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產業新體系應以製造業轉型升級為中心

2016-01-08 09:57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我有話說2016-01-08 09:57:23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構建產業新體系應以製造業轉型升級為中心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

  記者 徐蔚冰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明確提出了「構建產業新體系」的目標和任務。那麼,如何在「十三五」開局之年開好「構建產業新體系」這個頭呢?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為此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請他就構建產業新體系的意義、方向、原則、重點等問題進行回答。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理解《建議》中提出的「構建產業新體系」這一概念?

  趙昌文:「產業新體系」這一概念雖然在學術界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名詞,但在黨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應該是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此前,「現代產業體系」或者「產業發展新體系」的提法更多一些。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2013年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浙江考察並主持召開七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再次強調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那麼,究竟什麼是「產業新體系」呢?

  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把產業新體系作為一個目標,從理論上可以表述為:能夠適應新一輪全球產業革命和技術進步的方向,充分發揮現階段我國的比較優勢,結構合理、層次明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如果我們把產業新體系作為一個任務,實際上可以從不同的具體方面進行表述,如十八屆五中全會已經明確了「五個方面」: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構建新型製造體系;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

  中國經濟時報:我們應該如何深刻認識「構建產業新體系」的重大意義?

  趙昌文:我的理解是,《建議》提出「構建產業新體系」至少有兩方面的意義。

  首先,尋求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出現了速度變化、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三大基本特徵,而動力轉換是最根本的。長期以來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已經或正在衰減,特別是2012年左右中國的工業化整體上進入到後期階段以後,不少工業部門的需求峰值已經或者即將到來。按照國際上的一般經驗,進入工業化後期時,還需要約10年左右的時間就會基本完成工業化,這和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前後「工業化基本實現」的目標大體是一致的。由於工業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佔全社會投資約1/3以上的製造業投資增速已經出現了明顯下降,加之房地產投資趨緩和基礎設施投資的壓力加大,所以,傳統的「投資」引擎已經動力不足。要重新煥發投資的活力,必須在傳統產業部門的升級改造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在實現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過程中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其次,構建產業新體系是主動應對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的戰略選擇。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的絕大多數產業部門都經歷了從嚴重短缺到供求平衡再到產能過剩的周期,產業規模的擴張是過去中國經濟的主旋律。由此造成的後果就是範圍很廣、程度很深、化解難度很大的嚴重產能過剩。與此同時,在相當多的產業部門中,我們所需要的高端產品卻還嚴重依賴於進口。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孕育興起,在此過程中,發達國家為了進一步鞏固或者搶佔技術和產業的制高點,相繼提出和實施了一系列新的戰略,如美國的再工業化、德國的工業4.0等。

  製造方式的變革(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將使中國的要素成本優勢進一步削弱。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報告預測,到2020年,美國在中國製造的出口產品可能最多會有30%改在國內生產。同時,以印度等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利用其更低的成本優勢加速工業化進程。所以,中國的產業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雙重壓力和巨大挑戰,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一個是在需求的「天花板」和成本的「地板」之間的夾縫,另一個是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夾縫。應對挑戰的根本出路在於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領域,大力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互動,大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和網路化,同時,加大製造業部門與服務業部門的商業模式創新,即「構建產業新體系」。

  中國經濟時報:《建議》對「構建產業新體系」共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內容?如何理解這些內容的核心?

  趙昌文:《建議》提出的五個方面內容,雖然強調的重點不同,但核心是進一步提升工業、製造業的競爭力,如「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構建新型製造體系」等,都是著眼於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加快建設製造強國。

  如果我們對照2015年上半年發布的被普遍關注並稱之為中國製造強國建設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就可以發現,實際上,「構建產業新體系」與這一戰略完全是一致的。在《中國製造2025》中,明確提出的指導思想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位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為了實現這一戰略,還明確提出了「五大方針」,即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九大任務」,即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製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十大領域);深入推進位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應該說,中國製造業在「十二五」期間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按照這樣一個發展目標,差距還非常巨大。關於「十二五」期間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可以用數量擴張和結構轉型並存來概括。一是形成了量大面廣的製造業生產基礎和製造能力;二是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三是一些領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在大幅度提升,中國製造的名片和含金量逐步得到國際認可。差距仍然表現在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缺乏,標準、品牌和質量管理水平的落後,等等。所以,「十二五」期間提出的「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目標,客觀地講,還需在「十三五」期間繼續努力。

  面向未來,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任務艱巨。實際上,轉型升級本身並不是目的,而且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英文中「transformation」,本意是從低生產率的部門轉向高生產率的部門。高生產率的部門意味著高質量、高效率、高附加值、高競爭力。按照「四高」的標準來看,未來中國製造業要和中國經濟一樣,必須實現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的內涵式發展。換言之,價值鏈要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附加值要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技術水平要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競爭力要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此外,除了構造新型製造業體系、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外,還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這些都是重點要做好的。

  中國經濟時報:你個人認為「構建產業新體系」有哪些方面需要特彆強調?

  趙昌文:我個人有以下幾個觀點希望藉此強調一下。一是在推進位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不要把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新興產業對立起來。傳統製造業領域的改造包括通過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勞動生產率,進一步降低環境污染,進一步提高企業效益。中國大量的製造業部門是傳統工業部門,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創新的空間很大,也是製造業部門轉型升級的主戰場。其實在傳統產業領域中孕育著巨大的新興產業機會,很多新興產業都不是從一個完全新的、空白的領域中產生的。

  二是要把生產創新和服務創新結合起來。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進一步加深,製造的過程就是服務的過程已經成為當前新一輪產業革命的一個重要特點。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創新聯動起來,可以更好地優化製造業生產過程,改善製造業的商業模式,降低製造業的成本水平。如成立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法國施耐德電氣,經過多次轉型,已由製造企業成功轉型為全球能效管理專家,為100多個國家的能效及基礎設施、工業、數據中心及網路、樓宇和住宅市場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中國一些企業,如海爾也正在經歷從傳統製造業企業向創新平台的轉型過程。

  三是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一般來說,在產業發展中,政府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是政府應該也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可以大大降低企業進入的初始成本,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在深圳,出現了華為、中興通訊、騰訊、華大基因、光啟研究院等,在浙江出現了阿里巴巴等創新型企業。當然,對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政府的作用可以有所不同,傳統產業主要是基於過去的比較優勢發展而來的,對傳統產業比較優勢的衰減,政府的主要任務是不斷改造、提升這種優勢,通過轉變政府職能,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培育新優勢、新動力。而對新興產業,面對其自我成長能力較弱的特點,政府前期的適度扶持有利於其發育成長,如可以通過制定戰略、規劃、政策,加強金融財稅支持,激發市場需求,降低新興產業發展的整體性風險,但絕不能代替企業制定具體的技術路線,這一點是一定要把握好的。

[責任編輯:蔣正翔]

上一篇:「習近平政治經濟學」系列:習式經濟學六論

0

#bShareRecommDiv{position:relative; z-index:1;} .b-recomm-tab li {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 !important; } .b-recomm-panel{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 !important;border:none !important;} .b-recomm-tab li.activated{border-width:0px !important;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important;} .b-recomm-panel.activa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 !important;} .b-recomm-list li a{height:28px!important;line-height:28px!important;}

  • 猜你喜歡
  • 《我觀鄧小平》(增訂本)
  • 以創新應對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挑戰
  • 「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十三場在成都舉行
  • 鄉村不只是"鄉愁"寄託,還必然是中國"大後方"
  • 《毛澤東年譜(1949—1976)》
  • 樂知
    推薦閱讀:

    湖北的茶文化與茶產業
    「代孕」黑色產業鏈曝光引關注 縱觀世界各國代孕態度
    棉花價格「三級跳」殃及下游產業
    南京:玉蘭花開別樣紅 產業經營一條龍
    中制協向收視造假宣戰 收視率造假產業鏈年撈40億

    TAG:製造業 | 轉型 | 產業 | 升級 | 製造業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