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 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的手術治療:修復VS重建

本文為作者原創翻譯,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摘譯自:Activity Level and Function After Lateral Ankle Ligament Repair Versus Reconstruction.Lauren M. Matheny, Nicholas S. Johnson, Daniel J. Liechti and Thomas O. Clanton.Am J Sports Med. 2016 May;44(5):1301-8.

點評專家:郭氧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

專家簡介

郭氧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副院長,杏林分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肩肘外科學組委員。擅長:運動損傷和關節矯形的微創治療和快速康復。

骨今中外

專家點評:

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是骨科最常見的疾患之一。一旦發生一次外側韌帶複合體損傷,通常會出現反覆扭傷、疼痛和行走不適。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賴於三方面:骨性結構、關節囊及韌帶,以及動力穩定的肌肉。韌帶損傷後,由於韌帶軟組織腫脹,韌帶常在「拉長」的位置癒合,其上的力學感測器亦受到損傷。

最近的研究結果認為手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優於保守治療。本研究表明修復和重建均可獲得相似滿意效果,但誠如作者本人指出的不足:重建是在不能修復的基礎上選擇的。言下之意: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能修復的還是盡量修復。為什麼呢?究其原因:1、修復的韌帶最接近其解剖狀態;2、盡量保留了韌帶上的力學感測器,較易通過康復重建動力穩定;3、手術簡單,創傷小,費用低。

最後,本人認為,對於體型較大或功能要求較高的患者,推薦本文採用的解剖重建方法。

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術後功能對比:

修復VS重建

在美國每天約2300人發生踝關節扭傷,較為常見。大約20-40%外側踝關節扭傷患者如果未得到及時診治,將會長期出現疼痛和不穩等癥狀。外側副韌帶複合體主要包括:距腓前韌帶(ATFL),跟腓韌帶(CFL),後距腓韌帶。外踝損傷常為某條韌帶或多條韌帶,也可伴骨、軟骨、肌腱損傷。

治療踝關節外側不穩有多種手術方式,在1966年,Brostr?m首次描述解剖修復技術,後經多位學者改良如將伸肌下支持帶外側部分固定在腓骨,加固骨膜瓣移位,而近期Girard報道以Brostr?m方式聯合Evans方式治療外側不穩。

1940年,Watson-Jones報道了非解剖重建外側韌帶,移植腓骨短肌腱固定在跟骨和距骨上,隨後手術重建傾向於解剖修復,恢復原有的生物力學特性。Coughlinet採用股薄肌+骨隧道重建韌帶,Caprio首次採用同種異體肌腱重建外側韌帶,生物力學表明同種異體組織和完整ATFL韌帶的強度和穩定性一致。

目前Brostr?m-Gould技術是治療外側不穩的金標準,但是有時對於某些患者並不是最佳選擇,例如未能早期進行二次修復或重建、長期不穩和軟組織條件差的患者以及運動員等。對於此類患者,可採用韌帶重建技術。為此本文回顧性分析比較Brostr?m-Gould和韌帶重建技術的療效。

研究方法

作者回顧性分析了2009.9至2013.2所有手術修復前距腓韌帶和(或)跟腓韌帶患者,排除標準是:年齡小於18歲,脛距關節固定或置換病史。通過問卷隨訪至少2年時間,結果評估包括足踝功能障礙指(FADI),美國骨科足踝協會評分(AOFAS),Lysholm評分,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關節炎指數(WOMAC),生活質量簡表-12,身體功能總評分(PCS)和心理總評分(MCS),Tegner活動度評分,患者滿意度。詳細記錄的術前和術中發現。

手術治療

術前進行應力X線檢查,術前關節鏡下評估踝關節、關節軟骨,並清創,微骨折,骨贅切除,如果需要可去除遊離體。通過1-2個切口暴露外側韌帶,1)通過在踝關節前外側平行腓骨前緣曲線切開,遠端致腓骨肌腱鞘,2)從脛骨後側沿著腓骨肌腱致足跟外側,然後轉向前側、稍微向背側,暴露外側韌帶複合體(圖1A)。保護腓淺神經外側支和腓腸神經。暴露關節前外側可確定ATFL或其殘端,直視下找到CFL,脛骨肌腱鞘。

部分患者術中可直接修復ATFL和(或)CFL。CFL修復包括採用縫合錨釘將韌帶疊瓦狀固定於腓骨,ATFL採用Brostr?m-Gould技術修復。當無法直接手術修復時,則採用同種異體半腱肌股薄肌解剖重建,在距骨、跟骨ATFL和CFL止點解剖位置上鑽骨隧道,在腓骨ATFL和CFL起點處鑽骨隧道,使得移植韌帶可以ATFL骨隧道穿致CFL骨隧道(圖1B)。恢復韌帶長度和固定在腓骨重建ATFL韌帶部分,然後繞過CFL隧道,固定在跟骨隧道重建CFL 韌帶(圖1C).通過跖屈和中立內翻/外翻確定ATFL韌帶的張力強度,通過到輕度背伸和中立內翻/外翻確定CFL韌帶的張力強度。

圖1,(A)切口選擇,主要通過切口(1)平行腓骨後側緣曲線切口(點線),(2)沿著腓骨肌腱前側,稍微靠背側(虛線)。(B)建立前距腓韌帶起點解剖位置骨隧道,採用肌腱固定螺釘固定於腓骨。(C)穿過腓骨後,固定於跟腓韌帶止點處。

術後管理

術後夾板支具固定7-10天,限制活動,更換行走靴。康復治療在修復和重建組採取不一樣的措施。修復組:前6周限制跖屈(超出一個患者輕鬆的位置)和內翻,以減少對新修復韌帶張力。重建組:可在患者容忍的條件下跖屈和內翻活動。

結果

一共86例患者納入了此研究,男性45例,女性41例(平均年齡38歲,平均體質指數26.5)。62例為修復組,25例為重建組。兩組間性別,年齡無差異(表1),88%患者隨訪時間超過2年。

表1 修復和重建組性別年齡無差異

兩組患者中均無患者進行外側韌帶修復的翻修手術。在修復組中有7例(13%)在平均1.4年後行二次手術:2例行內固定螺釘取出(EndoButton 固定下脛腓聯合,鋼板固定脛腓骨後畸形癒合),2例行關節鏡清理手術,3例行距下關節鏡檢查。重建組中4例在9.3個月後進行關節鏡清理術。

兩組患者的FADI,AOFAS,Lysholm評分,Tegner活動度,患者滿意度,WOMAC,SF–12、PCS,MCS評分等均無統計學差異(表2)。

表2,兩組患者預後功能比較,ADL,日常生活功能. AOFAS評分:美國骨科足踝協會評分,FADI: 足踝功能障礙指數WOMAC: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關節炎指數,PCS:身體功能總評分,MCS:心理總評分

討論

以往有文獻報道過外踝韌帶損傷修復技術,但是很少比較修復和重建兩者的預後。Brostr?m-Gould 技術作為治療外踝不穩的金標準,近幾十年,隨著越來越多的關於重建韌帶的報道,韌帶重建也開始用於臨床,但選擇哪種方式無明確的界定。

Nery等在關節鏡下行Brostr?m-Gould韌帶修復(n=40例),平均隨訪9.8年,AOFAS 評分為90分。而本文中,FADI評分為87分,Lysholm評分83分,此文與Nery報道的主要不同是只有AOFAS評分的主觀部分,並無全部4部分評分。

Petrera等報了49例Brostr?m韌帶修復患者,患者術後立即負重,平均隨訪42月,足踝功能結果評分為75分,失敗率為6%,結果類似與本文,但是本文中未出現手術失敗患者,韌帶重建組負重原則與Petrera報道不一樣,可能會影響二次手術發生率。

同時也有不少文獻報道過韌帶重建治療外踝不穩,也獲得不錯的中短期效果,Jung報道了27例採用半腱肌解剖重建ATFL和CFL韌帶,平均隨訪19月,AOFAS評分為91分,Karlsson-Peterson評分80分,也類似本研究。Coughlin報道了28例股薄肌重建ATFL和CFL韌帶患者,AOFAS評分98分,無患者需二次手術。很多因素影響患者術後功能評分,如手術技巧,自體或異體移植物的選擇,不同評定標準,Coughlin報道中患者平均年齡(31歲)比本研究中患者小,也可能是評分差異的因素。但是在本研究中修復和重建組兩組年齡無差異。

本文中,採用Brostr?m - Gould修復和韌帶重建治療外踝不穩兩組中臨床功能並無差異,雖然Brostr?m - Gould仍然是治療外踝不穩的金標準,但是對於不適合Brostr?m - Gould的患者,韌帶重建也可作為治療方案。慢性踝關節不穩和疼痛可作為韌帶重建的適應症。同時需要更多的大樣本、隨機對照和長期的隨訪研究,比較兩者的療效。

研究缺陷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方面:1)所有手術由單一骨科醫師操作,單中心,不能反應更多的人群。2)缺乏術前臨床評估和影像學數據。3)僅為回顧性研究。4)樣本數量有限。5)重建韌帶是在不能修復的基礎上才選擇的。

結論

對於外踝不穩患者,韌帶修復和韌帶重建均可獲得相似滿意效果,患者滿意度高,踝關節活動度和功能恢復良好,均無需再次手術。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

推薦閱讀:

[轉載]淺藍:踝關節及足部生物力學基礎知識
關節活動度圖解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康復訓練方法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 什麼是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
松筋針巧治環樞關節錯位綜合症

TAG:手術 | 點評 | 治療 | 專家 | 關節 | 韌帶 | 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