22)被蘇軍用作對地攻擊的戰鬥轟炸機。該機採用中單翼單發機身內置引擎設計,圓形進氣口位於機鼻,機身較長呈桶狀,單座氣泡式駕駛艙較為寬敞。

蘇-7共生產了3000多架,除裝備蘇聯空軍外,還出口到阿富汗、阿爾及利亞、捷克、朝鮮、葉門等十幾個國家。蘇-7目前已從蘇軍中退役。

6、蘇-17戰鬥轟炸機

蘇-17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變後掠翼單座戰鬥轟炸機,是由固定翼戰鬥轟炸機蘇-7發展而來的。1966年8月2日原型機首次試飛。蘇-17的原型機於1967年7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多莫傑多沃機場首次公開展開,北約集團曾給予綽號「裝配匠」(Fitter)。生產型蘇-17C於1971年開始裝備前蘇聯空軍的前線航空兵。目前蘇-17除裝備前線航空兵之外,還裝備前蘇聯海軍航空兵。前華約組織的一些國家也裝備了這種飛機,此外還向前華約組織以外的國家出口,如埃及、伊拉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秘魯和越南等國。目前蘇-17已從俄羅斯空軍退出現役。

7、蘇-24戰鬥轟炸機

蘇-24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雙座雙發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北約組織給予它的綽號為「擊劍手」(Fencer)。

  蘇-24是前蘇聯為了加強前線航空兵的對地攻擊能力而研製的,也是二次大戰後前蘇聯第一種專門為執行對地攻擊任務而設計的戰鬥機。該機具有高速突防能力和全天候能力,可以攜帶制導和非制導武器對敵方500~1300公里縱深的目標實施遮斷攻擊,也可帶小型核彈進行戰術核轟炸。其續航時間長,航程遠,加速性好,從鬆開剎車爬升到12200米高度只需1分30秒,高空性能好。

  蘇-24於1964年開始研製,1967年6月代號為T-6-1的原型機試飛。該機裝三角翼,翼尖下垂。機身下裝4個垂直向下噴射的火箭助推器,以改善起飛性能。1970年1月代號為T-6-2IG的變後掠翼原型機首次試飛。初始生產型編號為蘇-19,於1974年進入服役,後改編號為蘇-24。截止1992年,共生產了900多架蘇-24,除裝備獨聯體空軍外,還出口伊拉克(24架,大部分于海灣戰爭中逃到了伊朗)、利比亞(15架)、敘利亞(訂購了12架)。

8、蘇-32戰鬥轟炸機

蘇—32是一種獨特的並排雙座位打擊型戰鬥/轟炸機,機體與蘇—30相比稍大,配備兩台裝有矢量噴嘴和加力燃燒AL—31FP或AL—35渦扇發動機,航程更遠、續航時間更長。

  蘇—32重要特徵是採用前置鴨翼,巨大的扁平機頭前部採用邊緣設計,能減少雷達橫截面,類似美國的SR—71高空高速偵察機。裝備新型「甲蟲MFSE」多模式無源相控陣雷達,可發現和同時跟蹤24個空中目標,並同時引導空空導彈攻擊其中的8個,具有導航/攻擊、地形跟隨和地形迴避模式,發現驅逐艦類目標的距離為135千米,發現殲擊機類目標的距離為120千米。

俄羅斯空軍認為,蘇—32首先用於實施對地和海上目標打擊,其次是用於空中格鬥,因而同時具備了蘇—27戰鬥機的格鬥性能和圖—26戰略轟炸機的對地攻擊能力。

9、蘇-34戰鬥轟炸機

蘇-34原稱蘇-27IB,是由俄羅斯莫斯科蘇霍伊設計局聯合公司研製的戰鬥轟炸機。蘇-27IB在1990年4月首飛。計劃用於替代蘇-24和蘇-25兩種作戰飛機。在北約內蘇-34同樣被命名為「側衛」。蘇-34的原型代號為T-10B。

蘇-34是蘇-27戰鬥機的改型,保留了蘇-27基本的設計和結構。機頭改為扁平的鴨嘴獸形狀,安裝有一個具有地形跟蹤/迴避能力的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座艙內有飛行員和領航員兩個K-36DM彈射座椅,並列布置。機內燃油增加,最大起飛重量也有增加。全新設計的尾部安裝有一個後視雷達。雙輪起落架確保蘇-34能在前線機場起降。

10、米格-27戰鬥轟炸機

米格-27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3C基礎上研製的戰鬥轟炸機。原稱米格-23B,後改稱米格-27。1969年完成設計,1970年8月20日首飛,1971年開始批生產,至80年代後期停產時共生產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稱米格-27以後的各型就有910多架。

該機外觀上與米格-23相似,但是機頭取消了大型對空火控雷達,改為對地光電裝置,機頭變小並下傾,增大背脊面積,重要部位增加了裝甲。由於對地攻擊對機動性要求不高,米格-27換裝了簡化的進氣口和噴口。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與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米格-27採用一台圖曼斯基R-29-3000發動機,推力11500千克。固定武器為一門23毫米機炮,外掛載重量4噸。

11、圖-2轟炸機

圖-2轟炸機是公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最好的中型轟炸機,比同時代的盟軍和敵軍的任何一種中型轟炸機都好。Tu-2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52年,在蘇軍中服役到1955年後被IL-28噴氣式轟炸機取代。Tu-2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重要裝備。

12、圖-4「野牛」戰略轟炸機

在B-29的基礎上仿製的。中國著名的「空警一號」就是由圖-4改裝的。

13、圖-16「獾」中型轟炸機

圖-16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的高亞音速雙發中程轟炸機,北約集團給予的綽號是「獾」(Badger)。該機於1950年開始研製,1952年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1955年正式交付使用。圖-16除裝備前蘇聯空軍外,還外售埃及、伊拉克、印尼等國空軍。   圖-16採用細長流線型機身,後掠機翼,平尾和垂尾都有較大後掠角。早期型的動力裝置為兩台AM-3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靜推力為8750千克力,後改裝兩台PД-3M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靜推力為9500千克力。圖-16各型生產總數達2000架以上,1966年開始退役,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的圖-16仍在服役,另有一些改作加油機、電子◆和偵察機用。

  圖-16有許多改型,但各型外形基本相同,僅僅設備不同或局部外形有些修改。其主要型別有:圖-16A,戰略轟炸基本型,帶核彈和常規炸彈,乘員7名,機頭下有小型雷達罩。在機頭、機身上下炮塔及尾部炮塔內裝7門23毫米機炮;圖-16B,海軍型,翼下可掛兩枚AS-1「狗窩」(Kennel)空對面導彈;圖-16C,海軍型,機頭裝有大型制導雷達,機身下可掛一枚AS-2「鱒魚」(Kipper)空對艦導彈;圖-16D,海上電子偵察型,機頭同C型,機身中部下面有3個泡形整流罩;圖-16E,為A型改進型,彈艙中增裝照相機;圖-16F,基本上同E型;圖-16G,為A型的改進型,翼下可掛兩枚AS-5「鮭魚」(

Ke1t)空對面導彈,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反潛部隊;圖-16H,護航電子干擾型,彈艙內放電子干擾物,施放口在彈艙後;圖-16J,專用電子干擾型;圖-16K,電子偵察型。   武器裝備:機上共裝7門23毫米機炮,機身中段有6.5米長的彈艙,載彈量3000~9000千克,可裝核彈和各種炸彈,海上作戰可裝魚雷或水雷。一些改型可裝每枚重2000千克的遙控炸彈,翼下可掛AS-1至AS-5等各種空對面導彈。

14、圖—20或95「熊」式遠程戰略轟炸機

圖—95是前蘇聯圖波列夫飛機設計局為蘇聯空軍研製的遠程戰略轟炸機。1951年開始研製,1954年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批生產型於1956年開始交付使用。早期型共生產了300多架,除用作戰略轟炸機之外,還被用來執行電子偵察、照相偵察、海上巡邏反潛和通信中繼等任務。 80年代中期,圖—95轟炸機又開始恢復生產,主要生產可帶巡航導彈的圖—95MC轟炸機和由圖—95改型的海上偵察/反潛機圖—142M3型。1992年停止生產。現在約有150架圖—95M/K/MC仍在服役,與40架圖—160變後掠翼超音速遠程轟炸機和220多架圖—22M中遠程超音速轟炸機一起,共同組成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機隊。

武器

  兩門AM-23機炮(裝在機尾炮塔內)。炸彈倉可栽彈10000 - 25000千克,可帶10枚Kh—65空射巡航導彈,其中6校裝在彈艙內的旋轉掛架上,兩側翼根接架各接兩枚。此外,還可掛載多種炸彈、魚雷。

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185噸

15、圖—22「眼罩」中程轟炸機

圖-22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為蘇聯空軍研製的第一種超音速中程轟炸機,機組人員為3人,北約組織給予綽號「眼罩」(Blinder)。1955年開始研製,1958年首次試飛,1962年裝備部隊。共生產了250架左右,除裝備蘇聯空軍、海軍航空兵外,還出口利比亞、伊拉克。圖-22共有4種型別:A型,轟炸偵察型;B型,轟炸型;C型,海上偵察型;D型,教練型。以下數據適用於A型和B型。

主要機載設備 轟炸領航雷達,預警雷達,射擊瞄準雷達。

武器 彈艙內可掛常規炸彈3000~9000千克,或掛特種炸彈(244H),每顆重約2000千克。尾塔內有一門雷達瞄準的30毫米機炮。該機還可帶AS-4空對地導彈。

16、圖-26「逆火」變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曾用名圖—22M)

圖-26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變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北約集團給予綽號「逆火」(Backfire)。該機從6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原型機於1971年開始試飛,共製造了12架原型飛機用于飛行試驗、系統試驗和作為武器平台進行評價。生產型於1974年交付部隊使用。到1990年初已有350多架在服役,其中隸屬蘇聯四個艦隊的海軍航空兵約有160架

圖-26是蘇聯一種航程較遠的超音速轟炸機,其高空亞音速作戰半徑達3700公里,除能對歐亞大陸的蘇聯周圍的國家和附近的海上目標實施攻擊外,經空中加油後還能攻擊美國的戰略目標。其低空突防性能使它的生存能力大大高於以往的蘇聯轟炸機。圖-26轟炸機曾是美、蘇戰略核武器談判中長期爭論的問題之一,美國認為圖-26是遠程轟炸機,屬於限制之列。經過長期爭論,最後統一在蘇聯的觀點之下,即圖-26屬於FB-111一類的中程轟炸機。圖-26共有3種型別:A型,初始型,估計只裝備了一個中隊,每側翼根下有一大起落架艙,這使圖-26的航程受限制;B型,改進型,機身可半埋入式地攜帶一枚射程為

460公里的AS-4「廚房」空對地導彈,兩門ГЩ-23雙管23毫米機炮裝在機尾;C型,最新改型具有楔型進氣道,重新設計了機身,使機身更加流線化,航程增加,沒有可見的空中加油探管,一門ГЩ-23雙管23毫米機炮裝在機尾。下述情況用於B型:

動力裝置 兩個圖-144超音速運輸機所用的庫茲涅佐夫HK-144雙轉子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推力增大型。單台最大推力為127.4千牛(13000公斤),加力推力196千牛(20000公斤)。

主要機載設備 包括地形跟蹤雷達,大型轟炸導航雷達,尾炮瞄準雷達,多普勒導航及計算系統。

武器 可半埋入式地在機腹下攜帶1枚AS-4「廚房」空對地導彈,或在翼下攜帶2枚AS-4或AS-6「王魚」空對地導彈。進氣道下的多用途掛架上可帶12枚500公斤的炸彈。還可裝蘇聯新研製的幫助轟炸機突防的誘惑式導彈。艙內可帶多達12000公斤的常規炸彈。兩門ГЩ-23雙管23毫米機炮並列裝在機尾。

17、圖—160「海盜旗」變後掠翼戰略轟炸機

圖-160「海盜旗」(BlackJack)是蘇聯最後一代、俄羅斯最新一代的遠程戰略轟炸機。自重居世界之冠。「海盜旗」實際上是該機的北約代號。 圖-160是由圖波列夫設計局於70年代開始設計的變後掠翼重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估計該機是在70年代初圖22M首次試飛後開始研製的,原型機81年12月19日首飛,87年5月開始進入部隊服役,88年形成作戰能力,替代米亞-4和圖-95飛機執行戰略任務。據信至92年時生產40架以後暫時停產。該機採用變後掠翼布局,機翼較低,採用翼身融合體技術。機翼固定段前緣的後掠角較大,呈弧線形,直到機頭座艙的兩側。可動段的後掠角度手動選擇,範圍從20°到65°,當

機翼全後掠時,兩側後緣襟翼的內段向上豎起,如同一對大翼刀,機翼的可動段上有全翼展前緣襟翼,後緣有較長的雙縫襟翼及插入式下偏副翼。全動式後掠平尾安裝在垂尾與背鰭的交界處,位置較高。平尾以上的垂尾段也是全動式的。平尾與垂尾交界處的後部有一錐形整流罩,內裝減速傘。背鰭較大。翼身融合體結構為減少雷達反射波作了修形設計。機體結構大量使用了鈦金屬扭盒。機翼與機身連接結構的前後各有一個長10米的彈艙。可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的雙輪前起落架向後收起,主起落架為小車式,每側有三對機輪。主起落架支柱向後收起,同時機輪小車沿著中間一對輪子的軸線旋轉90°,最後機輪小車與收起了的支柱平行地放置在艙內。有一個小尾輪,尾部配有一個減速傘。儘管如此該機的降落滑跑距離還是需要3050米。座艙內四名機組人員前後並列,每人有單獨的彈射座椅。座艙每側有一個窗,可向內向後開啟,以便地面通風。乘員從前起落架艙進入座艙。

主要型別有,圖-160戰略轟炸機和用於二級空間飛行器發射的圖-160SK火箭載機。1981年西方首次發現圖-160的存在,後在1995年的巴黎航展上首次公開露面。機載設備包括電介質機頭錐內的導航/攻擊雷達,據稱有地形跟隨能力;機尾裝有預警雷達、天文和慣性導航系統、航行坐標方位儀;機前機身下部整流罩的前部是平板透明罩,裝有武器瞄準光學攝像機,以及主動、被動電子對抗設備等。機尾裝有預警雷達。另外該機還裝有各種主動、被動電子對抗設備。圖-160上取消了尾部的自衛機炮。彈艙內可載自由落體武器、短距攻擊導彈或巡航導彈等。機上有兩個12.80米長的武器艙,武器艙內的旋轉發射架可各帶6枚Kh55MS渦扇動力巡航導彈(北約代號AS-15「肯特」Kent)。

-------------------------------------------------------------

英國

1、蘭開斯特轟炸機

  二戰時期英國空軍的四引擎「曼徹斯特」III 型原型機於 1940 年 1 月 9 日首飛,當即表現出良好的飛行品質和可靠性。隨後,新機型安裝了更大功率的「梅林」發動機,機首、機尾、背部和機腹都安裝了炮塔,增大了載油量,配置了自動充氣救生筏,並於 1940 年 10 月 31 日進行了試飛。由於新機型與早先的雙引擎型號區別極大,所以有必要重新命名,因而蘭開斯特轟炸機就此誕生了。由於其極其優異的性能,很多工廠都被用來生產「蘭開斯特」,使它的最終產量達到了 7,734 架。

2、「堪培拉」轟炸機。

「堪培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第一種雙發輕型多用途高亞音速噴氣轟炸機,設計始於1945年,原型機試飛於1949年5月13日,1951年1月開始服役。1955年8月29日,一架堪培拉飛機創造了20079米升限世界記錄;1957年,又一架改型機(帶火箭助推器)刷新了上述記錄,達到21336米。 「堪培拉」呈現機身圓柱流線形,機尾尖削,機頭有一個半球狀突出雙座座艙蓋或(後期的)象戰鬥機那樣的略偏左置長水泡形全透明座艙蓋。小展弦比梯形平直中單翼兩側裝有2台「埃汶」型噴氣發動機,也有在翼尖掛副油箱的總掛彈量4500千克。

3V轟炸機包括「勇士」(Valiant),火神(VULCAN),勝利者(VICTOR),由於這三種飛機的第一個英文字母都是「V」字打頭,稱為3V轟炸機。

3、「勇士」核轟炸機

「勇士」是3V轟炸機最早的型號。「勇士」於1951年5月試飛成功,是英國的第一種核轟炸機,第一個裝備「勇士」的作戰中隊是第138中隊,此後,「勇士」又先後裝備了皇家空軍第543、214、207、49、148和7中隊。1956年10月11日,第49中隊的一架「勇士」B Mk.1(機號WZ366)在澳大利亞馬拉林加靶場上空投下了一枚3,000噸當量的「藍色多瑙河」核彈,核彈在約230米高度成功起爆,英國核武器的第一次空投試驗宣告成功,「勇士」也因此被載入史冊。「

4、「火神」中程戰略轟炸機

「火神」是英國原霍克·西德利公司(現併入英國航宇公司)研製的中程戰略轟炸機,「火神」轟炸機從1947年開始研製,1952年8月原型機試飛,到1956年夏生產型才投入使用。該機採用無尾三角翼方案,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種三角翼轟炸機,開始用作執行中程戰略轟炸任務,後改為執行常規轟炸任務。「火神」有兩種生產型:「火神」B.1裝4台「奧林帕斯」101、102或104型發動機,1956年7月裝備部隊,共生產了45架;「火神」B.2,先裝4台「奧林帕斯」201型發動機,後裝「奧林帕斯」301型發動機,飛機的形狀尺寸作了一些修改,並加裝了空中加油受油管,1960年裝備部隊,共生產了64架。「火神」轟炸機於1964年全部停產,1983年底全部退役。

5、「勝利者」(Victor)中程戰略轟炸機

「勝利者」(Victor)是英國的中程戰略轟炸機,1947年由漢德利·佩季公司(HANDLEY PAGE)根據英國皇家空軍的要求進行研製,1957年11月生產型交付使用,歷時十年。隨後又研製了攜載空對地導彈的改型,於1962年交付使用。「勝利者」於1947年開始設計,1949年簽定原型機合同,共製造兩架。最初項目名稱為H.P.80。第一架原型機於1952年12月24日開始試飛,1954年7月在著陸時失事。第二架原型機於1954年9月11日試飛。兩者均裝4台推力3,600千克的「薩菲爾」100系發動機。「勝利者」各型共生

產74架,1964年停產。

6、英國(狂風)旋風GR4戰鬥轟炸機

 旋風式GR4轟炸機是旋風式戰鬥機系列的一種,旋風式戰鬥機系列是為適應北約組織對付突發事件的「靈活反應」戰略思想而研製的,主要用來代替F-4、F-104、「火神」、「坎培拉」、「掠奪者」等戰鬥機和轟炸機,執行截擊、攻擊等常規作戰任務。l969年3月,英國、德國和義大利三國聯合成立了帕那維亞飛機公司,於1969年3月開始設計。1973年12月,該機首架原型機試飛,1976年投入批量生產,1980年開始服役,92年停產。該機共生產有對地攻擊型(IDS)、防空截擊型(ADV)、電子戰與偵察型(ECR)等3種型號。這些作戰任務要求「旋風式」戰鬥機應具備良好的加速性和機動性、低空快速突防能力和強大攻擊火力、較大的作戰半徑和較長的留空時間、能在晝、夜和複雜氣象條件下作戰、具有短距起落能力等。

「旋風式」轟炸機無論是在晝間、夜間和複雜天氣條件,也無論是以高速或低速飛行,它都投放各種精確武器。其擁有的高精度攻擊武器和精確導航系統,可保證它有效攻擊隱藏在濃霧中的目標,或者有效攻擊那些以高速飛行的低噪音和低振動強度的目標。機上有先進的地形自動跟蹤系統,可保證飛機在低空以跨音速突防。地形測繪和地形跟蹤雷達由美國得克薩斯儀錶公司研製,批產由英國費倫第公司和馬可尼公司負責。導航/攻擊計算機來自英國利頓公司的德國子公司。有強大的火力,最大載彈量達9000千克,占最大起飛重量的三分之一。該機裝有2門27毫米口徑「毛瑟」機炮,可各備彈188發。還設有7個外掛架,機身下3個,兩翼下各2個。根據不同任務,這些掛架可掛帶多種武器,如:用於對地攻擊可掛帶AS.30、「小牛」、GBU-15「海鷹」和「鸕鶿」等空對地導彈;專門用於攻擊地面雷達等設施的ALARM和HARM反輻射導彈;LAU-51A和LR-25火箭發射器;JP233反機場跑道子母炸彈、「鋪路」激光制導炸彈、「靈巧』炸彈、各種集束炸彈、減速炸彈、MK.83炸彈,及燃燒彈、照明彈等。需要時,機身掛架也可掛帶核彈。用於對空作戰,則可掛半主動雷達制導的「天空閃光」中距空對空導彈,以及AIM-9L「響尾蛇』和「麻雀」等空對空導彈。

-------------------------------------------------

法國:

1、「幻影IV」戰略轟炸機

法國幻影IV戰略轟炸機,可能是現代世界上最小巧的現代戰略轟炸機。該機由達索公司研製,主要用於攜帶核彈或核巡航導彈高速突破防守,攻擊敵戰略目標。1956年,法國為建立獨立的核威懾力量,在優先發展導彈的同時,由空軍負責組織研製一種能攜帶原子彈執行核攻擊的轟炸機。南方飛機公司和達索飛機公司展開了競爭,前者推出了輕型轟炸機「禿鷹」II的改型「超禿鷹」-4060,後者研製「幻影」III的發展型 「幻影」IV。法空軍最後選中了「幻影」IV,其生產型定名為「幻影」IV A。

  該機總體布局沿用了幻影系列傳統的無尾大三角翼的布局,雙輪縱列式的主起落架。1956年研製工作開始,64年批量投產,法國空軍共採購了62架。第一架預生產型飛機用作轟炸試驗,於1961年10月12日首次飛行。第二架用來研究導航系統,與KC-135F加油機配合進行空中加油試驗。第三架是完全的實際服役型號,裝兩台「阿塔」9K發動機以及包括機頭空中加油受油管和武器在內的全套設備,於1963年1月23日首次試飛。基型的主要武器為半埋在機腹下的一枚50000噸級核彈,或16枚454千克炸彈,或4枚AS.37空對地導彈。正常載彈量6400千克。

2、幻影2000N雙座全天候低空高速核攻擊機

 幻影」2000是法國在ACF計劃中止之後著手研製的單座、單發輕型戰鬥機。1975年12月法國空軍正式宣布選用「幻影」2000作為80年代中期以後的主力戰鬥機,第1架原型機於1977年底出廠,1978年3月首飛。生產型飛機於1983年開始交付,1984年形成初步作戰能力(裝備了第1個作戰中隊)。截止到1995年底,已有「幻影」2000C/B、E/D、N、和「幻影」2000-5等5種型號,訂貨數達550架,1995年初已交付400架以上。

  「幻影」2000飛機的導航/攻擊系統是以數字計算機為核心的綜合系統。實現了導航/攻擊/顯示的縮小合化。各分系統之間通過多路傳輸數據匯流排連接。

  「幻影」2000採用和「幻影」Ⅲ相同的「無尾三角翼」氣動布局,但應用了電傳操縱、放寬靜穩定度和複合材料等多項先進技術,並安裝有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及更先進的電子設備,使作戰水平大幅提高,「幻影」2000成為第三代戰鬥機中的一員。

「幻影」2000N 雙座對地攻擊機,由於結構加強,能以高亞音速的高速度沿超低空60米高度強行突防滲透進行襲擊或實施核打擊,是一種能深入敵後作「外科手術式」奇襲的機種,1987年2月服役開始。

-------------------------------------------------

中國空軍轟炸機現狀

中國空軍轟炸機部隊曾裝備過多種機型的轟炸機,具有影響力的有以下幾種機型:

一是TU-2俯衝轟炸機

該機曾是空軍部隊的主力轟炸機,曾參加過解放沿海島嶼的戰鬥。80年代初最後兩個TU-2團的飛機在油封后退出現役。

二是伊爾-28水平轟炸機(轟五)

該機因大量仿製為轟-5而一度成為空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部隊的主力機型,有轟-偵五和轟-教五等多種型號,曾參加過解放沿海島嶼和79年對越作戰。現在正逐步被新機型代替。

三是TU-4重型轟炸機。

該機是前蘇聯送給毛澤東主席的生日禮物。主要裝備於西部XX師。該機具有12小時連續巡航能力,可以滿載彈從西北某基地起飛到台灣海峽巡邏後直接返回西北某基地。曾經是中國空軍最大的轟炸機。該機曾被改裝為電子對抗戰飛機和預警機參加79年對越作戰。80年代未逐步退出現役。

四是TU-16遠程轟炸機(轟六)

該機是前蘇聯向中國提供的當時最先進的遠程噴氣式轟炸機,中國後來仿製機命名為轟-6。該機曾在西北某實驗基地投下了中國的第一枚空爆型原子彈。後來又成功的進行了空中發射遠程運載武器的實驗。成為中國空軍的主要轟炸機型。該機還被改裝為電子對抗戰,空中加油,反潛作戰和預警指揮等多種機型。

轟六-H

直到2006年,作為轟-6家族中當時最先進型號,轟-6H攜帶射程最遠的武器只有YJ-63巡航導彈,其最大攻擊距離不超過200公里,表明它在空軍中主要的作戰任務只是提高對台灣戰術目標的打擊能力。

轟六-K

轟-6K轟炸機攜6枚遠程導彈 增強中國核打擊力量

作為中國新研製的轟炸機,轟-6K使用了中國近年來在航空技術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它更多的採用複合材料,加固機身並對火控系統進行升級。轟-6K裝備有兩台大推力的D-30-P2發動機,其單台發動機最大推力從老式轟-6的9500公斤提升到12000公斤。強勁的發動機使轟-6K的作戰半徑和載彈量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分別從老式轟-6的1800公里和9噸增加到3000公里和12噸。

更重要的是,最大載彈量的提升使轟-6K具備了攜帶大型遠程巡航導彈的能力。儘管它仍是亞音速轟炸機,但這項剛獲得的能力使其真正成為中國空基核威懾力量的新核心。

獲得轟-6K和其攜帶的遠程巡航導彈對於中國空軍是一件具備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宣稱,光是KH-55導彈2500公里的攻擊範圍就包括了整個朝鮮半島和沖繩群島,以及日本大部分本土。如果攜帶有中國版KH-55導彈的轟-6K從中國東北的機場起飛,它可在安全的中國領空內對整個日本的目標發動攻擊。此外,如果在廣州軍區前沿部署轟-6K,它甚至有能力對美國關島基地進行空襲。

轟-6K絕不只是一種轟-6轟炸機的簡單升級版本,它也不會只是用於戰術用途——轟-6K最大意義就在於它為中國空軍提供了對敵方目標實行真正可靠核打擊的能力。

五是中國自己開發的水轟-5型水上起降轟炸機。

該機具有海上起降特性,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部隊。具有反潛和海上封鎖能力。

六是FBC-1(飛豹)殲擊轟炸機。

該機是中國在MIG-23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一種多用途殲擊轟炸機。該機是中國目前最具實戰效能的戰術轟炸機,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部隊。

 FBC-1「飛豹」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雙發雙座超音速全天候殲擊轟炸機,它的學名為「殲轟7」,飛豹的設計單位是西安飛機設計所和西安飛機工業公司。它的主要作戰設計性能是進行戰役縱深攻擊、海上和地面目標攻擊。

  我國自1973年就開始研究飛豹戰機,該機的原型機於198年12月14日首飛,在1998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飛豹首次公開亮相,引起國內外媒體高度關注。199年10月1日,飛豹戰機編隊參加了國慶50周年閱兵式,飛過天安門廣場。

  飛豹的研製成功,大大改善和加強了我軍的對敵對海作戰能力,改變了我國戰機對地攻擊能力不強的情況。

七是Su-30MKK

 自二○○○年起分三批向俄羅斯採購一一四架Su-30MKK攻擊機(每批各為三十八架),該機為Su-27戰機衍生機種,具備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該型機最大飛行速度為一千三百五十公里,極速可達二馬赫,最大航程三千公里,有十二個掛載架,可攜帶R-73E短程空對空飛彈,R-27ER、R-27ET、RVV-AE等中程空對空飛彈,Kh-29L/T中程空對地飛彈、Kh-59M長程空對地飛彈,Kh-31P(反輻射)、Kh-31A(反艦)等型空對地雷射導引飛彈。未來將配備自製HN-3長程空射式巡航導彈(射程二千至三千公里),對敵人航母戰鬥群形成威脅。

目前中國的主力轟炸機為轟-6和FBC-1。但是由於轟-6是在幾十年前TU-16基礎上仿製和改造而來的,機型設計落後,巡航速度慢,突防能力差,自衛能力弱,攻擊能力差等弱點,根本不能再作為下一個世紀的主力轟炸機使用。 FBC-1雖然是中國目前最具戰鬥力的殲擊轟炸機,但是由於航程短,突防能力弱,載彈量小,不具備隱形能力等缺陷,無法充當21世紀中國空軍轟炸機部隊的主要角色。中國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轟炸機來擔當21世紀中國空軍面臨的重任。


推薦閱讀:

易說圖解 孚佑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
上帝欺騙女人的伎倆   文 / 阿弋
《道德經》中的耶穌-- 驚!老子的「道」竟是上帝、基督之道? 圖
上帝關上了一扇小門
《每日嗎哪》二月四日 馬太福音19:1-30 主題:婚姻是上帝設立的

TAG:世界 | 轟炸機 | 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