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第安人為什麼打不過歐洲人 | 周讀

的確存在著適用於歷史的廣泛模式,而尋找對這些模式的解釋不但令人陶醉,也是大有裨益的。

——[美]雷賈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

有關歷史的問題,一個有趣之處在於歷史不能重來,不能假設,不能做實驗。所以對於同一問題,歷史學家們往往能從不同角度尋找到不同的答案,並且他們時常都還能自圓其說。

本篇是雷賈德·戴蒙德人類歷史三部曲之二——《槍炮、病菌與鋼鐵》的讀書筆記。在這部書里,戴蒙德對於人類的發展史作出了異於其他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的解釋。

《槍炮、病菌與鋼鐵》

作者:[美]雷賈德·戴蒙德

戴蒙德首先從人類的起源開始講起。現代考古學已經證明,人類都起源於非洲。大概10萬年前左右的非洲,現代人類的祖先——智人——開始走出非洲,散布到世界各地。也就是說,後來各個大陸的人類,都源自於同一祖先智人。

(這一點,好多國人不太願意接受,覺得我相貌出眾的中華兒女怎麼可能和長得跟大猩猩似地的非洲黑人兄弟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戴蒙德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三種黑猩猩》。)

知道這一點之後,人們普遍都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各個大陸的人類都源自同一個智人祖先,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發展速度有那麼大的差異?

比如,作為現代人類發源地的非洲理應發展得最好的啊,但它(在近代以來)為什麼會那麼落後?又比如在近代,為什麼是歐洲人征服了南美的印加帝國和北美的印第安人?或者為什麼一百多年前是英國的軍艦停在了我們的港口,而不是我們的軍艦停到了歐洲的港口?

懂得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給出答案來,那是因為歐洲人技術先進,有槍炮,有鋼鐵,工業革命起源於歐洲等等。這個問題到這裡就會部分地變為,為什麼工業革命起源於歐洲而不是其他大陸的國家或地區?學過中學歷史的人大多還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歐洲(如英國)最早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這個問題又變成為什麼是歐洲最早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而不是其他大陸的國家和地區?

但這些都是表層的答案,人們覺得背後應該有一個終極原因造成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出現發展的差異。這個終極原因,有很多人(特別是歐洲人自己)認為是種族差異,即歐洲人在種族上比其他地區的人群有優越性。

我們當然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了,搞得好像中國人不如歐洲人聰明一樣。戴蒙德也不同意這一點,他在這本書里給出了一個不同的答案:這一切主要是自然地理環境所導致的,同時也跟人類走出非洲後到達某個地區的時間先後有關。

戴蒙德的這個觀點並不新穎,一點都不弔人胃口。其實在學術上,觀點這東西並不是很關鍵,關鍵是論據和論證的過程。《槍炮、病菌與鋼鐵》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為戴蒙德所運用的論據和論證的過程,並基於這些論據和論證建立來的可以解釋許多歷史問題的模式。以下簡單介紹戴蒙德是如何論證他的觀點的。

我們先回到500年前的南美洲,看看發生在那裡的一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

1532年,西班牙人皮薩羅帶領一群由62名騎兵和106名步兵組成的烏合之眾,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面對握有八萬軍隊的印加帝國,殺死了對方7000多士兵,並且俘虜了他們的帝國君主。

西班牙人生擒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

簡單描述一下戰鬥的過程——

一時間,喇叭與炮聲齊鳴,全副武裝的西班牙殖民軍叫喊著從兩翼殺出。手無寸鐵的印第安人成了隨意被屠戮的羔羊,槍聲、喇叭聲和馬身上縛著的響器聲使印第安人陷入巨大驚慌;步兵用鋒利鋼刃攻擊,騎兵策馬撞擊砍殺,印第安人徹底崩潰。乘亂七八個騎兵撞翻了皇帝將其生擒,擒賊擒王發揮了巨大擴散效應,整個山谷成為了恐怖的死亡海洋,自相踐踏擁擠一直延續到夜幕降臨。是役西班牙人竟然以零傷亡殺死近7000印第安人,自相踐踏死者達4萬人,帝國的高級首領顧問全部被殺。

1532年卡哈馬卡之戰被認為是冷兵器史上傷亡最為懸殊的戰役。(後來皮薩羅在向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進軍途中,仰仗鋼鐵和騎兵優勢,又先後在豪哈、比爾卡蘇阿曼、比爾卡康加和庫斯科四次戰役中大敗印加軍隊,參加這些戰役的西班牙人分別只有80人、30人、110人和40人,而每次擊潰的印加軍隊則往往數以萬計。)按照常理看,168人的軍隊要擊敗幾萬人的軍隊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戰役傳奇得讓人覺得不可相信,但是它的的確確發生了。書中分析,幫助西班牙人在如此懸殊的人數差距下以少勝多的主要原因是槍炮、鋼鐵武器和馬匹這些軍事技術。在當時的印加人眼中,這幫穿著鋼鐵盔甲、手握火繩槍和鋼刀,騎著馬匹衝殺的西班牙人,無異於從天而降的神兵。火繩槍和騎兵給印加軍隊帶來巨大的恐慌。事實上,絕大部分印加軍隊是因為自相踩踏而死亡的。

(註:影視節目裡邊的經常有印第安人騎著快馬襲擊白人的鏡頭,那是後來印第安人學會了放養歐洲人帶來的馬匹。)

但槍炮、鋼鐵和騎兵只是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的表層原因。戴蒙德分析指出,歐洲人帶到南美洲的流行疾病,歐洲的航海技術,歐洲國家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和文字才是歐洲人征服美洲的深層原因。

從16到17世紀印第安人遭到了幾乎滅絕的打擊,而這個打擊的主要原因不是歐洲人的奴役和屠殺,而是印第安人對歐洲人帶來的包括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等在內的各種流行性疾病毫無抵抗力。據統計,有95%的印第安人死於歐洲人帶來的病菌。在卡哈馬卡戰役之前,印加帝國的前任國王就死於歐洲人帶來的天花。更早前科爾特斯對阿茲特克帝國的征服,天花病菌也發揮了主要的作用。1520年,一個感染了天花的古巴奴隸來到墨西哥,由此產生的流行病殺死了阿茲特克近一半人口,其中也包括他們的皇帝。剩下的阿茲特克人士氣低落,他們不明白為什麼這種病菌專殺他們而不傷害西班牙人。

戴蒙德指出為什麼是西班牙人來到美洲征服印加帝國,而不是印加帝國的皇帝去征服西班牙?因為歐洲人有遠洋航海技術!印第安人沒有!

另外,歐洲人之所以能夠來到美洲,還依賴於歐洲國家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因為有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西班牙才能為遠洋航行提供資金、技術、人員和裝備。雖然印加帝國也有一個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但它是一個神聖的專制君主行政系統,君主一旦被捕、死亡,整個帝國就分崩離析。所以皮薩羅俘虜了阿塔瓦爾帕,就相當於毀掉印加帝國整個指揮系統。

戴蒙德指出,西班牙人能夠到達美洲征服印加帝國,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文字。文字用來傳播信息,比口頭傳播更加廣泛、準確和詳細。在皮薩羅處死阿塔瓦爾帕之後9個月,有關皮薩羅的業績報告已經在塞維利亞出版發行並成為暢銷書,還被翻譯成多種歐洲其他語言,隨後引發了更大規模的西班牙移民前往秘魯參與征服行動。

阿塔瓦爾帕之所以會被皮薩羅輕而易舉的擒拿到手,是因為陷入了西班牙人設下的圈套。阿塔瓦爾帕為什麼會走進皮薩羅設下的明顯的圈套?戴蒙德解釋說,人的文化程度是主要因素。

作為印加帝國的皇帝,阿塔瓦爾帕對西班牙人幾乎毫無了解,僅有的情報(西班牙人陣容布陣不堪一擊)是通過口頭得來,一點作用都沒有。在印加帝國被征服之前,1510年西班牙人已經開始征服現在的巴拿馬地區,1519年另外一名西班牙人科爾特斯已經開始征服位於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對於這些,印加帝國一無所知。阿塔瓦爾帕被捕後,天真的相信,只要付了贖金,西班牙人就會釋放他,沒想到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在阿塔瓦爾帕被俘後,西班牙人的哄騙還使印加帝國第一流的將軍、指揮著一支龐大軍隊的查爾庫奇馬自投羅網。而在歐洲人征服美洲過程中,印第安人被欺騙的例子一再發生。

為什麼美洲土著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歐洲人所欺騙?因為歐洲有幾千年的文字記載的文明史。雖然征服印加帝國的皮薩羅是個文盲,但他屬於一個有文化素養的傳統,他(間接地)從書本上繼承了關於人類行為和歷史的大量知識。皮薩羅伏擊阿塔瓦爾帕就是以另一個西班牙人科爾特斯征服阿茲特克帝國的謀略為模板的。而印加帝國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對於歐洲人的行為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判斷。這種經驗上的巨大差距,促使阿塔瓦爾帕走進了皮薩羅的圈套。

槍炮、鋼鐵武器和馬匹,流行性疾病,航海技術,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和文字是歐洲人征服美洲的主要原因,但為什麼是歐洲人擁有這些優勢,而不是美洲印第安人?

槍炮、鋼鐵和船隻,我們可以歸結為技術。而比印加帝國更高效的行政組織和文字,我們可以歸結為套路。也就是說西班牙人(歐洲人)既有技術又有套路。

而技術和套路當然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戴蒙德在書中指出最重要原因是歐洲較早出現有一個規模龐大、人口稠密並且等級森嚴,結構複雜的城邦社會。

這樣解釋還是太籠統了,我們想像一下城邦社會的構成,有君主、神職人員和哲學家,這一群人可以發展出套路,就是行政組織和文字;還有工匠和商人,這一群人能發展出技術;然後還有職業軍人和軍隊。可是這些不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吃什麼,喝什麼?所以當然也就還有農民。

我們現在看這樣的社會結構已經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可相比於土著或更早期的人類,這種城邦社會看上去會很奇怪,因為這樣的社會中有好多人不需要為了食物而勞作。這些人就會去發明宗教、技術、制度,去搞學問、搞藝術,發展各種複雜的套路。

能夠建立起城邦社會,能夠有那麼多所謂「精英階層」階層的出現,就是因為人類從採集狩獵過渡到了耕種。採集狩獵的生活方式,雖然更貼近人類天性,但幾乎每個人都需要外出為了尋找食物而奔波。可一旦進入農耕社會,由於糧食總量的增加,單位土地上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所以才會出現我們上面說的那些不需要種地,專門搞技術和搞套路的人。

我們繼續打破砂鍋問到底,為什麼是歐洲人更早地通過大規模的種植,從採集狩獵的生活方式首先過渡到了農業社會,發展出一個等級森嚴,結構複雜的城邦社會,而不是非洲、美洲或者澳洲人首先這麼做。

追問到這裡,終於來到了這本書最核心的問題,農作物的馴化和傳播(應該包括動物的馴化與傳播)。戴蒙德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調查論證這一問題。

考古學發現,世界上曾經有多個糧食生產的發源地,幾乎各個大洲都有:地中海附近的新月沃地,亞馬孫河附近、美國東部、非洲西部,包括中國的長江和黃河流域。

可糧食生產的發源地是一回事,而大規模糧食生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最終決定一塊大陸能否進行大規模糧食生產的原因,是不同大陸之間的環境差異,也就是說我們開頭提的那個問題的終極原因,是自然環境地理條件的差異。

這種環境差異,第一,就是剛開始可馴化的物種本身就不同。像新月沃地(現在西亞西部及兩河流域一帶)有豐富的可供馴化的植物資源,如大麥、小麥、豌豆等等,加上地中海氣候,自然能夠發展出大規模的農業。

可是澳洲,雖然澳洲的新幾內亞也在很早就有人類馴化植物的情況出現,但他們只能馴化香蕉或者蔬菜,不是他們想不想種地的問題,而是那邊剛開始就沒有穀物這個選項。沒有穀物就吃不飽,所以就沒法完全進入農業社會,還需要去採集捕獵。這樣新幾內亞就無法發展出來複雜的人類社會!

雖然美洲人培植出來玉米、馬鈴薯、南瓜等很多農作物,對人類社會作出巨大的貢獻。但是美洲與澳洲一樣,也缺乏可以馴化的植物。如果我們把印第安人培植出來的玉米與它的狗尾草般的祖先做一個對比,我們就會知道印第安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培植出來玉米! 也就是說美洲人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才馴化出各種農作物!

美洲農業與歐亞大陸這種發展上的差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印第安人到達新大陸的時間所決定的。印第安人在1萬1千年前左右才來到美洲,公元前3500年才馴化出農作物,如玉米。在歐亞大陸,公元前9000年農業就已經在新月沃地出現了,比美洲早五六千年。隨後,歐亞大陸各地相繼出現了農業,比美洲的印第安人早幾千年發展出結構複雜的人類社會。

印第安人到達美洲的時間

而美洲,一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才出現定居的村莊!公元900年之後,墨西哥的農業才帶來人口的較大增長,墨西哥以北的印第安人才得以建設較大的城鎮和複雜的社會。但是這種人口增長來得太晚了,沒有使印第安人為迫在眉睫的歐洲人的殖民做好準備!

所以,如果給印第安人足夠的時間,他們也能發展出像歐亞大陸那樣的文明來!

(這裡有個問題,最早出現農業的新月沃地——即現在的西亞西部及兩河流域一帶——為什麼在近代沒有發展起來?發展起來的是從他們那裡學會種植農作物的歐洲?答案還是自然地理環境。新月沃地雖然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可用供馴化,但是當地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經過幾千年的開發後,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發展陷於停滯。而歐洲在生態環境方面就要優越得多。)

第二個具體差異,是糧食作物的傳播速度。歐亞大陸有足夠廣闊的橫向傳播空間,可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的主軸線是縱向的,緯度和氣候變化較大,不利於糧食種植的大規模傳播。而且有的大陸相對孤立,如澳洲,更不便於糧食在不同大陸之間傳播。

歐亞大陸的橫向主軸線更利於糧食作物的傳播

另外各大陸在面積上的差異也影響。歐亞大陸適合發展的農業的土地面積要比非洲、美洲、澳洲大得多。更大的面積就能種更多作物,就會養活更多人口,從而就會有更多潛在的技術和制度發明。

到這裡只是解釋了歐洲人與印第安人相遇時在在技術和制度上擁有優勢的原因,另外兩個優勢的原因還沒有說明,即歐洲人的馬匹和他們身上所攜帶的病菌。

歐洲人之所有著兩個優勢,是因為歐亞大陸所馴化的牲畜,尤其是大型的哺乳類牲畜比美洲印第安人馴化的要多得多。歐亞大陸的人類最終馴化出了雞、鴨、鵝、狗、馬、驢、黃牛和水牛、豬、狗等多種動物,而印第安人只有火雞、狗、美洲駝和羊駝,數量要比歐亞大陸少得多。通過上邊的介紹,我們知道馬匹在歐洲人打敗印第安人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而印第安人所馴化的,缺乏類似的馬匹這樣的大型哺乳動物牲畜。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歐亞大陸可供馴養的動物種類相對比較多,包括野馬,野豬、狼和原牛等等,歐亞大陸的人類最終馴化出了馬、驢、黃牛、駱駝和水牛、豬、狗等多種動物。這些馴化的動物,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肉類食品,還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馬匹、驢、牛用於運輸,還推動了輪子的發明,給人類的運輸、信息的傳播、人員的流動,遠距離的貿易都帶來極大的方便。

而印加印第安人居住的美洲可供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太少了,這裡生長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只有美洲駝和羊駝。雖然印第安人也馴化了火雞和狗,但是總的來說,他們所馴化的動物種類太少了。由於缺乏大型牲畜,僅有的兩種較為大型的牲畜——美洲駝和羊駝——體格也較為瘦小,無法承載更多的貨物運輸,所以印第安人的運輸主要還是靠人力。美洲駝和羊駝也無法用於戰爭,因為它們的膽子也太小了。

隨著人類開始馴養動物,原先在動物身上傳播的一些病菌發生突變後,開始在人類身上傳播,如瘧疾、天花、麻疹和流行性感冒。由於歐亞大陸上馴養的動物種類多,各種原先來自牲畜的變體病菌也多,馴養動物的人就成為這些新演化出來的病菌的第一個受害者,而這些人接著逐步形成了對這些新疾病的強大的抵抗力。美洲人馴養的動物少,從動物身上獲得的病菌也少,並且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根本就沒有接觸過舊大陸的病菌,所以印第安人對歐洲人所帶來的病菌毫無抵抗力。事實上,在歐洲人對美洲、澳大利亞、南非和太平洋諸島的土著的征服過程中,病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歐洲人所攜帶的病菌,對舊大陸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居民就沒有殺傷力,所以歐洲人需要等到工業革命興起,在技術上擁有絕對的優勢之後,才完成了對歐亞大陸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征服。

歐洲人完成對撒哈拉以南熱帶非洲的瓜分,以及對處於熱帶地區新幾內亞的征服則要等十九世紀後期抗生素被發明出來之後。因為熱帶雨林盛產各種病菌、病毒,歐洲人對於這些病菌、病毒也是沒有免疫力的。

那麼為什麼美洲(也包括澳洲和太平洋諸島)缺乏可馴養的大型的哺乳動物?是不是美洲本來就缺乏大型野生動物?

答案是否定的。戴蒙德指出,考古發掘已經證明美洲在歷史上也曾經存在大量大型野生哺乳動物,但是它們後來都滅絕了,導致後來印第安人缺乏可供馴化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

那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歐亞大陸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就不會大規模滅絕,而美洲就會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歐亞大陸上最早進化出人類,各種大型野生哺乳動物與人類共存了幾百萬年,經歷了人類捕獵能力逐漸提升的整個過程,它們已經進化出逃避人類的本能——即對人類的恐懼,看到人類就逃之夭夭。而美洲印第安人是在1萬1千年前左右進入美洲的,這時候人類已經擁有木矛、弓箭、陷阱和網,還能鑽木取火,美洲的野生大型哺乳動物還沒來得及進化出逃避人類的能力——它們太傻了,看到人類都不懂得逃跑,就幾乎被捕殺光了。確切的說,是被吃光了。而且,不僅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幾乎被吃光了,許多大型的鳥類也被吃光了。

所以美洲人沒有多少野生動物可以馴化了。澳洲的情況也大致如此。

所以,在文明程度上落後五六千年(農業晚出現五六千年)的印第安人打不過歐洲人,從一萬多年前他們越過白令海峽的時候就已經就被決定了。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鴉片戰爭時期,中國與英國也就隔著一個工業革命,但擁有80萬軍隊(在戰爭中實際動用了10萬軍隊)的清政府就已經打不過只有20萬軍隊(實際來到中國的也就兩萬軍隊)的英國了。落後歐洲五六千年的印第安人被征服也就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提到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可能拋開中國。中國很早就獨立培植出粟和水稻兩種重要的糧食作物,農業一直很發達,曾經長時間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可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出現在中國?為什麼中國會把幾千年的巨大領先優勢最後讓給了起步更晚的歐洲?這是無數國人一直耿耿於懷的事情,連英國人李約瑟也來湊熱鬧,搞得在中國家喻戶曉。

這個問題,《槍炮、病菌與鋼鐵》依然是從自然環境的角度給出回答。

中國東部是茫茫的大海,西部是高原、高山,北邊是廣袤的草原和荒漠,自成一個相對封閉的自然和地理環境,這個相對封閉的自然地理環境內部有大片的平原,雖然中間也有一些山脈,但不能真正阻隔各地的聯繫,所以中國更容易形成一個統一、穩定和集權的大國,很早就形成強大的文明,周邊地區與之相比根本不具備可與之相競爭的能力。集權的體制使中國的統治者,可以憑藉個人的喜好或者能力而影響了整個文明的發展。鄭和下西洋時期先進的航海技術,就因為皇帝們的禁海政策而在兩三百間就完全丟失了。由於周邊地區缺乏競爭對手,所以中國在1500年之後就再鮮有制度和技術上的創新,最終在近代全面落後於歐洲文明。

歐洲海岸線犬牙交錯,它有5大半島,每個半島都近似孤懸海中的海島,所有這些半島上形成了獨立的語言、種族和政府;歐洲的兩個島(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它們的面積都相當大,足以維護自己的政治獨立和保持自己的語言和種族特點;歐洲被一些高山(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和挪威邊界山脈)分隔成一些獨立的語言、種族和政治單位。所以歐洲被分割成許多分散的小的核心地區,沒有一個大到足以對其他核心地區產生長期的決定性影響。歷史上的歐洲因為這種分散的狀態而形成了幾十個,上百個獨立的、相互競爭的小國和發明創造的中心。如果有一個國家追求某種改革創新,另一個國家也會去做,否則就會在經濟上處於落後地位而被征服。

所以,戴蒙德的回答是歐洲的地理障礙足以妨礙政治上的統一,但還不足以使技術和思想的傳播停止下來。

歐洲複雜的地理環境阻礙了政治上的統一

正如前文所說,觀點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論據和論證的過程。戴蒙德的這本書所講的道理很簡單,一看就懂。但這本書最精彩的不是觀點,而是戴蒙德的論證過程。看書的過程,主要看戴蒙德如何一步一步地剝洋蔥般,抽絲剝繭地得出那個終極問題的答案——自然環境地理條件的差異決定人類社會的命運。但如果缺乏耐心,會覺得戴蒙德很啰嗦,一個問題講了又講,一個道理說了又說,反反覆復,絮絮叨叨。其實這是寫學術論文的方式,必須面面俱到,以便能夠自圓其說。

推薦閱讀:

極簡西方繪畫史(四)法國巴洛克+洛可可時期
嫁給歐洲土豪的美國最漂亮「第一夫人」
歐洲多國共產黨的難民危機主張
沒有想到你是這樣的英國女皇
美加澳新移民VS歐洲移民,對比優劣勢,看看哪國適合你?

TAG:歐洲 | 歐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