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名不副實的開國皇帝,在位7年間能臣無數,卻埋下亡國禍根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12月10日,東漢文武百官在曹丕親信華歆的率領嚇聯名上書,勸漢獻帝劉協將帝位讓與魏王曹丕。為保住性命,劉協被迫將傳國玉璽交給曹丕。後者故作推辭,並在「三讓」後才無奈接受。次日,曹丕舉行隆重的登壇受禪儀式,立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下詔將雒陽改稱「洛陽」並定都於此。隨後,曹丕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封劉協為山陽公。

▲漢獻帝劉協劇照

眾所周知,曹丕能夠稱帝全靠其父曹操打下的基業。作為曹操第二個兒子,曹丕本來是沒有機會成為曹操繼承人的。其長兄曹昂自幼天資聰穎、文武雙全,頗得曹操喜愛,因此曹丕一直是作為曹昂的助手而被培養。曹操在南下征討張綉時,貼身護衛和長子曹昂均不幸戰死,而曹丕卻憑藉過人的武藝逃出,從此成為曹操心中的不二人選。

▲漢獻帝劉協及曹操劇照

除去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曹丕的文化素養更是令後世驚嘆。他和曹操、曹植並稱為「三曹」,是魏晉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只不過在野史當中,其弟曹植作為結局凄慘的情種,因此擁有比曹丕更大的知名度。事實上,曹丕身周圍圍繞著濃厚的文學氣息,漢末文學的嚮往自由、嚮往放達,與曹丕不無關係。

▲三曹雕塑

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曹丕身上除去文人的浪漫主義色彩外,還有文人相輕的毛病。當然,他輕的是和自己有過節的人(鮑勛、楊俊等)、有競爭的兄弟(曹植、曹彰等)以及背叛的將領(張綉、于禁等),對像孟達、黃權那樣有文采有背景的文人,曹丕就寵命優渥。其中「鮑勛事件」堪稱是曹丕人生缺點的寫照。

▲三國時期戰爭場面

鮑勛是曹操親信鮑信的兒子,作為功臣之後應該是位高權重,但由於其太過正直,結果幾次得罪曹丕。曹丕稱帝後喜愛遊獵,鮑勛為此數次進諫,曹丕就找個借口把他調到外地。後來曹丕攻打吳國時,他又上表阻攔,結果遭到降職處罰。伐吳失敗後,鮑勛奏劾軍營令史劉曜有罪,沒想到後者倒打一耙,曹丕就順勢下令處死鮑勛,並不許百官求情。5個月後,曹丕也駕鶴西去。

▲現代仿建的銅雀台

英年早逝的曹丕不僅是因為心情鬱結、長期壓抑,還和貪圖享樂有關。登基後,曹丕就大肆收羅美女充實後宮,甚至把其父宮中的女子都收入囊中。除此以外,當時魏宮裡還有一種彈棋遊戲,曹丕更是箇中高手。更令人感慨的是,曹丕七個兒子沒一個長壽的。

值得一提的是,曹丕開了禪讓的先河,以前的堯、舜、禹禪讓都是傳說,沒有詳細的過程流傳於世。曹丕的代漢自立,不光他自己明白了舜、禹禪讓的真相,後世之人也明白了。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於重複的事情總會不斷上演,曹丕死後不到百年時間,司馬家族也利用禪讓制讓他的子孫下了台。

▲三國時期各國疆域

曹丕對於治國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提出了九品中正制,把選官權力集中在世家大族手裡,靠這樣進一步掌控世家大族的支持,獲得充足財力,也讓魏國成為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此外他還架空了三公的權力,讓更多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由於曹丕對同宗及外戚過於壓制,這對繼任者曹叡產生了極大影響。

▲甄宓劇照

曹叡十六歲時母親甄后被賜死,所以他好幾年都沒和父親曹丕說過一句話,父子之間並不親近。曹丕也始終沒有確定繼承人,直到臨死前才讓曹叡做了一天太子。因太子身份一直未定,輔導太子的官員無法任命,所以曹叡能接觸的,除了幾個名聲不顯的大臣就是曹爽、曹宇幾個宗族成員。

▲魏文帝曹丕劇照

等到曹叡當皇帝後,他能做的只有繼續重用父親留下的人才,沒法自己培養親信。曹丕臨死時選定的曹真、陳群、司馬懿三人作為輔政大臣,並指著這三人告訴兒子:「如果有人間構此三公,萬萬不可相信」。曹真作為皇室宗親,自然沒人敢離間君臣關係;陳群主管政事在皇帝身邊,一般人沒機會挑撥;只有帶兵在外的司馬懿處境比較微妙。

▲曹丕陵墓所在地——首陽山

終其一生,曹叡對司馬懿都深信不疑,看來曹丕臨終前的那句話作用很大。並非明君的曹丕能將魏國繼續向正確方向帶領,其實大部分還是仰仗其父的功勞,畢竟曹操選擇的臣子大部分都盡職盡責。曹丕愛遊獵,數人為此上諫,即使有人因此貶職被殺,但進諫之人卻能不斷,不得不說此時的官員非常盡職。曹丕去世後,魏國逐步走向強大,成為最有希望的統一締造者,這將由曹叡來完成,而不幸的,也將由曹叡來終結。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推薦閱讀:

平原君趙勝:雖翩翩濁世佳公子,然名不副實 能力平庸!
"名不副實"的名彈

TAG:皇帝 | 名不副實 |