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滿:華夏考與神秘的夏朝

葉林生:禹的真相及夏人族源摘要:本文從禹的研究入手,對夏王朝的產生以及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提出一些新看法。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證了禹從西周到戰國末期的演變過程,說明禹的本相是神;第二部分具體探討了禹的原始神職,論證了他本是田土之神即社神;第三部分考證了禹的氏族淵源:(1)禹與羌族無關;(2)離與東夷族關係密切;(3)禹淵源於北方的戎狄族,與黃帝有共同的氏族淵源。由此,文章認為,探索更文化的產生不應用單線思維的方式,山西境內的夏文化與河南二里頭文化是北方的夏人多途徑發展的文化遺存。墨滿:華夏考華,華胥之華,《說文解字》作者東漢許慎謂華者為「榮也」。《帝王世紀》載錄,華胥,是太昊伏羲氏的媽媽。各典籍雜記伏羲氏,或稱作庖犧(《初學記》等等)、宓羲、皇羲、黃熊(《尚書·序》正義、《史記》索隱補《三皇紀》等)、雄黃(《五行大義》)、雄皇(《路史後紀》曰:皇雄氏,《世紀》云:一作雄皇);太昊,或作太皞(《尚書·序》正義、《史記》索隱補《三皇紀》等)。宓,古伏字。典籍有誤作密或慮,本文從略。伏羲之名,以《後漢書·班固傳》注引「後或謂之伏羲」,按東漢及之後人稱呼為標準。下圖為:華、夏、均/鈞。

◆筆者註:華,擬國語音【huá】,胡適拼音【ㄏㄨㄚˊ】,簡作[Hua]。粵語雅言[Wa4]。◆庖犧/伏羲,擬音簡作[FuXi]/[PuSi]/[PuHi]/[PuXi]/[PouHei]。粵語雅言[foo4][hei1]。◆太昊/太皞,擬音簡作[TaiHao]/[TeiHao]。粵語雅言[Taai3][ho6]。華胥生於燧人氏之末,有大人之跡出於雷澤之中,華胥履之,生庖犧於成紀。風姓也。(汪放解:雕像為)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作瑟三十六弦。制定嫁娶之禮,以犧牲以充庖廚,故號庖犧,後世音謬,故或謂之宓犧。◆筆者註:大人之跡:巨型人物雕像;履:踩。◆蛇身人首:汪放解為古代作者略掉了「雕像為」三字,即疑後世之人為其繪畫、鑄像圖騰為蛇身。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以六氣、六府、五藏、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類。乃嘗味百葯而制九針,以極夭枉焉。◆筆者註:由資料可總結伏羲的所發明或涉足面:禮法、祭法、天文、地理、生物、文字、音樂、八卦(數學、易學)、陰陽五行學、醫學(本草、針灸)。庖犧作八卦,神農重之為六十四卦,黃帝、堯、舜引而申之,分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連山》,殷人因黃帝曰《歸藏》,文王廣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謂之《周易》。◆筆者補註字辯:華字內擁有帶翼蛇形。疑為華胥有關線索。夏,有夏、夏後氏之夏,《說文解字》作者東漢許慎謂夏者為「中國之人也」。夏後氏,夏禹或夏啟為首領的封國或部落,姒姓。姒姓可能不在黃帝二十五子十二姓之列。◆筆者註:夏啟,《山海經》或謂之夏後開,避漢景帝劉啟諱,故漢朝記錄者改部分啟為開。◆啟,擬國語音【qǐ】,胡適拼音【ㄑㄧˇ】,簡作[Qi]。粵語雅言[Kai2](看粵語讀音所以明白漢朝人為什麼改啟為開)。◆筆者註:姒姓如果在黃帝二十五子十二姓之列,則可能為「己姓」(巳姓)所衍,故有姒姓後代封在杞國。《世紀》則言姒姓為堯帝所賜。炎帝神農母有蟜氏任姒,或為姒姓之實祖。夏禹,伯禹。崇伯鯀(《國語》)之子。舜帝之臣,位為司空。有苗氏不服,禹請征之。治水十三載,功被天下史稱「大禹治水」,參見《尚書·禹貢》和《大禹謨》諸篇章。舜帝後禪位於夏禹。◆筆者註:禹,音【Yǔ】,【ㄩˇ】;鯀,音【Gǔn】,【ㄍㄨㄣˇ】。其先出顓頊(《初學記》),顓頊生鯀(《海內經》:「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堯封為崇伯,納有莘氏女,曰志,是為修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於石紐(《藝文類聚》作石坳)。虎鼻大口,兩耳參鏤,首戴鉤(一註:鉤為鈐),胸有玉斗,足文履己,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長九尺二寸。長於西羌,西夷人也。禹未登用之時,父既降在匹庶,有聖德,夢自洗於河,觀於河,始受圖,括地象也。圖言治水之意,四岳舉之,舜進之堯,堯命為司空。繼鯀治水,乃勞身涉勤,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故世傳禹病偏枯,足不相過,至今巫稱禹步是也。又手足胼胝,納禮賢士,一沐三握髮,一食三起饗(鬻子曰:禹投一饋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也,恐其留吾門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堯美其績,乃賜姒姓,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天下宗之,謂之大禹。年二十而用,三十二而洪水平。年百歲崩於會稽。◆筆者註:駱明為顓頊之子。高陽顓頊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青陽少昊(玄囂)之侄。黃帝姬姓,青陽己姓(或作巳姓),顓頊姬姓。◆有莘氏,別作有侁氏。伊尹所在之國。商湯正妻亦為有莘氏所出。修己,或作修紀。◆胸坼而生:白壽彝以為一是夏禹是父親鯀死後所生,二是剖腹產。各書注亦有「背剖」之說。汪放取第二說剖腹產。  ◆虎鼻大口,兩耳參鏤,首戴鉤(一註:鉤為鈐),胸有玉斗,足文履己……汪放以為皆雕像描述,兩耳帶耳環(《山海經》雲「珥兩青蛇」)、頭戴鉤,胸前佩戴玉斗,足部或腳邊刻有「履己」文字或自己的名字。   《淮南子》曰:禹沐淫雨,櫛疾風,決江疏河,鑿龍門,辟伊闕,乘四載(《山海經》雲「乘兩龍」),隨山刊木,賓士水土,定七百國。又曰:禹為水,以身解於陽旰之河。    《論語》曰:子曰:禹,吾無閑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筆者註:吾無閑然矣,我完全不能跟他相提並論。菲飲食,不注重飲食。致孝乎鬼神,他的孝道驚天地泣鬼神。惡衣服,不注重或不穿衣服。致美乎黻冕,穿著黻和冕就已經極度俊美。    《左傳》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註:俗謂夏有萬邦。    《山海經》云: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    ◆筆者註:即隨山刊木,賓士水土。參見《禹貢》。    禹葬,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綳之。下不及泉,上不通臭。既葬,收余壤為壟,若參耕之畝。    ◆筆者註:衾,裹屍布。桐棺,桐木製作的棺材。屍體或棺材用葛布包裹。放置在地下,下不到地下水、上不和地上腐臭物接觸的地方。埋葬之後,將挖陵墓多出來的土壤堆成壟(田埂)。  ◆筆者註:夏禹的發明或涉足面:治水、政治、軍事、外交、建築、地理、植物學、墨學(尚賢節用簡葬等)。  ◆夏禹的品德或特點:禮賢下士、節儉惜時、疾病跛足(或長短腿)、勤於政事。  ◆跛足之說,推理自墨子尊禹。墨門之人,亦皆手足胼胝。    始納塗山氏之女,生子啟。《連山易》曰:禹取塗山之子,名曰攸,生余。余,啟之別名。塗山氏女攸,或作攸女,或作女嬌(或記作左忄右喬)。    帝啟,一名建,一名余。德教施於四海,貴爵而尚齒。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夏啟伐有扈氏,參見《尚書·甘誓》。《山海經》雲,夏後開上三嬪於天,得《九歌》、《九辯》以下,即《世紀》所謂《九韶》之樂舞。    ◆《海外西經》云:「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  ◆《大荒西經》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啟)。開(啟)上三嬪(賓)於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開(啟)焉得始歌《九招》。」  ◆大穆或作天穆。    《墨子·耕柱》:夏後開使蜚廉折(采)金于山川。    《古今刀劍錄》:禹劍: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啟劍: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穆天子傳》卷五:丙辰,天子南遊於黃●室之丘,以觀夏後啟之所居。乃●於啟室。    ◆筆者註:夏啟的發明或涉足面:德教、養老、官爵、軍事、建築、音樂、工業。  ◆序:學校之類的政府設施。殷商改稱庠。    《左傳》曰:夏啟有鈞台之享。    ◆《文選·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註:昔者夏後啟享神於晉之虛,作為璿台,於水之陽。  ◆《太平御覽》卷一七七:夏後啟筮享神於晉之靈台,作璿台。  ◆《太平御覽》卷八二:昔者夏後啟筮享神於大陵而上鈞台,枚占皋陶曰:「不吉。」  ◆筆者註:鈞台,汪放註:釒為△(錐)型建築,勻為狗身匍匐像,故鈞台疑為今吉薩斯芬克斯雕像(各學者訛認作獅身人面像)。此雕像當以皋陶或皋陶之子朕虞伯益為原型,為夏啟守陵。    ◆筆者補註字辯:夏字中上或為禹首或全身雕像姿態之形。許慎言「從夊從頁從臼臼兩手夊兩足也」,實為正解。書謂「諸夏」,應謂各種中國人、黃種人。墨滿:當年夏朝應朋友之約,將吾近7年之上古史研究進行總結,預計輯一小冊,由燧人之世記至夏朝之末,殷商之初。擬定名為《當年夏朝》。此書內容有異於平常思路,僅供愛好者參考,切勿迷信。書中所涉及地球頂級機密,且聊為笑談,知情者務必無視作者,謝絕跨國跨省,吾在此謝謝閣下們的寬容。文中內容,不上學術,愛好者可將此納入假說抑或胡說範疇。1、我姬氏出自天黿:我們都是外星人    清晨或者夜晚,舉目天空,浩瀚星海,你可認識幾顆星?你可否想過給星星起上好聽的名字,並把它們劃分區域,甚至觀察它們運行的規律?正如屈原天問問得好:「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在現有天文學知識的引導下,你是否想過有除了地球人之外的智能生物存在?有沒有跟地球人近似的外星人?在太陽系之中,真的只有我們地球人最孤單么?你是否假設過,我們並非是地球的原始猿人進化而成,而是從其它星系或者星球遷徙而來?我們必須遵循外國學者的理論么,我們自己的理論哪裡去了呢?外國人說中國沒有夏朝這段歷史,我們就該承認沒有夏朝了么?    拋開干擾,我們自行翻書理解古人的看法,古人的認知。歷代歷史書籍,不忘天文,首先將天分為12塊區域,每個時辰,天空的星星會移動一個區間,於是有了12分次,分別記錄為:星紀之次、天黿之次、豕韋之次、降婁之次、大梁之次、實沈之次、鶉首之次、鶉火之次、鶉尾之次、壽星之次、大火之次、析木之次。所謂「次」,就是區域,其中天黿之次也叫玄枵之次,豕韋之次又叫娵訾之次。也許看了這個,你會想起西方的黃道12星座,沒錯,12星座也被各自包含在這些次域之間。古人發現木星每年在一個星次上移動一格,對應12次,古人便記錄了相應的12歲名:赤奮若、困敦、大淵獻、閹茂、作噩、涒灘、睰洽、敦牂(大律)、大荒落、執徐、單閼、攝提格。根據研究,有人說,這12歲名,來自匈奴或者印度天竺,是梵文或者拉丁系文字的音譯,因為他們正好又能對應12個黃道星座:山羊/魔羯座【Capricorn】、寶瓶/水瓶座【Aquarius】、雙魚座【Pisces】、白羊/牡羊座【Aries】、金牛座【Taurus】、雙子座【Gemini】、巨蟹座【Cancer】、獅子座【Leo】、室女/處女座【Virgo】、天秤座【Libra】、天蠍座【Scorpio】、人馬/射手座【Sagittarius】。上古之人,除了12分次法,還劃分了28宿,12星次分別包含2-4個不等數目的星宿。我們作列下表:    12分次名 中國古天文區間 對應28宿    星紀 斗十一度至婺女(須女)七度 鬥牛女  天黿 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 女虛危  豕韋 危十七度至奎四度 危室壁奎  降婁 奎五度至胃六度 奎婁胃  大梁 胃七度至畢十一度 胃昴畢  實沈 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 畢觜參井  鶉首 井十六度至柳八度 井鬼柳  鶉火 柳九度至張十七度 柳星張  鶉尾 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 張翼軫  壽星 軫十二度至氐四度 軫角亢氐  大火 氐五度至尾九度 氐心房尾  析木 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終 尾箕斗    這裡還附帶一張全對比圖表:  

根據這一原則,我們將星空進行劃分,配合已有的星宿記錄,得到一張新的12星次圖:  

 《國語·周語》記載有「我姬氏出自天黿」,說的大概是我們姬氏黃種人出自天黿之次的天黿星。天黿星本來是星圖上的一個星區,據說共有10顆星,三國以後逐漸被其他星名替代,於是不見於陳卓的283星官之中。現在我們只能參考大火之次的大火星在心宿二,大體考證天黿星處於天黿之次的女虛危三宿之中。主要的星體,可能有危宿一、二、三,虛宿一、二,壘壁陣四,或者北落獅門等等這些亮度較大、距離太陽系地球較近的恆星。《爾雅·釋天》則說:「玄枵,虛也。」即是說天黿之次的玄枵星,也便是虛宿兩星所在,其中虛宿一,為寶瓶座β星,即位於著名的寶瓶座之中,是寶瓶的最亮恆星,它的光度大約是太陽的五千倍。虛宿的時空作用很大,《尚書·堯典》中記載的四仲中星里就有虛宿,「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就是說虛宿在秋分前後的傍晚出現在南方中天。將圖局部放大,便於觀察:

  不過可惜的是,按照現代歐式天文學說法,虛宿一(βAqr)距離地球611.93光年,用光的速度跑也要600多年。虛宿一應該就是玄枵,Sadalsuud。如果我們想要回到天黿之次的玄枵星,則恐怕需要超光速,這肯定是超越現在物理常識的,因為我們人類現在的極限速度是第三宇宙速度,每秒16.7公里。因為這讓我們感覺不可思議,先古人必須要有能夠實現星際躍遷的飛船才行。即便是稍近的北落師門(αPsa),Fomalhaut,距離太陽系也有25光年。    那麼星際躍遷是否有可能呢?史料有沒記載呢,這也是有的,在《竹書》五帝紀中以及《尚書中候》,有在堯帝「五星如連珠、景星出翼」的那一年,「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蓋五星之精也。相謂曰:《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黃姚。五老因飛為流星,上入昴。」《宋書·符瑞志》再次引用此段。這段內容是說可能有五位來自五星的長者,來到了堯帝這裡,將給予堯舜《河圖》這部天書,並且建議堯帝讓位給舜,之後五老乘坐飛船躍遷,像流星般直上了昴宿。    根據天文軟體推算,再比對竹書紀年,這一年或許是公元前2049年。正月時清晨,金木水火土五星匯聚於析木之次。堯帝其實本身也可能並非地球人,《太平御覽》引述《孝經援神契》,有注釋曰:「堯,火精人也。」可能是說堯帝自己是火星人。這裡的「精」就是古人口中的「外星人」,與前文「五星之精」相合,後來還有夏朝的公主嫦娥,開著飛船奔去了月球,生活和死在月球上,被古人稱為「月中之精」,簡稱「月精」。從地球到天上去甚至更遠的地方,或者從天上到地上,是否又有可能呢?資料有沒有記載呢,這也是有的。《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便是說互人國(或作氐人)的人能夠上下於天際。《山海經·海外西經》有:「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說巫咸國的巫師們能夠上下於天,對應在《山海經·大荒西經》有:「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葯爰在。」晉代的郭璞說「從此升降」就是「上下於天」。《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皞爰過,黃帝所為。」這裡的「大皞爰過」清代的袁珂認為「爰過」並非在樹或山下經過,而是相當於「眾帝所自上下」的「上下」。此外,《海內經》還有:「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肇山。有人名日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郭璞注釋說「言翱翔雲天,往來此山也」,歷代學者均把柏高當作仙人之一。《大荒北經》記載「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這裡面是說天女魃從天上下來,結果回不到天上去。   《淮南子·墜形訓》有:「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東漢的高誘說「太帝」即「天帝」。《山海經·西山經》有:「崑崙之丘,實為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神而九尾,人面而虎爪。」《西山經》的陸吾對應《大荒西經》的「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說的是崑崙丘下有名為「陸吾」的人面虎身雕像守護,而崑崙之丘,則是諸如建木等登天的天梯之一。換句科學點的話說,是上古人開飛船或火箭上天的可能性發射點。崑崙的重要性很大,這裡是西王母國之所在,是中國唯物道學的學習源頭,《尚書帝驗期》曰:「王母之國在西荒。凡得道授書者,皆朝王母於崑崙之闕。」《竹書》等史料記載黃帝、舜帝等人都受過西王母國王母的恩惠,甚至周穆王也追尋過王母國的足跡,至於漢武帝則對其更是可遇不可求。《大荒西經》接「崑崙之丘」後云:「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燃。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這裡明確告訴我們崑崙之丘是位於一座大型的火山附近。《帝王世紀補遺》和《開元占經》中有:「舜時群瑞畢臻。崑崙之北,玉山之神,人身、虎首、豹尾、蓬頭、戴勝拂枝杖,皓然白石城金室而居。有青鳥常為取食,名日西王母。」    所以我們幾乎能大膽地預測,上古之人本是外星來的人,掌握著失落的科技,抑或與外星人有所接觸。有過最原始的道士,即上古的科學家,群落中擁有外星人可能性非常之大。比如《太平御覽》和《帝王世紀補遺》有「殷時有仙女名昌容,隔肉見骨」的記載。譬如各種道書雜書,有仙人的記載。西漢歷史學者劉向著作有《列仙傳》,東晉葛洪有《神仙傳》,東晉司徒右長史干寶有《搜神記》,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申述尤其多,至於大宋的《太平廣記》更雜無數道經,我們能夠從這些書中索引出不少線索,並加以推斷:最大的可能性,便是人類擁有太空飛行器,我們的最原始祖先們乘坐著一艘母艦,來到了地球的某個位置,然後把地球當作了自己的家。這個首次的降落地點,即崑崙等天梯之所在的地點,當然首選非洲。至於那艘外星母艦最終哪裡去了,筆者在後文中會詳細分析。我們分析,在非洲尋找有水、有沙丘、有火山的位置,大抵是以下區域:利比亞、埃及、蘇丹、查德,其中蘇丹的位置最得其利,因此我們給它作個記號。地理參考圖如下: 

  然後縮小範圍,我們很容易找到崑崙之丘,它們將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之中。根據這個推理,我們擬定蘇丹首都喀土穆AlKhurtum附近就是崑崙之丘。    在附近,筆者找到了人面虎身有紋路的陸吾雕像,這一考古發現,可以印證文獻的正確性。參考圖如下: 

不僅是崑崙之丘,在蘇丹國的其它地方和埃及,沿著尼羅河岸,有著大量的古代遺迹,城市廢墟以及金字塔。那些遺址和金字塔是浩大的工程,尤其是金字塔,不少學者都認為它們非普通人力所能完成,幾乎是在外星人的指導下完成,或者乾脆為外星人所為。而筆者認為,以中國人修萬里長城、20萬人修海拉爾碉堡的氣概,再加上中國陝西境內漢陵多為近似,這些金字塔足堪為華夏祖先所雕砌。誠然,金字塔比漢陵可工整得多,東西南北上應天文地理,所以我們推理出這些工程學數據隨著那些優秀建築師的死早在夏商之際便大概消亡了。    雖然我們可能都是外星人,我們是外星人的後裔,但是沒有了那些巧思絕人的科學家,我們的其他祖先就變成了普通的地球人,技術和數據會失落,過著平淡的生活,在地球上,得從頭開始。《淮南子·本經訓》云:「周鼎著倕,使銜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說的就是堯帝的大臣巧倕死後,他的技術也跟著失落了,後人不可為之,周人於是把倕的畫像畫在周鼎之上,以示紀念。 2、燧人、華胥、伏羲和女媧:早期的太空母艦宇航員    想像一下我們去探索一個新的星球,如果那裡適合人類生存,我們在飛船上該帶點什麼器械,還有,如果我們一旦下了飛船,走到星球上,該做哪些事呢?如果我們降落的地方是一個日平均氣溫高達40度的地方,是否還要把衣服穿得嚴嚴實實的呢?作為外星人的祖先,他們到達地球上,該研究和記錄些什麼呢?所謂「星球」為什麼是個「球」,而不是「方塊」呢?「天圓地方」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古人真的不知道地球是個球狀么?   《晉書·天文志》寫: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漢靈帝時,蔡邕於朔方上書,言「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惟渾天近得其情,今史官候台所用銅儀則其法也。立八尺圓體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黃道,占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百代不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無本書,前志亦闕」。因而我們知道古人的天文學理論大體有三種:蓋天理論,宣夜理論和渾天理論。蔡邕認為《周髀》的內容屬於蓋天說範疇:其本庖犧氏立周天曆度,其所傳則周公受於殷商,周人志之,故曰《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隤,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里,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里,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里。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里。日麗天而平轉,分冬夏之間日所行道為七衡六間。每衡周徑里數,各依算術,用句股重差推晷影極游,以為遠近之數,皆得於表股者也。故曰《周髀》。即是說,蔡邕申述蓋天理論認為地球和天都是個穹形,並且認為《周髀》最初是庖犧氏伏羲所創,周公從殷商學來。   《晉書》認為「宣夜說」的主要書籍已經亡棄,但有一些碎片留存,漢秘書郎郗萌記先師相傳:「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眾星西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系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晉成帝咸康年間,會稽虞喜根據宣夜說作《安天論》,認為「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於不測。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塊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也。其光曜布列,各自運行,猶江海之有潮汐,萬品之有行藏也」。他指出天和地應該同方同圓。虞喜族祖河間相虞聳曾立《穹天論》云:「天形穹隆如雞子,幕其際,周接四海之表,浮於元氣之上。譬如覆奩以抑水,而不沒者,氣充其中故也。日繞辰極,沒西而還東,不出入地中。天之有極,猶蓋之有斗也。天北下於地三十度,極之傾在地卯酉之北亦三十度,人在卯酉之南十餘萬里,故斗極之下不為地中,當對天地卯酉之位耳。日行黃道繞極,極北去黃道百一十五度,南去黃道六十七度,二至之所舍以為長短也。」虞聳指出天是穹形,但也並沒有說四海是方形。雖然葛洪和房玄齡都認為宣夜說屬於異說,但筆者認為,「宣夜說」並未完全消亡,而是被虞氏融會,他們所本,或許仍然是《周髀算經》,因為這本書里還有「日照四方各十六萬七千里,人之所見,遠近宣如日光所照。……故日行處極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極東,東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極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極西,東方夜半。」這裡是說:北宮玄武下的地方,如果太陽在正午時分,南宮朱雀下的地方就是半夜;東宮蒼龍下的地方,如果太陽處在正午時分,西宮白虎下的地方就是半夜;南宮朱雀下的地方,如果太陽在正午時分,那麼北宮蒼龍下的地方就是半夜;西宮白虎下的地方,如果太陽在正午時分,則東宮蒼龍下的地方是半夜。四宮28宿繞地球移動,如果地不是接近圓的,古人怎麼知道這樣的白晝變化?所以充其量的「地方」,應該是古人把地當作一個具有四面朝28宿的六面色子,另外兩面,一面朝北極紫微垣,一面朝南極。那麼這種「地方」就和「如棋局」的「地方」和所謂孔方兄中間的普通四邊形根本是兩回事情,絕不可混為一談。    渾天說則明確認為地是球形的,其周圍支撐物是一種氣體或液體,整個宇宙類似雞蛋結構的狀態,天如殼地如黃。東漢張衡以此製作了渾天儀,以度量天體的位置,計量天體的運動,《渾天儀注》里有: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為轂之運也。這個觀點影響後世深遠,此處筆者不再鏖述。總之,不論是蓋天也好,宣夜也罷,至於渾天,都沒有說地是方的。那麼天圓地方的本意是什麼呢?《呂氏春秋·圜道篇》里有:「天道圜,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這裡是說地上的東西都是有形狀的。現代學者曲解天圓地方,實際上是對中國的古代天文認知一無所知。作為早期外星人的代表,第一批踏上地球的高智商人士,大約距離現在5400-5500年。有一位名叫燧人的人物,他發明了「鑽木取火」,利用簡單的力學旋轉或撞擊原理,可以讓木頭生出火來。伏勝的《尚書大傳》說燧人為燧皇,即表示他是最早期的皇。「燧人為燧皇,伏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燧人以火紀。火,陽也。陽尊,故托燧皇於天。伏戲以人事紀,故托戲皇以人,蓋天非人不固,人非天不成也。神農悉地力植穀,故托農皇於地。天地人之道備,而三皇之運興矣。」即指出燧人氏是天皇,伏羲氏是人皇,神農氏是地皇。《春秋運斗樞》則認為:「宓犧、女媧、神農,是謂三皇也。皇者,合元履中,開陰布綱,指天畫地,神化潛通。」於是後代有了新的三皇說。筆者尊崇《尚書大傳》和《易通卦驗》,認為太古三皇是指燧人、伏羲和神農。而項峻《始學篇》、徐整《三五歷記》、《洞冥記》、《洞紀》、《春秋命歷序》等雜書各自有其天、地、人三皇之別,其有「十二頭、九頭」之說,暫不足取信,故刪減綜合之,以燧人為始。燧人這個皇,並非只有鑽木取火的神功,《易通卦驗》曰:「燧皇始出,握機矩表計冥圖,其刻曰:蒼渠通靈。」就是說燧皇手中擁有機矩、表計、冥圖等至少三種尖端科學儀器。其中機矩應該是測量作用的空間工具,表計是計算和記時的時間工具,冥圖則應該是時間與空間複合的原始天文圖。    那麼什麼是「皇」呢,什麼是「帝」呢?原始的「皇」和秦始皇創立的「皇帝」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東漢應劭《漢官儀》說:「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舉措審諦,父天母地,為天下主。」《帝王世紀》曰:「天子,至尊之定名也。應神受命,為天所子,故謂之天子。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功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稱帝,義合者稱王。」筆者認為解釋得最好的應該是桓譚《新論》,說:「夫上古稱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伯,此皆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義,五伯以權智。其說之曰,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而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約盟,以信義矯世謂之伯也。」其次有《太公伏符陰謀》記錄:「武王曰:『三皇之治,毋禮義而民利之,何也?』太公曰:『三皇之時,近之則利,去之則病。所謂上聖神德而治,其次教而化之,近聖賞罰之。』」便是說,三皇在位的時期,沒有指定法令和刑法來約束其他人,大家都是民主平等的,而皇則是具有盛大品德人士的代表,以德治天下,近乎神明。而「帝」呢,則是有法令但是不用刑法的首領,同樣具有高尚的品德。也就是說三皇時代,已經接近了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屍佼《屍子》云:「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申彌國去都萬里。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鶚,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蜀漢譙周《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三墳》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鑽木取火,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漢書》亦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說法,可見燧皇當年遊歷很多地方,在他的家鄉燧明國,周遭以及南垂,作了許多的民教工作,並讓四方的民眾有了熟食的習慣。「游日月之外」即有可能燧人就開過飛行器翱翔於天際,「鑄金作刃」即是說其開闢了冶煉技術,「結繩之政」表明有了最早的算術和政治工作,至於「傳教之台」則更申明他帶領人民修建了專用來傳授技術的台形建築。    在燧人的時代,有一位名叫華胥的女子,見到有「大人之跡」出於雷澤之中,華胥踩在「大人之跡」上面,後來生了庖犧於成紀。雷澤和成紀都是地名,雷澤或指一片湖泊,而成紀則不可考。庖犧即伏羲,各典籍雜記伏羲氏,或稱作庖犧(《初學記》等等)、宓羲、皇羲、黃熊(《尚書·序》正義、《史記》索隱補《三皇紀》等)、雄黃(《五行大義》)、雄皇(《路史後紀》曰:皇雄氏,《世紀》云:一作雄皇);太昊,或作太皞(《尚書·序》正義、《史記》索隱補《三皇紀》等)。宓,古伏字。典籍有誤作密或宓,本文從略。伏羲之名,以《後漢書·班固傳》注引「後或謂之伏羲」,按東漢及之後人稱呼為標準。作為華胥的兒子,《帝王世紀》曰:「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充庖廚,故號曰庖犧。後世音謬,故或謂之宓犧。一號雄皇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還有「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以六氣、六府、五藏、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類。乃嘗味百葯而制九針,以極夭枉焉。」《春秋內事》曰:「伏犧氏以木德王天下。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於是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始畫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陰陽之數,推列三光,建分八節,以文應氣,凡二十四氣,消息禍福,以制吉凶。」各材料表明伏羲在的時候,他開闢了文字的創造工作,代替燧人的結繩算術,創造八卦,用八進位處理天文、節氣、地理問題,擬定了24節氣。並且制定了婚姻禮法、祭祀規則,同時涉足生物、醫學、音樂、陰陽五行學等諸多範疇。《春秋內事》等書記載在伏羲在位的年代,五星有過連珠現象,這有利於我們推算他所處在的時間。「天地開闢,五緯各在其方,至伏犧乃合,故以為元。」《孝經援神契》說:「伏犧氏,曰角、衡、連珠。」即是太陽在角宿的某一天,那天清晨(或夜晚)有過五星連珠現象。東漢宋均在給書作注釋的時候,認為伏羲是木星人,所以有「伏羲,木精人也」的提法。不過我們現在知道木星的表面溫度通常很低,大概只有零下100多度,想在木星在立足恐怕不太現實。但是我們可以猜想他一定穿了一套非常優質的宇航服,否則怎麼會有「人首蛇身」的提法呢?    大概正是這套宇航服很好,所以在伏羲死後,她的族妹女媧也繼承了這副套裝。於是史料都記載女媧仍是「人首蛇身」。《帝王世紀》曰:「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制度,亦蛇身人首,一號女希,是為女皇。未有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載。」《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女媧出生於成紀,亦姓風,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羲立,號曰女胥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遠。」《禮記·明堂位》有記錄「女媧之笙簧」,《世本》則曰「女媧作笙簧」,表明女媧發明了管樂器。筆者在埃及的文物中發現了一尊近似女媧身形描述的雕塑,參考圖如下:

魏陳思王曹植《女媧贊》寫道:「古之國君,製造笙簧。禮物未就,軒轅纂成。或雲二君,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靈。」在女媧死後,又有15代君主,都繼承了伏羲的國號,《遁甲開山圖》曰:「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五鳳異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自無懷氏已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所在。」《帝王世紀》同樣有所記載。筆者認為這15代大概至少有500-600年的時間。其中有巢氏,有的經史學者喜好把他放在燧人之前,那是由於讀了《韓非子》後所造成的訛誤,有巢氏其實是伏羲世系的一支。《帝王世紀》有「神農氏營曲阜,故《春秋》稱魯大庭氏之庫。」則明言大庭氏的府庫位於古魯國,此古魯國非後來的魯國,而是晉代杜預注釋《左傳》:「窮桑,少皞之號也。……窮桑地在魯北。」以及張守節《史記正義》說:「窮桑在魯北,或雲窮桑即曲阜也。又為大庭氏之故國,又是商奄之地……」所提到的地方。漢代以降,畫家們喜歡把蛇身人首的伏羲女媧畫在一起,伏羲手持矩尺、女媧手持圓規,表明了自他們開始研究了天和地。「圓規和矩尺」是能夠衡量一切事物的科學儀器。總之,自燧人至伏羲,他們做了身為一個外星人到地球所該要做的事情的,擬定天文,創造上天、下應地的文字,研究時節變化規律。把吃熟食的習慣帶到了地球,並首次品嘗地球上的肉類,同時制定狩獵、婚姻與祭祀等禮法,這些便是地球文明的開端。3、炎帝、蚩尤和軒轅黃帝:爭霸在非洲的人文三祖    在伏羲世系的末世,來到地球的人口,經過幾百年的繁衍,越來越多,非洲的肉類已經無法滿足更多人的需求。這個時候,少典國出了一位聰明的人士,名字叫烈山氏,或者叫魁隗氏,發明了耕種器具,教人民耕種,以彌補漁獵取食的不足。分辨一草一木,哪些可以吃,哪些可以入葯,哪些有毒不可食用,哪些可以種植,讓人民吃稻穀,逐步取代那些肉類食物,節約牲畜的性命,天下的人讓他繼承伏羲當人民的代表,美其名曰「神農」,因為位在南方,都陳徙魯,人們又叫他「炎帝」,或稱「帝魁」。《禮含文嘉》曰:「神者,信也。農者,濃也。始作耒耜,教民耕,其德濃厚若神,故為神農也。」雖然此訓詁難免有失偏頗,但神農是在古人眼中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     少典國,筆者認為其就是蘇丹國。《帝王世紀》說:「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於陳,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衰、帝榆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時稱之,一號魁隗氏,是為農皇,或曰帝炎。時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營都於魯。重八卦之數,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說的是炎帝世系第一代名為神農,姜姓,《太平御覽》認為他的母親叫「任姒」,又名「女登」,是少典國的妃子,在常羊山生的神農。《孝經鉤命訣》曰:「任巳感龍,生帝魁。」即表明任姒或作任巳,是神農的媽媽。    《易下·繫辭》曰:「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即發明了「耜」和「耒」兩種務農器具,天下都得其便利。但即使這樣,諸侯之中尚有不服的,是那夙沙國,沙丘中的某一個國家,不聽神農的號令,神農自覺慚愧,退位修德,結果夙沙國的人民,自己攻打自己的國君,來歸降炎帝神農。在魯國修建了都城,此魯非現在山東的魯,他死所埋葬的長沙,也非湖南的長沙。而是非洲沙漠中的某個位置,雖然筆者暫時還沒有找到這個處所,以及他的雕塑,但是可以推理得出,仍在蘇丹或埃及的某個角落。因為那裡的沙,才夠長,沿著河水種地,才更顯得難能可貴。《越絕書》則說:「神農不貪天下,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自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不貪天下,大公無私;不自貴於人,謙虛謹慎……表明了神農的道德何其高尚。《屍子》曰:「神農氏夫負妻戴以治天下。堯曰:『朕之比神農,猶旦之與昏也。』」即是說,那後世最為賢明的堯帝,也自嘆不如神農。《淮南子》記錄說:「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蚌之肉,時多疹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之宜,燥濕肥磽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泉水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是說神農為了嘗試哪些草有毒,親身體驗,方便他人,又曰:「神農之治天下也,神農馳於國中,知不出於四域,懷其仁試之心;甘雨以時,五穀蕃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終歲獻貢;以時嘗穀,祀於明堂。明堂之制,有善而無惡;風雨不能襲,燥濕不能傷;養民以公,其民樸重端愨,不忿爭而財足,不勞形而成功,因天地之貢資而與之和同。是故威厲而不試,刑措而不用,法省而不煩,教化如神。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陽谷,西至三危,莫不聽從。當此之時,法寬刑緩,囹圄空虛,而天下壹俗,莫懷奸心。」則說神農首創明堂這一祭祀建築,同時四方和合,民風淳樸,天下為公。    《周書》還記載神農發展了燧人時代的冶煉技術,作陶冶法,鑄造斤斧、鉏耨,即斧頭和鐮鋤,使得木製部件與金屬部件相得益彰。但隨著炎帝世系的變遷,經過了八代,大約530年的時間,或許是由於物產資源的緊缺,民風變得複雜起來,最初外星人的後代,不是個個都能繼承祖先的遺德,人們變得有私慾。到了第8代炎帝,帝榆罔的時候,天下諸侯數量變得更多,有一位名叫蚩尤的部落首領,始稱王,與帝榆罔在涿鹿之野征戰,於是如《帝王世紀》所言「神農氏衰」、《鬻子》所言「神農之非」,炎帝世系開始衰落。帝榆罔居住在一個名叫空桑的地方,《歸藏》啟筮云: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空桑又名窮桑,是個音譯辭彙,也是後來商朝宰相伊尹等人的家鄉。在同一時期,出了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名叫黃帝,居於軒轅之丘,所以人們稱其為軒轅黃帝。   軒轅黃帝則和炎帝世系的祖先一樣,同出身於少典國王室。他的母親叫作附寶,附寶的祖先是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代與少典國通婚。《史記》曰:「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諸侯有不順者,從而征之,未嘗寧居。」《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龍顏,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出身於少典國,在壽丘出生,在姬水長大,所以被後代追尊為姬姓,創立有熊國,居住在軒轅之丘。根據文獻可知,黃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同樣是一片沙漠,所謂壽丘、軒轅之丘,都應該在少典國附近。蚩尤氏進一步發展了冶煉技術,造「兵仗刀戟大弩」,將原本用於農事的工業改造成為原始的軍事工業,《世本》言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史記正義》引《龍魚河圖》記載說:「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即是說有玄女這位外星人幫助黃帝,參與對蚩尤氏的征討。玄女這個人物,在《抱朴子》、《玄女脈訣》、《黃帝內經》等書里有提及。《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這裡女魃,或稱旱魃,按第一章所述,亦可能是一位乘坐飛船的宇航員。蚩尤與黃帝兩個軍團,都可能擁有能控制氣象的太空武器。    在征討蚩尤氏之前,黃帝首先對付的是炎帝勢力,《帝王世紀》說:「神農氏衰,黃帝修德化民,諸侯歸之。黃帝於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即炎黃兩個勢力在阪泉之野進行了三次戰役,黃帝徵集諸侯,得到力牧、風后、神皇直等勢力的支持。其中力牧軍團是伊尹的祖先,風后軍團是伏羲氏的後代,神皇直則是炎帝神農的宗族。《帝王世紀》說:「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帝寤而嘆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夫千鈞之弩,異力者也,驅羊數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於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后于海隅,登以為相;得力牧於大澤,進以為將。黃帝因著《占夢經》十一卷。」之後開始討伐蚩尤。《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史記·五帝本紀》則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即司馬遷認為末代炎帝帝榆罔歸降了黃帝,所以我們才知道為什麼神皇直(或記錄作神農皇直)也成為了黃帝的部將。 《尚書·周書·呂刑》:「蚩尤惟始作亂,延及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姦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表示蚩尤氏是地球上較早期發動內亂的勢力,《管子·地數篇》說:「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二十。」很顯然,所謂「葛廬之山」、「雍狐之山」這樣的地理辭彙,同《山海經·大荒南經》:「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的「宋山」一樣,同《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的「羊水、九淖、空桑、青丘」類似,同《韓非子·十過》:「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鎋,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的「泰山」相仿,都在遙遠的邊荒,而不在當今的中國境內。    筆者總結各家之說,知黃帝克蚩尤之後,當作蚩尤之形象以示諸侯。所謂「八肱八趾疏首」,所謂「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再分析「蚩」字的篆體字寫法,表明蚩尤的雕像,是抬頭匍匐於地,肱股有所束縛。於是筆者在開羅博物館找到了一尊形象極為符合「蚩」字形態的雕塑。參考圖如下:  

以文物擬合文獻,則當知道後世學者謂蚩尤「牛首人身」,同伏羲女媧「蛇身」類同,是對雕塑狀態以及裝飾的描述,蚩尤戴了牛首的冠飾而已。照片中的他,悉如昨日,威風凜凜,不愧王霸之人。    史載黃帝的官員眾多,分別有風后、天老、神皇直、力牧、常先、封胡、孝甲、山稽等為師臣,為將領。其中風後、天老,以及史料未詳細寫明的五聖,被列為三公,分別配封三座大型台形建築。加上鬼臾區,這十數人被共同稱為「黃帝四目」或「黃帝四面」,以為黃帝耳目,分治四方。其中孝甲、倉頡、沮誦、隸首四人為黃帝的四位史官。而鬼臾區、桐君、雷公、岐伯、玄女、素女、馬師皇並為醫官,黃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教制九針,著《內外術經》十八卷」,發展並延續了伏羲氏時期的經脈理論、針灸理論,並在玄、素兒女的指導下,開創內經學的養生理論。《黃帝內經》作為三世醫書之一,加上經脈理論,實際上是上古的最高生命科技,後世及今人多失之,實在可惜。    按《逸周書·嘗麥解》,蚩尤本是末世炎帝的司天的天文官員,蚩尤流放了炎帝,炎帝才請黃帝執殺之於中冀《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說「使應龍殺之於凶黎之丘」,《藝文類聚》和《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又曰「其地為絕轡之野」,與《逸周書·嘗麥解》所言「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相契合。所謂「中冀」,或名之為冀州,非漢代以後的冀州,所謂「凶黎之丘」、「絕轡之野」、「涿鹿之野」、「涿鹿之阿」按照前文及記載分析,顯然仍然都應該在少典國附近。黃帝時代,黃帝本人和他的官員們為人們作了許多貢獻,《世本》先後說:「黃帝作旃冕,胡曹作冕,伯余作衣裳,於則作扉屨。骸作服牛,共鼓、貨狄作舟。雍父作舂。揮作弓,牟夷作矢。伶倫造磬。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弦,異二均聲。大撓作甲子,容成作歷,隸首作數。」其中「揮」即「張揮」,是張姓人的祖先之一,為黃帝弓正。黃帝將伏羲的36弦瑟,改造為25弦。並令大撓開創甲子紀年法,讓容城子改進先世留存的曆法,讓隸首研究數學。    黃帝作旃冕,大抵是黃帝元年登位時候做的事情,《尚書大傳》謂「黃帝始制冠冕,垂衣裳,上棟下宇,以避風雨,禮文法度,興事創業。」《周易》、《漢書》、《風俗通義》、《帝王世紀》、《後漢書》及後世之書都提到這些事情,是說黃帝最早發明「旃冕」這種「冕」,所謂「冕」是帽子的一種。黃帝及其臣子發明60甲子紀年法,按眾家說法是在黃帝元年或50年或其它年份,筆者以竹書表推理,這應該不是黃帝元年所做的事。而黃帝命倉頡造字,則是一件大事,許慎《說文》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表明倉頡改進了伏羲氏的「文」,系統化的創造了「字」,方便了群人民眾。此鳥跡之文,即上古之篆書。    黃帝在位20多年的時候,有三顆景星於春季清晨出沒於攝提星(牧夫座大角星兩側六星)或攝提格(人馬座)所在的地方,史稱「景雲之瑞」,可惜筆者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用工具推算出具體的時間,有待於學者考察。《列子》曰:「黃帝即位十有五年,竭聰明,盡智力,營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黃帝乃喟然嘆曰:朕之過淫矣。養一已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於是放萬機,舍宮寢,去直侍,撤懸,減廚膳,退而閑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游於華胥氏國。華胥氏國在弇州之西,合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師長,其民無嗜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傷;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憎愛;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憎,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閡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汨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黃帝既悟,怡然自得。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表明黃帝仿效炎帝修德,這文中提到華胥國離後世之齊國有數萬里之遠。「大庭之館」則如前章所提「大庭氏」,蓋在古魯國,窮桑之南。竹書載,「天下既定,聖德光被,群瑞畢臻,有屈軼之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這「屈軼之草」可能是較早的測謊儀器,又寫黃帝在位20年時,「帝黃服,齋於中宮,坐於玄扈洛水之上,有鳳凰集,不食生蟲,不履生草,或止帝之東園,或巢於阿閣,或鳴於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圃,神鳥來儀。有大螻如羊,大蚓如虹。帝以土氣勝,遂以土德王。」黃帝時代有麒麟、鳳凰這兩種瑞獸,《雲笈七籤》的《軒轅本紀》引《尚書中候》則記,除了麒麟等奇物之外:「有獸名○恙,如師子,食虎,而循常近人,或來入室,人畏而患之。帝乃上奏於天,徙之北荒。」即言有類似獅子的大型貓科動物。    黃帝在位五十七年秋七月庚申,黃帝帶領臣下在洛水祭祀,再次看到鳳凰,當知此洛水非今日之洛水。「霧既降,游於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得圖書焉。《龍圖》出河,《龜書》作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接萬靈於明庭。」表示他從洛水得到兩部天書。    《史記·封禪書》曰:「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龍,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帝之弓,百姓仰望。帝既上,乃抱其弓與龍髯而號。故後世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則表示黃帝用首山之銅鑄造了一座名為「鼎」的飛船,像龍的形狀,其上能夠承載70多人。    大概在位100年左右的時候,黃帝駕崩。之後,為了紀念他,一個名叫左徹的官員「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即製造了黃帝的木像,供人們瞻仰。4、少昊玄囂青陽、顓頊高陽、帝嚳高辛:黃帝系的子孫    遵照前文,按《列子》說法:軒轅黃帝早期生活是很淫逸的,壯年的時候神形有所偏枯。從其他書籍記載我們得知因此黃帝的子孫眾多,不過分析《黃帝內經》黃帝與岐伯的對話,我們推測,黃帝聆聽了醫生們的告誡:「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並有所遵從,這便是黃帝後來去積極修德、修身的真相。    《史記》說黃帝:「遷徙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有土德之瑞,故號曰黃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為正妃,生二子,其後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弱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也就是說黃帝生育能力很強,一共生了20多個兒子,其中分得姓氏的有14人,共12個姓。這些姓,按照《國語·晉語》記錄:「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在黃帝族的十二姓中既有姬姓,又有己姓。而《國語·晉語》中記司空季子的話出了問題:一為「唯青陽夷鼓皆為己姓。」二為「唯青陽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據《帝王世紀》:「夷鼓一名蒼林」。眾所周知,青陽氏即少昊,一曰玄囂(或元囂)。那麼同為青陽和蒼林(夷鼓),一說姓「己」,一說姓「姬」,二者自相矛盾,必有一誤。故蕭繹在《金樓子·興王篇》中說少昊「姓姬氏,或雲己氏」應本於此。現在我們根據《史記索隱》擬青陽、少昊、玄囂為同一人,且為姬姓。從字面分析,我們知道少昊其實是與太昊伏羲相對而起的名字,以表示他也像伏羲一樣,有恢弘大氣的品德,所以譙周的《古史考》說「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或曰宗師太昊之道,故曰少昊。」少昊,又寫作少皞。母親是嫘祖,或以為嫘姐,所以《帝王世紀》和《河圖》稱「女節」。《帝王世紀》寫:「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意感,生少昊,是為玄囂。降居江水,有聖德,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以金承土,《帝圖讖》所謂白帝朱宣者也。故稱少昊,號金天氏。在位百年而崩。」《河圖》說:「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氣感,生白帝朱宣。」因此少昊的出生和黃帝一樣,富有傳奇色彩。譙周則認為其窮桑氏,為嬴姓。筆者分析,這個「嬴」,應該是她母親嫘祖的姓氏,嫘和嬴是同源、同音的文字。少昊名摯,是《左傳》的說法,「《左傳·昭公》:「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少昊名清,則是《竹書》的說法「母曰女節,見星如虹,下流華渚,既而夢接意感,生少昊。帝登位,有鳳皇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帥鳥師,居西方,以鳥紀官。」《逸周書·嘗麥解》則記錄:「乃命少皞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同時,《漢書·律曆志》引《帝考德》曰:「少昊曰清。」所以我們認為少昊的名字叫摯或者清。    青陽少昊的主要特點,如文中所述,是「以鳥紀官」,官員的名字全部與鳥有關,所以《左傳》有: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 BC2400年至BC2300年是太昊大抵活動的時期,BC是公元前的意思,有一些家譜認為少昊只在位84年。而竹書和若干史料則認為少昊並沒有實際在帝位。竹書記述黃帝沒後7年,黃帝臣左徹讓黃帝的孫子顓頊即位。《逸周書·嘗麥解》寫「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則表示蚩尤居住之處和少昊隔得並不遠。《左傳·定公》:「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昊之墟。」表示少昊所處之處應該有一片丘墟,「少昊之墟」的提法有類似於「崑崙之墟」,表示遺址。伯禽是周公旦的長子,被封於魯,所以我們推知少昊之墟同樣和前文提到的古魯國在一起。    少昊之後,顓頊之前,竹書認為還有一名帝王名乾荒,是昌意之子,其它書目則少見考。顓頊「母曰女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於幽房之宮,生顓頊於若水。首戴干戈,有聖德。生十年而佐少昊氏,二十而登帝位。」即是說,顓頊10來歲的時候就輔佐少昊了,20多歲的時候,少昊死,遜位於顓頊,故而顓頊登帝位的時候很年輕。顓頊的媽媽名叫女樞,懷孕顓頊的時候,天也有異象,有瑤光之星從月亮邊穿過。顓頊頭戴「干戈」這種帽飾,這有便於我們現在和將來在邊荒考古,發掘以這一形象為根基製作的雕像。「干」按「執干戚舞」的解釋,說是「盾」,「戈」則是戈矛兵器的前刃。筆者分析這「首戴干戈」之形,是古「皇」字一些「白」部寫法的本體之一。不過可惜目前筆者還不能肯定埃及的哪座雕像是顓頊,這有待於後來聰敏學者的查證。    《帝王世紀》說:「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首戴干戈,有聖德。父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為諸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年而冠,二十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亂,以水事紀官。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北正黎司地,以屬民。於是神民不雜,萬物有序。始都窮桑,後徙商丘,命飛龍效八風之音作樂,作五音以祭上帝。納勝墳氏女娽,生老童。有才子八人,號八凱。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一歲。歲在鶉火而崩……」表明顓頊,又稱高陽氏,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系的子孫,姬姓。母親名叫景仆,因為是昌意之妻,所以別的文獻也稱昌仆。    顓頊元年,即約BC2298年,他居都城在「濮」,皇甫謐稱「濮」為「帝丘」,筆者分析這個「濮」照樣並非今之濮陽,而是少昊之墟附近的某個地方。第13年,即BC2286年,顓頊改進自伏羲以降,至黃帝及少昊時代的天文曆法,「初作曆象」。此「曆象」有多種解釋,一是動推算和觀測天體運行,當動詞用;二是曆法、天文星相,當名詞用。我覺得這2種解釋都不夠全面,因為在顓頊之前,黃帝是有《調歷》的曆法的,那麼顓頊「初作曆象」當作最初開始製作曆法和天文星象圖則是個矛盾,所以我們認為「初作曆象」沒有那麼簡單,按「渾象」的字面含義,我們推測顓頊時代就應該開始製作類同的儀器了,此儀器是將28宿的天文圖像製作到金屬器件上,供人參考,到了堯帝時代,羲和氏才完成更好的「渾儀」,能把天體的坐標或角度標識出來。 第21年,即BC2278年,顓頊命令一名名叫「飛龍」的樂工發明「承雲之樂」。《呂氏春秋·古樂篇》:「顓頊乃命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即是記此事,承雲之樂描繪的是各方吹來的風的聲音,筆者認為這是十分經典的古樂,可惜失傳了。竹書寫,第30年,顓頊生了夏鯀,筆者認為不對,因為按別的史料,夏鯀是駱明所生,至堯時代還能治水,所以夏鯀不太可能生得這麼早。夏鯀居住在天穆之野的南方,簡稱天穆之陽。天穆之野這個地方也很重要,因為到了夏啟的時代,夏啟回到了天穆之野也同樣製作了動聽的音樂,稱九韶之樂。    又過了30至40多年,共工部落出了一名勇士,名叫術器,在顓頊末代作亂,辛侯高辛氏帝嚳起兵平叛,將其消滅,於是獲得了天下。《國語·周語》註:「賈侍中云:『共工,諸侯,炎帝之後,姜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高辛氏爭而王也。』」第78年,顓頊駕崩。《史記》曰:「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像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帝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是對顓頊的一生的評價,後世古人對其推崇,《大戴禮記》曰:「宰我曰:『請問帝顓頊。』孔子曰:『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乘龍而至四海。北至幽陵,南至交阯,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礪。』」《山海經》則認為顓頊是昌意的孫子,韓流的兒子:「黃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取倬子曰河女,生帝顓頊。」《淮南子》則認為,顓頊時期,男女平等,「顓頊之法,婦人不避男子於路者,祅之於四達之衢。」很是奇特,而《山海經》又有多處記載「顓頊死即復甦。」說他死了又蘇醒,則是奇中之奇。故而魏曹植有《帝顓頊贊》曰:「昌意之子,祖自軒轅。始誅九黎,水德統天。以國為號,風化神宣。威鴻八極,靡不祗虔。」綜合上下文獻,我們推理出《竹書》的乾荒就是《山海經》的韓流。韓流是昌意之子,黃帝之孫,顓頊之父。帝嚳,姬姓,「其母不見」,他不是顓頊的兒子,因為顓頊「納勝墳氏女娽,生老童,有才子八人,號為八凱。」即說明帝嚳的位置是爭奪或者禪讓而來。《史記》說:「帝嚳高辛氏者,黃帝之曾孫也。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其色鬱郁,其德嶷嶷,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即是說帝嚳的父親叫蟜極,蟜極是黃帝的孫子。帝嚳生而駢齒,即有一對牙齒生在一起,或謂牙齒重疊,或謂前齒並為一齒,或謂齙牙,「有聖德,能順三辰。」15歲時候,輔佐顓頊,30歲登帝位,都城於亳。此亳,並非今之亳州。他以五行名官,或者以人為官,所以《帝王世紀》說:「故以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於是化被天下。   帝嚳也稱帝俊,據說他的名字是他出生時候所發出的聲音,張顯《析言》曰:「高辛氏初生,自言其名。其君民,終無迷謬。」帝王世紀則雲「自言其名曰『逡』」。帝嚳在登位的時候發明了「六莖之樂」,這個曲目也失落了。他有8個才子,號稱八元,都是帝王的輔佐。一共娶了4個妃子,「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有娀氏女,曰簡翟,生禼;次陳豐氏女,曰慶都,生放勛;次娵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帝嚳在位七十五年,年一百五歲而崩。陶弘景云:在位六十三年,年九十二。筆者遵從後說。即登位元年為BC2218年,駕崩年為BC2156年。四子中的后稷,是堯帝農師,為舜所舉薦,是宗周的第一任祖先;禼又契,是殷商的第一任祖先;放勛則是堯帝名字,堯帝即位於帝嚳之後;摯為堯帝之兄,曾經在位9年,然後讓位給堯帝。《大戴禮記》記述:「宰我曰:『請問帝嚳。』孔子曰:『玄囂之孫,蟜極之子,曰高辛氏。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蟜蟜,其德涘涘,其動也時,其服也土,春夏乘龍,秋冬乘馬,黃斧黻衣,執中而獲天下。』」即表明帝嚳在世之時,提倡節用,並進一步發展了天文學。《禮記祭法》曰:「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即謂此情況。《春秋元命苞》曰:「帝嚳戴干,是謂清明。發節移蓋像招搖。」則表示帝嚳也像顓頊一樣,頭戴干這個冠飾,至於「發節移蓋像招搖」則不知其意,大概是頭髮在頭蓋骨上束成一束,如同招搖。「其色鬱郁」或者「其色蟜蟜」是說他皮膚的顏色,可能偏黑。如此一般的雕塑,目前筆者還未鑒定出來,十分遺憾。《古史考》曰:「高陽氏,妘姓,以水德王。高辛氏,或曰房姓,以木德王。」可能不太準確,房姓當是堯帝後代的姓氏。    第16年,即BC2203年,帝使重帥師滅有鄶。「有鄶」是一個古國名。重,是帝嚳的南正,通常和火正黎並列,合成「重黎氏」,重黎氏亦是顓頊到帝嚳時代的天文地理官員。《國語·楚語》作「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學者認為到了帝嚳時代,曆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官方用的神歷,祭祀用;一種是民間用的民歷,農事用。總之,天文曆法到了這裡,有了質的飛躍。所以魏陳王曹植有《帝嚳贊》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帝世。撫寧天地,神靈察物。教彌四海,明並日月。」帝嚳死後,由其末妃之子帝摯即位,帝摯的母親是帝嚳四個妃子中地位最次的,但是由於帝摯年長,且必定受帝嚳鍾愛才讓他作繼任的王子。他的異母弟放勛被封為唐侯,俗稱唐堯。帝摯在位9年,執政軟弱,而唐堯的道德高尚且勢力盛大,諸侯都歸附到唐堯麾下。帝摯信服兄弟的高義,率領群臣造訪唐侯的朝廷,甘願作唐侯的臣子,於是以天下禪讓給唐堯,唐堯登位,史稱堯帝。堯帝將哥哥帝摯封回高辛氏帝嚳的領地。這些事情很少見於史料,《帝王世紀》說這是經書所沒有的,是漢朝議郎東海衛宏口頭傳述的。    堯帝,別稱帝堯,或陶唐氏。祁姓也,或說伊祁氏,是從母親慶都所叫的姓氏。慶都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名曰放勛。所以柏楊《中國人史綱》全稱堯帝名字為伊祁放勛。堯帝「年十五而佐帝摯,授封於唐,為諸侯。身長十尺,常夢攀天而上,故年二十而登帝位。」他於BC2145年登位,「以火承木,都平陽。」此平陽非今之平陽。「置敢諫之鼓,天下大和。」即是說他在朝廷外樹立「敢諫之鼓」,只要有臣子或人民有訴訟要申明,可以直接於堂下敲鼓,然後以朝事審議,所以當時可謂政通人和。《尚書》說:「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筆者曾翻譯這段說:「堯帝敬事節用、德澤四方、經天緯地、深謀遠慮、寬柔溫和,誠實、恭敬又能夠謙讓,像陽光一樣給四面八方帶來光明,至善貫通於上下天人。能夠運用才俊賢德,和睦從高祖到玄孫的九代之親;家族和睦之後,辨別彰明百姓之人;百姓之人顯明之後,使世界各國和諧。天下庶民也變得友善起來。」  5、堯帝、舜帝:禪讓推舉的賢明    史料載慶都或者他的丈夫以及兒子堯可能是外星人,《春秋合誠圖》曰:「堯母慶都有名於世,蓋天帝之女,生於斗維之野,常在三河之南。天火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長大形像天帝,常有黃雲覆蓋之。夢食不飢。及年二十,寄伊長孺家,出觀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隨之者。有赤龍負圖出,慶都讀之,赤受天運,下有圖,人衣赤光,面八彩,須鬢長七尺二寸,兌上豐下,足履翼翼。署曰赤帝起,誠天下寶。奄然陰風雨,赤龍與慶都合婚,有娠,龍消不見。既乳,視堯如圖表。及堯有知,慶都以圖予堯。」這種說法如同小說一般奇幻,說堯帝是慶都與一赤龍野合而生。筆者認為赤龍其實就是帝嚳。    堯帝體貌特徵十分獨特,《孝經援神契》曰:「堯鳥庭,荷勝,八眉。」作注者認為堯帝是火精人,」庭有鳥骨,表取像朱鳥與太微庭也。朱鳥戴聖,荷勝似之。八眉,眉彩色有八。」說他戴戴勝鳥頭一般的冠飾,眉毛染了8種色彩。《孔叢子》曰:「堯身修十尺,眉乃八彩,實聖也。」說堯帝是聖人,《易坤靈圖》說:「其母萌之,玄雲入戶,蛟龍守門。故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又曰:「堯之精陽,萬物莫不從者。帝世有洪水之災,天生聖人使救之。故言乃統天也。」則認為他是一位天使、救世主。《論語》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孔氏師徒對堯帝極為讚賞。《宋書》引《竹書》寫:「眉八采,鬚髮長七尺二寸,面銳上豐下,足履翼宿。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其狀如圖。及長,身長十尺,有聖德,封於唐。夢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歸之。」    BC2145年,帝即位於冀,此冀當即前文所述之「中冀」,而非漢後之冀州。如尚書所言,命令羲和氏分掌四方,制定更為全面的曆象,勘定地球一年為366日。「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咸熙。』」筆者譯:「於是任命羲氏與和氏兄弟,敬奉昊天這一神祗同時勘定天文,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給大家制定出計算時間的曆法。首先命令羲仲,居住在嵎夷名暘谷的地方,恭敬迎接太陽升起,平衡次序地管理春天的耕種。在白天黑夜時長均等的那天,觀測朱雀宮朱鳥七宿,即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又即雙子座、巨蟹座、長蛇座、巨爵座和烏鴉座的出沒,以正春季的中點(即春分),這個時候的民眾分散,鳥獸們開始交配繁殖。又命令羲叔居住在南交,觀察南方天空的運轉,在白天最長的這一天,黃昏到夜晚觀察蒼龍宮心宿,又名大火星,即天蠍座α星的出沒,以正夏季的中點(即夏至),這個時候的民眾居住在高地,鳥獸們的毛零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名昧谷的地方,恭敬送太陽落山,平衡次序地管理秋天的收穫。在白天黑夜時長均等的那天,觀測玄武宮虛宿,即寶瓶座β星的出沒,以正秋季的中點(即秋分),這個時候的民眾住到平地,鳥獸們生長新毛。又命令和叔居住在朔方名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向北運行的情況,在白晝最短的這一天,觀測白虎宮昴星,即金牛座的出沒,以正冬季的中點(即冬至),這個時候的民眾避入室內,鳥獸們長滿絨毛。堯帝說:『啊!你們羲氏跟和氏啊,地球繞太陽一周期有366天,要用加閏月的辦法來擬定春夏秋冬四時,這就成為一年。由此規定百官的事務,很多事情都會興盛起來。』」各資料認為,這一副新的《河圖》是慶都從「三河之首」「赤龍」處所得,長大了才交給堯帝。《龍魚河圖》則曰:「堯時與群臣賢者到翠媯之淵,大龜負圖來出,授堯。敕臣下寫取。寫畢,龜還水中。」是堯帝與群臣在「翠媯之淵」「大龜」處所得,筆者以為赤龍大龜都是出沒水中的太空飛行器。《尚書中候》曰:「帝堯即政七十載,景星出翼,鳳凰止庭,朱草生郊,嘉禾孳連,甘露潤液,醴泉出山。修壇河、雒,榮光起河,休氣四塞,白雲起,迴風搖,龍馬御甲,赤文綠色,臨壇止霽,吐甲圖而帶足。」又是一番神奇。    堯帝最大的特點,除了眉八彩、足履翼……這些外在描述,是精神層面。他是一個偉大的人,非常節儉、仁厚。《尚書大傳》說「堯舜之王天下,一人不刑而四海治。」《大戴禮記》曰:「宰我曰:『請問帝堯。』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勛,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豫,黃斧紼衣,彤車,乘白馬。』」孔子對其評價仁智如同天神。《六韜》寫:「太公曰:『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弗服,錦繡文綺弗衣,奇怪異物弗聽,宮垣屋室弗崇,桷椽柱楹不藻飾,茅茨之蓋弗剪齊。黼黻之絓履不弊盡,不更為也;滋味不重糝,弗食也;溫飯暖羹不酸餧,不易也。不以私曲之故,留耕種之時,削心約志,從事無予為。』」《莊子》曰:「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之人欣欣焉有樂其性。」《屍子》曰說:「人之言君天下者,瑤台九累,而堯白屋;黼衣九種,而堯大布;宮中三市,而堯鶉居;珍怪遠味,而堯糲飯菜粥;麒麟青龍,而堯素車玄駒。」《韓非子》曰:「堯之王天下,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茅茨不剪,桷椽不斫。糲粱之食,藜藿之羹,雖監門之養,不敵於此矣!」由余謂秦穆公曰:「昔堯有天下,飯於土軌,飲於土形。其土南至交阯,北至幽都,東西日月所出入者,無不賓服。」《淮南子》曰:「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大田師,奚仲為工。其導萬民也,水處者魚,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澤皋織網,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所無,以工易所拙。是故離叛者寡,而聽從者眾。譬若播棋於地,圓者走屋,方者處高,各從其所安。」《說苑》曰:「河間獻王曰:堯存心於天下。有一人飢,曰:我飢之也。有一人寒,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仁而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人勸,不罰而人治,先生而後殺,是堯道也。」    BC2127年,命共工氏治理尼羅河水,失敗。於是罷黜共工氏。BC2085年,命夏鯀治理尼羅河水,治理了9年失敗。於是「黜崇伯鯀」,「殛鯀於羽山」。BC2076年,徵用舜;即第70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錫虞舜命。」歷試舜3年,決定讓位給舜,但是舜堅持不受。BC2071年,令夏禹治水。夏禹治水13年,成功,於是有《尚書禹貢》篇。BC2059年,分天下為12州。BC2057年,作游宮於陶。BC2046年,堯帝駕崩於陶。此陶者,非今之定陶,為古陶國。堯帝「以尹壽、許由為師,命伯夔訪山川谿谷之音,作樂六章,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其有22牧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名字見於《尚書·虞書·堯典》和《舜典》,楊子《法言》曰:「堯能則天者,以其能臣二聖。二聖,舜、禹也。」帝王世紀還說:「有僬僥氏來貢沒羽,廚中自生肉脯,如翣形。搖鼓自生風,使食物寒自不臭,名曰『翣脯』。」這裡「廚中自生肉脯」,又能「搖鼓自生風」,顯示堯帝擁有一台和食物有關的機器,有可能是個電冰箱,所以能使得食物保持冰冷不會腐臭。    《春秋合誠圖》認為堯帝是沒有穿上衣的,所以有「人衣赤光」之說,而鄭國大夫鄧析說:「古詩云:堯、舜至聖,身如脯臘;桀、紂無道,肌膚三尺。」即表明堯舜也是沒有穿上衣的,這是符合當時當地的溫度的做法。    《符子》曰:「許由謂堯曰:『坐於華殿之上,面雙闕之下,君之榮願亦已足矣夫?』堯曰:『余坐華殿之上,森然而松生於棟;余立於欞扉之內,霏焉而雲生於牖。雖面雙闕,無異乎崔嵬之冠蓬萊;雖背墉郭,無異乎回巒之縈崑崙。余安知其所以不榮?』」一則表明堯帝的謙虛與簡樸,一則表明堯帝時代也是修了不少建築的,雖然建築比較簡單。    「墨子以為,堯堂高三尺,土階三等。」即是說,墨子認為堯帝的「堂」,有三尺高,堯帝的「土」,有三等階級。何謂「土」呢?筆者和一些學者都認為,「土」的原寫法是「△」,即錐形建築,等同於前文中提到的「台」,是「台」的一種,是「台」字的上半部。而比較特別的是,堯帝的土台和以前帝王的土是不一樣的,別人的沒有分這麼多階級,而的分三個階級。於是我們很容易找到堯帝的三層陵寢,如下圖:  

BC2042年,服喪完畢,舜帝繼承了堯帝的帝位,這個時候舜帝己經50多歲了。14年後,也就是BC2029年,「卿雲見」即有瑞景出現,舜帝讓年紀比自己小一些的夏禹代理政事,和當年堯帝讓舜攝政相仿,是為將來的禪讓作準備。不過這一次還不是正式的攝政。BC2013年,年愈70-80歲的後育,早於舜帝逝世。南梁歷史學家沈約認為後育即娥皇,是舜帝的大妻。BC2010年,即第33年春正月,舜帝推薦夏禹於上天,詔告天下夏禹是下一位受命之君。第45年,即公元前1998年,舜帝近百歲,正式讓夏禹攝政。BC1993年,舜帝駕崩於「鳴條」,蓋即今之埃及Maidum。雖然目前還沒有查證出舜帝埋葬的土台,不過筆者找到舜帝與娥皇和女英的集合雕像,至今還顯得十分瑰美。如圖:

 《帝王世紀》曰:「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有子曰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曰橋牛,橋牛生瞽瞍。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名重華,字都君。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有聖德,始遷於夏,販於頓丘,責於傅虛,家本冀州,每徙則百姓歸之。其母早死,瞽瞍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頑母嚚咸欲殺舜,舜能和諧,大杖則避,小杖則受。年二十始以孝聞。堯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見舜於貳宮,設饗禮,送為賓主,南面而問政。命為司徒太尉,試以五典,有大功。二十,夢眉長與發等,堯乃賜舜以昭華之玉,老而命舜代已攝政。明年正月上日,始受終於文祖,太尉行事。堯崩三年喪畢。以仲冬甲子月,次於畢,始即真。以土代火,色尚黃。乃詢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東巡狩,登南山,觀河洛,受圖書,表賜群臣,尊伯禹、稷、契、皋陶皆益地。有苗氏負固不服,禹請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行武非道也。吾其敷吾未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而舞之,有苗請服。立誹謗之木,申命九官十二牧及殳斨、朱虎、熊羆等二十五人,三載一考績,黜陟幽明。於是俊乂在官,群後德讓,百僚師師,以五采章施於五色為服,以六律、五聲、八音協治。烝民乃粒,萬邦作乂,庶績咸熙,乃作《大韶》之樂,《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故孔子稱《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景星曜於房,群瑞畢臻,德被天下。初,舜既踐帝位,而父瞽瞍尚存,舜常戴天子車服而朝焉。天下大之,故曰大舜。都乎咸陽,或營蒲坂、媯汭,嬪於虞,故因號有虞氏。有二妃,元妃娥皇無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登北氏,生二女:霄明、燭光。有庶子八人,皆不肖,故以天下禪禹。舜年八十即真,八十一三而薦禹,九十五而使禹攝政。攝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於鳴條,年百歲,殯以瓦棺……」這就是他的一生。舜帝,姚姓,顓頊後代。可能是個黑人,目重瞳,而大口。有個兄弟名叫象,對他十分不好,父親和後母對待他亦十分苛刻,都想殺了他,但是舜帝能夠和睦家庭,遵持孝道,終於為堯帝所舉薦,堯帝將娥皇和女英這兩個小女兒嫁給了舜。舜一生勤政愛民,舉賢任能,兼聽通達,重於修教,百官在位,邦家和睦,萬民和諧,四海昇平。故《史記》曰:「舜舉八凱,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舉八元,使布教於四方。皋陶為大理,民服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緻功。益主虞,山澤開闢。棄主農,則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四海咸戴帝舜之功。」舜帝發明《大韶》樂舞,孔子稱其美好。的確這可能是當年地球上,最美好的時光。《大戴禮記》曰:「宰我曰:『請問帝舜?』孔子曰:『蟜牛之孫,瞽瞍之子也,曰重華,好學孝友,聞於四方。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教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親,世以孝聞於天下。三十在位,嗣帝位,五十乃死,葬於蒼梧之野。』」《禮記》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又曰:「舜其大智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禮含文嘉》曰:「舜損己以安百姓。」堪與堯帝「人飢我飢」媲美。  6、夏鯀、夏禹和夏啟:夏朝的開闢者      《孝經援神契》曰:舜龍顏重瞳,大口,手握襃。《洛書靈准聽》和《尚書帝命驗》則均言舜:「握石椎,懷神珠。」《尚書中候》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欽翼皇象。」這些大概是帝舜的一系列雕像狀態的形容詞。我們將來可以根據這些線索去發掘更多。    《春秋運斗樞》曰:「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黃龍五彩負圖出,置舜前,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連有戶。白玉檢,黃金繩之,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尺二寸,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行之制,天文官位度之差。」是說舜帝和堯帝一樣,得到了河圖玉版這部天書。    《論語》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作注者云:「五人者,禹、稷、契、皋陶、伯益。」筆者解釋下:禹即夏禹,崇伯鯀,夏鯀之子,夏後氏之長;稷即后稷,別名棄,堯帝之兄弟,為農師,周人之祖;契為司徒,殷商人之祖先;皋陶為士,大理法官,主管五刑,正平天下;伯益,皋陶之子,為夏禹之輔佐,舜帝之虞官,別封費國。夏鯀,禹之父,《國語·周語》名之曰「有崇伯鯀」,於公元前2085年,被堯帝派去治水,治水9年,採用堆積擁堵法,「竊帝之息壤,不用帝命,」強行治水,導致治水工程的節節失敗,洪水滔天,「橫流」於天下。《孟子》所說的「橫流」,是指水東西方向直流,這表明,被治水的河,乃是南北向,學者指出這河流必是尼羅河亦或中東的傾斜之兩河,而非當今東西向的黃河和長江。在《堯典》里,堯帝曾評價夏鯀這個人「方命圮族」,所謂「方命圮族」即「復命毀族」,表明堯帝對其本身就有所不信任,後來夏鯀果真不幸失敗,以落下口實。在《舜典》中,舜巡狩之後,懲罰四臣四罪,夏鯀治水失敗之罪就在其中,於是「殛鯀於羽山」。不過這只是事件的表象,真正的原因,是當年,夏鯀集團反對堯帝讓舜帝攝政和繼位,這個真相記載於《韓非子》:「堯欲傳天子於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共工和鯀後來皆因治水失敗,而受到了堯舜的懲罰,位列四罪之二,不過似乎政治都站到了舜的這一面,「天下皆以誅為是」,認為懲罰得對。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我們或許能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淮南子》載:「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說的是早年,夏鯀作了三仞高的城郭,結果諸侯反而背叛他,大禹吸取了這個教訓,均財帛與民眾,偃兵修德,才換來諸侯的信任。這是夏鯀的政治魯莽處,而他兒子夏禹的深謀遠慮的體現。夏鯀被流放或者死亡後,公元前2071年,舜控制大權,讓夏禹去重新治水。這個時候的夏禹大概只有20歲不到,不過幸好有一直跟隨父親治水的經驗,草草的被推舉成「司空」的官位。《尚書·洪範》云:「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同是《尚書·堯典》卻是這樣記載此事的:「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另外《山海經·海內經》說:「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這裡可以看出,同是《尚書》,對此事的記載已經開始發生分化。根據《洪範》中箕子的話推測,鯀治洪水沒有得到「帝」的批准,而根據《堯典》,鯀治洪水是得到了四岳的推薦,堯帝曾提出異議,最後還是批准了鯀去治水。第一種說法與《山海經》的記載比較接近,顯然是較為原始的說法,第二種應是較為後起的說法。「息壤」被認為是一件寶物或者儀器,具體不明,按《海內經》的說法,這裡是鯀所「竊」的,所以犯了一重罪,鯀建三仞城則是二重罪,加上治水失敗,三罪並罰,是在政治面反對舜帝的可悲結局。    所幸當時的政治還算是的清明的,不會誅連九族,夏禹背負著的父親留下的包袱,繼續往治水的道路上前行,此舉必須成功,如果不成功,恐怕也是在劫難逃。鯀死時,史書記載也甚為其妙,《國語·晉語》:「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左傳》昭公七年也說:「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一直被後世神話化的誤讀,這裡應該是說,鑄造了鯀的雕像,或者將鯀的屍體,按照伏羲黃熊氏年代的製作方法,包裹成一具蛇身木乃伊,然後投到羽淵之中,藉以禱告蒼生、神靈安息。與父親「壅防百川、墮高堙庳」的治水方法不同,夏禹採用了「疏導」的的治理辦法,細節參見《尚書禹貢》,有12處導某水至於某地,並勘定了新的九州地界。筆者根據《尚書禹貢》書中古人留下的方位密碼,成功恢復了尚書禹貢圖。 

  書禹貢圖是一張代表泛歐亞大陸的局部地圖,因為九州的每個字,都代表的一個區域的生物或者建築或者文化特色。參見文字分析表。

於是我們得到一張覆蓋地球的衛星地圖: 

其中冀州代表埃及,兗州代表中東地區,青州代表小亞細亞東部,徐州代表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揚州代表葉門、阿曼及索馬利亞等地,荊州代表非洲努比亞和以南,豫州代表利比亞,梁州代表查德,雍州代表突尼西亞及附近。適當的,我們還可以叫此圖稍微調整扭轉或縮小一些,以擬合出當年的實際情況。    治水是很幸苦的,要走很多地方。史載夏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在治水期間,夏禹年紀達到了30歲,還沒有娶妻子,於是取於塗山氏,但是結婚了沒幾天,《呂氏春秋》說他「不以公害私」,又出門跑去帶領民眾進行治水工程。這就是後來人們民間傳說「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起源。《淮南子》曰:「舜之時,共工振滔鴻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涬溟,民皆上丘陵,赴樹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決伊闕,導瀍澗,通溝洫,注之東海。鴻水漏,九州乾,萬民皆寧其性。」    後來舜帝禪讓天下與治水功勞甚大的夏禹,則更明二聖之賢,舜帝不計前嫌,肯定了大禹的功勞,這也為父親昭了雪,光大了門楣。《符子》曰:「舜禪夏禹於洞庭之野。」當在窮桑附近不遠的地方。《呂氏春秋》曰:「舜有九男,不予其子而授禹,至公也。」這是很公正的評價。 BC2071到BC2059年,這十三年時間是夏禹治水的時期,他將泛濫的尼羅河主幹道劃分出無數支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Joseph水道。其中支流與主幹道的交接渠道,應該是商代的宰相伊尹加修。筆者認為伊尹就是聖經中著名的Joseph有莘氏伊摯。如圖所示: 

  Joseph水道,即約瑟水道,全長占尼羅河中下游的一半有餘,尼羅河的這條支流在以前是十分易見的,但是到了現在,由於大壩的修築,尼羅河河面的變寬,使得那條水道和主幹道交融在一起,如今我們只有在一些考古地圖上追尋他的蹤跡,或者去實地考察,你才能發現它們。如圖所示,支流被刻畫得十分清晰: 

《史記》曰:「夏帝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即認為夏禹是黃帝和顓頊的後人。《山海經·海內經》謂:「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帝王世紀》曰:「伯禹夏後氏,姒姓也。母曰修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折而生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漏,首戴鉤,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長九尺二寸,長於西羌。」這裡則是描述夏禹出身和雕像的模樣。    《帝王世紀》還說:「初,禹未登用之時,父既降在匹庶,有聖德。夢自洗於河,觀於河,始受圖,括地象也。圖言治水之意,四岳舉之,舜進之堯。堯命為司空,繼鯀治水,乃勞身勤苦,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手足胼胝。又納賢禮士,一沐三握髮,一食三吐餐。堯美其績,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天下宗之,謂大禹。年二十始用,三十二而洪水平。」即謂大禹沒有登用之時,從小受到從事治水的父親的影響,亦受了河圖。後來被舜帝推薦給堯帝,堯帝任命他接任司空的位置,去治水。夏禹這個人很珍惜時間,身體殘疾,但尊重他人,禮賢下士,功績非凡。堯帝賜姓大禹這個夏族為姒氏,以和其它形式區別。「夏」之封由此而開始。天下人尊稱夏禹為大禹,故有「大禹治水」一詞流傳。而實際上,大禹治水的年紀很年輕,從20歲一直工作到了32歲,一直沒有結婚。    《吳越春秋》中記:「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曰:『吾娶也,必有應矣。』……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呂氏春秋音初篇》有較為詳盡的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引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此事浪漫凄美,多作於後世小說文集之中,諸如《堯山堂外紀》等等之內。大禹娶妻入洞房,第4天,就回到了工作崗位,繼續治水,所以人們評價他公私分明。大禹走後10個月,夏啟出生,約生於BC2061年。    BC2049年,司空夏禹巡狩了12個州,這一年春天五星相聚在清晨。公元前2046年,堯帝駕崩,公元前2042年舜帝即位,公元前1993年,舜帝駕崩,公元前1989年夏禹即位,本來夏禹是想讓位大刑官皋陶的,但是皋陶年邁多病,第2年就死掉了,所以天下歸禹。 《淮南子》曰:「禹沐淫雨,櫛疾風,決江疏河,鑿龍門,辟伊闕,乘四載,隨山刊木,賓士水土,定七百國。又曰:禹為水,以身解於陽旰之河。」《論語》曰:「子曰:『禹,吾無閑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左傳》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說的是夏禹以治水之功,聞名天下,以致萬國來朝。孔子評價:「我完全不能跟他相提並論。不注重飲食。致孝乎鬼神,他的孝道驚天地泣鬼神。惡衣服,不注重或不穿衣服。穿著黻和冕就已經極度俊美。」   《帝王世紀》雲夏禹姒姓,名文命,又字高密。《雒書靈准聽》曰:大口耳參,漏足履已,載成鈐,懷玉斗。則合《竹書》等文,謂大禹身有刺青文字。揚雄《蜀王本紀》曰:禹本沒山廣柔人,生於石紐,其地名痢兒畔。沒山、廣柔、石紐、痢兒畔均不可考,其中石紐又作石鈕,《藝文類聚》作石坳,當知均為音譯辭彙。《帝王世紀》稱其長於西羌,是西夷人也。筆者曾考證其為非洲喀麥隆杜阿拉人。高密、廣柔均為Cameroon母音省,而石紐則為Douala音省,此說還需要未來進一步考較。    為什麼會有這個聽上去比較荒謬的說法呢?因為夏啟,也就是夏禹的兒子,去了離非洲埃及、蘇丹教遠的地方,叫作天穆之野,或稱大樂之野。《海外西經》云:「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大荒西經》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啟)。開(啟)上三嬪(賓)於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開(啟)焉得始歌《九招》。」大穆或作天穆。筆者認為這個大樂之野,就位於現在的喀麥隆國喀麥隆山附近的杜阿拉。    《帝王世紀載》:「禹葬,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綳之。下不及泉,上不通臭。既葬,收余壤為壟,若參耕之畝。」是說:「衾,裹屍布。桐棺,桐木製作的棺材。屍體或棺材用葛布包裹。放置在地下,下不到地下水、上不和地上腐臭物接觸的地方。埋葬之後,將挖陵墓多出來的土壤堆成田埂。」    夏禹死,伯「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莫敢與夏啟爭天下,一說是「讓」,一說是夏啟逼迫。總之,公元前1978年,夏啟獲得了天下,並正式開創夏朝。 7、金字塔:時空道標與帝王陵寢    夏禹和夏啟在位的時候,帶領民眾建造了許多建築。《尚書》或《史記》等歷史書說的「禹敷九土」,若「土」按「△」錐型建築解釋,則至少修了九座金字塔。不過目前筆者考證認為,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三大金字塔,其中有一批可能不是夏禹所造,而是夏啟所造,尤其是中間那座,因為中間的這個哈夫拉大金字塔出土了夏啟的實體雕像,所以筆者認為這一個土台是屬於夏啟的。    《左傳》曰:「夏啟有鈞台之享。」就是說夏啟修了一座鈞台。《文選·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註:「昔者夏後啟享神於晉之虛,作為璿台,於水之陽。」《太平御覽》卷一七七:「夏後啟筮享神於晉之靈台,作璿台。」《太平御覽》卷八二:「昔者夏後啟筮享神於大陵而上鈞台,枚占皋陶曰:『不吉。』」根據文獻,筆者認為璿台和鈞台可能是兩座不同的台,但也可能指的是同一座建築。夏啟帶領皋陶等人在這裡祭祀天地神祗,同時勘定天文,會合諸侯,把這裡當作天地之中。如圖:

夏啟的雕像威嚴而端莊,霸氣凜然,頭巾後側所刻「鷹隼」之形,就是「啟」字中的「戶」形,而手中握「玉環」或「玉璜」,即為啟字中的「攵(攴)」形,整個「啟」字本身又是一人端坐於方型椅子之形。再者,其黃種鼻顏清晰,非今西亞北非人種之顯性性狀,所以基本可以斷定這是夏代的第2位國君夏啟。  

  筆者和文字學者辨別出,鈞台的「釒」,等同於「土」,是「△」型建築,而「勻」則為狗身匍匐像。所以根據證據互推,則吉薩三大金字塔中間的這座,面前的那尊斯芬克斯雕像實則是個狗形,西方學者錯訛說成是獅子身,其實是不對的。再次,此雕像當以皋陶或皋陶之子朕虞伯益為原型,為夏啟守陵。「朕虞」或稱「虞」是《尚書》中舜帝對主要軍事大臣的稱呼,「虞」字就是一種犬,此則考古、文字、歷史三者重合。

「台」亦作「怠」字,根據《清華簡》中怠字的寫法,我們發現它包含兩種實物:一則是「△」的金字塔,一則是狗身人面像的正面。所以根據這一理論分析,鈞台應該主要是指大陵前的一片土地。    埃及目前擁有規則或者不規則的金字塔共計100多座,而蘇丹也有幾十座。其中埃及的金字塔傾斜度較蘇丹的金字塔低一些,目前並不能區分出哪種形式是早期的建築標準。但是埃及的大大小小金字塔,工整程度不一,磚塊的顏色不一,尖角造型的不一,專註埃及學的學者們將它們一一估算出不同的誕生時代。不過需要聲明,金字塔是無法用C14去檢測它的年代的,所以即便歐美學者給出一個公元前多少千年的說法,那些都是不準確的,我們不可以迷信。    自公元1800年以後,法國的商博良最早開始嘗試用科普特文字釋讀一部分埃及文字的部首,歐美人就開始了長達200年的吹噓,以為破解了埃及文字,實際上他們的任務至今遠遠沒有完成。大量的方形象形文字,是無法用26個字母去強行替換的,因為這批文字,是金字塔建造之時,由夏啟以上,燧人以下這些早期太空宇航員所創,創造字的方法,就是伏羲和倉頡根據世間事物所擬,所以文字中多有鳥形,光鳥的形狀,就遠遠超出了26個字母。因此筆者要告訴大家的是,這批外星文字,至今還沒有完全被我們破解,因為能讀懂它們的人,都已經死亡了。我們要讀的話,就必須重新揣摩。筆者自2005年至今總共才破解10來個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春、秋」二字。此「春、秋」二字在埃及各種遺迹上出現頻率極高,幾乎門廊、柱子、雕像上、牆壁上甚至器物上都刻得滿滿。這一定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個訊號,只是我們的智力並沒有進化多少,對於上古的科學,毫無所知。就文字本身,筆者和一些傳統文字學家或歷史學者在網路上爭執了良久,由於發現物的增多,到了今天才勉強立足於學科之間,否則讀者肯定沒有機會看到筆者本人和筆者的這些文字。歷史是不幸的,但歷史又是大幸的。我們期待能從這些文字中,找到上古的真相。公元前10世紀的周穆王曾經探訪夏啟的所在,《穆天子傳》卷五:「丙辰,天子南遊於黃●室之丘,以觀夏後啟之所居。乃●於啟室。」即是此事,說穆王也在到處刻字,我們只能從中窺視出一些端倪。

  金字塔的造型是四方形椎體,四邊正朝東南西北方,而四面朝各方的天空。金字塔中間的巷道是對準各面天空中的星座的,尤其是北面與南面作用非常之大。北面對準北極紫微垣,南面對準南星空,在冬天的夜晚,可以看見獵戶座以及天狼星。我們參考如圖所示: 

  如果我們來做個試驗,把米、砂子、碎石頭從上往平地傾倒,不久會形成三個圓錐體,儘管它們質量不同,但是它們所形成的形狀卻很相似,我們使用器具測量,會發現它們的錐角都是52度,而大部分金字塔的錐角是51度有餘,這個角度是非常穩定的,所以金字塔能夠進過上4000年,仍屹立於今天。無論是沙漠的風暴吹襲、地球的磁力線變遷以及地震干擾,對金字塔的負面作用非常小,所以金字塔是名副其實的最堅實的建築。 此外,金字塔還有一些奇怪的數據,令考古學家、建築學者、地理學家和物理學家費解,分別是:  等式一:(金字塔)自重×1015=地球的重量  等式二:(金字塔)塔高×10億=地球到太陽的距離(1.5億公里)  等式三:(金字塔)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積  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長∶塔高=圓圍∶半徑  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長×2=赤道的時分度  等式六:(金字塔)底周長÷(塔高×2)=圓周率(∏=3.14159)    在大氣層外,肉眼所能觀察得到的,便是這些金字塔,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的作用應該是地球的時空道標,它們的所處之處甚至應是某一艘太空母艦的位於地球的基地。讓我們再來看看建築的誤差:把一塊巨大的凸形岩石平整成為52900平方米的塔基,是相當困難的,他們在現代化測量手段的情況下,完成了塔基的勘測和施工。它的四條底邊相差不到20厘米,誤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東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僅1.27厘米,誤差率不到萬分之一;它的東西軸和南北軸的力位誤差,也不超過5弧秒。    夏啟金字塔北面的那座金字塔,就是聞名天下的胡夫金字塔,英國學者稱:它由230萬塊石塊砌成,外層石塊約115000塊,平均每塊重2.5噸,像一輛小汽車那樣大,而大的甚至超過15噸。假如把這些石塊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塊,把它們沿赤道排成一行,其長度相當於赤道周長的三分之二。1789年拿破崙入侵埃及時,於當年7月21日在金字塔地區與土耳其和埃及軍隊發生了一次激戰,戰後他觀察了胡夫金字塔。他對塔的規模之大佩服得五體投地。根據他部隊里的工程師估算,如果把這三座金字塔的石頭堆在一起,可以砌一條三米高、一米厚的石牆沿著國界把整個法國圍成一圈。    至於夏啟是怎麼把這些重達幾噸重的石頭,從哪裡搬運到一起,並如何進行無縫拼接,至今還是無數個謎。讓人匪夷所思,筆者猜想他一定動用了那艘太空母艦,他們所掌握的遠遠超越現在的科技水平。不但金字塔,夏啟還派他的臣子太章、豎亥測算了歐亞非大陸的長度,《淮南子·墜形訓》:「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山海經》則說:「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帝王世紀》則與《淮南子》所云相合。《墨子·耕柱》:「夏後開使蜚廉折(采)金于山川。」說的是夏啟派臣子采煉金屬,《古今刀劍錄》則有:「禹劍: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啟劍: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即說明禹啟時代的冶煉技術已經登峰造極。夏啟「德教施於四海,貴爵而尚齒,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創造了最早的學校和養老所。所以筆者有理由相信他們都是外星人最直接的後代。    公元前1982年,春天,「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夏禹崩於會稽。」夏禹死在一個名叫會稽的地方,此會稽非今日之會稽,當在窮桑不遠處。按前文所述,夏禹死是按製作木乃伊的方法埋葬於某個金字塔里,而今天我們發現夏啟的雕塑出自一個金字塔,相信夏啟的屍身也不遠矣。    公元前1978年夏啟即位,這時他已經80多歲了。公元前1977年,伯益被派出到封國費國,史稱費侯,費國大抵在夏國和商國之間,由此同樣功績蓋世的伯益沒有能夠接受大禹的禪讓而登位,帝位被夏啟所得。正是由於名義略有缺失,同姓諸侯有扈氏不遵從夏啟,夏啟於是派部隊攻打有扈氏,這就有了《尚書》的《甘誓》。第六年,公元前1973年,伯益老死,也有說是夏啟殺死,然後夏啟祭祀他,為他在大陵墓前,建造了以其為原型的狗身人面像。     公元前1963年。夏啟駕崩。他將太空母艦託付給了後人姒太康。    現在,大家能猜猜什麼叫「司空」么?「空」可能就是「太空」,夏禹是掌管太空的官員,他的兒子夏啟同樣繼承了這個位置。夏啟雕像手中的那個器物,大概是開啟飛船的鑰匙吧?誰知道呢。  8、九鼎神器:三代的小型飛船?    前文說到,黃帝時代作了「鼎」,然後黃帝坐著它「鼎升」了。在道家的傳統說法里,「鼎升」就是成仙,飛天了。最初的「鼎」,如同字本身,是有四個足的,但是後來出土了煮水或食物用的鼎形器皿,有的多演變成三足,所以有「三足鼎立」的說法。所以我們要明確,「鼎」最先是四足,有4個腳。如果鼎是個飛船,則說明它有4個起落架加輪子。    《墨子·耕柱》曰:「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是使翁難雉乙卜於白若之龜,曰:『鼎成亖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藏,不遷而自行,以祭於昆吾之虛,上鄉(饗)!』乙有言兆之由曰:『饗矣!逢逢白雲,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於三國: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數百歲矣。」這裡的「亖足」就是「四足」,所以如果「亖」字少一橫,就成了三。「不炊而自烹」說的是不用點火,它就自動噴火;「不舉而自藏」說的是不用去擺弄它,它自己就會藏起來;「不遷而自行」是說不去搬運它,它自己就會飛行。看了墨子的說法,你說這鼎不是飛船是什麼?    墨子認為「鼎」這種飛船,雖然夏代被嫦娥拿走了母艦,但還有至少9艘小型的散落於人間,夏朝亡了,殷商人找到了它們。後來殷商滅亡了,周朝又收集了它們,直到最後飛船全部失落,這從夏到周的1000多年一直都有保存。《左傳·宣公》三年說:「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這就是說,周人認為九鼎即夏代鑄造的,但王孫滿沒說是夏代的哪位君主所鑄,杜預注認為是「禹之世」,因為漢代以後普遍認為是夏禹鑄了九鼎,如:班固《漢書·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夏德衰,鼎遷於殷,殷德衰,鼎遷於周。」許慎《說文》:「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魎,莫能逢之,以承天休。」孫氏《瑞應圖》說:「禹治水,收天下美銅以為九鼎,象九州。」王子年《拾遺記》說:「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    舊版《中國通史》的作者范文瀾雖然認為是夏啟所鑄造,憑據卻是認為夏禹和夏沒有關係,這是片面的。有《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歸藏·鄭母經》云:「昔夏啟筮徙九鼎,啟果徙之。」這就證明應該是夏禹所為,夏啟傳承。但《墨子·耕柱》說的則是夏啟所為。所以筆者認為,杜預說的「禹之世」才是正解,即夏禹活著的時候,夏禹和夏啟傾兩代之力建造的,當然這是由於他們繼承了上古的科技或者堯帝從火星帶來的高科技。    《逸周書·克殷解》說周武王擊敗殷商後:「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史記·周本紀》作「命南宮适、史佚展九鼎、保寶玉。」《左傳·桓公》載臧哀伯曰:「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則知道鼎在周時,遷於古之雒,此雒非今天之洛陽,地理無法考。 但是九鼎最後跑哪裡去了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史記正義》的張守節認為:「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之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即認為有一架飛船飛進了泗水,另外八架別秦國所擄獲。《史記·秦始皇本紀》又說:「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此彭城非今日之彭城,泗水亦非今日之泗水,應該是西域某國某湖河之中。此周鼎到底是1艘還是9艘都在水裡,也記得不清楚。《水經注·泗水》中則說:「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秦始皇時而鼎見於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龍齒嚙斷其系,故語曰:『稱樂大早絕鼎系』,當是孟浪之傳耳。」文獻互相矛盾。而所謂「鼎伏」則是根據《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或「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史記·孝武本紀》載有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觴烹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而不見。」九鼎應該在宋社之內,後來發洪水,或者是某些周國籍的飛行員或宇航員將九鼎開到水裡,避免被秦國或戎人所得。這大概才是真相。宋國即在殷商之國內,殷商之國據本人考證,也不在當今中國版圖之內。詳情參見後文商湯之章節。筆者認為「鼎飛」之事一定是真的,是某個宇航員作出的保護飛船的決定。《太平御覽》卷七五六引《史記》則作:「周末有九鼎徙秦氏,[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兼天下。始皇二十八年,過彭城,齋戒禱祀,欲出周鼎,使千人沒水求之,不得。」    南陳的虞荔寫《鼎錄》時,就把前文提到的東西綜合起來道:「昔虞夏之時盛,遠方皆至,使九牧貢九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於昆吾之墟、白若甘攙之地,圖其山川奇怪百物而為之備,使人知神奸,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當作亖)而方,不炊而自沸,不舉而自藏,不遷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國都。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殷紂暴虐,鼎遷於周。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及顯王,姬德大衰,鼎淪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見於彭城,大發徒出之,不能得焉。」許多學者認為秦始皇在彭城撈鼎純屬子虛烏有之說,筆者也贊同。因為地理名詞不變的話,九鼎從洛邑運往咸陽,不會經過彭城,彭城遠在洛陽之東。所以如果司馬遷沒有寫錯,那麼就是後人把地理名詞搞錯了。筆者因而認為,古彭城應該在古洛陽之西,且古之彭城、洛邑都不是今天的所在,至於在哪呢,這個筆者也還沒有考證成功,有待讀者和後來者研究。    總之,9架小型飛行器好不容易保存了三代,卻就此失落了。周朝天庫的史書也被人付之一炬,不可找尋,否則我們可能會從書籍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9、太康、仲康、帝相:夏朝的敗亡者    《史記集解》認為夏啟在位10年就駕崩了,而《今本竹書》記載則為16年,《帝王世紀》則認為是9年。《帝王世紀》說夏啟死的時候是80多歲,若我們按《今本竹書》列表推之,則是90多歲。    夏啟死後,於公元前1958年傳位給太康。太康為政的特點就是「屍位」,什麼叫「屍位」呢:就是把自己的容貌刻成雕像,然後把雕像放在王座的位置上,任憑天下熙熙攘攘,自己不去管理政事。後世有個成語「尸位素餐」的「屍位」就是出自這裡。    《尚書》認為:太康不打理政事,安逸使得自己的德行泯滅,黎民百姓們都不再信任太康這位君主。而越是這樣,太康自暴自棄游逸無度,在「有洛之表」狩獵嬉戲,十個月不歸。有窮國的后羿見民眾凄苦,實在不忍,對跪在洛水河邊。可能是勸諫,也可能是另有所圖。此洛表、洛水非今日之洛水,而是有窮國與夏國之間的某條河流。從字面分析,窮國,可能就是窮桑;從文字形分析,窮字本字是巢穴與禿鷲和鳥蛋,代表穴居與禿鷲所在之國。 太康有兄弟5人,因為被分封在一個名叫「觀」的地域,所以號為「五觀」。這五個人,實在看不慣兄長的行為,表示怨怒,於是以車御他們的母親,來到洛水,發動了一場叛亂,或者政治演說,這就是著名的「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中的「觀」,即《帝王世紀》的「啟有五觀」,通俗一點,我們叫他「五觀之亂」,演說的內容就是《尚書》里的《五子之歌》。《五子之歌》的歌詞,換成白話文調調,大抵如下:   第1首:「偉大的祖先曾有明訓,人民可以親近而不可看輕;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就安寧。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婦都能對我取勝。一人多次失誤,考察民怨難道要等它顯明?應當考察它還未形成之時。我治理兆民,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著六匹馬;做君主的人怎麼能不敬不怕?」    第2首:「禹王的教誨這樣昭彰,可你在內迷戀女色,在外遊獵翱翔;喜歡喝酒和愛聽音樂,高高建築大殿又雕飾宮牆。這些事只要有一樁,就沒有人不滅亡。」    第3首:「那陶唐氏的堯帝,曾經據有冀州這地方。現在廢棄他的治道,紊亂他的政綱。就是自己導致滅亡!」    第4首:「我的輝煌的祖父,是萬國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傳給他的子孫。征賦和計量平均,王家府庫豐殷。現在廢棄他的傳統,就斷絕祭祀又危及宗親!」    第5首:「唉!哪裡可以回歸?我的心情傷悲!萬姓都仇恨我們,我們將依靠誰?我的心思鬱悶,我的顏面慚愧。不願慎行祖德,即使改悔又豈可挽回?」    5首《五子之歌》唱的是兄弟對王的埋怨,唱的是大禹當年留下的戒條。不過這些似乎都不入太康的心眼,太康為政不足四五年便死去,《帝王世紀》則記錄他為政29年,御覽並引,稱其「失道而崩」。夏太康所居帝都,名為斟鄩,簡作斟尋。「斟尋」筆者認為大概是今中東以色列一帶。太康居於此地之時,有窮國的后羿也一同入駐。    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的弟弟仲康即位於斟尋,時間是公元前1952年。到了公元前1948年9月,發生了一次日食,由於這次日食沒有被天文官員羲氏和和氏所計算出來,仲康認為羲和氏沉湎於酒色,於是派后羿對其進行征討。次年,封同姓諸侯昆吾氏為夏伯。第七年,仲康就死了。    仲康死後,其子帝相出奔,歸附邳侯,邳侯或作同姓諸侯斟灌、斟尋,《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乃徙商丘,依同姓諸侯斟灌氏、斟尋氏。」帝相出奔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胤候后羿此時位高權重,掌握了軍政大權。《帝王世紀》說:「自太康已來,夏政凌遲,為羿所逼,乃徙商丘。」即是認為是太康自己揮霍無度,然後外加后羿逼迫的。所以就有了史家「太康失邦」的提法,但從文獻我們得知,「失邦」的其實是帝相,而非太康。帝相跑到了商丘,此商丘非今日之河南商丘,而是西域的某個沙丘所在,位於夏國或窮桑之東方,暫未考得具體地點。    窮國的國君后羿,也就是夏國的胤侯,此刻入住夏國地界,掌握了夏朝的局勢,因為娶了夏朝的公主,驅逐了夏朝的帝相,便開始稱帝,《帝王世紀》說:「羿遂襲帝號,是為羿帝。」所以后羿的名字也被尊稱為「羿帝」。帝相逃到了商丘之後,也並非像他的父輩那樣沒有作為。《竹書》認為他在位的前幾年,對東方九夷其中的幾個部落進行了整合。公元前1943年,帝相率領部隊攻打淮夷,《後漢書·西羌傳》說攻打畎夷,《路史·後紀》則兩者兼記,或本於《後漢書》之說。第2年,也就是BC1942年,攻打風夷和黃夷部落。第7年,即BC1937年,於夷來賓。「來賓」的意思是「前來賓服」,以客人的身份成為藩屬之臣。    第8年,夏地發生了一場政變,有窮后羿被寒國的國君寒浞殺死。寒國本來是窮國的一個藩屬國,寒浞則是后羿的新任命的宰相。后羿死後,帝相去了同姓諸侯斟灌的領地。斟灌具體在哪,暫無法考證。    第15年,即公元前1929年,商侯相土發明了直接騎乘馬匹。商部落此刻遷居、聚居於商丘,所以《左傳·襄公》九年有:「昔陶唐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的記載。所謂「商部落」,是指殷契的後人和臣民,商國是夏國的東方屬國之一。    第26年,即公元前1918年,寒浞派遣其子「澆」帥師剿滅斟灌國。第27年,澆討伐斟鄩國,「大戰於濰,覆其舟,滅之。」《竹書》這裡告訴我們斟鄩國的「濰」地是有水的,這便於我們考查。《楚辭·天問》屈原問道:「覆舟斟尋,何道取之?」不妨理解為一種類似於筆者此刻的感慨:到底在哪裡呢?怎麼去的呢?大概從BC1918到BC1917年,用了2年時間,澆就滅了帝相的兩個同姓諸侯國。《左傳·襄公》四年故說:「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    第28年,即公元前1916年,澆弒殺了帝相。夏國此刻沒有了君長,寒浞不配稱帝,故歷史書沒有給他特別的尊稱。所以我們知道太康、仲康、帝相,這兩代人,是夏朝的敗亡者。 10、后羿、寒浞:窮寒之亂政    后羿本為黃帝宮的射正,被封為胤侯,掌管一部分軍事。娶了夏朝的公主,因此他以有窮國的身份入贅夏朝。后羿的身世在司馬遷的《史記》里是沒有記載的,或者說有一部分史料被司馬遷棄而不用。《史記索隱》里將此補全,說「左傳魏莊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人而代夏政。』」即本於《左傳》。魏莊子認為后羿是在夏朝衰落的時候,從一個名叫「鉏」的地方,搬家到了一個名叫「窮石」的地方。筆者認為窮石就是窮桑,但鉏則無所考,但「鉏」是有一個金字旁的,所以和某些錐形建築有所聯繫,或者與金屬物有所聯繫。    《史記正義》引述《帝王世紀》則說:「帝羿有窮氏未聞其先何姓。帝嚳以上,世掌射正。至嚳,賜以彤弓素矢,封之於鉏,為帝司射,歷虞、夏。」即皇甫謐認為后羿家族不知姓,而為有窮氏,自帝嚳時代以前就在虞、夏兩朝為射正之官,被分封在「鉏」。「鉏」未必是一個地名,而可能是一架大型戰鬥用飛行器。而后羿家族就是這架太空戰鬥機的飛行員,主要負責操作戰鬥器具。「彤弓素矢」一般解釋為紅色的弓、白色的箭,但是「素矢」的機制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否則后羿的前任羿怎麼去「射九日落」呢?筆者認為,夏朝的后羿和射十日的羿分別是兩人,射日的羿是后羿的祖先。    《淮南子·本經訓》說:「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堯帝時期的羿,開著太空戰鬥機,消滅了另外九到十架太空飛行器。其實十日原是人名,鑿齒等等也都是部落名。十日是帝嚳的女兒,《大荒南經》說:「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就是帝嚳,羲和也稱羲和氏,羲和氏是帝嚳到堯帝時期的天文官員。筆者認為羲和氏、十日,都是早期的女性太空船駕駛員。鑿齒亦是部落,《淮南子·墜形訓》:「凡海外三十五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自西南至東南方,(有)……鑿齒民。」《山海經·海內南經》:「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山海經·大荒南經》云:「大荒之中……有人曰鑿齒,羿殺之。」    作為羿的後代,后羿的臂很長,從小學射術於一個名叫吉甫的駕駛員。後來后羿自己也成長為高手,收了一個名叫逄蒙的徒弟,逄蒙也記作逢蒙、逢門、蠭門。逄蒙可能是個外星人,傳說有六個指頭,故曰「逄蒙六指」。《孟子·離婁》說:「逄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即逄蒙學會了后羿的所有射擊術。所以《荀子·正論》也說:「羿、逄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后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讒子寒浞。」他自恃擁有武力,不修人事,像太康一樣沉迷於狩獵,而任用寒國伯明氏的讒臣寒浞,並推他作宰相。《帝王世紀》載,后羿廢棄自己的幾位賢臣,分別叫武羅、伯姻、熊髡、尨圉的四人,而迷信寒浞之言。    寒浞這個人很沒有信義,雖然得到了后羿的寵,但是卻心懷不軌。寒浞勾結后羿的徒弟逄蒙,將其殺害。所以《帝王世紀》說:「寒浞殺羿於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於窮門。」桃梧或作桃桃棓,《淮南子·詮言》說「羿死於桃棓」。《索隱》說:「浞殺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殺於窮門。浞因羿室,生澆及豷。」后羿大概死於公元前1936年。    寒浞殺后羿,並將他的屍體烹之,然後餵給后羿的兒子吃,后羿的兒子不忍吃,死於窮國的大門處,可能是自殺。寒浞沿襲了后羿的妻室,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名叫澆,一個名叫豷。「澆」也作「奡」。這裡澆的母親,應該不是嫦娥,嫦娥是后羿的正妻,在寒浞勾結逄蒙殺害夫君的這場政變之中,嫦娥就離開了。     寒浞沿襲的是有窮國的國號,公元前1936年,澆被分封在一個名叫「過」的國家,所以他的名字也被稱作「過澆」。    帝相20年,即BC1924年,寒浞消滅了一個名叫「戈」的國家。帝相26年,即公元前1918年,過澆消滅斟灌國,次年消滅斟鄩國。公元前1916年,寒浞讓過澆把帝相殺死。這就是歷史上的「窮寒亂政」。  11、嫦娥:太空母艦的最後守護者《准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高誘注說「姮娥,羿妻;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后羿找西王母要了一到兩副不死神葯,寒浞亂政之時,嫦娥盜竊了其中一副,吃了後或者敷在身上後,開著火箭或飛船去了月球,在月球上生活,沒有後代守護,晚景凄涼,無以為續。高誘這位歷史學家代表古人明確指出,嫦娥成為了「月精」,即最早的月球人之一。    《初學記》卷一引古本《准南子》,於「姮娥竊以奔月」句下,尚有「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十二字,今本並脫去。有學者認為:姮娥即《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記「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讀羲為娥,逐漸演變為奔月之常娥。但筆者認為常羲(或常儀)與嫦娥是時代不同的兩人。    《文選》注兩引《歸藏》,均謂常娥服不死葯奔月。知常娥神話古有流傳,非始於《准南子》。又《准南鴻烈集解》引庄達吉云:「姮娥,諸本皆作恆,唯《意林》作姮,《文選》注引此作常,准南王當諱恆,不應作恆,疑《意林》是也」。漢文帝名恆故諱之,知姮娥作恆娥,而恆亦即常之意。《集解》又引洪頤煊云:「說文無姮字,後人所造。」也就是說,嫦娥最早的名字其實是恆娥,隨後被稱為姮娥,到了漢文帝時代之後,漢人稱恆娥為嫦娥或常娥。    《全上古文》輯《靈憲》:「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葯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靈憲》這本書認為月球上的蟾蜍是嫦娥所變。筆者認為嫦娥在月球上無疾而終,採用的是冬眠之法,所以古代科學家才說「是為蟾蜍」。    秦簡《歸妹》:「昔者恆娥竊毋死之(葯服之以)奔月」。    1993年出土於湖北江陵的王家台秦簡《歸藏》:歸妹曰:昔者恆我竊毋死之□(307)□□(奔)月而攴(枚)占□□□(201)(說明:方框表示的是竹簡上無法辨認的字)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洛川宓妃》:「吳姮娥獲瓊葯登於月宮,此非獨水為太陰之府,而女仙主之,蓋其職秩所遇也……吳姮娥,羿妻也,羿司射衛黃帝之宮,入宮得瓊葯之丹以與姮娥,服,飛入月宮,為月中之官。」杜光庭認為嫦娥也和吳剛一樣姓吳。 

  現在我們能夠推測得到,嫦娥有一位女兒,名叫歸妹,開著一架小型飛行器回到了埃及,並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而嫦娥,則和哥哥吳剛,以及吳剛的幾個兒子鼓、延、殳留在了月球。《山海經》云:「鼓兌頭而鼻丘鼻」,《路史》、《永樂大典》等典籍並引此句,郭璞認為古人此說或有所本。筆者認為鼓就是外星人。  墨滿:商紂王資料索引墨滿:韓人和倭人是古埃及人的後代蚩尤是華夏真正的祖先(1)

蚩尤是華夏真正的祖先(2)

蚩尤是華夏真正的祖先(3)

析高陽裔的族屬問題(轉載)

孔孟之道的東夷核心(轉載)

從歷史與歷史小說笑談學術與文學(轉載)

所謂東夷文化及炎黃傳統對華夏文明誕生的影響

華夏文明論辨集_武陵君_新浪博客

從蚩尤族屬的爭論來看華夷之辨--華夏文明論辨之一

遠古傳奇時代的華夏大歷史觀--華夏文明論辨之二

華夏文明論辨集三.作為華夏文明主源的神農苗蠻文化及其對游牧部落的教化

儒家學說作為東夷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留存--華夏文明論辨之四

黃老學說作為北狄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影跡--華夏文明論辨之五

荀李法家作為華夏文明主體架構的歷史必然--華夏文明論辨之六

西周殖民主義歷史對華夏文明的微弱影響--華夏文明論辨之七

論遠古中南半島與中國西南的整體性格局(1)文明交往論與中南半島—中國西南整體性形成的條件(2)文明交往論與中南半島—中國西南整體性形成的條件(3)文明交往論與中南半島—中國西南整體性形成的條件(4)文明交往論與中南半島—中國西南整體性形成的條件(5)文明交往論與中南半島—中國西南整體性形成的條件

伏羲和女媧—————中華民族永遠的豐碑(一)

神農氏與炎黃二帝——中華民族永遠的豐碑(二)

東方龍文明和文化的教育(一)(轉載)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之根(轉載)

周易之奧秘——道德修身(轉載)

瑪雅文明與中國龍文明(轉載)探秘「河圖」(轉載)

草原與中華_2000_天涯博客

從動物家庭看中國家族問題(1)

從動物家庭看中國家族問題(4完)

其斤2000:華夷關係史綱

草原與中華(一、概述)

草原與中華(二、夷夏)

草原與中華(三、地理)之一

草原與中華(三、地理)之二

草原與中華(四、種族)之一

草原與中華(四、種族)之二

草原與中華(四、種族)之三

草原與中華(五、習俗)(之一)

草原與中華(五、習俗)(之七)

草原與中華(六、好殺)(之一)

草原與中華(六、好殺)(之四)

草原與中華(七、歷史)(2)史事(之一)

草原與中華(七、歷史)(2)史事(之二)

草原與中華(七、歷史)(2)史事(之三)

草原與中華(七、歷史)(2)史事(之四)

草原與中華(七、歷史)(2)史事(之五)

草原與中華(七、歷史)(2)史事(之六)

草原與中華(七、歷史)(2)史事(之七)

草原與中華(七、歷史)(2)史事(之八)

草原與中華(七、歷史)(2)史事(之九完)

華夏與邊疆:另一種視野看「中國」(2)_歷史頻道_新浪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少康中興?
春秋之前的歷史到底可信嗎?
如何評價積石峽堰塞湖潰壩導致夏朝初期大洪水一說?
為什麼印加屬於文明而夏朝不是?
夏朝探秘(綜合版),夏朝到底存在嗎?夏朝發源於何處?

TAG:夏朝 | 神秘 | 華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