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感悟莊子》(上)

《感悟莊子》(上) 一靜

◇道之源

不要以為當總統的人德行就高,那些人當中害人之馬和草菅人命的人也不少;不要以為人擁有了強大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就必然會給人民帶來幸福祥和;不要以為經濟的相對落後一定會給人們帶來痛苦與災難。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身居要位君臨天下的人做起壞事來,他對世界的破壞作用和對真理正義的損壞力會比一般人的能量大得多。遠些的歷史不說,單看這個世界不足百年的情況就令人觸目驚心: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各過各的日子,各享受各的和諧幸福生活多好,但是,當時德法英那些國家的領導人腦子不知咋想的,他們非要揮起拳掂起刀槍揍這個國家砍那個國家。難道一次二次世界大戰給德法英的人民帶來幸福和諧了嗎?

日本處在遠離中國大陸的小島上,當時的首相也不知哪股子邪魔附了身,腦子一懵就按排指揮軍隊漂洋過海打起中國人,中國人招誰惹誰了?看不出日本的國家和人民從八年之久的中日戰爭中得到了啥好處。

美國人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應當是美好的,但那個國家的一屆屆總統總是大國家主義、強權軍事和實質上的帝國主義一次次侵略其它弱小的國家和民族,今天打這個,明天揍那個,看誰不順眼就派軍隊駐在那裡管著他,誰不聽話就給誰幾拳。多行不義必自斃,害人多了久了,被害的最終是自己,這是天道的規律和宇宙的安排。「九一一」事件於美國人來說表面上看來是壞事,其實,不管於世界於當事者美國來說都是好事,「九一一」以後美國人對其它國家的侵略總是減少得多了。放著美好的人生不享受,你打我我揍你的不和諧不友好行徑遲早會遭到包括自己國內人民的指責和抗議。

別以為真理和正義的力量都在聯合國總部,人類光明與和諧的根源往往在世人沒熱情嚮往甚至是被冷落的地方。這一點,我們能從安南和潘基文對平和、友善、仁慈、安祥的企盼的目光里看出,能從他們對戰爭與恐怖行經憂心如焚的言談舉止中得到印證。

如果筆者說地球人的福祉之源在中國,於今天的現實來說,恐怕少有國家表示反對,因為現實已經證明此觀點的正確性。但此話如果在十年前說,不說美日俄,就連同宗同祖的台灣人也不會相信。這就是他們的短見與淺薄。如果筆者說地球人的福祉之源在中國的河南省豫東一帶,外國人不說,中國國內各省的人們聽了可能會不悅甚至是反感。其實,地球人的福祉之源在中國的河南省豫東一帶一點不假,因為河南省豫東兩千多年前已經為這個星球做出了奉獻,豫東為地球人奉獻了道文化之真源:周口市的鹿邑的老子故里、商丘市梁園區李庄鄉蒙牆寺的莊子故里和位於鄭州市區東面的列子故里圃田。

佛讓人和善,儒教人進取,道使人從容而清涼,人生的許多愜意與幸福最終由道化精神所衍生。政有政道、官有官道、商有商道、家有家道、書有書道、文有文道,連「盜」亦須有道。物從道則昌,背道則衰,天地因有道而陰陽調和,宇宙因有循道而萬物合和。老莊列之道盡在中國,中國之道盡在河南,河南之道盡在豫東……

◇齊聖凡

孔子問禮於老子。作為凡人的我們為啥不應當?

楚王使使厚禮請莊子就相之高位。為了子孫,為了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更為了我們的生命能少一些俗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翻翻《莊子》?

托爾斯泰百年前就讀《老子》。中國人為啥至今不知《老子》只認錢?總理恁忙還讀《莊子》,莊子後裔連自己祖宗是咋回事都糊塗一盆。叫人笑掉大牙。

很多人以為老子莊子太超聖,其實不是。

很多人以為《老子》《莊子》太高深,其實不是。

兩千餘年大師學者專家教授將老子莊子神聖化,這是歷史的悲哀。

《老子》《莊子》被皇帝顯宦捧得高在九百萬里高空,這應當是人間的遺憾。

老莊很平凡。比你我平凡。他們平凡到連平凡的你我都誤以為他們高在雲彩眼裡。

《老子》《莊子》真真實實千絲萬縷連著生活。趙錢孫李飲食男女只要會認字肯進取的哥們姐們面對「聖」書都可以實話實說。

老子騎青牛至函谷關(不知走了幾個月),他老先生為啥還帶一個牽牛的小孩?無外乎是要小孩做書童,幫他整書弄飯料理生計。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帶恁多弟子幹啥?餓肚子的時候不也是要弟子四處搜索吃的?這與今天的勤務員照顧首長沒區別。陶朱公、蓋茨做生意與莊子編草鞋賣在目的上沒啥不一樣。老莊(至少)在吃喝拉撒睡上和我們一樣需要柴米油鹽。所以,一定要把自己擺在自然自在自由自尊的位置上看老莊。將老莊神化無疑在客觀上起了抑制其發展的作用。

上帝處處有,就是你我他;老子莊子從未升天,他們一直在我們身邊。

《老子》《莊子》能「吃」能「喝」。我們是凡人就不需要精神食糧了嗎?

千萬別以為自己腦子一熱喝酒抽煙鬥地主遛狗壘長城了,自己就夠資格做俗人。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和行徑永遠對不住妻兒老小,當然更對不住深愛著我們的老莊和我們的祖國。

◇一富貧

做富人是千秋萬代古今中外的許多人都想要的,包括一些地位很低下的出苦力的三輪車夫也同樣夢想做富人。儘管許多行業里的人清知道自己成富人是白日做夢。窮鄉僻壤間用小石磨磨豆腐的瘦老頭每天賣出十幾斤豆腐,他明白自己干千年萬年也成不了富人,但他過年時貼的門對還是「財如旭日騰雲起,利似春潮帶雨來」。一個人的富或貧,很多情形之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不是誰想富就富想貧就貧的。日本天皇或英國皇室的子孫一出生就不是窮人,流浪街頭無家可歸的乞討者,既使生育了子女也絕不可能成為富人。尤其在中國,就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很多人富得流油的今天,人們怕自己淪為窮人的言行總是隨處可見。人們不了解一個最普通的概念:大河無水小河干。此言不虛.

整個國家民族的物質生活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不可能是貧的。

古來就說「國富民強」。中國人窮怕了,挨餓餓怕了,不管在哪裡,大家對窮人、窮朋友或曾經的「窮」哥們姐們總是恐避之而不及,既使是血脈一統的親人也莫能例外。莫說實質性內容,就是讓一些人看見那「窮」字或乞丐,很多人的臉色就有些暗淡了。向富向福向樂是人類普遍的天性和本能,遠貧遠丑遠苦乃生命的常態。無論何時何地,一個人向別人借錢借財總沒有獻愛心慷慨作奉獻來得氣宇軒昂。一個富人住在天邊也可以受到來自萬里之處的家鄉鄰人的探訪。《增廣賢文》以「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居深山有遠親」概括了這誰也改變不了的規律。

就人類文明而論,應當說,這些內容還上升不到文化精神層面,嚴格說,它是沒有徹底脫胎動物需求本能的殘餘表現。實事求是說,人類高層次文化精神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表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王祥卧冰」、「劈山救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捨己為人」等等。

真正意義上的可以上升到「境界」層面的事雖然少,它卻應當是全人類追求的共同目標,也是作為「人往高處走,鳥往亮處飛」積極向上精神的美好追求——你可以認為它是孔孟精神、蘇格拉底柏拉圖精神、老莊精神或其他人類先聖精神。筆者以為,可以作人類文化之泰山玉皇頂的應當是老莊精神,筆者漫而述之——

人類富貧分物質和精神的富貧兩種。作為完整或健全的人,兩者缺一不可。物質之富或精神之富兩者分屬於不同的個人是當今社會現象的顯著特點(抑或說,當今社會大多物質特富者的精神內涵相對貧乏,而一些精神特富者的物質生活卻相對貧乏)。

只是筆者在這裡敘述些於莊子精神來說是無所謂的貧富論。其實,筆者非常清楚,莊子反感這些東西,我們從他的《齊物論》里能強烈感受到一種相對論的齊一精神。富有與貧窮,一切都是相對而言,世上沒有絕對的富有,也沒有絕對的貧窮,況且,富有與貧窮任何時候都處於無有終止的運動變化之中。這一點,我們能從曹雪芹《紅樓夢》中「好了歌」的詞意中找到最好的註腳。

《道德經》云: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焉。天地間一切生物動物都是偉大的,而人又是惟一能發現並理解「道」之精神的族類。無論「道」或「貧富」這東西,歸根結蒂都是讓人獲取幸福的手段。如果這些東西的存在使人遠離或失去幸福,那麼,我們寧可捨棄它。

於高尚或尊貴的人生來說,任何物質層面的東西都是過眼煙雲。人生真正的幸福決然離不開必要的物質資料,但真正的幸福又的確不是由物質擁有量的多寡而定。今天你擁有一萬億美金,這美金只是你創造幸福生活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之一,但它不是你幸福生活的保證,如果不與真善美這些內容相融會,這些錢就有可能給人帶來挫折和痛苦。如果你今天兜里只有一美金,由於你做了許多善事美事,你就會擁有深厚幸福的基礎。

生命若白駒過隙。要把本來短暫而痛苦的人生化為悠然快樂,惟一的方法是淡化和消解關於俗世對富貧的偏面認識,是徹底消滅銅臭氣和俗氣。這不是俗叨,而是人類對自身抗擊靈魂災難的有效方法。生帶不來死帶不去,你的我的他的最終誰的也不是。人的一切都會隨自然生命的結束而灰飛煙滅。富者貧者強者弱者,人的一切必隨人的生命結束而化作沉寂。

◇何去何從

當今之世,一般人生存賺錢很難,從事筆墨藝事者生存賺錢更難。不過,這並非說所有的一般人都難,有些一般人的生存賺錢就輕鬆自如,如那些灰色職業。但這些職業往往不能持久,哪個國家或民族都會儘力對其進行絞殺和仰制。從事筆墨藝事者生存賺錢更難,其方式手段也必然是奇招多多花樣萬出。這年頭,你用乳頭畫達芬奇像,用腳趾蘸墨十年嘔心瀝血抄寫《紅樓夢》,以萬張美女裸照拼成「奧巴馬,我愛你」,要比恪守文德墨守循文則哼哧哼哧半輩子才寫一部小說的人要受歡迎得多。比如書法這東西,一個禿了頂又滿臉摺子表情充溢傲氣和驕情的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年書法家在台上表演,他無論如何也沒有青春美少女或俊俏少婦表演書法得到的掌聲喝彩多。比如,你寫一篇報道雷鋒式的英雄勞模先進事迹想讓人感動感動,總沒有寫一篇某名人發生在昨晚的風流韻事受到的關注多。教徒們可以為以馬內利為佛陀赴湯蹈火,但你不可以罵無信仰者不是人。蘇格拉底哲學思想至今光耀塵寰,但崇蘇格拉底者不應見了反對他觀點的人就橫眉冷對。就說當今中國龍的傳人們,在網上玩的就是心跳陶醉得一塌糊塗,刺激得死去活來的網民有上億,精明本山包裝和爆炒小瀋陽一夜之間使其紅得發紫,致使全國人民神魂顛倒幾乎振臂高呼小瀋陽萬壽無疆。無名義大利小姐自拍巨幅裸照百張在馬克思故居前賈美。可以說,當今之世,只要你決意想出名,弄些他人想都沒想的奇技淫巧在網上一搗鼓,傻乎乎暈不唧唧在網上尋找新鮮找刺激的哥們姐哥必被勾住,你QQ或博客的被點擊量必猛增無疑。可以斷言的是,無論誰整多少博客、網站宏揚孔孟文化、老莊文化或其他正統文化,其點擊量絕對比不上低俗網。

耐不得孤獨受不了靜篤者千萬別做學問,尤其別涉足道佛儒諸家。至於有關老子莊子的學問,九零八零後龍的傳人還要不要傳,那就隨他們去,其它國家的人,咱管不上,中國人對自己祖宗的國學國粹民族精神還應不應該繼承和光大,需要每個龍的傳人重新思考。

筆者言微人輕,不可能像國家領導人一樣發號施令安排指示全國人民都來重視國學、重視老莊精神,這需要國人吃著牛肉、三明治、享受著空調,捫心自問(筆者戲言:男人不思考此問題讓他下下輩兒孫皆愚;女人不思考此問題讓她下下輩子生了小孩沒有庇股眼)。

◇聖光耀世

馬恩列斯在世界現代史上曾紅極一時,在有些國家甚至紅得發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思想的光芒則愈來愈淡,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亦愈來愈弱。孔子雖然是兩千五百多年以前的人物,他活著的時候也沒有馬恩列斯活著的時候順意幸福得多,抑或說,當年的孔子所遭受的磨難、困頓、挫折與尷尬遠比馬恩列斯經歷的要多得多。縱然如此,孔子思想對後世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卻遠勝過這四個外國人。況且,即使一千年之後(如果這個星球還正常存在的話),孔子的思想還會繼續流傳。而可以預見的是,真的過了千年,莫要說思想,就連那四個人的名字,很難說後世人還能夠記得。

孔子不是神不是仙,但他是聖人,他被世人封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古今中外的各色聖哲大師若群星燦爛各顯其明,但能像孔子這樣最廣泛久遠影響後人澤被後世的人物著實屈指可數。古今中外的聖哲中,被後人建廟宇瞻仰、學習、膜拜最多的莫過於孔廟。包括一些活著的時候不可一世的國家的頭頭,死去以後就沒有人自覺自愿要給他們建廟宇。但孔子就不一樣,給他建的廟宇遍及五大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孔子的聰明和偉大還在於,本來他自己的仁德思想治國方略已經相當高深,但孔老先生知道在與他同世的人當中還有比他更偉大更雄強的聖者,記述這件事的一部很重要的書是司馬遷的《史記》。

孔子生於魯國之曲阜(他六世之前的先祖為宋國人),雖然他是名揚魯及其周邊諸國的大師級思想家、教育家,但他非常清楚,天下還有可以供他膜拜、學習和效法的人——這就是地處楚之北部的苦縣、天下道文化的開山鼻祖老子。

孔子虔誠之至,他老老實實畢恭畢敬到苦縣曲仁里問道於老子。至今,周口市鹿邑縣(古苦縣)還有石雕像「問道(禮)台」。孔子仰望崇拜老子,他不僅拜其為師,還把老子擺在高於自己許多倍的「龍」的位置上(孔子不過是「鳳」)。

戰國中後期,楚梁魏魯鄭等諸候國都知道宋國北部蒙縣有位繼承光大老子之道學說的聖哲莊子(魯國鄒縣的孟軻與之同時),他在道文化的造詣和成果上幾與老子齊肩,在道的有些內容上已經超越了老子。

莊子最為率真,在他的著作《莊子》中,特別直白淋漓痛快(甚至有些尖刻)地表達了他對孔子的不屑一顧。在《莊子》里,作者不僅沒有給孔聖人起碼的面子和尊嚴,連一些身處下九流位置的草民也可以對大名鼎鼎的孔子不恭,此乃整部《莊子》的主旨。這是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之國與國聖與聖之間理論上相互攻伐的普遍現象,我們存而不論。

想起了孫中山的十六個字:「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把這種思想用在當今世界上也恰到好處。不管是孔孟老莊哪一聖,他們一個共同的願望或特點是強調慈善和諧,反對國與國之間的相互抵制相互攻伐。他們的思想是永恆的,他們表達和代表了古今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諧、和善、和平。

當今的美國所以各業低迷風光不再,蓋緣於他們從不遵道、橫行霸道之惡行。誰漠視道、背棄道,最終都會遭遇自然天道的懲治。有道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講「德不孤,必有鄰」,都是講正義和真理的力量終將戰勝一切。於這一點,老子講的更經典,他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pin雌柔)」,堅定的認為「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如果一、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部分戰爭犯子知道並採納莊子「全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終」思想,我們的地球就不會被毀壞成那種樣子。應當說,近六十年以來中國的立國原則和固國之本全是基於這種思想,用這種思想一次次挫敗了意識上對立國家的戰爭企圖。有識之士都非常明白,整個世界將逐漸走向由不和諧趨為和諧、由不平靜趨為平靜的良性面貌。

◇歸根老莊

傻瓜都看出來了,自從九一一事件給美國人當頭重棒之後,應當說,這是美國自建國數百年來遭遇的最為慘重丟人的悲哀之事。筆者是普通人,連筆者這樣的普通地球公民都無法不說實話:這當是美國人應有的下場。

百餘年來美國人一直在世界上想當其它國家和民族的老爺,一直想讓包括中蘇在內的國家跪著對它說話,一直有意識有計劃有組織地挑撥著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一直挑起著許多國家的民族矛盾,一直將戰火在本國國土之外的其他民族燃燒。多少年來,美國自認為是絕對的「老子天下老大」,誰不聽它的它就給誰個顏色看,誰敢給它作對它就讓誰吃不了兜著走。美國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只有中蘇兩國敢說「不」。怯於前蘇聯的科技軍事力量而不得不處於狗咬狼地位,中國人對美說「不」,主要是從道義上施威。而美國不信中國的「邪」,每每對中國吹鬍子瞪眼作要對中國作重拳出擊貌。但美國卻不了解中國民族文化的厲害,更不了解中國人傳統的精神力量可以摧毀任何有違真理和正義的言行。在這同時,中國人眼睜睜傷心地看著其它弱小國家在美國淫威和鐵蹄的踐踏下淪為美國的刀下鬼。打了許多年的海灣戰爭最終以小小伊拉克總統被活捉、囚禁並最終被砍頭作了結。

這中間,美國人攪盡腦汁、挖空心思、使盡伎倆、算盡機關,要從各個方面征服並最終戰勝中國。為了所謂的「保險」「勝出」,他們甚至不惜物力、財力、智力對中國施以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精神摧毀計劃——它們以「浮躁」、「實用」等快餐式文化為武器,以物質享受和性泛濫為誘餌,以所謂的現代科技電玩為手段,以徹底消解中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為目地的一系列半秘密行動,對幾代人身上的中國文化元素施以無聲的炮火——果不其然,中國人後代的文化精神傳承在美國的攻勢下幾乎全軍覆沒。這一點,大家看一眼九零後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就明白了。

讓人不解的是,小青年被美國人忽悠住了也可以理解,問題是許多六零後五零後,甚至是出生在解放前的人們也被美國人的攻勢給嚇住了。如不少中國人竟迷迷糊糊地以為中國的文化精神完蛋了,中國人的毛筆字和京劇完蛋了,甚至,有些腦子進了水的人竟說連中國國畫也不要國畫顏料而可以以電腦筆替代了——嗚呼哀哉!果真如此,真他媽的就實現了美國人徹底整毀中國人的罪惡企圖,泱泱七千年文明古國就可以在美國人的竊喜里國將不國了。

也許連一些中國人也不明白,中國人真正偉大而雄強的可以在世上(暗)舉拇指的東西還是美國懼怕的並妄想千方百計扼殺掉的中國國學精粹和民族文化的深厚積澱。

中國有句古語,叫實踐出真知,而美國人不信;中國人說多行不義必自斃,美國人剛愎自用,自施自威、自行自暴;中國人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美國人依著自己的心性只管揍哪個挒這個,無視和善與正義;中國人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孔子的話說是德不孤必有鄰,美國人只管恨人打人雷人轟炸人而不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美國人樂於當世界憲兵,他們要把全世界各民族的人都用槍炮軍艦飛機看管起來,哪地方「起火」就壓哪地方,哪地方「冒煙」就挒哪地方。結果是,美國人徹底管不完世界恁多國家,地球上各地方總是這地方起火那地方冒煙,美國人像一隻傻乎乎悍乎乎的狗東一頭西一頭地亂躥。美國根本不懂孔子的「和為貴」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不懂孔明「不動而屈人之兵」,不懂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更不理解莊子「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其結果,美國人自己給自己抱了個大惡果,叫「九一一」。

其實,筆者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預感到美國人遲早會有壞的報應,中國這條巨龍遲早橫空出世讓世界刮目相看,美國人打那個打這個最終要把自己打毀——儘管這一天遲遲沒有到來,但筆者絕對相信會有這一天。

「老子天下第一」這話不是亂說的。中國出了老子是世界的福祉,中國出了莊子是世界的救星。儘管時至今日很多鑽在錢眼裡出不來的國人不知老莊只認錢。

地球上只有一個中國,只有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出了道之開山鼻祖老子莊子。不行道者必自斃——這是天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正確理論,不信此理者遲早會有報應。

◇淺說道、儒、佛

道,是無言的。是無為法。而一切說理,都是言說的有為法。有為法即是大道立體的片面表達。儒理、道門、佛法,其以文字形式出現的,只是有為法的片面言說,它們是從不同的觀察角度,來表達大道之一點、一線、一面。

故佛陀說:「佛法即非佛法」。佛說自己講法四十九年,實未講一法。意思是指一切有為的言說,都不能等同於大道本身。如維根特斯坦所言:語言只是一架梯子,登上屋頂後即當捨棄。道家亦云:言者非道,得意忘言,得兔忘蹄。

一切有為的言說,皆因其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背景而有差別。即佛所言:一切聖賢,因無為法而有差別。不同的宗教或學說,其教理、講義都是不同的。使用的概念、解析的方向都有差別。但雖然是相互差異而言說的,而其所欲表達的真理本體卻是共同而唯一的。以各自言說的點、線、面,構成了大道的全體。

所以,道、儒、佛,從根本上不是相互對立的。世間一切理念言說,都不應相互對立、排斥,一切對立面,都應統一於真理的唯一本體之中。正如莊子的齊物論,萬物與我共生而合一。這也如同交響樂團的合唱。

佛陀就並不排斥其它宗教或世間一切聖賢。甚至他亦徹底否定一切佛法文字。佛教的終極目的是教人回歸自己的本心。從本體自性去體悟宇宙生命的實相,這個生命真相只有一個。一切宗教或倫理,最終的意義都是要回歸到人的自性中去覺悟宇宙人生,從這個層面而言,一切有為法,皆只是無為法的一本而散萬殊,猶如一顆大樹,生出千枝萬葉、百花十果。而從千萬端枝葉末節去返本還原,所回歸的真理本體只有一個。

所以,一切理論言說,都是大道之樹的根、桿、枝、葉、花、果的不同之一端。它們在表相上必然是不同的,而從本質上卻合於真理的統體結構之中。

道,主要是從內在精神與環境命運的相互體證、同步升華去言說的。強調的是生命精神與客觀物境的和諧融合與自由越越。是個人、社會、自然、宇宙的大統一與大超越。

儒,主要是從人與社會的倫理秩序上去言說的。強調的是社會結構的平衡與秩序。

佛,主要是從人自身心靈內部的和諧、自由上去言說的。以斷滅一切文化觀念的片面、局限、偏執而達到心靈的自如、自在、自由,超越一切舊文化觀念的局限而達到無限宇宙的生命統一與和諧自由。強調的是心靈自由的解脫。

所以,儒家達成外部社會秩序。佛家達成內部心靈自由。道家達成個人與社會、心性與命運的自然統一。

秩序是善。自由是美。自然是真。道、儒、佛,是真、善、美的三位一體。以真理構建秩序,以秩序達成自由。而真理的覺識,又以自由本然的心靈回歸為前提。心美,才理真,理真,才至善。

所以,在大道的生命之樹上,佛道是根桿,儒術是枝葉。三位而一體。

從實際修鍊之法而言,佛家是修心而轉境,或曰:修上而帶下。道家是心身、性命雙修,同步升華,而主要是以「修下而帶上」的方式,從身境體悟中去轉化氣性。

儒家立足於現實社會。而佛道則側重對舊文化理念、社會結構之固執局限的超越。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必須結合統一。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而若片面強調儒、佛、道乃至任何一種理念,以門戶之見去相互傾扎,都將是不正確的做法。

一切宗教或言說,都有其相對的局限性、片面性。佛法說:萬法常離相,不取亦不舍。在量子物理中,光即不是波,亦不是粒,即是波,又是粒。波粒二相原理,都只是實用而非究竟,「萬法常離相」。故,「不取亦不舍」。又如宇宙本體,非心非物,即心即物,心物合一,「色不異空」。

故一切宗教,皆有其滅度之時。因為「佛法即非佛法」。真理的實相,會隨著人類的文明覺悟升華而有終究的說法。在圓滿覺悟真理的終極之處,萬法皆歸一宗。但從不圓滿到終極圓滿的過程中,科學所不能體認的精神黑暗鄰域,都將會有一種心靈直覺的生命信仰。無論是以何種宗教童話的形式去表現,它們都是回歸真理過程中指向宇宙生命本質的一根手指。這根手指,只是無數觀察角度中的一個有限方位,所以,它只指向了真理本體的一點、一線、一面。同時,這根手指,並不是真理本身,正如童話將道德的真義包涵在故事的虛構之中……。可宗教的童話宣講者,不會對學習人類文明的孩子說:我跟你說的全是騙你的假話啊。

我們都是走向未來文明的孩子。真理的「上帝」依然會不斷派來真理的使者。那些先知、哲學家,在他們的心靈直覺中,將未來的真理臨摹成宗教童話的劇本,或者哲道理論的藍圖,在這些虛構的模型中,我們會隱約看見真理顯隱其中……。

孔孟、老莊、佛陀,他們皆是真理的使者。只「因無為法而有差別」,以其有為的言說,悟入真理的大道,那無言之中有大美。

◇說莊子出生地 

(一)

古來介紹解讀莊子的人很多,因他思想精神的偉大與超聖,只就他的出生地問題就成了一個誰也說不清的難題,你手頭的有關莊子的書越多,其出生地問題也就越顯得繁雜與矛盾,眾多探究者之間所持觀點的相悖或矛盾引發過不知多少次思想上的戰爭,公說公理婆說婆理都是小事,很多情況下還搞得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刀光棍影劍拔弩張。這不僅是一個長久性的話題,還是一個永遠難於解決的問題。

我常常有一種竊喜與輕鬆,在莊子出生地問題上絕不可能與任何人發生矛盾,這當然是因著我的太過平凡,哪一個莊子研究的專門家也不會傻著臉與如我之類(莊子問題)的小兒科者過來對仗,這正像一個皇帝不會與草民對仗是一樣。

去年購得一本叫雨然的人寫的《莊子》,(不知道作者在莊子研究問題上的成果有多大影響有多大)書的最後搞了一張比較簡單的莊子年表(此類年表很少見),上面記載:

公元前312年這年,莊子(58歲)妻死,好友(同學、論敵)惠施前往弔孝,莊子於靈前鼓盆而歌,惠施不解。

這裡面有一個於我來說是值得欣慰的事:惠施那麼厲害的人物到了那個年歲竟不理解莊子的鼓盆而歌。我太高興了,脊梁骨暗暗有些挺了——自己比那時候的惠施還小好幾歲,已經理解了莊子鼓盆而歌的奧妙,這難道不是自己作為一個常人值得慶幸的事嗎?何況,就上面提到的莊子出生地問題,自己還有話要說。

(二)

莊子故里究竟在哪裡?這是自莊子去世至今的兩千多年裡一直爭論不休的老問題,儘管此問題於偉大的莊子文化來說毫無意義。

自漢代司馬遷寫了史記之後,(凡是研究莊子文化的)學者們大都依著他的觀點,他是大家公認的史學權威,他說莊子是宋之蒙人,大家也就承認了,因為,歷來在莊子文化研究方面可供專家學者作為實際參考資料的文獻少得可憐,野史更不足為憑,所以,莊子故里問題好像讓司馬遷給解決了。

從有關歷史地理一些老的書籍來看,司馬遷界定的莊子故里的大致方位是正確的,莊子就是宋之蒙人。可是,老先生咋也想不到他的界定會給後世帶來那麼多歷史紛爭,根本意想不到這個宋之蒙會使他千年之後的莊子故里一下子出現了許多處。因為,那時的宋國疆域面積雖然不大,宋前後帶「蒙」字的地方不是一個,宋國及其鄰國有幾個蒙地,大家都各自分別自認為自己所在的宋之蒙是正宗的宋之蒙,庄老先生也就有了許多個老家。到現在為止,大家看到的稱莊子故里的地方有:今河南商丘睢陽古城(古宋國國都)東北三十八里的蒙牆寺(屬商丘市梁園區李庄鄉);河南省商丘市西北的民權縣;安徽蒙城縣;山東冠縣;山東東明縣;山東曹縣。尤其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後,這六個故里中最沒競爭力最顯弱勢窮酸和暗淡的就要數商丘的蒙牆寺了,其它地方的莊子故里都策劃搗鼓了豪華氣派的國際莊子文化節,每一次舉辦文化節都聚集許多高官大亨寶馬香車人海如潮熱鬧非凡,使那些地方的莊子故里人揚眉吐氣腰桿硬硬的說話剛剛的。良心說,這時候只有作為六個莊子故里之一的蒙牆寺人最像莊子的真故里,到現在蒙牆寺莊上的許多庄氏後裔(現在的嚴氏族群)農民基本上還住在窮鄉陋巷。

(三)

三十年多前,莊子在國民里還是默然孤寂的人(有關他的事情他的學說只有在範圍和影響很小的學界才能看到),而這些年就大不一樣了,連最普通的農民也叨叨擁護起莊子來(更不待說其他人了)。

就政治思想社會開明文明程度而言(尤其於頑思如我者),現在這個世道真得過、真得法,你可以(在法律道德許可範圍之內)自由自在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了,道出某種思想不必再思前想後如履薄冰甚至膽顫心驚了,只要你認為自己的觀點可以面世,能立得住腳,你盡可吐露自己的心聲,再不會有人找你的麻煩。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說說莊子就更保險更牢穩,盡讓你大大咧咧無法無天誰也怎麼不了你,因為你不過是說說這個於現實社會來說不太重要的莊子而已。所以,當代中原及其周邊地區凡與莊子有關(確切說是好些稱為莊子故里)的地方的人們,就可以各各高挺著自己的腰桿大呼小叫競稱自己所在的莊子故里是真故里了。面對這種情況,許多年我的心都是蕭然平靜的。我有一種直覺,並且相信這種直覺的準確性,那就是,果若庄老先生真的在天有靈,當他看到自己有那麼多亂糟糟的真假故里、那麼多人爭先恐後絞盡腦汁花樣百出爭做自己的真故里人時,他老先生肯定哭笑不得,給精明工於算計的現代人做鬼臉都找不到地方。

司馬遷說莊子故里乃宋之蒙。這下子可就把莊子的真故里給蒙住了,蒙得大家暈乎了兩千多年,至今也沒個眉眼。

山東東明縣人說他們那兒是莊子真故里,山東冠縣人說他們那兒不是莊子假故里,山東曹縣人說其它地方都不是莊子出生地,惟他們那兒是。河南民權人不會咽下這口氣,拍拍胸脯跺跺腳,高高舉起莊子真故里的特大旗幟對地球人震耳欲聾大叫千聲:莊子真故里真在民權!不信嗎?各國人民都來看!安徽蒙城縣人不僅為莊子故里的事動了許多腦筋,還花了不少錢,可是,由於歷史事實之故,蒙城人經常被人批,說他們(在莊子故里問題上)就仗著一個錯誤的蘇東坡!莊子故里在蒙城?把人的大牙給笑掉了!據筆者所知,莊子故里還有一個地方,就是河南商丘市梁園區李庄鄉的蒙牆寺。實話實說,李庄鄉的蒙牆寺應當是庄老先生現在這六處故里中最破落寒酸的一處了,雖然一代代一茬茬的蒙牆寺人都知道自己是莊子故里人(不少人承認自己是莊子後裔),很多地方有頭面的人也幫了不少的忙,但是,蒙牆寺至今仍是所有莊子故里中最默默無聞悄無聲息沒有任何動作的一個。筆者去蒙牆寺好多次,那個落後(相對於其它故里)樣就別提了(當然要比莊子打草鞋時的處所好得多)。

◇蒙牆寺,一輪即出的太陽

幾個朋友聽說我在寫有關莊子的文章,他們都破我的勁,說我又犯神經了,現實中或歷史上賴好選一個人物寫寫也比寫莊子掙錢。我沒法說我為有這樣水平的朋友感到丟份,作為莊子故里的人,我的確為千千萬萬個莊子故里人不知道莊子這一位國際級人文大師而深感痛心。尤其近些年,莊子這位與老子並稱中國道家思想鼻祖的宗師,其境界和精神受到了全球的普遍青眯,包括釋迦牟尼和耶酥、孔子,更莫說莎士比亞、馬克思和孫中山,沒有任何人能像莊子和老子這樣受到一代又一代人們的頂禮膜拜。據資料顯示,二零零六年,《老子》《莊子》在整個歐州的發行量已經超過了《聖經》的發行量,可見老莊思想在國外受到何等程度的重視。當第一次聽到莊子他老人家有如此高的國際威望,真高興得一夜沒合眼。

可是,讓我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很多商丘人不知道莊子是何許人,即使有少數知道莊子其人其事的,也沒給他老人家美言,不是說他的思想大而無用,就是說他清靜無為沒啥可取。據筆者幾十年來所了解到的,就我們莊子故里(商丘)人而言,真正讀過《莊子》讀懂《莊子》的人實在是少得可憐。而對這樣的社會現實,我經常想:商丘人真這樣嫌貧愛富?說起李嘉誠和比爾.蓋茨這兩個富得流油的人大家沒有人不知道,而提到莊子這個窮得叮響、經常被餓得脖子伸多長的怪誕老頭,很多商丘人不知道咋回事。也許是許多商丘人挨餓挨怕了,一遇見窮人就盡量躲得遠遠的,一與窮人打交道就有一種怕被對方的「窮」氣熏倒的恐懼感——莊子雖然過去兩千多年,他身上的「窮氣」雖然不能把當今的富人沾窮。但是,絕大多數的莊子故里人還是不願知道「窮」得靠打草鞋掙幾個小錢維持生活的莊子。潘安和西施只憑一副好皮囊就輕鬆搏得一代又一代飲食男女的喜愛,縱然他們充其量只能給喜歡他們的人帶來想像中的美好異性的滋味。商丘人像全國各省各市的人一樣腰包鼓起來了,可是,他們有了錢之後,如何去尋找幸福和愉悅的途徑卻始終茫然一片。很多人不是打麻將就是遛狗、不是亂抽煙就是猛喝酒,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的追求。絕大多數大小行政官員和企事業單位的上班族沒有書房,甚至連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文科方面的書也沒有,更別說什麼《莊子》《老子》了。縱然是人各有各的愛好,但不能不承認,我們國民中遛狗、打麻將的人太多了畢竟不是太體面的事——國民中只靠美食、煙酒和性來搏取幸福的人太多了,當然不是一個健康社會所應有的特徵。很多所謂的現代人在生活條件、方式、內容上當然比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先進了不知道多少,但是,由於數十年來中國人的文化失缺現象太嚴重,當代中國人在西方現代文明和拜金主義濁浪惡潮的衝擊下幾乎是全軍覆沒,有些人英語很好而拙於漢語,用俄語會寫作文而用漢語不會寫,汽車技術挺好而從來與書無緣,互聯網上聊天交朋友很上癮而從來不知道中國優秀古典文化為何物,電腦玩得爛熟而不會用鋼筆寫漢字,罵孩子不努力學習的父母們幾十年也沒買過一本書讀讀。

筆者戲言,如果哪一天河南省省長省委書記腦子一熱專為莊子故里所在地的商丘市下發一個紅頭文件,命令所有上班的大小官員和工作人員必須在兩周之內通背《莊子.逍遙遊》或《莊子.大宗師》,規定時間之內不達標者降職一級或扣除當月工資的百分之多少。天方夜譚式的事情如果真的實行了,可以斷言,它的社會效益比這幾個月商丘市工作人員工作日午間禁酒之事的社會效益可能要大得多。

當年大仲馬的上衣、黑格爾的鞋子、伏羲使用過的筷子、莊子鼓盆而歌用過的瓦盆,誰也不會去想今天這些東西的所在,更不要說形同草芥的張賢亮的小說或趙本山的帽子了。斗轉星移、萬古千秋,真正可以與江河同在、與日月齊輝的是莊子及其《莊子》。但我相信,蒙牆寺作為莊子的出生地,遲早會作為國家重點旅遊景區而名揚天下,蒙牆寺村、李庄鄉乃至梁園區都一定會因莊子的盛名而大受其益。

我想,當年魯迅「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這句話沒說錯,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開國帝王和文化巨匠,都受道家思想影響。我們讀陶潛的《飲酒》、蘇軾的兩賦或曹雪芹的《紅樓夢》,處處感受到濃郁的道家情味。而莊子,正是中國道學開山鼻祖之一,莊子的出生地蒙牆寺就在我們商丘市。

縱然如今的蒙牆寺還是窮家破院式的落後農村,縱然現在的莊子後人閆氏族群還在「鋤禾日當午」和「日入而息」,但我相信,蒙牆寺像一輪即出的太陽,很快,它就會躍出地平線,它將匯同《莊子》思想的光輝普照這個世界!

◇我的蒙牆寺

在《魯訊全集》里發現魯迅寫的阿長與山海經,就想:怪不得魯迅成為一代文豪,人家在剛董事的時候就有人給他買小人書了,連在家裡做保姆的沒文化的長媽媽也給他買了一套《山海經》(帶插圖的)送給他。回想自己,直到十三歲才讀小學一年級,二十歲才讀《莊子》,五十多歲的人竟還是兩手空空啥成果也沒有。說真心話,真羨慕魯迅,當然沒法埋怨我世世代代家徒四壁一無所有四方行乞的祖輩。眼裡噙著淚在想:如果我的童年少年時代有人給我買了《莊子》《老子》《黃帝內經》《山海經》等名著,相信自己也不會像今天這樣無智無識無有成就。

可能是冥冥之中上蒼的安排,這「一」「靜」都是老子《道德經》里的極為重要的概念。自己給自己起名字的時候還沒有讀過《道德經》,只是只鱗片爪蜻蜓點水似地知道些《莊子》。三十二三歲的時候開始知道老子和他的《道德經》,很快知道莊子和老子是被國人數千年尊為道學大師或鼻祖的偉大的聖者。

因天生不聰明,加上自己五柳先生式的讀書方法,從二十歲喜歡《莊子》,至今對《莊子》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更不要說在《莊子》上有什麼大的成績了。但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最早讀到的那本《莊子》序言部分(編著者的名字及那書早已丟失)說得很清楚,莊子故里就在我出生地方的偏西北十幾里,是古代宋國之蒙縣,村名是蒙牆寺。

最近熱上了王新民著的《莊子傳》(1995年7月第1次印刷。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讀莊子的傳記使我了解很多未知的有關莊子的故事,也使我本就濃重的莊子情緒更加濃重、本就親近的莊子而更為親近了。莊子雖然生活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是生活在他之後的二十一世紀的人們,而作為生活在大中原上黃河岸邊豫東人的風俗民情,卻未發生改變。筆者不僅出生在古蒙縣一帶的農村,而且在那裡生活了二十多年,非常了解那裡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如弔喪哭喪和巫者為人算卦預測等。兩千多年蒙牆寺蹲在靈棚里守喪的女人們與今日守喪的女人們哭的規矩一模一樣;裝哭的裝哭、該談笑的談笑一模一樣,前去弔喪的男性親友在大總(問事人)的指揮下先上香後躬著腰捂著難哭掉淚的臉往屋裡跑一模一樣。自古以來大中原就是中華民族各種重要文化的發祥地,以《易》文化為依據的算命看相為謀生手段的中原人跑得各省市都有。從《莊子》和《莊子傳》里發現,兩千多年前宋國蒙縣和孟諸澤一帶的相面者的高超技藝比今日我們所能了解到的全國相面者的水平還厲害。此類事實證明太史公《史記》里的「莊子者,蒙人也」之「蒙」定是宋國蒙縣之「蒙」。

莊子乃宋之蒙縣蒙牆寺人,這是任何人無論用任何手段也改變不了的歷史事實。縱然太史公在莊子故里所在地問題上為後人爭庄提供了可以鑽空子的方便,而我相信,莊子這位表面上以瘦、怪、窮為特徵的國際道哲人文大師真正的故里必然會得到正本清源。

雖然歷史年代久遠,而追求莊子故里的人仍代不乏人。所以,各種各樣的史書、資料上記載莊子故里的內容非常多,儘管各種史料在記載莊子故里時各自所用的文字有差別,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認為莊子真正的故里就是戰國時期的宋國蒙縣之「蒙」。

《史記·殷本紀》曰:「宋州北四十里大蒙城」,太史公說宋州之北四十里的地方有「大蒙城」,這裡的「宋州」當然是宋國之「宋」,「大蒙城」是蒙牆(城)寺之「蒙」。

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蒙縣治所稱蒙城,也稱大蒙城。魯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宋南宮長萬殺閔公於蒙澤;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苟希奉豫章王瑞為皇太子,自倉垣徒屯蒙城置行台,尋為石勒所虜;永安初(公元304年)梁將陳慶之送北海王顥此還,自鑠城進大蒙城,遂至梁國,均籍此。戰國時楚國莊周即蒙縣人。正周為這裡出過歷史名人,而且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所以在翻閱古代史時經常會看到這一古地名。

《讀史方輿紀要》還稱:「蒙城在府東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

《太平寰宇記》卷第十二稱:「大蒙城在縣北四十一里。」

清代段長基《歷代疆城表》上說:「今歸德府東北40里即莊周故里。」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蒙即今「商丘縣北四十一里。

《歸德府志.古迹略》稱:「城北四十里有大蒙城。」

莊子故里蒙牆寺莊子後人閆(從「庄」姓至「嚴」姓再至「閆」姓的庄姓族群之歷史悲劇當是中國封建宗法人治社會中慘不忍睹的普遍現象。有興趣者可在百度上搜索「蔣友勝蒙牆寺」即可得此「庄閆一家」資料)召民在1995年9月19日的《商丘日報》第十七版《莊子故里新解》里說:「蒙牆寺一帶以前叫大蒙城,蒙牆寺叫蒙城寺,隋唐時程咬金、泰瓊等在寺院牆上曬灰甲後改為蒙牆寺。在明朝成化年間稱蒙牆彌陀寺。清代後一直稱蒙牆寺。

1994年8月16日,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振江到蒙牆寺,考察後說,出土碑文和現存瓦礫碎片表明,蒙牆寺在以前有過規模宏大的建築。

張慶華、陳松林二位先生在前些年商丘縣縣誌編篡委員會總編室辦的《古宋春秋(第三期)》上說:「對於蒙城故城,經過考古研究和實地考察,我們認為今商丘縣北18公里蒙牆寺無疑」,古歸德府志上記載的資料最為可靠。「按府志記載的方位距離」,蒙縣故城「應在蒙牆寺附近」。

「蒙牆寺群眾於1958年打井時曾挖掘出鼎、陶盆、陶罐等文物,經商丘縣文化館鑒定系漢代陪藏品,這是重要物證。」

「該村(蒙牆寺)群眾至今仍把村名俗稱蒙城寺,其中的『蒙城』正是我們要找的蒙縣故城。」

其次,「以理推斷,今名中的『蒙』字,應為蒙縣在地名上留下的痕迹,『牆』則指古城廓,是地名的進一步演變,『寺』是後來建了寺院,加在原名之後形成了今名。今存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建蒙牆彌陀碑記》和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改建三大士閣碑記》兩通,上載『寺』始建於金大定中(約1175年),至今遺址尚存」。

關於蒙澤,《水經注》說得很具體:「反水出陰溝於浚儀縣(今開封西北)北,又東至梁郡蒙縣為獲水,餘波南入睢陽城中」,「獲反水出水於梁郡蒙縣北」,「獲水又東逕長樂固北已氏縣(今山東曹縣東南)南,東南流逕於蒙澤」。《水經注》說:「《西征記》載,(蒙)城在反水南十五六里,即莊周之本邑」,「獲水又東逕虞城縣故城北,古虞國也。」這就更明確地表明,漢代蒙縣位於古卞水南十五六里,虞城古城西北「。

李教授在他的文章里引用《春秋·隱公十年》的話說:「秋,宋人、衛人入鄭,宋人、蔡人、衛人伐戴(《公筆傳》、《穀梁傳》『戴』作『載』。筆者。)」;用《春秋左傳注》的話說:今河南省民權縣東西稍北四十五里,離宋都六十餘里,當即古載之地。可以看出,春秋時載與宋是兩個並玄的諸侯國。春秋之戴即秦,西漢之即東漢考城,與宋之蒙田比鄰,但不是一個概念。旦考城在反水之北,而蒙在反水之南,這個問題,只要看一下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歷史地理學權威譚其驤等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就清楚了,互不混淆,十分醒目。

說起來,筆者是很不樂意(也不擅長)在歷史事實的考究上費神的人,但眼睜睜看到歷史和現實中的某些人硬是不顧真正的史實而隨意給莊子他老先生亂安家,尤其看到今日莊子故里蒙牆寺的莊子後人們因歷史在庄姓問題上的顛三倒四而無法姓庄的無奈,筆者無法抑制內心的激動,不能不為莊子及其後人們講些符合史實的話,雖然我知道自己無名無位人微言輕。

◇蒙牆寺的追念

(一)

有人說我像莊子,有人說我像陶潛,有人說我像蘇東坡,有人說我像鄭板橋,也有說我像魯迅。說就說唄,說我像誰就誰,既使有人主我像小狗豬小驢小兔也好,果真像這些動物,也就有了福祉了,省得再面對作為人的許多不適了。十九歲那年第一次看到《莊子》一書,知道我所在的村莊附近曾出了個了不起的大人物叫莊子。儘管那書的譯釋者讓我忘得一乾二淨,但那本《莊子》卻留給了我極為深刻的印像。原因就一個,就是《莊子》一書作者莊子的出生地就在我的出生地附近,或者是說,我與莊子的出生地就是一個地方,而且根據我那時的地理估摸與方位推理,斷定莊子其人的出生絕對與我的出生地緊密相聯相近。二十二歲那年冬天,我又從老私塾教師(陳自成先生)那裡借得另一個版本的《莊子》書的前言與前幾年看到書籍有關對莊子的介紹一樣,都說莊子的出生地在商丘(縣)東北(三十六里)其實,直到我長到二十四歲的時候,商丘(縣城,又稱睢陽古城古宋國都)對我來說還是書上的事,雖離那兒才幾十里,但我卻沒有到那兒去過。儘管我家裡上祖是赤貧,我本人長得很不起眼,但因知道莊子這個了不起的大人物的出生地就在我村莊附近。所以,從那時候起就有心理上的優越感,一種無法言說的狐假虎威似的自豪與幸福。莊子很窮,窮就窮唄,我這窮小子愛上莊子喜歡上莊子不是自己的幸運嗎?

(二)

無論是魯迅、胡遠、李澤厚、聞一多、馮友蘭、南懷瑾或傅佩榮,任何一位庄學文化大師,基本上都沒有展開敘述莊子故里或出生地問題。當然,這首先是因為此問題於主題莊子文化體系來說屬於支節問題,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這些大師們雖然在庄學文化研究上碩果累累,但他們個人的出生地均與莊子故里無緣。如果說還有一個原因,那麼這個原因可能是屬隱性的(大師們表面上可以否認這種觀點),為了避免(全國六處莊子故里)引起紛爭和矛盾,索性避而不談。

儘管筆者是平常人,談此問題也想談得透徹些(這本身與讀者信不信沒關係)。根由是:

1、筆者在國學知識和素養上太單薄,不可能像李澤厚、范曾、于丹或陸永品、劉冬穎那樣談真正意義上的莊子文化內容,只好做一些於自己來說是力所能及的小事,這小事當然是談莊子故里問題。

2、筆者的出生地具莊子故里(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李庄鄉蒙牆寺)七公里,十九歲讀《莊子》的時候從書的《莊周小傳》里看到的。所以,到二十六歲開始讀《老子》的時候腦子裡已經打下很深的烙印:好幾本有關莊子的書說莊子故里在商丘縣東北三十八里蒙牆寺。故而筆者談莊子故里問題總帶有一種於鄉賢莊子難棄難離的感情。

山東東明和曹縣是兩處各不相同的「莊子故里」,這倆地方有漆園有濮水寺。

安徽蒙城是莊子故里。證據有:一是:太史公《史記》里講的「蒙」被此地對上了號,他們使自己的「蒙城」與莊子聯繫上了,二是:他們那兒有「濠水」,莊子與惠施論辯的「濠梁之上」又對上了號。三是:北宋時期的蘇東坡到當時的蒙城拜祭莊子時曾為莊子祠堂寫了「莊子祠堂記」。說實在話,蘇東坡是一位感性極強感情真摯的偉大的文學家和詞人,只要是觸動他靈魂的事物,他都能寫出很好的文章或詩詞。但是,他在作文過程中並沒有考慮相關地名人名的真假問題(果若他行文時真心考慮照顧到枝節問題,也就不可能寫出那樣奇偉瑰麗的詩文)。當時就那麼腦子和感情一熱乎就寫出了《莊子祠堂記》。眾所周知,多情的蘇東坡不是曾經把《赤壁賦》的「赤壁」之地搞錯了嗎(儘管)有千千萬萬個崇蘇者把思古之幽情寄託於那個假赤壁之戰的遺址上)?這話聽起來像戲言,其實是實情。太史公著《史記》寫莊子的時候是不是到過他所說的「蒙」地,回答基本上是否定的。果若他真的為寫莊子到過「蒙」無論這個「蒙」屬地是啥名),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太史公是不會只寫那麼一個簡單的「蒙」的,也許根據他當時掌握的資料,他以為寫「蒙」地不會引出歧意,也許他推想,寫「蒙」地就行了,天下唯一個蒙牆寺屬於蒙縣,有誰會不了解此「蒙」為宋國之蒙牆寺呢?此非為戲言。雖然他是偉大的太史公也存在這種可能性。

河南民權是近些年搞莊子文化比較熱、叫得比較響的一個莊子故里。民權東北部故里有莊子衚衕、莊子墓等。而以史書論,至今尚未呈現史書上有莊子故里在民權的說法。現代社會一切都多元化,「假作真時真亦假」的事不知道出現多少億萬次。所以,「莊子故里」在哪裡一事上,各地的紛爭與矛盾就難於避免了。

在全國六個莊子故里中,最窮最落後的一個莊子故里就要數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李庄鄉蒙牆寺了。從這個村社的表相、氣質來看,此村(與其它幾個莊子故里相比)最具莊子故里特色(儘管此村莊的庄氏後那麼渴望此莊子能發展好旅遊經濟)。

以個人感覺感情和對莊子生活境遇及性格等的偏好而言,筆者的確不希望看到太商業化太浮澡太氣魄太豪華的莊子故里,更不忍看到莊子故里充滿太多的銅臭味。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對莊子有著太深感情的莊子的追隨者,不應當昧著良知說話——這不也是在秉承莊子「真」的精神與境界嗎?

◇莊子和《莊子》

(一)

關於莊子和他的著作《莊子》,兩者很難分開來講,也不應當分而述之。莊子是一部很厚很奇偉的書,他的著作《莊子》更是一部很厚很奇偉的書。莊子一生只寫了一部《莊子》,而且,此書三十三篇(內篇外篇雜篇)中只有內篇為莊子所著(此早為公論)。按字數論,《莊子》很不起眼;以思想精神論,《莊子》當數天下第一。

莊子名周,字子休,約生活在前369—前286年的戰國時代前期,古宋國東北部蒙縣蒙牆(城)寺(今河南商丘睢陽古城東北36里)人。曹商、惠施都是宋國人,莊子與他們曾經是小時候的同學。莊子曾經做過蒙這地方管理漆園的小官,與魏惠王、齊宣王同時。

當時,周朝已經名存實亡,天下大亂,諸侯國紛紛獨立,形成了秦、齊、楚、韓、趙、魏、燕七雄爭霸的局面,弱肉強食,兼并戰爭此起彼伏,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莊子同情人民疾苦,反對非正義的兼并掠奪戰爭,對黑暗社會極其不滿,不願與統治階級合作,辭官歸隱,過著清貧困苦的生活。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辭而不受,說:「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過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莊周的思想與個性,由此可見一斑。

《莊子》書中有關莊周不願做官,寧願過織賣草履為生及其窮困潦倒生活的寓言故事,可作為他生平許多感人事迹中絢爛的一章。

莊子是老子的後學,司馬遷說:「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也建立了自己新的學說,是道家的集大成者。

《莊子》,《史記》沒有記載篇數,《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經過秦朝焚書坑儒浩劫,逮至晉代郭象注《莊子》時,只編選三十三篇,即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流傳至今的三十三篇《莊子》(七萬餘字,號稱十萬言)就是郭注本,書中記載許多寓言故事。秦以後研究《莊子》者甚多,訓釋、音義和研究著作百餘部,可謂異彩紛呈蔚為大觀,久已成為專門學問。

(二)

莊子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在中國文學史、哲學史、美學史和思想史諸領域,都佔有重要地位。

莊子在哲學和美學方面很有建樹:

首先,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莊子所追求絕對自由的思想,在其代表作《逍遙遊》篇,即有充分的表現。莊子認為,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蜩與鷽鳩「決起而飛」,列子「御風而行」,都還是「有所待」,沒有達到真正的絕對自由。只有做到「無己」、「無功」、「無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無所待」,方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所謂「以游無窮」,即逍遙無為於絕對自由的境界。不難看出,莊子企圖超越客觀條件的制約,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

其次,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創立了「相對主義」的學說。莊子認為,一切都是相對的。他說:「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於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等。莊子創立這一「相對主義」學說,含有豐富的辯證思想,給人們觀察自然和社會的許多現象提供了理論根據。事實證明,歷史上和當今世界許多自然和社會問題,正是按照莊子的此種「相對主義」學說在演變著。不過,莊子否定認識真理的可能性,自然不切實際。

第三,莊子提出齊生死、等萬物的妙論。莊子認為,世界上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諸如生與死、貴與賤、榮與辱、成與毀、大與小、然與不然、可與不可,等等,皆無差別。所謂「萬物一府,生死同狀」,也是此意。事實上,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差別而不相同的。莊子的此種觀點,從表面上看是奇談怪論,但骨子裡卻表現了他超脫曠達的思想。

第四,莊子提出要「法天貴真」、「復歸於朴」,以「自然為宗」。莊子說「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意思是說:遵守自然法則,珍視純真本性,不受世俗的人為約束。他所謂「復歸於朴」,意謂返歸於原始的純樸狀態。莊子的這種以「自然為宗」的思想,雖不能認為就是「崇尚自然」的美學思想,但它對後世「崇尚自然」的美學思想的形成,卻具有直接的影響。莊子以「自然為宗」的思想,其中蘊含有三層意思:一是含有恬淡無為,安時處順的思想;二是含有反對約束、恢復純真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三是含有嚮往「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和「混茫」世界的思想。這在《莊子》書中《駢拇》、《天地》、《天道》、《繕性》、《秋水》、《山木》、《漁父》等篇,皆有明顯的表現。

第五,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科學不夠發達,有許多人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信命和天命的。墨家的墨翟亦不相信「命運」,卻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因此,他主張「尊天」、「明鬼」。莊子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莊子》書中所講到的「天」和「命」,往往都是從哲學意義上的自然規律而言。他書中有時為了表達某種思想,也曾使用「鬼」、「神」二字,只不過是借用而已。莊子對人的生與死的問題,就有精闢的見解。他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能夠通乎性命之情,看透人的生死規律,具有超脫曠達的精神。所以,明代徐文長說:「莊周輕生死,曠達無比。」

《莊子》書中有兩則鬼神的寓言故事,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應帝王》寫一個名叫壺子的道家術師,他利用氣功,揭穿「神巫」季咸謊稱能預見人的生死存亡禍福壽夭的騙術。

《達生》寫齊桓公田獵「見鬼」,氣盪神搖而致病的寓言故事,生動而巧妙地說明世上並無「鬼」,是人「自傷」的道理。

第六,以丑怪內德為美。莊子認為,人的貴賤,並不能以天子與匹夫來劃分,應當以其行為「美醜」為劃分標準。他在《盜跖》篇明確地說:「故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為之美醜。」

基於莊子的此種貴賤美醜觀,他在《人間世》《德充符》兩篇中,分別塑造了七個形體殘缺不全的醜陋怪人。這些醜陋的奇人怪人,雖然形象可怖,但他們的德行才智都超過了常人,是天下最受歡迎和愛戴的人。又如,《山木》篇寫宋地某店主,有妾二人,一人美,一人丑,丑者受寵,美者卻受到冷落。何故?因為美者雖然自以為美,店主並不認為她美;丑者雖丑,她品德好,店主並不嫌她丑。此則寓言故事,其用意是在告誡人們:「行賢而去自賢之行」,走到哪裡都會受到愛戴。

不難看出,莊子通過以上寓言故事,其目的是要破除陳腐的道德觀念,同時也表現了莊子以內德丑怪為美的美學思想。莊子的這種美學思想,無論在古代或今天,都曾經或正在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學思想。莊子繼承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道體至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莊子認為:「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可以言傳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莊子在《天道》篇中說:世俗之人所珍重的大道,全靠書籍的記載,而書籍的記載不過語言而已。語言文字,有其可貴之處,然而語言文字的可貴,就在於它深邃的外在的含義。它的外在的含義是難以表達的,是只可意會而「不可以言傳」的。因此,老子和莊子都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說,真正知曉大道的人是不會用言語來說明大道的;而用言語說明大道的人,其實並不一定知曉大道。莊子把此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用在表現技藝上,就體現了他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學思想。《天道》篇輪扁斫輪的寓言故事,就生動地說明了這個問題。輪扁斫輪「得手應心」的高超技藝,之所以不能傳授給子孫,就是因為他的此種絕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以致使他「行年七十」,總還是斫輪。在莊子此種審美思想的哺育下,便直接促使了後代「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思想的形成。

(三)

在諸子散文中,莊子的散文最生動優美,最富有詩情畫意,最具有個性化特徵。

第一,氣勢宏偉,景象壯闊,具有一種雄奇怪誕的藝術意境。諸如《逍遙遊》篇對鯤鵬展翅九萬里的描寫,就寫得雄奇壯闊,氣象萬千。說鯤之大、鵬之背,有幾千里;說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其徙於南冥,擊水三千里,扶搖直上九萬里。此等極度誇張的描寫,「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氣勢,曾經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激賞。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曾以讚歎的語氣說道:「南華老仙發天機於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吾亦不測其神怪之若此,蓋乃造化之所為。」《人間世》篇寫齊地有棵櫟社樹,其大能遮蔽數千條牛;臨山十仞之枝,能造舟數十。此種奇樹怪木,的確世上罕見。《秋水》篇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順流而東,至於東海,不見水端,因而便引起河伯的望洋興嘆。《外物》篇寫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以五十條牛為釣餌,蹲在會稽山上,旦旦而釣。一年之後。大魚上鉤,牽動巨緇,潛入海水,驚揚奮鬐,白波若山,海水振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將此大魚剖開晾乾,大半個中國,竟飽食此魚。《田子方》篇寫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箭那種「警辟奇險」的絕技表演,《達生》篇寫孔子觀於呂梁的驚心動魄場面,凡此等等,都充滿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表現了無窮的想像力,給人留下美好的回味。

第二,辛辣幽默,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莊子對社會上的種種弊端和醜惡行徑,都能以犀利的筆觸,予以無情的諷刺。譬如,《徐無鬼》篇對魏武侯搜刮民脂民膏而供自己享樂,反美其名曰「愛民」、「為民偃兵」的虛偽性,給予冷嘲熱諷,筆鋒尖刻,猶如凜冽秋霜。《則陽》篇諷刺諸侯發動兼并戰爭,屠殺人民,就好像在蝸牛左右角廝殺那樣可笑。《外物》篇把大小偽儒盜墓時擔驚受怕的緊張情緒及其生怕損壞死人口中珠寶的心態和輕手輕腳的動作,都描繪得有聲有色。《列禦寇》篇通過宋人曹商出使秦國,得到秦王的歡心,獲車百乘,而卻大言不慚地誇口於莊子的故事,有力地諷刺和抨擊了不擇手段、阿諛奉承,而獲得榮華富貴的無恥之徒。由此可見,莊子不愧是我國最早的諷刺文學大師。對於莊子的諷刺文學藝術,清代學者劉鳳苞曾給予很高的評價說:「莊子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舉世悠悠,藉此以消遣歲月,真澆盡胸中塊壘矣!」

第三,筆法多種多樣,行文千變萬化。清代學者吳世尚曾經指出,莊子散文:有空寫,有實寫;有順寫,有反寫;有淡寫,有濃寫;有遠寫,有近寫;有半寫,有全寫;有加倍寫,有分幫寫等不同寫法。言外立言,意中出意,層層相生,段段回顧,忽而羊腸鳥道,忽而疊嶂重巒。文法之變化,如行雲流水,天馬行空。如《胠篋》篇使用多種比喻和不同寫法,最後得出「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多」的結論。文中變化,正如清代學者胡文英所說:「奇峰陡起,若神龍變化,無處覓其首尾。」《天地》篇寫「堯之師曰許由」的故事,抑而又揚,揚而又抑,文法變化,轉換無窮。而且連用「方且」七個排比句,如天花飛落,令人心目俱眩。

即使在同一篇中,為了表達一種特定的思想,也同時使用多種不同筆法。如《大宗師》篇為了闡述以「大道」為師的宗旨,先是議論,然後又用幾組寓言故事,有「正贊、反贊、分贊、合贊、借贊、陪贊、明贊、暗贊,浚發不窮,面面各異。贊真人所以贊道,贊道即勵真人」。最後一則寓言故事,更是寫得若歌若哭,忽而鼓琴,忽而舉詩,文法變化入神,痕迹俱泯。

為了抒情寫性的需要,莊子往往以不同的筆法穿插其間。如《逍遙遊》篇就運用了敘事、引證、議論、比喻等不同手法。清代學者林雲銘評論此篇說:「忽而敘事,忽而引證,忽而譬喻,忽而議論。以為斷而非斷,以為續而非續,以為復而非復。只見雲霧空濛,往返紙上,頃刻之間,頓成異觀!」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唯獨莊子之作有此特色。

第四,善於比喻,生動活潑。清代學者宣穎說:「莊子之文,長於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脫變化,有水月鏡花之妙。且喻後出喻,喻中設喻,不啻峽雲層起,海市幻生,從來無人及得。」例如,《天運》篇寫「孔子西遊於衛」的寓言故事,接連使用「古今非水陸」、「周魯非舟車」、「桔槔俯仰」、「柤梨橘柚可口」、「猨狙衣周公之衣」、「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六個比喻,作六層轉換,愈轉愈活。由於它使用六個不同的比喻,便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禮義法度」必須「應時而變」的道理。總之,正是莊子善於使用明喻、暗喻、正喻、反喻等巧比曲喻手法,就使得他的文章含蓄蘊藉,富於變化,餘音裊裊,韻味無窮。

第五,善於利用典型事件,虛構故事,反映主題思想。莊子可謂是中國文言小說之祖。宋代著名學者黃震就明確指出:「莊子以不羈之才,肆跌宕之說,創為不必有之人,設為不必有之物,造為天下必無之事,用以眇末宇宙,戲薄聖人,走弄形跡百出,茫無定蹤,固千萬世詼諧小說之祖也。」《莊子》中介乎寓言與故事之間的一些作品,其中的人、物、事都是虛構的,故事完整,情節生動,饒有情趣,皆可視為文言小說,亦可視為寓言故事,這正是莊子小說與眾不同的特點。清代學者劉熙載說莊子「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的確道出了莊子小說異想天開、雄奇瑰麗、新穎怪誕的特點。

第六,莊子的語言豐富多彩,生動形象,表達力強,富有創造性,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和很高的美學價值。莊子不愧為中國的語言大師。他的語言作為成語流傳至今的很多,例如,大有徑庭、不近人情、鵬翼垂天、朝三暮四、望洋興嘆、運斤成風、吐故納新、薪盡火傳、望似木雞、亦步亦趨、雞鳴狗吠、得意忘言、與時俱化、失之交臂、日改月化、每況愈下、冰解凍釋、相濡以沫、斷髮文身、螳臂擋車、用管窺天、用錐指地、夜以繼日、木直先伐、甘井先竭、用志不分、同類相從、同聲相應、搖唇鼓舌,等等,語言精練、概括力強,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莊子》之書,可謂豐富的語言寶庫。

《莊子》中,還有不少談論養生之道的文字和寓言故事。老子和莊子都提倡少私寡慾、恬淡無為、順應自然、守氣全神的養生之道。《莊子》里的《養生主》、《繕性》、《達生》等,即是莊子闡述養生之道的傑作。

(四)

莊子的思想,對古代和近現當代的詩人、學者都有很深的影響。例如,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鄭板橋、曹雪芹,以及魯迅、林語堂、聞一多、郭沫若、俞平伯等等,都深受莊子思想的影響。莊子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皆享有盛譽。至於《莊子》思想內容對後代的深遠影響,則完全是積極的、沒有窮盡的。

我國明末清初的文學評論家金聖嘆,就把莊子列為「六才子」之首。金聖嘆說:「六才子」是:莊周、屈原、司馬遷、杜甫、施耐庵、王實甫。他說的「六才子書」,即:《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魯迅對莊子的散文,也曾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莊子散文「汪洋恣肆,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評價莊子說:「莊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確是一個特異的存在,他不僅是一位出類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學家……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從許多著名學者對莊子及其著作的評價,即可看到莊子在我國文化史上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新說:莊子的楚流亡公族身份

讀有關論述莊子身世書籍的時候,看到了一些新觀點。它們在客觀上起到了什麼作用姑且不論,我們先將其引過來慢慢吸收為上。這些觀點是:

在《莊子》中,莊子對於楚國的表述,很耐人尋味。比如對楚國政治,《人間世》篇借楚狂接輿嘲諷孔子之口,稱德衰以至於「方今之時,僅免刑焉」,除了躲避刑罰外,難有作為。到了《則陽》篇,稱「楚王為人,形尊而嚴,其於罪也,無赦如虎」,明智之士是不會自投虎口的。這些說法多少透露了莊子心目中的楚國政治,隱含著某種切膚之痛的刑事陰影。莊子在楚王之聘中感受到要把他當成廟堂祭品: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這個辛酸的寓言背後,或許隱藏著什麼精神的傷痕,因為「楚王之聘」故事於莊子,簡直如影隨形。《列禦寇》篇云:「或聘於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犧牛乎?衣以文綉,食以芻菽,及其牽而入於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此故事未明言是何人聘莊子,《史記》的記述,則點明是楚威王聘莊子:「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綉,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對於一位「其言汪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草野人物,尚處在強國地位的楚國驟然許為卿相,這是不可設想的。但這類故事在《莊子》書內外反覆出現,尤其是經過太史公的選擇而錄入本傳,是不能簡單地視為空穴來風的。與莊子同時而好與士游的梁惠王、齊宣王並沒有聘用莊子,唯獨楚威王派出專使去迎聘莊子,這表明莊子與楚的因緣深於齊、梁,也深於只給當個漆園吏的宋。不是說喜歡記述人物家世的《史記》沒有直言莊子的祖脈嗎?這則故事隱含著對莊子祖脈的不言之言。

假若從上古姓氏制度作進一步考察,莊子家族淵源的信息就可能浮出水面。《通志·氏族略》說:「以謚為氏。周人以諱事神,謚法所由立。生有爵,死有謚,貴者之事也。氏乃貴稱,故謚亦可以為氏。庄氏出於楚莊王,僖氏出於魯僖公,康氏者衛康叔之後也。」又在「庄氏」一目下作註:「羋姓,楚莊王之後,以謚為氏。楚有大儒曰莊周,六國時嘗為蒙漆園吏,著書號《莊子》。齊有庄賈,周有庄辛。」此前,唐人林寶《元和姓纂》卷五釋「嚴」姓云:「羋姓,楚莊王支孫,以謚為姓。楚有莊周,漢武強侯庄不識,孫清翟為丞相。會稽庄忌夫子,生助,後漢庄光,避明帝(劉庄)諱,並改為嚴氏。」南宋施宿等撰《會稽志》,有陸遊序,其卷三《姓氏》云:「庄氏,楚莊王之後,以謚為姓。六國有莊周。」這已是中國古代姓氏書的共識。而且庄氏到楚威王時猶有存於楚者,如《史記·西南夷列傳》載:「楚威王時,使將軍庄蹻,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太史公的這一筆,印證了楚國庄氏,是以楚莊王謚號為氏的,可資與楚威王欲聘莊周的故實相參照。因此,庄氏屬於楚公族,當為可信。但莊子的年代距離楚莊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已經200餘年,相隔六七代以上,只能說是相當疏遠的公族了。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向北擴張勢力,曾破洛水附近的陸渾戎,觀兵於周郊,問九鼎於周室。一些楚公族可能充實到新開拓的國土上。大概在莊子出生前20餘年,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史記·吳起列傳》);並且「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呂氏春秋·貴卒》),甚至降為平民耕於野。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射吳起並中悼王屍,被新即位的楚肅王論罪夷宗死者七十餘家,莊子的家族可能受牽連,避禍遷居宋國。

以上的梳理若能得到認可,那麼莊子家族於楚是有國難而歸的逐民。正由於家族奔宋,已破落為平民,他論「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而窺」(《馬蹄》),就彷彿閃爍著他的童年記憶。又由於雖然流亡,畢竟是公族,在那個學在官府的時代,他有可能於學「無所不窺」,才能寫出如此奇妙的《莊子》,這是非有高文化素質不辦的事。莊周窮如涸轍之魚,靠貸借升斗之粟為炊,「處窮閭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也只有憑著破落貴族後裔的身份,才有可能與士人、官員甚至王者交往,也惟此才可能發生楚王派使者對流散的公族中有才能者訪聘之事。楚威王即位離吳起變法已四十餘年,肅王之後又隔了宣王一代,身邊還有庄蹻一類公族大臣,以及與「夷宗死者七十餘家」有關係者的推動,是有可能萌動糾正冤案,對流亡公族後裔「落實政策」的念頭。但莊子難忘家族破毀的記憶,寧可曳尾於塗,也不願再當政治鬥爭的犧牛。如此梳理莊子的家族淵源,我們就獲得一把鑰匙,真切地解開《莊子》書為何寫成這個樣子的秘密,比如他筆下的楚國故事,如郢匠揮斤、痀僂承蜩、漢陰抱甕丈人何以如此神奇,因為那是祖輩父輩所講述的遙遠的故鄉傳說;而宋國漂絮者有不龜(皸)手的祖傳妙藥,只能世世漂絮,而別人用此葯於吳越冬日水戰,卻可列土封爵,此類宋人愚拙故事,是由於庄氏家族流亡後未能融入宋國的緣故。總之,以此角度讀《庄》,你時時會感受到一個破落流亡貴族之苗裔在宋地作楚思的活生生的情境和秘密。

由於莊子家族被迫離開故土,所以,這個家族有著遷徙的精神底色,這就是《莊子》中鮮明的南方情結的深層心理原因。在《秋水》中,莊子由於受故人惠施無端懷疑要謀取其梁相地位,在國中搜查三日三夜,就向惠施講了一則辛辣的寓言,其中說道:「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鸞鳳之屬),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莊子家族生於南方,他便自居為「南方有鳥」,而且自擬為楚人崇尚的鸞鳳。其家族遷於北方,便說「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在鳥由南飛北的敘述中,隱含著莊子家族由楚至宋遷徙的蹤跡。鵷鶵受鴟的腐鼠之嚇,是有鳥自南,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那麼在《逍遙遊》中,鯤鵬受斥鴳之譏,是有鳥圖南,發於北冥而飛於南冥,這同樣可以體驗到莊子有一種南方情結和大遷徙情結,這可能無意識地隱含著他的家族的歷史記憶。 

此說乃一家之言,能否立得住腳有待考證。

◇莊子文化的現代詮釋

(一)

述說什麼東西都是相對而言。皇帝或總統的事是這樣,聖人的事也是這樣。比如看待皇帝。世間所以有皇帝,那是因為臣民需要他們。臣民是不可有做皇帝的想法和動機的。如果臣民想當皇帝,那麼,皇帝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世間所有臣民,就是因為臣民永遠甘做臣民。皇帝所以是皇帝,是臣民把他們當作了皇帝。所以,皇帝眼中沒有皇帝,有皇帝了他就不再是好的皇帝了;皇帝所以是皇帝,那應感謝臣民把他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住,不然就無皇帝可言。百姓眼裡皇帝的形象與皇帝眼裡的皇帝的形象不會一樣。正如蹲在井裡看天與站在雲端看雲之不同。古來的百姓見了皇帝退避三舍,有大驚喜大幸運或大榮幸大殊榮和死而無憾的幸福死了的感覺。皇帝見了皇帝這像一隻螞蟻遇見另一隻螞蟻,或者像一隻松鼠遇見了另一隻松鼠。尤其在中國,皇帝領導下的人民不叫人民叫子民。何以然也?當然是皇帝把他的人民看作兒子,兒子也的確把自己當作兒子(願當皇帝的孫子重孫子的也不乏其人)。兒子與老爹的關係當然意味著地位尊卑等諸多現實生活中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幾千年來都在雙方黙認的和諧中悄然實行。「老爹」當「兒子」任何犯上作亂甚至是稱呼上的輕佻,「兒子」亦絕不能對「老爹」有任何的不恭不敬。不然則面臨殺身之禍。中國數千年來都一樣,子民對皇帝不能有任何「不」字之言的,對皇帝說「不」則意味著自取滅亡,甚至有誅連朋僚殺滅九族之險。這一點,連中國最低層的文盲百姓都瞭然於心也深懼於心。二零零零年春天回老家,照例去看望隔牆八十歲的二嬸。每次回去總和老人家聊得開心,她總要提及嬰幼時的我吃她的奶的事,說我是她的半個兒子。倆人說得海闊天空,逮住啥話題一說就是幾袋煙工夫。那時候我已是四十多歲的人,對塵世什麼事情也看得差不多了。我無意間偶爾提到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這下可把二嬸給嚇得不得了,二嬸簡至連看我的眼神都變了,那種驚懼是我從來不曾見過的,老人家的聲音極低極沉。屋裡就兩個人,既使我說了皇帝的壞話又如何?可是,老人家還是無比神秘地把嘴巴貼近我的耳朵說:「乖乖,千萬別這樣說,說皇帝是要殺頭的!」由此可見中國百姓怕皇帝到何種程度。

有個成語叫上行下效。這「上作下效用在中國的許多事情上都適合。比如,中國的皇帝那樣做了,他的臣下對比他低一些的小宦官對老百姓又會用此法,權力上的金字塔和官本位現實,自古以來都令人觸目驚心。幾乎無逸漏,任何抗上的言行都會受到百分百的懲罰。幾千年中華民族族成員中出現過一些抗上和直諌的英雄,但幾乎沒有得到好結果的;而更多的人們則見了皇帝腿就發軟,撲通脆下來的人多如牛毛。不是龍的傳人骨頭軟,是他的骨頭硬了就沒命了,生命誠可貴,男人因言論被殺太不值得,孩子老婆咋辦。

不能不說的是一種有關「龍人」的很滑稽可笑的現實,那就是:中國所有的人都應當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那麼,皇帝算啥?當然他也應當是龍子龍孫,他絕不應當是龍爹龍父。可是,中華民族更多的龍的傳人或龍子龍孫卻把皇帝那龍子龍孫看作真龍天子,皇帝的臉面叫龍顏,皇帝煩了惱了叫龍顏震怒,皇帝的身體稱龍體,其威風叫「龍威」包括皇后也不敢輕易「呲花」,誰呲花誰倒大楣。難怪平頭百姓就無法不稱自己為草民。這絕不是百姓的自謙,而是他們的無奈與辛酸,是他們作為人的尊嚴的最殘酷的被殺戮。中國百姓可悲的還不是這些。最可悲的是他們骨子的奴性與自卑。他們眼中皇帝的一切都是偉大的而美好的,皇帝的任何事情都是絕對的正確無比,皇帝的語言思想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皇帝永遠沒有錯的時候。莫說皇帝,就連皇帝領導下的芝麻粒大的官百姓都稱為「父母官」。百姓千秋以來都認為自己應該受奴役,應該被指揮被殺戮。你說不清到底這罪過是屬於誰,也極少有人追尋過此類問題。當年的魯迅對這些人曾一針見血,單刀直入充滿惋惜憤怒地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就中國百姓的奴性而言,是沒有人有任何法子拯救他們的尊嚴和權力的,不是沒有人想過,而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作這些努力的毫無意義。林語堂和胡適比魯迅的滑頭,對此類問題他們幾乎是避而不見,既使談了也一筆帶過,要麼是輕描淡寫不痛不癢。

但是,是不是歷朝歷代所有中國百姓的情形都是這樣子的哪?回答是否定的。

(二)

在炮火連天腥風血雨的戰場上當英雄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交戰雙殺紅了眼,你不殺死他他就殺死你,哪一片大刀砍過來哪一粒槍子飛過來都是不認人的,而要做思想精神上的英雄就非常困難,尤其做人類精神的導師,尤其人類聖者。可以斷言的是,中國七千年文明歷史的長河中可稱為文化英雄的人很多,但可以被人民奉為聖者的人卻寥若晨星——莊子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文化聖者。略具世界史常識和哲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就成果多少來說,可以與莊子比肩的人的確很多,但當你把所有世界級文化大師成聖者都一一排列起來作一番對比之後你馬上會發現庄,子幾乎是唯一一位地位最低下被餓得槁項黃馘的國際級哲學道學大師或聖者。如果不是拿聖者與莊子對比,我們是看不出莊子的偉大與超聖的。就說那個能言善辯的大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在思想的寬博、哲學的深刻道學的渾厚和文學美學的審美價值上,蘇格拉底卻無法與莊子比肩。

就說兩千多年來大部分朝代都將其學說做為國教之範本或經典的孔聖人,他各方面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遠在世界範圍內其他諸聖水平之上,這當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另一個不爭的事實人們也不會忘記,那就是:他活到五十一歲的時候自以為還沒有得「道」。於是(從魯國)到楚基地苦縣(今周口鹿邑)問道問禮於老子,《莊子》里記載著這樣的事實。平心而論,當年的老子不可能知道他升仙之後二百餘年,在他北面百餘里的宋國蒙縣(宋國都又北三十八里蒙牆寺)出現了繼承和發展他道文化的莊子。雖然莊子一生的著述不多,而其道文化成果卻令他之後兩千多年裡的悟道行道者崇拜得五體投地。莊子道學哲學文學美學思想的燦爛光輝確立了他與老子被世人並稱「老莊」的道之至尊地位。

(三)

如果說人類的全部文化成果是泰山,那麼,老莊的道文化則是泰山上的玉皇頂;如果說千百年來百聖百家的學說理論像無數條滔滔東去的江河,那麼,《莊子》這本奇偉宏卷則是九曲迴環落天走東海的萬里黃河。地表上的黃河水養育和滋潤了廣遠的中華大地,《莊子》之河的水則強壯了中華民族民龍的傳人雄偉的精神之軀。整個中華民族的近現代史和當代史是一部民族心靈風雨飄搖顛沛流離的歷史數百年來的民族精神,整個國民的思想家園處於一種荒蕪野蔓的狀態。絕大部分中國人甚至連生命的安全感也沒有,連起碼的民族尊嚴也保不住,從至連起碼的民族的尊嚴也保不住,令人刻骨銘心和痛心疾首的是,中國人民(成子民)之間甚至連自由說話思想交流的權力都失去了——數百年來的內憂外患導致了七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萬馬齊喑抑鬱內憂。莫要說富國強民,莫要說國民要求有天高任鳥尺的自由,我們的同胞(直至今天)甚至連最初始的規範思想與理性行為也沒有成型。所以到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近十個年頭,我們還痛心的看到一些龍的傳人們的言行還處在愚昧和荒蠻的人類初始文明階段。(這與他們享受高科技物質文明如坐飛機打手機無關)。這與我們承認不承認和願意不願意看到這種劣不忍睹的事實沒有關係。

二零零六年時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過一項有益的調查,統計世界上最愛讀書的民族,結果顯示:猶太人榜上有名,這個民族人均讀書量最多平均每人每年讀四本書。許多年來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大家公認世上最聰明的民族是猶太人。噢,原來不是猶太人天生比其它民族聰明,而是這個民族最愛讀書學習。談到此,我們把話題歸結到莊子身上。

莊子生活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階段,憑那時候他身體攝入的營養,莊子是不具備成為千古道文化大師的物質條件的,他甚至連一個初中教師恁大的小才也難以成就——他的物質生活水平太低下太貧窮了,用《莊子》里的話來說是「槁項黃馘」。估計,莊子雖然也打草鞋賣錢養家糊口,但他身體的營養可能沒有魯迅筆下的阿Q多(莊子有老婆孩子,阿Q卻沒有家小累贅)。可是,莊子在那樣貧困的物質生活條件下不僅成了才,而且成了全人類道文化的鼻祖和聖師。

這決不是因為莊子比我們聰明(正如其它國家民族的人民不比猶太人傻一樣),而是莊子比我們善於和樂於學習,沒有任何史料描述莊子家庭基本概貌和莊子藏書讀書寫書的情況,但我們能通過《莊子》大多數篇章里描述莊子生活景象的細節及莊子個性等,窺見他生活、交遊和學習的概貌。

的確,物質生活水平很高的靈魂,空虛蒼白的現代人蹲在空調下盡情享受美食、車、愛和電子遊戲,他們的身心徹底融化在現代浮躁社會的齷齪環境里,儘管人們可以住洋房別墅,可以開寶馬、藍鳥車,但極少見這些款爺款婆花錢買本書,即使有人購置豪華的書櫥,買了價格昂貴裝幀高級的《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等一套數十本的系列書,但他們往往好幾年也想不起來看書,(因為看書不是他們的第一需要)。大部分人擁有書的重要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看,而是為了讓他人看到自己多麼多麼地愛書,以抬高自己的身份,使他人誤以為自己有學問。

縱然不少人終生沒讀《莊子》(甚至不知道歷史上有莊子其人),但正像大家都聽說《紅樓夢》是艷書一樣,都聽說過莊子是一個很窮的道家和哲學家,聽說莊子其人窮得揭不開鍋。你想,如此聰明勢力的現代人咋有可能去愛莊子?因為莊子物質生活的貧困,有些人本來想讀讀它的也就不再讀了,骨子裡面的原因是勢力淺薄的現代人怕讀《莊子》把自己搞窮了,不是有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之說嗎?

中國有個成語叫「道聽途說」。說白了,於《莊子》一書來說,絕大多數人是受了道聽途說的影響。現代人的愚蠢在於:大家寧可相信「道聽途說」帶來的亂七八糟的球內容,卻從不知翻開《莊子》哪怕看上一篇。不知道人們是受了哪種觀念的影響,老是覺得自己比莊子高明,從沒翻開莊子看上一眼就哇啦哇啦發議論批莊子不與時俱進,連《莊子》里的一個寓言也不知道就指責莊子生活貧窮思想另類行為怪異。雖說這些朋友不是專門研究莊子的,但作為深俱七千年古國文明的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樣的情況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悲哀。

(四)

三十餘年的改革開放事業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和形象,全面啟動了中國人民各個領域內容和形式的全新革命,中國人第一次在世界上真正地站立起來了。尤其在經濟發展領域,中國人民三十年來的進步與騰飛,令世界各國刮目相看,中國數百年來首次昂首挺胸向世界宣告中國是一條騰飛的巨龍。但是,令我們感到尷尬與無奈的是數十年來,中國人經濟的發展是以犧牲自然環境和滅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或稱精神文明)為代價的,結果造成了諸多重大社會問題,有些問題的嚴重性無可避免地危害和影響了幾代人。

於這一點上,有兩個方面的例子最能說明問題,第一個是九零後的事。說起來,這一代人各方面的素質本應當是超越(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們,結果恰恰相反,有人甚至悲觀地稱九零後的一代為「腦殘」,他們基本淪為徹底的現世浮躁或快餐式文化及互聯網的犧牲品。在他們這一代身上看不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美質,他們身上泛濫肆謔的是純粹的快餐式浮躁文化,令人傷心的是,許多孩子身上流淌著的是中國人的血液,而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上、生活細節上卻很難看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莫要說信仰,就連中華民放最基本的做人規範道德準則也丟失了。

此種現象誰之過?恐怕沒有人卻提這類事。令人難堪的是:無論是誰,提不提這類事又如何呢?

第二個例子,筆者還沒提及內容心裡已經有一種心灰意懶的感覺,因為這個問題太老生常談太難解決了,許多年人們甚至說是「不治之症」——這就是指的中國人精神文明水準大幅下降問題,也可以說是整個民族的道德素養出現嚴重危機問題。如國民的誠信問題,已成為有識之士搖頭的問題;如國學這一塊,中國人基本上徹底丟下不問了,絕大多數人以為自己是幹事業搞經濟或搞科技的抑或搞政治,學國學球用?做人做學問的事在全民皆商浪潮衝擊下幾乎是分山崩離析。前兩年,北京某大學的某教授不知是故作驚人之語,還是出於對中國儒家聖人孔子的徹底討厭,要在媒體散發言論說「一萬個孔子也抵不上一個章子怡」。堂堂大學教授對中國首號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人物尚如此不恭,可想而知,像莊子這樣既貧窮又特別個性特別客另類的道文化思想聖者,絕大部分以現實生計為重的平常中國人就不可能把他放在眼裡,不過話說過來,假如莊子這樣的道文化聖者為一般的胸無點墨者所理解和愛戴了,那麼莊子已不再是莊子了。

◇關於《莊子》的一點看法

在平坦寬闊的道路上跑一百里算不了什麼,一般人不費難都做得到;登上珠穆朗瑪峰才算奇蹟,這隻有極少數的人方可達到。《聖經》、《論語》以及《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之類的書基本上人人可讀得津津有味,這些書所以擁有眾多的讀者,蓋因他們本身的通俗性淺易性。《莊子》是人類書籍之泰山的玉皇頂,是迄今為止世界範圍之內人類精神產品的珠穆朗瑪峰。自《莊子》問世以來,愛好和研究《莊子》的人本來不多,在《莊子》文化的研究上取得像樣成果的人更寥若晨星。

不是《莊子》本身太艱深難懂,而是作為一般的讀者,多是泛泛的或輕描淡寫的讀讀而已,很多人就是為了消遣和打發時光,或是為了在書上尋求快樂、有趣。莊子雖然是農民,終生過的是耕、讀、寫的生活,但在自己的《莊子》上達至的文化造詣卻達到了人類精神的巔峰。休說你心不在焉地讀它,就是終生讀庄研庄的學者、教授要把《莊子》搞通搞透,那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儘管如此,《莊子》還是一代一代的為國人繼承下來,莊子的精神還是被龍的傳人們繼續弘揚。《莊子》所以受到歷代聞人達士專家學者的高度推崇,說明《莊子》為中國精神文化的提升和進步還是有相當大的貢獻的,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莊子》不僅是可讀可解的,而且,莊子講的許多寓言故事是極為率真通俗而易懂的。

千百年來,在讀庄研莊上始終存在著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如:

一、因道聽途說《莊子》難讀而從不讀庄,只讀那些容易理解可以立馬對自己心情發生浮淺安慰作用的書。二、聽說《莊子》難讀,有些人還是壯著膽子來讀一讀,唉呀媽,果不其然,《莊子》就是難讀。就此被嚇退永不讀庄的人不少。三、聽說《莊子》理論很高貴而高尚,發誓在《莊子》上做一番事業,而他們往往因受不了《莊子》的許多生冷怪癖字詞的折磨而就此罷手。四、一些在《莊子》文化上有了不少研究成果的人中途止步不再研庄。這類人多因為受不了現實生活的壓迫排擠而改弦更張。五、因《莊子》無論從哲學、道、文學和美學等方面說都是離現實生活很遠的一本書,研究它遠沒有寫實用實惠的生活中的人或事受歡迎。所以,儘管有些文化人喜歡《莊子》,也知道它有極高的價值,但因為它不能給現實中的作者帶來生存所需,故一般文化人不樂意搞它。六、由於佛儒文化和現實生活一般人際關係潤滑的需要,以道為核心的《莊子》就顯得那麼大高傲、清孤、不合群甚至是「另類」,加之它講的一些寓言故事舉例舉得奇特而怪誕,此為普通人和所謂正統觀念較強的文化人所難於接受的。儘管這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而用莊子的思想來解釋,它們的存在又是無所謂的。

歷史和現實總是青睞那些在人類文化的創生、發展和豐富上做出貢獻的文化精英,上帝總是厚愛那些在文化創新與改革上有傑出成就的聖哲,無論這些人的道路有多麼的坎坷,無論他們在創業過程中其身心遭受多麼沉重的災難與苦痛,也無論他們生前身後有多少反對和制約他們事業發展的逆向觀點和反作用力,他們都將勢所必然地被載入史冊並千古流傳——莊子就是這樣的人。

近幾年有所謂《莊子》文化研究的專家極力批判于丹先生,指責她在《莊子》文化上的浮躁與庸俗。此類司空見慣的文化批評現象在中外歷史上不知重複了多少次。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觀點看,這是一種很正常很好的文化現象,它有利於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推進。從於丹這方面講,有權利有自由發表自己對《莊子》的認識和觀點,她和任何文化人一樣,應當有權利有自由談出自己對任何她所感興趣的一部書的心得,現實社會沒有規定只有她于丹可以談《莊子》,沒有誰壓制著誰不許談誰誰誰。如果批于丹者心存文化發展之動機來指責她,這倒不失為一件好事,但沒必要讓語言帶上太尖刻冷峻的味道,更不宜有太明顯的火藥味,因為大家都是為了弘揚莊子文化。

◇《莊子》——一部救世書

當今世界,人人有手機,人人會電腦,造飛船、探火星、克隆羊、克隆人,甚至生男生女也用技術決定——地球人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極大的發展。可是,在人文科學領域,人們各方面的能力卻大大退化了,鳳凰變成烏雞了。很多所謂的現代人不知不覺迂腐了落後了。被暗流中飛速發展的與古人理念接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甩在時代的後面了。莊子仙逝兩千餘年,按常理,起碼莊子故里蒙牆寺閆氏族群的每一代都應當有《莊子》專家,都應當誕生最有權力和資格在《莊子》問題上說話的庄學權威。但令人失望的是,蒙牆寺沒有這類人,蒙牆寺所在的商丘市也極少發現有這樣的人——說真心話,筆者為今日蒙牆寺村民枉作為莊子後人而痛心不已!

一個國際級的道學鼻祖出生的地方,一個寫了《莊子》光照塵寰的人類精神導師,直到現在還被暈乎乎、迷登登的商丘人忽略著——我為商丘人萬分惋惜!

不管今天蒙牆寺的現狀如何,世界還是應感激蒙牆寺,是蒙牆寺奉獻了莊子,是莊子為人類奉獻了《莊子》。恕筆者極言,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語——當今世界,在儒釋兩家無所不用其極、只能把世間治理得不過如此的情狀下,在鋪天蓋地、排山倒海的商業化浪潮和世界性拜金主義行為把人類精神徹底導入死胡同的所謂現代文明時代的今天,唯有老莊之道可以拯救人類——商丘蒙牆寺的莊子正為世界奉獻出了偉大的《莊子》。無論今日商丘人和蒙牆寺的莊子後人在現在的莊子《莊子》事業上多麼無奈和痛苦,《莊子》都將被全世界所有信奉道教的智者高士奉為心中的聖經。

《莊子》里有很多閃光地方,《莊子》里有許多所謂的現代人永遠無可企及的思想高峰,《莊子》讓包括莊子故里蒙牆寺村人在內的全世界的人的普遍感到自己在它面前身低千丈。不讀《莊子》,也許你會覺得自己如何如何,讀了《莊子.內篇》七篇中的任何一篇,你都會覺得自己是徹底的矮子。無論是美國總統和俄羅斯元首,是政府辦公大樓里品茶談車謀權想錢思女人的官員,是有了很多錢仍尋不到幸福和精神自適的離退休幹部和富家太太,如果他們讀《莊子》,絕對相信,他們無法不在靈魂深處對出生於商丘市蒙牆寺國際級人文大師莊子佩服、崇拜之至。

對《莊子》其書其人及《老子》其書其人略有了解的人們都知道,《莊子》、《老子》兩本書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兩位道學鼻祖對他們崇拜的思想或古書全抱著仰望崇拜的極其虔誠的態度和心情。

我們在翻太史公《史記》的時候發現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讀《老子》時發現作者對相對於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先哲古聖寄於深刻的傾慕,讀《莊子》時更發現莊子對他所驚羨和崇拜之至的遠古聖賢的激賞和深愛。由此我們想到:各國的人們腰裡一有幾個臭錢,一能造高尖端武器,腦子就發熱、膨脹,就不可一世了,想讓天下人都臣服自己,誰不聽話或看著誰不順眼就揍誰——發生在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和十數次規模驚人的人類自相殘殺的戰爭以及美國的「九一一」事件就是明證——如果大家讀讀《莊子》《老子》,這世界斷不會像今天這樣臭哄哄亂糟糟。

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是,全世界的高尖端科技高手在給人類帶來身體舒服和物質享受的同時,卻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和精神的污染——人們無法不回過頭來追尋老莊思想,從《老子》《莊子》里尋求人類天人合一返樸歸真的陽光大道。如果說世間有神仙,這神仙就是老子和莊子;如果說世間有人類精神的救世主,這救世主就非老子莊子莫屬了。這種尚古是因為各國有識之士都在《老子》《莊子》里發現,真正意義的高人哲士聖者賢者無不崇尚古賢古聖,無不從古人那裡汲取最有益的精神和思想的有機營養。

作為一個商丘人,一個莊子故里的人(筆者不是蒙牆寺人,不是莊子後人,但出生地卻屬於莊子時代的宋國蒙縣,距蒙牆寺六公里),也許是冥冥之中上蒼的鬼使神差,筆者對莊子一書發生極大的興趣,也竭盡全力為《莊子》思想在全世界的光大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由於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中國人不知道《史記》思想內容的人很少,但是,因種種歷史和現實原因,沒有讀過《老子》《莊子》的人卻不少,尤其《莊子》,沒有讀過它或不喜歡它的人的確很多。所以,有關太史公《史記》里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事在此省略,只談筆者所能了解到的《老子》和《莊子》中向古聖賢看齊的事。

《老子.十五章》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老子.三十九章》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老子.四十一章》曰:「《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穎,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老子.六十五章》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這裡的「古之善為道者」、「昔之得一者」、「《建言》有之「,無不說明老子對他所處時代以前數千年時光中出現的古聖賢或古書中記載的聖人聖跡有著驚羨欣賞和崇尚的效法心情,當然也折射出老子對他所處時代的不滿,甚至是反感(在《老子》其它章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關於這個內容,在《莊子》一書中表現得更為突出。

《莊子.齊物論》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莊子.大宗師》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

《莊子.胠篋》曰:「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

《莊子.在宥》曰:「黃帝主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子在空同之心,故往見之。」《莊子.天地》里又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契缺,契缺之師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莊子.在宥》把黃帝拜師一事記敘得非常具體。文章曰:「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面南而卧,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

一個黃帝,為了拜見高士廣成子,專蓋了特殊的自己滿意的房子,上面鋪上白茅,什麼政事也不問,清閑地住了三個月,等自己的心徹底靜下來之後,再去拜見文成子——也許是太孤陋寡聞,的確,這是筆者有生以來第一次從《莊子》里發現天地間還有對老師這樣虔誠的學生,而且這學生是皇帝,是那位寫下《皇帝內經》的黃帝。

◇怎樣對待莊子和《莊子》

近年看了一些研究莊子和《莊子》的專家教授寫的書,對有觀點有不同見解,現述於下。

鮑鵬山先生是名教授,更是庄學研究專家,至少他在一般庄文化愛好者的心目中是這樣。前幾年於圖書館借得鮑鵬山先生的一本《寂寞聖哲》,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專門寫莊子的,鮑教授的文筆很凄美,讀了他筆下的莊子絕對是感人至深的,他文章的字裡行間飽含著對莊子的無限深情崇敬和同情。可是,看了鮑先生的文章總讓人提不起勁來,文章的氣息甚為肅穆、悲壯和凄婉,他筆下的莊子總給人太清孤、卓絕、高傲和寂寞的印象。也許鮑教授寫這文字的本來意圖是這樣,作為讀者,我們的感覺也只能是這樣。

另一種情況則相反。一些名人或教授把莊子描述得特別樂觀而積極向上,有的甚至說,莊子寫某個寓言是為了教育後人。這實在是叫人哭笑不得。

實事求是說,只要品過《莊子》中哪怕是一篇文章的人都能感覺到,莊子不僅從沒有孤獨寂寞過,他給人的印象始終是恣意、快樂、可愛而充滿激情的,只是,作為他那種水平和境界的聖者與我們一般人的表現方式不同罷了。

在《莊子》里,不管莊子是通過他本人的口還是通過神、人、動物、植物、靜態物體之口表現出來的思想觀點,三十三篇中哪一篇也沒有刻意矯情或像《論語》那樣故意安排許多周吳鄭王一本正經的教誨讓人去效法與遵守。一些庄學專家教授老是把《莊子》三十三篇內容來回倒個相互參乎重新安裝組合,老是想讓《莊子》的思想觀點盡量符合現實的需要,有很多寫莊子的書甚至條分縷析歸類總結,直到把率性、自由、感性、瀟洒、坦然而從容的莊子搞得面目全非。許多作者憑自己身位隨意把《莊子》搞成塊塊、條條,千方百計絞盡腦汁把莊子書里的寓言故事改造成適合當代人胃口的形象高大的楷模。比如姜城的《那一個莊子》、嚴春友的《莊子一日一講》、何春明的《莊子新悟》、王少農的《讀莊子有心得》等書都是比較典型的。其實,如果莊子有靈在天,他老先生看到這種現象定會對作者們做個鬼臉拂袖而去的。

研究和解讀《莊子》不是不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而是不應當把《莊子》切割肢解得不倫不類,保持《莊子》三十三篇原貌,忠實地將文言文譯為白文,讓讀者自己去體悟莊子的各種原生態觀點、意向和許多現代人早已缺失了的美好感覺。這既是對《莊子》的尊重,又是作為莊子後人在《莊子》問題上的聰明。

很多所謂庄學上的大碗愣是硬著頭皮把《莊子》當混沌為它鑿七竅,自己充當了《莊子》一書的禍首還茫然無所知,實為可笑可悲!

有一個問題必須得說,就是如何看待莊子的貧窮。

應當說,當代許多腰纏萬貫富得流油的所謂的現代人也喜歡莊子及其《莊子》,但是最讓他們受不了的是莊子的貧窮,最令他們害怕的也是莊子的貧窮。他們會用千百種理由和當代人的精明、計算看問題的辯證思想、現實經驗教訓否定莊子及類似莊子的人們的觀點和行為方式。其實,這是對莊子其人及其生活的時代的誤解。

千秋萬代,人海滔滔,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所有的人,絕不可能有完美無缺的。蘇格拉底搞了哲學與論辯,李時珍搞了《本草綱目》,孔子搞了《論語》,愛因斯坦搞了相對論,曹雪芹搞了半部《紅樓夢》撒手人寰,海明威出了那麼多文學成果最後自己開槍打死自己,蓋茨和李嘉誠把自己搞成了大富翁——到底是一些人的無知還是他們為人的不公,為什麼偏偏就給一個莊子過不去呢?哪怕是擁有十萬億美元資產的富翁,他不過是物質上的富翁而已,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與人文精神上的大富翁莊子同日而語呢?任何人不可能是全才,為什麼就單單挑剔庄老先生的生活貧窮呢?再則,莊子物質生活的貧窮礙了當代富翁的啥事呢?這些人的無知在於他們不懂歷史。在莊子所生活的戰國時代,中原大地兵荒馬亂戰火連綿,人民的生產勞動休養生息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中原廣大的下層勞動人民有多少不是逃荒要飯的呢?雖然莊子因家裡斷飲曾經向監河侯借錢,但可以斷言,在那樣的時代定有生活上比莊子過得還差勁的人。一個人生在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家庭,這是每個人都做不了主的,當代人經濟上富了生活上好了絕不是那一個人單槍獨馬奮鬥的結果,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整體富足的具體體現。莊子與他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一樣不想貧窮,但這不是他們能左右了的事情。

前面已經提到,從公正的角度講,莊子與你我他任何一個人都一樣,大家都只可能在人類文化的某一個領域取得成就,莊子在人類之道人類哲學上有如此偉大傑出的成果。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0人| 分享到: 閱讀(0)| 評論(0)| 引用 (0) |舉報 《感悟莊子》(下)

歷史上的今天

相關文章

最近讀者

登錄後,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跡。

評論

點擊登錄|昵稱: 取消

換一張
推薦閱讀:

莊子與薩特
《莊子》列禦寇
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
皮囊以銹 但污何妨 ——淺談莊子

TAG:感悟 | 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