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zt《仁本主義論集》序

《仁本主義論集》序 2016年6月7日 10:18 閱讀 15 【米灣按:此前年為余樟法先生《仁本主義論集》所撰之序。書因循尚未出版,先貼出拙小序就正方家】

仁也者,儒學之核心也。孔子之前,已有「仁」之觀念。然彼時「仁」乃與「敬」、「孝」、「慈」、「惠」、「勇」、「武」「誼」、「哲」等並列之諸德之一,並非為根荄、居核心而首出者。蓋彼時諸德目僅被理解為平列的、零散的人之氣質、習性之種種表現,而未將諸零散之德植根於人之內在本性而整合統一之。或者知此諸德發自人性,而未透及人性之內在性、絕對性、先驗性。因而「仁」與其他諸德,究竟仍為外在的、相對的經驗屬性,即孟子批評告子時所謂「義外」也。

至孔子出,將外在之諸德目統一於、植根於內在之人性,即孔子心目中之「仁」。如此,「仁」便成為諸德之內在本源而首出其上。唐君毅先生稱孔子「發現一人之純『內心的德性世界』」,徐復觀先生謂孔子「開闢了內在的人格世界」,即指「仁」而言。此一發現與開闢,不啻中華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之「開天闢地」之舉,故雅斯貝將孔子與釋迦、蘇格拉底等一併視為軸心文明之開創者,謂自此「吾人當今所知之人誕生矣」(「Man, as we know him today, came into being」,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Michael Bullock英譯本)。

孔子默而識之,鮮言性命。至孟子,則厥詞大放,人性之善,揭之昭然。象山所謂「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嘑縫,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者是也。顧孔孟所論多剋就仁之內在性言之,其超絕無對之存有義、「生物不測」之創化義,則引而未發。《易傳》、《中庸》雖有指陳,而猶簡質渾淪。洎乎宋明諸儒出,往複思辨,長言深論,若晦庵朱子「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理」、象山陸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陽明王子「(良知)生天生地,成鬼成帝」、蕺山劉子「意根最微,誠體本天」云云,仁之萬物本體義、內外貫通義、天人合一義發之深切而著明矣。

孔孟之後,生命之安頓、 政教之休明、風俗之淳厚,大抵資乎仁學教化浸潤之功也。近代以來,仁體隳頹,無明煽惑,物力橫決,民失其守,政失其序,風俗澆漓,人間岌岌墮為地獄矣。欲拯救之,必重申仁學,以甄陶、燮和、轉化此物力橫決、物慾橫流之勢。舍此莫由也。

餘子東海,奇士也。早歲任氣不羈,縱意詩酒。後歸宗儒學,堅信不疑,巋然不動,毅然擔荷斯道之重,雅有狂者之度。以卓躒之識,博洽之學,英發之才、奮迅之筆,發為文章,輒洒洒不能休。或闡儒理,或判物情,或伐異端,或辨謬說,無不酣暢淋漓,豁人耳目心胸,其鋒莫之或攖也。見仁見智,讀之者恐不免是非參差,言人人殊。以淺見觀之,所發諸論或者不無小疵,然其宣揚仁之內在而超絕諸義,大純而正,殆無可疑也。

予宿聞餘子仁聲而恨無一日之雅。去歲秋初,餘子旅次燕市,乃得一接風儀。相與從容搜書于海王邨,覽勝於祈年殿,怡如也。今餘子裒集弘揚仁學之作成《仁本主義論集》,列任重先生主編之《儒生文叢》嘉惠世人。附梓之際,二子問序於予。予學行庸陋,非其選也。既不獲辭,爰操管略引仁之時義於冊端以為擁彗之助雲。

甲午臘月二十八日序於淡甘書屋
推薦閱讀:

鋼鐵泰森以身說法,出征純素食主義推動與宣傳
劉軍寧 : 保守主義的意義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徵文兩篇
古代西方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代表者有?

TAG: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