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名勝古迹簡介

【今日美文】☆【3-13】馬云:沒有那29天,我永遠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記得這三個Q☆【3-13】鄧興東:保持一顆謙卑的心☆【3-10】愛上那一秒,風景都美了,從來不知道,未來每一秒,想緊緊抓牢☆【3-10】向著遠方,和種子一起出發☆【3-6】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那些珍藏在書房的寶貝,你讀了幾本?☆【3-6】酷誰不會啊?這件事才難!☆【2-26】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那些珍藏在書房的寶貝,你讀了幾本?☆【2-26】傅玉善:春天那一輪月亮喲☆【2-24】本性就是你的天堂:不錯,一切的美好,源頭往往都是我們的心性☆【2-24】與別人鬥氣,不如自己爭氣☆【2-20】沒有試過,你一定不知道自律的人生有多爽!啊,真的是爽爆啦!☆【2-20】別輸給自己的懶☆【2-14】很輕,很暖,春來了——蟄伏的心事,盈了一眸絢爛,輕舞飛揚

  【人民大會堂】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側。建於1959年。是全國人民代表人會開會的地方,也是國家和群眾的政治活動場所。黃綠相間的琉璃屋檐,高大的廊柱,四十多米高的巨大屋體,以及四周層次分明的建築立面,組成一幅壓嚴絢麗的圖畫,建築面積達171,800平方米,比故宮全部建築面積還要大。正門面對大安門廣場,門頂上鑲嵌著國徽。迎面有十二根二十五米高的淺灰色大理石門柱,進門便是典雅樸素的中央大廳。廳後是寬達76米,深60米的萬人大會場,大會場北翼是有五千個席位的大型宴會廳;南翼是人大常務委員會辦公樓。大會堂內還有富於地方特色的、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名稱命名的廳室。大會堂經常接待外賓並舉辦各種大型宴。   【大高玄殿】   在北京西城區景山前街。坐北朝南,前臨筒子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明、清兩代及民國後曾多次重修。總面積約13.000平方米,成南北向長方形,正面有兩重綠琉璃仿木結構券洞式三座門,門後為過汀式的大高玄門。大高玄門前原有旗杆(現僅存石座),後有鐘鼓樓,大高玄殿為止殿,面闊七間,重檐黃琉璃筒凡廡殿頂。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五問;後殿名九天應元雷壇,向闊五間,兩旁配殿各九問,最後是一座兩層住閣,上為乾元間,圓形,藍琉璃筒瓦攢尖頂,四周有廊;下為坤貞字,方形,黃琉璃筒瓦頂,殿為明、清兩代的皇家道廟,清代因避聖祖玄燁之諱,文獻中常寫成「人高大殿」。   【萬松老人塔】   在北京西城區磚塔衚衕樂口。金無間,有僧自稱萬松野老者,為耶律楚材帥,死後瘞骨幹此,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奉敕修,1927年又由都人集資重修。塔為磚砌仁級密檐式,玲成別緻,是北京階一處街景。   【廣濟寺】   在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東口。金代為中都北郊的西劉村寺,元代曾改建,明天順元年(1457年)重建,改名弘慈廣濟寺。明成化、萬曆和清康熙年間部有擴建。1934年,廟內正殿及後殿燒毀大半,所存明代經典及國外進貢的白檀木釋迎立像亦毀,次年重建。1952年和1972年曾兩次作較大的修繕。寺佔地35畝,坐北朝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圓通殿)、藏經閣(舍利閣)等,西路院內有三層漢白玉石築成的戒壇。   【歷代帝王廟】   在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明、清兩代祭犯歷代帝土的地方。原為保安寺遺址,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俗稱帝王廟。門前有磚砌琉璃瓦歇山頂照壁一座,廟門之間有景德門、碑亭等。以主體建築景德崇聖殿最為宏麗,面闊九間,綠筒瓦重檐廡殿頂,殿前有漢白玉欄杆,是北京現存較大的古建築之一。碑亭內的雍正、乾隆御制碑是重要的石刻文獻資料。   【中南海】   在北京西城區。與北海統稱三海。中海開闢於金、元時,南海挖鑿於明初,清代與北海合稱西海子,列為禁苑。中海主要建築是水雲謝,為水中涼亭,亭中有「太液秋風」碑,是燕京八景之一。此外有紫光閣、蕉園等。南海主體景物為瀛台,上有翔鸞閣、涵元殿、香序殿(即蓬萊閣)、迎熏亭等建築,山石花草,樓閣亭台,擁水而居,秀美宜人。還有豐澤園、懷仁堂、海晏堂等建築。民國初年曾在此設總統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居住於此,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國務院也在此辦公。   【瀛台】   又名趯合,在南海中。三面臨水,襯以亭台樓閣,象座海中仙島,故名瘋台。清順治、康熙年間曾北京市(15)兩次修建,是帝上、后妃的避暑、遊覽地,正門為翔耷閣,南是涵元門。門內西為慶雲殿,東為景星殿,南為涵元殿。涵元殿右是絝思樓,殿左是藻韻樓。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曾被慈禧太后幽禁在這裡,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死於此地。瀛台南面有蓬萊閻,又名香扆殿,閣前有一木化石,外形似木,質地為石,高2.6米。木化石南面臨池有迎薰亭,亭內有柏梁體詩石刻十方。蓬萊閣兩側各有小亭,曲廊迂迴,雕樑畫棟。登閣四眺,南海景色,盡收眼底。   【豐澤園】   在南海西北面。是清帝行演耕禮之地。園內有頤年堂,原名崇雅殿,乾隆帝常在此設宴賞賜王公宗室。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樂往汪這裡,也與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常在頤年堂內集會。堂前東配房菊香書屋,是毛澤東的書房。   【紫大閣】   在中海西北岸。原名平台,是明武宗朱厚照觀看跑馬射箭之處。台高數丈,上建黃頂小殿。取名紫光閣。左右各四問,覆蓋黃瓦」接棟稍下,覆以碧瓦,南北垂接斜廊。清代沿襲舊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並在閣內繪功臣圖,刻御制詩。閣後有武成殿,每逢農曆正月十五,皇帝邀集功臣進殿。設宴款待。同治年間,清政府在此第一次正式接見外國使臣。   【中山公園】   在北京天安門西側。原址是遼、金時代燕京東北郊的興國寺,元代改稱萬壽興國寺,明代改建為社稷壇,是皇帝祭耙土地和五穀之神的場所,清代沿用。1914年闢為中央公園,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改今名。佔地面積362畝,前臨長安街,後倚故宮筒子河。主體建築有社稷壇、拜殿及其附屬建築戟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等,後又陸續增建了一些風景園林建築,東部有松柏交翠亭、投壺亭、來今雨軒,西部有迎暉亭、水謝、四宜軒、唐花塢等。1915年將原鴻臚寺的習禮亭遷建於南壇門外,1918年從河北大名遷來石獅一對。以後又陸續建立公理戰勝牌坊(後改名保衛和平牌坊)、露天音樂堂和蘭亭碑亭。中山公園以古柏著稱,園內四周有上千棵樹齡數百年的古柏,其中哺門內的七棵,據傳是遼金時代古剎內的遺物。   【中山堂】   在中山公園社稷壇北。原為社稷壇的拜殿,是皇帝祭粑時休息或遇雨時行祭禮的地方。殿為黃琉璃筒瓦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建於明洪熙元年(1425年)。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曾在此停樞,1928年改今名1978年重修。戳北有三間戟門,門內原列就七十二把,1900年被八國聯軍掠走。   【蘭亭碎亭】   在中山公園唐花塢西。蘭亭原建於圓明園文源閣,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圓明園被毀後,於1917年將蘭亭碑及碑亭石柱移此。石碑正面刻有蘭亭修楔曲水流筋圖樣,背面刻有清高宗書蘭亭詩;亭中八根石住上分刻有歷代書法家摹寫的王羲之蘭亭序及柳公權的蘭亭詩。亭為重檐藍瓦八角攢尖頂,額書「景自天成」四字。蘭亭碑放置亭中。   【社稷壇】   中山公園內主體建築。在全園軸線的中心。壇方形,漢白玉石築成。上層每面長16米,中層16.8米,下層17.8米,上層檯面鋪五色上,中黃、東青、西白、南紅、北黑以象徵五行。壇四周的壝牆(矮圍牆)頂,分別覆以四色琉璃磚,心牆四面各有白石檑墾門一座。壇建於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是明、清兩代帝王祭把社(土地神)稷(五穀之神)、祈禱豐年的場所。壇合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1950年移去。   【保衛和乎石牌坊】   在中山公園南門內。為漢白玉製成的四柱三樓藍瓦院殿頂式的石牌坊。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男爵在東單總布衚衕西口被打死,事後清政府依從德國的無理要求,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該處修建石牌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牌坊被搗毀。1919年中國政府將牌坊遷往中央公園內,改名為公理戰勝牌坊。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確定將其改為保衛和平石牌坊,並由郭沫若題寫,刻在正樓額仿上。   【唐花塢】   在中山公園甫門內西北。平面呈燕翅形,是一座溫室形的花房。採用民族形式的彩畫和瓦頂,前檐用玻璃窗裝修,以便採光。東西兩端為出入口,居中一大間正中設噴水池,池中心安放一塊高2米多、產自易縣西陵深谷中的涵水石,池內畜養金魚。花塢內種有各類名貴的花卉,並應時舉辦專題花展,供游入觀賞。   【什剎海】   亦稱十剎海、十漢海或石牐海。在北京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以北。元代原是一條從西北斜向東南的寬長水面,與通恩河相通,明初上游淤廢,水面縮小,形成三個相連的水面,俗稱後三海(西海、後海、前海),或總稱什剎海。清代已成為人們遊樂消夏之所,附近又多名園、王府、古廟,更增添這一帶的繁華,解放後,這裡夏日成為天然游泳場,冬日則是天然榴冰場。   【月壇】   又名夕月壇。在北京西城區南札士路西側。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壇東向,白石砌成,一層方台,壝牆(矮圍牆)四面各有怦星門一座。東門外為座池,東北為具服殿、南門外為神庫,西南為宰牲亭、神廚,祭器庫,北門外為鐘樓。月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夜明之神(月亮)的處所,現為月壇公園。   【北京動物園】   在北京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明代這裡是皇室莊園,北京市(17)清時為皇親、勛臣傅恆三於福康安貝子的私人園邪,俗稱三貝子花園。其東部原叫樂善園,西部原為可園(光緒五年改名繼園)。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擴建成農事試驗場,栽培各種植物,馴養觀賞動物,越兩年對外開放,稱萬牲園。解放後經全面整修擴充,闢為西郊公園,1955年更名北京動物園。園內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有犀牛館、河馬館、獅虎山、熊山、猴山、象房、羚羊館、長頸鹿館、熊貓館、海獸館、猩猩館、兩棲爬蟲館、嗚禽館、小動物園、鹿園等,展出我國珍奇動物加大熊貓、東北虎、金絲猴、麋鹿(四不象)等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動物品種,共有四百九十餘種,近五千頭動物,是我國最大的動物園之一。   【北京圖書館】   在北京西城區文津街。中國的國家圖書館。前身是清宣統二年(1910年)籌建的京師圖書館,1912年正式開放,1928年名國立北平圖書館,建國後改稱北京圖書館。其藏書歷史可遠溯到七百年前,它繼承了南宋皇家圖書館緝熙殿和明代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部分藏書,1910年後又以清內閣大庫、翰林院及國子監南學的藏書為基礎,陸續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敦煌石室寫經等珍貴刻本和手寫本。今館建於1931年,原面積8.000平方米,現已增為近40.000平方米。1949年時藏書一百四十萬冊,至1979年底已達一千萬冊,其中有國內二十多個民族的古今典籍和數十萬冊善本圖書,還重點收藏國外一百十五個文種的出版物,其中以英、俄、日、法、德文為最多。它是我國收藏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國家書庫,從閱覽、外借、照相、複製、報告會等不同角度為學術研究提供世界各國文化、經濟、科學技術、社會歷史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北海】   在北京西城區故宮西北。是我國現存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一處古代帝王宮苑。金滅遼,建中都,即在此大興土木,營建高官別館、亭台水榭,名為大寧宮。十二世紀元統治者建大都,宮殿建築以瓊華島海子為中心,建成一座封建帝都的禁苑。北海中心的山稱萬壽山(亦名萬歲山),水域稱太液池,山頂和山腰興建廠寒、仁智等冒殿。明時在人頎池北岸修築五龍亭,清順治八年(1651年)又在廣寒殿舊址建造白塔,並將島南部的宮殿改建為永安寺。乾隆時除在瓊華島四面建亭榭樓台外,又在北岸修建了先蠶壇;闡福寺、西天梵境、萬佛樓、小西天、澂觀堂、靜心齋等,在東岸修建濠濮問、畫舫齋等,具台了今天北海的規模。北海全園布局以瓊島為中心,南面寺院依山勢排列,直達山麓岸邊的牌坊,一橋橫跨,與團城的承光殿氣勢連貫,遙相呼應。北面山頂至山麓,亭閣樓謝隱現於幽速的山石之間,穿插交錯,富於變化。山下為傍水環島而路的半圓形游廊,東接倚晴樓,西連分涼閣,曲折巧妙而饒有意趣。北海的布局雖受江南園林影響,但仍保持北方園林端重的特點。1925年闢為公園。解放後疏浚湖泊,進行全面修整,並增植了果樹花卉等,這一佔地70餘萬平方米的公園,已成為首都重要的遊覽勝地。   【太液池】   指北海的水面。元代名太液池,明代因與中海、南海區分而稱北海。全園布局繼承我國古代園林建築的傳統風格,在水中設置島嶼,沿岸建築亭台樓閣。太液池水面廣闊,佔全園面積一半以上。瓊華島聳立於水面南部,彼光塔影,景色宜人。沿岸一帶建有濠濮間、畫肪齋、靜心齋、五龍亭等,分別隱現於綠叢水色之間。   【金鱉玉蝀橋】   原名金海橋、御河橋。橫鱷北海、中海水面。橋東。橋西原有明世宗所建牌坊各一座,西名金鰲,東號玉蝀。橋為石砌六孔拱券式,外觀為九孔,中心孔券面有浮雕獸頭,南向曰「銀演作嶠」,聯曰「玉字瓊樓天上下,方壺圓嶠水中央」;北向曰「紫海回瀾」,聯曰「綉縠紋開環月珥,錦瀾漪皺煥霞標」。橋面南北原裝有欄板,均平頂方形覆蓮任頭望住,整個橋身猶如一條玉帶,潔白無暇。1958年,為適應交通進行改建,拓寬橋面至34米,橋身加長由七孔改成九孔。   【瓊華島】   在北海太液池南部。金時名瓊華島,元代為萬壽山(或稱萬歲山)。清順治八年(1651年)于山頂建白塔,始稱白塔山。島上建築精美,高低錯落有致,依山勢分布,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南面以永安寺為主體,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及配殿廊庄、鐘鼓樓等,黃瓦紅牆,色彩絢麗。西面為悅心殿慶霄樓、琳光殿及存放乾隆時模劉珍品《三希堂法帖》的閱古樓。島東建築不多,但林木成蔭,景色幽靜,別具一格。乾隆書「瓊島春陰」石碑,立於綠蔭深處,為「燕京八景」之一。北面山麓沿岸一排雙層六卞間的臨水游廊象一條彩帶將整個瓊島攔腰了起,迴廊、山峰和白塔倒映小中,景色如畫。東南面有石橋和岸邊相連。與秀美的景山、故宮交相輝映,黛色嵐光,構成一幅壯麗的畫卷。   【自塔】   在北海瓊華島之巔。是北海公園最突出的建築。清順治八年(1651年)建於無代廣寒殿舊址上,並於半山建永安寺,稱瓊華島為白塔山。康熙十八年(1679年)、雍正九年(1731年)因地震塌毀,先後重建。1964年和1977年兩次修繕。自塔為喇嘛塔,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台基,塔座為折角式須彌北京市(19)座,其上承托覆缽式塔身,正面有壺門式眼光門,門內刻有藏文咒語。塔身上部為細長的十三天,上為兩層銅質傘蓋,邊緣懸銅鐘十四個,最上為鎏金人焰寶珠塔剎。   【瓊島春陰】   在北海白塔山東,倚晴樓南。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書「瓊島春陰」四字,立碑綠蔭深處。碑身盝頂,四方形,碑文框刻纏枝紋飾,碑陽刻乾隆御筆」瓊島春陰」四字,碑陰為乾隆御制詩:「艮岳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迹感懷多。倚岩松翠龍鱗蔚,人偏重新風尾娑。樂志詎因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緻的石護欄。碑旁有小路直達迂迴曲折的見春亭、石畫廊。   【永安橋】   又名堆雲積翠橋庄接白塔山和北海南岸的通道。三孔券洞,曲尺形,橋而鋪條石,坡度平緩。橋身兩側有雕刻情美的欄板和望柱。橋南北分別置立四柱二樓武木牌坊一座,綠筒瓦頂硃紅色圓柱,色彩鮮艷奪目,枋心有藍底金字題額,南為「積翠」,北為」」堆雲」。坊前各有石獅一對,雕刻精細,姿勢雄偉。   【漪瀾堂】   在北海白塔山山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仿照江南鎮江金山寺建造的建築群。與北岸五龍亭、西天梵境隔水相望。主建築肪瀾堂前為碧煦樓,左為道寧齋,齋前有遠帆閣,四座建築及其連接的六十間延樓,依白塔山陰作半圓形。延樓迴廊外繞長達300米的漢白玉護欄,盡頭各有古堡式小樓一座。東南為倚晴樓,西南為分涼閣,分別作為漪瀾堂的人口。南眺高塔,北望滄波,有金山江天一覽之勝。   【悅心殿】   在北海白塔山西坡上。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前後出廊。殿前有寬敞的月台,與慶霄樓相聯。原為皇帝臨時辦理政務和召見大臣之處。   【閱吉樓】   在北海白塔山西坡下。平面作半月形,為兩層樓字,上下各二十五楹,左右圍抱。內有蟠龍升天式螺旋樓梯。樓內上層壁間嵌滿《三希堂法帖》(即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迫遠帖》,乾隆帝收得這些珍貴墨跡後,命其堂為三希堂)等刻石四百九十五方,保留了魏晉以來到明末歷代書法家一百三十四人的墨跡,彙集了我國書法藝術中的精華,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物。   【畫舫齋】   又稱水殿。在北海東岸,隱藏在士石山林之中。南接濠濮間,北鄰先蠶壇,原為皇帝行官,門前一帶曾是練習弓箭的地方。主體建築坐北朝南,以池水為中心,南為春雨林塘殿,東西分別是鏡香、觀妙室,四面廳廊環抱,構成一處幽勝的庭院。西北角院落為小玲瓏,東北為古柯庭、奧曠和得性軒等。古柯庭前有一粗壯繁茂的古槐,相傳己有千年,庭因名古柯。畫航齋布局緊湊,建築精巧,雕樑畫棟,是北海的園中之園。   【濠濮間】   在北海東岸。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為三間水謝。   北鄰畫肪齋,東北面有迭砌玲玫的山石環繞,還有石坊、曲橋、爬山廊等,迴旋變化於颶尺之內,極富幽深之感。   【靜心齋】   原名鏡清齋。在北海北岸,西鄰天王殿。清乾隆:十二年(1757年)建。正門與瓊華島隔水相望,四周以短牆圍繞,南面為透空花牆,使內外景色交融。碧鮮亭緊貼花牆外,起點景之妙。齋內遍布大湖石山景,玲玫剔透,與隱現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軒、橋相互輝映,景色幽雅,有乾隆小花園和園中之園之稱。齋內主要建築有鏡清齋、沁泉廊、畫峰室、抱素書屋、韻琴齋、枕巒亭、吞畫軒、疊翠樓等。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慈棺挪用海軍經費增修齋內建築,並設小火車站,鐵軌由中南海經陽澤門沿西北岸直抵齋門。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海,車站被毀。1913年經修茸,改稱靜心齋,成為北洋政府外交部宴請外使的場所。解放後進行全面整修,使庭院更加綺麗秀美。   【五龍亭】   在北海北岸西部。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屢有修葺,五座亭子臨水而建,中名龍澤,東為澄祥、滋香,西稱涌瑞、浮翠,合稱五龍亭。亭頂式樣富有變化,採取左右對稱手法,頂部覆蓋綠筒瓦黃剪邊琉璃瓦,檐下樑仿施小點金旋子彩畫,絢麗多彩,金碧輝煌,亭與亭之間用5形平橋相連,龍澤、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單孔石橋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懸華帶匾一方。   【九龍壁】   在北海北岸大王殿西。是一座彩色琉璃磚影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面闊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底座力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綠琉璃須彌座,座上的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形態各異,奔騰在雲霧波濤中的蚊龍浮雕。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壁東面為江崖海水。旭日東升流雲紋飾,西面為江崖海水、明月當空流雲圖像。壁頂為琉璃筒瓦大脊廡殿頂,大脊上飾黃琉璃流雲飛龍紋。影壁用四百二十四塊預製的七色琉璃磚砌築而成,色彩絢麗,古樸大方,是清代琉璃結構建築中的傑作。   【鐵影壁】   在北海北岸。建於元代。通高1.89米,檐口長3.56米。上為單檐歇山頂,刻有屋脊瓦優及勾頭。由一塊中性火成岩雕成,兩面淺雕雲紋、異獸等紋飾,古樸雄健,因顏色和質地象鐵,故稱鐵影壁。原北京市(21)在德勝門內鐵影壁衚衕,1947年移至北海公園。   【自雲觀】   在北京西城區廣安門濱河路。全真派的著名道觀。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建,原名天長觀,金泰和三年(1203年)改名太極宮,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年)安置長春真人邱處機於此,改稱長春宮。越三年東移今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改今名。現存寺觀為清代重建,規模宏麗壯觀,由幾進四合院組成。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戒台和雲集山房等。四御殿為二層建築,上層名三清閣,內藏明正統年間刊刻的《道藏》一部,是珍貴的道教文獻。邱袒殿為主要殿堂,內有邱處機的泥塑像,塑像下葬邱的遺骨。此觀清代改建時將布局改成類似佛寺建築,唯細部裝飾彩畫用道教圖案,如靈芝、仙鶴、八卦、八仙等。觀內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記、捐產碑記、畝產碑記、香火碑記等,記述有關觀址建築變遷的歷史。1956年進行修繕。現為中國道教協會會址。   【民族文化宮】   在北京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北側。1959年落成開放。是一座具有我國民族風格的塔式高層建築。潔白的樓體在孔雀藍琉璃瓦頂下十分壯麗,主樓高聳,噴池環抱,兩翼平伸。建築面積達30.000多平方米,由展覽館、圖書館、禮堂「舞餐廳和俱樂部等組成。展覽館的全國民族工作展覽,分為綜合館、地區館、專題館,內容全面,充分反映建國以來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以及各族人民在社會上義革命和建設中作出的重大貢獻。圖書館內沒有閱覽室和研究室,收藏民族專業性圖書資料三十多萬冊。禮堂位於東翼樓,供各民族集會和演出歌舞、戲劇之用,可容納一千五百人,沒有可以聽八種民族語言的超短波譯意風。舞餐廳位於西翼樓,廳內設有雅緻的茶座,可以舉辦宴會。舞餐廳的地下室是俱樂部,沒有體育室、遊藝室、音樂室等。   【西什庫教堂】   在北京西城區西什庫。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慈禧擴充西苑,怕府右街蠶他口的教堂鐘樓能望見中海,特和法國公使商量,撥給舊西什庫地20英宙,補償遷移費75.000英鎊,遷建原天主教北堂於此。後經擴建,成為北京最大的天主堂。   【團城】   在北京西城區北海南門外西側。原是太液池中的一個小嶼。金時,為御苑的一部分。元代在其上增建儀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並在島嶼周圍加築城牆,牆頂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團城的規模,城高4.6米,面積約4.500平方米。承光殿是黃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頂方形大殿,四面各推出單檐卷棚頂抱廈,成為富有變化的十字形平面,造型優美,殿內有一尊雕琢精美、潔白無瑕的王佛。殿前玉瓮亭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建,內藏整塊墨玉雕成的玉翁,其他如古籟堂。傘清齋,情瀾亭等。卞局緊湊嚴整,自具獨特的建築風格。   【承光殿】   在團城城台中央。平面旱帶折角的十字形殿前後有方形月台,殿正中為重檐大殿,抱廈呈單檐卷棚式,抱廈檐與殿下檐連成整體。頂為黃琉璃筒瓦綠剪邊,飛檐翹角,宏麗軒昂。清代前為圓殿,現存方殿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東西各有配廡七間,後側東部為占籟堂,西為清齋,殿後有敬臍堂,面闊十五間,兩側依地形堆有玲成的假山。殿東側有株高大蒼勁的油松,樹冠如蓋,距今已有八百年歷史,清乾隆帝曾封之為「遮陰侯」。殿內後廈有木龕一座,供奉整玉雕琢的白玉坐像佛一尊,色澤清潤,高1.5米,頭頂部和衣褶嵌紅綠晶石,左臂有刀痕,為1900年八國聯軍所砍。   【利瑪竇墓】   在北京西城區馬尾溝。利瑪竇(1552—1610)義大利人,明萬曆十年(1582年)來華,為天主教那穌會著名傳教士。萬曆二十九年至北京。進呈自鳴鐘、萬國輿圖等物,並與士大夫交往,以傳授西方科學知識為佈道手段,同時把我國的科學文化成就介紹到歐洲。死後神宗「詔以陪臣禮葬阜成門外二里嘉興觀之右」。墓為土丘形,前立萬曆三十八年螭首方座石碑一座,碑額十字架紋飾,碑身刻中西文合壁「那穌會士利公之墓」。墓地以磚砌花牆圍繞,左右兩側分別有哺懷仁、湯若望二外籍傳教士的墓和碑。   【宋慶齡故居】   在北京西城區後海北岸。原為清初大學土明珠的宅第。   清末是溥儀生父醇親王載淬王府的花園。庭院坐北朝南,有長廊、恩波亭環湖相映,登臨假山上的扇面形箑亭,可與南樓、聽雨屋相望,園內蒼松翠柏,更有鮮花點綴,是一座秀麗的園林式庭院。1963年來慶齡寓此,直至1991年5月29日病逝。故居整理後,在宋慶齡逝世一周年時正式開放。園內一座中西結合的二層樓房為其工作室和起居室。由原前廳濠梁樂趣和後廳暢襟齋改成的大客廳和大餐廳現為故居陳列室,陳列大量圖片和珍貴的歷史資料及實物,介紹宋慶齡偉大的一生。   【妙應寺白塔】   在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北。元至元八年(1271年〕   建。因塔身通體皆白,俗稱白塔。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曾參加設計與興建。至元十六年,塔前增建規模宏大的寺院,賜名大聖壽萬安寺。明天順元年(1457年)改名妙應寺。寺由四層殿堂和塔院組成,規模宏大,布局謹嚴。白塔為喇嘛塔,高50.9米。三層方形折角須彌座,其上為覆蓮座和承托塔身的環帶形金剛圈。碩大的覆缽形塔身有六條鐵箍環繞。十三天頂端承托直徑9.9米、上覆四十塊放射形銅板瓦的華蓋,其周邊懸掛三十六個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華蓋頂的銅質小塔形寶頂,高近5米,重達4噸。它是現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   【都城隍廟大殿】   在北京西城區成方街。供奉都城的城隍神廟。元至無四年(1267年)建,名佑聖天王靈應廟,天曆二年(1329年)加封大部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明永樂年重修,改名威靈祠。明正統、嘉靖和清雍正、乾隆、同治年問均經重修。現存大毆,黑琉璃瓦頂,前出抱廈。氣勢雄偉。   【恭王府】   在北京西城區前海西街。清道光帝第六子恭忠親王奕沂的府第。前身為乾隆時大學士和呻的第宅。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獲罪,第宅人官,嘉慶帝將其一部分賜給其弟慶僖親王永璘,是為慶王府。以後咸豐帝將慶王府收回,轉賜其弟奕沂,是為恭王府。咸豐、同治年間曾整修,並在府後添建花園。王府分府邸和花園兩部分。府邸佔地46.5畝,分中東西三路,由三條軸線貫穿的多進四合院組成。中路前部是面闊三間的大門和面闊五間的二門,門裡原有正殿銀安殿,已毀。現存後殿,即嘉樂堂。東路由三進四台院組成,採用小五架梁式,是明代的建築風格。西路正房為錫晉齋,院字宏大,廊廡周接,氣派非凡。在三路院落之後,環抱著東西長160米的四十餘間兩層後樓,東邊名瞻霽樓,西邊名寶約樓。樓後即花園——萃錦園,俗稱恭王府花園,佔地38.6畝。園內建築分中東西三路。也有約略的軸線,散置疊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主要建築有蠍殿、邀月台、大戲台、沁秋亭等。由於恭王府及其花園的設計富麗堂皇,齋室軒院曲折變幻,風景幽深秀麗。加以過去還有碧水紛繞,流經園內,因此一向被傳稱為《紅樓夢》中的榮國府及大觀園。   【錫晉齋】   原名慶頤堂。恭王府西路院落最北端的正房。面闊七間,前有廡廊,後出抱廈五間,平面呈凸字形。正中廳內東西北三面為兩層暗樓,樓內的碧紗櫥、檻窗、欄杆等捕木裝修,臃飾精美細緻。其外檐柱的鼓形柱礎,與承德普寧寺大乘閣的形制相同。和砷罪狀第十三款中的「所蓋捕木房屋,僭侈逾制,隔斷式樣,皆仿寧壽官制度」,即指此而言。光緒六年(1880年),奕訴從成親王府中得到晉陸機《平復帖》後,存放室內,乃改個名。   【沁秋亭】   亦稱流杯亭。在恭王府苯錦園東南部。單檐六角攢尖頂。亭內有流杯渠,從山上注井水人渠以效法晉人修禊曲水流筋的典故。   【蠍殿】   亦稱蝠廳、蝠房子。在恭王府萃錦園北端正中。有正廳五間,硬山卷棚頂,前後各出三間歇山頂抱廈。正廳兩邊各接出三間折曲形耳房,與正廳相接處為硬山頂,折曲處為廡殿頂,兩端都是歇山頂。四面出廊,形制多變,如蝙蝠兩翼,故名。   【徐悲鴻紀念館】   在北京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著名美術家徐悲鴻1953年病逝,次年曾將其舊居(東受祿街31號)闢為紀念館。1966年因建地下鐵道,舊館拆除。1983年徐悲鴻逝世三十周年時,紀念館在新址落成。館坐西朝東,是一座設計新穎,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庭院內,徐悲鴻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在黑色大理石基座的襯托下,十分引人注目。展廳分上下兩層,陳列面積1.213平方米。展出徐悲鴻生前作品國畫、油畫、紊描等一百五十餘幅。館藏徐悲鴻繪畫一千二百餘件和其生前收集的繪畫珍品工資料一萬餘件。展廳年還舉辦徐悲鴻生干展覽。   【郭沫若故居】   在北京西城區前海西街。大門東向,前臨什剎海。清乾隆年間,曾是和珅的花園;咸豐、同治年間,是恭親王奕沂的馬號。清室亡後,為達仁堂樂家藥鋪樂松山的宅園。1963年10月郭沫若高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故居為大型四合院,大門內有一座樹木點綴的上丘,二門內的五間北房為其工作室和會客廳,東耳房是卧室,東西廂房各三間。四周迴廊環抱,有封閉式走廊通往後院。另外還有一東跨院。故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圖書等珍貴文物資料。   【景山】   在北京西城區故宮神武門對面。元代為大都城內的一座上丘,名青山。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為營建宮殿,將拆除元代宮城和挖掘紫禁城護城河的渣上加堆其上,取名萬歲山。相傳皇宮曾在山下堆存煤炭,俗稱煤山。崇偵十六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曉,李自成卒農民軍攻人北京,崇偵帝倉惶出逃,在煤山東麓的一棵槐樹上自縊身死。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改名景山。景山南門內有綺望樓三檻,供奉孔子牌位。山北有壽皇殿,是供奉清皇室祖先影像之地;另有觀德殿,是清代帝後停靈的地方,均為乾隆十四年(1749年)後所建。景山有五峰,東西排列,峰頂各建一亭。古柏參天,風景宜人。現為景山公園。   【景山五亭】   在景山頂上。中峰上的名萬春亭,三重檐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亭東西兩峰有重檐綠琉璃瓦八角攢尖頂的亭各一座,東亭名周賞,西亭名富覽。兩亭外側兩峰又建有兩座重檐藍琉璃瓦圓攢尖頂小亭,東名觀妙亭,西名輯芳亭。五亭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內供銅佛像,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萬春亭中的毗盧遮那佛被毀,其餘四尊被動走。   【壽皇殿】   在景山北麓。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殿九間,有左右配殿、神庫、神廚、井亭,殿前有寧坊、石獅等。殿仿太廟形式建造,是供奉清皇室祖先影像之地。現為北京市少年宮。   【魯迅故居】   在北京西城區阜城門內西三條衚衕。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寓此。故居為一小四合院,院內南北房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是客廳。北房東屋後接一個不大的小屋,人稱「老虎尾巴」,魯迅自稱綠林書屋,為工作室和卧室。前院有魯迅手植的丁香。後院有一井,井旁植有刺梅。解放後。故居重新修繕。斗按原樣陳列,故居東側是魯迅博物館,195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二十周年時正式開放。館內收藏有關魯迅生平的豐富文獻和魯迅珍藏的圖書一萬三千多種。   【德勝門箭樓】   在北京西城區北部。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清康熙年間因地震塌毀而重建。原德勝門由城樓、箭樓和瓮城組成。城樓在1969年地下鐵道施工時拆除,僅存箭樓和瓮城部分垣牆,箭樓在城樓前沿,建在磚砌的城台上,為城樓的防禦性建築。面闊仁問,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內鋪樓板三層。兩檐問和東西北三面牆上,開有方形箭窗(射孔)八十二個。南面出抱廈五間,抱廈南面有三座大門通向城台頂部。1980年重修。是北京內城九門中僅存的一座早期箭樓。
推薦閱讀:

著名的20個外國名勝古迹 【圖片】
名勝古迹
國外經典名勝古迹
值得收藏的名勝古迹
高平縣陽城縣名勝古迹簡介

TAG:名勝古迹 | 西城區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