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門派

  (文/臧雲彩)從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問世算起,中醫基礎理論的奠定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秦漢時期中醫就已經發展成熟,《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醫學成就。唐宋時期是中醫的輝煌時期,《唐本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都可謂集大成之作;名醫輩出、流派紛呈、傳承有序。明代有李時珍《本草綱目》,足以扛鼎。近百年來,中醫也開始借鑒西醫的長處,艱難發展。

  在中醫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流派,為造福百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寒涼派、攻下派、脾胃派、養陰派、匯通派等。下面就簡要地介紹一下脾胃派和養陰派。

  宋金時期戰亂不斷,人民生活艱苦,百姓多病,飲食不節,形體勞役等,李東垣體會到「飲食勞倦則傷脾」,而脾胃為生化之源,人以胃氣為本,再結合自身的臨床實踐出發,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論點,並逐步形成了一種具有獨創性的系統理論——脾胃論學說,並創製了補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等方用以調補脾胃。故後世稱他為「脾胃派」代表。李東垣的學生羅天益繼承並發展了他的學術思想。李東垣最重要的著作是《脾胃論》和《內外傷辨惑論》。

  脾胃派的主要觀點:一是人體的元氣靠後天脾胃運化的水谷之氣來不斷補充。人體的元氣來源於父母,是在人體胚胎時期就形成的。人體的生、長、壯、老、已,整個生命過程都需要元氣的支持,而人體的元氣是有限的,需要靠後天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來充養,才能維持人體的生命過程。所以李東垣特別重視後天脾胃的調理。二是脾胃為升降的樞紐。李東垣認為,肝臟維持它的春生之氣,心臟維持它的夏長之氣,這種反應人體陽氣生髮之性的特點,需要脾胃元氣的支持;肺臟維持它的收斂之氣,腎臟維持陽氣的蓄藏之氣,這種反應陽氣收藏之性的特點,也需要脾胃元氣的滋養。可見人體心肝陽氣的生髮,肺腎陽氣的收藏,都關係到脾胃,所以脾胃是人體升降的樞紐。

  在治療方面,李氏多從脾胃治療內科疾病,注重調節中焦的氣機升降,並創立了著名的補中益氣湯,主要是治療少氣懶言,乏力,睏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熱,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等中焦脾胃虛弱,清陽不升所致的疾病。

  滋陰派是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後人又稱他為朱丹溪)創始的。他主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善於應用降火的藥物。由於他注重滋陰,他倡導的醫學流派被稱為滋陰派。代表著作是《格致餘論》。朱丹溪的醫學成就,主要是「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倡導滋陰學說。

  《內經》認為,不論男女,精血都容易耗散,難以補充,形質容易衰老,難以生長,所以人不到四十歲陰精就損傷一半,所以陰常不足;而人體的陽氣始終貫穿與人體全部的生命過程,又從病理角度考慮,每個人都有情慾,不能節制,相火易動,相火動則為有餘之火,火容易損傷陰精,所以陰精就常不足。這裡的「陰」指的是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陽」指的是人體的生命活動現象。

  據此,朱丹溪對於陰虛火旺的病證,主要採用滋陰降火的治療原則,即通過滋陰的藥物,來抑制相火的偏盛,主要針對內傷雜病中肝腎陰虧虛、相火偏旺之證而設。其所創製的方劑甚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方劑當首推大補陰丸。這是後世醫家治療陰虛火旺的主方,現代中醫多用於甲狀腺機能亢進、腎結核、骨結核、糖尿病等疾病中屬於陰虛火旺者。

  滋陰派學說早在明代就遠傳海外,極為日本醫家尊崇。他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至今在學術上和臨床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推薦閱讀:

【科普】中醫耳診
微課堂 | 省中醫專家私藏的24節氣養生秘密
頑濕聚結病(結節性痒疹)中醫診療方案(試行)
【鄧鐵濤中醫頻道】你來不來?鄧老教你養生「八段錦」

TAG:中醫 | 門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