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建築文化

錫林浩特市內額爾敦敖包山下的貝子廟,始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歷經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費白銀174萬多兩。全寺廟共分五大殿。中為朝克沁(行政教務)殿。兩側分別為拉卜楞(活佛)殿、滿巴(醫務)殿和都巴(天文數學)殿。貝子廟周圍還建有十幾座小殿和兩千餘間喇嘛住宅,總建築面積達1.2平方公里。

此廟因為建在貝子旗,而且又是貝子巴拉吉爾道爾吉主持建造、故名貝子廟。清雍正年間,有一名叫巴拉吉爾隆德布的活佛從遙遠的青海歷經干辛萬苦,一路誦經佈道來到錫林河畔,深受巴拉吉爾道爾吉的祟拜和賞識。為了表示對活佛的謝意。於1741年巴拉吉爾王爺給活佛建造了一座小廟。隨之貝子廟聽教、出家人的增多,小廟裡擁擠不堪,乾隆八年(1743年),開始修建規模宏大的廟宇,磚瓦石佛像經卷,均是駝運、勒勒車拉從張家口、多倫運來,有的從西藏等地運來。1786年,乾隆帝賜封巴拉吉隆德布為一世活佛以「阿日旺,章龍,斑智達」稱號。意為「聰明傳教師」。並賜給滿、榮、漢、藏四種文字書字匾額頒發了度牒。「班智達葛根廟」由乾隆帝欽賜漢名「崇善寺」。到第二世活佛時佛殿經掌又大規模擴充。具有百多年的興盛時期。清光緒年間達到極盛。喇嘛最多時達1200多人。廟寺的上層喇嘛與西藏拉薩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層保持薯密切的聯繫。貝子廟雕樑畫棟,重樓復閣。飛檐斗拱的建築風格,千姿百態的佛像塑造。富麗堂皇的繪畫裝飾。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貝子廟歷經蒼桑,在1966年「破四舊」運動中,幾天之內廟頂被砸、塑像搗毀、堆積如山的經捲圖書付之一炬。近年來,錫市政府投資60多萬元開始修繕貝子廟。目前,已修繕完畢的珠都巴殿煥然一新。

多倫縣匯宗寺

內蒙古藏傳佛教中心——多倫縣匯宗寺位於多倫縣舊城北2公里處。蒙古語稱「呼和蘇默」,意為青廟,因其殿頂覆以青蘭色琉璃瓦故名。又因其居於後建的「善因寺」之東而俗稱「東大倉」。它由附屬的善因寺、10座官倉、13座活佛倉和120多座當子房組成。

1690年,康熙皇帝親率大軍,征討噶爾丹取得重大勝利。

1691年(康熙三十年),清廷召集漠南蒙古48旗札薩克、漠北喀爾喀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36旗札薩克於多倫諾爾會盟,史稱「康熙會盟」,奠定了清朝北疆的版圖。在多倫會盟期間,應蒙古各部王公「願建寺以彰盛典」的請求,為尊奉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的習俗,康熙決定在會盟地多倫諾爾敕建喇嘛寺廟,「以一眾志」。取「佛法無二,統之一宗」之意,賜名「匯宗」,康熙帝親寫匾額。

1697年,康熙命青海佑寧寺法台第一世章嘉活佛到多倫諾爾傳教。1701年,清廷「令蒙古各部落居一僧以住持」,從此多倫諾爾成為蒙古族敬仰藏傳佛教的聖地之一。

1727年(雍正八年),雍正帝敕建善因寺。匯宗寺、善因寺遙相呼應,氣勢恢宏,矗立在蒙古草原上。清廷延請佛學造詣高深的二世章嘉活佛一併主持匯宗寺、善因寺宗教事務,協助清政府處理蒙藏事務。從此多倫諾爾成為蒙古地區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到乾隆時期,多倫兩廟的常住喇嘛達到3000多人。

從17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200多年間,多倫諾爾在成為蒙古地區「喇嘛教之都」的同時,逐漸發展成為「旅蒙商之都」,「民族手工業之都」,形成了擁有17萬人口的商貿城,為北疆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45年8月匯宗寺的一部分建築毀於戰火,這座百年明寺開始走向衰落,「文革」期間再次遭到破壞,寺中喇嘛也被迫離開寺廟。

2000年縣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對匯宗寺的章嘉倉進行修繕。

2001年,匯宗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巴嘎旗楊都廟

楊都廟,原名嚴都拉讓扎倉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境內,楊都廟的周邊水草豐美,空氣濕潤,泉水和河流縱橫交錯,風景十分秀麗。始建於清朝康熙 1864年,清廷賜名「施善寺」。楊都廟是錫盟少數幾個、阿巴嘎旗唯一至今仍保持宗教活動的寺廟。

楊都廟由大廟、小廟和卻日殿三部分組成。大廟建築面積449.44平方米,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灰色磚瓦結構,廟內保存著各種銅、銀制佛像、祭品、樂器等共1000多種,還有珍品藏經等。每年農曆六月開一次廟會,此廟主持卻西·洛藏華丹隆柔嘉措(1934年出生於青海省貴德縣,2001年11月21日在北京元寂,享年67歲)。現楊都廟已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近期活動 | 尋師問築:溯源之旅 從羅馬到巴黎
世界著名建築集錦
【海國游志】林肯大教堂:曾經的世界之巔
米蘭印象之二 不和諧中的和諧

TAG:建築 | 文化 | 建築文化 | 蒙古族 | 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