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應知:國學常識14
261「居士」一定是佛教徒嗎?
「居士」在梵語中意為長者、家主、家長,原指印度四種姓中的吠舍種的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在我國,「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韓非子》中,也記有任矞、華仕等「居士」,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聞達的人。
高僧慧遠《維摩經疏一》說:「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後者這層意思為佛、道兩教通用,指稱男女皆可。
262《周易》為什麼能成為六經之一?
首先,《周易》本身博大精深。周易中的「周」有周全普遍之意;「易」有簡易、變易、不易(變)三種含義。從這兩個字就可以看出《周易》講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天下達道。
這種「道」都包括什麼呢?就內容上看,今本《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
「經」的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與卦爻辭。
「傳」是闡釋《周易》經文的專著,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七種十篇。因其闡發經文大義,如「經」之羽翼,故漢人稱之「十翼」,後世統稱為《易傳》。
《周易》之所以能成為六經之一,主要是因為它影響深遠。
春秋時期,筮法上出現過變卦說、取象說、取義說、吉凶由人說、天道無常說。戰國時期出現過陰陽變易說。漢代有象數之學(卦氣說、五行說、納甲說),魏晉唐時期稱玄學。宋明時期,又出現五大學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又有人籠統地分為兩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陽剛,講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強調修身以有用於社會。道家則重坤卦,重陰柔,講的是「大道若水,弱能勝強」,強調精神自由,以無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263「太極」是什麼意思?
太極圖
「太極」最早出於《易傳·繫辭上》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說的是天地未生之前只有原始混沌之氣,混沌中生出陰陽二氣,從而逐漸演變出春夏秋冬四時和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八卦。可見「太極」的地位極高,是萬物的根基和起始。可為什麼叫做太極呢?「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合起來就是至於極限,沒有與之對待匹敵之意。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太極」基本上同時為儒、道兩家並重。
「太極」之說在宋明理學中極受重視,其涵義既可上至天理,又能下貫人心。同時為道教的內丹學提供了理論依據,比如說《性命圭旨》中有「天地萬物,各有太極具焉 人身太極,在晏息杳冥,交媾結胎,交媾有時,調養有法,不傷太極。此盡年令終,斷絕淫慾,時入杳冥,保元太極,此乃長生不化,盡年令終之道」。
除此,道教教理上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他們吸收了漢代讖緯五運(《孝經·鉤命訣》說:「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是謂五運。」)之說,用「太極」表示天地未分之前的五個階段的最後一個階段。
「太極」的這種陰陽動靜之說,也為後來的太極拳、太極劍所吸收。
264「陰陽五行」是用來算命的嗎?
我們已經知道,「陰陽」是太極生出來的有對待關係的一組基本概念(「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因此,它們可以用來指稱任何一種對待關係,比如說男為陽、女為陰;天為陽、地為陰;日月、南北、上下、左右、前後、晝夜、奇偶莫不如此。可以說在哲學、中醫、風水和日常生活中,「陰陽」都是一組基本概念,被用來解釋天道循環、人體健康、吉凶禍福等諸多問題。
值得一說的是,「陰陽」不但可以對待,更是可以互有,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於是就有了「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
「五行」觀念最早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國語》中就記述過構成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元素 金、木、水、火、土。後來的道教更是發揮為五行相生相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此後更是發展為四時、五臟六腑、五官等無所不包的理論系統,由下表可見一斑。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化生長化收藏五色青(綠)赤(紅)黃白玄(黑)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五節新年上巳端午七夕重陽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聲呼笑歌哭呻五音角徵宮商羽五惡風熱濕燥寒五臟肝心脾肺腎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指食指中指大拇指無名指小指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覺色觸味香聲五味酸苦甘辛咸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寅·卯巳·午辰·未·戌·丑申·酉亥·子五獸青龍朱雀黃麟/螣蛇白虎玄武五畜犬羊牛雞豬五穀麥黍禾米豆五金鐵銅金銀錫五常仁禮信義智265「八卦」是什麼意思?與「乾坤」有什麼關係?「乾坤」原為八卦中最為基礎的兩個卦象。
為什麼說是最為基礎呢?因為其餘六卦在理論上均是由乾、坤二卦所生,即「乾坤生六子」。我們經常說的「天地萬物」中的天、地就分別可以用乾、坤兩卦代表。天地可以囊括萬物,那代表它們的乾、坤自然也是。所以「乾坤」一旦定了,還有什麼不能成事呢?
太極八卦圖
為什麼說乾坤是「卦」、「象」呢?因為八卦並非是無意義的抽象符號,無論是其成卦來源,還是其象徵意義都是「擬諸形容」的。就其來源說,是「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周易繫辭下》);就其象徵意義來說,是乾(
椸 )天、坤(
椺 )地,其餘六卦是震(
椻 )雷、巽(
椼 )風、坎(
椾 )水、艮(
楁 )山、離(
楀 )火、兌(
楃 )澤。《周易繫辭上》上說:「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那麼,「八卦」這樣一個解釋系統是怎麼來的呢?傳說是上古伏羲參天地易理畫出來的。
至於後來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記·太史公自序》)說的則是推演「八卦」成「六十四卦」。為什麼要這麼推演呢?因為八卦的取象雖說很明了,但解釋世界時還是太過簡單。從形式上看,文王把「八卦」兩兩上下疊用,用來說明更為複雜的社會事件,比如「屯(上坎下震)象草木、蒙(上艮下坎)象童稚、需(下乾上坎)象燕賓、訟(下坎上乾)象飲食 余卦盡然」(《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從內容上看,六、九等被看成了「極數」 極大、極高、極遠、極尊、極易生變之義。
266「老子」是誰?
老子騎牛圖
老子,相傳為《道德經》作者,先秦道家的創始人,道教的始祖。
據《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本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河南鹿邑人。曾任東周國家圖書館館長(守藏室之史)。
相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學術界有人持懷疑態度),老子說「我聽說 富貴者贈送人以財物,仁人者贈送人以格言 。我不能富貴,但竊冒了 仁人 的稱號,所以我只有贈送你以嘉言:一個聰明深察的人而所以走近於死亡者,就是因為他喜好議論別人的是非; 個博辨廣大的人,而所以危害其本身者,就是因為他喜好揭發別人的罪過。為人子者不要只知有己,為人臣者不要只知有己。」據現有的資料,老子的生平我們所知甚少。據傳,老子見周室衰微,西行至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一書,並有「老子化胡經」的傳說。
西漢初期盛行黃老學說,老子備受尊崇;東漢初期,黃老思想與神仙方術結合,形成黃老道;東漢中期天師道創立,在其經典《老子想爾注》中說,「一(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至此,老子被尊為「道德天尊」,也為「三清」之一。
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則是胡適先生的贊評,但學術界顯然對此存在著爭議:現代新儒家代表馮友蘭先生和勞思光先生就認為中國哲學只能自孔子始。
267《道德經》講正經八百的「道德」嗎?
《道德經》一般視為古代大思想家老子的著作,學術界也認為它可能是老子及其後學集體創作的產物,又稱《德道經》、《老子》、《五千言》,分上下兩篇,即前三十七章的《道經》、後四十四章的《德經》。後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初年版本的帛書《老子》,卻把《德經》放在了《道經》前面。
《道德經》全文儘管只有五千餘字,卻歷來被看做是「萬經之王」 因為其包含形上宇宙論、陰謀詭詐、帝王權術、兵家詭道、養生等眾多思想,結出了先秦哲學和美學上的道家(例如莊子)、漢初的「黃老之術」、漢末的道教(例如張陵的「五斗米道」,以及後來的各種道教流派)等碩果。
具體說來,《道德經》提倡「對立面的轉換」、「善為下」、「寡慾」、「居後不爭」、「守柔」、「抱朴」和「無為」等思想。
如果單就其對道教的影響說,「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覽」、「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齋、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基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根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的哲學依據。
268道教信奉的最高神靈有哪些?
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即掌管清微天玉清境的元始天尊(又稱天寶君)、掌管禹餘天上清境的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掌管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他們治下的「三天」均是從「大羅天」里生出來的。至於「一氣化三清」的說法最早始於《封神演義》,說的是太上老君與通天教主鬥法時,太上老君用一口氣化出三個法身的故事。後來的傳說則認為「三清」均是元始天尊的化身。也正是因此,元始天尊的塑像一般都會出現在道觀正殿的正中央位置。
「三清」之下一等的神仙就是「四帝」了。「四帝」中的老大是我們熟知的「玉皇大帝」(我們熟知的王母娘娘倒不是他的夫人,而只是女仙的首領,西王母的說法出現得也比玉皇大帝早),總掌天道;接下來三者是:中央紫微「北極大帝」,協管天地經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管南北極和天地人三才,主持人間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祇(又稱「后土」),是協管陰陽生育和山河萬物之美的女神。
這「四帝」也像「一氣化三清」一樣存在著不同的說法。除了上述說法,還有「四極大帝」一說,即北極紫微大帝、南極長生大帝、西極天皇大帝、東極青華大帝。
接下來的一些神仙就不說級別了,其中「八仙」恐怕最為我們熟知了。
269「西王母」是誰?
首先,「西王母」不是玉皇大帝的夫人,而是所有女仙的首領,掌管著崑崙仙島。她又稱金母(因為她本身是先天陰氣凝聚而成)、瑤池金母(因為她住在昆崙山的瑤池)、王母娘娘。與此相應的是先天陽氣凝聚而成的東王公,為男仙首領,掌管著蓬萊仙島。在他們上面則是群仙之首、眾神之主的玉皇大帝。
西王母,名叫瑤瓊,原是掌管刑罰和災疫的怪神。之所以說「怪」,是因為她人首獸身。
但就是這樣的西王母,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成為年老慈祥的女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穆天子傳》的記載:周穆王周遊天下至昆崙山時,就拿著白圭、玄璧等玉器拜見了西王母。第二天,穆王在瑤池宴請西王母,兩人各自作了一些詩句相互祝福。此外還有《漢武帝內傳》中的記載,說她是容貌絕世的女神,並賜予漢武帝三千年結一次果的蟠桃。
不過與《西遊記》里相同的是,西王母就是住在瑤池裡面,掌管著可令人長生不老的蟠桃。傳說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誕辰,道教會在這天舉行「蟠桃盛會」來慶祝。
270道教的派別有哪些?
關於道教的派別,我們可以從「八仙」中各仙所開的教派說起。
呂洞賓開出純陽派(又稱天仙派)、何仙姑開出雲鶴派、曹國舅開金丹派、張果老開雲陽派、鐵拐李開虛無派。
此外我們熟悉的還有全真教(王重陽)、五斗米道(又稱正一教、天師道,張道陵)、武當派(又稱三豐派,張三丰)。全真七子下面也大多各自開出一派。
歷史上的系統說法是: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為五大宗;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周祖)、清微道(馬丹陽)是四大派;當然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凈明(許旌陽)、玉堂、天心(饒洞天)八派的說法。而今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主要有北方全真教、南方正一教、茅山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香港、台灣的民間道教派別。
以全真教為例,金初創立,又稱全真道或全真派。因創始人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稱全真道士而得名。該派兼采儒、釋相關思想,聲稱三教同流,主張三教合一;以《道德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孝經》為主要經典;教人「孝謹純一」和「正心誠意、少思寡慾」;早期以個人隱居潛修為主,不崇尚符籙(不同於龍虎山的正一道),不從事煉外丹之術。
271「五斗米道」是怎麼來的?
「五斗米道」是一個俗稱,因為加入這一教派的人需要交納五斗米作為起初憑據。它的正名實叫「正一盟威之道」,後來尊稱為「天師道」、「正一道」。
東漢時,張陵在四川創立「五斗米道」。據《道門科略》記載,這一教派禁戒科律、檢視萬民逆順、禍福、功過,令人知好惡。以清約廉恥治民,向神明認罪盟約(把病人生來犯的所有罪過寫在紙上,分抄三份,一呈與山,二埋於地,三沉之水。此外,還有修路等類似做功德的方式)以治病之類的事情。可見這一教派是由宗教入政治,而且科教文衛都一手抓了。
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相繼掌教,尊老子為教祖,著名的《老子想爾注》就在這時問世。三國戰亂,張魯佔據漢中,政教合一,使用教中道人做官,後歸降曹操,被封侯;而關中信眾被遷至江東一代,至此漢中「五斗米道」逐漸衰落。傳至張魯的兒子張盛,他辭官不受,並從漢中遷居江西龍虎山,以此為中心傳播天師道。到晉代時,豪門士族如王羲之、謝靈運都信奉天師道。
元代,天師道發展至鼎盛。從第36代掌教張宗演開始,代代被元朝封為天師、真人,主領江南道教。至第38代張與材時,更被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位居諸符籙派之首。龍虎山因此也成為此後諸符籙派眾山之首,且有「道都」之稱。
272道士也講戒律嗎?
道教當然也講戒律,而且戒律和佛教徒很像,也可以說是沿襲了佛教的戒律,並汲取了儒家的名教綱常。
比如說,作為道教最重要戒律的「老君五戒」就是指:一戒殺生、二戒兩舌、三戒妄酒、四戒偷盜、五戒淫邪。這和佛家五戒近乎一樣。
正一宗也有三皈九戒之說,其中「三皈」是指皈依道,得正覺,化化出人天;皈依經,得正法,劫劫度群迷;皈依師,得正行,不墮諸旁生。這完全是佛家「皈依三寶」的變形。「九戒」是指一者敬讓,要孝養父母;二者克勤,要忠於國主(由於起初的正一教是政教合一,所以也可以說是忠於教主);三者不殺,要慈救眾生;四者不淫,要正心處物;五者不盜,要推義損己;六者不嗔,不凶怒凌人;七者不詐,不諂賊害義;八者不驕,不微忽至真;九者不二,要奉戒專一。這也完全吸取了儒家的名教思想。
全真教從丘處機開始,有傳戒制度,就是說出家道士必須要經過師長的受戒儀式。這有點類似於佛教的剃度受戒。
此外還有「全真出家初度十戒」、「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文」等一系列條目,但大致都不離忠孝仁信和順的範疇。《太上感應篇》恐怕就是最為著名的有關道教戒律和教義的書了。
273「真人」是什麼人?
老子被莊子譽為「博大真人」,莊子被人稱為「南華真人」,丘處機被稱為「長春真人」。這些「真人」自然是有道之人,可還是有略微的不同:老子的「真人」是莊子讚歎的,可算得上是「素王」。而莊子和丘處機的「真人」則分別是唐玄宗和元世祖封的,多少帶了點官方政治意味,尤其是主持天下道教的丘處機。這種官方認證到明清時代更為興盛,甚至把「真人」作為一種封號賜給道士,而且這種封號是帶有品秩的。明代真人的官階相當於二品官,清代相當於正三品大員。
《史記》卷六中有:「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真人不露相」便是這種意思的引申。
此外,「真人」還可以指煉丹時的金丹(「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悟真篇》),佛家的阿羅漢(「真人,是阿羅漢也。或言阿羅訶。」《一切經音義》卷八),世俗中的統一天下的真命天子(「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 真人 ,不稱朕。」《史記·秦始皇本紀》)等。
274古代帝王如何追求長生?
古代帝王求長生的秘訣就是煉丹。煉丹在早期只是煉「外丹」,即用爐鼎燒煉金石,然後配製成藥餌,做成長生不死的金丹。這種煉丹術又稱為「黃白朮」。東漢魏伯陽著的《周易參同契》,用陰陽論述金丹,被譽為「萬古丹經王」。東晉著名道教仙家葛洪對當時流傳的外丹加以總結,著有《抱朴子》一書,將外丹分為神丹、金液、黃金三種,並稱「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 能令人不老不死」。南北朝時外丹得到進一步發展,唐代時達到興盛,出現了孫思邈、陳少微、張果等煉丹家,服食外丹亦成為一種社會風氣。但是外丹的煉丹術不易掌握,丹藥也多含毒性。宋代以後外丹就漸漸衰微了。
就在外丹逐漸勢衰時,另外一種「丹藥」逐漸興起。這種「丹藥」的煉製是以人身為爐鼎,身上的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爐火,在自己身中燒煉,使精、氣、神不散而成「聖胎」 在丹田處形成的某種有形物。這種「丹藥」稱為「內丹」。內丹始於隋唐,興於宋元,開了氣功的先河。內丹術語多借外丹名詞,但其意義完全不同,就好比上面說的丹藥煉製。
275空氣能當飯吃嗎?
理論上是可以的,因為《莊子》一書中就載有「餐風飲露」的神人。在實踐上也是有的,因為道教養生上就有「服氣」(並非指感情上服不服氣)一說。
在道教中,「服氣」是一種養生方法,主要是要人鍛煉自己呼吸,達到入多出少的效果。這種出入之間的一多一少的差異就好像是人在服食「氣」一樣,所以叫做「服氣」,亦稱為「食氣」、「行氣」。那怎麼鍛煉呢?
《抱朴子·釋滯》說道:「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 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漸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
《道藏》中也有《服氣經》、《服氣口訣》、《服氣精義論》等關於服氣養生的法訣。
這種鍛煉有什麼好處呢?《淮南子·墜形訓》說:「食氣者,神明而壽。」《論衡·道虛篇》引道家說:「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穀飽,亦以氣盈。」如果說「不死」還是一種誇張,那實際上以養生達到長壽還是可能的。
「服氣」本來是關乎於己的養生之術,現在則是追逐欣羨外物的用語了,比如說表示佩服某人、讚歎某事。
276道士能不能結婚?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才有了出家制度(即丘處機的傳戒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里,男為道士,女為道姑,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鬍須。而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里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鬍鬚,髮式與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此外,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須經過授戒。授籙、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道士也是有級別的,像受朝廷冊封的「先生」、「真人」等,這些被冊封的道門領袖是有品秩的,例如明代真人的官階相當於二品官,清代相當於正三品大員。「方丈」則是道門老大,要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監院」則是道門總管,要才全智足、通道明德、功行俱備。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初傳北方時,僧侶也會被稱為「道士」。
277歷史上有「全真七子」嗎?
歷史上還真有「全真七子」,他們分別是馬鈺(號丹陽子,被封「丹陽抱一無為善化真君」)、譚處端(號長真子,被封「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劉處玄(號長生子,被封「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丘處機(號長春子,被封「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王處一(號玉陽子,被封「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郝大通(號廣寧子,被封「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孫不二(號清凈散人,被封「清凈淵貞玄虛順化元君」)。他們的師傅就是開創全真派的王重陽。這都和金庸小說中一樣。
不一樣的是,他們是以「道行」聞名當時,並非什麼武學大家。他們繼承王重陽「三教合一」的精神,仍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信徒必讀經典。修行方術以內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而且他們各有發展,例如丘處機創立了龍門派,改「單傳秘授」為「公開傳戒」,受成吉思汗敕書虎符,主持天下道教;王處一創侖山派;郝大通精通《周易》,流傳華山派;孫不二,開清凈派。
順便說一句,這七個人大多是名門世族子弟。
278「同學」就是一同學習的人嗎?
「同學」這個詞源於道教。「同學」不單單是指一同學習的人,有三重意思:1 跟隨同一個道教老師學習道法的人,見於《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六:「同學者,同師也。師玄師者,同習上法,是謂同學。」2 同師同壇行事的道友,見於南宋王契真編的《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四:「同學者,謂上道同壇同師友也。」3 道門中,志同道合之士。見於王契真編的《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四:「同學者,謂同志性普為幽明者也。」
今天「同學」的意思與上述前兩重意思可資類比。
279孔子、孟子、荀子之間是什麼關係?
孔子像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同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
其中,孔子是眾所周知的至聖先師,繼承周公的「德」,發現了「仁」與「禮」。他把人的價值性(明顯不同於巫、鬼的一面)比如說仁義禮智信,高揚了起來。可是,據說孔子死後就「儒分為八」了,孟子、荀子大概就是其中兩家的繼承者。
孟子作為亞聖,主要發明了孔子的「仁」義。一是在強調人的價值性方面進一步做了自己的論證,比如惻隱(仁)、羞惡(義)、恭敬(禮)、辭讓(智)等四心,並提出「性善」論。二是明確提出了政權更替的標準是人心向背。當人心不在統治者身上時,造反是合理的。比如說商湯誅桀、武王伐紂。
荀子,繼承了孔子學說的另一面,特別重視和闡發「禮」對於人和社會的意義。但是自宋代以後,因其思想與孟子不同而被理學家(揚孟抑荀)排除在儒家的正統之外。這種不同根本就在於對人性的看法。孟子言「性善」,即強調人有向善的可能性,而人自身就要努力把握住這點可能性;荀子則認為「性惡」,人性本來是爭、是搶的,是需要後天的文明教化來使其向善,原來的「惡」也僅僅是被一層層地深深包裹起來而已。這樣的觀點自然就會把注意力引向後天教化,而強調「禮」的功能。所以法家天才李斯、韓非子出自其門下也不奇怪了。
280「名不正」為什麼就「言不順」?
《論語·子路》中孔子回答他的學生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意思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講不通;道理講不明白,事情就辦不成。
在這裡,孔子強調的是治理國家時要做到名實相副,言行一致,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國君的要有個國君的樣子,做大臣的要有個大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有個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有個兒子的樣子)。
後來「名正言順」就泛指人的言行舉止合乎道理,理直氣壯或光明正大的意思。
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的權臣造反時,都要挖空心思地做到師出有名,恐怕就是這個原因。例如,漢景帝時,諸侯們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七國之亂」;唐朝的安祿山打著剷除楊國忠的幌子,發動了「安史之亂」;明朝的朱棣舉著「靖難」(誅齊泰、黃子澄)的牌子,生生地奪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
可話又說回來了,孔夫子雖然藉此教導我們要打好輿論戰(「正名」),可他也只是說輿論戰(「正名」)影響著全局的勝利(「事成」),卻沒有說輿論戰(「正名」)贏了,「事」就一定成功。比如說漢景帝和建文帝,他們同樣是削藩,但怎麼就一成一敗呢?所以有時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輿論戰,而在於「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在講「名正言順」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歷史往往也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請在頁面底部給老翟點個贊;如果你能打賞下勤勞呆萌每天想著法子變著花樣給你文章的老翟,就請打賞下吧,別擔心,不花錢,點擊文章下面的廣告,就OK啦~
推薦閱讀:
※揭秘影子團友:負責誘導遊客消費 每天可賺150元
※史上最強赴美須知甩給你!有多全?看完再不用求別人,你都能當導遊了!
※巴黎導遊詞範文3篇
※桃坪羌寨導遊詞
※張家界楊家界峰牆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