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中國製造」的人才基石
寧波大紅鷹學院國泰安創業學院學生髮起的寧波鷹盟商貿有限公司創業團隊工作現場。本報記者 張進中攝 |
指針指向七點半,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李志仁剛好走到數控技術車間門口,他如今是中德學院里的「名人」。一個多月前,正是在這個車間,他和學弟王明靖、張少華用整整三天時間完成的傳統益智玩具「魯班鎖」,被選為李克強總理訪德時送給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神秘禮物」。
「『逮』到他們可不容易!現在想跟他們合個影都得排隊!」中德學院宣傳部部長楊曉靜笑著對記者說。
2014年,我國職教改革的齒輪加速轉動:《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職教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職教工作會議重啟頂層設計,部分地方本科醞釀轉型有望終結職教「斷頭路」。一項項切實舉措,讓職教成為中國教育最熱的「年度關鍵詞」。
歲末,距全國職教工作會議召開已近半年,本報記者專赴北京、天津、寧波等地採訪,捕捉當下職教改革最生動的圖景。
高職生給清華學生上課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
——習近平
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裡,一堂「消失模鑄造」課正在進行。上課的,是清華材料系的30多名本科生;代課的,則是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王姣姣。
如今的王姣姣,連去食堂吃飯都要「聽著英語一溜兒小跑」,「我們學校一共有11個人在這裡工作,都在抓緊時間充實自己!」
改變,發生在實訓車間深夜都不曾熄滅的燈光下;希望,書寫在越來越多的職教生揚起的笑臉上。
正在航汽車間組裝節能競技賽車的中德學院學生王趁新自豪地告訴記者:「學校成立了興趣社團,全校180間實訓車間面向學生開放。雖然晚上9點才關,可大家還是恨不得24小時『長』在這裡。」
在學校「景泰藍大師鍾連盛工作室」里「泡」了一整年,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劉朝鶴的畢業設計「景泰藍七彩荷花圓盤」即將出爐。景泰藍大師鍾連盛為學生點贊:「誰說職教沒文化,他們是傳承民族記憶的生力軍!」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越來越多的「李志仁」「王姣姣」們,正在成為現代職教一張張最好的「名片」。
學校辦進了工廠里
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的紛紛湧現,勢必對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產生新的更大需求。
——李克強
經濟轉型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該怎樣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服務外包學院」「數字科技園」——兩塊金燦燦的牌子同時掛在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西校區大門口。「我是寧波道和工業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寧職院工業設計系副主任。」得知記者前來,上官宗粦早已等在門口,「我們最好的作品是公司設計人員和30多名工設系師生一起研發的小麥-水稻聯合收割機。」
「把企業項目拿給學生,學生能提前進入實操階段;企業也能從中培養選拔人才,穩固產業鏈。」上官宗粦說,這台收割機已實現量產,其中4名畢業生已成為公司核心設計人員。
「育人,是職教本位。」在周三中午這個雷打不動的「校長有約」時間,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慧波收穫著學生的寶貴建議。他說:「職教很容易辦得功利化,稍不注意,學生就會變成簡單的就業數字、流水線上的產品。究竟辦得好不好,一看學生就知道。」
「以前總是強調培養『技能型人才』,這次職教會議在『技能』前加了個『技術』。就是為了適應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需要。」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話說得乾脆,「中國要走向產業鏈的中高端,離不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
把大企業、大項目上馬日,當成職教專業設置調整時。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的職教速度,使一大批高素質勞動者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強大引擎。
打破體制機制壁壘
要健全職業教育保障機制……糾正輕視職業教育的錯誤觀念,推動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劉延東
王姣姣儘管有著好的成長平台,但她2700元的月工資,還是成為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崔岩的「心頭石」:「我總想著,怎麼把高就業率真正打造成硬邦邦的就業質量。」
生均經費尚未全部落實、合理薪酬體系還沒建立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現實問題,仍然橫亘在每一個職教人面前。
「除了建立全市技術工人最低工資標準外,我們2004年就制定了技能人才補貼標準,去年又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相應提高,現在技師每月能拿到500元,高級技師能拿到1000元的技術津貼;此外,我們還建立了20多個工種就業准入制度。」寧波市教育局局長沈劍光堅信,職教的長久魅力離不開制度「撐腰」。
頒佈於2009年的全國首個地方性校企合作法規《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正在產生巨大的聚合效應:寧波45所職校與1500多家企業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脫胎於此的「校企通公共服務平台」囊括了全市所有職校、50多個行業協會及200多個培訓機構的信息,既能幫助學生找工作、找實習單位,又能幫助企業找人才、找專家。
儘管困難依然存在,但「打破體制機制壁壘」已成為廣大職教人共同的決心。
「前不久,京津冀26所職校和22家企業發出『天津共識』,就是強調要給職教發展整資源、搭平台。」中德學院院長張興會表示。
教育部職成司司長葛道凱向記者描繪了他心中的職教願景:「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和參與職業教育,徹底打破公眾對職教『培養廉價勞動力』的誤讀,不斷夯實『中國製造』的人才基石。」
(本報記者鄧暉朱振國)
推薦閱讀:
※那些「被歧視」的中國製造
※在未來,哪些行業將被機器人取代?
※離開「中國製造」,老外根本活不下去6
※燕麥云何洋開講丨「雲」將如何在中國製造2025中起到顛覆作用?
※造「中國芯」有多難?製造一顆晶元就需要5000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