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彩筆繪湖湘精神——記長篇歷史小說《蔣翊武》研討會

用藝術彩筆繪湖湘精神——記長篇歷史小說《蔣翊武》研討會本報記者 郭超 文山書院輯錄 《 光明日報 》( 2014年11月19日 05 版)

一千年前,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洞庭湖畔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被後人看作是對湖湘精神的傳神寫照。明清以來,湖南名人輩出。但是,有一位傑出的民主革命家,被淹沒在歷史之中。他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被孫中山譽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的湖南澧縣人蔣翊武。日前,由光明日報和湖南作協聯合舉辦的長篇歷史小說《蔣翊武》研討會在湖南長沙毛澤東文學院舉行。該書由蔡德東創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與會專家對小說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近代湖湘精神進行了深入探討。傳統歷史小說敘述回歸「《蔣翊武》是一部厚實的歷史長篇小說。」湖南省作協主席唐浩明認為,在歷史小說創作領域有兩個路子。一種是對歷史懷著敬畏的態度,認為歷史並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一個民族的過往記憶,因而不可以對歷史隨便剪裁。還有一種就是對歷史戲劇化加工,違背歷史真實,將歷史為文學所用,為了作者的文學創作而對歷史任意剪裁。《蔣翊武》無疑是前者的代表。「它以敘述革命英雄為己任,帶有濃烈的人物傳記色彩,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傳統歷史小說敘述的回歸。」湖南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龔愛林說,「當下,對歷史進行新的加工、創意的玄幻小說等成為網路文學的主流。這些歷史類文學作品往往熱衷於張揚個性,推翻以往,追求刺激,推崇娛樂,在網路上擁有大量粉絲。在這種情況下,長篇歷史小說《蔣翊武》的出現就顯得難能可貴。」湖南省文聯黨組副書記夏義生認為,在這樣一個消費主義文化盛行的時期,許多歷史文學作品、歷史影視作品對歷史抱著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尤其是一些歷史文學作品,喜歡挖掘歷史裡面的偶然性,把偶然當作必然,或者是把人性裡面的陰暗面加以渲染,來吸引眼球。在這樣的文學語境下,蔡德東創作的《蔣翊武》這部歷史小說,將歷史文學創作拉回正途,彰顯了對歷史的尊敬和理解。《創作與評論》執行主編王涘海認為,歷史題材是文學創作的一個長盛不衰的題材,在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是現實主義歷史小說。它的創作既容易又困難,說它容易,是因為有很多歷史材料,素材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取得;說它困難,是因為它既是歷史又是小說,得戴著鐐銬跳舞,如果創作得過於拘謹,我們的小說家就會變成歷史學家了。從這方面說,《蔣翊武》是比較成功的現實主義歷史小說。填補湖湘英雄群像空白「這是一本英雄之書」。湖南省作協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王躍文說,「英雄是聽從命運召喚,並且接受命運挑戰的人,而英雄往往是以悲劇收場的。我覺得蔣翊武就是這樣的英雄。」王躍文認為好的小說要處理好三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個層次要把故事講好。《蔣翊武》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但在講故事時也有不足,主要是語言問題,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直接引用了一些公共語言,這種語言應該做處理。第二個層次要塑造好的人物,這個人物要有原創性,而最好的人物要具有成語或俗語的效果,像林妹妹,別人一說就懂什麼意思。這部小說塑造的蔣翊武這個人物也是立得住的。第三個層次是提供了精神資源,這個是最高的要求。這部小說從精神層面來講,對蔣翊武的再發現,是一個重要的成就。湖南省作協副主席、中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閻真表示,這部小說填補了民國時期的一個空缺。通過這本書,人們對蔣翊武在武昌起義中起的作用有了深切的了解,但是小說傳記化的成分多了一點兒。如果能夠進行一些更細緻的虛構的話,也許能夠獲得更好的藝術成就。湖湘精神彰顯社會正能量龔愛林認為,《蔣翊武》一書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教育意義。作者以蔣翊武的人生經歷為基點,向人們深度展示了湖湘精神的偉大和卓越。蔣翊武這一大批革命家的開拓精神和愛國情懷,在今天依然是寶貴的精神遺產。蔣翊武隻身一人來到生疏的武漢,沒有任何資源和背景。他從底層的新軍起步,從革命團體最普通的會員做起,最後成為革命團體的首領,武昌起義總指揮,成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這些特徵在革命時期的許多湖南人身上都有體現。王躍文也表示,小說為社會提供了正能量。蔣翊武參加革命不是為了改變自身利益,他渴望改變國家命運,這種目標來自他內心深處,也只有投身在革命事業中才可以體現。1913年9月9日,他臨刑前寫下遺書和絕命書,說到壯志未酬的遺憾,表達了堅強不屈的英雄氣概和憂國憂民的高尚精神。這些品質對於我們今天的青少年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本報記者郭超)
推薦閱讀:

物質質量之能量,具有精神能動功能
有一個精神病母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煮飯時加了這一物,越吃越精神,趕緊試試吧
禪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
看完這些大「實」話,整個人瞬間精神了!

TAG:歷史 | 小說 | 藝術 | 精神 | 歷史小說 | 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