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概論》自學指導及作業
所用教材:《中國文化概論》 張岱年 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文化概論是高等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目的是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遺產,使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特徵有所把握,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有所思考,對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所了解。
一、 本課程總目標。
通過學習能夠更深刻地認識中國文化的頗大精神和深厚的基礎,更準確更深入地了解我們的民族、國家的文化內涵,能夠認識自省我們自身的特點和缺點不足。更加理性和充滿自信地對待自身發展中的問題,對待世界文化的交流。對中國文化具體內容也要有所了解。
二、 本課程學習方法:
本課程的學習方法重在思考,首先要仔細閱讀教材,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其次,在此基礎上展開思考,結合生活中的現象認真分析,在分析中逐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再其次,本課程是一個開放性的課程,對教材中的觀點可以允許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不等於說不需要掌握本教材的基本知識,相反,深入地思考是建立在對中國文化的深入認識的基礎上,缺乏對中國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徵的了解,也就談不上分析和思考。
三、教材和教材的使用。
本課程使用教材:《中國文化概論》 主編:張岱年、方克立,全國組編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共分三部分十九章。
教材特點:1)內容編寫精當,中國文化知識的概括和啟迪學生的思考搭配合理。2)切合社會出現的文化熱的熱點問題,容易引發學生對現實的思考,促使自身素質的提高。3)適合大學中文本科學生的學習程度。
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自學階段要求通讀全書,對每一章節闡述的主要問題有明晰的了解,對重要問題有所分析和思考。完成有關的作業。
緒論
學習目標和要求:
通過緒論的學習,深入領會文化、廣義文化、狹義文化、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等概念的基本內涵;明確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明確中國文化對今天的中國和中國人的強烈影響。
[作業]:
第7頁 思考題第1、3題。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歷史地理環境
學習目標和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深入領會一定的文化產生於一定的歷史地理環境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和內涵與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特點分不開的,從自然地理和人文 地理兩方面了解中國文化所處的地理環境及其特質。
[學習內容和方法]:
1、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一般性的了解中國歷代的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地形和氣候等基本狀況。
2、體會和認識歷史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包括中國文化的長期延續性、多樣性、封閉型和開放性的影響。
[作業]:第25頁 思考題第1、2題。
第二章 中國文化植根的經濟基礎
學習目標和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幾個主要特徵,不同極端經濟形態的發展和演進。深刻領會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資本主義制度難以產生的經濟學根源,準確把握中國傳統文化植根的中國社會的經濟特徵。
[學習內容和方法]:
1、明確把握農耕經濟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社會中的重要影響。認識到,農耕為主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中華民族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發展歷程是先進的農業擴展到四邊的過程。游牧文化既是對農耕文化的侵擾,也是對其的補充,兩種文化的交流匯合成恢宏的中華傳統文化
2、中國農耕文化形態的多樣性,如其中還包含著手工業和工業、對外貿易和海洋貿易、自然的封閉經濟和一定的市場經濟。使得中國文化不是一種單一的、單調的文化。
3、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的發展階段。主要從中感悟到中國文化即使在長期的自然經濟形態中,本身仍然在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活力。
4、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難以產生的原因:早熟和不成熟性、社會經濟的周期性失調、上層建築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約束。
5、中國傳統社會經濟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延續力、包容性、凝重性。
[作業]:第 42頁 思考題第1、2 題。
第三章 中國文化所依賴的社會政治結構
學習目標和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理解一種文化的發展不僅僅是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地理條件,社會政治結構,社會的政治體制對其的影響不容忽視。了解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演變歷史,把握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徵,深入理解這種政治結構對我們今天社和深刻影響。,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古代政治結構的特點,宗法制和專制制度的結合。1、宗法制涵義:宗法制是指建立在以血緣親疏來辨別同宗子孫的尊卑等級制度。與氏族血緣關係的性質不同。2、宗法制度的產生。3、夏、商代的宗法制度。4、西周的建立和宗法制的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封建制、宗廟祭祀制。5、宗法制度的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
二、宗法制度影響下的社會政治制度的特徵。1、原因:小農自然經濟的延續。2、特徵:家天下;封國制度; 家族制度;家國同構。
三、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政治結構。注意:1、歐洲與中國古代政體的不同。2、中
四、傳統社會結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1、社會結構的宗法性範式與中國文化的倫理性範式。2、社會結構的專制性特徵與中國文化的政治性範式。
[作業]:第56頁 思考題第1、2 題。
第四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學習目標和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初步了解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深入領會各個階段中國文化的特點和差異。對唐宋時期、明清時期要特別關注。要熟悉、了解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基本發展脈絡和基本特徵。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文化的產生階段。1、上古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起源。2、原始的物質文化形態。3、原始的觀念:圖騰、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原始藝術。4、原始社會組織。5、上古文化區的分布。
二、商周時期。1、特點:從神本走向人本。2、殷商的神本文化。3、周人的文化維新:治禮作樂。
三、春秋戰國:中國文化的黃金時期和軸心時代。1、文化背景。2、百家爭鳴。3、華夏民族認同意識和文化同質性的形成。
四、秦漢的統一與文化的統一。1、封建思想專制。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五、魏晉南北朝。文化史上的多元時期。1、玄學。2、佛教。3、道教和道家的興起。4、不同思想的衝突和交融。
六、隋唐時期。中國文化的隆盛時期。1、文化背景與恢宏氣勢。2、藝術成就達到極高水平。藝術門類迭出,藝術水準不斷提高。
七、兩宋時期。1、文人文化走向進一步的精緻,內省。2、市民文化的興起。3、理學思想的形成。4、文化中科技含量的增加。
八、遼元時期。 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融。
九、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文化走向衰落,但新質的要素逐漸深入。
[作業]:第86 頁 第3、4題。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匯
學習目標和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認識到任何文化的發展都必須是一個與外部世界交融的過程,中國文化要走出去,要吸收外來文化才能發展,從歷史看,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積極開拓的內容和思想。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1、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交融。2、中原農耕文化與南方亞熱帶山地文化的交融。3、漢族文化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流和相互影響。
二、中國文化與外域文化的交流和影響。
三、1、現階段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2、中國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作業]:第103頁 思考題第2 題。
第六章 中國語言文字
學習目標和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主要了解漢語漢字的歷史、特點。以漢語漢字為窗口認識中國文化,明確漢語和漢字對中國文化的載體作用和文化功能。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漢語的歷史和特點。1、漢語的歷史,漢語是跨民族跨地區的國家通用語。2、漢語的特點。
二、漢字的歷史。1、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估計產生於夏代。2、漢字的發展。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開署和草書。3、漢字的特點。表意文字。音節文字。一個漢字一般記錄一個語素。從字形角度,漢字是平面(二維)方塊文字。
三、漢語漢字的文化功能。1、漢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本身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透露出珍貴的文化信息。2、漢字的表義性有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文化上的認同。3、漢字與對外文化交流。東亞漢字文化圈。4、現代社會漢字的影響和作用。
[作業]:第124頁 思考題第1、2題。
第七章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學習目標和要求:中國古代有著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對世界文明有過傑出的貢獻。通過本章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思考近代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原因。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古代社會的偉大成就。1、天文學。天象觀察。天體測量。曆法。2、數學。十進位法。《九章算術》和其他算術成就。宋元算學。3、醫學。中醫學。中藥學。
二、四大發明。 1、火藥。2、指南針。3、造紙術。 4、印刷術。5、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推動作用。
三、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和近代落後的原因。1、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整體觀。 2、傳統科技思維的局限:不注重理論思維和演繹體系;擅長總和,忽視實驗科學,不重視對個體的分析研究;重視仕途和官場文化,輕視科技的社會風氣;科技產品始終被看作是一種觀玩的東西,缺乏市場條件。
[作業]:第142頁 思考題 第3題。
第八章 中國古代教育
學習目標和要求:
中國教育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基石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世代相傳的重要條件。中國歷代重視教育,建立起完善和廣發的教育體系和學校體系,通過本章學習,深入領會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發展;歷代教育思想。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古代文化是靠教育傳遞下來的。1、中國古代對教育十分重視。2、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和人才選拔方式。
二、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1、綜合觀,即大教育觀。2、辯證觀,即對立統一觀。3、內在觀,即強調主體內在的道德功能和自覺性。4、教學相長。因人而異。道學統一。
三、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1、因材施教。2、溫故知新,學思並重。3、循序漸進,由薄返約。 4、教學相長。 5、言傳身教。尊師愛生。
[作業]:第158頁 思考題第2題。
第九章 中國古代文學
學習目標和要求:
文學是文化中最有活力,散發光彩最充滿魅力的那一部分。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要對中國文學有較為深入地了解。學習本章 主 要了解中國文學的成就和概況。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文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1、中國自以來文學就是文章的主體,包括純文學也包括實用性文體寫就的作品。
2、中國文學的源頭。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散文集《尚書》;最早的敘事文學是戰國後期的雜記和小說,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成為真正的文學樣式。最早 的戲劇成熟於宋元雜劇。
二、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
1、《詩經》《楚辭》。先秦散文,《左傳》《論語》《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2、漢賦。包括漢大賦和抒情小賦。
3、唐詩。篇什繁富,名家輩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的散文也很有名。
4、宋詞。詞產生於盛唐,是一種特殊的詩體。宋詞分為婉約和豪放兩派。前者有晏殊、歐陽修、秦觀、吳夢窗和女詞人李清照等,後者最有名的是蘇軾和辛棄疾。
5、元雜劇。是元散曲的一部分。最著名的是元曲四大家:關、白、鄭、馬。此外還有王實甫。了解他們的代表作。元散曲適合市民階層的欣賞需要,反映了廣闊的社 會生活。
6、明清小說。最著名的六部長篇小說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
三、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特徵。
1、關注現實的理性精神。
2、「文以載道」的教化傳統。
3、寫意手法和中和之美。講究含蓄和意境。
[作業]:第176頁 思考題 2、3題。
第十章 中國古代藝術
學習目標和要求:
1、了解,熟悉中國古代藝術的發展脈絡。
2、熟悉和了解中國古代藝術的成就和特點。
3、要正確認識,歷史地評價它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價值和貢獻,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遠古時代的藝術。
1、彩陶藝術。彩陶的地點分布。彩陶的器型和圖案花紋。彩陶藝術中體現出的兩個藝術法則。
2、青銅器皿上的紋飾。
二、中國古代藝術在以下幾方面的成就。
1、建築。
2、雕塑。
3、書法。
4、繪畫。散點透視。以大觀小。以貌取神。
5、音樂。
6、戲曲。
三、中國古代藝術的整體風貌。
1、中國藝術的內在精神。「氣韻生動」是中國藝術的根本精神,而虛實相生是中國藝術的基本原則。
2、中國藝術的基本類型:陽剛和陰柔。
[作業]:第193頁 思考題第1、3題。
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史學
學習目標和要求:
在世界各早期文明中,中華文明最具有史學意識,從古到今遺留下來的史學典籍浩若瀚海。在對歷史的評價和史學書籍的編纂上都達到了一個很高水平。通過本章學習,了解古代史學的傳統,史學的成就;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深入領會中國古代史學傳統的精華,要注意辨析其中包含的糟粕。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古代史學是中國文化的寶藏。1、中國史學的發展。 史官記言記事,編撰史書;民間流傳的史詩。諸侯各國史書。私人編史。《左傳》以史議政。《國語》《戰國策》。漢代《史記》《漢書》奠定通史、斷代史和紀傳體的寫法。《三國志》的注釋。隋唐以後統治者設館修史。宋以後各種新的史學著作的出現。明清學者的考證,2、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國史學巨大成就。1、豐富的歷史內容和多樣的著述形式。 2、貫通古今的編年史。3、列朝相承的紀傳史。記載典章制度的表傳。紀事本末體。
三、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1、學兼天人,會通古今。2、以古為鏡,經世致用。3、求實直書,書法不隱。4、強調史學家的道德和業務能力的修養:德識為先,才學並茂。
[作業]:第209頁 思考題第1、3題。
第十一章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學習目標和要求:
倫理道德對建設一個和諧社會有著巨大的作用。要繼承發揚傳統美德,就需要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1、認識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與中國文化關係,倫理道德在中國文化中的中心地位。2、熟悉和了解中國傳統美德的基本內容和特點。3、掌握中國倫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發展脈絡。4、思考分析傳統倫理道德對自身人格形成的影響。,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和中國文化。1、在家國一體的宗法制社會基礎上形成的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體系。2、在各種文化形態中倫理道德學說處於中心地位。哲學。教育、社會價值取向、文化人格。
二、中國民族傳統美德在以下幾方面的內涵。1、什麼是傳統美德。2、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獨慎;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實寬厚;勇毅力行。3、傳統美德與人格修養的關係,形成典範的道德人格。
三、中國倫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結構。1、人倫關係原理—人倫。強調的是以「禮」為核心人倫秩序和人倫原理。2、道德主體的品格要求—人道。人道的核心是「仁」。3、人性的認同—人性。人性論是中國倫理思想體系的基礎。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我完善性是中國倫理道德的內在精神。
四、中國倫理道德思想的發展。1、基本特點。2、經歷三個階段:1)中國倫理道德精神的孕育階段,孔孟思想的倫理設計內涵。2)中國倫理思想的發展時期,漢唐封建化時期。倫理思想抽象化,形成漢唐儒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3)中國倫理思想辯證綜合時期。宋元明清。融合了道玄和佛教的新儒家:程朱理學、陸王心學。
[作業]:第227頁 思考題第1、4題。
第十二章 中國古代宗教
學習目標和要求: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宗教在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要了解中國文化,就需要1、認識宗教的深刻內涵。2、了解,熟悉中國古代幾大宗教的思想和發展脈絡。3、把握主要的宗教,佛、道和新儒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要正確認識,歷史地評價它們在中國文化上的價值和貢獻。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遠古時代的宗教。1、宗教的內涵,本義是指人與神的一種關係,是人對自身的本質和自身與自然界的關係的一種意識,因此也是一種文化現象。2、中國遠古宗教。自然崇拜、動物神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
二、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化。1、道教的形成和發展。其來源包括,古代的鬼魂崇拜、戰國形成的神仙方術、秦漢時期的黃老道。形成於東漢時期。歷史上的幾大教派有:天師道、太平道、五斗米道、正一道、全正道。2、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科技。醫學、文化藝術、古代民俗。
三、佛教的中國化和中國化佛教。1、佛教是一種外來的宗教。佛教的產生和基本教義。2、佛教早期傳入藉助中國的傳統宗教觀念。隋唐時期佛教注重心性,具有了中國的特點。而禪宗的出現則完全改變了傳統佛教原來的面貌。3、中國化的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哲學、文學藝術等。
四、三教融合。1、三教即佛教、儒家、道教。儒家雖然提倡積極入世,與宗教消極避世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儒家不具備宗教的品格和功能。2、儒家,包括傳統儒家和新儒學的宗教色彩。傳統儒家的「天命觀」,董仲舒的天人感因,寡慾養性思想。新儒學則更接近宗教,將佛教道教的大量思想和教義融入到新儒學中,新儒學成為一種准宗教。
[作業]:第244頁 思考題第2題。
第十四章 中國古代哲學
學習目標和要求:
與西方不同,中國文化中宗教思想相對淡薄,而哲學思想佔據主導地位。對中國古代哲學不要求弄通全部道理。只要求:了解中國古代哲學主要幾個命題,中國哲學的思想傳統。熟悉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流派的思想概貌和發展脈絡。分析和思考中國哲學影響下的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哲學的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1、遠古時代的哲學思想萌芽。2、四大思想資源:原始儒家 原始道家 中國佛學宋明理學。 3、原始儒家。經典著作。精神:創造性的生命精神;以「仁」為核心的哲學觀念;中庸—處事為人的哲學觀。4、原始道家。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道」的基本含義。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觀念。強調一種超脫人世的個人為主體的自由價值觀念和平等的價值體系。5、中國佛教哲學。諸佛平等。人皆可成佛。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6、宋明理學。朱熹的理氣關係、心性關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對人格和道德的重建。
二、中國哲學的宇宙觀和人生境界。1、宇宙觀。2、人與自然的關係----天人合一。3、人生境界。
三、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1、邏輯分析和辯證綜合。強調整體、會通、動態的看問題。3、直覺體悟。4、知行動態統合。
[作業]:第261頁 思考題第1、4題。
第十五章 中國文化的類型和特點
學習目標和要求:
1、了解中國文化的類型和發展脈絡。2、分析中國文化的特點。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文化的倫理類型。1、來源。中國古代社會宗法體系的完善及其影響的長期存在。2、倫理對中國社會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影響。
二、中國文化的特點。1、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3、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5、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6、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7、經學優先並籠罩一切文化領域。
[作業]:第284頁 思考題第1題。
第十六章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學習目標和要求:
學習和認識中國文化精神是前一部分隊所學有關中國文化知識的整合。1、把握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2、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基本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和反應。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文化基本精神的內涵,是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在動力和思想基礎。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是推動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
二、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1、天人合一。2、以人為本。3、貴和尚中。4、剛健有為。
三、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1、民族凝聚功能,2、精神激勵功能。3、鄭和創新功能。
[作業]:第303頁 思考題第1、4題。
第十七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
學習目標和要求:
價值觀是指對社會和自然的評價性觀點。人對自然和個人的行為認識是價值觀的外顯。在我們價值觀念體系中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價值觀也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內核。要學習和認識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熟悉主導型的價值原則,思考和認識不同價值觀念的衝突和整合,思考中國文化價值系統對今天進入現代化時期的中國對自己的意義。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天人關係上的價值取向。1、儒家的人文取向和人道原則。2、墨家的兼愛。3、道家「無以人滅天」。4、力命之辯。個人的努力和天命的制約關係。無為和有為。不同學派的不同認識和理解。
二、群己關係上的對立。 1、儒家「修己以安人」,在個人與群體關係上強調加強個人的內省和修養。要承擔個人對集體的責任。2、道家,對個體生命和個人自由的關注。但對集體認同有所弱化。3、儒家、墨家、法家對群體原則都有所強化。
三、義利和理欲。義和利的關係實際上是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取捨,理與欲的關係則是個人的慾望和訴求於社會規範的的矛盾。1、儒家「義以為上」的道義原則。在義與利關係上,義具有內在的本質的屬性,是主導的一方。但對利,中國傳統文化也沒有徹底排斥。但這種行為動機中強調義和否定利對社會的功利思想起到了壓抑作用。2、墨家的功利思想,確認功利思想的合理性。法家則更加強調功利,走向了極端。3、理欲之辯。儒家更看重理性的要求,對人的慾望訴求採取壓抑態度。墨家的價值取向則與儒家不同,理性原則和感性原則是融為一體的,人應當追求現實的功利。但儒家對精神層面的人的需求則注意不夠。在中國社會和文化主流思想中。儒家的理性原則佔主導地位。
四、人格理想和價值目標。1、「內聖」。儒家追求人格的完善。首先表現為善的德性。其次還有「知」的規定,但對認知理性和技術理性卻採取了排斥的態度。2、道家的「逍遙」的境界。賦予人格以一種自由不受約束的態勢。賦予理想人格以「真」的品格。尊重個性的自由。
[作業]:第326頁 思考題第3、4題。
第十八章 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的轉變
學習目標和要求:
認識中國文化的穩定性,儘管歷史上儒家也在不斷變化,但真正形成危機卻是在近代。這就需要有所揚棄,有所轉變。這種轉變現在仍然在進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置身於中的一員。需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的危機和解決的方式。解決的途徑。取得的成就和教訓。
[學習內容和方法];:
一、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的危機。1、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危機是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機。2、鴉片戰爭後,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中國人。物質層面的改革。「師夷長技以制夷」。3、早期維新派,制度方面的改革。4、思想上的改革,引進先進的資本主義啟蒙思想。5、觀念層面上的改革。
二、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向近代的動因。1、西方文化的衝擊。2、傳統文化內在活力因素。如經世致用。變異思想。民本思想。3、文化變革的根本原因。
三、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1、近代文化論爭。2、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作業]:第346頁 思考題第1、2題。
第十九章 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國新文化
略
[作業]:第365頁 思考題第2題。
推薦閱讀:
※拾遺|光是我的靈魂——光芒漸微中國皮影藝術
※我是一個從接觸佛教到信奉道教的姑娘
※中國文化淺思(十)
※除了物質,我們能否擁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你講的越清楚,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