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多話,絕對是難得的智慧

不多話,絕對是難得的智慧

沉默並不是簡單的指一味的不說話,而是一種沉著冷靜、成竹在胸的姿態,它的力量要遠遠大於譏諷和嘲笑。尤其在為人處世時,保持沉默者更會在神態上表現出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勢和感覺。沉默是一種處世的修養,一個有高深修養的智者,往往會像美玉一樣韜晦藏拙,輕易不散發光彩。沉默是最有力量的武器不懂得沉默的人,就不是一個成熟的人,也就永遠不能實踐重大的事情。有人曾說:「保持沉默要比疾言厲色說出真相好,否則,就會如同不好的的調味品敗壞了一道精美的菜餚。」喋喋不休,只能給自己帶來傷害。思想家說:沉默是一種美德,教育家說:沉默是一種智慧,哲學家說:沉默是一種深刻,文藝家說:沉默是一種魅力,心理學家說:沉默是一種悟性。山上的寺院裡住著兩個和尚,師兄博學多聞,師弟則生性魯鈍,而且瞎了一隻眼睛。一天,有個僧人要來寺院參訪,師兄雲遊外出,師弟接待了他。沒想到,師弟在法戰中居然獲勝了。這是為什麼?原來,師兄臨走告訴他:「如果有人來法戰,你只要不說話,就一定能獲勝!」於是,師弟便用此法與僧人鬥法。一開始,僧人豎起一指,師弟則豎二指;僧人豎起三指,師弟嘖握緊拳頭。僧人無話可說,低頭認輸,滿臉都是敬佩的神色。師兄回來,師弟告知法戰之事:「一開始,他豎起一指,諷刺我只有一隻眼睛,我豎起兩指,說他有兩隻眼睛,實在幸運;他竟然舉起三指,暗示們兩人加起來只有三隻眼睛!」師弟越說越氣:「我實在忍無可忍,舉起拳頭正要揍他,他卻莫名奇妙地說:「大師高明!」看他這樣說,我也不好為難他,只好放他走了。」師兄便去向那僧人討教。僧人說:「我豎一指,是說『大覺世尊,人天無二』;他豎兩指,表示『佛法二者,一體兩面,是二而一』;我豎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寶,和合而往,缺一不可』;他捏起拳頭,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至此,我只好認輸。」師兄聽罷,不禁哈哈大笑……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孤立的,都與這個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人的本性,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其背後那錯綜複雜的關係,與其說是與一人鬥,不如說是與其背後的關係鬥。鬥爭就需要武器,武器大家都喜歡厲害的,威武的,氣派超酷的,就像打架鬥毆一樣,他拿把刀你就想拿把槍,他拿起槍你就想開個坦克。好大喜強幾乎是所有人的嗜好。然而事實上,這都不夠境界,真正厲害的人不是言語上的氣勢,不是武力上的狠毒,而是於無聲之處,以沉默殺人的智者。愚蠢的人喜歡用嘴鬥爭,喜歡用自己過高的分貝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是恰恰相反,過高的聲音只能證明其內心的軟弱,而聰明的人一言不發,卻威懾四方。你看,當一個執法者長時間沉默對視犯人時,犯人會把其所有的行為想幾遍,想會如何處理他。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遇到被別人指指點點的各種評論,有的人喜歡你,可能對你美言甜語,有的人也許因為嫉妒你的能力而對你妄加評論。面對這些是是非非評論,你縱有千張嘴萬條舌,又怎能敵得過眾人「一傳十,十傳百」的流言蜚語?這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沉默,沉默勝過口若懸河的辯解!沉默,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世事有時就像一潭被攪渾的水,保持沉默就是等待是非沉澱的過程,否則,你會越攪越渾濁!面對是非紛爭,你的言語要麼是揚湯止沸,要麼是火上澆油,而適當的沉默則會釜底抽薪!沉默是防衛的最好武器,所以,當武則天彌留之際,吩咐後人為她立無字之碑。是非功過,任人憑說!武則天用無字豐碑選擇了死後的沉默。然而,這無字豐碑,這死後沉默,卻讓千秋萬代更加敬佩她的偉大睿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裡所說的「大音」即是「道」,指音樂的本源,是自然界存在的真正的音樂,而「希聲」是說最完美的音樂是人們聽不到的音樂自身;而所謂「大象」,是指形象本身,也即是「道』,而「大象無形」,就是說最大的形象是人們看不見形跡的「道」。既有大智若愚,便有大愚若智,這便是程度和境界的問題。大智若愚的人有再多的聰明都不隨便顯擺,厚積薄發、寧靜致遠,注意自身修為,對很多事都有著大度開放的姿態,有著海納百川的境界。大智若愚,大智無語。偶爾沉默,糊塗一下也無妨糊塗是一種心態,一種做人的智慧。世上許多事,本沒有搞那麼清楚的必要,得過且過,偶爾糊塗一下又有什麼大礙呢?人們一向認為混沌就是世界的本源。在東方,中國有盤古開闢天地之說,有誇父身化萬物之說,說明世界原本是混沌一片,無所謂天與地,亦無所謂有真假;現代科學也論證了,最初的地球上沒有空氣與生命,最原始的生命體在雷電中產生,在海洋中生存發展,爾後才進化成現在這樣的大千世界。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從混沌空間走向明晰和精確:數字邏輯的嚴密、物理化學的縝密實驗和論證、儀器儀表的精確完美。但是就在這精確與嚴密中,人們發現了人生的蒼白與無奈,連人也成了一部精確的機器,凡事斤斤計較,凡事追求因果必然。一切都清楚明白使事實反而更加蒼白無力,霧裡看花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在藝術審美中,所謂的「神秘」和「空靈」,所謂的「盡在不言中」,所謂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正是模糊朦朧產生的巨大效果。追求精確是沒有止境的,研究物質組成,人們發現了分子;深究分子組成,又發現了原子;分析原子結構,又發現了電子和原子核,今後還會有人繼續研究下去,但世界的無極與太極,使人們猶如聞到香味而去追尋黃油一樣,無休止地追求下去,但每前進一步都將顯得更艱難和代價的昂貴,人們如一架精密儀器在為了尋求準確而工作。但是,什麼是「精確」本身就很模糊,人們認識到「精確」的無限,於是轉而研究模糊,這反映了人類認知過程的巨大轉變和飛躍。混沌學、模糊理論產生了。人們高興地發現,精確遠不如模糊更符合事物的本原。而且這門科學亦開始應用於洗衣機、電腦信息產業等領域,前景廣闊。由此可見,人類的總體認知過程,包括世界本身恰似一螺旋:從混沌開始,歸於混沌,中間走過了數字和精確。科學正返璞歸真。天道人事,從終極意義而言,無不歸於混沌,歸於糊塗。自清朝文壇奇人鄭板橋寫下「難得糊塗」這一千古不朽的四字之後,「難得糊塗」便成了許多人的人生箴言、座右銘和行動指南。歷史發展到今天,呈現出紛繁複雜、變幻萬千的萬花筒般的景象,在這樣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裡,很多人處在事業未竟的悲哀、愛情失敗的痛苦、人際關係複雜的苦惱與管理頭緒的混亂之中,世界雖未走到盡頭,但失望、沮喪的情緒卻籠罩了這個紛亂的世界,於是乎,「難得糊塗」的書法作品四海氾濫,糊塗的學問五洲尊奉。然而對於糊塗學這一古老的命題闡釋,正可謂百家爭鳴、各有千秋。其實,糊塗學並非神秘的高深莫測的學問,可以說,它是人生隨處可見的學問,回望我們祖先所創造的燦爛的傳統文化,他們早已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困惑,提供了各有側重而又相互貫通的答案。儒家說:「『限我"是糊塗」。道家說:「『無我"是糊塗」。佛家說:「『忘我"是糊塗」。兵家說:「『勝我"是糊塗」。每個人對於糊塗,都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也會悟到不同的真諦。糊塗是大智若愚、寬懷忍讓;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剛;是處事不悖,達觀權變;是外亂內整,內精外純;是有所不為,而後有為;是寵辱不驚,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寬容忍讓,不計前嫌;是不為物喜,不為己悲;是樂天知命,順應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是與世無爭,寧靜致遠;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保靜養神,清心寡慾;是沉默是金,寡言鮮過;是謗我容之,侮我化之……。難得糊塗,人才會清醒,才會清靜,才會有大氣度,才會有寬容之心。說到這裡,你總會明白了吧?我們說的「難得糊塗」就是不糊塗。所以,「難得糊塗」也是為人低調生存的一種藝術。


推薦閱讀:

天真:正法眼藏,智慧究竟【禪宗大智慧四】
對普通人來說,深刻的思想在平時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調查顯示:男人更看重女人的外表而非智慧
跟孩子談錢 考驗的是父母的智慧
佛使比丘:一問一答一智慧

TAG:智慧 | 絕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