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劉邦手下八個異姓王的最後結局
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侯,他們分別是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信、齊王韓信(後改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盧綰。這八人中張耳、吳芮、英布、臧荼在項羽時代就已經取得了王侯的身份,盧綰、韓王信、韓信、彭越這四人是劉邦首封的。這些異姓王侯中韓王信出身為韓國王族,張耳、吳芮來自貴族,其餘五人都是參加起義軍的老百姓。
劉邦為什麼要分封八路諸侯楚漢之際的諸侯不僅僅是虛銜,「封疆裂土,南面稱孤」是類似於聯邦成員的存在,有自己的軍隊和管轄權。為什麼劉邦分封這八位異姓王侯呢。首先我們可以從劉邦的主觀方面來找原因。劉邦起於草莽,並沒有什麼顯赫的背景,但是他是一個擁有性格魅力的人,劉邦雖然在《史記》中常常以無賴的嘴臉出現,對待身邊的人也傲慢無理。但他為人不吝嗇,對於有功之人必賞,使得手下將領原意為為其賣命。生逢亂世,各路英雄沙場上出生入死,為的是什麼?只有利益是永恆的。劉邦很清醒的意識到了這點,並且他有能夠容人的氣量。從客觀方面看,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了一系列大一統的政策,廢分封,實行郡縣制。但是分封制在當時還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從陳勝吳廣起義後,人們或自立為王,或由各國舊貴族恢復王國,戰國六國中有五國先後復國,掀起了一場「戰國復國運動」。
及至項羽入關,自稱霸王將天下劃分為十九國,各起義軍將領按功封國,劉邦也是在那時被封為漢王的。所以說分封王侯是那個時代的歷史潮流,這也是劉邦大封異姓王侯的一個歷史原因。隨著中央集權制的發展,這種現象越來越少,即使是功勞再大,異姓也絕少封王,比如明初的「開國六公爵」也是在死後被追封為王的。聯繫到八位異姓王侯具體分封過程,這些異姓王侯的分封可以歸為四類:第一類是張耳、吳芮、英布、臧荼四人,他們已被項羽封為王,為了拉攏四人劉邦承認他們的地位;第二類是韓信、彭越,他們兩人被封王主要是因為軍功,或著說是他們自身的實力;第三類是韓王信,他的分封的主要原因是劉邦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最後一類就是盧綰了,他是「因親封王」。具體分析下這四種情況:第一類中的四人都是起義軍中的佼佼者,都擁有各自的勢力,在項羽滅秦後的「諸侯相王」中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吳芮為衡山王、英布為九江王、臧荼燕王。四人原受封於霸王項羽,在楚漢之爭時或因為自身鬥爭失敗,或被說客所說,都倒向了劉邦。劉邦承認他們王侯的地位,張耳仍為趙王、臧荼仍為燕王、吳芮改封長沙王、英布改封淮南王。四人投靠使得劉邦實力大增,尤其是勇將英布為劉邦立下赫赫戰功。第二類的韓信、彭越是由劉邦所始封的王侯。韓信可謂是劉邦手下頭號戰將,劉邦把他與張良、蕭何並列稱為「三傑」,自稱「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被劉邦任為大將後,先入關平定了三秦,接著攻下魏國、趙國、齊國可謂戰功赫赫。但是他的齊王是自己討要的來的,本來酈食其已經說服了齊王歸降,韓信出於自己的私心,還是出兵攻下了齊國,導致酈食其被烹死,在平定了齊國後向劉邦上書請求立他為代理齊王「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當時劉邦被楚軍圍困於滎陽,見到韓信的書信大怒,可在形勢所迫下還是封韓信為齊王,這也為韓信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彭越原是魏王豹屬下,與魏王豹一同歸漢,在楚漢相爭的關鍵之時劉邦表示願封他為王,條件是出兵助漢。韓信、彭越帶著兵馬和劉邦會師垓下,最後贏得了垓下決戰的勝利。劉邦對於這兩人的分封在策略上是很成功,但是他們兩人主要還是「因功封王」。第三類是韓王信,他的分封主要是處於策略上的考慮。韓王信是韓襄王的後代,較早就開始追隨劉邦,才能平庸,貢獻也不突出,他的優勢在於韓王族的身份。出於爭奪天下的戰略考慮,劉邦有意扶持他為韓王,先封為韓太尉,領兵掠其地,於漢二年十一月封為韓王。楚軍攻破滎陽時,他投降楚軍,隨後又歸漢,劉邦仍然以他為韓王。由此可見韓王信之所以被封王,是因為當他以韓王的身份存在時才具有更大的利用價值。第四類盧綰的情況比較特殊。盧綰與劉邦同鄉,兩家父輩就互相交好,盧綰與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從小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後來劉邦起事,盧綰一路跟隨,雖不見有何大功,劉邦對他一直十分愛護。「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盧綰在群臣中於劉邦的關係最為親近。漢五年九月燕王臧荼被殺,燕王之位無主,劉邦不顧其他元老功臣的不滿封盧綰為燕王。如果按功受賞的話,盧綰是不可能裂土封王的,他靠的是與劉邦的私人關係。八位異姓王侯是怎麼死的八位異姓諸侯王中,除了趙王張耳因病而亡,長沙王吳芮傳國五世外,餘下的六位都不得善終。趙王:漢五年,張耳病逝得善終,謚號景王。他的兒子張敖世襲趙王,娶劉邦大女兒魯元公主為後。漢七年,劉邦經過趙國,張敖對劉邦百般尊敬,劉邦卻待其十分傲慢。趙國臣子認為主公受到了侮辱,貫高、趙午等人決定在柏縣安排刺客刺殺劉邦。這件事情趙王張敖沒有參與也並不知情。事情敗露後,張敖被認為叛亂押送到長安。貫高帶著一眾賓客扮作家奴到長安,受盡磨難為張敖洗刷冤情。劉邦很欣賞這些曾今密謀刺殺他的賓客們的高義,任用他們為高官,反而清白的張敖被貶為宣平侯,至此張氏失國。長沙王:長沙國是異性八王國中唯一存留下來的王國。也是諸國中面積最小,實力最弱的,並且地理位置偏遠,與南越交界。初代長沙王吳芮死後,他的後代傳國五世,文帝年間無嗣,取消建制。齊王:韓信是一個天才式的軍事將領,「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對於這樣的人物,精明的劉邦不可能不防備,韓信要挾劉邦封王的時候更使劉邦有危機感。所以垓下決戰剛一結束,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找了個無關痛癢的原因將他改封到楚。劉邦不放心把韓信留在有魚鹽之便,地勢之險的齊國。徙封十個月後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可能等的就是這個機會,和陳平定計偽游雲夢,擒獲韓信。削去他的王爵,貶為淮陰侯,控制起來。韓信失去了王位,平日也十分鬱悶,到了陳豨叛亂時,他準備在京城內響應,結果最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被呂后誘殺,三族遭夷。梁王:漢十一年秋,陳豨造反,劉邦親征,經過邯鄲徵兵,彭越稱病未至軍前,結果劉邦大怒。彭越越發惶恐,更不敢見劉邦,但是他也沒有聽從部下勸他起兵的建議。一個流亡在漢的梁國罪臣舉報彭越謀反。彭越被捕,劉邦把他貶為庶人,流放蜀地。在流放的途中,彭越碰到了呂后,陳述他的冤情,想回到故鄉去,呂后答應了,兩人一起回到洛陽,呂后向劉邦進言「彭越壯士也,今徙之蜀,以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呂后指示人再告彭越謀反,彭越被處死宗族被夷。淮南王:韓信、彭越相繼被誅殺,英布感到恐慌。英布手下有個臣子叫賁赫因為一些瑣碎的事得罪了他,逃到京城,上告英布謀反。朝廷派人來調查,英布恐慌舉兵反抗。劉邦率兵親征,英布兵敗被殺。韓王:韓王信本是一個被利用的工具,天下大定後,劉邦就把他從「天下勁兵之處」的韓國,徙封到太原,為他守邊。太原是個是非之處,有兇惡的冒頓為鄰,韓王信自然不得安生。他也知道劉邦不會容下他,最終亡命匈奴。後被漢軍圍於參合,戰死。燕王:燕王臧荼在楚漢相爭之時,一直在觀望,知道最後才倒向劉邦。臧荼在史書上記載很少,高帝六年秋,臧荼造反,劉邦親征之,九月剿滅。後來劉邦把他自小的好朋友盧綰封為燕王。陳豨在代過造反,牽扯到了很多人,盧綰就曾經和他聯繫過,這事後來讓劉邦知道了,他下令盧綰進京受審,盧綰拒絕。劉邦派樊噲、周勃率軍攻打盧綰。盧綰並沒有造反的心思,他還想著入京向劉邦親自請罪。劉邦死後,盧綰亡命匈奴。除了長沙國外,被削的七國罪名都是謀反。但是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燕王臧荼謀反過程不詳;韓信、英布、韓王信、盧綰可以說是逼反的;張敖、彭越壓根就沒反過。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風雲人物大多身死族滅。尤其悲慘的是彭越,一生戎馬換來的榮華富貴沒有享用幾年,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貶流放,唯一的要求想要回到家鄉,結果被人騙殺,族人遭夷,死後還被剁成肉餅遍賜諸侯,可悲!!
推薦閱讀:
※一段浮華如煙的過往,書寫各自不同的結局
※《四重奏》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揭秘一代女帝武則天的四位男寵, 他們的結局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漢初三大名將」悲慘結局
※漢朝那些事兒: 劉邦手下五大謀臣及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