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衝力—論柏格森的哲學》

《生命衝力—論柏格森的哲學》

柏格森的哲學關注人的生命意義到底在什麼地方?人的生命意義要如何界定?這就是柏格森的人文關懷。

柏格森首先強調,西方哲學史上最大的錯誤,是把抽象的「時間」與具體的「綿延」混淆了。「綿延」是什麼?「綿延」就是持續、一直在發展中,不能夠停下來的過程。「綿延」是實際存在的,但是許多哲學家把它變成抽象的時間。怎麼變的呢?就是用空間的模式來思考時間。空間是同質性的,而時間是異質性的。孔夫子所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是這個道理。水流過去,就不再會回來了。人的生命也是一樣,一去不復返啊!人生的每一時刻都是唯一的。柏格森的哲學出發點即在於此。

他認為,傳統以來,人們習慣用抽象的方法來獲取概念,再用概念去了解外在的世界。但是,當我們想要了解與人的生命相關的一切的時候,譬如,思考過去這個人怎麼樣,現在這個人怎麼樣,對於同一個人,就不能用抽象的思考模式來加以了解了!因為人的生命一定是在時間之流發展,而時間是異質的,它不能像空間一樣,有個方位可以去分割或替代的。

因此,真正的時間應該稱做「綿延」。關於時間的觀念,西方傳統上有過不少的討論。亞里斯多德認為時間是「計算運動的過程」,是可以度量的。到了康德,認為時間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為什麼?因為任何東西必須在時間上連貫起來。時間作為人的感性之先天的形式,以便外在的東西可以被我們的內在形式所掌握。時間是外在實物展現其存在的先決條件。

為什麼柏格森要強調時間與空間的差別呢?他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得到真正的自由。那麼什麼是自由呢?第一種說法認為自由就是不受任何東西所決定。我們以為的自由,其實是受外在條件所決定的一種制約式的結果。那麼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呢?真正的自由是人的整個生命長期綿延發展的一個環節。柏格森強調「自由」一定是整個人格的表現。他舉了一個畫家的例子,畫家畫了一幅畫,雖然只是一幅畫,但這幅畫是畫家整個生命的結晶。所以,在談到自由的時候,一定是在人的生命之流、綿延之中出現的行為。

為什麼柏格森要強調這些呢?因為他接著要肯定「創新」。他的用意是要人的心靈充分運作,突破傳統設定的習慣,不再把人格塑造當作社會壓力所形成的,尤其是要打破「把人當作某些條件所決定的結果」這種唯物論或決定論。

那麼如何擺脫社會制約所造成的機械化行為模式,讓生命自由地表現呢?這等於是把每一個生命,都當作藝術品來看待!這也是柏格森思想中的一大要點。

柏格森認為,每一個人反省自己內在的心靈世界時,就會發覺它是一股生命衝力(Elan Vital),這生命衝力是不斷在創新的。柏格森並不反對一般人的外在行為確受到社會制約的影響,但是重要的是,人內心中的自我意識是屬於綿延的,而不是一般空間化的時間可以形容的。空間化的時間可以分割,而意識卻是完整的質的變化,牽一髮而動全身。譬如,我現在看一本書,受影響的不是現在的我,而是整個生命的我,因為我整個生命的過去、現在和發展的方向,可能會有所改變。所以,不要以為讀一本書或聽一場演講就會改變一生。誰改變你呢?是你自己準備好了,整個生命的過去所以的只是、經驗積累起來,然後在適當的機會點燃內在的力量。所以,柏格森的反省指出,生命隨時都有自我突破的內在要求,而他所提出的自由觀念也已一再強調自由是質,而不是量。

總結:自由——綿延——創造——變成。這些構成他的思想系統。由此可見,柏格森的哲學是一種肯定變化的哲學。變化代表新的可能性,有自由才有這種可能性,而這種自由是與人的意識有關的。

(摘自閱讀中國 內涵篇 西方文明(18))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文筆優美,思想富於吸引力,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推薦閱讀:

總有一盞燈叫哲學
歷史唯物主義的發掘斷代工程——《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一)》
波蘭沙夫《人的哲學》
什麼是哲學?

TAG:生命 | 哲學 | 柏格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