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學名人 中國古代科學家(一)

張衡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製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1955.8.25中國人民郵政紀33《中國古代科學家(一)》(4-1)張衡

1955.8.25中國人民郵政紀33《中國古代科學家(一)》(4-1)張衡小型張

2005.10.9澳門郵政《中國的偉大發明》小型張祖沖之祖沖之(429-500),字文遠,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縣),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製造家。在天文學方面,祖沖之創製了中國曆法史上著名的新曆——《大明曆》。在《大明曆》中,他首次引用了歲差,是我國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還採用了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比古代發明的19年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祖沖之推算的回歸年和交點月天數都與觀測值非常接近。在數學上,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的真值應該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機械製造上,曾製造了銅鑄指南車、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計時儀器漏壺、欹器等。

1955.8.25中國人民郵政紀33《中國古代科學家》(4-2)祖沖之

1955.8.25中國人民郵政紀33《中國古代科學家》(4-2)祖沖之小型張僧一行僧一行(683—727),又名釋一行,俗姓張,名遂,邢州鉅鹿郡(今邢台巨鹿縣)人,唐代高僧和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成就包括製造出「渾天銅儀」和」黃道游儀」,水運渾天儀上設有兩個木人,用齒輪帶動,一個每刻(古代把一晝夜分做一百刻)自動擊鼓,一個每辰(合現在兩小時)自動撞鐘。可以說它是現代鐘錶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出現的威克鍾要早六個世紀,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重新測定了150多顆恆星的位置,多次測定了二十八宿距天體北極的度數。發現恆星運動現象,比西方早一千多年。設計製造了「復矩圖」的天文學儀器,用於測量全國各地北極的高度,修訂的《大衍曆》,糾正了過去曆法中把全年平均分為二十四節氣的錯誤,是我國曆法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太陽在黃道上運動的速度與變化規律,《大衍曆》應用內插法中三次差來計算月行去支黃道的度數,還提出了月行黃道一周並不返回原處,要比原處退回一度多的科學結論,一行組織了全國13個點的天文大地測量。並從測量數據中,得出了北極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離就相差351里80步(合現代131.3公里)的結論。這個數據就是地球子午線一度的弧長。唐朝測出子午線的長度,在當時的世界上還是第一次。張遂的天文學觀點,有的比世界著名天文學家早一千多年。

1955.8.25中國人民郵政紀33《中國古代科學家(一)》(4-3)僧一行

1955.8.25中國人民郵政紀33《中國古代科學家(一)》(4-3)僧一行小型張李時珍李時珍(1518—1593)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字東壁,號瀕湖。湖北蘄州(今蘄春縣)人。世業醫。三十五年被薦入太醫院,不久辭官返鄉,致力於行醫和對藥物的考察研究。嘉靖三十一年他開始編寫《本草綱目》,歷三十六年千萬曆六年(1578)完成。全書共一百九十多萬言,分為十六部,六十二類,五十卷,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比前人增加三百七十四種。載入藥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個,比前人增加四倍,同時繪製一千一百六十幅插圖,形象地表現了各種藥物的複雜形態,以便辨認。該書以藥物的正名為綱,余名附釋為目,次以集解辨誤,詳述其產地、形態、氣味、功能、主治並有附方等。《本草綱目》總結了中國兩千多年藥物知識和經驗,糾正或澄清了許多前人的錯誤或含混的地方,增加了不少新發現的藥物或藥物功能,並用比較科學的方法對收載的藥物重新作了分類。

1955.8.25中國人民郵政紀33《中國古代科學家(一)》(4-4)李時珍

1955.8.25中國人民郵政紀33《中國古代科學家(一)》(4-4)李時珍小型張

2003.5.28澳門郵政《中藥》小型張
推薦閱讀:

醫學名家【蒲輔周論溫病】
郵票上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 —《西遊記》
易學名家論命局、大運和流年的關係
實至「名」歸--33種紅木學名與俗稱對照

TAG:科學家 | 中國 | 科學 | 名人 | 古代 | 學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