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若楠訪談錄》畫為心聲

人物簡介:薛居波,生於1966年,山東青州人,先後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花鳥畫專業、中國藝術研究院重彩畫研究生課程班,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華書畫名家研究院研究員,對外經貿大學漢語基地藝術顧問、客座教授。

他的作品蒼翠馥郁,恣意多變,很有張力。他的花鳥畫,無論工筆重彩還是寫意潑墨,無不意境深邃、以形寫神;在他的筆下,花草蟲鳥無不充盈著天地間的純樸曠遠之美。他的花鳥作品,傳遞出藝術家的價值取向,有著傲然不屈的鮮明意志。薛居波的老師、中國美術學學院教授吳靜初稱讚他「欲巧先拙,敏捷有時,深思竭力,善學善畫。」 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副會長、著名工筆畫家蔣采蘋誇獎這位得意門生「花鳥畫從境界到內涵上的探索都是很有成績的,對藝術的執著尤為難得。」

在薛居波的眼裡,山水花鳥皆有品性,有韻味,有格調,望去天賦清鮮,令人心醉神馳。他說:「只有深切地感受生活,才能滿懷激情地去創作,追溯古人,尋求新意,展現自然之豐美,永遠是花鳥畫家的使命。」

東風醉舞

冷顏心香

濃醉清秋

躍鱗乘運

主要獲獎、參展經歷:

2008年10月,作品《秋色清華》獲第七屆全國工筆畫大展銅獎;

2009年10月,作品《素質拒霜》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並獲得山東省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美術作品展一等獎;

2009年6月,作品《秋意故園多》入選2009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9年12月,作品《冷顏心香》入選2009中國百家金陵畫展;

2010年10月,作品《寒露晨飛》參加2010年中國重彩畫獲獎畫家作品邀請展;

2011年6月,作品《南園趣話》入選2011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薛居波的作品入編《中國當代美術全集》、《中國花鳥畫名家技法圖典》、《中國重彩畫集》、《名家國畫小品集》、《名家畫譜叢書》等多部專著。此外,他還在《美術》、《國家藝術》、《中華兒女》、《中華英才》等雜誌和《美術報》、《中國書畫報》等多家專業刊物發表作品, 著有《薛居波畫集》(中華兒女雜誌社出版)、《卉香清幽-----工筆重彩花鳥畫法》(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薛居波出生於濰坊青州,為古「九州」之一。這裡是出大畫家的地方。五代的山水大家李成、宋代《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明代畫竹名家馮起震等,《美術史》上很多時期的代表性畫家都有濰坊人,有的本身就是青州人。而近現代,花鳥大家郭味蕖、郭怡宗父子、於希寧、沈光偉舅甥,同樣也是濰坊人。在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中,好像濰坊註定是個出好畫家的地方。而薛居波,就是在這方熱土成長的60後。

若楠對話

孟若楠:您的作品給人一種深沉而寧靜悠遠的感覺,同時又不乏靈動的氣息,花草充滿韻味和美,蟲鳥則讓畫面生動活潑起來,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您是如何能做到保持這種寧靜致遠的心境的呢?

薛居波:謝謝,可以說這是我一直嚮往的心境。現代人很容易狂躁、焦慮,而且很多的人急功近利,還能有一片寧靜的心田來安頓我們的心靈那是多美妙的事!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會有什麼樣的作品,畫如其人、畫為心聲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一種自然的流露,絕不是裝扮出來的。畫家這個職業本來就是一種寂寞勞動的職業,耐得住這種寂寞勞動的人才可能有所建樹,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適當與繁雜的瑣事保持距離,才能保持冷靜思考的狀態,去構思和創作。而保持寧靜心境的關鍵就是對藝術永遠保持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現在都提倡要有大國工匠精神,畫家尤其要講匠人精神,在創作中除了構思以外,必須關注細節,像工匠一樣一絲不苟地完善作品。

孟若楠 :您認為什麼樣的畫作才是好的?

薛居波 :這個話題有點大,簡單來說只要是用「心」來畫的畫,有意境、有情感的畫就是好的作品,人物或風景或靜物或山水花卉或具象或抽象都可以這麼說。各種各樣的繪畫技法和技巧、肌理手段都應該為「心」而用。現在很多年輕人作畫時過於追求技法技巧,片面追求技巧性而忽略了藝術性和情感性。藝術語言本身還是很美的,但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內容是蒼白的,情感是空虛的,表意是木訥的,當然紮實的技法素養是必須的,但要創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必須用心投入,才能有意境、有內涵。花鳥畫也要表現人的思想感情,是借物情以達人情,借物理以寓人理,這正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特點。

孟若楠:您是如何走上畫家這條道路的?

薛居波:從小在魯中鄉村長大,可以說是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長大的,所以對大自然中的一切草木和動物都很有感情,季節變化中的自然景色更迭都讓我有一種一草一木總關情的感觸。從小喜歡寫寫畫畫,不管什麼筆什麼紙,拿起來就畫,全神貫注,經常忘了時間。我現在也非常喜歡戶外寫生,沉醉於大自然中陷入物我兩忘的境地。這種濃厚的興趣促使我後來走上專業學習的道路,得到了眾多前輩的教導和提攜,自己也堅持不懈地努力,逐漸有了一些自己的作品。

孟若楠:歷代名畫家裡哪一位是對您影響比較深刻的?

薛居波:前期臨摹名家作品的時候學習了很多知名畫家的作品。但是書畫界有句名言,「善畫者,師物不師人;善學者師心不師道」,意思是不能盲目的摹仿前人,你學畫者筆筆都是前人的,正是因為沒有不像的,也就沒有什麼像的了。畫畫、做詩要師物不師人。所以學習的是名畫家的作品,對作品的研讀和分析很重要。就我而言,我們濰坊出的一位近代畫家郭味蕖老先生的作品對我影響比較深,他擅長花鳥,作品,是非常值得後輩學習的。

孟若楠:您的獲獎作品在您看來也是最喜歡的作品嗎?

薛居波:事實上,旁人對作品的評價有時候是出乎畫作者意料之外的,因為創作時並沒有奔著獲獎的目的。一些組織機構的評選更多的是從畫作的主題或意境等來評判的,而且見仁見智。但是書畫家本人鍾愛的作品往往是有特殊意義的,因為畫家總是用自己的眼光尋找別樣的景緻,獲獎只是自己的眼光獲得了前輩和同行的認可而已。就我個人而言,書畫家對畫作的構思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創作過程和背後的故事對畫家來說有特殊意義,所以我對畫作的感情更多的是在背後的故事上。就好像有的家裡有好幾個孩子,但父母不一定最喜歡長得最漂亮的一個。

孟若楠:您擅畫工筆花鳥和重彩畫,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的?

薛居波:我最早是從事工筆花鳥畫創作的,曾在中國美術學院花鳥畫專業學習。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之後覺得工筆重彩才更適合我的性格特點,所以專門去中國藝術研究院重彩畫研究生班進修學習。工筆重彩畫既有工筆畫工整細緻的美感,又有重彩畫的大氣高貴和深厚底蘊,可以更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進行創作,這種藝術形式才更適合表達我的心境。

我還喜歡做各種各樣的試驗,研究各種各樣的肌理效果,有些還是獨創的,這些都是為了充分表達自己的心境情趣而無意形成的,並不是刻意的追求。刻意的追求是很假的,不自在的,就像那有沙啞聲喉的歌手一樣是自然形成的,甚至是天生的。一個畫家一輩子追求的無非是屬於自己的風格或「招牌」。我覺得這個「招牌」就是畫家自己的藝術面貌,一看就是你的作品。就像徐悲鴻,大家一想到他就是他的萬馬奔騰。所以當代的畫家也都專門鑽研一個領域,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比如,有的畫家專門畫魚,像我們山東的畫家薄萬秋先生,有「中國魚王」的稱號;當然要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也決不是一天兩天輕而易舉的事,需要常年的積累和不斷的演進。

孟若楠:您覺得書畫市場上賣價高的都是好作品嗎?

薛居波:這個問題有點犀利。其實最近幾年,經濟不景氣,在這種環境下,書畫市場有點遇冷。從專業角度講,書畫作品兼有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但有時市場價格不一定和這兩種價值一致,而且作品的價值要經得住時間考驗才能永保價值,流傳下去。在我看來,價格是對作品質量和水準的肯定,但不是唯一的評斷標準,好的作品需要發現和挖掘,並不是名氣越大,作品就越好。而且藝術審美是各有各的喜好和眼光,不能一概而論,有可能你覺得一般的作品恰是別人的心頭好。

孟若楠:好的,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希望以後您能繼續畫自己心中的畫,唱自己心中的歌。主筆孟若楠


推薦閱讀:

趙道新訪談
·阿萊情感訪談《我真不怕孤獨和孤單,我怕欺騙》·
陳彤:《我願意》(作家訪談)
【研究方法】反思社會研究中作為方法的深度訪談
普珉訪談錄:詩歌是生活的餘緒(2)

TAG: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