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體檢別盲目要有針對性
剛過的小長假,對24歲的江琴(化名)來說是黑色的。江琴就職於一家外企,和男友在大學相戀,準備今年十一結婚。今年初開始,江琴多次腹痛難忍,幾近暈厥,五一小長假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被確診為宮頸惡性腫瘤晚期。其實,江琴高三時,就常肚子痛,下身不定期出血,當時學習緊張,一直沒看。上大學後,她聽很多同學說這就是痛經,很正常,就沒在意了。省婦幼婦科腫瘤專家吳緒峰惋惜地說,宮頸癌是完全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越早發現治癒率越高。
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惡性腫瘤一直穩居我省死因疾病譜首位。2011年,根據全省6個腫瘤疾病網路直報點的報告數據,我省2011年期間腫瘤疾病發病率為130/10萬(0.13%),發病前五位的癌症種類是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
湖北省腫瘤醫院院長魏少忠也曾介紹,近年我國腫瘤發病率呈現出高發和年輕化的趨勢。他回憶自己剛走上腫瘤臨床崗位時,接觸的患者大多是60歲以上的人群,如今30~40歲的患者明顯增多,20多歲的患者也不再少見,去年在他治療的病人中,就有兩三個20歲上下的大學生胃癌患者。
很多人開始「談癌色變」,希望能有一種方法早期發現腫瘤。而目前臨床有包括X線檢查、超聲檢查、CT檢查、磁共振檢查、內腔鏡檢查、腫瘤標誌物、PET/CT等各種檢查。不少市民看花了眼,到底該如何檢查?有哪些全身的檢查方法?有哪些針對性的檢查方法?是不是越貴越好?是不是越頻繁越好?
如何儘早發現腫瘤?
年年查腫瘤標誌物
指數異常虛驚一場
47歲的謝女士家境殷實,但三年前,她母親死於卵巢癌,癌症陰影一直籠罩著她。她擔心腫瘤會遺傳,此後每年,她都很重視體檢,還額外加一項腫瘤標誌物檢查,「也就多幾百元,卻能早期發現癌症。」謝女士一直這樣認為。
今年3月底,她體檢發現腫瘤標誌物過高,腿都軟了,回到家一病不起,直到家人拉她去做進一步檢查,她才知道其實是虛驚一場。原來,去年開始,為養顏,謝女士隔三岔五就吃燕窩,結果刺激細胞過度分化,把指數「補」高了。
[ 專家解讀 ]
腫瘤標誌物檢測
並非100%特異性的腫瘤標誌
湖北省腫瘤醫院檢驗科主任雷旦生介紹,腫瘤標誌物是根據其指數的高低來證實腫瘤的存在、發病過程、評估患者的預後、監測患者接受治療後臨床狀況的改善情況等。
腫瘤標誌物檢查多項目,一項約80元,通常醫院有全身套餐價,多在500至600元之間。因檢查較方便,抽血就行,整體費用不高,該檢測一直很受歡迎。
雷旦生介紹,目前的腫瘤標誌物檢測確實具有高靈敏度的特點,當腫瘤生長到1微克(針頭大小)時就能偵測到。而影像學檢查(B超、CT、X線)通常要到1厘米以上才能檢查到。腫瘤標誌物檢測一般能早於影像學檢查3~13個月發現腫瘤,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目的。
但腫瘤標誌物檢查並不像一些宣傳所說的,腫瘤一出現就能查出,它發現不了1期的腫瘤,能發現2期的(腫瘤1、2期都算早期),一般來說,拍片檢查發現的都到3、4期了,若出現癥狀檢查,就更晚了。
此外,至今還未發現理想的、具有100%靈敏度和100%特異性的腫瘤標誌,因此在腫瘤標誌物檢測中會出現假陰性和假陽性結果。進行腫瘤標誌物檢測時,可以通過多種標誌物科學組合,來增加結果的可靠性,一旦連續兩次一項或多項腫瘤標誌物檢查結果呈陽性,才表明有患相關腫瘤的可能。 喝酒、炎症、過頻進補也會引起指數升高
中南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胡衛東介紹,很多人對腫瘤標誌物指數升高產生恐懼,其實,這個指數高低與腫瘤相關,卻不等於被診斷為腫瘤。有不少因素會影響腫瘤標誌物的指標,如喝酒、睡眠不足、過頻進補,有些炎症也會引起指標偏高。單次腫瘤標誌物升高的意義並不大,只有動態的持續升高才有意義。腫瘤標誌物在正常組織或良性疾病中同樣可以產生,且存在個體差異,健康人發現腫瘤標誌物數值高了,一定要綜合分析、動態隨訪,若指標持續成倍增加,要特別小心。同樣的,腫瘤標誌物數值位於正常值內也不代表就萬事大吉。每年檢查最好把腫瘤標誌物的數值記錄下來,進行對比,若發生了明顯變化,就要引起注意了。
[ 病例解析 ]
偏信「生命雷達」
半年「吃」三次射線
52歲的雷先生是一家公司高管,這幾年,周圍幾個朋友都被確診為癌症,想著自己的生活習慣不靠譜,也擔心出問題,兩年內,他三次做高端防癌體檢PET/CT,花費近三萬元,看到每次檢查結果都正常,他才放心。
「花錢買安心,有的醫院還不願意連續做,我是換了兩家醫院、沒說實情才做成了。」雷先生說。雷先生不僅自己做,還拉家人、朋友一起做。據了解,像這樣頻繁做PET防癌檢查的人並不少,大多數都是聽說PET/CT猶如生命雷達,可以精準定位腫瘤位置,甚至癌細胞方位。
[ 專家解讀 ]
8000元一次的PET/CT 能直接揪出「元兇」 湖北省腫瘤醫院院長魏少忠介紹,PET/CT確實可以發現疑似病變,還能對疑似病變做出性質分析。而且PET/CT還有一個最明顯的優勢:可檢查全身情況,還可以發現很多檢查方法都不能發現的腫瘤。例如有些腫瘤不能通過正常的CT、MRI(磁共振成像)、穿刺活檢等發現,僅僅有淋巴結腫大或是腫瘤標誌物比較高的現象,但卻找不到原發病灶在哪裡。在這種情況下,PET/CT可以通過一次檢查就把「元兇」給揪出來,為這類腫瘤的有效治療提供了可能。但PET/CT也非萬能,有其局限性,一是價格昂貴,做一次全身檢查約8000多元,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二是有輻射,對人體有傷害。 輻射大 不能當常規防癌體檢採訪中,有專家提醒,不能將PET/CT當常規防癌體檢,要有針對性。有資料顯示,PET/CT最大的風險就是輻射。我國輻射防護的規範中明確指出,一名在醫院放射科工作的醫務人員,每年放射的接受劑量不能超過20毫西弗,對於普通公眾,一年的接受量不應超過1毫西弗,特殊情況下,單一年份內最大有效劑量為5毫西弗。但所有接受PET/CT檢查的人都要注射一种放射性藥物,以全身掃描為例,做一次PET/CT的劑量是20~30毫西弗。由此可見,做一次PET/CT檢查所帶來的輻射超過了醫院放射科工作人員一年的規定接受限量。
[ 病例解析 ]除了以上兩種相對於全身的防癌體檢外,還有什麼辦法能儘早發現腫瘤?
省腫瘤醫院院長魏少忠說,防癌體檢是一種專業體檢,但防癌檢查並不是項目越多越好,需有針對性,比如針對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家族遺傳史等,看自己屬於哪類癌症的高危人群,然後進行重點篩查。所以,對於常見腫瘤,他建議進行常規體檢+重點腫瘤篩查項目。
結直腸癌
建議篩查年齡從50歲開始,選擇大便隱血試驗、CEA監測、直腸指檢等辦法。
胃癌、食管癌
高危人群為40歲以上,長期有消化道疾病、疼痛不適者;常吃被黴菌污染糧食,常吃腌制、熏、烤、腐爛變質食品;吸煙嗜酒,有食管癌、胃癌家族史者。高危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普通人群建議每兩年進行一次上消化道造影檢查。
肺癌
高危人群為煙齡長、煙量大的人,慢性肺部疾病病人,體內外接受過量放射線照射者,長時間接觸煤煙或油煙者等。建議每年進行一次CEA(癌胚抗原)檢測、螺旋CT的檢查,普通人群早期篩查最好使用DDR拍片而不推薦使用胸透。
常規體檢 重點腫瘤篩查
鼻咽癌
高發地區及高發年齡段的高危人群(如廣東、廣西人、50歲以上者)要定期進行EB病毒檢查、鼻咽鏡檢查。
肝癌
高危人群為乙肝患者及有慢性肝病史5年以上者,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長期酗酒者等。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AFP(血清甲胎蛋白)監測、超聲檢查,必要時進行肝增強CT的檢查。
乳腺癌
20歲至39歲的婦女可做物理檢查(如觸診),40歲以上的婦女除物理檢查外,還應做乳腺彩超檢查、乳腺鉬靶檢查。宮頸癌
初次性愛後的3年應開始篩查,每年進行一次婦科檢查、宮頸塗片檢查和盆腔檢查。
推薦閱讀:
※無癥狀肝病:進程緩慢卻會要命
※世界上最便宜最簡單的防癌妙招(組圖)
※防癌的好幫手:西紅柿紅素
※什麼食物最容易致癌?
※【健康文化月】愛與生命同行 哈醫大腫瘤醫院,科學防癌我們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